中国传统3

15.简述吴道子的绘画成就。 16.简述郑板桥的绘画成就。 17.简述欧阳询的书法成就。 18.简述张旭的书法成就。 19.简述米芾的书法成就。 20.简述嵇康的音乐成就。 五、论述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3题) 1.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埠)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及儒家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一生历程最好的真实写照。孔子将一生精力献给了教育,聚徒讲学,学徒甚多,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下面从几方面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之论教育作用。孔子是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他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庶”指人口,“富”即富裕,而“教”即教育。孔子认为,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至于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孔子则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孔子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决定作用。 2.孔子之论教育对象。孔子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对象不应该有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只要诚心求教,他都愿意纳为门人。“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3.孔子之论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是孔子教育主张的概括。他一方面提倡“举贤才”,一方面致力培养君子。孔子提倡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进步意义,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也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科举制。 4.孔子之论教育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即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德为先。对于道德教育,以“礼”“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他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原则。比如立志有道、自克自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等。“三军克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要立志;“君子日省其身”,说的是自克自省;“言必信,行必果”,说的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5.孔子之论教学方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最为精髓的部分,也是留给后人最有参考价值的东西。孔子提倡教学要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教学方法。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要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要学思结合,等等。 6.孔子之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等,孔子认为这都是一个优秀教师所要具备的。特别是以身作则,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教身教不可偏废,身教比身教更为重要,更为有效。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2.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 3.实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何表现? 4.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5.试论“文以载道”与文学的教化、实用功能。 6.试论“诗言志”、“诗缘情”与文学的表现特征。 7.试论中国传统文学风格的丰富性。 8.试论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
作 业4 一、填空题 1.我国早期用文字记载历史,就现有资料而论,只能从 商代 谈起。 2.继甲骨文、金文之后,《 尚书 》是较早且更具有官方性质的历史记载。《 诗经 》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 雅 、 颂 三个部分。 3.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及私撰史书是《 春秋 》。 4.《 史记 》是“正史”之祖,是一部通史。《 汉书 》记西汉一代历史,开创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5.东晋 常璩 所撰的《华阳国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74年)期间巴、蜀地区的史事,是研究四川及西南少数民族史地的重要资料。 6.北魏 杨炫之 撰的《洛阳伽蓝记》,详细记载了洛阳城内外著名伽蓝(佛寺)的结构、古迹、工商业、历史等情况,史料价值极高。 7.北魏 郦道元 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 8.西晋裴秀所绘的《 禹贡地域图 》(即历史地图)和《 地形方丈图 》(即晋代地图),提出“ 制图六体 ”等六项重要技术原则,为我国明末以前的制图者所遵循。 9.实录体史书创始于 南北朝 时期,至唐代,嗣君时期编撰先帝实录,成为一个惯例,而且唐代以后各朝代都沿袭此制。 10.杜佑撰《 通典 》,记载历代典章制度,首创典志体通史;苏冕编《 唐会要 》,记载唐代的典章制度,首创典志体的断代史。 11.北宋政府编撰的四大类书是《 太平御览 》、《 册府元龟 》、《 文苑英华 》、《 太平广记 》。 12.清代史学家对史学的贡献是: 顾炎武 开清代考据之风, 黄宗羲 创立了学案体,王夫之发展了 史论 。 13.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废弃甲乙

丙丁标类,直接采用 经、史、子、集 的部称,从此,史部之称正式确立。 14.中国古代史籍体裁最重要的是 纪传体 与 编年体 。 15.春秋末年出现的《 考工记 》,记述了30项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等技术问题,是一部有关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 16.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农学专著是《 吕氏春秋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 》,是一部农学百科全书,奠定了我国农学发展的基础。 17.东汉名医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完成了由中医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奠定了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18.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 史记 》,最后一部是《 明史 》。 19.“史评”作为史部类目,是南宋晁公武撰《 郡斋读书志 》创立的。 20.唐代刘知几所撰《 史通 》,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理论著作,其后对史著评论并取得重要成绩的有宋代 郑樵 所撰的《通志》和清代 章学诚 所撰的《文史通义》。 21.作为地理的专著,到战国时期才出现,最主要的有《 尚书·禹贡 》和《周礼·夏官·职方氏》以及《 山海经 》。 22.地理类可分为 历史地理 、 总志 、 地方志 、 地图 、 外记 等五类 23.礼仪起源于 原始社会,它是伴随着 原始宗教 的产生而产生的。 24.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中国古代的五礼包括 吉礼 、 凶礼 、 军礼 、 宾礼 和嘉礼。 25.传统的服饰从头到脚依次是 头衣 、 体衣 、 足衣 以及配饰。 26.秦代对服饰制度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 贵族 戴冠帽, 平民 戴巾帻。 27.汉代基本继承了秦代冠服制度,规定文官戴黑色的 进贤冠 ,武官佩戴 惠文冠 。28.中国传统最有名的饮料是 酒 和 茶 。这两种饮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 酒 文化和 茶文化。 29.古人祭祀最崇尚的天神和祖宗时最高级别用的祭品是牛、羊、猪三种牲畜组成的所谓“ 太宰 ”,规格低的是用羊、猪组成的“ 少宰 ”。 30.传统医学金元四大家包括: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以张从正为代表的“攻下派”,以李杲为代表的“温补派”,以朱震亨为代表的“ 养阴派 ”。 31.宋元时期的四大农书包括: 陈旉的《陈旉农书》,元政府组织编写的《农桑辑要》,王祯编写的《王祯农书》, 鲁明善 (维吾尔族)所编《农桑衣食撮要》。 32.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是公元前3世纪后期的《吕氏春秋》一书的《 上农 》、《 任地 》、《 辨土 》和《 审时 》4篇。 33.唐宋时期的 青瓷 称盛一时,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明张应文:《清秘藏》)的美誉。 34.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 张骞 第一次出使西域,中国和印度就有经济往来,唐代高僧_玄奘____西行取经,曾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天竺,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化传播者。 35.到唐朝时,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 产生并垄断佛坛,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36.唐代高僧玄奘撰《 大唐西域记 》一书,记载了中亚和天竺的情况。他是第一个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 37.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 整体 , 崇尚 和谐统一 。 38.儒家奉行中庸之道, 崇尚 忠恕 , 把在变动中寻求和谐、稳定的处世方法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39.中国历代哲人都认为人应该有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就是《礼记·礼运》篇所描绘的 。 40.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面向 现代化 、面向 世界 、面向 未来 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我国正式历史著作的源头是(①③)。 ①石刻文字 ②甲骨文 ③铜器铭文 ④《春秋》 2.战国时期是先秦史学发展的繁荣时期,(①②④ )是该时期留存于现在的史籍。 ①《左传》 ②《战国策》③《春秋》④《竹书纪年》 3.(①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国史。 ①《东观汉纪》②《春秋》③《史记》④《汉书》 4.三国时期,魏明帝在中书省设(④ ),职掌修史,这是设专官修史之始。 ①太史令 ②兰台令史 ③太史 ④著作郎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有(①②④ )等人。 ①陈寿 ②裴松之 ③荀悦 ④范晔 6.(①②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编撰的“正史”。 ①《后汉书》②《三国志》③《魏书》④《华阳国志》 7.宋元时期所创新史书体裁有(②③)。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创编年体 ②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本末体 ③南宋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首创纲目体 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创立典志体 8.(②③④ )是宋元时期编撰的“正史”。 ①《旧唐书》②《新唐书》③《旧五代史》④《新五代史》 9.(①②③④)是宋元时期的地理志、地方志著作。 ①《太平寰宇记》②《元丰九域志》③《东京梦华录》④《武林旧事》 10.(①②③ )是宋元时期的薪金石学和考古学的代表性著作。 ①欧阳修的《集古录》②吴大临的《考古图》 ③赵明诚的《金石录》④裴秀所绘的《禹贡地域图》 11.编年体史书发展过程中的分支有(②③④ )。 ①纪事本末体 ②起居注 ③实录 ④纲目 12.(①②③④)属于 “史才四长”的

内容。 ①史德 ②史才 ③史学 ④史识 13.(③)将百姓比喻为水,君主比喻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形象地揭示了百姓与君主二者关系的实质。 ①荀子 ②孟子 ③唐太宗 ④孔子 14.(② )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①周公 ②孔子 ③孟子 ④荀子 15.董仲舒把儒家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 ①③④ )。 ①君为臣纲 ②亲亲尊尊 ③父为子纲 ④夫为妻纲 16.(①② )属于“三纲五常”中“五常”的内容。 ①仁 ②义 ③恭 ④宽 17.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①②④ )属于中国古代的五礼内容。 ①凶礼 ②军礼 ③朝礼 ④吉礼 18.(①②③ )属于古代吉礼范围。 ①祭天神 ②祭地祗 ③祭人鬼 ④荒礼 19.(①②③④ )属于古代军礼范围。 ①大师之礼 ②大田之礼 ③大封之礼 ④大均之礼 20.(①③④ )属于古代嘉礼范围。 ①饮食之礼 ②大田之礼 ③婚冠之礼 ④宾射之礼 21.(①③④ )属于古代宾礼范围。 ①朝礼 ②宾射之礼 ③相见礼 ④蕃王来朝礼 22.(①②③④ )属于古代婚礼“六礼”范围。 ①纳采 ②问名 ③纳征 ④请期 23.(①②③④)属于古代的丧葬习俗。 ①土葬 ②火葬 ③石棺葬 ④悬棺葬 24.容仪有整主要包括(①②③ )。 ①衣着容貌 ②行为举止 ③言语辞令 ④礼尚往来 25.头衣亦称“元衣”,即我们现代的帽子。(①②③④)属于我国传统的头衣种类。 ①冠 ②冕 ③帻 ④胄 26.(②)轿子才开始较为流行。 ①夏代 ②唐代 ③宋代 ④清代 27.(①②③ )是古代最主要的运输工具。 ①船 ②车 ③轿 ④马 28.(①②③ )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 ①春节 ②元宵节 ③重阳节 ④母亲节 29.(③④ )是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是当时人们从实践经验加以抽象概括的成果。 ①《黄帝内经》②《甘石星经》③《墨经》④《考工记》 30.(①②③ )属于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数学家及其著作。 ①秦九韶及其所著《数书九章》②李冶及其所著《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 ③杨辉及其所著《详解九章算法》和《日用算法》④朱世杰及其所著《算学启蒙》等 31.汉代主要有“论天三家”,即(①②③ )。 盖天说 ②浑天说 ③宣夜说 ④盘古开天说 32.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学成就有(①②④ )。 ①正整数乘法口诀“九九歌”已形成 ②《周髀算经》总结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数学成就 ③发明了度量衡 ④《墨经》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的定义 33.(② )总结了先秦医学实践和理论知识,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的自然哲学思想,形成了一套脏腑和经络学说,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

础。 ①《医方经》②《黄帝内经》③《伤寒杂病论》④《脉经》 34.(③)是经济地理的开山之作。 ①《山海经》②《尚书·禹贡》③《史记·货殖列传》④《汉书·地理志》 35. 宋元时期“瓷都”的景德镇烧制的(④ )名扬天下 ①白瓷 ②彩瓷 ③青瓷 ④影青瓷 36.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有(①②③④)。 ①延续性 ②政治伦理性 ③整体性 ④实用性 37. 春秋战国时期,(② )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秋七月,有星勃入于北斗”。 ①《尚书·禹贡》②《春秋·文公十四年》③《甘石星经》④《诗经·秦风》 38. 唐高宗时编修的(① ),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①《唐本草》②《本草纲目》③《千金方》④《四部医典》 39.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都江堰工程由(②③④ )部分组成。 ①大坝 ②“宝瓶口”③“飞沙堰”④“分水鱼嘴” 40.(①②④ )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内容。 ①印刷术 ②指南针 ③浑天仪 ④造纸术 三、名词解释(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8题) 1.编年体 2.纪传体 3.纪事本末体 4.起居注 5.纲目体 6.《史记》7.《资治通鉴》 8.《大唐创业起居注》 9.典志体 8.《通典》 10.《唐会要》 11. 学案体 12.沿革地理 13.总志 14.地方志 15.《华阳国志》16.五礼 17.吉礼 18.军礼 19.宾礼 20.嘉礼 21.对偶婚制 22.一夫一妻制 23.“六礼” 24.纳吉 25.纳征 26.重阳节 27.端午节 28.《授时历》29.《九章算术》30.《黄帝内经》31.《本草纲目》33.《齐民要术》 34.《农政全书》35.四大发明 36.鉴真 37.利玛窦 四、简答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4题)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发展。 2.简述唐代史学的成就。 3.简述宋元时期的史学成就。 4.简述传统史学的特质。 5.简述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6.简述传统吉礼的基本内容。 7.简述传统军礼的基本内容。 8.简述传统宾礼的基本内容。 9.简述传统嘉礼的基本内容。 10.简述传统婚礼的基本内容。 11.简述传统婚俗的种类。 12.简述传统丧葬习俗。 13.简述传统服饰体衣。 14.简述礼制与传统服饰花纹。 15.简述礼制与传统服饰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