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赏析

李清照词赏析
李清照词赏析

李清照词赏析

诗人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创作背景

此词为李清照的早年之作。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

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创作背景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诗词赏析: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诗词赏析: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鹧鸪天·桂花 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

中第一流。(深红一作:轻)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通:栏) 译文 淡*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木。 “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

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赏析二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

李清照词《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作者:李奕,来源:龙源期刊网在中国文学史上,巾帼词人李清照的出现,为南渡词坛放出了奇异的光彩。作为史学上不多见的女词人,她的词作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女性特有的情感画卷。她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委婉含蓄,但仅限于写闺情相思之类;后期经过战乱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以及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一起抒发在她的作品中,词的情调显然过分低沉,而这些又在词人晚期名作《声声慢》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篇之一,是作者在饱受了战争之苦与夫亡家破的背景下写成的。每每读到这首词,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位清瘦的妇女站在家中,孤寂无依,心事重重,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一下子浮现在眼前,使她内心空虚,如有所失想把它找回来似的,天气忽然回暖,一会儿又冷的时候,使无家可归的她难以保养自己的健康身体,有些不堪一击似的,喝了两三杯清淡的酒,仍然抵不住寒冷,消不了心中的愁绪。此时流离江南,丈夫已死的她,不知将书信寄往何处,所以看到南来的大雁,感到伤心。周围的大地堆满了落叶与黄花,心已憔悴,如今有谁同她一同树下摘花儿呢?孤独一人倚在窗边,渐渐地天黑了下来,遥望夕阳,往事点点滴滴地浮现在脑海中,这种愁绪,怎么能用语言来表达呢? 词的上片一开头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法大胆新奇,工整得体,毫无雕凿地将自己内心凄冷的情感表达了出来。首先,在意境上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而在内容上则表达了一个孤独无助的妇人想要寻求依托和安慰却又寻不到的极度痛苦的心情。“寻寻觅觅”四个字,把词人那种在重重灾难打击下的若有所失,却又极力想寻求一种寄托的心态真切地反映了出来。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词人不可能寻觅到一种自己想要的精神寄托,于是感到“冷冷清清”,这种“冷清”,不仅写出了当时残秋的景色和周围环境的冷落,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无助与绝望。“凄凄惨惨戚戚”句紧承前两句,写出了由于寻而未得和残秋景色所引起的无限的凄苦忧伤之情。“乍暖还寒时候,最

李清照宋词赏析

李清照宋词赏析 (一)《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作品介绍】也题作《浣溪沙·闺情》,被选入《全宋词》。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庚调”论之。 【原文】浣溪沙·闺情作者: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1、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2、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3、飞:《历代诗余》作“偎”4、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5、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6、一面:整个脸上。7、风情:男女爱慕之情。8、韵:标致。9、笺:纸,指信笺、诗笺。 【简析】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

李清照诗词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业 李清照作品赏析 姓名牟娟 学号 20082301B049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李清照作品赏析 李清照的词总能带给我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她的词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但总是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带给人难以忘怀的共鸣。李清照的全部作品是她一生哀乐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她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所谓“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者也。 李清照是一个将所有感情都倾注于她的作品的才女,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是喜是悲,是爱是恨,是思念还是痛苦——她就是她,是封建女子的另类,她集才情和感情于一体。正是这个弱女子凭借自己的才气成为了婉约词派的著名代表人之一,使她的作品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我认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作品是《醉花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声声慢》,不那么完美的作品是《蝶恋花》,以下就是我对这三篇作品的赏析。《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一首闺情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薄雾浓云,指稀薄的雾气和浓密的云层;永昼则指漫长的白天。瑞脑是指一种香料,金兽是指香炉;纱厨,就是纱帐。东篱,菊圃的代称,反之采菊之地;暗香指菊花的幽香。销魂,用以形容极度的愁苦。西风:秋风。 整首词的意思是:这天,从早到晚都是薄雾浓云,阴沉沉的天气使得作者烦恼白天太长,然而香料在香炉中早已烧尽。又到了重阳节,美丽的瓷枕,轻薄的纱帐,然而到了半夜,凉气渐渐浸透。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菊花的幽香飘满双袖。不要说不会消损神魂,秋风吹起珠帘,闺中人似乎比菊花还要消瘦。 词的上片,在一开头,描写了一系列美好的景物和美好的环境。首句点明天气,虽说是写天气,实际是写心境。一个“愁”字,道出了作者的心绪。次三句从夜间着笔,“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尤其是“又”字,有很浓的感情色彩,从这也能看出首句作者为何“愁”:明明已是秋季了,白天的时间正逐渐变短,而作者却在忧愁白天太过漫长,从此可以看出作者愁闷难捱,百无聊赖。接着,又从“玉枕纱厨”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作者的心境。“半夜凉初透”一句,着重在在“透”字上:它暗示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形态。此外,这里的“凉”不只是身体肌肤所感的凉意,更是心灵所感的凄凉,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透凉。前两句描画白昼思亲,以至百无聊赖,悄然而卧,不能成眠,时至夜半。那种无法排遣的寂寞孤独,层层深入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的上片以“愁”字起,用“凉”字结,抒写出白日的忧愁烦恼与夜晚的孤寂寂寞。整整一天,作者都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中。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了重阳节作者独自赏菊饮酒的情景。本是亲人团聚的重阳佳节,形单影只的作者只能伴着忧伤、寂寞的暗香,独自“东篱把酒”,为思念远方的丈夫肠断魂消。其中,“东篱”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际是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最后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这首词的经典之处。这三句,写西风乍起,卷帘而入,使人愁思更深,以黄花来比喻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李清照 的一剪梅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 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 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 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鉴赏
1/7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 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 《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 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 1981 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 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 1981 年上海古 籍出版社出版的 《李清照诗词选注》 、 1982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注》 )。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 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 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 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 头三句看, 决不像柳永 《雨霖铃》 词所写的“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 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 在孤独中感 物伤秋、 泛舟遣怀的情状。 次句中的“罗裳”, 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 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 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 廷焯 《白雨斋词话》 )。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 《已 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 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 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 所触之 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 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 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 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 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 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
2/7

李清照诗词赏析(优.选)

拾起一地残香 ——李清照诗词赏析 【卷首语】 她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蕴育了她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她的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她是最幸福的女人。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她也是最落迫的词人,目睹国破家亡,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她用婉约的词无力的控诉着国破与家亡,和着泪,写下斑斑的长句。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她的词迷醉了苍生,却迷醉不了自己,悲凄一生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一同走入她的诗词,走入她的人生…… 【诗人简介】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少年时即作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过着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的生活。后金人大举南侵,发动“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夫赵明诚患疾卒于建康,李清照只好携带书帖典籍出逃,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散失大半。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晚年的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四年,她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其间大量词作堪称千古绝唱。绍兴二十六年,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经典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真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对李清照的咏春词赏析

对李清照的咏春词赏析 仲春时节,沐浴和煦的暖风,或踏青于郊野,或倦懒于窗前檐下。闲散间爱 读读前人咏春的词句,或唐诗 , 或宋词。 其实, 无论是前人还是今者, 春天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吟咏的季节, 有春风拂面,有柳绿桃红。但面对良辰美景,也不全是赞颂,字里行间,说的也 不全是欣喜和快乐,也有忧愁和哀惋。本人喜欢李易安的词,在她的词里,就有 很多都是在春天美丽的季节里,抒发自己的一腔愁绪和满目的辛酸。 关键词:李清照 咏春词 信手从易安居士的咏春词中拣选出两三首,与同好者共赏。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 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 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现代人再没有谁睡过藤床纸帐了。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 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 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 想像着“梅花纸帐”的淡雅, 恨不得马上在自己的卧室里置上一架。 有花以养目, 有沉香以怡神,有素纸以安心。读一卷书,或诗词 , 或经文, 想想都惬意、 舒服。 和现代人相比, 还是古人会生活, 懂得享受。 也许是我们现在有太多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了, 使得我们再不能像古人那样去 关注“春花秋月”。 李清照的“梅花纸帐”并没有给她带来那么多的恬适和快乐, 因为她最至亲 的人不在身边,随亲人逝去的,还有那份缠绵的柔情。所有的诗人都是敏感的, 只有一颗敏感的心才会对一片秋叶的飘落、 一朵春花的盛开寄托无限的情思。 不 知道李清照看到沉香燃尽的时候, 心里的那份孤寂可否一心承载, 她是否想到的 是柔情远去后的冷清。她说:“沈香烟断玉炉寒”是不是影射自己的心情呢,追 忆当年的两情相悦,伤怀眼前的孤枕难眠。哪怕是简陋木床,哪怕是粗布棉被, 只要鸳鸯交颈,寒夜也温暖,而现在,虽然是“梅花纸帐”,但孤枕寒衾,也让 人长夜难奈。春夜还有几分的寒意,而如水的心情,更平添几分寂寞。
1/8

渔家傲李清照赏析

渔家傲李清照(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二、字词解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⑵星河:银河。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⑸殷勤:情意恳切。 ⑹嗟(jiē),慨叹、慨叹。⑺谩:同“漫”空、徒然。 ⑻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⑼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10)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仙山。 三、全诗大意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四、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五、内容理解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

唐诗宋词选读李清照诗词鉴赏专题

李清照诗词鉴赏专题 【专题教案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习更加清晰的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词的创作时期、艺术特点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2、通过李清照的学习了解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以及南宋前期词的特点。 【教案重难点】 1、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以及李清照个人生平来分析词人的词的创作。 2、通过对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如梦令》、《声声慢》等)来分析总结出词人词的艺术特点。 【基本篇目】 《声声慢》(选修p75)、《永遇乐》(选修p76)、《渔家傲》(选修p86)、《一剪梅》(选修p86)、《醉花阴》(选修p86)、《武陵春》(选修p86) 【补充篇目】见学案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两宋文坛以自己的号命名的还有杨万里的诚斋体、陆游的放翁体。除此之外还有以封号命名王荆公体等。与卓文君、蔡文姬、上官婉儿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李清照一生的文学创作以及个人经历与三个男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也终归改变了李清照的人生历程以及文学创作。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以文章受知苏轼,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人生的分为三个时期 1、多才多艺的少女时代(1084——1102)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藉",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2、甜蜜宁静的婚姻时期(1102——1127)18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结婚后两人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正是前一时期的沉厚文化的积淀和这一时期幸福的感情生活给了词人无尽的创作灵感以及无限的创作热情,这一时期是李清照词的创作的黄金时期。大量成熟的作品都产生于这个时期,例如《如梦令》两首、《一剪梅》等。 3、孤独乏味的晚年时期(1127——1155)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史称靖康之乱。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赏析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赏析 【导语】李清照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篇一 《满庭芳》 作者: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赏析: 这是李清照的咏梅词之一,后人曾补题为“残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小阁藏春”一句“先盘远势”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藏”与“锁”互文见义。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小阁设画堂里侧。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一系列的物质景致说明,抒情女主人公生活上层社会,富贵安闲,但环境中也透出一股异样的冷清寂静。“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接着由赏梅联想到南朝诗人何逊恋梅

李清照诗词人生优秀教案

德阳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选修课 李清照诗词人生教案 课题:李清照诗词人生的鉴赏及主题初探 时间:2015.3—2015.7 执教者:贺玫 一.教学目标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每个阶段的创作风格特点。并能够理解代表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感情。能够将李清照的典故事迹作为素材运用的平常的写作中。 二.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课! 那李清照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体会过她“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的豪迈,不同的人在心中也会映射出她的多种不同的侧面,那同学们,知道多少关于李清照的事情呢,老师想找一个同学来交流一下,(提示,可是关于李清照的诗歌,她的生平,或者是故乡,或者是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呢,老师感觉,李清照和同学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熟悉的陌生人。。。关于她的基本知识呢大家还是很熟悉的,但是我们说呢,了解一个人,要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呀,就像小品里说的,要刨根问底,还得往祖坟里刨。。。那下面呢,咱们就一起去刨一刨李清照的诗词人生。。。 2.介绍身世背景,家庭情况 ⑴首先呢,我们要先对李清照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个呢相信很多同学都比较熟悉了,刚刚也有同学提到了,我们就来简单看一下李清照女士的个人档案! ⑵同学们都学过历史了吧,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一般的人家女孩子都过着一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那李清照是不是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呢? 我们下面来一起看一首词,引入《如梦令》(朗读一遍)播放视频 找两个同学先朗读一下,然后放视频,再然后全班齐读 解释,这首如梦令呢,一共有两首,都是很著名的篇章,写的也很有灵性,同学们可以课下找来读一读。今天呢我们就着重来看这一首。 A.这里呢老师要问一个问题了。那位同学能够告诉我,这首词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我们先来看看它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这首词呢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B.那老师想问一下同学呀,看到这首词,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提问两个同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总结一下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

千古创格,绝世奇文李清照《声声慢》词赏析

千古创格,绝世奇文——李清照《声声慢》 词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首纯用白描,层层铺写,呜咽满纸。词论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

人研究,《声声慢》之美妙,大抵有四点: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

李清照的诗词赏析(20首).docx

Word 文档仅供参考 李清照的诗词赏析(20 首) 李清照( 1084 年 3 月 13 日~ 1155 年 5 月 12 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 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不是一家”之讲,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李清照的诗词赏析,欢迎大伙儿阅读。 1、《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咨询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胖红瘦。 2、《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蝶恋花》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莫插花花莫笑,悲伤春似人将老。 4、《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5、《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米酒初熟时,上有渣浮如蚁。 6、《声声慢》 寻查找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现在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唐诗宋词选读 李清照诗词鉴赏专题

李清照诗词鉴赏专题 【专题教学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习更加清晰的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词的创作时期、艺术特点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2、通过李清照的学习了解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以及南宋前期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以及李清照个人生平来分析词人的词的创作。 2、通过对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如梦令》、《声声慢》等)来分析总结出词人词的艺术特点。 【基本篇目】 《声声慢》(选修p75)、《永遇乐》(选修p76)、《渔家傲》(选修p86)、《一剪梅》(选修p86)、《醉花阴》(选修p86)、《武陵春》(选修p86) 【补充篇目】见学案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两宋文坛以自己的号命名的还有杨万里的诚斋体、陆游的放翁体。除此之外还有以封号命名王荆公体等。与卓文君、蔡文姬、上官婉儿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李清照一生的文学创作以及个人经历与三个男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也终归改变了李清照的人生历程以及文学创作。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以文章受知苏轼,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人生的分为三个时期 1、多才多艺的少女时代(1084——1102)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藉",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2、甜蜜宁静的婚姻时期(1102——1127)18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结婚后两人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正是前一时期的沉厚文化的积淀和这一时期幸福的感情生活给了词人无尽的创作灵感以及无限的创作热情,这一时期是李清照词的创作的黄金时期。大量成熟的作品都产生于这个时期,例如《如梦令》两首、《一剪梅》等。 3、孤独乏味的晚年时期(1127——1155)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史称靖康之乱。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赵

李清照词赏析

李清照词赏析 诗人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创作背景 此词为李清照的早年之作。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

李清照诗词一剪梅鉴赏

李清照诗词一剪梅鉴赏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 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 深情, 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诗 词 一剪梅鉴赏,欢迎阅读! 原文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 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词 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 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 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 《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 1981 年人民文 学 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 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 1981 年上海 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 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 (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 “清照适赵明诚时, 两家俱在东京, 明诚正为太学生, 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 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 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 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 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 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 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 (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 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 (韩 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 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 既是肌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 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 所触之 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 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 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 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 所思; 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