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分类
仪器分析学习 第6章 色谱法导论-气相色谱

* 用时间表示 单位: s或cm
(1)保留时间 tR
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
时所经历的时间(O´B)
(2)死时间
t 0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
* 用体积表示 单位:mL
(1)保留体积 VR
从进样开始到出现峰极大所通过的
载气体积。 VR=tRF0 F0:柱出口处载气流速 mL/min
精选ppt
2)评价柱效的参数
理论塔板数(n)
n5.5(4tR )21(6tR)2
W 1/2
W
理论塔板高度(H) 有效理论塔板数
H L n
n有效 5.54 (W tR '1
)2
16 (tR ' )2 W
2
有效理论塔板高度
注意事项:
L H 有效 n有效
(1)n大,柱效高,分离好,前提是两组分分配系数K应有差
H A B /u C gu C luA B /u Cu
由此可知:流动相线速u一定时,仅在A、B、C较小时,塔板高 度H才能较小,柱效才较高;反之柱效较低,色谱 峰将展宽。
这一方程对选择色谱分离条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它指出 了色谱柱填充的均匀程度,填料颗粒的大小,流动相的种 类及流速,固定相的液膜厚度等对柱效的影响。
3) 塔板之间无分子扩散(忽略试样 的纵相扩散)
4) 组分在所有塔板上的分配精选系ppt 数保 持常数
精馏塔示意图
精选ppt
2、塔板理论之推导结论
1) 当组分进入色谱柱后,在每块塔板上进行两相间的分配, 塔板数越多,组分在柱内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的次数也越 多,柱效越高,分离就越好。
n L H
n50 流出曲线呈基本对称的峰形; 当 n 达 103-106 流出曲线趋近于正态分布;
色谱法分类

一、胶囊色谱(Micellar Chromatography,MC)又称拟相液相色谱或假相液相色谱(Pseudophase LC),是一种新型的液相色谱技术。
特点是应用含有高于临界胶囊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作为流动相。
所谓“胶囊”就是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超过其临界胶囊浓度(Critical MicelleConcentration,CMC)时形成的分子聚合体。
通常每只胶囊由n个(一般为25~160个)表面活性剂单体分子组成,其形状为球形或椭圆球形。
在CMC值以上的一个较大浓度范围内,胶囊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等等)以及胶囊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
构成胶囊的分子单体与溶液中自由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单体之间存在着迅速的动态平衡。
通常有正相与反相两种胶囊溶液。
前者是由表面活性剂溶于极性溶剂所形成的亲水端位于外侧而亲脂端位于内部的胶囊;后者是指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溶剂所形成的亲水端位于核心而亲脂基位于外面的胶囊。
被分离组分与胶囊的相互作用和被分离组分与一般溶剂的作用方式不同,并且被分离组分和两种胶囊的作用也有差别。
改变胶囊的类型、浓度、电荷性质等对被分离组分的色谱行为、淋洗次序以及分离效果均有较大影响。
胶囊色谱就是充分运用了被分离组分和胶囊之间存在的静电作用、疏水作用、增溶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以及其综合性的协同作用可获得一般液相色谱所不能达到的分离效果。
适用于化学结构类似、性质差别细微的组分的分离和分析,是一种安全、无毒、经济的优越技术。
(一)原理:胶囊溶液是一种微型非均相体系(Microheterogenous system)。
在胶囊色谱中,分离组分在固定相与水之间、胶囊与水相之间以及固定相与胶囊之间存在着分配平衡。
组分的洗脱得为取决于三相之间分配系数的综合作用;同时定量地指出分离组分的容量因子k’的倒数值与胶囊浓度成正比,一般增加胶囊浓度即可获得较佳的分离效果。
(二)方法特点:与传统液相色谱的最大区别在于胶囊色谱流动相是由胶囊及其周围溶剂介质组成的一种微型的非均相体系,而常规流动相是一种均相体系。
有机化学实验-色谱法

4.干法装柱和湿法装柱
干法装柱:固定相通过干燥的玻璃漏斗连续而缓慢地加入洗 净干燥的色谱柱中,再将溶剂用滴管沿柱壁加入,直至下方 放置容器中接收到液体。 湿法装柱:将用溶剂和固定相调成的糊状物一次性快速导入 洗净干燥的色谱柱中,吸附剂在溶剂中慢慢下沉。
注意事项: 1. 装柱过程中,用洗耳球或玻璃棒轻轻敲击色谱柱,使填料均匀; 2. 柱内液面必须保持高于固定相的高度; 3. 固定相的顶部不能形成斜面或凹凸不平; 4. 固定相上方需始终保持一定量的溶剂。
实验四 色谱法
二、实验原理
2.吸附剂的选择
吸附剂吸附能力大小常用“活性”来表示。
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活性越大,分离效果
相关因素
越好,洗脱速率越慢;
含水量:含水量较大存在失活可能;
常用吸附剂:氧化铝、硅胶等。
3.容器的选择
根据被分离样品量的大小等因素,色谱柱 的长短粗细也会影响分离效果。
实验四 色谱法
2、加氧化铝
用玻璃漏斗辅助加入,加完后轻轻抽出玻璃棒,用洗耳球或 玻璃棒轻轻敲击柱侧面,直至氧化铝不再沉降。
3、压柱子
油泵抽气或其它方法压柱子,确保氧化铝压实,以防氧化铝中 残留气体导致装柱失败。
实验四 色谱法
四、实验操作步骤
步骤二、加洗脱剂(淋洗剂)
95%乙醇冲洗柱子,适当多加些洗脱剂,延长走柱子的时间,以充分赶 走气泡,达到平衡状态。
1.洗脱剂的选择
极性化合物 → 极性溶剂 非极性化合物 → 非极性溶剂
常用流动相极性: 石油醚<汽油<庚烷<己烷<二硫化碳<二甲苯<甲苯<氯丙 烷<苯<溴乙烷<溴化苯<二氯乙烷<三氯甲烷<异丙醚<硝 基甲烷<乙酸丁酯<乙醚<乙酸乙酯<正戊烷<正丁醇<苯酚 <甲乙醇<叔丁醇<四氢呋喃<二氧六环<丙酮<乙醇<乙腈 <甲醇<氮氮二甲基甲酰胺<水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原理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原理(一)按两相状态气相色谱法:1、气固色谱法 2、气液色谱法液相色谱法:1、液固色谱法 2、液液色谱法(二)按固定相的几何形式1、柱色谱法(column chromatography) :柱色谱法是将固定相装在一金属或玻璃柱中或是将固定相附着在毛细管内壁上做成色谱柱,试样从柱头到柱尾沿一个方向移动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法2、纸色谱法(paper chromatography):纸色谱法是利用滤纸作固定液的载体,把试样点在滤纸上,然后用溶剂展开,各组分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以斑点形式显现,根据滤纸上斑点位置及大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薄层色谱法是将适当粒度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然后用与纸色谱法类似的方法操作以达到分离目的。
(三)按分离原理按色谱法分离所依据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1、吸附色谱法: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吸附色谱法。
适于分离不同种类的化合物(例如,分离醇类与芳香烃)。
2、分配色谱法:利用固定液对不同组分分配性能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分配色谱法。
3、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和液相色谱技术的结合来测定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一种分离分析方法,利用被分离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发生离子交换的能力差异来实现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主要是用来分离离子或可离解的化合物。
它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无机离子的分离,而且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和生物物质,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的分离。
4、尺寸排阻色谱法:是按分子大小顺序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方法,体积大的分子不能渗透到凝胶孔穴中去而被排阻,较早的淋洗出来;中等体积的分子部分渗透;小分子可完全渗透入内,最后洗出色谱柱。
这样,样品分子基本按其分子大小先后排阻,从柱中流出。
被广泛应用于大分子分级,即用来分析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将固定相涂布在玻璃板或塑料 板上形成薄层,然后用合适的 溶剂展开,实现组分的分离和
分析。
纸色谱法
将固定相吸附在滤纸上,然后 用合适的溶剂展开,实现组分 的分离和分析。
气相色谱法
适用于气体和挥发性液体的分 析,通过气体流动相将样品带 入色谱柱进行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种高效、高分辨率的色谱方 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和
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此会以不同
的速度在薄层板上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点样
将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在薄层 板的起点处。
显色
在紫外灯下观察各组分的斑点, 或者用显色剂进行染色。
制备薄层板
将固定相涂布在玻璃板、塑料 板或铝箔上,形成一层均匀的 薄层。
展开
将薄层板放入展开槽中,用适 当的流动相展开。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目 录
• 色谱法简介 • 薄层色谱法 • 纸色谱法 •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比较 • 色谱法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发展趋势
01 色谱法简介
定义与原理
定义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复杂混 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通过不同 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 配平衡实现分离。
原理
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吸附 、溶解等分配平衡的差异,使不 同物质在色谱柱上移动速度不同 ,从而实现各组分的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分离效率高于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使用涂布在玻璃板或塑料板 上的固定相,能够快速、有效地分离复杂的混合物,而纸色谱法则需要较长的 时间进行分离。
分辨率
薄层色谱法的分辨率也更高,能够更好地分离出组分相近的物质,而纸色谱法 的分辨率相对较低。
操作难度的比较
操作简便性
15-色谱分析法简介

色谱图及常用术语
色谱流出曲线: 由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强 度对时间作图,所得曲线 色谱峰: 曲线上突起部分
t
1、基线: 没有样品组分流出时的流出曲线; 2、峰高: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3、区域宽度: 即色谱峰的宽度; 峰底宽度wb:Wb = 4 σ 半峰宽w1/2: W1/2 = 2.354 σ 标准偏差σ: 0.607倍峰高处峰宽的一半 。
15
分离度定义:相邻两峰保留值之差与两蜂宽之和的一半的比值
在—般情况下,由于色谱柱中溶质的浓度较低,分配系数K 为常数。——称线性色谱。 色谱峰是对称的呈高斯分布,高斯峰,其蜂底宽度等于4σ。 相邻两个蜂,其峰宽大致相等:
Rs=1,峰间距离4 σ ,4 σ分离。峰有2%的重叠 Rs=1.5,峰间距离6 σ ,称为6 σ分离,峰重叠小于1%, 两峰已完全分开。
9
峰面积A: 4、保留值 常用时间、距离或用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要的流动相体
积表示,保留值由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所决定; 在一 定色谱条件下保留值是特征的,可作为色谱定性的参数是色谱 法的重要概念之一;
a.保留时间 tR 从进样开始到色谱蜂最大值出现时所需要的时间;某组分
的保留时间就是它通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死时间tM:多用t0表示 不被固定相保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的时间;死 时间实际上就是流动相流经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3
色谱法的实质:分离; 色谱法的依据:各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固定相与流动 相中吸附能力、分配系数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 2. 色谱法的分类 (1)按流动相和固定相所处状态分类 气固色谱 气相色谱:气体作流动相 气液色谱 液相色谱:液体作流动相 液固色谱 液液色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 (2)按固定相的固定方式分类 柱色谱法:固定相装在色谱柱中 纸色谱法:用滤纸上的水分子作固定相 薄层色谱法:将吸附剂粉末制成薄层作固定相
色谱法(Chromatography)

色谱法(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引论§1概述一、色谱法色谱法早在二十世纪初由俄国科学家建立,并用来分离植物色素。
后来不仅用于分离有色物质,还用来分离无色物质,并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色谱法。
许多气体、液体和固体样品都能找到合适的色谱法进行分离和分析。
目前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成为十分重要的分离分析手段。
各种色谱法共同的特点是具备两个相,有一相不动,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携带样品移动,称为流动相。
当流动相中样品混合物经过固定相时,就会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有差异,与固定相相互作用的类型、强弱就会有差异,因此在同一推动力下,不同组分在固定相滞留时间长短不同,从而按先后不同的次序从固定相中流出。
现以填充柱内进行的吸附色谱为例来说明色谱分离过程。
色谱柱内紧密而均匀的固定相,流动相则连续不断地流经其间,将样品一次性注入色谱柱后,各组分就被固定相所吸附,流动相不断地流入色谱柱。
当流动相流过组分时,已被吸附在固定相上的样品分子又溶解于流动相(此过程称为解吸)而随流动相向前移动,已解吸的组分遇到新的吸附剂颗粒,又再次被吸附。
如此在色谱柱内不断地发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过程。
不同组分其分子结构不同,在固定相上的吸附力也不同,随流动相向前移动的速度也就不同,最后从色谱柱内流出的时间不同,分别用容器盛接,就达到了分离的目的。
各组分间的性质差异即使很小,通过改进措施,如加长色谱柱,也可将它们分离。
二、色谱法分类1.按两相状态分类流动相为气体的色谱法称为“气相色谱法”(GC),其中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的称为气固色谱(GSC),固定相为液体的称为气液色谱(GLC)。
流动相为液体的色谱法称为“液相色谱法”(LC),同上,液相色谱法也可分成液固色谱(LSC)和液液色谱(LLC)。
2.按分离机理分类根据组分与固定相的作用,可分为: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凝胶色谱法等。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原理

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原理(一)按两相状态气相色谱法:1、气固色谱法2、气液色谱法液相色谱法:1、液固色谱法2、液液色谱法(二)按固定相的几何形式1、柱色谱法(column chromatography):柱色谱法是将固定相装在一金属或玻璃柱中或是将固定相附着在毛细管内壁上做成色谱柱,试样从柱头到柱尾沿一个方向移动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法2、纸色谱法(paper chromatography ):纸色谱法是利用滤纸作固定液的载体,把试样点在滤纸上,然后用溶剂展开,各组分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以斑点形式显现,根据滤纸上斑点位置及大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薄层色谱法是将适当粒度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然后用与纸色谱法类似的方法操作以达到分离目的。
(三)按分离原理按色谱法分离所依据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1、吸附色谱法: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吸附色谱法。
适于分离不同种类的化合物(例如,分离醇类与芳香烃)。
2、分配色谱法:利用固定液对不同组分分配性能的差别而使之分离的色谱法称为分配色谱法。
3、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和液相色谱技术的结合来测定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一种分离分析方法,利用被分离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发生离子交换的能力差异来实现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主要是用来分离离子或可离解的化合物。
它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无机离子的分离,而且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和生物物质,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的分离。
4、尺寸排阻色谱法:是按分子大小顺序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方法,体积大的分子不能渗透到凝胶孔穴中去而被排阻,较早的淋洗出来;中等体积的分子部分渗透;小分子可完全渗透入内,最后洗出色谱柱。
这样,样品分子基本按其分子大小先后排阻,从柱中流出。
被广泛应用于大分子分级,即用来分析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谱法分类
按两相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LC)。
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挥发性化合物。
GC根据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气固色谱法(GSC)和气液色谱法(GLC),其中以GLC应用最广。
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低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热稳定性差的物质。
LC同样可分为液固色谱法(LSC)和液液色谱法(LLC)。
此外还有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它以超临界流体(界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物相)为流动相(常用CO2),因其扩散系数大,能很快达到平衡,故分析时间短,特别适用于手性化合物的拆分。
按原理分为吸附色谱法(AC)、分配色谱法(DC)、离子交换色谱法(IEC)、排阻色谱法(EC,又称分子筛、凝胶过滤(GFC)、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亲和色谱法。
(此外还有电泳。
) 按操作形式可分为纸色谱法(PC)、薄层色谱法(TLC)、柱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