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安全防护

移动通信网安全防护技术

yuanqi@https://www.360docs.net/doc/629110267.html,

yuanqi@mail ritt com cn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RITT

主要内容

移动通信网安全防护范围

移动通信网安全防护内容

移动通信网定级对象和安全等级确定

移动通信网安全风险评估及检测要求

移动通信网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及检测要求

移动通信网灾难备份及恢复要求及检测要求

2010年移动通信网检查自查表

移动通信网安全防护范围

移动通信网安全防护范围

GSM 传送网网GPRS 网WCDMA/TD-CDMA 2000 1X 网

CDMA2000 1X HRPD 网

IP承载网信令网SCDMA 网

(R99、R4版本)

同步网支撑网

移动通信网是通过无线接入技术为公众用户提供移动通信业务的网络。

移动通信网安全防护内容

移动通信网安全防护

安全安全灾难备份风险评估

等级保护

及恢复

定级对象和安全等级的确定、业务安全、网络安全、设备安全、物理环境安全、对移动通信网进行资产分析、脆弱性分析、威胁分析,在移动通信网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确定各个资产、灾难备份及恢复等级确定、针对灾难备份及恢复各资源要素的具体实施等

管理安全

脆弱性、威胁的具体值。资产、脆弱性、威胁的赋值方法及资产价值、风险值的计算方法参见《电信网和互联网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指南》

移动通信网安全防护检测内容

安全等级保护

检测

风险评估检测

灾难备份及恢复

检测

1、安全风险评估范围检测1、冗余系统、冗余设备1、业务安全检测

2、网络安全检测

3、设备安全检测3、安全风险评估内容检测

4、安全风险评估要素检测

5、安全风险评估赋值原则检测

6、安全风险评估内容计算方法及冗余链路检测2、冗余路由检测4、物理环境安全检测5、管理安全检测

检测

7、安全风险评估内容文件类型检测

3、备份数据检测

4、人员和技术支持能力检测

5、运行维护管理能力检测8、安全风险评估内容文件记录检测

6、灾难恢复预案检测

移动通信网安全定级对象(1)

GSM 网WCDMA 网电路域本地网

省内长途网TD-SCDMA 网电路域CDMA 2000 1X 网电路域

省际长途网(含国际长途网

GPRS 网WCDMA 网分组域省网

TD-SCDMA 网分组域CDMA 2000 1X HRPD 网

国际部分

移动通信网安全定级对象(2)

大区网

如果以大区为单位建网

IMS 网

国际部分

如果以省为单位建网

IMS 网

省网

国际部分

移动通信网安全等级确定

1.

社会影响力

?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日程通信的不可缺少的定级

根据社会影响力、k = Round1{Log2{[α×2I+β×2V+γ×2R]}}

k 代表安全等级值

I代表社会影响力赋值手段

?

跟移动通信网相关的业务涵盖领域广泛,影响面宽

所提供服务的重要性、服务用户数的大小分别定

级,权重α、β、V代表所提供服务的重要性赋值R代表规模和服务范围赋值;α、β、γ分别表示社会影响力、所2.

所提供服务的重要性

?

移动通信网业务重要性强

γ可根据具体网络情况进行调节。提供服务的重要性、规模和服务范围赋值所占的权重,α+β+γ=1。

3.规模和服务范围

安全等级值k

安全等级k ≤ 1自主保护级<≤1 k ≤ 2指导保护级2 < k ≤ 3普通监督保护

级重点监督保护

k > 3

移动通信安全等级划分

移动通信网

电路域

本地网

无线接入

子系统2级、3.1级

2级、3.1级、3.2核心交换网级

关口局

3.1级、3.2级

省内长途网 3.1级、3.2级省际长途网(含国际长途网) 3.1级、3.2级分组域

省网部分无线接入2级、3.1级

子系统

核心交换网2级、3.1级、3.2级

级国际部分 3.1级-

电信智能卡1级、2级

移动通信网安全风险评估及检测要求

?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风险评估检测

移动通信网安全风险分析

资产分析

–设备硬件脆弱性分析

威胁分析

–设备软件––技术脆弱性–技术威胁重要数据–提供的服务–文档–管理脆弱性

–环境威胁–人为威胁

–人员

资产分析(1)

分类

示例

频率和码号资频段、频点、码号源

电信智能卡

SIM 、USIM 、UIM 、RUIM

GSM 网络设备:BTS 、BSC 、MSC 、VLR 、HLR 、AUC 等网络设备GPRS 网络设备:BTS 、BSC 、PCU 、SGSN 、GGSN 、VLR 、HLR 、AUC 、BG 、CG 等WCDMA/TD ‐SCDMA 网络设备:Node B 、RNC 、MSC 、SGSN 、GGSN 、VLR 、HLR 、AUC 、BG 、CG 等,获Node B 、RNC 、MGW 、MSC Server 、SGSN 、GGSN 、VLR 、HLR 、AUC 、BG 、CG 等

设备硬件

CDMA 2000网络设备:BTS 、BSC 、PCF 、MSC 、VLR 、HLR 、AC 、PDSN 、AAA 、HA 、FA 等,或BTS 、BSC 、PCF 、MGW 、MSCe 、VLR 、HLR 、AC 、PDSN 、AAA 、HA 、FA 等HRPD 网络设备:BTS 、BSC 、PCF 、AN AAA 、PDSN 、AAA 、HA 、FA 等

IMS 网络设备:CSCF 、HSS 、MRFC 、MRFP 、SLF 、PCRF 、AS 、互通相关的辅助设备等

物理环境设备:机房、电力供应系统、电磁防护系统、防火‐、防水和防潮系统、防静电系统、防雷击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等链路

操作维护系统

资产分析(2)

设备软件

设备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各种数据库软件等系统控制软件、协议软件操作维护系统软件

重要数据支撑移动通信网运行的的各种重要数据,包括用户数据、计费数据(指话单数据)、网络配置数据、管理员操作维护记录等服务/业务移动通信网提供的各种业务:基本通话、各种补充业务等

纸质以及保存在存储介质中的各种文件,如设计文档、技术要求、管理规定文档

(机构设置、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办法)、工作计划、技术或财务报告、用户手册等

掌握重要技术的人员,如网络维护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网络或业务的研发人员人员等

网络拓扑

网络节点和链路之间的连接

脆弱性分析

类型

对象

存在的脆弱性

业务/应用

网络和设备的处理能力不够而导致在突发业务量高时无法正常提供移动通信网业务,业务数据的保密性不够,重要数据未及时进行本地和异地备份网络网络拓扑设计不合理,网络节点设备、路由配置不合理或不够,移动通信

网设备之间的IP连接带来的不安全性,网络防病毒和防攻击能力不够,外

技术脆弱性

部和内部的访问控制不够等

设备(含操作

系统和数

据库)

帐号和口令保护不够,鉴权和访问控制机制不完善,重要部件未配置主备

用保护,系统配置不合理、设备补丁安装不及时、设备防病毒和防攻击能

力不够,备份和恢复机制不健全,设备超过使用年限或核心部件老化,设

备发生故障后未及时告警

物理环境

机房场地选择不合理,防火、供配电、防静电、接地与防雷、电磁防护、

温湿度控制不符合规范,通信线路、机房设备的保护不符合规范

安全管理机构方面:岗位设置不合理(如人员配置过少、职责不清)、授权和审批程序简化、沟通和合作未执行、审核和检查未执行等;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评审和修订不及时等;

人员安全管理方面:人员录用不符合程序、人员离岗未办理安全手续、人员未进行安全培训、对于第三方人员未进行限制访问等;

管理脆弱性

建设管理方面:安全方案不完善、软件开发不符合程序、工程实施未进行安全验收或验收不严格等;

运维管理方面:物理环境管理措施简单、存储介质使用不受限、设备没有定期维护、厂家支持力度不够、关键性能指标没有定期监控、无恶意代码防范措施、无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访问控制不严格、操作管理不规范等,应急保障措施不到位

威胁分析

来源

威胁描述

技术威胁

设备自身的软件、硬件故障,系统本身设计缺陷或软件Bug,节假日或其他原因的高话务冲击等。

外部连接设备的恶意攻击,如SP设备等。

无法管理的用户设备的接入以及来自终端和SP的内容管理等。需要在网络中实施监管和监测的技术手段。

物理环境

断电、静电、灰尘、潮湿、温度、电磁干扰等,意外事故或通讯线路方面环境威胁

的故障

自然灾害

鼠蚁虫害、洪灾、火灾、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台风、闪电不满的或有预谋的内部人员滥用权限进行恶意破坏;恶意人员

采用自主或内外勾结的方式盗窃或篡改机密信息;外部人员利用恶意代码和病毒对网络或系统进行攻击;外部人员进行物理破坏、盗窃等

内部人员由于缺乏责任心或者无作为而应该执行而没有执行相应的操作、人为威胁

无恶意人员

或无意地执行了错误的操作导致安全事件;

内部人员没有遵循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而导致故障或信息损坏;

内部人员由于缺乏培训、专业技能不足、不具备岗位技能要求而导致故障或攻击;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造成安全管理不规范或者管理混乱导致安全事件

移动通信网安全风险评估检测

安全评估范围检测评估内容检测风险评估要素检测评估赋值原则检测

评估检测

评估计算方法检测评估文件类型检测评估文件记录检测

移动通信网安全风险评估检测(1)

序安全风险评估范围

检测方式访谈、检查号

检测对象风险评估报告

检测实施

1应访谈风险评估负责人,询问进行移动通信网风险评估时,选择的风险评

估范围是什么;

2应查看风险评估报告,查看其风险评估范围是否与要求相一致;

移动通信网安全风险评估检测(2)

序号

安全风险评估内容

检测方式访谈、检查检测对象风险评估报告

检测实施

1应访谈移动通信网风险评估负责人,询问风险评估相关内容是否覆盖了技术安

全和管理安全两大类,以及技术安全中是否覆盖了业务安全、网络安全、设备安全和物理安全,管理安全中是否覆盖了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等方面;

2应查看移动通信网风险评估报告,查看风险评估报告是否覆盖了技术安全和管理安

全;

3应查看移动通信网风险评估报告,查看风险评估报告中技术安全是否覆盖了业

务安全、网络安全、设备安全和物理安全等方面;

4应查看移动通信网风险评估报告,查看风险评估报告中管理安全是否覆盖了安

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等方面;

移动通信网安全风险评估检测(3)

序号

安全风险评估要素(1)

检测方式访谈、检查

检测对象风险评估报告,历史记录

检测实施

1应访谈风险评估负责人,询问进行移动通信网风险评估时采用了哪些风险评估的要素和相关属性,以及风险评估结果是否满足风险阈值,对于不可接收的风险,采取了哪些风险处理计划;

2应查看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中风险评估要素是否包含了资产、威胁、脆弱性、安全措施、风险和残余风险等要素,同时是否包含了与这些要素密切相关的属性,如业务战略、资产价值、安全需求和安全事件等;

3

应查看风险评估报告,查看风险评估报告中资产是否包含了频率和码号资源、电信智能卡、网络设备,网络设备相关的链路、操作维护系统;物理环境设备包括机房、电力供应系统,

电磁防护系统、防火‐、防水和防潮系统、防静电系统、防雷击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等),各种设备的系统软件,设备中的重要数据,网络提供的各类业务,设备维护人员、各种管理规定和设备文档等;

移动通信网安全风险评估检测(3)

序安全风险评估要素(2)

检测方式访谈、检查

检测对象号

风险评估报告,历史记录

检测实施

4应查看风险评估报告,查看风险评估报告中资产价值的计算是否主要考虑了社会影响力、资产价值和可用性等因素,同时采用了合理的计算方法;

5应查看风险评估报告,查看风险评估报告中脆弱性识别是否包含了技术脆弱性和管理脆弱性等方面,技术脆弱性是否包含了业务/应用脆弱性、网络脆弱性、设备脆弱性和物理环境脆弱性,管理脆弱性是否包含安全管理机构方面的脆弱性、人员管理方面脆弱性、建设管理方面的脆弱性、运维管理方面的脆弱性;应查看风险评估报告,查看风险评估报告中威胁是否包含了网络设备自身的威6胁、环境威胁、人员威胁;

中国第一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中国第一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通一号详细透析 导读:多年以来,卫星通信以其覆盖范围广、组网灵活、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等优势,在野外勘探、边境巡逻、抗争救灾等活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小型终端数量不足、设备种类多、无法互连互通等原因,依然未能满足救援队伍快速机动的通讯需求。因此,天通一号卫星移动系统开始应运而生。那么,天通一号卫星移动系统从诞生到发射,是如何一步一步走来的? 一、什么是卫星移动系统 移动通信卫星就是可以为移动和便携式终端提供通信的卫星。优势是可以为车辆、飞机、船舶和个人等移动用户提供语音、数据等通信服务,并可以实现用户终端的小型化、手机化。相对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由于受到地面基站覆盖区域的限制,一般在边远山区、沙漠戈戈壁、森林、边境等地区不能实现通信的全覆盖。而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就不存在这样的限制,可以自上而下实现区域的全覆盖,不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有人统计全国地面移动通信覆盖率不足国土陆地面积的10%,即使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型城市,地面移动通信覆盖率也不足20%,像中国南海这样广阔的区域地面移动通信就更难以实现全覆盖。而我工作在的频段信号传输损耗小,雨衰小,可以实现地面终端设备的小型化,便于携带,同时保证通信质量。 二、天通一号开通运行背景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地面通信网络全面瘫痪,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只能租用国外的卫星电话抗震救灾。 而国际上的移动卫星系统已经形成了多个覆盖全球或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铱星系统(Iridium)、欧星系统(Thuraya)和国际移动通信卫星系统(Inmarsat,international

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发展分析

摘要:移动通信系统参与高速铁路的运营对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移动通信系统在高速铁路中的发展现状,分析高铁中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要点,为移动通信系统更好地服务高速铁路提出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发展 一、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是以高速列车计算机系统为主要载体,通过无线设备以及有线的接入,从而形成列车内部信息有效接收与发送的网络。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本身既可以用于对列车的控制,又可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服务于大众。就实际应用来说,针对目前的高铁移动通信系统的运行现况,加强高铁移动通信是改善高铁通信系统的主要内容。 二、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国内外现状对比 1、国外高铁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现状 相比国内高铁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发展,国际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相对较成熟。比如,国际高速铁路除了能实现移动通信系统控制列车运营之外,还具备了面向提供旅客的无线网络服务,实现列车内部无线网的全面覆盖。不少国家已经可以运用周围环境中的无线网络来支持运营与服务。在实际中,许多国家利用一些先进技术,降低列车运行环境对无线信号的磨损,完善列车的网络服务。当列车内部缺乏良好的网络支持环境时,往往还可以利用卫星技术达到网络覆盖,弥补列车网络运行的不足。当卫星技术可以协助无线网络覆盖之后,就可以充分地满足列车运行和旅客的需求,保证数据传递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还有一些在高铁行业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例如日本,为了完善列车的网络服务,还使用了泄露电缆实现网络传递,可以使无线网络进行良好的覆盖,充分做到列车运营的交流工作。总的来看,国际高速铁路的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发展因为起步早,相关科技也较为先进,因此在高铁运行过程中实现了良好的网络服务,为旅客提供了更为优质的现代化服务。 2、国内高铁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现状 新型的移动通信技术在国内高铁行业正处于不断研发的阶段。为了更好满足高铁旅客的现代化需求,提升高铁的整体服务水平,积极更新移动通信技术在高铁运营中的使用水平已经成为高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趋势。 三、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为了满足高铁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的需求,专业移动通信系统(简称gsm-r)程序应运而生。作为专业的应用程序,gsm-r系统可以有效地为高速铁路提供较为稳定的移动通信技术。gsm-r在经历了长期检验和试用之后,已经投入实际使用,有效地降低了高铁移动通信系统的成本投入,同时成功地提升了旅客服务水平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随着高铁移动通信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网络服务已经难以满足高铁发展的要求,gsm-r已经落后于当下的发展环境。无线网络技术支持成为高铁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的新理念。拓展无线网络技术支持,实现对现代科技的改革。这样才能够成功的解决历史遗留的数据狭隘问题,将原本低效率的数据传导工作升级,达成网络传递操作的目标。随着现代化生活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高速列车在运营过程中的业务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网络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新型的网络移动通信服务,终将取代传统的gsm-r系统以供高速铁路长久使用。 当前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网络需求,为了使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得到更好的应用,在实际中,需要加强对该系统技术的要点控制,主要技术要点包括: (1)完善无线网络支持平台。为了满足通信系统的需求,无线平台必须拥有良好的信息传递通道,能够有效地实现对环境的无差别传递和对待,降低环境对网络信号的影响。因为高速铁路可能经过的道路环境非常复杂,充斥着各种导致信号网络中断的因素,保证信号的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

第50卷 第6期2017年6月 通信技术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Vol.50 No.6 Jun.2017 ·1093· doi:10.3969/j.issn.1002-0802.2017.06.00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 肖龙龙1,梁晓娟2,李 信1 (1.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 航天指挥系,北京 怀柔 101406;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8) 摘 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兼具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的特点,使其优于其他通信手段,保证了实时、灵活、高效的通信质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领域。分析卫星移动通信的特点,根据移动通信卫星的轨道类型,分别介绍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并详细阐述卫星移动通信在民用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总结归纳卫星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卫星通信;通信领域;移动通信;轨道 中图分类号:TN92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02(2017)-06-1093-08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XIAO Long-long1, LIANG Xiao-juan2, LI Xin1 (1.Department of Space Command, PLA Academy of Equipment, Beijing 101416, China; 2.Qinghai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Xining Qinghai 810008, China) Abstract: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this makes it superior to other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b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of communi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are analyzed firstly, then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orbi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G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M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L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is described. Secondly, the applications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in civil and military fields are discussed, and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is summarized. Key words: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field; mobile communication; orbit 0 引 言 卫星移动通信在通信业务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相对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它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费用与距离无关、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能够实现对海洋、山区和高原等地区近乎无缝的覆盖,可满足各类用户对移动通信覆盖性的需求。卫星移动通信依靠卫星通信的特点,在移动载体上集成了卫星通信系统或者卫星通信终端,从而实现载体在移动中的不间断通信。移动载体既可以是飞行器和地面移动装备,也可以是海上移动载体和移动单兵,大大扩展了移动卫星通信的使用范围和环境适应性,使其在民用和军事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本文从卫星移动通信的特点出发,介绍国内外主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卫星移动通信在军民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收稿日期:2017-02-22;修回日期:2017-05-20 Received date:2017-02-22;Revised date:2017-05-20

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收稿日期:2003-09-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个人移动卫星通信电波传播特性研究0(60172006) 作者简介:1.符世钢(1979-),男,云南安宁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2.任友俊(1973-),男,云南宣威人,曲靖师范学院计科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网络通信及其编程研究; 3.申东娅(1965-),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研究. 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符世钢1,任友俊2,申东娅3 (1.3.云南大学信息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2.曲靖师范学院计科系,云南曲靖 655000) 摘 要:卫星移动通信作为地面移动通信的补充,是实现全球个人通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通信技术之一.卫星移动通信具有卫星固定业务和移动通信双重特点,其电波传输距离远,经历的环境特殊,导致其信道特性远比地面系统复杂.因此,研究其信道特性是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通信系统的关键环节.本文对其信道特性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并对某些衰减因素的解决措施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特性;传输损耗;多普勒频移 中图分类号:TN92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03)06-0071-04 卫星移动通信是指利用卫星实现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间的相互通信.近年来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它的覆盖范围有限,仅能为人口集中的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提供服务.为了获得全球范围的无缝覆盖,实现名符其实的全球个人通信,不得不引入卫星移动通信来作为地面移动通信的补充.卫星移动通信具有覆盖面积大、业务范围广、适用于各种地理条件等优点,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极具竞争力的通信手段之一. 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不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电波传播要经过漫长的距离,其间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这大大增加了接收信号的波动性,成为保证通信质量的最大障碍.为此,研究信道特性成为设计通信系统的首要任务.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 传输损耗 卫星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要经过对流层(含云层和雨层)、平流层直至外层空间,传输损耗大致为自由空间传输损耗与大气损耗之和.111 自由空间传输损耗 在整个卫星无线路径中自由空间(近于真空 状态)占了绝大部分,因此,首先考虑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无线链路与大尺度无线电波传播模型类似,在自由空间模型中,接收功率的衰减为T-R 距离的幂函数[1] .当发射和接收天线均具有单位增益时,自由空间路径损耗为:L f =10lg( 4P K d )2=20lg(4P 3@108 d f )(db)(1)当d 取km 、f 取GHz 为单位时,可简化为下式: L f =92145+20lgd +10lg f (db) (2) 112 大气层损耗 大气层在卫星无线路径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是最不稳定的区域,其损耗是卫星移动通信最具特色的信道特征之一.伴随着天气的变化,降雨、降雪、云、雾等都不可避免地对穿透其中的电波产生损耗,个别极恶劣的天气甚至会造成通信信号的中断.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对其损耗只能通过实际观测积累数据并由此总结出一些经验公式. 在各种天气引起的损耗因素中,降雨损耗所占的比例最大且具有代表性.在雨中传播的电波会受到雨滴的吸收和散射影响而产生衰落.此时引入降雨衰减系数的概念,即由降雨雨滴引起的每单位路径上的衰减R ,R 如下式所示: 第22卷 第6期 2003年11月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QUJING TEACHERS COLLE GE Vol.22 No.6Nov.2003

移动通信在铁路通信系统中应用

移动通信在铁路通信系统中应用 铁路运输是国家的经济大动脉,铁路通信系统是直接保证铁路运输的重要工具,它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铁路运输的效率以及运输速度和安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高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铁路通信系统中,使得铁路通信系统得到逐步提高和完善,并提高了铁路运输的运输速度、效率以及安全可靠性,本文主要讨论移动通信在铁路通信系统中的相关应用。 一、通信的作用 通信,指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铁路通信就是指利用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将铁路运输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交换。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对铁路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铁路通信系统,才能为现代化铁路的建设与运行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二、集群通信系统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通信与微处理机技术、程控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由于它具有群呼、组呼、强插、强拆等功能,特别适合于调度指挥以及应急、抢险等场合,并较好地解决了通信频率合理分配的问题,因而倍受专业运营管理部门的青睐,被确定为现行铁路移动通信方式的首选类型。但是这一系统还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包括采用动态的频率分配,没有考虑与周围公用网的有效融合问题,没有先进的路由合理选择功能,并且在建立通路和自动过网时存在信息丢失现象,保密性不强,容易受干扰等,这些缺点对于话音通信的影响不大,但是会对列车与调度指挥中心之间的实时双向数据通信造成较大的误码。因而对于要求较高数据通信误码率的场合并不适合。 三、GSM-R技术

移动通信G技术概述

移动通信3G技术概述 2004-3-14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领域从原先的话音业务发展到增值业务。伴随着移动增值业务的不断发展,迈向3G(3rd 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则是两大移动运营商的必然选择。与前两代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可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其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144kb/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kb/s,静止状态下支持2Mb/s。其设计目标是为了提供比第二代系统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好的通信质量,而且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及为用户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及多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业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3G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WCDMA、CDMA2000与TD-SCDMA。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缩写,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 的系统容量仍然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1、WCDMA 全称为Wideband CDMA,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它与日本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基本相同,目前正在进一步融合。该标准提出了GSM(2G)—GPRS—EDGE—WCDMA(3G)的演进策略。GPRS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EDGE是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 (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的简称,这两种技术被称为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中国移动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将原有的GSM网络升级为GPRS网络。 2、CDMA2000 CDMA2000是由窄带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由美国主推,该标准提出了从CDMA IS95(2G)—CDMA20001x—CDMA20003x(3G)的演进策略。CDMA20001x被称为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20003x与CDMA20001x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了多路载波技术,通过采用三载波使带宽提高。目前中国联通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建成了CDMA IS95网络。 3、TD-SCDMA 全称为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时分同步CDMA),是由我国大唐电信公司提出的3G标准,该标准提出不经过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3G过渡,非常适用于GSM系统向3G升级。但目前大唐电信公司还没有基于这一标准的可供商用的产品推出。 三个技术标准的比较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体系设计及应用模型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体系设计及应用模型 伴随通信系统“天地一体化”技术体系的推广,移动通信正朝着无缝覆盖的趋势发展,卫星移动通信覆盖面广的特点使其成为地面移动通信的必要补充。目前国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北美移动卫星(MSAT)系统,亚洲蜂窝卫星(ACeS)系统,瑟拉亚卫星(Thuraya)系统以及提供全球覆盖的国际海事卫星(Inmasrsat)系统等。Inmasrsat由国际海事组织经营,使用该系统的国家已超过160个,用户达29万多个,其第4代系统BGA N是第1个通过手持终端向全球同时提供话音和宽带数据的移动通信系统,也是第1个提供数据速率证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因此这里提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及其应用模型。 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传输模型 在卫星通信中,电波在空间传输时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大气吸收、对流层闪烁、雨、雪等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衰减,其中降雨对信号的衰减最为严重,因此卫星链路的雨衰特性是影响卫星通信系统传输质量与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卫星通信系统设计时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应对各种信号衰减,针对信道特点来设计传输模型。 卫星信号在卫星与地面网间的传输模型如图1所示。 图中,S-Um接口为移动终端与地面信关站使用卫星信道通过卫星中继进行信号的传输:Abis接口为地面信关站与信关站收发信机的接口;A接口为地面移动网交换中心与信关站的接口。 2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通信体制 2.1 帧结构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采用TDMA多址方式,在物理层信号以TDMA帧的形式进行传输,考虑到与地面GSM 网手持终端的兼容性,帧格式分为巨帧(hyper frame),超帧(superfr AME),复帧(mul TI frame),帧(frame),时隙(timeslot)。

浅谈铁路通信系统中移动通信技术的有效应用

浅谈铁路通信系统中移动通信技术的有效 应用 近些年来,移动通信系统快速发展,先后从2G、3G到现在的4G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我们看到,这项技术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铁路上的应用,GSM移动通信应用在铁路,称作GSM-R网络。 1 GSM-R在铁路的主要应用 GSM-R目前在铁路主要应用有10个方面:机车同步操作控制系统信息传输、列车控制系统安全信息传输、调度通信、列车尾部风压信息传送、旅客列车移動信息综合接入、机车移动信息综合接入、编组站移动信息综合接入、CTCS 级/CTCS级移动信息传输、应急指挥通信话音和数据业务、区间移动信息接入及公务移动通信。下面我们主要通过调度系统方面的应用,来认识这项技术。 调度通信系统功能 无线有线一体化是调度通信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调度通信系统的主要客户为行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司机、运转车长、助理值班员、机务段调度员、列车段值班员、机车调度员、电力牵引变电所值班员、救援列车主任等相关人员。调度员呼叫司机、运转车长等移动终端这种调度电话业务的

实现就是通过调度通信系统与GSM-R系统的有机结合。调度系统的语音通信需求主要有以下有4种。 智能呼叫:行车调度员通过车次功能号寻址方式对调度辖区内的机车司机进行呼叫并通话;机车司机通过位置寻址方式对本站/前方站/后方站的车站值班员进行呼叫并通话,此方法中的位置寻址是通过GSM-R小区信息实现的;车站值班员按车次号通过功能号寻址方式对机车司机进行呼叫并通话;行车调度员对调度管辖区内车站值班员进行呼叫并通话;机车司机按位置寻址方式对当前所在调度管辖区的行车调度员进行呼叫并通话;车站值班员用移动终端号码对行车调度员进行呼叫并通话;车站值班员以单键方式对相邻车站值班员进行呼叫并通话。 语音组呼:该话音通信方式可以使各被叫均可加入通话过程中,在通信的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可进行讲话,包括行车调度员对调度管辖区内的所有机车司机进行呼叫并通话;行车调度员对调度管辖区内的所有车站或某些车站值班员进行呼叫并通话;行车调度员对调度管辖区内指定车站的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以及该车站基站范围内的所有机车司机进行呼叫并通话;行车调度员对调度管联盟辖区内的列车段、机务段运转、电力牵引变电所值班员等进行呼叫并通话;行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救援列车主任、助理值班员之间通过组呼方式进行通话;车站基站范围内机车司机和运转车

移动通信练习题+答案

1.(√)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2.(×)邻道干扰是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弱信号串扰强信号而造成的干扰。(强信号串扰弱信号) 3.(√)移动通信的信道是指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幅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4.(×)电波的自由空间传播损耗是与距离的立方成正比的。(平方) 5.(×)由于多径传播所引起的信号衰落,称为多径衰落,也叫慢衰落。 6.【】(×)移动通信中,多普勒频移的影响会产生附加的调频噪声,出现接收信号的失真。 7.(√)莱斯分布适用于一条路径明显强于其他多径的情况。在接收信号中没有主导分量时,莱斯分布就转变为瑞利分布。 8.(×)在多径衰落信道中,由于时间色散导致发送信号产生的衰落效应是快衰落和慢衰落。(频率色散)P39 9.(√)分集接收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接收到的多个衰落独立的信号加以处理,合理地利用这些信号的能量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 10.(√)在实际工程中,为达到良好的空间分集效果,基站天线之间的距离一般相当于10多个波长或更多。 11.(×)GSM移动通信系统中,每个载频按时间分为16个时隙,也就是16个物理信道.8 12.(√)GSM中的逻辑信道分为专用信道和公共信道两大类。 13.(×)GSM中的同频干扰保护比要求C/I>-9dB,工程上一般增加3dB的余量。9 14.(×)GSM中的广播控制信道BCCH和业务信道TCH一样可通过跳频方式提高抗干扰性能。P261 15.(√)跳频就是有规则地改变一个信道的频隙(载频频带)。跳频分为慢跳频和快跳频。在GSM的无线接口上采用的是慢跳频技术。 16.(√)GPRS是指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是基于GSM网络所开发的分组数据技术,是按需动态占用频谱资源的。P293

移动通信3G技术三个技术标准的比较

移动通信3G技术三个技术标准的比较- - 2004-3-14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领域从原先的话音业务发展到增值业务。伴随着移动增值业务的不断发展,迈向3G(3rd Gener 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则是两大移动运营商的必然选择。与前两代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可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其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144kb/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kb/s,静止状态下支持2Mb/s。其设计目标是为了提供比第二代系统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好的通信质量,而且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及为用户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及多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业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3G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WCDMA、CDMA2000与TD-SCD MA。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缩写,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的系统容量仍然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1、 WCDMA 全称为Wideband CDMA,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它与日本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基本相同,目前正在进一步融合。该标准提出了GSM(2G)—GPRS—EDGE—WCDMA(3G)的演进策略。GPR S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EDGE是En 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的简称,这两种技术被称为2.5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中国移动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将原有的GSM网络升级为GPRS网络。 2、 CDMA2000 CDMA2000是由窄带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由美国主推,该标准提出了从CDMA IS95(2G)—CDMA20001x—CDMA20003x(3G)

移动通信参数表..

一. 移动通信参数表 参数缩写含义解释参数缩写含义解释 1 TCH 业务信道23 BSIC 基站色码 2 BCCH 广播控制信道24 CA 小区置配 3 CCCH 公共控制信道25 HSN 跳频序列 4 RACH 随机接入信道26 MA 移动配置 5 AGCH 接入允许信道27 MAIO 移动培植指数偏移 6 PCH 寻呼控制信道28 FN 帧号码 7 DCCH 专用控制信道29 TSC 训练序列码 8 CBCH 小区广播信道30 TN 时隙号 9 SDCCH 独立专用控制信道31 PD 协议识别语 10 SACCH 慢速随路控制信道32 TI 处理识别语 11 SCH 同步信道33 IMSI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 12 CM 连接管理34 TMSI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 13 MM 移动管理35 IMEI 国际移动设备识别 14 RR 无线资源管理36 MCC 国际移动码 15 DTX 非连续发送(由话音激活)37 MNC 移动网号 16 OMC 操作维护中心38 LAC 位置区号码 17 MS 手机39 PLMN 公共陆地移动网 18 BS 基站40 TA 时间提前 19 SIM 用户识别模块41 RXLEV 平均的接收电平 20 ARFCN 频道(载频)序号42 RXQUAL 信道接收质量 21 Um 基站子系统与MS间接口43 TXPWR 发信功率电平 22 C2 小区重选信道质量标准参数44 C1 路径损耗原则参数 二. 参数详述 (一) 频道配置参数 GSM网和TACS网一样都采用等间隔频道配置方法。 1. 工作频段、频段间隔、频道序列及频点 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采用900Mhz频段。 MS发,BS收:890 –915 Mhz (上行) BS发,MS收:935-960MHz(下行) 载频间隔为200kHz,共124个无线载频,在每端留有200 kHz的保护带。 按照国家规定,邮电部门占用905 –909MHz(上行) / 950 –954 MHz(下行); 连通公司占用909 –915 MHz(上行)/ 954 –960 MHz(下行); 10MHz频带共有49个频道(载频),序号(ARFCN)为76 –124 。注:但如果邮电部门将ETACS的模拟网退频将继续扩频。GSM在900MHZ共有16MHZ 频段. 频道标称中心频率与序号的关系由以下公式确定: 基站收:Fl(n)=890.200MHz + (n+1)x 0.200MHz

铁路GSMR简介

GSM-R资料 目录 一、GSM-R的现状3 1.SM-R在世界发展现状 4 2.GSM-R在我国的技术发展现状 5 ⑴欧洲GSM-R技术规范的现状 5 ⑵我国GSM-R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现状及必要性 5 ⑶我国GSM-R标准、规范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6 二、GSM-R的应用情况8 1、SM-R与话音通信8 1.1GSM-R与无线调度通信9 1.2 站场无线通信与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信息传送9 1.3 区间通信与应急通信9 1.4 GSM-R与有线调度9 1.5 GSM-R与普通话音通信9 2、GSM-R与列车控制10 2.1 列控信息传送10 2.2 机车同步操控信息传送10 3、GSM-R与铁路信息化12 3.1 列车无线车次号校核系统信息传送12 3.2 列车尾部风压装置信息传送12 三、大秦线GSM-R系统的网络结构 13

1.交换系统14 2.GPRS系统14 3.基站系统15 ⑴BTS基站设备15 a公共子系统16 b载频子系统17 c天馈子系统17 ⑵天馈线 17 a天线17 b馈线18 c漏泄同轴电缆18 ⑶直放站 18 ⑷频率配置19 ⑸大秦线BTS连接图19 四、GSM-R工程硬件安装21 1、接地规程 21 1.1接地系统的作用21 1.2接地系统的组成21 1.3建筑物的地下接地网22 1.4接地系统的室内部分22 1.5接地系统室外部分24 1. 馈线接地夹接地位置25

2. 馈线接地夹的固定25 3. 馈线避雷器的接地26 2.机柜的安装26 2.1机柜安装介绍26 2.2不靠墙安装26 26 27 27 29 2.3在防静电地板上安装31 1、支架形式 32 2、支架组件 32 3、支架安装方式32 4、支架数量 32 5、安装流程 34 6、机柜定位 34 7、支架定位 35 8、固定支架 36 9、机柜安装 36 10、绝缘测试36 2.4安装单板和模块时的防静电要求36 2.5安装开关盒、风扇盒和插框等37

浅谈卫星移动通信

浅谈卫星移动通信 【摘要】卫星移动通信由卫星通信技术和地面移动通信技术结合产生的新的通信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但由于技术和市场原因,卫星移动通信的市场较小,未来的发展仍有不确定性。从目前的卫星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情况看,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发展是最好的。未来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是与地面通信网络组成无缝隙覆盖全球的个人通信系统,真正进入个人通信时代。同时,卫星移动宽带、终端综合化、星上处理等都是卫星移动业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卫星移动通信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非常有必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关键词】卫星移动通信优势发展动态发展趋势我国的发展现状建议 一、引言 谈起移动通信,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想家时,拨通父母的电话便能感受家人的温暖;闲暇时,登上QQ便能和朋友一起聊聊自己的故事;还可以经常上网冲冲浪,感受世界的千姿百态,拓宽我们的眼界。移动通信将我们与世界紧紧相连,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单纯依靠现有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还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可不想父母温暖的叮咛因信号差而终止,也不想仅因手机没有信号而置身“孤岛”。我们期盼着,无论何时、也无论何地我们都能与我们挂念的人实现通信。这在21世纪将不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迅猛发展的卫星移动通信将引领我们走进个人通信时代。 二、卫星移动通信的优势 卫星移动通信是由卫星通信技术和地面移动通信技术结合产生的新的通信方式,具有覆盖范围广、系统容量大、通信距离远、组网灵活、通信费用基本与距离无关、不受地形限制等特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依稀还记得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瞬间使得灾区对外通信完全中断,卫星是灾区惟一第一时间即可仰仗的通信设备。汶川大地震以悲剧性的方式证明了卫星通信的重要性。使用

卫星移动通信在军事方面的应用

卫星移动通信在军事方面的应用 [定义] 卫星移动通信是指车辆、舰船、飞机及单兵在运动中利用卫星作为中继器进行的通信。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由通信卫星、测控站、网管和众多的移动站组成。通信卫星可利用具有大型天线的大型同步轨道卫星,也可利用众多中、低轨道运行的小型卫星。测控站用于对卫星的定点位置或运行轨道测量跟踪和进行控制管理。网管站是本系统和其它电信网络连接的枢纽。网络管理中心协调各站的正常工作,以保证本卫星通信网正常运转。系统中可以有不同类型的移动站。 卫星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必须考虑其电波应能穿过电离层,传播损耗和其它附加损耗应尽可能小,同时具有较宽的可用频段以及技术可行性。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站一般使用低增益宽波束,它接收到的来波有直射波、地面反射波和散射波。这三种来波合成,会使移动站接受信号电平发生相当大的随机起伏,产生所谓的"多经衰落",多经衰落严重时可使通信中断。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卫星波束覆盖区域,可分为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按服务对象,可分为陆地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航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航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按所用通信卫星的类型来分,可分为静止轨道(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中/低高度轨道(MEO、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而目前中/低高度轨道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发展最为显著。 无论GEO、MEO或LEO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体现了本世纪末卫星通信的两个特点:一是面向移动电话服务,亦即窄带话音/数据服务的低轨(LEO)卫星应用;二是面向高速率信息高速公路的宽带数据服务,亦即Ka和Ku频段的低轨(LEO)卫星应用。但应注意到,在发展区域性移动电话和数据业务时,仍然不能忽视静止卫星(GEO)的成熟技术和有利条件,GEO卫星系统仍将平行地发展。 [相关技术]卫星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技术 [技术难点] 无论是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还是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总的技术难点是:设备小型化、卫星智能化、网络综合化、信道带化、频率高频化轨道多样化等;就空间段而言,解决好处理转发器、自适应天线、星际链路、GEO轨道发展卫星群、非GEO轨道小卫星、轨道综合;就地面段而言应解决好自适应天

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探讨

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探讨 摘要:近年来,移动通信已经逐渐被运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高速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渠道,在高速铁路中运用移动通信技术能够有效提升铁路运营效率,为乘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从而促进高速铁路的发展。因此,在高速铁路发展中,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意义重大。文中分析了当前的高速铁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探究了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最后对高速铁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技术 高速铁路在我国拥有十分重要地位,在高速铁路发展中,移动通讯技术属于关键技术之一。但是,我国高速铁路移动通信技术相较于国际高速铁路移动通信技术而言起步比较晚,效率不高。随着国家对高速铁路移动通讯技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其中投入的精力与资金也越来越多。我国高速铁路移动通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提升,分析探究高速铁路移动通讯技术能够为我国未来高速铁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实践性的帮助。 1高速铁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1.1国外的高速铁路移动通信发展情况。国外高速铁路移动通讯技术发展比较早,也相对比较成熟。其主要体现在移动通讯系统对列车的运营控制与乘客享受无限网服务方面[1]。通过将附近的无线网络利用起来,能够有效提升列车上无线网络信号,为乘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为了降低无线网络的信号损失,为乘客提供更加完善的网络服务,还需要进行相关处理。近年来,卫星覆盖技术越来越成熟,由于国外移动通讯网络技术的成熟,其网络信号与速度也更快更稳定,乘客能够获取更好的网络体验。1.2国内的高速铁路移动通信发展情况。我国高速铁路移动通信技术起步比较晚,但我国高速铁路移动网络技术越来越完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在移动网络技术的运用中,GSM-R技术使用范围最为广泛,具有效率高、技术成熟等优势[2]。但是,在我国高速铁路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GSM-R技术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高速铁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应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

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及趋势

卫星通信关键技术最新进展 姓名:唐聪 班级:1402015 学号:14020150005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移动通信的需求增加,同时军队对 于卫星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未来移动通讯的发展需要,新一代的 卫星通信系统应该具备速率快、覆盖广等优点本文从分析目前卫星通信系 统出发,简述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及最新进展,并对未来卫星通信系统 的发展进行展望,以作为相关人员的参考。 目录 0引言 (3) 1卫星通信 (3) 2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3) 2.1卫星通信的特点 (3) 2.2功能 (3) 2.3卫星通信发展历程 (3) 2.4卫星通信面临的问题 (4) 3卫星通信系统体系结构 (4) 3.1体系结构分类 (4) (1)交互式宽带卫星Internet接入系统结构; (4) (2)非对称宽带卫星接入系统结构; (4) (3)宽带卫星骨干传输系统结构。 (4) 3.2应用方面 (4) 4卫星通信关键技术及进展 (4) 4.1随机接入技术 (4) 4.2多波束天线 (4) 4.3星上处理 (5) 4.4星间链路 (5) 4.5卫星频谱资源 (6) 4.6星地融合通信 (6) 4.7卫星宽带通信 (6) 5卫星通信发展展望 (7) 5.1通信卫星的发展趋势 (7) 5.2卫星通信的演进 (7) 5.3卫星通信的结合 (8) 5.4卫星通信宽带化 (8) 6结论 (8) 7参考文献 (9)

0引言 通信卫星始于1964年,当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1965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晨鸟号(“Early Bird”)。之后,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应用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在军事领域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以外,卫星通信还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电视广播和语音广播,为地面蜂窝网络尚未部署的偏远地区、海上和空中提供必要的通信,为发生自然灾害的区域提供宝贵的应急通信,为欠发达或人口密度低的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等…但是卫星通信自身存在的弱点却使得它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地面固定、无线或移动通信系统的一种补充通信方式。例如:对于网络层存在的传输时延长、丢包率高及链路干扰等问题,需要采用新的算法和协议对网络层进行优化,从而使卫星通信适合于个人移动通信和宽带互联网接入;在物理层,由于卫星通信的视距传输特性,限制了部分区域特别是繁华市区的用户接入卫星网络,需要采用新的通信网络架构来推进卫星通信网络和地面通信网络的融合。近期,卫星通信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通信商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极大地促进了卫星通信业务和通信模式的创新发展,使当前成为卫星通信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之一。 1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的两个或多个地球站相互之间的无线电通信,是微波中继通信技术和航天技术结合的产物。卫星通信的特点是通信距离远,覆盖面积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且可以大容量传输,建设周期短,可靠性高等。 2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2.1卫星通信的特点 卫星通信与其他通信方式比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传输速率高; (2)为了独立于地面网络,多数卫星宽带通信系统使用微波或激光星间链路实现卫星互连,构成空间骨干传输网络; (3)由于卫星链路的传输损耗大,在高速传输情况下,要求用户使用具有较大口径的天线。因此,短时间内卫星宽带系统将无法支持手持终端移动中的高速通信。 (4)通信距离远,且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从图16.2中可见,利用静止卫星,最大的通信距离达18100km左右。而且建站费用和运行费用不因通信站之间的距离远近、两通信站之间地面上的自然条件恶劣程度而变化。这在远距离通信上,比微波接力、电缆、光缆、短波通信有明显的优势。 (5)广播方式工作,可以进行多址通信。通常,其他类型的通信手段只能实现点对点通信,而卫星是以广播方式进行工作的,在卫星天线波束覆盖的整个区域内的任何一点都可以设置地球站,这些地球站可共用一颗通信卫星来实现双边或多边通信,即进行多址通信。另外,一颗在轨卫星,相当于在一定区域内铺设了可以到达任何一点的无数条无形电路,它为通信网络的组成,提供了高效率和灵活性。 (6)通信容量大,适用多种业务传输。卫星通信使用微波频段,可以使用的频带很宽。一般C和Ku频段的卫星带宽可达500~800MHz,而Ka频段可达几个GHz。

青藏铁路将开通全国第一个铁路移动通信系统

青藏铁路将开通全国第一个铁路移动通信系统 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即将全线通车,这将标志着我国第一个铁路移 动通信系统――GSM-R(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for Railway)系统全面投入使用。青藏铁路东起格尔木西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据悉,GSM-R系统是专门为铁路通信设计的综合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它基于GSM的基础设施及其提供的高级语音呼叫业务,提供铁路特有的调度业务,并以此为信息化平台,使铁路部门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铁路管理信息的共享。 青藏铁路GSM-R系统除了具有语音传送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数据传送功能,它与GPS卫星定位系统、机车车载计算机结合后,能够实现机车和地面之间列车控制信息的实时传送,达到控制列车运行的目的,确保列车安全运行。据了解,GSM-R 将成为今后我国铁路移动通信崭新的通信方式。第四届大连软交会22日开幕国际展区比例上升至3成 罗强 6月22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简称软交会)在大连拉开 帷幕。今年的软交会创下参加国家最多、规格最高、内容最丰富、参展团体最踊跃、涉及面最广、高价值观众最多、人气最旺等各项之最。 从第一届中国软件交易会迎来开门红到第三届确立“国际合作、应用对接、 人才交流”三大主题并达成300 个项目意向,大连软交会完成了三年三大步的飞跃,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参展单位从最初的300家一跃为上一届的800家,省市组团数也达到近50个;国际化色彩也更浓厚,国际展区的比例从10%已上升到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