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

一.虞舜孝感动天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二.老莱子戏彩娱亲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三. 郯子鹿乳奉亲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四.仲由百里负米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五.曾参啮指痛心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六.闵损芦衣顺母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七.文帝亲尝汤药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八.蔡顺拾葚异器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九.郭巨埋儿奉母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十.董永卖身葬父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十一. 丁兰刻木事亲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十二.姜诗涌泉跃鲤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十三.陆绩怀橘遗亲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十四.黄香扇枕温衾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十五.江革行佣供母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十六.王裒闻雷泣墓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十七.孟宗哭竹生笋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十八.王祥卧冰求鲤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十九.杨香扼虎救父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二十.吴猛恣蚊饱血

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二十一.黔娄尝粪忧心

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二十二.山南乳姑不怠

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洗。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二十三. 鲁直涤亲溺器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二十四.康叔弃官寻母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二十四孝(原文)

中华二十四孝(原文) 01.孝感动天——虞舜 虞舜。瞽搜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系 诗颂之。诗曰: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 位。孝感动天下。 02.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 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担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玻,汤药必先尝。 03.啮指心痛——周朝曾参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04.负米养亲——周朝子路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有诗为颂。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05.单衣顺母——周朝闵子骞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闵损。衣以芦花。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闻之。卒悔改。系诗颂之。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06.鹿乳奉亲——周朝郯子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乃免。有诗为颂。诗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07.戏彩娱亲——周朝老莱子 周。老莱子至性孝。奉养二亲。备极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彩

回眸中国古代年画 . 补充版(1)《人物故事》

回眸—中国古代年画 . 补充版(1)《人物故事》 回眸—中国古代年画 . 补充版(1) 孙中山遗像年画,1920年 民国领袖像宣传画(年画) 民国领袖像宣传画(年画),像的特征:上端为一行四个大字:蒋总司令.接着是两面交叉的国民党党旗,中间主图为戎装蒋介石像,像两侧为孙中山先生的一幅对联,上联是:从容乎疆场之上.下联是:沉潜于仁义之中.落款为孙文,两枚印章为"大元帅章""孙文之印",下面为蒋介石先生之传略,最下一行为:上海派克路益寿里民新美术社发行. 庆祝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01月0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民国政府为了庆祝这一划时代的历史时刻,发行了庆祝中华民国纪元第一年的宣传年画。在这副年画中,有孙中山,黄兴等开国元勋,还有反映中国工农兵学商的社会各个层面,满怀着对社会未来的美好憧憬。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中国最早的年画 中国最早的年画: 《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又称《四美图》是金代以来,流传在平阳以古代人物为题材,新春期间在房舍厅堂张贴为主的、民间年画性质木版雕刻画,它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木版年画。图中集汉、晋两代的王昭君、班姬、赵飞燕、绿珠四个历史人物于同一画面,后人把这幅画称谓《四美图》。旗人过年 禹王锁蛟 上古时代,洪水为灾,鲧治水无功,舜令禹治水救民。禹治江北诸水,皆称顺利。惟淮水治水甚难。一日,往淮水岸边相度地势,见一水神以身触岸,岸皆为之崩。水神名曰巫支祈,高额塌梁,白头青身,金眼白牙,十分凶猛。禹王

即派天神乌木由、童律与水神巫支祈战,二神皆非其对手,败下阵来;禹王又派掌管时间的天神庚辰(紫微神)接战,巫支祈不敌,潜水逃跑,但庚辰走得更快,将巫支祈擒住。禹王下令以铁锁锁住巫支祈,压在龟山下,从此水患平息。(故事参见《异文记》)图中画水神巫支祈被擒,锁在擎天柱下。禹王戴风帽,披斗篷按剑立守。 清康熙末年的作品有《四艺雅聚》、《金玉满堂》等以突出人物为主,背景简单风格严谨。清代中叶随着经济的繁荣杨柳青年画的画面也向繁荣的场面发展。色彩柔丽妩万方数据、竺坠媚人物增多背景加重。 这幅画最早收录于王树村先生编撰、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杨柳青年画资料集》中,根据书中记述,该画创作于清康熙年间,名为《四艺雅聚》,画中笔墨韵趣近似宋元人物格调,是杨柳青年画初期的罕见珍本。 高跷会(王树村藏)杨柳青年画《高跷会》 《高跷会》横三裁半印半绘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 副本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周英荣老师 题记:一位哲人说过:“聪明的人用自己的后半生纠正前半生的愚昧、偏见和错误。愚蠢的人错过多次,却不知错在哪里”。 内容简介 《二十四孝故事》《孝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为什么要“孝”?“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让朋友们怀着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并非要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让他们知道人世间还有“孝”字! 不过有的人还是看不懂古文,我加注了拼音,解决了阅读的困难。今天我就整理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原文故事和译文白话文,希望大家喜欢呀! 二十四孝故事白话文: 尝粪[cháng][fèn]心忧01 原文:南齐庚黔娄[yu qian lou],为孱陵令[chán ling ]。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yuē]:

“欲知瘥[chài]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yu qian lou]尝之甜,心甚[shèn]忧之。至夕,稽[qǐ]颡[sǎng]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诗赞:到县未旬日,椿[chūn]庭遗[yí]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译文: 南齐人庾黔娄[yu qian lou],任孱陵[chán ling ]县令。到孱陵[chán ling ]县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胆战,浑身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到家得知父亲病重已两天了。医生说:“要想知道病情好转还是恶化,只要尝一点病人粪便,味道苦说明是好事。”黔娄[yu qian lou]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到夜里,跪拜北斗星,叩头[kòu]乞求以自身代父去死。 二十四孝故事白话文:乳姑不怠[dài] 02 原文:唐崔[cuī]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诗赞: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 guàn ] 梳。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译文: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一、恣蚊饱血,二、扼虎救父,三、哭竹生笋,四、尝粪忧心,五、弃官寻母,六、涤亲溺器,七、扇枕温衾,八、拾葚异器,九、涌泉跃鲤,十、闻雷泣墓,十一、乳姑不怠,十二、卧冰求鲤,十三、戏彩娱亲,十四、卖身葬父,十五、刻木事亲,十六、行佣供母,十七、怀橘遗亲,十八、埋儿奉母,十九、孝感动天,二十、亲尝汤药,二十一、啮指痛心,二十二、百里负米,二十三、芦衣顺母,二十四、鹿乳奉亲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转贴得原作题记:我得祖母就是个虔诚得(://、txt7、/fo/)佛教徒,一生行善,宽厚温良,仁爱怀慈,节俭朴素,德高望重,闻名乡里。信佛之人,讲究心存爱心,与人为善,广结善缘。小时候经常听祖母讲二十四孝得故事,教育我们从小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人正直,一身正气。从那时起这些古代孝廉得故事就深深扎根在年少得我心中,随着岁月得流逝,年少时那些故事已经渐渐淡忘,但祖母得音容笑貌宛然仍在眼前。 今天坐公交车时偶然瞧见车厢里得24孝故事宣传画,就从网上搜集整理了下来,24孝得故事以前听过,但总不完整,今天把它整理出来在博客里写下来,希望古人得孝举能够感动今天得我们,在物欲横流得今天,在我们瞧这些故事得同时,能够有所反思,在闲暇之余对父母能够尽一份为人子女得孝道。 一、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就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扼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得孝子,十四岁得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她得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得父亲,于就是不顾自身得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得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她得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三、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她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适值严冬,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她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得办法,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痛哭。少顷,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就是热得。她睁眼一瞧,四周得冰雪都

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一)

运城实强汽车科技学校讲座 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一) 一、国学 1、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截至2017年,山西省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116个项目,运城市25项: 民间文学·万荣董永传说、万荣笑话、传统音乐·新绛绛州鼓乐、运城眉户、传统美术·闻喜花馍等) 2、什么是国学? A、大家是不是认为,国学就是等同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如四书五经?(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

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B、国学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一切中国本土的学术文化都算国学,甚至佛教里的禅宗,它是本土化了的佛学,也算国学。这么说吧,你就把“国学”理解成“中国传统文化”吧。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传统戏曲,中医巫术,风水堪舆,都是国学。 C、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3、儒家学说思想核心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爱人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介绍100字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介绍100字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主要包含?忠孝双全打虎救父鹿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衣顺母卖身葬父亲尝汤药卧冰求鲤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闻雷泣墓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弟争孝啮指痛心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24个故事。 扩展阅读: 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引导语:《二十四孝图》想必很多人都看过,而要怎样写一份有关《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一这篇文章的读书笔记我更是无从下笔,完全不懂文章的主旨。现在我才明白鲁迅先生竭力提倡白话文,推广新文化的良苦用心。中国历朝历代通用文言文,不管你是否饱读圣贤之书清一色张口闭口君子曰,之乎者也摇头晃脑的整日挂在嘴上。似乎这就是饱读圣贤书的证明。时过境迁,到了民国仍然离不开之乎者也,不说这些仿佛就不会说话了。文言文更加叫人难以理解。民国初期中国的文化发展几乎停滞不前,而在现代文化发展突飞猛进,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在文化发展速度之快的今天文言文已列入学校教学课程,已被尊称为国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同时受到现代文学家们的尊崇。 我反反复阅读了十几遍,文章的潜在思想在说明一个我无法理解,思考还不够透彻的思想理念。应该就是鲁迅先生从个侧面来讲中国文学发展必须改革的一个趋势,其目的就是推行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势在必行。先生提倡白话文主要原因,白话文深入浅出简单明了,无论老幼都可以学会听懂。文言文繁琐寓意深奥,叫人难以理解。孔孟之道讲的无非就

是三纲五常道德伦理,陈旧的封建教育理念。贵为哲学也有不可取之处,其实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 鲁迅先生推广新文化,也并非一口否决了旧文学。先生写作时也会引用文言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下启下的作用。文言文之所以让人难以理解,是因为短小精悍蕴藏很深的哲理。博学的人一看便懂可以完全理解;知识浅薄的人看到文言文就想云遮雾罩,无法领会其中的道理。 文章第一段,鲁迅先生一改文人墨客的温文尔雅,“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堕入地狱也绝不悔改,总要诅咒一切反对白话文,反对白话者。”其实这并不是先生真正的恶言恶语,他也不是厌烦了白话文,只是借着这些话来发泄内心的悲愤。白话文及新文学不能推广应用,绅士们和资产阶级文人一味追求古人的孔孟之道周庄之理,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已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并以此压迫剥削生活在黑暗底层的劳苦大众,使得他们永不的翻身。 鲁迅先生提倡白话文,推广新文学不是没有他的道理。清朝政府灭亡,一切科举制度也跟着消亡。前清遗留下来的秀才举人虽说满腹文采,却没有用武之地,与一块朽木没有什么区别。民国时期仍要使用文言文,就是那些残留在前清遗老们心里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已根深蒂固,让他们顽固不化。民国初期的文人们不肯放弃已经不合时宜的思想教育方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 总结精选(1): 《二十四孝图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古话说三岁定一生,能让小朋友在他们记忆的黄金时期阅读这些经典,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典之精髓就会慢慢地在他们身上发酵。为什么要孝?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让小朋友怀着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并非要件件照办,而是想透过这些故事,让他们明白人世间还有孝字! 孔圣儒学是国学的根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目前少年儿童的国学启蒙教育活动正蓬勃兴起,而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等,这些堪称蒙学之冠的读物,长期的耳濡目染,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将会在少年儿童的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为方便孩子们自主阅读,本书个性加注精准的汉语拼音,并将传统蒙学中不贴合现代观念的部分做出个性提示,使孩子们理解正确的教育。另外还有超值赠送的描红本和诵读本,使学习更加深入。关注教育的家长们,快快让您的孩子加入到读经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向真、向善,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总结精选(2): 《二十四孝图》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答: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传统的宣扬儒家孝道的儿童读物,那里鲁迅先生借儿时自我阅读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对但是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 总结精选(3): 《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之后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 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我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述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总结精选(4): 二十四孝图主要资料概述: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观念,溯源于远古氏族公社时期。春秋末年,孔子、曾子对孝作了系统论述,遂成为儒家伦理的重要资料。

2019-2020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上学期末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9-2020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孔子将先前流传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等加以整理,用以教授学生。汉代至唐代,统治者将这些著述视为儒家经典立于官学。这说明() A.儒学发展重视传承前代文化 B.“五经”是儒家的原始经典 C.汉唐儒学圃于“五经”缺乏创新 D.注疏经典是儒学的发展方式 2.(2分)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 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 3.(2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 A.科技发展推动理学发展B.理学思想影响传统科技 C.理学思想依据客观规律D.沈括开启北宋理学之源 4.(2分)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市民阶层价值追求B.艺术的教化功能 C.雕版印刷术的发展D.进步思想的影响 5.(2分)习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典型代表。据二十四节气推算,距今天最近的节气是() A.立春B.立夏C.立秋D.立冬 6.(2分)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惧、禅、悲、哀、怨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诗经》305篇的46%.其中“忧”字竟出现90次之多(《国风》38次,

二十四孝原文译文

传统经典:二十四孝故事 题记: 元代人郭居敬编撰《二十四孝》概述了我国古代二十四位著名孝子的孝行故事。情节生动,文字简炼,内容多是宣传我国劳动人民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孝悌,流传甚广。 当然,由于时代所限,这些故事是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选编的,有的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但作为青少年,了解一下先贤行孝的故事,对于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道德水平,特别是以德治国的今天,对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在此,浪子不揣冒昧,将原文翻译成白话文,希望有助于大家理解。 鲁迅说过:“‘孝'如此之难。”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要求朋友们按照前人的模式去行孝,但至少应该关心老人、尊重老人、孝敬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正是: 负米何辞百里遥?但求萱柏俱年高。赤身敢教冻冰消。 取乳儿堪荒野鹿,行佣命系匪人刀。闻雷泣墓草萧萧。 ——寄调《浣溪沙》 一、孝感动天 原文: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诗赞: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译文: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是瞽瞍老汉的儿子(瞽瞍,盲人也)。天生就懂得大孝。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们多次设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啊。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在舜手下做事、学习),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二、戏采娱亲 原文: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烂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诗赞: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闱。 译文:周朝时有个老人叫莱子,非常孝顺。他伺候二老双亲,总是极尽所能地做可口的甘美的食物。他的年龄马上就七十了(古稀之年,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从来不在父母面前说老子。他经常身穿色彩鲜艳的婴儿装,象婴儿一样在双亲身边戏昵。有一次曾经在为老人端洗脚水时,故意假装跌倒,趴在地上,学小婴儿的哇哇哭声,逗老人开心。 三、鹿乳奉亲 原文: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

小学校本教材《二十四孝故事解读》

前言 孝心教育是我校开展的德育特色教育,“孝心”是为人立身之本;“孝心”是巩固家庭亲情关系之本;“孝心”是人类延续之本;“孝心”是发展个人和国家亲和关系之本;“孝心”是构建和谐社会之本。 无论是一句温馨的问候,还是与父母坦诚的沟通;无论是一张小小的祝福卡,还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无论是给父母说声对不起,还是犯错误后的道歉;无论是一张优秀的试卷,还是一本干净的作业。无论是一束鲜花,还是一杯热开水;无论是耐心的倾听,还是虚心的接受意见;无论是做家务,还是去打工体验生活;无论是给父母捶捶背,还是给父母打一盆洗脚水;无论是过年时给父母深深的鞠躬,还是向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们”;无论是有节制的玩耍,还是合理安排寒假的学习和生活……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确实对含辛茹苦的父母最大的安慰。 我现在开展孝心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亲身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和富饶,树立为家乡做贡献的志向。

目录 第一单元:孝心给长辈 -1- 扇枕温衾 (3) -2- 拾葚异器 (4) -3- 涌泉跃鲤 (5) -4- 闻雷泣墓 (6) -5- 乳姑不怠 (7) -6- 卧冰求鲤 (8) -7- 恣蚊饱血 (9) -8- 扼虎救父 (10) -9- 哭竹生笋 (11) -10-尝粪忧心 (12) -11-弃官寻母 (13) -12-涤亲溺器 (14) 第二单元走进易县 -13-美丽的易县 (15)

第一单元:孝心给长辈 第一课扇枕温衾(qin)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 译文: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十分孝顺。炎热的夏季,他用扇子给父亲把枕头凉席扇凉;寒冷的冬天,他用身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人物介绍: 樊中岳,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书法专业导师,三峡印社顾问。曾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湖印社副秘书长和《书法报》主任编辑,书法报社社委委员、书记等领导职务。而立之年师从汉上著名书法家谷有荃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和文字学。擅长大小篆、章草和玺印。大篆古静简远,走笔含韧,着意清圆,功夫老道。近年潜心于楚金文,初见成效,令人耳目一新。章草,气息雅正,珪璋特达,清新灵动。篆刻,宗秦汉,追古玺,或古朴、或清雅,意趣简远。 二十年来,编著出版了《章草》、《篆书》、《金文》、《甲骨文》、《汉印》、《鸟虫篆》、《六体书法字典》等十四本书法篆刻工具丛书,在书坛产生了广泛影响。2006 年,“书法篆刻工具丛书”获中国书协第二届兰亭奖。 武汉迎来第一轮酷暑天,忙了几个月的樊中岳捧着刚刚结集出版的《樊中岳“二十四孝”书法篆刻作品集》,长长抒一口气。“还没忙完呢,要到12日才算告一段落”。让70 岁高龄的他惦念不已的,是7 月12日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的“樊中岳《二十四孝》“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

书法篆刻艺术展“。这次展览展出的,除樊中岳擅长的书法和篆刻外,他收集的木版水印画“陈少梅画《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旧烟片,“二十四孝”人物古墨也是界难得一见的珍品。 作为著名书法家谷有荃的高徒,樊中岳用一支笔、一把刀,一颗赤子之心重新赋予“二十四孝”时代内涵,“文化人要与时俱进,把二十四孝的积极内容扩展至道德层面。他最得意的章草作品,是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颁奖词:“大爱无声。是你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道义。” 至孝的含义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从小生活在大家族的祠堂,与父母隔屋相伴,这种带着温度的记忆一直伴随樊中岳的城市生活。他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母亲百岁那年逝世。几年前,老母亲想看彩电,家里意见不统一,有的说“这大年纪了,看么彩电。他为了让母亲在人生最后几年生活得愉快一些,说服了家人,满足了母亲的要求。 他和夫人一起看到的一条新闻更是坚定了他做孝文化专题的决心。“中国有1。3 亿老人,不少老人一年才能见一次子女”。樊中岳是幸运的,常常能与子孙们相聚,生活其

弟子规全文及解读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从《陈情表》解读中国孝文化

从《陈情表》解读中国孝文化 旬邑县中学王萍萍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2.理解中国“孝”文化的内涵。 3.结合实际情况感悟生活中对“孝”文化的践行。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孝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行动自觉践行中国孝文化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一、导入课题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诏。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

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合作探究 集体诵读课文,作者是怎么陈情的?(学生探讨之后谈陈情技巧,教师适当引导) 先述身世之苦,再陈忠孝之两难,其次抒祖孙分离之痛,最后陈先尽孝、后尽忠之意。 一段:自述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之苦 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愿乞终养之请求 小结:忠和孝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心报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忠孝观念的历史积淀和深入人心,确保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确保了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三.拓展延伸:

二十四孝原文

《二十四孝图》序—— 不忠之人必奸伪,不孝之人不成器。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作为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孝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作为华夏的子孙应当继承与发扬。元代画家郭居敬以人物为主体,以山水、花草、禽兽、楼阁等为衬托所作之《二十四孝》图文故事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它形如童话,近似寓言,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真爱,弘扬了一种心灵的纯美和善良,既是生活写真,也是艺术的完美,是中华民族一朵永不凋谢的瑰丽的道德之花。人之有亲,犹如茂木有根,流水有源;人之尽孝,亦如慈乌反哺,羔羊跪乳。自古有“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进《二十四孝》图文故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取其精华,摒弃糟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用我们的真情去孝顺生养我们的父母,共谱新时代的孝道之歌,更好的构建我们的和谐家园、和谐社会。 1、孝感动天 舜帝,天生就懂得大孝。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们多次设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啊。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2、芦衣顺母 春秋时期鲁国的闵损,以德孝著称。幼年时母亲就死了。父亲续娶了后妻,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寒冷的冬天,继母给两个亲儿子穿着用棉花填絮做的冬衣,因为厌弃闵损,给他穿用芦花填絮的“绵衣”。一天,父亲出门让闵损驾御马车,闵损因身体寒冷发抖,将缰绳坠落地上,被父亲鞭打,打破后发现是“芦花”做的棉衣,父亲才知道闵损受到虐待,要休掉后妻。闵损跪求父亲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孩子受冷;赶走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继母听说,立即悔恨知错,从此改过。并视闵损为亲生儿子。

《弟子规》全文拼音带解释(打印版)

dìzǐ guī 弟子规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以三字为一句,两句一韵编篡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zǒng xù 【总叙】 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fàn ài zhòn g ér qīn rén 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读: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 【入则孝】 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 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fù mǔ zé xū shùn chéng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二十四孝教学设计教案

二 十 四 孝 临沂第二十四中学刘洪芝 2010-10

一、教学目标( 背景音乐—《感恩的 心》) 1.学习二十四孝之一孝子仲由《百里负米》的故事。 2.传承中华孝亲的美德。 3.培养学生的孝心﹑爱心。 4.教育学生懂的感恩父母,学会沟通。 二、教学步骤 (一) 导入调查﹕ 1.教师﹕同学们说出最疼爱你们的人。 结果﹕最疼爱我们的人—父母。 2.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 3.答案﹕我们应该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4.导入课题:观看《百里负米》图片

5.现场调查学生对《百里负米》故事的了解,并让学生简述故事。 6.解读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百里负米》的故事,了解并学习古人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二) ①《百里负米》故事原文以及孝子仲由简介。 【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子曰:“由也事亲,

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尸子》说)人。出生日期:公元前542年。逝世日期:公元前480年。职业: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②故事的释文: 【释文】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

二十四孝故事: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简介

二十四孝故事: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简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孝子叫舜,妈妈很早就去世了,而爸爸总是听信后母的坏话儿,经常叫他做这做那,有时候呀,还打他、骂他呢。后母生了一个儿子叫做象,也就是顺的弟弟,非常的不喜欢他,所以,他们经常想办法来欺侮舜。可是,舜却一点也不介意,邻居们见到了舜,都说:舜真是个好孩子! 当时的皇上,想实行禅让制,就问大臣:朕想找一个百姓信服之人,把皇位传给他,以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众爱卿有何建议?有一位大臣就说:陛下,民间有一个以品行孝行文明之人,叫做舜,应该可以担此重任。皇上一听,马上下旨:爱卿速速查明此事,如若属实宣舜上朝。 顺奉旨上朝,他的言行举止,让皇上感到非常满意,居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还给了他好多好多的粮食。于是,舜就带着两个公主还有粮食回老家了。两位公主到舜家里以后,经常洗衣做饭,还一起孝顺父母。 可是,舜的弟弟象,看到舜取了两个美丽的公主,就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那一天,象正在跟父母商量这件事,正好被公主听到了,马上回家告诉了舜。舜听了之后,马上笑了笑说:你不要担心,我以后小心点就行了。 果然有一天,爸爸叫来舜说:舜呀,我年纪大了,好多活都干不了,家里的米仓破了个洞,你上去修一修吧。舜咕咚咚爬上了米仓,他在上面补呀补,正累得满头大汗的时候,象居然偷偷拿了火把,把米仓给点燃了,想把舜活活烧死。舜意识到有点不对劲,扭头一看,呀......,火马上就要烧到身上了。这时候,只见舜象变魔术似的,拿出两个大斗笠,一手一个,象大鸟一样飞了下来,一点也没事。象看到这种情况,鼻子都快气歪了。 这件事之后,象依然不死心,就跟爸爸商量,让舜挖井。于是,舜每天挖呀挖,从早上挖到晚上,再从晚上挖到早上。象看着#越来越深,深得已经看不到舜了,脸上露出了恶毒的笑,马上往井里填土,想用这种方法活埋了舜。谁知......,舜一弯腰,钻进了一个地道。原来呀,舜早就料到了,所以在挖井的时候,也顺便挖了一个地道,舜就沿着这个地道,回家去了。 舜的行为感动了上天,上天就派来了大象和鸟儿来帮助舜。看,大象耕田,鸟儿除草,大家在一起辛勤劳作,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大象拉车,鸟儿歌唱,庆贺丰收,好不热闹。 舜的故事渐渐在民间传开了,皇上听了大臣的汇报,乐在心头,下旨将皇位传给了舜。还派他的九个儿子帮助舜,一同治理天下,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最后,舜成了一个有名的好皇帝。 原文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二十四孝全图》

二十四孝全图(绝版)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一、孝感动天 二、戏彩娱亲 三、鹿乳奉亲 四、百里负米 五、啮指痛心 六、芦衣顺母 七、亲尝汤药 八、拾葚异器 九、埋儿奉母 十、卖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亲十二、涌泉跃鲤十三、怀橘遗亲十四、扇枕温衾十五、行佣供母十六、闻雷泣墓十七、哭竹生笋十八、卧冰求鲤十九、扼虎救父二十、恣蚊饱血二十一、尝粪忧心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弃官寻母 二十四、涤亲溺器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

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二十四孝》原文及译解知识讲解

《二十四孝》原文及 译解

《二十四孝》原文及译解 一、孝感动天(虞舜) 【原文】虞舜,瞽叟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系诗颂之,诗曰: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下。 【译解】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二、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 【原文】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诗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译解】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

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放心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发达,与汉景帝所统治的时期并誉为“文景之治”。 三、啮指心痛(周朝曾参) 【原文】周(朝)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诗曰: 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译解】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他学识渊博,提倡内省,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找曾子,母亲不知他的去向,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来找你,我就咬手指告诉你,让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四、芦衣顺母(周朝闵子骞) 【原文】周(朝)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闵损衣以芦花。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辞退)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闻之,卒悔改。系诗颂之,诗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