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设计技术导则
110kV智能化变电站设计

110kV智能化变电站设计发表时间:2017-06-14T13:51:44.387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6期作者:谌毅[导读] 必须不断增强智能变电站技术的研究,从而满足智能电网系统的智能变电站更高层次的运用需求,推动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
(广州启弘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510655)摘要:随着电力工程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所以,必须不断增强智能变电站技术的研究,从而满足智能电网系统的智能变电站更高层次的运用需求,推动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 1 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 1.1 关于智能化一次设备的选择在11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中,要重视智能化一次设备的选用。
对于110kV主变的任何一侧,应采用电子式的互感器。
无源电子式互感器的特征与作用是所有互感器中最为强大的一种。
以光电式的电流互感器为例,其主要运用法拉第磁光效应原理,线性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在经过磁场环境介质时,会发生变化,此时的旋转角为:θ=V•Hdl (1)式中:V为光学材料维尔德常数;H为磁场强度;dl为光线所要通过的路径。
同时,如果设计的光路是一种闭合回路,依据物理全电流原理可依据计算得出: θ=V•Hdl=Vi(t)(2)在测量出法拉第旋转角时,可通过式(2),计算磁场强度,然后计算磁场电流。
此种智能化一次设备具备强大的电磁兼容性能,无需向传感头提供电源,且还应选用光通信信号进行输出。
智能终端可作为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接口,实现智能设备基本功能。
1.2 采样就地数字化的设计通常选择电子式互感器结合常规互感器的方式设计110kV智能变电站的采样就地数字化,并使其成为一个单元,从而满足采样就地数字化要求。
体积小、线性度好等是电子式互感器的优势,因此其可防止传统互感器绝缘油爆炸等高危问题,减少金属材料的使用。
1.3 相关网络构架方案在设计网络构架时,应采用传输速率超过100Mb/s的高度以太网,且还需确保全部设备都有专属的通信接口。
国家电网公司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技术导则

国家电网公司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技术导则1技术原则概述1.1 依据性的规程、规范《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9-1992)、《35~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范》(DL/T 5103-1999)、《35~220kV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规定》(DL/T 5216-2005)等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110kV变电站设计、通信设计和调度自动化设计的标准、规程、规范及国家有关安全、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输变电设备技术标准》、《预防输变电设备事故措施》、《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原则》等有关企业标准和规定。
1.2 设计对象国家电网公司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的设计方案暂定为国网公司系统内110kV常规中间变电站和终端变电站,包括户外、户内和半地下变电站。
1.3 运行管理模式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按无人值班远方监控设计。
1.4 设计范围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设计范围是:变电站围墙以内,设计标高零米以上(半地下变电站除外)。
受外部条件影响的项目,如系统通信、保护通道、进站道路、站外给排水、地基处理等不列入设计范围,但概算按假定条件列入单项估算费用。
1.5 设计深度按《变电所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DLGJ25-94)有关内容深度要求开展工作。
1.6 假定条件海拔高度≤1000m;环境温度-20℃~+40℃;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35℃;覆冰厚度10mm;设计风速30m/s(50年一遇10m高10min平均最大风速);污秽等级Ⅲ级;日照强度: 0.1W/cm2;最大冻土层厚度:≤0.5m;地震设防烈度:7度,地震加速度为0.1g,地震特征周期为0.35s;洪涝水位:站址标高高于五十年一遇洪水位和历史最高内涝水位,不考虑防洪措施;设计土壤电阻率:不大于100Ω·m;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f ak=150kPa,无地下水影响;腐蚀:地基土及地下水对钢材、混凝土无腐蚀作用。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

六、规范主要内容介绍
5 电气一次部分 5.2 互感器 3)工程实施中应关注的重点方面: ——关口计量点互感器的配置方案。 用于电量平衡的关口计量点可配置“电子式互感器+数字式电能表”,满足0.2S 精度要求,电能表按双表配置;
用于计费结算的关口计量点(计费依据或电量校核),在取得供电公司营销部门或用 户认可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数字式电能表”方式,否则,涉及到计 费关口处需另增常规互感器,并采用常规电能表进行计量,计量精度应满足0.2S要 求,电能表按双表配置。
应用了IEC61850的有关规定。
3.智能变电站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和企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8页,共43页。
四、主要工作过程
第9页,共43页。
四、主要工作过程
1.2009年8月14日,由基建部牵头成立编写工作组,拟定编制大纲、工作计 划;
——工作重点在于统一后台机、分析软件、接口类型和传输规约,应对设备 的供货现状、现有实现方案开展充分的调研,并联合一次设备、状态监测厂家、 运行部门采取合理的方案解决设备间安装配合、状态监测的统一以及状态监测 主站的建设工作。
第28页,共43页。
六、规范主要内容介绍
6 二次部分 6.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2. 2009年8月~9月,编制初稿,并讨论形成初稿修改稿;
3. 2009年9月18日,讨论初稿修改稿并提出修改意见;
4. 2009年9月25日,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5. 2009年9月28日,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 6.2009年10月17日~28日,汇总梳理反馈意见,经讨论和修改完善形成送审 稿; 7.2009年10月30日,召开设计规范送审稿评审会议; 8.2009年11月18日,根据送审稿评审意见修改完善形成报批稿。
之四-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会议材料之四国家电网公司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修改稿1)2016年3月3日目录目录 (3)第7章110kV智能变电站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1)7.1概述 (1)7.2 电气部分 (1)7.2.1电气主接线图 (1)7.2.2电气总平面 (1)7.2.3配电装置 (2)7.2.4设备安装 (5)7.2.5交流站用电系统 (9)7.2.6防雷接地 (10)7.2.7照明 (13)变电站的照明种类可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
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
(13)户外配电装置考虑设置正常照明,不设应急照明。
场区道路照明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13)主控通信楼、户内配电装置和其他房间除设置正常照明外,根据需要设置应急照明。
(13)变电站装设应急照明的场所见下表。
(13)变电站宜装设应急照明的工作场所可参照下表 (13)作为无人值班变电站应尽量简化备用照明配置。
(13)计算项目包括照度计算、照明配电计算、照明导体选择计算,根据照度计算结果布置灯具,统计计算回路工作电流,选择各回路开关、保护设备参数、规格,选择电缆、导线截面。
(13)按照《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5390-2014),屋内外的照明标准见下表。
(13)屋外照明标准值 (14)屋内照明标准值 (14)正常照明主干线路采用三相四线制(TN-C-S系统)。
大量采用气体放电灯具配电回路采用等截面电缆。
(14)动力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
(14)动力回路应与照明回路分开,动力回路每回路设漏电保护装置。
(14)当馈电回路与站内智能辅助控制系统联动时,应示意其联动控制回路。
(14)屋外光源:宜采用高压钠灯,也可采用金属卤化物灯。
.. 15屋内光源:高度较低的房间,宜采用细管径直管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和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高度较高的工业厂房,宜按照生产使用要求,采用金属卤化物灯或高压钠灯,亦可采用大功率细管径荧光灯。
阐述110kV智能化变电站设计

阐述110kV智能化变电站设计【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信息化技术分布到了各个领域。
然而在电力系统中智能化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例,以某智能化变电站工程设计来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设计;阐述1 智能化变电站的理念及结构1.1 智能化变电站的理念智能化变电站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电网的需求,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实以实现变电站智能化功能,是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的关键。
其内涵为可靠、经济、兼容、自主、互动、协同,并具有一次设备智能化、信息交换标准化、系统高度集成化、运行控制自动化、保护控制协同化、分析决策在线化等技术特征。
1.2 智能化变电站的结构智能化变电站按照IEC61850 标准进行数据建模及通信,并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相互之间的互操作性。
根据IEC61850 标准,智能化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在物理上可以分为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在逻辑结构上可以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 3 层:(1)站控层。
由变电站监控系统、远动系统、防误闭锁系统、保护信息管理系统、通讯监控系统、电量远传系统、安防监视系统及火灾报警系统等组成。
实现面向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告警及信息交互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以及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
(2)间隔层。
包括测控、保护、计量装置以及与接入其他智能设备的规约转换设备。
单间隔设备有线路保护、测控装置、计量装置,跨间隔设备包括母线保护、故障录波、变压器保护等。
间隔层设备按间隔对象进行配置,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传感器和控制器接口,实现使用 1 个间隔的数据并且作用于该间隔一次设备的功能。
(3)过程层。
包括变压器、断路器、PT/CT等一次设备及其所属的智能组件以及独立的智能电子装置,主要完成开关量和模拟量的采集以及控制命令的发送等与一次设备相关的功能。
1.3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智能一次设备是指由一次设备本体和智能组件组成,具有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化特征的高压设备。
《百灵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范文

《百灵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智能电网建设已成为电力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百灵110kV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方案的制定对于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优化电网结构、降低运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百灵110kV智能变电站的设计方案,为相关项目提供参考。
二、项目背景及设计目标百灵110kV智能变电站位于XX市,承担着该地区电力供应的重要任务。
设计目标是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降低运行成本。
三、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百灵110kV智能变电站采用模块化、紧凑型设计,包括主变压器、高压开关设备、低压开关设备、无功补偿设备、测控保护设备等。
在保证设备性能的同时,充分考虑设备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环保性。
(二)主变压器设计主变压器是变电站的核心设备,采用低损耗、高效率的节能型变压器。
同时,为了实现智能化管理,主变压器配备有温度监测、油位监测、局部放电监测等装置,实现对主变压器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三)高压开关设备设计高压开关设备采用先进的真空断路器,具有开断能力强、寿命长、维护方便等特点。
同时,配备有智能控制模块,实现远程控制和本地控制的无缝切换,提高供电可靠性。
(四)自动化系统设计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变电站的核心,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监控、保护、控制和信息管理。
系统包括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保护信息系统(PIS)、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等。
(五)通信系统设计通信系统是实现智能变电站信息共享和远程控制的关键。
百灵110kV智能变电站采用光纤通信和无线通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与上级调度中心、下级配电网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
(六)安全防护设计为保证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设计了一套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
包括物理安全防护、网络安全防护、数据安全防护等方面,确保变电站免受网络攻击和非法入侵。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XXX-20XX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ICSQ/GDW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XXX-20XX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 for smart substation(报批稿)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目次前言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技术原则 35 体系结构 36 设备层功能要求 47 系统层功能要求 58 辅助设施功能要求79 变电站设计710 调试与验收811 运行维护812 检测评估8附录A 10前言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指导智能变电站建设,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在本导则的编写过程中,积极创新变电站建设理念,着力推广新技术,探索新型运维管理模式,广泛征求了调度、生产、基建、科研等多方意见,力求充分展现智能变电站技术前瞻、经济合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先进理念,引领智能变电站技术发展。
本导则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对于实际工程实施,应在参考本导则的基础上,另行制定新建智能变电站相关设计规范,及在运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指导原则。
智能变电站技术条件及功能要求应参照已颁发的与变电站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本导则描述的内容如与已颁发的变电站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相抵触,应尽可能考虑采用本导则的可能性。
本导则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提出并解释。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本导则主要参加单位: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1 范围本导则作为智能变电站建设与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指导性规范,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原则和体系结构,提出了设备层、系统层及辅助设施的技术要求,并对智能变电站的设计、调试验收、运行维护、检测评估等环节作出了规定。
本导则适用于110 kV(包括66 kV)及以上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
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会议材料之四国家电网公司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修改稿1)2016年3月3日目录第7章 110kV智能变电站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5)7.1概述 (5)7.2 电气部分 (5)7.2.1 电气主接线图 (5)7.2.2 电气总平面 (5)7.2.3 配电装置 (6)7.2.4 设备安装 (8)7.2.5 交流站用电系统 (12)7.2.6防雷接地 (13)7.2.7照明 (16)7.2.8电缆敷设及防火 (19)7.3 二次系统 (23)7.3.1 二次设备室(舱)及屏(柜)布置 (23)7.3.3 二次网络设计 (26)7.3.4 二次设备的选择及配置 (26)7.3.5 一体化电源 (30)7.3.6 时钟同步系统 (31)7.3.7 辅助系统 (32)7.3.8 二次设备接地和抗干扰 (33)7.4 土建部分 (35)7.4.1 设计基本技术条件 (35)7.4.2 站区征地图 (35)7.4.3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35)7.4.4 站内外道路 (37)7.4.5 装配式建筑物建筑 (38)7.4.6 装配式建筑物结构 (40)7.4.7 装配式构筑物 (40)7.4.8 给排水 (42)7.4.9 暖通 (42)7.4.10 消防 (43)第7章 110kV智能变电站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7.1概述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技术原则依据电力行业相关设计规定,总结了110kV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经验,同时结合国网公司通用设计、通用设备、标准施工工艺及两型一化相关要求进行编制。
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通用设计16个典型方案均遵循设计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当实际工程与典型方案有差异时应根据导则原则合理调整。
7.2 电气部分7.2.1 电气主接线图电气主接线根据初步设计所确定的接线形式开展施工图设计。
(1)110kV 最终规模2线2变采用内桥接线或线变组接线;2线3变时采用扩大内桥接线;3线3变时采用线变组、扩大内桥或内桥+线变组接线;4回出线以上时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或环入环出接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电网公司
110k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
设计技术导则
(初稿)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2年4月19日
目录
第三篇 110kV智能变电站 (1)
第9章技术方案 (1)
9.1 技术方案组合表 (1)
9.2二次设备配置方案一览表 (12)
第10章通用设备 (26)
10.1 一次设备 (26)
10.1.1 主变压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6)
10.1.2 组合电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7)
10.1.3 断路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7)
10.1.4 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8)
10.1.5 电流互感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8)
10.1.6 电压互感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9)
10.1.7 并联电容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9)
10.1.8 避雷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0)
10.1.9 支柱绝缘子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0)
10.1.10 开关柜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1)
10.1.11 其他设备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2)
10.2 二次设备 (34)
10.2.1 测控装置 (34)
10.2.2 线路保护 (34)
10.2.3 母线保护 (35)
10.2.4 母联分段保护 (35)
10.2.5 主变保护 (35)
10.2.6 故障录波网络报文与暂态故障记录分析装置 (36)
10.2.7 备自投装置 (36)
10.2.8 合并单元 (37)
10.2.9 智能终端 (37)
10.2.10 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一体化装置 (37)
10.2.11 保测一体化装置 (38)
10.2.12 网络交换机 (38)
10.2.13 数字电能量表计 (39)
10.2.14 电能量远方终端 (39)
10.2.15 一体化电源监控 (39)
第11章技术导则 (39)
11.1 概述 (39)
11.2电气部分 (40)
11.2.1 电气主接线图 (40)
11.2.1.2 35kV (40)
11.2.1.3 10kV (40)
11.2.1.4 主变中性点接地方式 (40)
11.2.1.5 无功补偿 (40)
11.2.2 电气总平面 (40)
11.2.3 配电装置 (41)
11.2.4设备安装 (46)
11.2.4.1 总的要求 (46)
11.2.4.2 变压器安装 (48)
11.2.4.2组合电器安装 (51)
11.2.4.3 AIS设备的安装 (52)
11.2.4.4 电容器安装图 (53)
11.2.4.5母线安装 (54)
11.2.4.6开关柜的安装 (55)
11.2.5 交流站用电系统 (55)
11.2.5.1站用电源 (55)
11.2.5.2 站用电接线方式 (55)
11.2.5.3 站用电负荷的供电方式 (56)
11.2.5.4 站用变容量选择 (56)
11.2.5.5 站用变压器布置 (56)
11.2.5.6 低压电器、导体选择 (57)
11.2.5.7 检修电源的配置 (57)
11.2.6防雷接地 (57)
11.2.6.1 站内防雷 (57)
11.2.6.2 站内接地 (59)
11.2.7 照明 (60)
11.2.7.1 照明种类 (60)
11.2.7.2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61)
11.2.7.3 照明标准值 (61)
11.2.7.4 供电系统 (62)
11.2.7.5 照明和动力设备选择 (63)
11.2.7.6 照明开关、插座的选择和安装 (64)
11.2.7.7 布置和安装工艺 (64)
11.2.8电缆设施及防火 (64)
11.2.8.1电缆选型 (64)
11.2.8.2电/光缆敷设通道 (66)
11.2.8.3敷设方式 (66)
11.2.8.4电缆孔、洞的封堵 (70)
11.2.9施工图卷册安排 (78)
11.3二次系统 (79)
11.3.1 总体设计原则 (79)
11.3.2 二次设备室及屏(柜)的布置 (79)
11.3.2.1 二次设备室的设置及其屏(柜)的布置 (79)
11.3.2.2 二次屏(柜)的选择及布置 (80)
11.3.3 二次回路设计 (81)
11.3.3.1 二次回路的基本要求 (81)
11.3.3.2 二次“虚回路”的基本要求 (81)
11.3.4 二次网络设计 (82)
11.3.4.1 站控层/间隔层网络 (82)
11.3.4.2 过程层网络 (82)
11.3.5 二次设备的选择及配置 (82)
11.3.5.1 控制保护设备 (83)
11.3.5.2 小母线 (83)
11.3.5.3 端子排 (83)
11.3.5.4 虚端子 (84)
11.3.5.5 控制电缆 (84)
11.3.5.6 光缆和网线 (85)
11.3.6 一体化电源 (85)
11.3.6.1 直流系统 (85)
11.3.6.2 不间断电源系统 (87)
11.3.7 时钟同步系统 (87)
11.3.8 辅助系统 (87)
11.3.8.1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87)
11.3.9 二次设备接地和抗干扰 (88)
11.3.9.1 接地 (89)
11.3.9.2 防雷 (89)
11.3.9.3 抗干扰 (89)
11.3.10 防止质量通病的措施及标准工艺 (90)
11.3.10.1 防止质量通病的措施 (90)
11.3.10.2 标准工艺 (91)
11.3.11施工图卷册安排 (93)
11.4土建部分 (93)
11.4.1 站址规划 (93)
11.4.2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94)
11.4.2.1 总平面布置 (94)
11.4.2.2 竖向布置 (97)
11.4.2.3 土(石)方平衡 (97)
11.4.3 站内外道路 (98)
11.4.3.1 站内外道路平面布置 (98)
11.4.3.2 进站道路详图 (98)
11.4.3.3 站内道路详图 (100)
11.4.4 围墙、大门 (104)
11.4.4.1 围墙 (104)
11.4.4.2 大门 (109)
11.4.5 站区地下管沟 (110)
11.4.5.1 站区地下管沟平面布置 (110)
11.4.5.2 电缆沟 (110)
11.4.5.3 电缆沟沟盖板 (112)
11.4.5.4 节点 (112)
11.4.6 建筑物 (114)
11.4.6.1 建筑总说明 (114)
11.4.6.2 建筑门窗 (115)
11.4.6.3 地下电缆层平面布置 (115)
11.4.6.4 墙体 (115)
11.4.6.5 楼、地面 (116)
11.4.6.6 屋面 (119)
11.4.6.7 楼梯、坡道及散水 (120)
11.4.6.8 防水 (121)
11.4.6.9 装修工程 (121)
11.4.6.10 建筑节能 (122)
11.4.6.11 结构 (122)
11.4.7 防火墙 (122)
11.4.8 构支架 (123)
11.4.8.1 构架 (123)
11.4.8.2 设备支架 (125)
11.4.9 给排水 (125)
11.4.9.1 给水 (125)
11.4.9.2 排水 (126)
11.4.10 消防 (126)
11.4.10.1 建筑物消防 (126)
11.4.10.2 电缆夹层、电缆隧道消防措施 (127)
11.4.10.3 其他 (127)
11.4.11 采暖和通风 (127)
11.4.11.1 一般要求 (127)
11.4.11.2 主变压器室及散热器室通风 (128)
11.4.11.3 110kV GIS室通风 (128)
11.4.11.4 35(10)kV开关柜室降温通风 (129)
11.4.11.5 电容器室和电抗器室通风 (129)
11.4.11.6 接地变室通风 (129)
11.4.11.7 蓄电池室通风空调 (129)
11.4.11.8 电缆夹层通风 (130)
11.4.11.9 继电器室等二次设备室空调 (130)
11.4.11.10 消防泵房通风 (130)
11.4.12 环境保护 (130)
11.4.12.1 废水处理 (130)
11.4.12.2 噪声控制 (131)
11.4.12.3 电磁波辐射及防治 (131)
第12章典型图纸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