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害虫,不仅对植物造成危害,同时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研究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报,并介绍研究进展及防控技术。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1. 外形特征烟粉虱的体长约为1-2毫米,呈椭圆形,有一对翅膀。
体色随营养状况不同,可能为绿色、红色或黄色。
2. 生活习性烟粉虱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温度在20-25摄氏度时繁殖最为旺盛。
它们通常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吸食植物汁液会导致植物叶片变形、萎缩,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3. 繁殖特性烟粉虱的繁殖速度很快,一只雌虫可以在一个月内产下100-200只幼虫。
幼虫在叶片下面生长发育,1-2周后就可以开始产卵,生命力非常强。
4. 烟粉虱的风险烟粉虱不仅对植物造成危害,还可以传播各种病毒病害,进一步加剧对农作物的危害。
二、烟粉虱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烟粉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科研人员对烟粉虱进行了基因测序和基因功能分析,对其繁殖、发育等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持。
2. 生态学研究研究人员对烟粉虱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烟粉虱与植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3. 防控技术研究针对烟粉虱的防控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多种方法,并对不同防控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1. 化学防治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包括喷洒农药等,但这种方法容易产生药害和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天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这种方法对烟粉虱的控制效果较好,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结:烟粉虱是一种危害植物的害虫,其快速繁殖和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使得其研究及防控非常重要。
烟粉虱为害特点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2020.18烟粉虱(),为半翅目粉虱科的杂食性昆虫,别名甘薯粉虱,主要分为A 型烟粉虱、B 型烟粉虱、Q 型烟粉虱3种。
烟粉虱广泛分布于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一类植食性刺吸式口器农业昆虫。
烟粉虱的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若虫又分为1~3龄期及伪蛹期。
其体型微小,体长不足1mm,但寄主范围广泛,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介绍了烟粉虱的为害特点,并总结了其传播的常见病毒及防治方法。
1烟粉虱为害特点烟粉虱(图1)在农业生产上的为害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直接刺吸各类寄主植物体内汁液,比如番茄等果菜类植物,主要表现为果实发育不一致;甘蓝等叶菜类植物,表现为叶片褪绿黄化、萎蔫,植株弱小,严重时整株叶片干枯而死;萝卜等根茎类植物被侵害后,表现为白化、根茎产品质量减轻。
二是造成植物生理异常。
三是在若虫和成虫期,分泌侵害叶片和果实的蜜露,从而引起煤污病,大大降低商品经济价值。
四是作为一类常见的传播媒介,传播植物病毒,从而诱发病毒病,造成植物减产甚至绝收。
相较于前三者,后者所造成的为害要严重得多。
2烟粉虱传播的常见病毒烟粉虱能够传播200多种病毒,常见植物病毒主要包括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的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长线型病毒科(Closteroviridae)的毛形病毒属()、马铃薯Y 病毒科(Potyviridae)的甘薯病毒属()、伴生豇豆病毒科(Secoviridae)的番茄灼烧病毒属()以及乙型线性病毒科(Betaflexiviridae)的麝香石竹潜隐病毒属()。
2.1双生病毒科双生病毒科是唯一一类具有孪生颗粒形态的单链环状DNA(single-stranded DNA,ssDNA)的植物病毒,通常依靠烟粉虱等昆虫媒介以持久性方式进行传播。
其中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为双生病毒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同时也是生产上为害最为严重的一个属。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是由烟粉虱传播的双生病毒科类病毒。
烟粉虱防治对策

烟粉虱防治对策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类危害严重的害虫,它侵害广泛,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烟粉虱的侵害,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讨论一些可行的烟粉虱防治对策,帮助农民和研究人员更好地保护农作物。
1. 生物防治在传统的农业控制方法中,化学方法是最常见的手段,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
首先,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造成害虫对药物的抗药性,需要不断更新药品。
其次,药品有毒性,会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使用生物防治方法是更可持续的控制手段,生物防治以石蜡虫、瓢虫、金龟子等天敌形式进行控制,能够更加安全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侵害。
首先,针对烟粉虱的生物防治策略,应该从防止其繁殖和进一步扩散入手。
生物控制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引入一些天敌生物来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石蜡虫,瓢虫和蚜茧蜂是烟粉虱的天然天敌,可以通过引入这些天敌生物,限制烟粉虱的繁殖数量,起到控制烟粉虱的杀灭效果。
其中,石蜡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生物防治手段,它可以对烟粉虱幼虫进行寄生,限制其繁殖数量。
除了石蜡虫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天敌就是瓢虫,瓢虫对烟粉虱的危害极大,可以直接捕食烟粉虱,起到控制烟粉虱的快速效果。
此外,蚜茧蜂也是烟粉虱的另一种天敌,它可以将受感染的烟粉虱卵寄生在他的蚜茧上,限制烟粉虱的繁殖,起到控制烟粉虱的效果。
2. 化学防治如果生物防治不起效,就需要借助化学防治来控制烟粉虱。
实际上,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化学防治能够更好地控制害虫的数量,化学防治主要是指使用农药来控制烟粉虱的繁殖。
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要避免过度使用导致环境及人身健康的危害。
化学防治的主要内容既是通过喷洒农药来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在选择农药的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农药的稳定性和毒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推荐选择环境友好型农药,如菊酯类农药等,要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
化学防治不仅要注意药品的选择,还需要注意药品的使用方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农作物和园艺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就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烟粉虱,学名为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嗜糖性害虫,对茄科和豆科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烟粉虱外形较小,身体细长,呈卵圆形,颜色多变,有绿色、黄色、红色或黑色等。
成虫和若虫羽化通常是夜间活跃,主要以植物的汁液为食。
在适宜的条件下,烟粉虱繁殖迅速,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农作物的严重危害因素。
烟粉虱繁殖力强,一般雌虫每天可产卵10~15枚,温度在20~25℃时,5~7天即可孵化成若虫。
烟粉虱的寿命短,一般寿命为20~30天,但在适宜条件下,烟粉虱的寿命可以达到45~50天,由于寿命短,烟粉虱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数量,对农作物造成很大危害。
二、烟粉虱的测报技术烟粉虱的测报技术主要包括田间调查和监测网站。
田间调查是指定时定点进行烟粉虱数量的调查和监测,了解其发生和危害程度。
监测网站则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布置监测网站,通过灯具、黄板、诱虫器等工具,对烟粉虱数量进行实时监测。
在田间调查中,主要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在烟粉虱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监测点,通过每天定时抽样检查,了解烟粉虱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对于监测网站,可以根据烟粉虱的飞行规律和活动规律,布置灯具和诱虫器,通过光诱和气味诱捕,实时监测烟粉虱的数量和分布。
三、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在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中,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等天然生物因素对烟粉虱进行防治。
在烟粉虱的生物防治中,主要利用瓢虫、瓢虫吃子、蚜虫蝇等天敌进行防治。
瓢虫是烟粉虱的天敌之一,能够有效捕食烟粉虱,控制其数量。
瓢虫吃子、蚜虫蝇等寄生虫也是烟粉虱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淮安红椒烟粉虱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分析

淮安红椒烟粉虱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分析淮安红椒烟粉虱是淮安地区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给红椒的生长和产量带来影响,因此研究其发生特点和绿色防控技术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淮安红椒烟粉虱的发生特点1. 烟粉虱的生活习性烟粉虱是一种小型昆虫,体长约1.5毫米,外形呈长椭圆形,身体呈黄色或浅绿色,体表有白粉状分泌物。
烟粉虱主要以红椒等作物的嫩叶汁液为食,对植物造成危害。
在发生期间,烟粉虱会聚集在植物的嫩叶上,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黄化、卷曲、变形等症状。
2. 发生规律烟粉虱的发生受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在天气较暖和潮湿的情况下,烟粉虱的发生较为严重。
在淮安地区,烟粉虱的主要发生期集中在春季和夏季,特别是在植物生长迅速的阶段,烟粉虱会迅速繁殖,对红椒的生长造成危害。
3. 传播途径烟粉虱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如蚜虫、白蚁等。
它们会将烟粉虱的卵或幼虫带到健康植物上,并在新植物上繁殖。
一旦发现烟粉虱的存在,需要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防止其通过昆虫传播对其他植物造成危害。
二、绿色防控技术分析针对淮安红椒烟粉虱的发生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绿色防控技术,来控制烟粉虱的数量,减少对红椒的危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绿色防控技术: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昆虫、真菌和细菌等天然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数量的方法。
在淮安地区,可以引入一些对烟粉虱有天敌作用的昆虫,如瓢虫、蚁狮、蚜茧蜂等,它们可以帮助控制烟粉虱的数量,减少对红椒的危害。
还可以利用一些对烟粉虱有致病作用的真菌或细菌,如疫霉菌、白僵菌等,通过喷施或浸渍等方式进行防治,达到控制烟粉虱数量的效果。
这些生物防治手段对环境友好,不会对植物和人体造成危害。
2. 植物提取物防治植物提取物是一种利用植物提取的有效成分来防治害虫的方法。
在淮安地区,可以选用一些对烟粉虱有驱避或致死作用的植物提取物,如辣椒素、茉莉酮等,进行喷雾或浸渍处理,可以有效减少烟粉虱对红椒的危害。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许多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烟粉虱以植物汁液为食,寄生在受害植物的叶片上,通过取食植物汁液吸取营养,同时也会传播植物病毒。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繁殖特性、寄主范围、趋光性、趋化性等方面。
繁殖特性:烟粉虱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一年内可经历多代。
成虫雌虫每天可产卵20-30颗,卵的孵化期一般在7-10天左右,孵化后的幼虫经过4个鞘蛹期才能化为成虫。
寄主范围:烟粉虱的寄主范围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草本植物和一些乔木植物,包括蔬菜、水果、花卉、经济作物等。
烟粉虱很容易在不同种类的农田中传播。
趋光性:烟粉虱对光线有很强的趋性,通常在阳光下活动数量较多。
这也是为什么室内种植的植物较少受到烟粉虱侵袭的原因之一。
趋化性:烟粉虱对植物挥发物有较强的趋化性,通常会在植物释放的挥发物的吸引下向植物靠近,并通过感知植物表面的化学物质判断植物的适宜性。
针对烟粉虱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性昆虫对烟粉虱进行防治。
通过释放捕食性拟花蝇(Encarsia formosa)、捕食性甲蜂(Eretmocerus spp.)等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还可以利用寄生性昆虫,如蜘蛛捕虫脚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寄生在烟粉虱的体内,从而减少烟粉虱的繁殖。
化学防治:利用农药对烟粉虱进行防治。
烟粉虱对多种农药有较高的抗药性,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农药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使用。
常用的农药有有机磷类、内吸杀虫剂等。
还可以利用烟粉虱对农药敏感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时机进行防治。
生态防治: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生态环境,降低烟粉虱的发生。
合理选用抗虫品种,合理旋作,避免连作等措施,可以减少烟粉虱的发生。
综合防治:采用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综合防治烟粉虱。
可以采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性,并保持生态平衡。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广泛分布在烟草、蔬菜和水果等作物上,给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针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科研工作者们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本文将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1. 体型特征烟粉虱成虫体长1.5-3mm,黑色或褐色,触角2节,翅展开宽1.5-2mm,翅膜透明。
幼虫小臼齿细长,颜色与成虫相同。
2. 繁殖特性烟粉虱繁殖力强,发育周期短,一般在20-30天内便能完成一个世代的繁殖。
女成虫寿命为30-45天,每日产卵20-30颗,寿命期内可产卵200-300颗。
3. 迁飞能力烟粉虱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能够在冬季通过迁移的方式逃避寒冷。
一般在初春融雪之后,便会从树木上迁移到作物上产卵,成为新一代病虫害。
二、烟粉虱的防控技术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目前烟粉虱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利用天敌昆虫、天敌菌等对烟粉虱进行防治,能够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例如利用瓢虫等天敌昆虫对烟粉虱进行捕食,也可以利用真菌等天敌菌对烟粉虱进行感染。
2. 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目前烟粉虱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能够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数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技术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因此需要谨慎使用,要遵循农药使用的相关规定。
3. 农艺防治技术农艺防治技术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种植方式、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来减少烟粉虱的发生。
例如合理选择作物品种,控制密植,在病虫害高发期适时进行田间管理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减少烟粉虱的发生。
烟粉虱的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和农艺防治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数量,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三、研究进展在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们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现新的天敌近年来,科研工作者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天敌昆虫,例如寄生性蜂、捕食性虻等,它们对烟粉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烟粉虱是一种危害重要农作物的害虫,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研究防控技术,许多科研机构和农业专家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本文将对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测报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一、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1. 外貌特征烟粉虱是一种小型昆虫,体长约1-2毫米,体色多为黄绿色。
其成虫呈卵形,前翅透明,后翅白色,鞘膜透明呈白色,雄虫与雌虫在外貌上有所不同。
2. 生活习性烟粉虱以植物汁液为食,主要以茄科植物、十字花科植物、豆科植物等为寄主。
烟粉虱群居生活,成虫和若虫密集在植物叶片的背面或叶柄上,吸食植物汁液。
繁殖力强,一年可产生多代。
3. 危害特点烟粉虱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会导致植物叶片萎缩、叶片变黄甚至死亡。
烟粉虱还是许多植物病毒传播媒介,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烟粉虱防控技术研究进展1.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或使用天敌提取物等方式进行生物防治,已成为烟粉虱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一些对烟粉虱有较好控制效果的天敌,如寄生给小黑瓢虫、瓢虫等。
2. 化学防治传统的农药防治仍然是烟粉虱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开发了一些新型高效低毒的农药,如拟除虫菊酯、噻虫胺等,对烟粉虱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环境友好。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烟粉虱防治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研究者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一些对烟粉虱有毒性的基因导入农作物基因组中,使得农作物具有对烟粉虱的天然抗性。
研究者通过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烟粉虱防控的新技术。
通过控制烟粉虱的越冬寄主来减少烟粉虱的发生数量;利用空间生态技术来调控烟粉虱的天敌种群,从而达到控制烟粉虱的效果。
三、总结与展望烟粉虱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的害虫,在农业生产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研究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对于减少烟粉虱对农作物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蛹
(4龄若虫): 蛹淡绿色 或黄色,长0.6~0.9 mm; 蛹壳边缘扁薄或自然下陷 无周缘蜡丝;胸气门和 尾气门外 常有蜡缘 饰,在胸 气门处呈 左右对称; 蛹背蜡丝有 无常随寄主 而异。
成虫体
雌虫体长0.91 ± 0.04 mm 翅展2.13 ± 0.06 mm; 雄虫体长0.85 ± 0.05 mm, 翅展1.81 ± 0.06 mm。 虫体淡黄白色到白色, 复眼红色,肾形, 单眼两个, 触角发达7节。翅白色无斑 点,被有蜡粉。 前翅有二条翅脉, 第一条脉不分叉,(前翅脉 一条不分叉) 停息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 足3对, 跗节2节,爪2个。
• 它严重为害瓜类、番茄、辣椒、茄子、豆类、 • 甘蓝及多种花卉。烟粉虱在我国南方和北方爆发 • 成灾,造成大田和温室作物的严重损失,已成为 蔬菜生产中的严重问题。寄主范围有74科500种以 上。 • 烟粉虱以口针刺入植物韧皮部取食。被害叶 片褪色、变黄、萎蔫,甚至死亡。它对不同植物 有不同的为害症状。在十字花科蔬菜受害,表现 为叶片萎缩、黄花、枯萎;根茎类的萝卜受害, 表现为颜色白花,无味,重量减轻;果菜类如番 茄受害,表现为果实不均匀生熟等。烟粉虱可在 30种作物上传播70种以上的病毒病,不同的生型 传播不同的病毒病。
1. 农业防治:
温室或棚室内,在栽培作物前要彻底杀 虫,严密把关,选用无虫苗,育苗前先彻 底消毒,防止将粉虱带入保护地内。结合 农事操作,随时去除植株下部衰老叶片。 种植粉虱不喜食的蔬菜,如芹菜、蒜黄等 较耐低温的蔬菜。在露地,换茬时要做好 清洁田园工作,在温室、大棚内,黄瓜、 番茄、茄子、辣椒、菜豆等不要混栽,有 条件的可与芹菜、韭菜、蒜、蒜黄等间套 种,以防粉虱传播蔓延。
烟粉虱在高温的气候条件下易爆发。适宜的 温度范围宽,耐高温和低温的能力较强。发育适 宜温度范围在23~ 32℃,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时间 随温度、湿度和寄主有所变化,一般变动在16-38 天。 烟粉虱所传病毒基本为2个组的病毒:双生病 毒组和长线形病毒组。现已明确的传带病毒有番 茄黄叶卷病毒、番茄斑点病毒和两葫芦叶卷病毒, 莴苣黄病毒等。
2. 物理防治:
粉虱对黄色,特别是橙黄色有强 烈的趋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 成虫。方法是用纤维板或硬纸版用油 漆涂成橙黄色,再涂上一层粘性油 (可用10号机油),每667m2,设置 30~40块,置于植株同等高度。7~10 d,黄色板粘满虫或色板粘性降低时再 重新涂油。
3. 生物防治:
丽蚜小蜂是烟粉虱的有效天敌,许多国家通过 释放该蜂,并配合使用高效、低毒、对天敌较安全 的杀虫剂,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的大发生。在我国推 荐使用方法如下:在保护地番茄或黄瓜上,作物定 植后,即挂诱虫黄板监测,发现烟粉虱成虫后,每 天调查植株叶片,当平均每株有粉虱成虫0.5头左右 时,即可第一次放蜂,每隔7~10 d放蜂1次,连续放 3~5次,放蜂量以蜂虫比为3︰1为宜。放蜂的保护地 要求白天温度能达到20~35 ℃ ,
此外,在密闭的大棚内可用敌敌畏 等熏蒸剂按推荐剂量杀虫。
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应注意轮换使用 不同类型的农药,并要根据推荐浓度, 不要随意提高浓度,以免产生抗性和 抗性增长。同时还应注意与生物防治 措施的配合,尽量使用对天敌杀伤力 较小的选择性农药。
夜间温度不低于15℃,具有充足的光照。可 以在蜂处于蛹期时(也称黑蛹)时释放, 也可以在蜂羽化后直接释放成虫。如放黑 蛹,只要将蜂卡剪成小块置于植株上即可。 此外,释放中华草蛉、微小花蝽、东亚 小花蝽等捕食性天敌对烟粉虱也有一定的 控制作用。在美国、荷兰利用玫烟色拟青 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制剂防治烟粉 虱,美国环保局在推广使用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的GHA菌株防治烟粉虱。
4. 化学防治:
作物定植后,应定期检查,当虫口较高时(有的 地方,黄瓜上部叶片每叶50~60头成虫,番茄上部叶 片每叶5~10头成虫作为防治指标),要及时进行药 剂防治。每公顷可用99%敌死虫乳油(矿物油)1~2 kg,植物源杀虫剂6%绿浪(烟百素)、40%绿菜宝、 10%扑虱灵乳油、25%灭螨猛乳油、50%辛硫磷乳油 750 ml,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500 g,10%吡虫啉可 湿性粉剂375 g,20%灭扫利乳油375 ml,1.8%阿维菌 素乳油、2.5%天王星乳油、2.5%功夫乳油250 ml, 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80 g,加水750 L喷雾。
烟 粉 虱
主讲人:赛力克古丽
主要 内容
概述、分布与危害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概述 中文学名:烟粉虱 界:动物界 亚门:有颚亚门 亚纲:有翅亚纲 亚目:粉虱亚目 别称:小白蛾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同翅目 科:粉虱科
烟粉虱原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区,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贸 易往来,烟粉虱借助花卉及其他经济作 物的苗木迅速扩散,在世界各地广泛传 播并暴发成灾,现已成为美国、印度、 巴基斯坦、苏丹和以色列等国家农业生 产上的重要害虫。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新疆大发生。形态特征卵
椭圆形,有小柄, 与叶面垂直,卵柄 通过产卵器插入叶 内,卵初产时淡黄 绿色,孵化前颜色 加深,呈琥珀色至 深褐色,但不变黑。 卵散产,在叶背分 布不规则。
若虫
(1~3龄): 椭圆形。1龄体 长约0.27 mm,宽0.14 mm, 有触角和足,能爬行,有体 毛16对,腹末端有1对明显的 刚毛,腹部平、背部微隆起, 淡绿色至黄色可透见2个黄 色点。一旦成功取食合适寄 主的汁液,就固定下来取食 直到成虫羽化。2、3龄体长 分别为0.36 mm和0.50 mm, 足和触角退化至仅1节,体 缘分泌蜡质,固着为害。
烟粉虱的天敌资源十 分丰富。据不完全统 计,在世界范围内, 寄生性天敌有45种, 捕食性天敌62种,病 原真菌7种。在我国 寄生性天敌有19种, 捕食性天敌18种,虫 生真菌4种。它们对 烟粉虱种群的增长起 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防治方法
粉虱具有寄主广泛, 体被蜡质,世代重叠, 繁殖速度快,传播扩 散途径多,对化学农 药极易产生抗性等特 点,给对其防治造成 很大困难,因而必须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特别是要加强冬季保 护地的防治。
发生规律
烟粉虱的生活周期有卵、若虫和成虫3个虫态, 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因地而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每年发生11~15代,在温带地区露地每年可发生 4~6代。 主要以成虫在杂草和花卉上越冬。春季和夏季 迁移至经济作物,当温度上升时虫口数量迅速增加, 一般在夏末爆发成灾。成虫常在作物幼嫩部产卵, 没雌产卵平均160粒左右,最高可达500粒以上。 成虫寿命一般14天左右,与温室白粉虱相比,若 虫对植物取食频率 高且消化时间短,为害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