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_缪宇宁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_缪宇宁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_缪宇宁

第6卷 第2期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 o.l6 2010年4月 Ch i nese Journa l o f U nderg round Space and Eng ineer i ng A pr.2010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

缪宇宁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

摘 要:结合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开发建设,介绍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通枢纽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交通核心体地下空间开发与总体布局方案。同时,依托枢纽的建设,分析了枢纽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条件,对虹桥枢纽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虹桥枢纽地下空间开发的目标、原则及总体思路,在对地下空间的功能、规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控制要求,对地下交通设施、地下综合体的设置及地下空间规划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虹桥交通枢纽;地下空间;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836(2010)02-0243-07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 ng of ShanghaiH ongqi ao Integrated

T ransportation H ub R egi on

M iao Yuning

(D epart m ent of G eo techn ical Engineering,T 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 stract:In consi derati on o f t he develop m ent and construc tion of the Shangha i H ongq i ao i ntegrated transpo rtati on hub,the overa ll l ayout and t he underground space deve lop m ent progra m o f the w orld s larg est transpo rtati on hub-H ongqiao i n teg ra ted transporta tion hub are introduced.A t the sa m e ti m e,based on the hub constructi on,an ana l y si s o f the pivota l cond itions o f the underground space deve l op m ent i n the reg i on had been done.

T 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 f underg round space deve l op m ent i n H ongqiao i ntegrated transpo rtati on hub reg i on w ere stud i ed.T he objecti ves,pr i nciples and genera l i deas o f underg round space deve l op m ent in H ongq i ao i ntegrated transpo rtati on hub reg i on are proposed.Based on the st udy o f f unc ti ons and sca le of underg round space,t he contro l requ i re m ents o f underg round space planni ng w ere g iven,and t he suggesti ons on p l ann i ng o f underground tra ffi c facilities,underg round comp l ex setti ngs and i m ple m entati on of underg round space planni ng w ere reco mm ended.

K ey w ords:H ongq i ao i ntegrated transporta tion hub;underground space;planning

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和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领域日益拓展,配置资源的区域范围日益扩大,迫切需要自己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业已兴起的沿海经济带和正在兴起的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带为上海从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崛起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和坚实的基础,而完善的交通体系无疑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构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发展框架,上海需要

*收稿日期:2009-12-21(修改稿)

作者简介:缪宇宁(1973-),男,福建福安人,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工作。E-m ai:l s m ed i_m yn@https://www.360docs.net/doc/6316740938.html,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世博科技专项项目(050431011);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世博科技专项项目(05dz05806)

在市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思考未来大都市区功能布局,在空间战略上形成 多心多核 的发展格局。本着服务全国、服务长江流域、服务长三角的原则,上海将在对外交通设施、资源、功能服务等诸方面起到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十一五 时期是上海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 四个中心 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 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的五年。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发展目标之一的 国际航运中心 ,结合虹桥机场扩建、高铁上海站重新选址、磁悬浮城际与市域规划 三大契机 ,促进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增强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建设面向全国、服务长三角的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的设想,将建成涵盖航空港,高速、城际铁路,磁悬浮,城市轨道交通,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轨、路、空三位一体的日旅客吞吐量在110万人次的超大型、世界级交通枢纽。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在长三角不仅仅是一个客运交通枢纽,也加强了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形成各种资源融汇地,是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纽带。最终将建成以上海西部具有区域服务功能的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形成面向 长三角 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2006年3月24日市府会议,正式成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指挥部,负责该项目的正式推进。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按照 2007年主体工程全面开工,2009年底工程竣工,2010年世博会前投入使用 的工程建设总目标,合理组织工程实施。

2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概况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范围东起外环线A20、西至华翔路、北起北翟路、南至沪青平公路,规划用地约26.26km2,包含了七莘路东侧的机场用地,七莘路西侧的枢纽开发区用地及交通核心区用地,规划范围见图(1)。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功能定位为以上海西部具有区域服务职能的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形成面向 长三角 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体现为服务型、综合性、超大型、高能级的综合交通枢纽。

服务型: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建设上海四个中心的又一重大骨干工程。

综合性:多方式综合设置,形成内外交通紧密衔接、不同交通方式的集中换乘、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超大型:独特的陆空联运枢纽,国内航空联运,国内铁路联运。

高能级:长三角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的汇集地,具有重要经济、地理区位能级,对上海空间发

展战略影响甚远。

图1 规划范围

F i g.1 T he p l ann i ng area

枢纽建设遵循以下规划原则与目标:

(1)功能实现:在保证综合交通枢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服务 长三角 的商务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得以实现。

(2)区域协调:区内的规划控制注重与周边地区在功能拓展、道路联系、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衔接,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3)集约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高效率组织城市交通,充分利用地上与地下空间。

(4)灵活适应: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和分期开发的需要,通过规划方法和控制手段的创新,在保障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加强规划控制的弹性和适应性。

(5)环境友好:保障城市建设整体环境品质,体现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规划理念。

(6)活力宜人:规划设计宜人为本,在功能组织、公交服务、城市空间等方面强调人性化设计,并保证地区开发的持续活力。

(7)特色鲜明:塑造鲜明的整体形象,规划控制突出地区建设特色。

244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第6卷

3 枢纽交通核地下空间开发 地下空间和交通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联合国自然资源委员会1982年会议指出,地下空间是人类潜在的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目前,土地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能源浪费等已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不少城市已经把开发地下空间,走城市空间集约化、立体化发展的道路,作为解决城市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危机的重要措施

[1~3]

。国际上有学者指出,21世纪将是

全球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4]

工业化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

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是城市现代化改造与建设中解决中心城区高密度疏解、达到人车立体分流;扩充基础设施容量、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功能;寻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均衡与统一、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等现代化城市更新与复苏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5~7]

地下空间资源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在虹桥枢纽开发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一致的认同,目前枢纽交通核心体总建筑面积约100万m 2,其中地下空间面积超过50万m 2

,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体。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合理整合交通枢纽的各项功能,将枢纽建成地下空间和交通功能完美结合的

典范。

图2 交通中心总平面布置图

F i g .2

G enera l layout p l an of t he T ransportation C enter

交通中心总平面布置见图(2)。根据规划,核心区内各交通主体的平面布局由东向西依次为:航

站楼、东交通中心、磁浮、高铁、西交通中心;机场跑道、磁路线及高铁轨道均为南北向布置。轨道交通

进入枢纽的线路为2号线、10号线、17号线、5号线及青浦线。其中2号线与10号线由东向西在地下二层横穿枢纽核心区,17号线与5号线南北向在地下三层交于高铁西侧,并与2号线及10号线形成换乘。青浦线由西向东从轴线大道地下二层进入枢纽西侧,与其余轨道线形成换乘。

枢纽建筑体竖向层面布置见图(3)。在东交通中心集中设置公交巴士东站及候车大厅,服务于机场与磁浮的到达接客。在公交巴士站南北两侧分设单元式社会停车库,服务于机场与磁浮。

西交通中心位于虹桥枢纽的西端,总用地面积约12.75万m 2

。广场以未来虹桥枢纽中轴线和轴线大道中心线为中心,呈南北向对称布置。在广场布置中,充分考虑综合利用市政道路下地下空间,结合广场空间,合理布置社会车辆停车库和长途客运枢纽站。构筑物均结合广场半地下地形合理布置,顶部均不超过高速铁路站台标高。

西交通中心车库总建筑面积约15.4万m 2

,共提供社会车辆停车位约3028个;长途客运枢纽站占地面积约为1.2万m 2

,建筑面积约7190m 2,提供20个长途巴士上下客车位,10个长途蓄车位,30个巴士上下客车位及134个地面巴士停车位。

地铁虹桥西站沿规划中轴线东西向布置,范围包括自磁浮西站厅的西边墙至SN2路地下所有的轨道交通及其附属部分,在地下串连起西交通中心、高铁、磁悬浮车站,在地下一层形成各种交通工具的大换乘,车站西侧300m 为车站地下明挖区间部分,结合上部绿地建设一并考虑。在地下二层引入轨道交通2号线、10号线、青浦线,沿轴线大道呈东西向布置贯穿整个枢纽,5、17号线平行于SN4路成南北行布置在铁路站房西站厅正下方。5线共站实现轨道交通线相互之间的换乘及轨道交通线与其它地面交通工具的换乘。

地铁虹桥东站距离虹桥机场现有跑道西侧约1350m,位于同步建设的西航站楼与磁悬浮车站之间。地下一层为大通道并兼作轨道交通车站的站厅层,地下二层为2号线、10号线的站台层,2号线、10号线平行呈东西向布置。

磁浮虹桥站是我国首个大型磁浮客运站,位于

高铁车站和东交通中心之间,站场规模10台10线,站型为通过式。站台长度220m,宽度10m,成南北向布置。在高架出发层和地下通道层设置进

245

2010年第2期 缪宇宁,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

站的客流,在夹层设置出站客流。实现磁浮轨道交通线与各类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

枢纽综合体共分5大功能层面(以下坐标均为吴淞高程):

地上二层:高程17.3m 。为铁路、磁浮进站厅(含机场)、高架车道边、公共通廊层;地上11.75m 夹层:高程11.75m 。为磁浮到达换乘班机的廊道层

;

图3 枢纽建筑体竖向层面布置图F i g .3 T he v erti ca l layer l ayou t of t he hub building

地面层:高铁轨顶高程:6.1m,站台高程7.35m ;磁浮轨顶高程7.15m ,磁浮站台高程7.9m 。航站楼地面高程:5.0m;

地下2.4m 夹层,绝对标高2.4m,为西交通广场夹层中,高铁出站客流换乘长途巴士的交通转换层;

地下一层:高程-4.2m 。为到达换乘通道层;是铁路、磁浮出站通道、轨道交通站厅、公共通廊层;

地下二层:高程-12.14m 。为地铁2号线、10号线、青浦线站台层;

地下三层:高程-19.17m 为地铁轨道5号线、17号线站台层;

其中在17.3m 层、11.75m 层和-4.2m 层设置了枢纽三大重要换乘通道。

4 枢纽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思路

4.1 地下空间开发条件分析4.1.1 用地条件分析

核心区用地规划重点考虑为两类,包括大型公共交通中心及其开发区及商业、商务、文化综合核心区两类用地,以交通中心为主导功能,带动综合商业、商务、文化、旅游和生态建设等功能。核心区平均容积率1.5左右,地面开发的强度不高,地区规划注重营造优质的地面环境及开放空间,对地面开发的规模和强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使枢纽地区开发地下空间,拓展城市容量的需求更加迫切。4.1.2 交通条件分析

根据总体规划,虹桥枢纽范围内将建设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轨道交通2号线、10号线、13号线、5号线及青浦线均将为园区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为地下空间的开发提供了可能和保障,本区域内拥有上海市目前条件最好的轨道交通系统,是上海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以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联通区域地下空间系统形成功能完善的地下人行网络。

枢纽内部将建设十字加环路的主骨架路网,轴线大道、SN 二路等次干道是进出本地区的主要道路,将承担本地区的大部分到发交通,将成为穿越

商业、商务核心区的交通繁忙的主要机动车通行道路。核心区内建筑的近地面层将以商业服务等公共设施为主,建筑的公共性较强,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的商业、公共活动空间。但纵横交错的地面道路,尤其是轴线大道、SN 二路等车流量较大、路幅较宽的次干路割裂了商业空间等公共活动空间之间的联系,破坏了公共活动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不利于地区整体商业氛围的营造和商业规模效益的发挥,也不利于人行交通与车行交通的顺畅。为创造以人为本,环境优美的商务环境,在主要机动车下设置地下人行通道,与周边地下人行网络形成整体,对提升区域整体商务环境是十分有利的。

在停车问题的解决上,由于规划范围基本上为重建地区,根据地面规划,停车问题主要通过建筑配建解决。如何整合地下停车库,建设完善的地下停车网络必然成为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一项主要内容。

4.1.3 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分析

管线的搬迁及管位预留是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一个重大的影响因素,不仅造价高,技术难度大,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合理功能,而且往往决定了地下空间开发的可能性。虹桥枢纽地区基础设施,包括雨水泵站变电站、通信机房、天然气调压站、垃圾

246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第6卷

收集站、各类管线的重新建设,为地下空间同步开发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一旦管线基本建成以后,再开发地下空间,不但建设费用及难度成倍增加,而且破坏环境、影响区域交通。

4.1.4 地质环境条件评估

根据虹桥枢纽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评价的内容和工程地质分区图,本地区大部分地处滨海平原区中地下空间建设条件较好的区域,适宜进行地下空间开发。

但由于上海地区浅层地层主要由滨海 浅海相的粘性土与砂性土组成,尤其是40m以浅的土层更是以饱和的软弱粘性土为主,加上地下水水位较高,在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和工程运营期间容易引发地质环境问题。为此,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要密切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地质环境问题:

(1)地面沉降问题;

(2)砂性土、粉性土的液化问题;

(3)地下水位变化及其流沙、管涌问题;

(4)浅层天然气问题;

(5)软土问题;

(6)岸滩冲淤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必要性

(1)集约使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2)改善地面景观和生态环境;

(3)改善商业购物环境,促进商业的繁荣;

(4)消除人车混杂现象,保证地面交通顺畅,改善人行交通和停车环境;

(5)提升地块商业价值;

(6)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地下空间建设的紧迫性

(1)与道路、管线等市政基础设施结合,同步进行,否则后续开发难度大,代价高,影响交通;

(2)与轨道交通同步建设,可达到双赢,否则轨道交通建成运营后,地下空间开发难度大增,建设费用高;

(3)与地块内的开发相结合,接口容易衔接,否则地下空间的建设对地块的后续开发影响大。

4.2 地下空间规划目标与原则

4.2.1 规划目标

创建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环境宜人的现代化城区;

挖掘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协调地下公共活动空间与市政管线设施之间的关系;

通过系统开发产生规模效益,形成品质优良、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地下商业网络体系,并与地面商业空间相互呼应,提升地区商业能级;

构筑地下步行网络,营造便捷、舒适的步行环境,并兼顾主要道路过街交通,减小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的相互影响;

利用地下空间,解决地区停车需求。

4.2.2 规划原则

坚持 以人为本 的原则。注重将人的长期活动置于地面、将短期活动置于地下。

坚持上下结合、功能协调的原则。地下空间的开发应与地面建筑的建设相结合,地下空间的功能与地面建筑的功能应具有相容性或互补性,满足协调发展的要求。

坚持分层开发、公共活动空间相互连通的原则。在竖向上按照不同的功能,分层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同一层面地下空间在功能上的兼容性。对于相邻的公共活动空间则相互连通,形成网络,以提高地下公共空间的周游性,便于有效组织地下人行交通。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正视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可逆特性,对于不影响地下空间的网络性和系统性,且近期没有建设必要性或者开发技术尚不成熟的地下空间,应提倡进行保护,避免盲目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后期地下空间的利用。科学、合理地开发地下空间,是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地区地下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充分考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块开发不同步的特点,结合地面建设,分步实施地下空间网络,并做好远期开发的预留。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地下空间开发的经济效益,理性把握开发规模,与此同时,不可忽视地下空间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有利于地区环境和地下空间整体的项目,即使经济效益不高,也应予以实施。

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民用建筑应严格按照人防要求建设防空地下室,人防设施的设计应注重平战结合,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4.3 地下空间的功能

地下空间的功能布局主要遵循适应性原则、对应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进行布置。即将适宜引入地下的活动引入地下。作为地面功能的延伸和补

247

2010年第2期 缪宇宁,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

充,地下空间的功能应和地面空间的功能相对应、相协调。

遵照地下空间功能设置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大城市新建城区地下空间开发的经验[8~10],结合虹桥枢纽特点,地下空间功能定位如下:

4.3.1 交通功能

(1)快捷、安全地下人行网络

(2)巴士枢纽

(3)停车

4.3.2 商业、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功能

(1)餐饮、便利店

(2)进口商品的零售主力店

(3)文化设施

(4)休闲娱乐设施

4.3.3 市政设施

(1)市政设施站点

(2)综合管沟

4.3.4 人防设施

4.4 地下空间开发规模

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开发规模是由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的需求决定的。而具体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则受地区开发性质、功能、开发强度、地铁发展规划以及地区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规划从以下两个方面研究地区公共设施用地地下空间开发的合理规模。

4.4.1 地下化功能设施的需求

按照目前城市商业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实际情况,停车与商业两大功能设施是地下空间开发的最主要内容。这两大功能设施对地下空间的需求构成了地下空间总开发规模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外,由于轨道交通车站对地区地下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的推动作用,借鉴国内外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经验,商业建筑地下公共活动空间的开发规模为地下一层到两层。

再考虑到设备及仓储等空间的需求,地区公共设施用地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在地下三层左右。4.4.2 上下开发量对应关系

从建筑物的基础设计上来看,随着建筑物地上层数和高度的增加,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建筑物基础的深度也会随着加深。而建设地下室这种箱型补偿式基础在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抗震性能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同时,又有效利用了地下空间,提高了建设投资的效益。因此,建筑物层数较高时,往往附建一定层数的地下室。从国内外建设情况来看,建筑物地下室的层数与地上楼层数量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则地区公共设施用地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在地下三层左右。

根据地面开发强度测算,本区域内商办建筑配套停车位9000~10000个,地下停车面积在30~ 40万m2左右。考虑其他开发的需求,预计地下空间开发总量在60~70万m2左右。地下空间竖向开发以0~20m浅层为主,20m以下深层开发为辅。

4.5 地下空间规划控制

根据区域开发建设的特点,在地下空间规划中将区域内的地下空间分为两类,一类为区域内的公共地下空间,另一类为地块内的地下空间,主要由将来地块开发商组织进行开发。

公共地下空间规划是地区地下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地下空间包括主要公共建筑、设施、市政道路和公共绿地的地下空间,也就是指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用地的下部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地下公共活动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衔接地块地下空间的桥梁和纽带,兼顾人行过街的步行通道,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站点设施。

规划道路下部公共地下空间呈分散布局。围绕轨道交通车站,在道路地下设置地下连通道及地下公共空间,将地块地下一层空间串联起来,形成连续的、网络状地下公共活动空间。

重点开发西广场及景观轴线大道地下街,结合地铁车站建设地下街,以及规划道路地下连通道及地下公共空间兼顾人行过街。另外,规划结合绿地景观设计,综合开发利用绿地地下空间,并将部分市政站点设施布置在绿地地下。

4.6 地下空间竖向控制

地块地下空间开发应遵循分层开发、公共活动空间相互连通的原则。各地块地下空间分层功能和竖向标高应符合以下要求:

4.6.1 地下一层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地下一层为商业、文化、餐饮等公共活动空间,层高控制在5.0m以上,绝对标高控制在-1.0m到1.0m;其余地块地下一层以停车、设备空间为主,层高控制在3.5m以上,绝对标高控制在-1.0m到2.5m。

4.6.2 地下二层及以下

规划以停车、设备空间为主,轨道交通车站所在地块应满足地下二层设置站厅层、地下三层设置站台层的要求。在满足停车地下化需求的前提下,

248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第6卷

鼓励公共设施用地地下二层继续开发做为商业、文化等公共活动空间。地下二层做为商业、文化等公共活动空间时,层高不应小于4.5m。

4.7 公共地下空间规划要求

地下连通道两端应与两侧公共建筑地下室连通或预留连通口;

穿越道路的地下连通道应结合两侧建筑物设置地面出入口,兼顾过街功能;

出入口的设置应满足地下公共空间防火设计要求;

道路下部公共地下空间应与地区雨水、污水等市政管线协调设计,并尽可能浅埋,以减小与地块地下一层之间的高差,使空间过渡舒适、平缓。

4.8 规划实施原则

4.8.1 同步建设原则

规划地下空间应与地上建设同步,地下连通道和浦明路地下公共空间等道路地下空间应结合地面道路同步建设,而地块地下空间应与地块开发同步建设。

4.8.2 近远期利益相统一原则

避免由于贪图近期建设利益,而忽视未来的发展空间的倾向。由于地下设施一旦建成,很难改造,因此在地下空间开发实施中,要特别重视这一原则。

4.8.3 谁投资、谁所有 原则

为刺激投资者开发地下空间的积极性,营造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良好局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地下空间建设的权属管理遵照 谁投资、谁所有、谁运营、谁维护 的原则。

5 结语

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都将成为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虹桥枢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现在刚刚起步,我们将不断总结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过程中地下空间利用的各种经验,不断摸索适应我国国情、上海市情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建设高度舒适、便捷、文明、宜人、安全的城市地下空间,达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谐。

参考文献(R e ferences)

[1] 缪宇宁.生态地下空间开发理论与技术体系[D].上

海:同济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2008.(M i ao

Y un i ng.T heo ry and Shangha:i T echn ica l Sy stem of

E co log i ca l U nderground Space[D].Shanghai A

d i ssertation sub m itted to T ong jiU n i versity i n con f o r m i ty

w it h the require m ents for the deg ree o f Doc t o r of

Phil osophy,2008.(i n Ch i nese))

[2]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

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发研究报告[R],2004.

(S M ED I e t a.l R esearch R eport of2010Shangha iW orld

Expo P ark underg round space utilization and

deve lop m ent[R].2004.(i n Chi nese))

[3] 中国工程院课题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

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Chi nese

A cademy o f Eng i neer i ng.S t udy on unde rground space

explorati on and utili zati on i n China[M].Be iji ng:Ch i na

A rchitecture&Buil d i ng P ress,2001.(i n Ch i nese))

[4] 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

大学出版社,2005.(Cheng Zhil ong,W ang Y ube.i T he

plann i ng o f c ity underground space[M].N an ji ng:

Southeast U n i versity P ress,2005.(in Ch i nese)). [5] 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

大学出版社,2000.(W ang W enqi ng,U rban

U nderg round Space P lann i ng and D esign[M].N an ji ng:

Southeast U n i versity P ress,2000.(in Ch i nese))

[6] 陈立道,朱雪岩.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Chen L idao,

Zhu Xueyan.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 underg round

space planni ng[M].Shangha:i T ong jiU n i versity P ress,

1997.(in Chi nese))

[7] 束昱.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Su Y u.D eve lop m ent and

U tiliza tion o 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M].

Shangha:i T ong jiU n i versity P ress,2002.(i n Ch i nese)) [8]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T ong L i nxu,W ith the

deve lop m ent o f modern urban underg round space[M].

Beiji ng:Chi na A rch itecture and Bu il d i ng P ress,2005.

(i n Chi nese))

[9] 陈志龙.浅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

性[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7):1116-

1120.(Chen Zh il ong.O n fo resight and operab ility of

urban underg round space planni ng[J].Ch i nese Journa l

o f U nderg round Space and Eng i neer i ng,2006,2(7):

1116-1120.(i n Ch i nese))

[10] 童林旭.地下商业街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98.(T ong L i nxu.U nderg round

shopp i ng m a ll p l ann i ng and desi gn[M].B eiji ng:

Chi na A rchitec t ure and Bu ildi ng P ress,1998.(in

Chi nese)).

249

2010年第2期 缪宇宁,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投资分析

上海城市交通基础设施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分析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领域日益拓展,配置资源的区域范围日益扩大,中国迫切需要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根据国家战略部署,上海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为构建国际大都市发展框架,上海需要在市域乃至长三角范围内思考未来大都市区功能布局。虹桥交通枢纽自2010年3月16日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民生等方面的效益。本文从》》》》》》》等方面对虹桥交通枢纽进行分析。 2.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简介 2.1项目产生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在原来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里面是没有的,原规划的这个地方是为虹桥国际机场保留的发展用地。2005年虹桥国际机场做了一次总体规划的修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采用了近距离跑道,节约了将近7km2的土地,这就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产生的前提之一。此外,高速铁路站和磁浮车站几乎同时选址,是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可能。再次,把机场的发展跟高速铁路、磁浮等结合起来考虑,集约化使用土地会有很多好处。如果集中在这一个地区规划这些设施,虽然在一个点上交通量大大提高了,但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对市政配套设施和环境资源节约是非常有利的。这些前提构成了今天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雏形。 2.2区位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东起外环线A20,西至铁路外环线,北起北翟路,南至沪青平高速,枢纽面积26平方公里,规划范围达86平方公里。虹桥交通枢纽连接了沪宁、沪杭和沪苏浙高速公路,是上海市区与长三角地区交通衔接的门户,汇集了航空和铁路和高速公路三大运输体系,同时还将汇集5条地铁线,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囊括空中、地面和地下多种交通方式的立体式交通集运体系。从地铁虹桥东站至虹桥西站大约500米的距离,你就可以搭乘高速铁路、飞机、地铁、城际巴士等等,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2.3 概况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总投资将超过474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站房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是京沪高铁,沪宁高铁,沪杭磁悬浮,沪杭甬客运高铁专线和京沪铁路,沪昆铁路的始发站和终点站,建成后的虹桥交通枢纽也是集铁路,浦东磁悬浮,航空,地铁,轻轨,公交,客运站和出租车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中心,目前整个交通枢纽集散客流量为48万人次/日。到2020年,预计为110万人次/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机场:规划旅客吞吐量为3000万人次/年(日均为8万人次)。2020年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规模约为4000万人次/年(日均为12万人次)。 (2)铁路客站:虹桥站北端引接京沪高速铁路、京沪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南端与沪昆铁路、沪杭甬客运专线、沪杭城际铁路接轨。铁路设施用地(包括站场与线路)约90公顷。高速铁路客运规模为年发送量达6000万人次旅客,日均16万人次。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世界上最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世界上最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 ——世界上最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投资额:474亿元以上 工程期限:2008年——2010年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俯瞰,集机场、高速铁路、磁悬浮、地铁站、长途汽车站、公交站于一体,总面积相当于200个足球场。2008年7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的上海虹桥铁路枢纽总投资将超过474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站房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设高速和城际普速两个车场,共16站台30股道,是京沪高铁,沪宁高铁,沪杭磁悬浮,沪杭甬客运高铁专线和京沪铁路,沪昆铁路的始发站和终点站,建成后的虹桥枢纽也是集铁路,浦东磁悬浮,航空,地铁,轻轨,公交,客运站和出租车为一体的综合性交通中心,火车站远期年发送旅客超过8000万人次,用钢量在8万吨左右,虹桥铁路枢纽站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前投入使用。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具有高速铁路、磁悬浮、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民用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功能,整个交通枢纽集散客流量为48万人次/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场。在既有的虹桥国际机场跑道的西侧将新建一

条长3300米的跑道和一座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新航站楼以及一系列公用设施,项目总投资达153亿元,整个机场用地约占7.47平方公里,规划旅客吞吐量为3000万人次/年(日均为8万人次)。2020年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规模约为4000万人次/年(日均为12万人次)。(2)铁路客站。虹桥站北端引接京沪高速铁路、京沪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南端与沪昆铁路、沪杭甬客运专线、沪杭城际铁路接轨。站场规模按照30股道设计,站场占地约43公顷,保留现状铁路外环线作为货运通道的功能,实行客货分流。铁路设施用地(包括站场与线路)约90公顷。高速铁路客运规模为年发送量达6000万人次旅客,日均16万人次。(3)长途巴士客站。布局于铁路客站与机场之间,发车能力为800班次/日,远期年旅客发送量达500万人次,日均2.5万人次,高峰日达3.6万人次/日,占地约9公顷。(4)磁悬浮客站。布局于铁路客站东侧,按照10线8站台的规模设计,站台长度按照280米考虑,站台范围内车站宽度约为135米。(5)轨道交通。规划引入4条轨道交通:即2号线、5号线、10号线、13号线及低速磁浮线和机场快速线,形成“4+2”的六线汇聚布局。规划轨道交通停车场用地约60公顷。(6)地面公共交通:规划在铁路客站东、西两个广场共设总数不少于30条的公共汽车路线和日客运量2.5万人次的长途高速巴士站。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从地铁虹桥东站至虹桥西

《南京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附件一: 《南京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任务书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主城区、东山副城、仙林副城、江北副城。面积834平方公里。涉及玄武、秦淮、鼓楼、建邺、雨花、栖霞、江宁、浦口、六合9个行政区。 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13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至2030年。 三、规划内容 包括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阐述、评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规划总论、城市雨水径流控制和资源化利用、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城市防涝系统规划、近期建设计划、管理规划及保障措施等。 四、规划依据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江苏省城市排水规划编制纲要》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

五、编制要求 1、成果要求:编制单位负责提交《南京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征求意见稿、评审稿、送审稿及最终稿,均由四部分构成:①规划文本;②规划图册;③规划说明书和管道计算书;④规划附件。提交修订后的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 编制单位负责提供市供节水处组织的审查所需的中间成果文件(征求意见稿、评审稿、送审稿,数量满足评审需要),最终稿(市政府批复后)要求提供纸质文件40 份(含所有附件),最终稿文本、文本说明、图集等电子版光盘2套(含word、PDF及CAD格式)。编制单位负责提供暴雨强度公式修编成果文件40份。 2、质量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进的理念及超前思维,科学合理的完成规划编制,进一步提升城市防涝能力和生态功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打造“美丽中国”标志性城市的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规划应达到住建部、江苏省城市排水规划编制大纲及相关标准、规范深度要求,规划成果通过有关各方组织的专家评审。 3、时间要求:2014年7月30前完成征求意见及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专家评审;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专家评审稿;10月15日前完成专家评审;2014 年11月30日前完成送审稿。 六、意向参选单位要求 (1)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的企事业法人; (2)同时具备市政公用行业(排水)专业设计甲级资质和水利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是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的一个综合性枢纽,通过它的运转实现连接市内的道路、轨道,将航空、高铁站和公路客站等对外交通设施与市内交通紧密相连,改善内外客运衔接条件,并通过信息化建设,以实现运营资源使用最大化和协调一致,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虹桥交通枢纽的建设中,将积极实施交通智能化战略,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交通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最大化。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信息平台;数据库;网络架构;上海虹桥 [作者简介]丁姝,上海华腾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上 海,200241;张全罡,上海华腾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200241 [中图分类号] U1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1-0034-0003 一、前言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是以航空、铁路等大型对外交通设施为主,配套设置轨道交通车站、地面公交站、社会停车场、出

租车营运站等市内交通设施,共同形成的一个大型市内外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将是世界最大的一个交通枢纽工程。其中轨道交通包括了6条轨道线路:2号、5号、10号、17号线、低速磁浮线和高速磁浮线,形成“五纵一横”布局。将成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交通中转枢纽,目前工程覆盖范围13.6平方公里,满足每天50万旅客通行,2010年世博会召开前建成。 将建设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枢纽区域内各交通方式信息系统的集成,具有信息交换与共享功能,为枢纽管理部门制定运行监督方案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利用数据集成的优势,以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向各交通方式系统的运营商提供信息支持,向广大的旅客提供全方位、多方式的交通信息服务。 二、上海虹桥交通枢纽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是航空、高铁、磁浮、轨道交通、道路公共巴士等网络化交通方式的汇集地。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类交通体系按照自身的特点、业务服务流程及现代化调度与管理等需要,规划、设计和建设相应的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承担各自交通体系的运营与管理、调度指挥及安全,并发挥重要作用。 鉴于虹桥交通枢纽是多种交通方式集成的有机整体,各

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故事

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故事 新世代终极交通枢纽的秘密: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站上海是西方世界最初进入中国的门户型城市,周边区域的人口膨胀到1千8百万,他们都需要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交通网络进行活动。快速增长的人流很快将现有的交通容量推至极限。上海再次领域突破原有思维,将所有的运输方式融合起来,最终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让我们通过《Discovery》频道的镜头共同了解这一“建筑奇观”(注:探索频道纪录片系列名称)。图1 虹桥枢纽鸟瞰图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始建于2006年,于2010年启用并成功服务当年的世博会。该交通枢纽位于上海闵行区北部,内有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虹桥铁路车站、长途客车总站、地铁2号线和机场,这足以满足1百万人在七种交通工具之间的切换,这项激进的工程背后也面临着诸多技术上的挑战。中国1/4的人口居住在上海周边的区域,和其他城市一样,火车站、公交车、地铁站和机场四散在城市周围,要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需要一些革命性的设计——将所有路线都纳入一栋建筑中,也就是综合交通枢纽。按照之前的交通布局,搭乘出租车从机场到火车站要耗时1小时,现在则只需步行5分钟,这个概念很好理解,但实施起来却不那么简单。图2 堆叠式建筑1 如何将立体交通系统融入一栋建筑中?工程师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将其中不同的运输方式规划进 一栋建筑内。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设计,该交通枢纽的主体建筑将

延伸6公里长,走完全程要花费1个小时,他们给出的方案是——多层堆叠式(图2)。将枢纽站的每个部分拆分开,再根据功能型 的不同进行叠加,从地下到地上一共6层,高43米(共72米高),这样就能将整个建筑缩短到2公里。看似简洁的主体建筑大有玄机,其中包含有20条火车线路和5条地铁线,要用去8万吨钢铁(北 京鸟巢体育馆用钢量的2倍)。堆叠式建筑的问题是要将很大的重 量压在较小的范围上,这对地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雪上加霜的是建筑下面是古代河床,地面潮软并充满了淤泥。解决方法是建造一个巨大的基座,工人们要将桩基打到80米深的地方。工程师发现 土壤中水分会对桩基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漂浮的建筑物会拉扯桩基,迫使它延伸并降低桩基的强度,加上列车停站时带来的水平力,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工程师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每个桩基的柱子中间加入钢圈(图3),钢圈中再加入钢条。在工程师们 艰苦的作业下,仅用17个月便完成了车站的主体结构。图3 桩基内部示意图2、如何将枢纽站无缝链接城市道路系统?主体结构的完工只是万里长征的一地步,工程师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枢纽站无缝融入城市道路系统。拥挤的交通(尤其是早晚高峰期)早已成为上海市的常态,这也是交通系统工程师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的道路设计远不敷虹桥枢纽的使用。交通堵塞一般发生在十字路口,传统的应对方式就是信号灯,工程师决定避开这一选择,而是采用单行高架桥(图4)的设计,路面宽度达到50米,并环绕整个枢 纽站。道路系统由4条封闭的环形道路构成,1条来自北方,1条

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方案

? ?登录 中国政府网| 四川省政府网站| 自贡市人民政府网站登录 返回主站 ?首页 ?组织机构 o机构职能 o权力清单 o领导班子 ?政务公开 o工作动态 o通知公告 o方案公示 o业界动态 o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o总结公报 o法律法规 o财政资金 o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o民生工程 ?机关党建 ?办事服务 ?重点领域 o棚户区改造 o农村危房改造及保障性住房 o公共企事业服务 o重大项目推进 ?项目信息 o招标信息 o中标候选人公示 o重点项目系统 o招标澄清补遗 o预售许可 ?执业资格 ?工程造价

o规范定额 o人工信息 o材料价格 o造价指数 o造价指标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政务公开/ ?通知公告/ 政务公开政务公开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方案公示 ?业界动态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总结公报 ?法律法规 ?财政资金 ?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民生工程 通知公告通知公告 ?中央扫黑除恶第10督导组督导及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举报电话[2018-09-12] ?自贡市城乡建设档案信息中心关于清退1998年以前档案保证金的公告[2019-01-25]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四川博意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资质审批决定的通告[2019-01-23]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工程担保公司担保市场管理的通知[2019-01-17]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实行差异化缴纳的通知[2019-01-17]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开展工程担保公司年度审核登记工作的通告[2019-01-17]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自贡市格调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和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资质审批决定的通告[2018-12-28]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2018年第二、三季度施工图审查质量动态监管工作情况报告[2018-12-27] ?自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富顺金沙燃气有限公司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公示[2018-12-27]

《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规划(2014—2020年)》

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前言 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为主要特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高效衔接多种运输方式,辐射一定区域的客、货转运中心,是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物流集散中心、贸易中心的基础平台。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省加快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出彩的关键时期。我省在探索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产业群、产业群带动城市群、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发展思路。建设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是我省现代化之路的基础;是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轴带式向心布局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培育竞争新优势,发展高端服务业,支撑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巩固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地位,推动区域开放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依据《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和《河南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等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阶段性目标年为2015年和2017年。 第一章发展形势 (一)发展现状 郑州地处中原,居于九州之中,是国家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交汇节点,长期以来承担着全国客货运输集疏中转的重要任务,素有“中国铁路心脏”和“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美誉,具有辐射全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近年来,郑州市紧紧抓住推进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历史机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拓展,确立了“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二十六新市镇”的战略发展格局;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提升,国际性物流节点作用日益凸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建设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立体化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目前,郑州已初步形成了集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京广、陇海干线铁路与京广、徐兰高速铁路在此交汇,形成国家干线铁路“双十字”交叉;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以及国道107线、310线在此交汇,形成国家公路“双十字”交叉;郑州至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五市之间的快速通道网络逐步建成,中心城区到周边城市组团之间一级公路快速通道加快建设,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快速通道网络基本形成;郑州至重庆、合肥、济南、太原等快速铁路前期工作以及郑开、郑焦、郑州至机场等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快速铁路网、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初具形态;干支结合、货运优先、突出中转的民航运输体系和航线网络初步形成。截至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_缪宇宁

第6卷 第2期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 o.l6 2010年4月 Ch i nese Journa l o f U nderg round Space and Eng ineer i ng A pr.2010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 缪宇宁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 摘 要:结合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开发建设,介绍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通枢纽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交通核心体地下空间开发与总体布局方案。同时,依托枢纽的建设,分析了枢纽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条件,对虹桥枢纽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虹桥枢纽地下空间开发的目标、原则及总体思路,在对地下空间的功能、规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控制要求,对地下交通设施、地下综合体的设置及地下空间规划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虹桥交通枢纽;地下空间;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836(2010)02-0243-07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 ng of ShanghaiH ongqi ao Integrated T ransportation H ub R egi on M iao Yuning (D epart m ent of G eo techn ical Engineering,T 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 stract:In consi derati on o f t he develop m ent and construc tion of the Shangha i H ongq i ao i ntegrated transpo rtati on hub,the overa ll l ayout and t he underground space deve lop m ent progra m o f the w orld s larg est transpo rtati on hub-H ongqiao i n teg ra ted transporta tion hub are introduced.A t the sa m e ti m e,based on the hub constructi on,an ana l y si s o f the pivota l cond itions o f the underground space deve l op m ent i n the reg i on had been done. T 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 f underg round space deve l op m ent i n H ongqiao i ntegrated transpo rtati on hub reg i on w ere stud i ed.T he objecti ves,pr i nciples and genera l i deas o f underg round space deve l op m ent in H ongq i ao i ntegrated transpo rtati on hub reg i on are proposed.Based on the st udy o f f unc ti ons and sca le of underg round space,t he contro l requ i re m ents o f underg round space planni ng w ere g iven,and t he suggesti ons on p l ann i ng o f underground tra ffi c facilities,underg round comp l ex setti ngs and i m ple m entati on of underg round space planni ng w ere reco mm ended. K ey w ords:H ongq i ao i ntegrated transporta tion hub;underground space;planning 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和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领域日益拓展,配置资源的区域范围日益扩大,迫切需要自己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业已兴起的沿海经济带和正在兴起的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带为上海从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崛起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和坚实的基础,而完善的交通体系无疑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构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发展框架,上海需要 *收稿日期:2009-12-21(修改稿) 作者简介:缪宇宁(1973-),男,福建福安人,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工作。E-m ai:l s m ed i_m yn@https://www.360docs.net/doc/6316740938.html,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世博科技专项项目(050431011);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世博科技专项项目(05dz05806)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考察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考察 众所周知,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交通运输周转量最大的地区之一。我们选择了上海虹桥枢纽作为我们这次考察的重点,研究此类建筑的设计手法和特点,以及它与城市的关系 等。 虹桥枢纽位于上海市西边。从 右图可以看住,沪宁、沪杭两个交 通主轴在虹桥枢纽地区是一个交 汇点,这里是上海建立面向长江三 角门户的最佳位置。 从对外交通条件来看,虹桥地 区是比较重要的。公路、高速公路、 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基本上 紧靠在一起(如下图),形成两条典型的交通廊道。而且虹桥机场也在这个地区,所以再这个地方会自然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综合的对外交通枢纽地区,一个上海 市对长三角乃至 对内地的重大门 户,即一个很重 要的内外交通枢 纽。 当时研究整 个长三角地区磁 浮规划和沪杭磁 浮建设,提出了 “磁浮863计 划”,同时还提出了“机场线”这一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把磁浮的机场线和沪宁航线分开,形成“机场快线”的概念。其实“机场快线”最主要的功能是把到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

长三角旅客运到浦东机场。 上海两大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浦东机场一体化交通中心的差异在于:浦东机场是一个投资主体,是上海机场(集团)把它全部建成后无偿提 供给大家使用。而虹桥的投资主体众多,实 施起来比浦东机场困难。但技术上老看,浦 东机场一体化交通中心为虹桥枢纽的实施作 了很多重要的准备。 为什么要将高铁车站,机场,磁浮车站集 中建设呢?有几个重要好处: (1)资源的集约化使用。讲高速铁路、 城市航站楼、高速磁浮结合,实现了土地资 源的集约化、综合配套设施的集约化、城市 环境资源的集约化,从而达到了节约土地资 源、节约市政设施投入和减小环境影响的目 的。 (2)交通设施的集中形成了很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换乘中心。由于铁路、磁浮和机场的集中建设,必然带来了配套其他交通设施和相关服务设施的集中,这样就为旅客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24小时全天候的大型换乘中心。这种便捷性本身将为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可以减小市内道路交通量,改善城市环境。 (3)由于交通设施和换乘中心的存在,使该地区能够发展成为新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的交通和经济纽带,一个很重要的城市节点。 枢纽交通设施 枢纽主要有以下这些交通功能设施: (1)虹桥机场按照战略规划定的规模是每年处理3000万人次和100万吨货物,同时考虑到建设人性化机场的需求,规划全部客机位都是近机位。 (2)铁路车站是30股道,其中有10股道城际线用,20股道为高速铁路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