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句消除方法

合集下载

句子歧义的消除(精选五篇)

句子歧义的消除(精选五篇)

句子歧义的消除(精选五篇)第一篇:句子歧义的消除句子歧义的消除表达的意思被听者或读者误解为另一个意思,一份合同甲乙两方理解不同造成司法纠纷,这就是歧义。

逻辑上叫违反“同一律”。

要消除句子的歧义,使表达的意思明确无误,首先要了解歧义是怎么产生的,进而探讨消除歧义的办法。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交代一下: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看似歧义的语句并没有也往往不会被人误解。

如,某领导站在欢送大会主席台上,指着戴大红花的五个年轻人说:“这五个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听众不会误解为来自五所大学的若干名毕业生。

所以,在生活中,对待“歧义”的句子,不必草木皆兵。

下面主要谈书面语歧义现象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如何消除歧义。

1.词义不明确w.w.w.k.s.5.u.c.o.m有些词本身词义(乃至词性)有两种以上,往往造成歧义。

①动词词义两可:“当地百姓已告政府”的“告”有“告知”“报告给……” 之义,也有“状告”“控告”之义。

如系后者,那就是民告官的案子了。

“ 我借他三本书”“借”也有双向的理解。

②量词词义两可,如“个”,就有“位”(指人)“家”(指单位,如公司、银行)“种”“盘”(如“两个素菜”)……③短语语义两可:“开刀的”既可指执刀的医生,也可指接受手术的患者;“打工人”可指“打工的人”,也可指“打了工人”……④代词指代两可:“他和他的父亲在一个单位,他从来不开后门”,后句“他”指代不明。

有时词性也有两可的情况,“和”可指两方相加,也可指两方发生关系。

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消除此种原因造成的歧义,要尽量换词语。

2.省略不明确“大妈看着几个解放军战士,面带难色”“面带难色”指谁?不该省略代词“她”或“他们几个”(两句句义完全不同)。

消除此种原因造成的歧义,要补上不该省略的成分。

3.重音不明确口语中根据不同的表达意思,准确地读出重音,书面语则要看阅读者的理解,理解不对,重音错位,就有了歧义。

“你不该打他”便有多种理解:重音在“你”,意思是要由可以打的人打;重音在“打”字上,意思是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重音在“他”字上,意思是打错对象;重音在“该”字上,意思是打的理由不足……消除此种原因造成的歧义有两种办法:一是在重音的字下加着重号,二是补写必要的语句(即补足语境)。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2008-06-24 11:56一、产生歧义的原因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歧义的消除

歧义的消除
C 重 音
他 想起 来 了。 这 句 话 既 可 理 解 为 “ 想 起 了 某 个 人 或 某 件 事 ” , 也 他
言 的系 统性 和 整体 性 ,并 归纳 了汉语 自身排 歧 的语 音 、
可理 解为 “ 他想站起来 或爬起来 ” ,如果是 前者 , “ ” 想
词 汇 、 语 义 和 语 境 因 素 ; 李 峰 ’1 9 ) 专 文 探 讨 语 句 如 重读 ,后者则 “ (94 起来 ”重读。
德熙 ( 9 0 1 8 )指 出按 照某一 多义 句式造 出来的句子 不一定 读 四 声 。 都有歧 义 ,有 的句子 因词义上 的相互制约 消除 了句 式本身
具 有 的产 生 歧 义 的 可 能 性 ; 吴 新 华 ( 9 4 1 8 )指 出汉 语 本 身 有 极 强 的 使 歧 义 结 构 义 单 一 化 的 能 力 , 这 种 能 力 来 自语
B 下雨 ,天留客 。天 留,我不 留。 . 第二 :句外调整 ,即利用上 下文 、情 景、场境 、文化
背 景 等 ,依 照实 际 情 况 与思 维 规 律 做 出调 整
语 境 手 段 A 上 下 文
他 已经 走 了两 天 了。 这 句 可 理 解 为 “ 离 开 这 里 已经 两 天 了 ” ,也 可 理 解 他 为 “ 在 路 上 已经 走 了两 天 了 ” 。若 是 前 者 ,可 在 前 面 用 他 “ 走 了 多久 了 ”来 提 问 , 后 一 种 意 思 则 可 在 它 后 面 添 上 他
歧 义 的 消除
。任 梅 梅
摘 要:本文介绍 了歧义消除的两大方法: 句内调整和句外调整。 句内调整 包括语音、词 汇、语法和标志等四个 手段 ,而句外调整是指语境手段 。

消除歧义的四种方法

消除歧义的四种方法

消除歧义的四种方法
一般来说,一个句子只表达一个意思。

如果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使读者产生误解,那就是一种语病,这种语病我们称之为歧义。

那么,我们怎样消除句子的歧义使语句表意明确呢?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1、利用语境消除歧义。

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

例如:
“我去上课”可以改为“我去听老师上课”或“我去给学生上课”。

2、通过换用或添加适当的词语消除歧义。

如果造成歧义的原因是词语的多义性,将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换成意义单一的词语,歧义现象便消除了。

例如:
“我要炒肉丝”可以改为“我要去炒肉丝”或“我要吃炒肉丝”。

3、通过调整词语之间的顺序消除歧义。

有时把句内有关词语的位置改动一下,歧义即可消除。

例如:
“这个人谁也不认识”改为“谁也不认识这个人”或“这个人不认识谁”就行了。

4、通过增加或改变标点符号消除歧义。

例如:
“这封信我读不好”可以改为“这封信,我读不好”,表示我能力有限,或者改为“这封信我读,不好”,表示不应该由我来读。

在辨析句意时,我们只要明晰歧义的不同现象,了解产生歧义的不同原因,掌握消除歧义的几种方法,比较分析,多方推敲,歧义是可以消除的。

消除歧义的方法

消除歧义的方法

谢谢大家的关注! 周末愉快!
2。利用句式的变换
对多义词、 动词造成的歧义 ,可以通过 变换句式来消除。 例如: 他倒了一杯水 。 他把一杯水倒了。

3。利用语序的调整



对数量词修饰对象不明和由于层次关系 不清而造成的歧义 ,可以通过调整语序来 消除歧义。 例如: ① 两个医学院的学生 — 医学院的两个 学生。 ② 这个人连校长都不认识 — 校长不认 识这个人。
4。利用词语的增换
对层次不明的歧义现象 ,添加虚词可以使层次清 晰 ,从而达到消除歧义的目的。 例如:复习提纲 — 复习的提纲

对于数量词使用不当而造成歧义的,可以改换量 词。 例如:三个工厂里的工人提出了改革奖金分配制度 的合理化建议 => 三位工厂里的工人提出了改革奖金分配制度的 合理化建议。
消除歧义的方法 阮氏清香
消除歧义的方法
句内调整
句外调整
(一)句内调整

利用语音 利用句式的变换 利用语序的调整 利用词语的增换
1、利用语音




词语的读音不同 ,意义就可能不同 ,对多音现 象 ,可以通过语音手段来消除歧义;语言停顿不 同 ,句义也就不同 ,对层次不明的歧义现象 ,同 样可以通过语音停顿来消除歧义。 例如: ① 青蛙是位好玩的先生。 ② 他想起来了。 ③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句① 中的 “好” 可读作 “hǎ o ” 或 “hà o ” ,句 ② 中的 “起来” 可读作 “qǐ lá i ” 或 “ qǐ lai” 。句 ③有两种 停顿: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 和 “你 说不过他*也得说。 ”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表达需要,通 过不同的语音或停顿,自然可以消除歧义。

4.常见的歧义句式类型及其消除办法

4.常见的歧义句式类型及其消除办法

“一边”可指“某一边”,也可指“每一边”。 ⑶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 望”。 ⑷遗产纠纷已告某某。



“告”可理解为“告诉”,也可理解为“控


⑸他借我一本书。
“借”可理解为“向我借”,也可理解为“借 给我”。 ⑹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可理解为“这的主人”,也可理解 为“负责修车的人”。 ⑺这个人头发长的怪。 “长”可多作chá ng,相对于“短”而言;也可 多做zhǎng,“生长”的意思。 ⑻游击队对敌人的袭击有充分的准备。

5.增加(改变)标点符号
每日一句
人生没有不可逾越的天堑,
只要一步步走过去,前方就是 幸福的彼岸。

⒀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在医院工作”的是他,还是他的女儿? ⒁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在“写”的后面停顿,意思是不赞成自己写;在 “我”的后面停顿,意思是自己没把握。 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在“你说”后停顿,意思是两人说;在“他”后 停顿,意思是一个人说。 ⒃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在“不”后停顿,表意侧重在“要注意管教孩 子”;在“不适当地”后停顿,表意侧重在对 “管教不当的批评”。
⒉几个饭店的服务员。

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 (位)饭店的服务员”。
4.改变句子结构
如: ⒈围剿土匪的部队。
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 队围剿土匪”。 ⒉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


可改为“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这是 王老师的一个学生”,或者“这是王老师 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歧义短语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歧义短语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歧义短语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歧义句的类型1. 两种解释一正一误例1:一辆乳黄和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过去。

(容易使人误会为两辆颜色不同的电车。

应该把“和”字改为“加”字,或者在“一辆”后面加“漆了”二字。

)例2:在几天时间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很大的收获,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精神非常愉快。

(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5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

应该把“逐日”改作“都有”。

)2. 两种解释都有可能例1: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该说“全渠144华里,现已勘测完毕”;如果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例2: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例3: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是“其他学校”,还是“其他领导”,发生歧义。

)例4:山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晚上来的人”有歧义,是“晚上上来的人”呢,还是“迟上来的人”?)3. 把读者引入歧途这种错误在于字面上并无歧义,但是作者的本意跟字面上的意思不同。

如果按照字面讲,就是误入歧途。

例1:中华民人共和国成立了,共同纲领颁布了,妇女在法律上是平等了。

(从字面上看,是说“妇女彼此之间在法律上平等”,但是实际上作者是说“妇女和男子在法律上平等”。

)例2:河流决堤,直接淹没豫皖两省13个县619 万多人口。

(照字面看,这619万人都淹死了。

作者的本意该是:直接淹没豫皖两省拥有619万多人口的13个县。

)4. 指代不明例1: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表意不明,人称代词“她”指代不明,是“三妹”,还是“葛姐”,还是另外的人?把第一个“她”改为“自己”,第二个“她”去掉。

)歧义产生原因1. 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例1:“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技能)文稿出现歧义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技能)文稿出现歧义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文稿出现歧义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么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2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例如:① 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歧义句
造成歧义的原因有:
(一)多音字引起歧义。

1、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

理解1:到1999年底,他仍旧欠款1000元。

理解2:到1999年底,他归还欠款1000元。

2、这个人头发长得怪。

理解1:这个人头发太长了,好奇怪。

理解2:这个人头发生长得好奇怪。

3、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理解1:他在办公室看守材料。

理解2:他在办公室阅览材料。

4、空房间做什么用?
理解1:没有东西的房间做什么用?
理解2:把房间腾出来做什么用?
(二)多义词引起歧义。

1、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理解1:他行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理解2:他离开了一个多钟头了。

2、这辆车没有锁。

理解1:这辆车没有配锁。

理解2:这辆车有锁但没有上锁。

3、我要炒白菜。

理解1:我将要去炒白菜。

理解2:我需要吃炒白菜。

4、他爬过山没有?
理解1: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
理解2:他以前有没有爬山?
(三)多义短语引起歧义。

1、游击队对敌人的袭击有充分的准备。

理解1:游击队做好准备袭击敌人。

理解2:敌人袭击游击队,游击队已作好准备。

2、开刀的是他父亲。

理解1:他父亲是医生,他父亲给病人开刀。

理解2:他父亲是病人,医生给他父亲开刀。

3、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理解1: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车的主人急坏了。

理解2: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负责修车的人急坏了。

4、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理解1: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身了。

理解2:躺在床上没多久,他回忆起来了。

5、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

理解1:学校领导批评他,学校领导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

理解2:他批评学校领导,学校领导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

6、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遭到水灾。

理解1:山西全部地区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遭到水灾。

理解2:山西的部分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遭到水灾。

7、他在蒋王庙前一站下车。

理解1:他在未到达蒋王庙的前一站下车。

理解2:他在过了蒋王庙的后一站下车。

8、他的故事讲不完。

理解1:他知道的故事很多,讲不完。

理解2:关于他的故事很多,讲不完。

9、他的小说看不完。

理解1:他收藏的小说很多,看不完。

理解2:他写的小说很多,看不完。

(四)不同停顿引起歧义。

1、上海申花队打败了山东鲁能队取得胜利。

理解1:上海申花队打败了,山东鲁能队取得胜利。

(意思是上海申花队失败了,
山东鲁能队胜利了。


理解2:上海申花队打败了山东鲁能队,取得胜利。

(意思是上海申花队胜利了,
山东鲁能队失败了。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理解1: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理解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3、三个学校的学生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

理解1:三个//学校的学生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

(参加活动的学生只有三个。


理解2:三个学校的//学生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

(参加活动的学生很多,来自三个学校。

)4、咬死了猎人的狗。

理解1:咬死了//猎人的狗。

(猎人的狗被咬死了。

)
理解2:咬死了猎人//的狗。

(猎人被狗咬死了。


5、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理解1: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意思是不赞成自己写)
理解2: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意思是自己没把握写好)
6、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理解1: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意思是只要在10月5日以前去报到都可以。

)理解2: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意思是必须在10月5日那天去报到)
7、这苹果不大好吃。

理解1: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不大,但味道好)
理解2: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不好)
8、她看见她的对手很紧张。

理解1:她看见//她的对手很紧张。

(意思是她看见对手,对手很紧张。


理解2:她看见她的对手//很紧张。

(意思是她看见了对手,她感到很紧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