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歧义的四种方法

合集下载

第八讲 歧义现象

第八讲  歧义现象

(五)动+了+数量+的+名 运了一年的煤 砍了两个星期的柴 (有歧义)
生活了二十年的夫妻 花费了五年的工夫 (偏正关系) 跳了十年的舞 走了三个小时的路 (述宾关系)
(六)动+形+名
打死老虎 增大音量 穿大棉袄 放大照片 查清问题 写好文章 (有歧义)
(述[述补]宾关系)
买新教材 (述宾[偏正]关系)
第八讲 歧义现象
学习要点: 1.了解汉语歧义格式的基本类型, 2.重点是由于句法结构层次、关系不同以 及语义指向、语义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3.能够运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法对歧 义结构进行分化。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一、歧义类型
(一)口头歧义主要是由同音词造成的。例如:
(“最”语义指向“他”,句意为“那些人中,他最喜欢游泳”)
(2)他最喜欢游泳。
(“最”语义指向“游泳”,句意为“那些运动中,他最喜欢游泳”)
3.停顿。停顿可以起到显示结构层次的作用。例如: 没有穿破的衣服
(二)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1.改换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关键性词语。例如: a.参加会议的有三个医院的领导。 (有歧义) b.参加会议的有三所医院的领导。 (无歧义) c.参加会议的有三位医院的领导。 (无歧义)
老教师福利 (名/形+名│名)
地名语源词典
(九)关于/对+名1+的+名2
关于鲁迅的杂文 关于道德的杂文 关于鲁迅的原名 对小陈的意见(有歧义) 对商品的意见(偏正关系) 对小陈的父亲(介宾关系)
(十)名1+在(介)·名2·上+动+名3 我在黑板上写字 弟弟在火车上贴海报。 (有歧义)

句子歧义的消除(精选五篇)

句子歧义的消除(精选五篇)

句子歧义的消除(精选五篇)第一篇:句子歧义的消除句子歧义的消除表达的意思被听者或读者误解为另一个意思,一份合同甲乙两方理解不同造成司法纠纷,这就是歧义。

逻辑上叫违反“同一律”。

要消除句子的歧义,使表达的意思明确无误,首先要了解歧义是怎么产生的,进而探讨消除歧义的办法。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交代一下: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看似歧义的语句并没有也往往不会被人误解。

如,某领导站在欢送大会主席台上,指着戴大红花的五个年轻人说:“这五个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听众不会误解为来自五所大学的若干名毕业生。

所以,在生活中,对待“歧义”的句子,不必草木皆兵。

下面主要谈书面语歧义现象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如何消除歧义。

1.词义不明确w.w.w.k.s.5.u.c.o.m有些词本身词义(乃至词性)有两种以上,往往造成歧义。

①动词词义两可:“当地百姓已告政府”的“告”有“告知”“报告给……” 之义,也有“状告”“控告”之义。

如系后者,那就是民告官的案子了。

“ 我借他三本书”“借”也有双向的理解。

②量词词义两可,如“个”,就有“位”(指人)“家”(指单位,如公司、银行)“种”“盘”(如“两个素菜”)……③短语语义两可:“开刀的”既可指执刀的医生,也可指接受手术的患者;“打工人”可指“打工的人”,也可指“打了工人”……④代词指代两可:“他和他的父亲在一个单位,他从来不开后门”,后句“他”指代不明。

有时词性也有两可的情况,“和”可指两方相加,也可指两方发生关系。

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消除此种原因造成的歧义,要尽量换词语。

2.省略不明确“大妈看着几个解放军战士,面带难色”“面带难色”指谁?不该省略代词“她”或“他们几个”(两句句义完全不同)。

消除此种原因造成的歧义,要补上不该省略的成分。

3.重音不明确口语中根据不同的表达意思,准确地读出重音,书面语则要看阅读者的理解,理解不对,重音错位,就有了歧义。

“你不该打他”便有多种理解:重音在“你”,意思是要由可以打的人打;重音在“打”字上,意思是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重音在“他”字上,意思是打错对象;重音在“该”字上,意思是打的理由不足……消除此种原因造成的歧义有两种办法:一是在重音的字下加着重号,二是补写必要的语句(即补足语境)。

歧义的产生及消除

歧义的产生及消除
“ ”
系 意 为 领 导 者 和 群 众 一 起搞 技术 革新
, ,
这 样就 造成 了 对 句 子 的不 同 理 解
、 、

这 种 由 于 词性 不 明 的 歧 义 句 可 采 用 改 换 词 语 增 加 词 语 限 定 语境 等 方 法 来 明 确 词 性 消 除 歧
义 像


,
(
) 可 改换词语 变为 没有锁 上 5
词性不明
, , , 。
由 于 词 的 兼 类 一 个 词 可 以 同 时兼 具 不 同 的 词 性 造 成 这 个 词 在 句 子 中 的 句 法 功 能 不 明 确 形 成 句 子 的 歧义
( 5 ,J )

例如
:
李 的 自行 车 没 有锁
。 。

(6 ) 菜 热饭 不 热
(7 ) 领 导群 众 搞 革 新

因 而 研 究 歧义 产 生 的 原 因 及 消 除 的 方 法 就 显 得 至 关 重 要
, ,
,

汉 语 句 子 的 表达 形 式 相 同 但 意 义 不 同 这 种 同 形 异 义 的句 子 称 为歧 义 句 这里 所谓 的 句 子 实 际 上 包 含 了若 干 个 句 子
、 、 、 。



,
;
:
八 客【 城
,
这 称 由 丁 同 音 辛 两 谊 叹的 歧 义 可 用 增 加 某个 词 语 限 定语言 环 境 等 方 法 来 消 除 歧 义


1 )

向 不d l
,
行 可增 加 某 些 词 语 变成 “ 向 金 钱看 齐

, 。 ’ ,

避免代词歧义的技巧:利用上下文的重要性

避免代词歧义的技巧:利用上下文的重要性

避免代词歧义的技巧:利用上下文的重要性利用上下文来避免使用代词时产生的歧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上下文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代词所指的对象,并消除可能的混淆。

以下是几种利用上下文来避免代词歧义的方法:1.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在代词出现之前,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或上下文,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代词所指代的对象。

这可以是通过描述、定义或上下文中的其他相关信息来实现的。

2.使用名词短语:在关键的地方,不要依赖代词,而是使用完整的名词短语来指代对象。

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你的意图,并减少混淆。

3.保持逻辑顺序:在句子或段落中,保持逻辑顺序,确保代词紧挨着其指代对象出现。

这有助于读者更轻松地理解代词所指的对象。

4.使用指示词:使用指示词(如“这个”,“那个”,“这些”,“那些”)来明确指代对象。

这可以帮助读者区分不同的对象,并减少混淆。

5.避免不必要的替换:不要过度使用代词来替换名词。

有时候,保留名词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读者理解上下文,并避免代词歧义。

6.重复名词:在某些情况下,重复名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来避免代词歧义。

虽然这可能会使句子显得冗长,但它能够清晰地传达你的意思。

7.注意句子结构:句子结构也是影响代词理解的重要因素。

确保句子结构清晰,代词与其指代对象之间的关系明确,这有助于读者理解代词所指的对象。

8.读者反馈:在写作过程中,寻求读者的反馈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有时候,读者可能会指出你未意识到的代词歧义问题,这可以帮助你改进并避免未来的歧义。

综上所述,利用上下文来避免代词歧义需要细心地考虑你的写作或讲话方式,并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和上下文来帮助读者理解代词所指的对象。

通过遵循这些指导原则,你可以有效地提高表达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歧义的消除

歧义的消除
C 重 音
他 想起 来 了。 这 句 话 既 可 理 解 为 “ 想 起 了 某 个 人 或 某 件 事 ” , 也 他
言 的系 统性 和 整体 性 ,并 归纳 了汉语 自身排 歧 的语 音 、
可理 解为 “ 他想站起来 或爬起来 ” ,如果是 前者 , “ ” 想
词 汇 、 语 义 和 语 境 因 素 ; 李 峰 ’1 9 ) 专 文 探 讨 语 句 如 重读 ,后者则 “ (94 起来 ”重读。
德熙 ( 9 0 1 8 )指 出按 照某一 多义 句式造 出来的句子 不一定 读 四 声 。 都有歧 义 ,有 的句子 因词义上 的相互制约 消除 了句 式本身
具 有 的产 生 歧 义 的 可 能 性 ; 吴 新 华 ( 9 4 1 8 )指 出汉 语 本 身 有 极 强 的 使 歧 义 结 构 义 单 一 化 的 能 力 , 这 种 能 力 来 自语
B 下雨 ,天留客 。天 留,我不 留。 . 第二 :句外调整 ,即利用上 下文 、情 景、场境 、文化
背 景 等 ,依 照实 际 情 况 与思 维 规 律 做 出调 整
语 境 手 段 A 上 下 文
他 已经 走 了两 天 了。 这 句 可 理 解 为 “ 离 开 这 里 已经 两 天 了 ” ,也 可 理 解 他 为 “ 在 路 上 已经 走 了两 天 了 ” 。若 是 前 者 ,可 在 前 面 用 他 “ 走 了 多久 了 ”来 提 问 , 后 一 种 意 思 则 可 在 它 后 面 添 上 他
歧 义 的 消除
。任 梅 梅
摘 要:本文介绍 了歧义消除的两大方法: 句内调整和句外调整。 句内调整 包括语音、词 汇、语法和标志等四个 手段 ,而句外调整是指语境手段 。

洗得干净的歧义句

洗得干净的歧义句

洗得干净的歧义句
摘要:
1.歧义句的定义和作用
2.歧义句的分类
3.如何消除歧义句
4.洗得干净的歧义句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歧义句是指在不同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理解方式的句子,这种句子在语言表达中十分常见。

歧义句有时会给交流带来困扰,但也可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歧义句可以根据语义差异分为两类,一类是语义矛盾型歧义句,这类歧义句的语义完全相反,如“他正在看书”和“他正在看窗外”;另一类是语义包含型歧义句,这类歧义句的语义互相包含,如“他正在看书”和“他正在阅读”。

要消除歧义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增加上下文:通过增加语境信息,使得歧义句的语义唯一确定。

例如,在“他正在看”后面加上“窗外的风景”,就消除了歧义。

2.改变语序:通过改变句子的语序,使得歧义句的语义更加明确。

例如,将“他正在看书”改为“他正在阅读一本书”。

3.使用标点符号:通过使用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分割歧义句,使得语义更加清晰。

例如,“他正在看书,窗外的风景很美”。

洗得干净的歧义句是指通过消除歧义,使得句子语义唯一确定,同时又不失语言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洗得干净的歧义句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
性,还可以增加语言的韵味和魅力。

(完整版)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完整版)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1 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教案) 湖南岳云中学 王丽纯 一导入 1、做脑筋急转弯题 有个字千百年来都读错,请问是什么字?(“错”)

2、猜字谜 “李”字去了木是什么字?(“子”“一”)

一个词、短语、句子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是语言的多义现象,运用得当能增添语言的趣味性。如:唐时汪伦想邀请诗人李白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游玩,于是寄了一封信给李白,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喜欢游山玩水和饮酒的李白,听汪伦说那里有遍地桃花,又有万多家酒店,十分向往,于是欣然赴约。谁知到达之后却看不到桃花,也见不到一万多家酒店。你说这是为什么?(原来酒店老板姓万,桃花潭方圆十里) 但大多数情况语言的多义会给读者或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误解,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歧义,这不符合语言表达“简明”的要求。 先看报刊上的几个标题 A、四个三峡历史之谜被破解?(《文摘周报》) B、京城工地打工人(《中国青年报》) C、销售女强人(《湖南日报》) D、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病句分析(《语文月刊》) 二、考点:歧义属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一项的重要内容 三、考查内容: 1、判断有无歧义(客观题) 2、运用一定的方法消除歧义(主观题、作文) 两者都以明白歧义产生的原因为关键 四、产生之因 一)读音、轻重、停顿不确定引起歧义 1、这个人好说话。 (“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之意;读去声,是“爱好、喜欢”之意)

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还”hái 是“仍旧”之意,huán是“归还”之意)

3、他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难”读nán指两兄弟或泛指两人同样低劣。Eg:他俩一个不求上进,一

个得过且过,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读nàn指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处境的人。)

4、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 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

公文语言表达的简化及避免歧义的一般方法

公文语言表达的简化及避免歧义的一般方法

⼀、公⽂语⾔表达的简化
简化公⽂语⾔表达的⽅法主要是:取消、压缩、替代、合并。

⼆、公⽂中避免歧义的⼀般⽅法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解释的⼀种语⾔现象。

在⽂件中,歧义是⼀种⾮常有害的语病,它将使作者与受⽂者对⽂件内容⽆法建⽴⼀致的理解,⽆法实现沟通⽬的。

因此,必须避免歧义的出现。

歧义的出现是有规律的。

消除歧义的主要途径是语⾔变换;禁⽌滥⽤省略;在语句中增加必要的限定修饰成分;禁⽤夸张、拟⼈、反语、双关等修辞格;语调⼀般不附加语义,必须附加时⽤标点符号作为辅助表达⽅式,保证语句含义单⼀明确;以上下⽂提供尽可能充分的语⾔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除歧义的四种方法
一般来说,一个句子只表达一个意思。

如果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使读者产生误解,那就是一种语病,这种语病我们称之为歧义。

那么,我们怎样消除句子的歧义使语句表意明确呢?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1、利用语境消除歧义。

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

例如:
“我去上课”可以改为“我去听老师上课”或“我去给学生上课”。

2、通过换用或添加适当的词语消除歧义。

如果造成歧义的原因是词语的多义性,将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换成意义单一的词语,歧义现象便消除了。

例如:
“我要炒肉丝”可以改为“我要去炒肉丝”或“我要吃炒肉丝”。

3、通过调整词语之间的顺序消除歧义。

有时把句内有关词语的位置改动一下,歧义即可消除。

例如:
“这个人谁也不认识”改为“谁也不认识这个人”或“这个人不认识谁”就行了。

4、通过增加或改变标点符号消除歧义。

例如:
“这封信我读不好”可以改为“这封信,我读不好”,表示我能力有限,或者改为“这封信我读,不好”,表示不应该由我来读。

在辨析句意时,我们只要明晰歧义的不同现象,了解产生歧义的不同原因,掌握消除歧义的几种方法,比较分析,多方推敲,歧义是可以消除的。

相关作品:歧义歧义句形成的六点原因三道高考歧义句试题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