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
句子歧义的消除(精选五篇)

句子歧义的消除(精选五篇)第一篇:句子歧义的消除句子歧义的消除表达的意思被听者或读者误解为另一个意思,一份合同甲乙两方理解不同造成司法纠纷,这就是歧义。
逻辑上叫违反“同一律”。
要消除句子的歧义,使表达的意思明确无误,首先要了解歧义是怎么产生的,进而探讨消除歧义的办法。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交代一下: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看似歧义的语句并没有也往往不会被人误解。
如,某领导站在欢送大会主席台上,指着戴大红花的五个年轻人说:“这五个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听众不会误解为来自五所大学的若干名毕业生。
所以,在生活中,对待“歧义”的句子,不必草木皆兵。
下面主要谈书面语歧义现象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如何消除歧义。
1.词义不明确w.w.w.k.s.5.u.c.o.m有些词本身词义(乃至词性)有两种以上,往往造成歧义。
①动词词义两可:“当地百姓已告政府”的“告”有“告知”“报告给……” 之义,也有“状告”“控告”之义。
如系后者,那就是民告官的案子了。
“ 我借他三本书”“借”也有双向的理解。
②量词词义两可,如“个”,就有“位”(指人)“家”(指单位,如公司、银行)“种”“盘”(如“两个素菜”)……③短语语义两可:“开刀的”既可指执刀的医生,也可指接受手术的患者;“打工人”可指“打工的人”,也可指“打了工人”……④代词指代两可:“他和他的父亲在一个单位,他从来不开后门”,后句“他”指代不明。
有时词性也有两可的情况,“和”可指两方相加,也可指两方发生关系。
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消除此种原因造成的歧义,要尽量换词语。
2.省略不明确“大妈看着几个解放军战士,面带难色”“面带难色”指谁?不该省略代词“她”或“他们几个”(两句句义完全不同)。
消除此种原因造成的歧义,要补上不该省略的成分。
3.重音不明确口语中根据不同的表达意思,准确地读出重音,书面语则要看阅读者的理解,理解不对,重音错位,就有了歧义。
“你不该打他”便有多种理解:重音在“你”,意思是要由可以打的人打;重音在“打”字上,意思是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重音在“他”字上,意思是打错对象;重音在“该”字上,意思是打的理由不足……消除此种原因造成的歧义有两种办法:一是在重音的字下加着重号,二是补写必要的语句(即补足语境)。
歧义语句分析

例6、他原来住在这里。
[不同理解] “原来”既可作时间名词,也可作副词。
词性不同造成歧义
例7、他的笑话讲不完。
“笑话”可指能引人发笑的谈话或故 事,也可指供人当作笑料的事情。
例8、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可指颜色,也可指内容不健康。
词义不同造成歧义
例9、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 来,他手里还提着一篮水果。
2、妈妈,我想起来了。
这句话中的“起来”有两种读法,两种意 思。轻重音造成歧义,可以利用异读法消除歧 义,“起来”一重读qǐlái,一轻读qilai。结构 关系不同造成歧义,可以利用增删法消除歧义, “想起来”可以改写为“想起床”,或者“想 起这件事来”。
3、连鸡也不吃。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意思是食品不 好,另一种意思是胃口不好。语义关系不 明造成歧义,可以利用语境法消除歧义。在 “连鸡也不吃”前加一句话“这东西丢在 地上”,或者在“连鸡也不吃”之后加上 一句“难怪人长得这样瘦”,有了语境, 歧义自然消失。
有两种或多种意义的语句
歧义语句
一、造成歧义的原因
例1、这个人好说话,你去找他说吧。
[不同理解]“好”既可读作hào,“爱好”、“喜 欢”的意思;也可读作hǎo,“易于”、“便于”
例的意2、思。这个人头发长得怪。
[不同理解]“长”既可读作zhǎng,“生长”的意 思;也可读作cháng,“长度长”的意思。
4、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和家里 赌气跑到北京来打工,这是她的不对 。
“她”指代不明,可以指三妹,也可以指 葛姐。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可以利用改换法 消除歧义,“她”改为“自己”,或者改为 “葛姐”。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一、产生歧义的原因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4.常见的歧义句式类型及其消除办法

“一边”可指“某一边”,也可指“每一边”。 ⑶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 望”。 ⑷遗产纠纷已告某某。
“告”可理解为“告诉”,也可理解为“控
⑸他借我一本书。
“借”可理解为“向我借”,也可理解为“借 给我”。 ⑹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可理解为“这的主人”,也可理解 为“负责修车的人”。 ⑺这个人头发长的怪。 “长”可多作chá ng,相对于“短”而言;也可 多做zhǎng,“生长”的意思。 ⑻游击队对敌人的袭击有充分的准备。
5.增加(改变)标点符号
每日一句
人生没有不可逾越的天堑,
只要一步步走过去,前方就是 幸福的彼岸。
⒀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在医院工作”的是他,还是他的女儿? ⒁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在“写”的后面停顿,意思是不赞成自己写;在 “我”的后面停顿,意思是自己没把握。 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在“你说”后停顿,意思是两人说;在“他”后 停顿,意思是一个人说。 ⒃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在“不”后停顿,表意侧重在“要注意管教孩 子”;在“不适当地”后停顿,表意侧重在对 “管教不当的批评”。
⒉几个饭店的服务员。
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 (位)饭店的服务员”。
4.改变句子结构
如: ⒈围剿土匪的部队。
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 队围剿土匪”。 ⒉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
可改为“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这是 王老师的一个学生”,或者“这是王老师 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语言表达中产生歧义的原因及修改策略

语言表达中产生歧义的原因及修改策略作者:许明涛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3期【摘要】语言表达中歧义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语义关系不明确、词类不同、词语含义多解、指代不明、数量词使用不当、组合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句子成分残缺、轻重音不同、同音、语序不当、成分赘余等。
修改的策略有:停顿消除歧义法、重音消除歧义法、变换词语法、调序消除法、语境消除法、标点消除法。
【关键词】语言表达题歧义形成原因修改策略一、歧义形成的原因1.语义关系不明确造成歧义。
例句:①我在屋顶上看见了他。
②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①中,是我站在屋顶上看见了他,还是他在屋顶上被我看见?不清楚。
因此,谁“在屋顶上”语义关系不明。
②中,“批评的人”语义关系不明,是那篇文章批评了很多人,还是很多人批评那篇文章?也不清楚。
2.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例句:①我要炒肉丝。
②他原来住在这里。
①中,“炒”作动词时,意思是我要爆炒肉丝,把它做成菜;作形容词时,意思则变成了我点的菜是炒肉丝。
②中,“原来”做名词时,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时,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3.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例句:①请吃菜。
②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
①中,“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指菜肴。
②中,“向”既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一样。
4.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例句:①小李说王主任是靠关系来到广告部的,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气愤的。
②自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以来,这支栩栩如生的庞大军队便成了众多学者解不开的迷。
如今,中国科学家在此分析之后兴奋地表示,他们解开了兵马俑的身世之迷。
①中,“此”是指“小李说”这件事,还是指“王主任靠关系来到广告部”这件事,指代不明。
②中,“此”是指“秦始皇兵马俑”,还是指“在某个地方分析”,指代不明。
5.数量词使用不当造成歧义。
例句:①建设部将组织100多个省会城市和园林城市的市长出席本届园博会开幕式,并将于当天下午举行“国家园林城市市长论坛”。
歧义的形成,消除(全面、系统)

歧义的形成 ,消除〔全面、系统〕什么是歧义歧义又叫同形 ,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深人了解歧义现象 ,并且能够进行分化 ,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汉语句法结构复杂性的理解 ,同时 ,对掌握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也很有帮助。
二.歧义的类型〔一〕语音歧义语音歧义主要是一种口头歧义 ,即听起来有歧义 ,写下来没有歧义。
如:他太ji乷气。
〔骄气/娇气〕〔二〕词汇歧义词汇歧义主要由词的多义性而引起的。
如:商店关门了。
他走了一个钟头了。
关门可理解为下班 ,也可理解为倒闭。
走可理解为行走 ,也可理解为离开。
〔三〕语法歧义1.结构层次歧义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
如:两个实验室的人员几个师专的学生亚洲语言论坛现代战争小说新园林生活老教师福利人们把能够产生歧义的词类序列抽象概括为一定的歧义格式。
汉语结构层次歧义格式有:1、数量+名1+名22、名1+名2+名33、形+名1+名22.结构关系歧义句法单位在组合时层次相同 ,但结构关系不同。
〔1〕述宾或偏正进口彩电学习文件调查材料〔2〕偏正或联合巧克力饼干大衣帽子学生家长〔3〕同位或偏正我们学校你们邮局他们工厂〔4〕述宾或述补想起来说下去〔5〕偏正或主谓思维科学社会进步经济困难汉语结构关系歧义格式有:3、动十名〔述宾、偏正〕4、名l十名2 〔联合、偏正〕5.结构层次与结构关系歧义句法单位在组合时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
〔1〕述宾与偏正牵连了局长的女秘书喜欢上海的姑娘〔2〕联合与偏正哥哥和弟弟的朋友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3〕介宾与偏正关于鲁迅的文章对厂长的意见〔4〕其他结构复习了一个学期的功课运了两年的煤炭安排好工作穿破衣服汉语结构层次、结构关系歧义格式有:6、动十名l十的十名2〔述宾、偏正〕7、名l十和十名2十的十名3〔联合、偏正〕8、形+名1+和+名2 〔联合、偏正〕9、关于/对十名l十的十名2〔介宾、偏正〕10、动十了十数量十的十名11、动十形十名〔四〕语义歧义1.语义关系歧义鸡不吃了。
(技能)文稿出现歧义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文稿出现歧义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么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2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例如:① 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病句修改中歧义句的九种形式

病句修改中歧义句的九种形式语文学习病句修改中有歧义的句子是让人最捉摸不透的,下面大家可以来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歧义句的九种形式:一、要消除语句的歧义,首先要了解造成歧义的原因。
归纳起来,歧义的造成有以下几种情况:1、多音字引起歧义。
句子中某个字有多种读音,那么在书面表达上可能有歧义。
例如:(1)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
“还”可读“hai”,指“仍旧”;也可读“huan”,是“归还”的意思。
这样,此句在书面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2、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引起歧义。
句子中某个词或短语是多义的,那么这个句子可能有歧义。
比如:(2)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走”有“行走”和“离开”两种不同的解释,故而本句可理解为“行走”了一个多钟头,也可理解为“离开”了一个多钟头。
(3)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既可以指车主,也可以指修车师傅。
(4)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的书”既可指章太炎写的书,也可指他收藏的图书。
3、兼类词引起歧义。
比如:(5)这辆车没有锁。
“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自行车没有“配锁”,也可理解为自行车有锁而没有“上锁”。
(6)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本句中的“和”如果作连词,那么“他”的行为是背着两位经理的个人所为;如果作介词,那么“他”的行为是和副总经理一起干的。
4、施事者不明确引起歧义。
比如:(7)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进攻”的施事者是谁?可以理解为巴勒斯坦,也可以认为是以色列。
5、结构切分不确定引起歧义。
例如:(8)咬死了猎人的狗。
本例可以看作动宾结构,表示猎人的狗被咬死了;又可视为偏正结构,表示狗咬死了猎人。
6、指代不清或省略不当引起歧义。
例如:(9)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他对他笑了笑。
谁对谁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10)我看到你那年才六岁。
本句可理解为“那年”“我”六岁,也可理解为“你”六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转发。
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么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例如:① 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② a.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b.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例①因停顿不同,就表达出了两种意思。
a句表示不赞成自己写这份报告;b句表示自己没把握把这份报告写成功。
例②同样因停顿不同,句子含有两种意思。
a句表示“你”必须得说,是指“你”一个人说;b句是指“你”和“他”两个人都得说。
4.同音词混淆造成歧义同音词在书面表达时不会出现歧义,但在口语表达时易发生混淆,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女孩子有点儿jiāo qì。
②这种食物可以zhì’ái。
例①中的jiāo qì既可指“骄气”,又可指“娇气”。
例②中的zhì’ái既可指“致癌”,又可指“治癌”。
5.词的多义性造成歧义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但它们进入具体的语境后,词义就变得单一了。
然而有些词语在进入句子后,它的多义现象并未消除,因而引起歧义。
例如:①王大夫看病去了。
②这辆自行车没有锁。
例①中的“看病”既可指给病人医治疾病,又可指找医生给自己看病。
例②中的“锁”既可作名词,“锁链”的意思;又可作动词,指给自行车上锁。
6.结构、层次划分的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因短语结构关系的不固定而造成歧义和一个语段不同层次的划分而造成歧义,两者很难分得清楚。
A. 结构不固定产生歧义。
一类词语与另外一类词语组合,产生的关系可能不止一种,但由于词义的相互制约常不可能产生多种关系。
如果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短语仍保留了多种结构关系,那就会产生歧义。
例如:①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②开会吧,学生家长都到齐了。
例①中的“研究方法”是指研究的方法(偏正关系),还是指研究某种方法(动宾关系),因结构关系的不固定产生歧义。
例②中的“学生家长”是指学生和家长(联合关系),还是指学生的家长(偏正关系),结构不固定也产生了歧义。
B.层次切分不同造成歧义。
一个语段在进行层次分析时,如果出现不同的切分方法产生不同的意思,就出现了歧义。
例如:①赞成李老师的建议。
②咬死了猎人的狗。
7.语义关系不明造成歧义语义关系不明确,主要指施受关系不清、领属关系不清和修饰关系不清。
A. 施受关系不清。
例如:①反对的是少数人。
②这个人连老师也不认识。
例①“反对的”本身有两种解释:所反对的和反对的。
如果把“少数人”当作是受事者,那意思是“反对少数人”;如果把“少数人”当作是施事者,那意思是“少数人反对”。
例②如果把“老师”当作是受事者,那意思是“这个人不认识老师”;如果把“老师”当作是施事者,则是“老师不认识这个人”。
B.领属关系不清。
例如:①我们图书馆收藏了著名学者章炳麟的书。
②要研究杜甫,就要力争阅读杜甫的全部论著。
例①中的“章炳麟的书”是指他写的书,还是指他收藏的书,因领属关系不明确,引起歧义。
例②中“杜甫的全部论著”是指杜甫所作的论著,还是指有关评论杜甫的全部论著,也因领属关系不明确,产生歧义。
C. 修饰关系不清。
例如:①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②走进新建的师范学校的实验大楼,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这儿来学习。
例①因“几个学校的领导”中的“几个”修饰不明确,造成指“几个不同学校的领导”还是指“同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意思不明确。
例②“新建的”是修饰“师范学校”还是修饰“实验大楼”关系不确定,造成歧义。
8.省略不当造成歧义在有一定语境的上下文里,某些句子成分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如果省略不当,就会引起歧义。
例如:①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②张翔剪了一个纸人,在蜡烛前左右移动。
例①中的第二个分句里,因主语省略不当造成歧义,“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的究竟是“张原”还是那位“老人”呢?不明确。
例②中同样因主语省略不当,造成“在蜡烛前左右移动”的是“张翔”还是“纸人”意思不明确。
9.指代不明造成歧义①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②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简单,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例①中的“这方面”指代不明,是指代“搜集史料”呢,还是指代“鉴定和运用史料”呢?例②中的“这方面”也指代不明,是指代“欣赏一首好诗”呢,还是指代“创作一首好诗”呢?10.“和”、“对”、“在”等词引起歧义A. “和”字引起歧义。
“和”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结构,容易造成界限不清,引起歧义。
例如:①王小刚和赵小花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
②我动员弟弟和爷爷下月五号一道去城里。
例①可理解为“赵小花的爸爸和王小刚”两个人来学校了,也可理解为“王小刚的爸爸”和“赵小花的爸爸”两个人来学校了。
例②可理解为一道去城里的是“弟弟和爷爷”两个人,也可理解为一道去城里的是“我、弟弟和爷爷”三个人。
B. “对”字引起歧义。
例如:①对学生会提的建议,我们举双手赞成。
②塞族武装对北约联合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
例①中的“建议”是学生会提出的,还是针对学生会而提出的,意思不明确。
例②中是指塞族武装进攻北约联合部队呢,还是指北约联合部队进攻塞族武装呢?意思不明确。
C. “在”字引起歧义。
介词“在”与方位名词组成“在……上”、“在……中”等来表示方位时,会引起歧义。
例如:①小王在火车上写字。
②他在水中做实验。
例①可以表示把字写在火车上面,也可以表示在火车里把字写在别的什么东西上。
例②可以是他整个人在水里操作实验,也可以是他在水外而实验操作在水中完成,意思不明确。
11.缺少标点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缺少标点符号,造成在不同的地方停顿,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理解,这与前面因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相似之处。
例如: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分文不取例句因缺少标点就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a.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豆腐不可。
少分文不取。
b.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
分文不取。
12.缺少必要的限制造成歧义几个事物是合在一起有某种情况,还是分开来有某种情况,要表示清楚。
如果让人感到似乎是合在一起的,又似乎是分开来的,就会产生歧义。
例如:路面宽阔,可供四辆大型汽车同时行驶,两侧还有两米多宽的人行道。
例句中的“两侧还有两米多宽的人行道”,是两侧“一共有两米多宽”,还是每侧“有两米多宽”?因没有明确限制,意思不明确。
13.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造成歧义汉语中的许多句子,可以靠意义来组合,这样也就不用关联词语。
可有些句子,因缺乏必要的关联词语,或虽用了关联词语,但把关联词语省去了一部分,因而造成歧义。
例如:①他未按学生会的决定,把比赛日期告诉给对方,以致产生了误会。
②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例①因缺少必要的关联词,从而造成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学生会让他“把比赛日期告诉给对方”,但他没有告诉。
第二种是学生会决定比赛日期实行保密,但是他却违背学生会的决定,而“把比赛日期告诉给了对方”。
例②由于缺乏和“只要”相呼应的关联词,由此导致双方责任不明,造成至少有三种理解。
以上是歧义产生的一些常见的原因,当然,产生歧义现象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甚至说话语调的长短、说话语气的强弱等都会引起歧义。
但歧义都是有办法消除的。
二、歧义消除的常用方法1.借助口语方法消除歧义譬如可以利用句子中词语读音的变化、重音的差异和停顿的不同等方法来消除歧义。
例如:①他一个星期就写了三封信。
可以利用重音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
“他一个星期就写了三封信”或“他一个星期就写了三封信”。
前者表示“只写了三封信,其他什么事情也没做”;后者表示“他一个星期里写信的数量多”。
②这种糖五毛五十粒。
可以利用停顿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
“这种糖五毛/ 五十粒”或“这种糖五毛五/ 十粒”。
2.借助书面方法消除歧义譬如可以通过增设语境、调换词语、变更语序、增加修饰语、添加标点符号和添加关联词等方法来消除歧义。
例如:①我去上课。
可以利用加插词语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
“我去(给学生)上课”或“我去(听老师)上课”。
②他站在广场上,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可以利用改换词语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他站在广场上,两边各站着一个孩子”或“他站在广场上,旁边站着一个孩子”。
③我要热饭。
可以利用创设语境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
“我要热饭,(不去洗菜)”或“我要热饭,(不要冷饭)”。
④围剿土匪的部队。
可以利用改变结构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
“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
我想,只要我们熟练地掌握有关歧义知识,弄清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在阅读中能识别歧义句,在自己平时写作过程中避免出现歧义现象,做到逻辑思维严密,用语科学准确,就必定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灵活地解决有关歧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