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中的歧义现象及消除

合集下载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资料论述文章解读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资料论述文章解读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资料论述文章解读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

它是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的前提。

人们无论是说话或写文章,准确性是最重要的。

只有正确地传达语意,才能给接受者以正确的信息,在听或读的时候不致造成误解。

因而研究歧义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方法,就显得致关重要。

汉语句子的表达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这种同形异义的句子称为歧义句。

这里所谓的“句子”,实际上包含了若干个句子。

它能作几种理解就能有几个句子。

造成句子歧义的因素很多,它包括词汇、语法、语义及语用等多方面,消除句子歧义的办法相应也有好多种。

一、词汇方面1、词的兼类由于一个词可以同时兼有不同的词性,造成这个词在句子中的句法功能不明确,从而形成句子的歧义。

例如:(1)我的自行车没有锁。

(2)我跟他去过。

(3)我要炒鸡蛋。

句(1)中的“没有”和“锁”可以分别是动词和名词,表示自行车没有安装锁,也可以分别是副词和动词,表示自行车装了锁,但没有锁上。

(2)中的“跟”可以是介词,有“随”之意,也可以是连词,有“和”之意。

例(3)中的“要”可以是动词,意为我需要一份炒鸡蛋,炒鸡蛋则为偏正词词组,也可以是副词,意为将要,我将要炒鸡蛋了。

这样就造成了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从而形成歧义。

这种由于词性不明的歧义句,要消除它的歧义,应明确兼词的具体词性,可采用改换词语,增加词语,限定语境,近义词替换等方法来明确词性,消除歧义,像(1)可换词语,变为“没有锁上”(副词、动词)或“没有装锁”(动词、名词);(2)可近义词替换“我和他去过”(连词)、“我跟着他去过”(介词);(3)可限定语境,增加上下文,改成“现在,我要炒鸡蛋了(副词)”、“我还需要一份炒鸡蛋(动词)”这样便排除了歧义。

2、词语的多义这里所说的是一个词语的词性虽然相同,但一词有多种含义,使词义在句中不够明确,从而造成句子歧义,例:(4)这是我校的一辆机动车。

(5)洪书记,那个工程队就是让你停了职的那个王长兴承包的。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一、产生歧义的原因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谈英语语言的歧义现象

谈英语语言的歧义现象

歧义。但由于它是对句子进行表层结构分析而忽视句中语义 关系的分析, 因此在处理深层结构歧义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 此后, 转换一生成学派提出了语义分析法和 “ 树形图解法”
2.3在英语使用中, 有些词可以影响其它词的词性, 当这 种情况出现时, 句子往往有多种释义。 例:Vandenberg Reports Open Forum.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在新闻标题中使用带有歧义 的词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是新闻写作中的常见手法。作者往往 故意省略一些不重要的成分, 如一些冠词, 代词等。这种写法 会引起歧义。现在分析一下例句。句中关键词report可以影响
例2;Flyingplane maybe dangerous.
a.飞着的飞机有危险。 b.开飞机是有危险的。
语言使用中, 歧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它是指结构上遵循 语法规则, 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或句, 其意义出现两种或 两种以上释义的语言现象。 在英语语言使用中, 有两种常见歧
义 :词法歧义和句法歧义。 词法歧义一般是由于词的同音异义
例:Tony didn't want to see Jack because he had stolen the
ball .
托尼不愿见到杰克因为他偷了球。
在这个句子中, 人称代词he到底是指代Tonyil 是 Jack就很
难区分了。
ate Constituent A nalysis) , 这种方法能够 有效地消除表层结构
句中的 ying可以 l f 是分词, plane的修饰定语;同时 作为 场ingplane也可以是动名词短语在句中做主语。 2.2句子中指示代词的指示对象不明了时,容易引起误
解。
和一词多义引起; 句法歧义一般是由于句子结构的含混引起 的, 可分为表层结构歧义和深层结构歧义。 表层结构歧义是指 句子中相邻的词或词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句法关系进行多种 不同的组合, 表达不同的意义, 而它们的这种组合在语法和语 义上都是恰当的。深层结构歧义是指句子相邻成分之间存在 着多种潜在的词义关系。由于歧义现象是一种消极的语言因 素, 在交际中会引起误解, 因此应加以排除。许多年来各国语 言学家一直致力于歧义现象的研究,从而探索出不少行之有 效的方法。结构主义学派首创了“ 直接成分分析法” (Immedi-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歧义问题及应对措施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歧义问题及应对措施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歧义问题及应对措施
雷难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5(0)32
【摘要】"歧义是指语义上的模棱两可,在语言学中被定义为一种语言形式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义,即多解性。

"1英语词汇量丰富、词尾变化较少、句法灵活、语法松散,并且大量存在同音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歧义现象大量存在于文本之中,并分布于该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等各个层面。

与其它文本相比,作为实用文体的英语新闻在选词用句和语篇结构方面是独特的,浓缩了整篇英语新闻报道精华的标题则更是因其简洁凝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而独树一帜。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雷难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三论“歧义”研究中应该划界的几个问题 [J], 黄德玉
2.英汉广告中的用词歧义现象研究报告——英汉歧义在广告语中的积极运用 [J], 郭苗苗;张晓红
3.论英语新闻标题中的歧义与对策 [J], 项湄
4.论英语新闻标题中的歧义与对策 [J], 项湄;
5.语序共性与歧义结构——汉语中若干歧义结构的类型学解释 [J], 张一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当使用谐音词 新闻

不当使用谐音词 新闻

不当使用谐音词新闻摘要:一、不当使用谐音词的现象1.谐音词的定义和作用2.不当使用谐音词的表现二、不当使用谐音词的影响1.语言规范性的破坏2.信息传递的失真3.对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三、如何规范使用谐音词1.提高语言素养和规范意识2.倡导健康的语言环境3.加强对谐音词使用的监管四、结论正文: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不当使用谐音词的现象日益严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谐音词是指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原本是为了趣味性和简洁性,但在一些场合中,谐音词的使用却带来了很多问题。

不当使用谐音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些人在聊天、写作或演讲时,为了追求所谓的“幽默”效果,滥用谐音词,导致语言表达不规范,甚至产生歧义,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

此外,一些商业广告和宣传为了吸引眼球,滥用谐音词,损害了语言的规范性,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不良影响。

不当使用谐音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滥用谐音词会破坏语言的规范性。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谐音词应该在适当的场合和语境下使用,而不是随意替换本字。

其次,谐音词的使用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失真。

当人们过度依赖谐音词进行沟通时,可能会对词汇的真正含义产生误解,影响交流效果。

最后,滥用谐音词会对传统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我国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谐音词作为其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应该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时尚”和“潮流”。

为了规范使用谐音词,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和规范意识,了解谐音词的适当使用场合,避免滥用。

其次,倡导健康的语言环境,对不当使用谐音词的现象进行抵制,营造一个规范、文明的语言氛围。

最后,加强对谐音词使用的监管,对于一些恶劣的谐音词滥用现象,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引导,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健康发展。

总之,谐音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既有其独特的魅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语言表达中产生歧义的原因及修改策略

语言表达中产生歧义的原因及修改策略

语言表达中产生歧义的原因及修改策略作者:许明涛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3期【摘要】语言表达中歧义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语义关系不明确、词类不同、词语含义多解、指代不明、数量词使用不当、组合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句子成分残缺、轻重音不同、同音、语序不当、成分赘余等。

修改的策略有:停顿消除歧义法、重音消除歧义法、变换词语法、调序消除法、语境消除法、标点消除法。

【关键词】语言表达题歧义形成原因修改策略一、歧义形成的原因1.语义关系不明确造成歧义。

例句:①我在屋顶上看见了他。

②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①中,是我站在屋顶上看见了他,还是他在屋顶上被我看见?不清楚。

因此,谁“在屋顶上”语义关系不明。

②中,“批评的人”语义关系不明,是那篇文章批评了很多人,还是很多人批评那篇文章?也不清楚。

2.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例句:①我要炒肉丝。

②他原来住在这里。

①中,“炒”作动词时,意思是我要爆炒肉丝,把它做成菜;作形容词时,意思则变成了我点的菜是炒肉丝。

②中,“原来”做名词时,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时,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3.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例句:①请吃菜。

②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

①中,“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指菜肴。

②中,“向”既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一样。

4.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例句:①小李说王主任是靠关系来到广告部的,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气愤的。

②自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以来,这支栩栩如生的庞大军队便成了众多学者解不开的迷。

如今,中国科学家在此分析之后兴奋地表示,他们解开了兵马俑的身世之迷。

①中,“此”是指“小李说”这件事,还是指“王主任靠关系来到广告部”这件事,指代不明。

②中,“此”是指“秦始皇兵马俑”,还是指“在某个地方分析”,指代不明。

5.数量词使用不当造成歧义。

例句:①建设部将组织100多个省会城市和园林城市的市长出席本届园博会开幕式,并将于当天下午举行“国家园林城市市长论坛”。

新闻标题产生歧义的五种表现形式

新闻标题产生歧义的五种表现形式

新闻标题产生歧义的五种表现形式作者:郭永梅张君来源:《今传媒》2007年第05期一个好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增辉添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笔者发现在新闻标题的制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差错和不当之处,歧义就是其中的一种。

没有断句、主宾指代不明、感情色彩不当、必要成分缺失和缺少一些虚词是新闻标题歧义的五种表现形式。

一、没有断句有些新闻标题由于所含的内容比较多,同时有几个并列的新闻事件要表达,如果仅仅将事件罗列到一起,没有句读断开,那么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歧义。

有时会将文中的意思缺失,有时甚至完全变成相反的解释。

如2006年11月6日《河北日报》的一则标题:明荣知耻树新风引吭高歌新河北(引)我省千名记者签名倡议喜迎记者节(主)这篇新闻报道主要是说河北省记者通过签名倡议的活动来欢度自己的节日。

如果“我省千名记者签名倡议——喜迎记者节”这样断句恰好是文章的内容。

但是“我省千名记者签名——倡议喜迎记者节”,这样的断句就将新闻的意思曲解,其实签名倡议和欢庆记者节是两个事件,签名只是记者节期间的一个活动而已,并不是记者签名活动中倡议大家要喜迎记者节。

可见,新闻标题的断句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从而产生歧义。

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处理好几个并列词语之间的关系,可以运用不同色彩、字号、字体、标点符号加以区分,也可以充分利用版面的强势将标题的区分度作到位,以防歧义的出现。

二、主宾指代不明主宾指代不明是指新闻标题是一个复合句式的句子,标题中涉及到两个人物或事件,分别充当主语和宾语的成分,但是其中还套有一个句式,从而引起的指代不明现象。

有时将动作的发出完全看成主语的行为,有时则看成是宾语的行为,从而产生了歧义。

如《参考消息》2006年11月10日的一则标题:不满伊朗拒绝妥协态度(引)俄罗斯要缓建布什尔核电站(主)引题可以有两种理解:“不满——伊朗拒绝妥协态度”或者“不满伊朗——拒绝妥协态度”。

前者拒绝的动作是伊朗发出的,后者拒绝的动作则是俄罗斯发出的。

新闻报道中的错别字

新闻报道中的错别字

新闻报道中的错别字新闻报道中的错别字【篇一:新闻报道的常见差错及处理】新闻报道的常见差错及处理一、差错的基本类型业内一般把新闻报道中的差错归纳为三类,即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

1、政治性差错。

多指一些导向性的或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错误观点和提法。

比如,有的媒体借反思改革否定改革,认为改革改错了;有的媒体在台湾地区选举结果出来以后,在头版进行详细报道,还刊登参选人照片。

有时,则是一些关键词句处理不好,造成政治性差错。

比如,将“中国”与“台港澳”并列、将一些国家与台港澳并称“等国”、将“朝鲜”写作“北朝鲜”等。

政治性差错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

西方的编辑学教材也很强调“政治正确”,比如,规定不得使用性别和种族歧视语言等。

2、事实性差错。

如将“人民币”错为“美元”、将“1920年的苏联”错为“1920年的俄国”、将“湖南”错为“湖北”、将“英国外交大臣”错为“英国外相”等。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事实性差错,也会引发政治麻烦。

3、技术性差错。

这类错误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题文不一、电头错、标点错,以及掉字、掉段、多字、错别字等等。

这些“小错误”有时也可能导致事实性差错甚至政治性差错。

另外,还有因漏报、迟报,或将未定稿乃至涉密文件当成新闻稿发表等等造成的差错。

在实际工作中,比较致命的差错可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编辑一定要严加防范:一是新闻失实,二是政治导向失误。

二、产生差错的原因:1、对电脑操作不熟悉。

编辑在输入工作完成后没有认真检查稿件,导致出现多字、少字和别字。

比如,将“十分引人注目”错输为“十分31人注目”,将“外甥”错输为“外生男”。

2、编辑文字功力不够,知识面太窄。

这方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编辑识字量不够。

有人统计,按照现行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应当认识3500个常用字,加上大学现代汉语教育,总识字量只有4274个。

而新华社在1988年全年发出的90627篇通稿中,就一共用到6001个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正常存在的现象,笔者深入分析歧义现象的内涵与外延,详尽剖析新闻语言中经常出现几类歧义现象。

最后,文章讨论消除歧义的方法,对新闻撰稿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闻语言;歧义;歧义的消除
1歧义的内涵与外延
歧义是一种意义和表达形式不一致的语言现象,即不同的意义用却用相同的形式表达出来。

同形是产生歧义的必要条件,包括了同语素、同词、同语序和同音。

歧义与多义、语义模糊、语义笼统三个概念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多义一般由多义词造成,并且这些义项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

语义模糊是指语义所反映的对象边界不清楚,这往往是由客观概念的外延具有模糊性而决定的。

语义笼统由概念的概括性造成。

比如,“灯”一词的语义是笼统的,可以指台灯、路灯、吊灯等各种类型、材质的灯具。

此外,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可做不同理解,产生无限多的意义,但这不属于歧义研究的范畴。

而不同人对同一语句、词语的不同理解,也不能算作歧义。

最后,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正常存在的现象,它和语病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闻语言中的歧义现象
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准确、精炼见长的新闻语言也不能例外。

同时,对新闻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必将有助于信息的精确、顺利传递。

2.2同音造成的歧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同音、不同义的字词。

这些字词如果出现在报纸新闻中,因为有字形上区分,不会导致歧义;如果出现在电视新闻中,单纯通过播音员的朗读,无法区分两组不同的字词,歧义也由此产生。

比如:3)“越剧”和“粤剧”。

2.4预设造成的歧义预设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

它是隐藏在句子或语段之间,需要人们通过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导出来的某一句话的背景信息。

比如,“他的电脑坏了”这句话的预设是“他有电脑”。

而“这座中学的校长姓张”和“这座中学的校长不姓张”的预设都是“这座中学有校长”。

预设在新闻语篇中的正确运用,可以增添感染力、概括力、生动感。

比如,“卡扎菲身在何处?”是2011年5月28日的《新闻直播间》中一则新闻的标题。

通过这个简短的标题,人们可以推断出“存在一个卡扎菲”“卡扎菲不知所在”“目前世界正关注着卡扎菲的去向问题”“卡扎菲是一个重要的人物”等一系列的预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