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掌握)供给是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是供给欲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1)产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和其供给的变动呈正方向变化。

(2)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成本和其供给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3)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的进步或革新,将增加产品供给。

(4)预期。

(5)相关产品的价格。

(6)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例题1·单选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供给将()。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受任何影响

[答疑编号6: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

【例题2·多选题】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

A.产品价格

B.生产成本

C.生产技术

D.生产要素价格

E.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答疑编号7: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BCD

人力资本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人力资本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人力资本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进入到知识经济为主21世纪的时代,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越来越多。人力资本的多少不仅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和一个地区发展实力和后劲,更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研究与探讨一个地区人力资本的供给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成长能力,实现地区乃至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稳步攀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华等人()在总结了诸多学者的观点后,认为人力资本为在既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中,拥有较高层次的科技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与生态位人力资本。而劳动力的定义为在既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中,劳动者因为受到所拥有的较底层次的人力资限制,可能只具有相对层次较低的积极能动、智力的与体力的劳动能力总和。人力资本与劳动者之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在所起作用的方式和其获取的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人力资本的运用类似于物质资本的运行,即管理人员的所做工作如机器在创造产品和赚取利润时的作用。在获取方式上,人力资本的获取不仅需要一定的天赋和物质资本,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劳动与实践的积累,即获取条件较高;而劳动力的获取相对比较简单,大多数人都能满足较低的条件,容易被替代,替代成本较高。本文人力资本的概念采用上述张华等人的观点。 一、文献综述和分析框架的构建 迄今为上,对于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这一课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大量的解答和说明。因为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再作逐一说明。但若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核心因素:一是劳动者工资的变化,即工资的变化对人力资本供需的调解;二是劳动者的生产技术,即如同物质生产技术一样,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生产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从而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本的供给水平;三是非市场条件。 然而以上所述的理论框架是否适用于人力资本供给的说明和解释?是否需要根据人力资本所固有的特点,对该框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改。 目前,对人力资本供需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这些研究指出,目前我国人力资本供给的影响因素主是激烈竞争的市场对人力资本要求较高和市场制度不规范面,导致无法人力资源的成长创造有利的外部市场环境、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如正规教育、医疗保健等)和所得收益间的比较、政府掌握的社会资源过多使企业与政府的建立良好关系和经常的沟通使人力资本中加入了运营政府的能力。概括地说,大量的相关研究分别从价格、市场、非市场因素这三个角度阐述了影响人力资本供给因素,这与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所持的观点基本相同。 因此我们在探讨人力资本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时,仍须沿用传统劳动力分析框架,但有必要对原有的影响因素进行重新分类,同时在原有的分析框架中加入人力资本投资机会的影响,其原因在于原有的分析因素中忽略了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的机会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人力资本数量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构建如下的分析框架,即影响人力资本供给因素可以基本划分为:人力资本成本的变化;人力资本生产技术的变化;人力资本投资机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注会七班闫博 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 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

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是平稳的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的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

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 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童玉芬 齐晓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北京100026) [摘 要] 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受到总人口规模变动、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以及劳动参与率三个因素的决 定。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北京市劳动力供给以及三个主要决定因素历史变动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解方法,定量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三个因素在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上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发现,在整个90年代,北京市总人口规模增长对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影响很大,但从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参与率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大,成了近年来北京市劳动力供给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但相对影响程度不太明显。今后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这三个因素各自的变动趋势与大小,更取决于它们作用的相互耦合程度。 [关键词] 北京;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8)022******* [收稿日期]2007209226 [作者简介]童玉芬(1961-),女,陕西延川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齐 晓娟(1981-),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北京市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北京市人力资源开发、就业、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项 目”. 作为首都,北京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 迅速,同时就业压力和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以及与需求的对比是重要的原因。然而,北京市的劳动力供给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各影响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了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这些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在分析北京市劳动力供给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解方法,对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三个主要因素:总人口规模、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以及劳动参与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影响程度的定量计算与分析,并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一、北京市劳动力供给及变化 劳动力的供给本意是指在既定的人口规模中,人们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劳动力市场上、某一价格(工资)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 动数量。但在实际的计算中,劳动力供给量也可以用一定时间和区域范围内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并能够提供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总数计算。按照这样的定义,作者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普查资料和相关调查数据,根据总人口规模和分年龄比重以及调整后的北京市劳动参与率(见后面内容),计算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结果见图1所示。 北京市的劳动力供给从1990年以来,总趋势呈现增长状况,1990年为634172万人,到2005年增加到937133万人,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大大增加了,但是仔细观察劳动力规模的变动,实际上在1990年到1995年劳动力供给呈现上升趋势,从634172万人增加到678188万人,1995年到1999年这一段,劳动力供给呈现了下降的趋势,1999年降到645172万人的低谷,然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第三章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1.运输市场 2.运输需求 3.运输供给 4.运输供求规律 第一节运输市场 一、运输市场及其基本特征 1.运输市场的概念(广义): 运输参与各方在交易中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运输市场的参与者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需求方。例如,居民、企业、厂矿等。 (2)供给方。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供给者。 (3)中介方。 2.运输市场的基本特征(重点) (1)运输市场是整个社会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输市场属于商品市场范畴,其发展与完善离不开整个社会要素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2)运输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的同步性。 生产过程同时又是消费过程。 (3)运输市场的非固定性。 整个市场交换行为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4)运输需求的多样性和分散性。 注意:分散性指的是运输需求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5)运输供给的多样性。 多种运输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运输经营单位、在不同运输单位内部存在运力供应的多样性。 (6)运输市场的波动性。 由运输需求在时间上、空间上存在不均衡性决定的。导致了运输市场的专属风险:时间风险、空间风险。 二、运输市场的构成要素 运输市场是由运输市场主体、运输市场客体、运输市场规则复合而成。 1.运输市场主体 运输市场主体是指产生市场行为的当事人或组织。 一般来说,运输市场主体结构通常可以表现为多层次经济权利的转移关系。运输市场主体的多层次性,意味着运输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的可分性、层次性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特性。 注意:运输市场的主体由运输供给者、运输需求者和运输市场中间商所构成。 2.运输市场客体 运输市场客体是指运输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经济权利转移关系的媒介物。它是市场交换关系的客观载体,表现为运输市场关系中的物质内容。 3.运输市场规则 指的是规范运输市场交易行为的法规、制度体系。包括面向所有交易行为的和专门针对运输市场交易的法规。 【例题】(2015年真题)运输需求主体、运输供给主体、运输市场中间商共同构成()。 A.运输市场客体

影响货币供给量得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得因素有哪些 注会七班闫博 货币供给得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得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瞧成就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与现金对存款比率得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得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得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就是银行创造货币得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得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得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分析 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得财政政策就是不够得,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得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而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不外乎两条:一就是增加基础货币,二就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得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得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得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得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得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得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

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得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进行详细得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得趋势。 1. 基础货币得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得现金与商业银行得准备金之与构成,它就是创造货币供应量得基础。由于我国得特殊国情,央行得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得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得定义就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得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就是平稳得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就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得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一定关系,但增速下降趋势则就是明显得),1998-1999年,在法定准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题库7-1-8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题库7-1-8

问题: [单选]当某种运输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大于0时,说明该运输需求()。 A.完全无弹性 B.完全有弹性 C.缺乏弹性 D.富有弹性 本题考查运输需求价格弹性的五种情况。当需求价格弹性系数01的时候,曲线比较陡峭,需求量变动率小于运价变动率,说明运输需求缺乏弹性。

问题: [单选]下列运输需求弹性,()反映了运输需求量的变化对运输需求者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A.运输需求交叉弹性 B.运输需求派生弹性 C.运输需求收入弹性 D.运输需求价格弹性 本题考查运输需求收入弹性。运输需求收入弹性,反映运输需求量变化对运输需求者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问题: [单选]运输需求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替代性,可通过运输需求()反映。 A.收入弹性 B.交叉弹性 C.派生弹性 D.价格弹性 本题考查运输需求交叉弹性。运输需求具有替代性,其替代性强弱可以用交叉弹性来反映。出处:飞禽走兽金鲨银鲨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946588.html,/;

问题: [单选]下列运输需求弹性中,()反映运输需求随本源性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敏感程度。 A.运输需求交叉弹性 B.运输需求派生弹性 C.运输需求收入弹性 D.运输需求价格弹性 本题考查运输需求派生弹性。运输需求派生弹性用来分析运输需求随其本源性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敏感程度。

问题: [单选]为了实现供需时空结合,企业要经常付出空载行驶的代价,这是由于()。 A.运输供给的不可替代性 B.运输供给的不平衡性 C.运输供给的时空差异性 D.运输供给的不可存储性 本题考查运输供给的时空差异性特点。为了实现供需时空结合,企业要经常付出空载行驶的代价,这体现了运输供给的时空差异性。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946588.html,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作者:沈飞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03期 摘要:文章基于布拉斯相关生命表方法构建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参与率模型对未来劳动力劳动参与率进行预测,通过设计多种方案,将不同政策变量纳入预测过程,并结合劳动年龄人口预测数据,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的年龄结构变动倾向于减少未来中国劳动力供给;渐进式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供给减少的趋势。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延迟退休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02 劳动力是经济生产活动的重要投入要素,改革开发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劳动力规模的持续扩大。但随着人口增长率的逐渐放缓,人口老龄化也将对未来劳动力供给量产生影响。而对于城镇化背景下,受教育年限延长、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退休年龄延迟等新的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口老龄化这一人口新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学者研究尚未达成共识。阎坤[1]认为,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进而导致 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高龄化。赵喜顺[2]认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对社 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首先通过设计不同的劳动参与率变动假设,一方面保持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维持2010年水平不变;另一方面基于布拉斯相关生命表方法构建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参与率模 型,对未来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进行预测,并结合2010-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预测数据,对未来劳动力供给进行预测。其次,通过设计不同的政策方案(维持现行退休政策方案;根据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方案)将延迟退休政策纳入预测过程,探讨了不同政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一、模型与数据 1.劳动参与率模型 本文根据布拉斯相关生命表模型,在王金营建立的劳动参与率模型基础上加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模型分析。模型逻辑结构如下:首先对年龄别劳动参与率进行logit转换: 其中ls(x)表示以基期劳动参与率的基准,本文以1990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作为基准;Ys(x)为基准的logit转换值;lt(x)(本文考察时期t=1990、1995、2000、2005、2010),分别为t年份的年龄别劳动参与率,YtYxY为t年份的劳动参与率的logit转换值。

影响供给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

影响供给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 1、增加产量所需追加生产要素费用的大小。一般地说,若增加产量的投资费用较小,则供给弹性大;反之供给弹性小。 2、时间的长短。一般在短时期内,厂商只能在固定的厂房设备下增加产量,因而供给量的变动有限,这时供给弹性就小。在长期内,厂商能够通过调整规模来扩大产量,这时供给弹性将大于同种商品在短期内的供给弹性。 需求富有收入弹性 假设比萨的价格是不变的,而且每小时可以卖出9个比萨。一周的收入从975元上升到1025元。同时假设影响购买计划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比萨的销售量增加到每小时11个比萨。 需求量的变动是增加2个比萨而平均量是10个比萨。因此比萨的需求量增加了20%(+20%)。同时收入变动了50元,平均收入是1000元,因此收入增加了5%。对比萨的收入弹性是:需求的收入弹性=(△Q/Q′)/(△P/P′)=(+20%)/(+5%)=4 比萨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因此,比萨的需求是富有收入弹性的,即比萨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超过了收入增加的百分比。若一种产品的需求是富有收入弹性的,当收入增加时,那么用于该产品的收入百分比就会增加。 需求缺乏收入弹性 如果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正的并小于1,则需求是缺乏收入弹性的。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是正的,但是小于收入增加的百分比。若一种产品的需求是缺乏收入弹性的,当收入增加时,那么用于该产品的收入百分比就会减少。 低档品 如果一种产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是负的,那么这种产品叫做低档品。当收入增加时,低档品的需求量和花费在其上的收入是减少的。这类产品包括小型摩托车、土豆和大米。低收入消费者购买大多数这类产品。 现实中的需求收入弹性 在现实世界中,像食物或服装这类必需品的需求是缺乏收入弹性的;而像旅游(包括航空旅游和国外旅游),这类奢侈品的需求是富有收入弹性的。 但是,什么是必需品,什么是奢侈品,这取决于收入水平。对于低收入的人来说,食物和服装是奢侈品。因此,收入水平对需求的收入弹性有重大影响。在像坦桑尼亚和印度这样的低收入国家中,食物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在像美国这样的高收入国家中,食物的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

物流运输市场供给的不平衡性

物流运输市场供给的不平衡性 物流运输市场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价格水平下,运输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运输服务的数量。影响运输供给的因素有: 技术、运输成本、政策与管理。 运输供给分析主要是根据各运输方式本身的特点和现有的设备条件,人员情况和组织方法,正确估计能够提供哪些类型的产品,满足哪些类型的运输需求,甚至还要分析,进行哪些类型的改进(设备和组织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运输需求。 案例 过去11个月干散货、集运和油运新船累计交付的运力分别为0.69亿DWT、130万TEU和0.39亿DWT。其中,干散货运力交付量最大,是上年同期的177%,交付率约为60%。由于市场的好转,集运新接订单出现3个月的小高峰,近3个月订单累计达33.6万TEU,使得集运手持订单量在连续26个月下滑后从9月起开始回升。截至11月底,干散货手持订单量为2.79亿DWT,占市场运力比例为53%。过去的12个月,干散货手持订单量仅下滑0.26亿DWT。从克拉克森的交付计划看,2011年新船整体交付的压力仍较大,克拉克森预计2011年干散货的交付量为1.2亿DWT左右,以60%计算约交付0.72亿DWT,使运力将同比增长12.6%市场总体依然惨淡 上周末波罗的海原油运费指数(BDTI)和成品油运费指数(BCTI)分别升至959和796点,升幅分别14%和9%。但这种升势目前看与中国(油运企业)关系不大,因为上涨的航线并不包括前往亚洲的原油和成品油运输路线,且主要以Aframax型的暴涨为主。目前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延续弱势,3日BDI收于2168点,与一周前持平,仍明显低于上年同期。中国在铁矿石进口方面的疲软依然是压制BDI指数的重要因素。如果未来美元指数下滑、需求好转,BDI指数将温和回升的概率大。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上周收于1125点,环比下跌2.8%,自最高位下跌29%。欧美需求疲软、人民币升值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抑制中国集装箱出口,因此集运短期仍面临压力。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题库9-1-8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题库9-1-8

问题: [多选]下列属于运输需求特点的有()。 A.波动性 B.多样性 C.均衡性 D.替代性 E.派生性 本题考查运输需求的特点。运输需求包含6个特点:无形性、广泛性、派生性、波动性、替代性、多样性。

问题: [多选]运输需求的变动是由()引起的。 A.曲线的移动 B.需求函数的参数变化 C.自变量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 D.价格因素的变动 E.非价格因素的变动 本题考查运输需求的变动。运输需求的变动是需求函数的参数发生了变化,是曲线的移动,是非价格因素变动导致的。

问题: [多选]影响运输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包括()。 A.货物种类 B.运输需求的时效性 C.旅客种类 D.旅客运输需求的季节性以及市场情况 E.运输需求替代性强弱 本题考查运输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影响运输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包括:1运输需求替代性强弱;2货物种类;3旅客种类;4运输需求的时效性;5货物运输需求的季节性以及市场情况。(情侣用具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946588.html,/)

问题: [多选]当甲、乙两种运输方式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值时,反映了()。 A.甲种运输方式的价格变动将引起乙种运输方式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 B.乙种运输方式的需求量变动将引起甲种运输方式价格量呈反方向变动 C.两种运输方式存在相互替代性 D.两种运输方式存在互补性 E.两种运输方式相互独立,互不相关 本题考查运输需求交叉弹性。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时,说明某种运输服务方式的价格变动将引起另一种运输服务方式的运输需求反向变动,两种相关运输服务存在互补性。

中国劳动力供给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中国劳动力供给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近几年,全球经济出现了衰退的现象,强大的中国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经济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结合劳动力的供给与宏观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中国劳动力供给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农村青年流向城市,城镇劳动力供给失去平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村青年向往城市的生活,不愿意留在落后的农村从事效益差、收入低的农业活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就业总量创造不足问题已被劳动力市场失衡所取代 劳动力市场失衡原因在于,伴随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发生了升级,新增劳动力结构主要由初中以下受教育者转变为初中毕业生,又由高中毕业生转变为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供给结构转型同时,需求结构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劳动力需求依然是低技能、低工资的低端就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不匹配性诱发了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难以调整原因在于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中国企业在价值链中被“俘获”,无法实现价值链的升级或沿价值链攀升,难以实现价值链分工角色定位改变。阻碍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三、中小型企业“招工难”,劳动参与率下降 劳动参与率逐渐下降,劳动力资源使用不充分。据报告数据

显示,从2000 年—2010 年10 年间,我国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劳动参与率在逐渐下降,从2000 年的77%下降到了2010 年的74.2%。导致这种下降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相对推迟了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二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提高了劳动参与意愿比较低的人口的比例;三是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家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一些家庭成员因为家庭总收入比较高而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四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40 岁- 50 岁年龄段的下岗失业人员,因种种原因而长期找不到工作受挫,也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阻碍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四、人口老龄化,中国劳动力资源减少 何谓“老龄化”,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2000 年,中国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2 年,中国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为14.3%,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9.4%。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据联合国预测,中国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32 年突破20%,在2049 年突破30%;中国60 岁以上和65 岁以上人口占比翻倍(60 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0%到20%,65 岁以上人口占比从7%到14%)所需时间分别仅为26 年和25 年,而美国分别为78 年和70 年,俄罗斯分别为51年和49 年,就连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也略慢于中国,分别为29 年和25 年。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减少在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中国劳动

专科《管理经济学》-试卷-答案

精品 专科《管理经济学》 一、(共75题,共150分) 1. 企业的一切决策都要建立在()。(2分) A.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B.盈利的基础上 C.会计成本的基础上 D.投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标准答案:A 2. 政府对产品征收消费税会导致()。(2分) A.产品价格上涨、销售量减少 B.产品价格下跌、销售量增加 C.需求曲线发生变化 D.供求曲线不变 .标准答案:A 3. 弹性需求和非弹性需求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形状的曲线。(2分) A.垂直的直线 B.水平的直线 C.倾余的直线 D.方程为P·Q=K的双曲线 .标准答案:C 4. 经济上合理的生产阶段是()。(2分)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 D.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标准答案:B 5. 民航机票经常价格打折说明飞机旅行的需求()。(2分) A.富有弹性 B.单位弹性 C.价格弹性不足 D.缺乏收入弹性 .标准答案:A 6. 投入要素的影子价格也正是该要素的()。(2分) A.边际成本 B.机会成本 C.边际收入 D.变动成本 .标准答案:B 7. 用贡献分析法进行决策分析时,固定成本属于()。(2分) A.机会成本 B.边际成本 C.增量成本 D.沉没成本 .标准答案:D 8.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最基本的特征是()。(2分) A.产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 B.买者和卖者都很多 C.各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 D.生产者进出这个行业是自由的 .标准答案:A 9. 企业投资量水平最优时的边际投资回报率等于()。(2分) A.边际产量收入 B.边际收入 C.边际成本 D.边际资金成本 .标准答案:D 10. 如果卡特尔的全体企业要获得最大利润,则分配产量的原则是()。(2分) A.平均成本相等 B.边际成本相等 C.总成本相等 D.利润总额相等 .标准答案:B 11. 下列原理中,不是管理经济理论支柱的是()。(2分) A.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B.关于国家有效干预的基本原理 C.需求弹性原理 D.机会成本原理 .标准答案:B 12. 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定价基础是()。(2分) A.边际成本 B.平均成本 C.变动成本 D.全部成本 .标准答案:D 13. 不属于企业兼并动机的是()。(2分)

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的关系

一、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的关系如何 交通运输需求来源于社会经济活动。散布在空间不同点的的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资源、劳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再生产中产生了交通运输需求 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中,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需求必须几倍两个条件,即具有实现位移的愿望和具备的支付能力。广泛性,多样性,派生性,与经济相关性,时间与空间的不平衡性和部分可替代性。 运输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价格水平下,运输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运输服务的数量。影响运输供给的因素有:技术、运输成本、政策与管理。 运输供给在市场中的实现,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运输生产者有出售运输产品或提供运输服务的愿望。 2、运输生产者有提供某种运输产品或提供运输服务的能力。 以上二者缺少任一条件,都不能形成有效的运输供给。 运输供给的特点:非储存性不平衡性巨大的外部性和成本转移性部分可替代性 关系:1、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是构成运输市场的两个基本方面。运输需求是运输供给的原因,而运输供给则是运输需求的基础。运输需求决定运输供给运输供给满足运输需求。 2、供需均衡:市场机制的自行调节,使运输供给和需求形成规律性的运动,出现某种量价关系的均衡状态,即市场均衡。但随着时间、生产的发展,运输供给与需求条件按照各自的规律发生变化,这种量价关系就要被打破,从而向新的均衡推进。 3、在存在运输短缺的运输市场中,运输短缺作为运输供给的约束,会使运输需求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中实现替代或转移。 4、运输需求的满足受到运输供给的限制.这种限制来自于运输企业的运能,运价以及需求本身的时间和空间因素.运输供给是由运输企业来完成的,它为社会提供作为使用值范踌的运输劳务是有效性服务,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效用性质的,运输供给的这种效用来满足社会的运输需求. 4、供需均衡与短缺 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运输市场均衡左右着运输系统内外部关系。但是,对于有一定计划经济的市场,对于交通运输这样一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运输短缺的因素在其中发挥着相当的作用。 在我国运输领域中短缺现象极为明显,几十年运输长期不适应运输需求的增长,己十分突出地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运输短缺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不足,也表现为运输质量的下降。运输短缺在宏现控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缺作为供给约束,制约经济的增长 (二)短缺作为非价格信号影响着运输的投入 (三)运输短缺为一个局部信号,会引起 2.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交通运输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其独立的自身经济效.运输生产中的消耗要从运营收入中来补偿,社会的运输需求的满足,

中国劳动力价格对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影响

中国劳动力价格对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影响 【摘要】对于中国而言,劳动力低成本是我国劳动力竞争的重要优势。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事实上,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体现。本文意在探究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廉价劳动力劳动参与率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换句话说,劳动力优势离 我们远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面对这种现象,不同的 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些看法的背后,我们可以看清劳动力优势的本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向被视作我国特殊的“比较优势”。而且低成本一直是我国许多地方招商引资的法宝。可以说,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支撑“中国制造”低价的基础。但这正体现我国劳动力水平不高的缺陷。所以,低廉劳动力这个优势离我们 远去也算是一种进步。与此同时,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劳动力价格的提 高必会降低一些企业的招工人数,使得就业更加紧张起来。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大城市显得尤为明显,摩托罗拉公 司一位管理人员曾说,目前中层管理人员的月薪是6000至8000 元,而5、6年前的月薪为5000元左右,造成薪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同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人员的高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 同时社会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薪酬同样水涨船高,由于业务的 增长,在同行业中始终能保持龙头的地位,效益的提高,人员的薪 酬也随之提升。此外,该公司的一线工人,近几年保持在2000元 左右,但是也确实有了一定的涨幅。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研究 所副所长包明华认为,我国经济过热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而工业劳动力成本是与农业生产收入相联系的,过去,大量农村富余的廉价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我国的这种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使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能保持较长时间的低成本优势,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据介绍,这也与农业结构调整有很大关系,农业逐步向生产质量高、有利于出口的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农民收入相应增加。有资料表明,第一产业产值近年来出现了反弹,从2003年占GDP的14. 4%上升到2004年的15. 2%。这意味着农民的收入出现了更加迅速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速度将会下降,这时,中国城镇很有可能面临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无限供给曾经是我们长期面临的市场态势,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将会发生改变: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再是水 平的,而是开始向右上方倾斜。可想而知,这会对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带来多么深远的影响。 此外,从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上看,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 计划生育政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使生育率稳步下降,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在近年来开始减少。中国的劳动力 供给压力正在减轻, 2006年或许还会感受到劳动力供给增加带来的就业压力,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从2007年开始,来自总量方面的

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的综述

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的综述 一、历史与研究成果 1、第一项研究成果源于贝克尔(Becker)、兰卡斯特(Lancaster)、马斯(Muth)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所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特别是贝克尔(Becker)的“时间资源配置理论”一文,明确地认识到家庭是劳动力供给行为决策中的基本单位。他把相关的决策问题分解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长短的决策,另一方面是家庭产出和消费的决策。贝克尔将生产、消费和劳动力供给这三项决策归结到一个家庭模式中,清楚地说明了在效用最大化行为的支配下,一个家庭如何确定其成员从事市场性活动和非市场性活动的时间安排比例,自产物品和外购商品的组合,以及不同家庭成员从事各项工作的劳动分工。贝克尔模型在劳动力供给研究方面很有影响力,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很多劳动力供给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Killingsworth,1983)。贝克尔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使经济分析手希能卓有成效地适用于家庭行为研究等方面,如成婚、离异适度的家庭成员规模等等。A.西加诺(Alessandro Cigno)从多方位讨论、拓展了贝克尔模式的理论框架,并探究了这一理论模型对很多问题的启迪与含义,如多人口家庭的时间分配、劳动力的性别分工等等。 2、第二项研究成果是人力资本理论,其关注的基点是劳动力素质等问题 诚然,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史的长河中可以追溯得很远很远(Smith,1776)。不过,是米恩瑟(Mincer,1958)和贝克尔(Becker,1964)的研究才使得人力资本理论丰满起来并具备了可操作性,他二人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此类文献中独领风骚。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和培训看成个人投资方式,对解决劳动经济学领域与酬金结构有关的许多问题很有指导意义。 二、最新研究成果 经济学中,关于劳动供给的问题可以看作是对个体提供劳动的激励问题,主要分析个体针对不同工资和收入所做出的反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劳动供给问题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于两大方面:一是在拓展新古典劳动供给模型的基础上,侧重经验实证研究,以大量复杂的估计方法代替简单的估计方法来研究个体劳动时间的决定,试图发现证伪这些模型命题的充分证据;二是近年来兴起的行为经济学逐步渗透到劳动经济学领域,正形成一种行为劳动经济学的系统观点,这一研究是继承行为经济学对新古典理论批判的思想,利用实证结论来质疑新古典劳动供给理论,同时给予这些经验证据以行为劳动经济学的解释。劳动供给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就是围绕这两条主线展开的。 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美国的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以及英国的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共同分享了这一荣誉和146万美元的奖金。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其研究工作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做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并且可以解释诸如“为何在有很多职位空缺的时候,仍有众多人失业”这类经济学现象,他们所建立的经济学模型。还有助于理解“规章制度和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职位空缺和工资”。 这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劳动力市场与失业理论研究,可谓是一时之选。在经济危机爆发三年之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失业率仍高居不下的大背景下,的

第一节运输供给的特点

第一节运输供给的特点 一、运输供给的概念 运输供给是指运输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运输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各种运输产品的数量。供给在市场上的实现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者有出售商品的愿望;二是生产者有生产的能力。商品的供给分两种情况,一是单个生产者的供给,二是该商品的市场总供给。在一特定时间内,单个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量,是该商品价格和该生产者生产成本的函数。商品的市场总供给,表示在不同的价格下与之相应的这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所能供给的总量。商品的市场总供给不仅取决于决定单个生产者供给量的所有因素,还取决于市场中这种商品生产者的数量。 在运输供给分析中应注意,供给量的变化和供给水平的变化是不同的。一般将某运输产品供给量的变化定义为单纯其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该产品的供给的变化,在坐标图上表现为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移动;而供给水平的变动则是指运输产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如成本)的变化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化,在坐标图上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在图7—1中,S表示原供给曲线,S1表示成本降低后的供给曲线,S2表示成本上升后的供给曲线。 图7—1供给水平变化 二、运输供给的特点 由于运输产业在各种结构方面的特点,使得运输供给与一般商品和服务的供给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运输供给有如下一些独具的特性: ⒈运输业“有效”供给的范围较大 大多数运输方式的特征之一是资本密集度高,一般来说运输业单位产值占用资金的数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生产和服务部门。资本密集度高往往意味着在总成本中固定成本比变动成本的比例要高,这使得各运输方式的短期成本曲线较为平坦,就是说与那些变动成本很大的产业相比,运输成本曲线的U字型不明显。当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在相当大的产出范围内具有较平坦的形状时,单位成本随运量变动只有很微小的改变。对于运输业者来说,处于由边际成本确定的理想“最优”供给量的运输成本,与其周围非最优供给量所对应的成本可能相差无几,所以“有效供给”对运输生产者来讲就有一个较大的范围。只有当需求量变动相当显著时,才会超出这一“有效供给”的范围。 ⒉运输供给的短期价格弹性较大 运输成本和运输能力调整的难易程度是影响运输供给弹性的重要因素。由于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几种运输方式的固定资本投资大,固定设备多,因而在短期内变动成本的比重较小,表现为短期成本曲线比较平缓,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大。在公路能力具备的条件下,购置汽车投入运营也比较容易。造成运输业短期

劳动经济学-杨河清-课后标准答案

劳动经济学-杨河清-课后答案

————————————————————————————————作者:————————————————————————————————日期:

劳动经济学(本科) 第一章至第七章课后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答: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需求和三个问题密切相关:第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第二,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第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为劳动力需求弹性? 答: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答: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有两种,一个是替代效应,一个是规模效应。产品价格的上涨,会使销售额下降,产出量减少,因而企业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 4、在考察劳动力需求时通常有哪些假设条件? 答: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5、试分析安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短期劳动需求。 答:完全竞争的企业是指企业所处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与产品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产品和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等等。 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工资相等。公式:MPL·P =W 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并且向右下方倾斜。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可以看成是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 6、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有哪些特点? 答: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平缓,这也意味着长期劳动力需求比短期劳动需求弹性大。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劳动力供给概况的演变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从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演变为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已经大幅下降。 改革之前的1978年,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6.3%,随着非农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2009年这个比重下降到60.1%。难道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仅仅减少了16.2%?事实上,这由于统计数据是依据劳动者的户籍所在地和城乡就业统计数作出的,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劳动力城乡分布。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为4.69亿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9年末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超过1.49亿人,加上在本地企业的从业人员0.88亿人,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37亿人,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的51%以上已经实现了就地或外出转移就业。按照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尚需要近1.8亿劳动力。因此,从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4.69亿人中,依次扣除转移就业的2.37亿人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1.8亿人,实际剩余劳动力仅为5200万人,40岁以下的只有4600万人左右,大大低于通常认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或者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说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已经大幅下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1%,易于转移就业的40岁以下人员仅占10%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无限供给。 (二)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显现。 2003年末,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民工输入集中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用工企业以过去长期支付的工资水平,无法完成预定的招工目标,民工缺口高达10%—20%,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甚至在许多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如四川、河南的一些城市劳动力市场也陆续发出劳动力短缺的信号。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