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Alexader Gottlieb aumgarten,1674-1762年)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他认为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

德国“理性主义”美学,又称新古典主义,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此美学进一步重视人的研究,形成“理性派”“经验派”;哲学研究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以文艺运动而言,是法国的“古典主义”其继承了文艺复兴反对中世纪盲目信仰,把人的理性提高到首位;然因把理性规则教条化,引起18世纪启蒙思想家反对。

代表思想家

【笛卡儿Descartes, 1596-1650】近代理性哲学的开山祖,把认识论提到首位,主张物质和精神并存的二元论者;唯心主义的唯理论者;所谓美所指的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美没有一种确定的尺度。

【布瓦洛Nicolas Boileau, 1636-1711】只有符合理性的内容、合乎逻辑的明确严整、部份与整体配合才是美的。由于理性是普遍的、永恒的,故由理性所产生的美也是永恒和绝对的。文艺应创造典型形象,不是现实的机械模仿,应当高于现实,力图为文艺创出合乎理性,万古不变的规则。布瓦洛美学要学习古典,创造概括的、高于个人的、表现人性的形象,然过分教条化、绝对化了。

补充:

世界美学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大阶段:

一是从4万年前仪式和艺术出现到公元前4千年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之前出现的原始时代,这一时期人类关于美的观念在原始艺术中体现出来;

二是从埃及和苏美尔文明始的五大文明(埃及、两河、印度河、中国夏商周、美洲奥尔梅克文明)到公元前700年轴心时代之前的神庙文化时期,这一时期人类关于美的观念用一种国家型的宗教艺术来表现;

三是从2千年前的轴心时代到17世纪现代性开始的时期,这时各大文化,包括希腊、希伯来、波斯在内的地中海、中国、印度,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文化、东正教文化等,实现了哲学突破,用一种理性的思想来看待人和世界,开始了用理论形式来讲述美学,其中,西方文化从柏拉图追求美的本质始,建立了一种谈论美的学科形式。而中国和印度,用的一种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方式来谈论审美现象。

四是从现代性以来至今的400多年历史,这时,一方面西方文化的美学以自身的逻辑不断地演化,另方面,非西方文化在西方这一世界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按照西方的学科方式建立起了自己的美学,构成了西方美学与非西方美学之间的互动。

在这四大阶段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是潜美学,从学科的角度,可以忽略不计,重要的是第三和第四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美学演进,构成了世界美学的历史大线和整体风貌。

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对文人园林的影响

第22卷 第3期2007年7月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 Y OF AGRICU LTU RE Vo l.22,N o.3 Jul.,2007 收稿日期:2007-06-05 作者简介:黄 谦,男,1983年出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园林史;*通讯作者:徐 峰,女,1969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 园林艺术、园林规划设计 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对文人园林的影响 黄 谦,徐 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北京100094)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对文人园林影响最大的非东晋诗人陶渊明莫属。陶诗不仅激发无数文人墨客对园林的向往与热爱,更形成一种独特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这种思想不论在造园的意境、造园模式,还是在造园的技巧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文人园林的创作,对中国园林艺术起到深远的影响,同时更需要后人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继续发掘它的美学价值。关 键 词: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文人园林中图分类号:T U 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186(2007)03-0044-04Influenc e of T ao Y uan -m ing .s Naturalistic Aesthetics on Literati G ardens H UANG Qian,XU Feng * (Colleg e of H umanities and D ev elo pment,China A gr icultural U niver sity,Beijing 100094,China) Abstract :It is the transitio n tim 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n We-i Jin Dynasty 1In the taste thoug hts of Jin Dy nasty,Liter ati Gardens w ere im pacted most by T ao Yuan -ming 1Tao Yuan -ming .s po em s no t only inspired many cler isies falling in lov e w ith gardens,but also fo rmed into one kind of natur alistic aesthetics w hich affected the aspects o f literati g ardens from artistic conception,pattern and technique 1M eanw hile, later generations should pack up and resear ch Tao Yuan -m ing .s naturalistic aesthetics by the number s so as to develop its value of esthetics 1 Key words :Tao Yuan -ming;naturalism;aesthetics;literati garden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后世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0。国内外对陶渊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人的生平、具体诗文、隐逸思想、自然观和比较研究等方面。而作为中国文人园林的创始人,陶渊明与中国园林的关系却很少被人论及。笔者通过分析陶诗中所蕴含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阐明其对文人园林的深远影响,理清陶渊明与文人园林的关系。 1 陶诗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 111 陶渊明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内涵11111 陶渊明的/自然0主义 在现存所有的陶诗中,/自然0一词共出现过4次: /复得返自然。0)))《归园田居》;/神辨自然以释 之。0)))《形影神》;/质性自然。0)))《归去来兮辞》;/渐近自然。0)))《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这些诗中的/自然0,首先来自陶渊明的哲学观,其次来自于他的本心。 陶渊明的哲学观主要接受当时风行于社会的道家思想及玄学的影响。道家强调自在、和谐,极力反对违背/自然0。在道家看来,/自然0就是天然,不经人力干预、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本质存在。到魏晋时期,玄学家在为《老子》、《庄子》作注时也强调一切都要服从自然,认为只有这样,生命的完整性、和谐性才能得以保全。这种哲学观反映在陶渊明身上,就是其所说的/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0所以,当诗人面对/八表同昏,平陆成江0的乱世时,敢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毅然辞官归隐庐山脚下。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美学是本世纪中叶产生的重要且强大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舍勒尔、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萨特和加缪。这中间除舍勒尔之外,其他四人都对艺术和美学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而且萨特和加缪又是存在主义艺术思潮的主将。 当海德格尔出《存在与时间》于1927年发表之后,西方哲学界曾发出过这样的狂欢:“哲学终于从天国回到了地面。”正是在这种狂欢中显示了由海德格尔开启而由存在主义哲学完成的一个巨大的转变: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对抽象的本质(理性)转向了“实存”,从物(客体)转向了人(主体),即从“理性人”转向了实存的人。因此,存在主义美学的主要特征,是把美学与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中问他们考虑的美学问题,是美的本源问题。而美的本源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只能从对存在的追问中获得。由于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紧紧地与人关联,存在主义美学便始终围绕着人这个主体旋转。整个存在主义美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由海德格尔表述的信念:美或者艺术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艺术和美由此而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根源。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和美成了达成人的本真存在的见证,从而完成着拯救的使命。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想起了尼采的这样一个信念:没有审美的人生如何可能。因此,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W.考夫曼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在追问存在的问题时,最后都自觉不自觉地转向了艺术,转向了美学。这是不是因为美或者艺术是开启存在者的存在的最根本途径呢? 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虽然存在主义美学仍是围绕着人来旋转的,但这种美与人的相关,却不再是从表现的意义上与人相关,也不再是从符号创造的意义上与人相关。如果说表现主义美学的表现是建基于人作为主体的生命力、情感等之上的话,那么在存在主义美学这里,人作为实存,是不具有什么先在的诸如表现主义所谓的生命力、情感等的,因为作为实存,他的本质尚处于缺席状态。而美只发生于这个其本质尚付阙如的“此在”或实在向其真正的存在谋划的过程中,只有当那个尚付阙如的真正存在向其显现、敞开时,美才诞生。因此,20世纪美学发展中开始的那强大的表现之风从存在主义美学这里开始煞住。美学中的纯主观因素和重情主义的趋势得以扭转。从存在主义美学开始,表现便不再是美学的核心概念,在存在主义美学中取代“表现”这个概念的是所谓敞开、显现、照耀、呼唤等。 对于表现主义美学来说,表现本身就能达成美。但是存在主义者不相信这一点。因为在存在主义者那里,实存的人并不具备任何有意义的内容,他所拥有的只有诸可能性。虽然艺术和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区别

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特征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例如《高老头》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暴发户对封 建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子爵夫人告别巴黎)。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例如《高老头》描写资产阶级凭借金钱和财富的力量打败封建贵族。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现实主义的历史性要求,实质上是以社会分析为核心,即以摹写人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本身的结构为艺术原则。而且现实主义竭力通过人的现实矛盾去揭示人与社会的辩证法则。例如《高老头》中小说揭露了与资产阶级野心家极端利己投机取巧完全不同的诚实的个人奋斗之路。 自然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有有以下点: 1.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但不同的是,现实主义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例如《高老头》中高老头对女儿的溺爱与泰伊番将女儿赶出家门的一系类的心理,动作,环境描写,都是按事情所应发展的的过程来写的,而不是直接的致命。而自然主义则根本否定文学应当服从于一定的政治的和道德的目的,认为文学应当保持绝对的中立和客观。 2.自然主义不仅要求作家有科学家的态度,而且要求作家使用科学家的方法,即实验的方法。自然主义的小说就是这些实验的记录,故称“实验小说”。而现实主义文学则强调情节的丰富性,让读者自己从中体会。《高老头》结构精致,情节富有戏剧性。小说围绕拉斯底涅向上爬安排情节,有主有次、多情节、多故事。伏脱冷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后被捕;鲍赛昂夫人完成任务后隐退;高老头的悲剧促进了他性格的最后形成。

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义

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义 摘要:理性主义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经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各个不同时期后,理性主义得到丰富与发展,并随着理性之光,人类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正确把握理想主义的核心要义,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方文化理性主义影响启示 理性主义,最早在古希腊光辉的历程中显现,随着西方进入封建社会时代,理性虽为自然之光,但必须服从信仰,“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而随着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到来,理性主义复兴了,它促进了西方文化、科学和社会的空前发展。不同的时期,对于理性主义的阐释与价值取向也各有不同。自17世纪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理性主义也有积极与消极的一面,因此辩证地看待理性主义,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一、理性主义的含义 实际上对于理性主义的含义的解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流派对于理性主义的认识有所不同。而现代意义上的理性主义,主要指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它高于并独立于感官感知。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 [1] 其中对于“理性”的理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一方面理性是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跟感性相对)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是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二、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义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世界上的很多民族,他们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灿烂文明。西方,这个相对于东方而言的国度,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创造了光辉成就的文化。而其理性主义,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对于西方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其深刻意义。 (一)古希腊时期的理性主义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是西方文化的故乡。西方哲学在公元前7世纪就诞生于此,古希腊在自然科学、民主政治、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对于理性主义而言,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是西方理性主义的源头。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士,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命题,那就是: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士的观点,或许在我们今天看来很幼稚,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在他之前人们总是用原始神话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而泰勒士,是第一个通过理性思维,通过观察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万物的种子就其本性来说,都是潮湿的,因此通过理性的推断出水就是这些潮湿东西的来源。接着是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他提出了逻各斯,它表明了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寻找万物的本原,而且通过理性进一步找寻现象背后带有规律的东西。泰勒士与赫拉克利特对于世界本原的看法都是从人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理性概括,而作为西方第一个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对于世界本原这个问题的看法上,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这又反映了人类的理性认识进了一大步,证明人们认识事物已能从抽象方面把握。为原子论做出决定性贡献的德谟克利特,他认为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观点确定了理性在认识论上的地位。[2]公元前5世纪,希腊进入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的“西方孔子”苏格拉底,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重要思想,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3]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继承老师的思想外,他还提出了“理想论”,并从其理念论出发,又提出了他的认识“回忆说”,他认为人的认识只不过是人的肉体降生尘世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感性经验虽然能够刺激引起这种回忆, 但感性经验又是人的认识的严重障阻, 只有清

现代西方美学流派

第十六章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表现主义、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美学 两大主潮:20世纪,美学领域形成了人文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分立的局面。人文主义美学一般主要采取哲学的、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研究方法,而科学美学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但是这种分别远不是绝对的,有些流派,例如各种心理学派的美学,很难简单地划归人文主义美学或科学主义美学。 两次转移:研究重点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艺术家和创作(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直觉主义、符号论)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 两个转向:一是非理性转向,二是语言学转向。 前沿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广义的文化研究等相继出台。轮番表演。 第一节表现主义美学 一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克罗齐(Benedeho Croce,1866—1952)是意大利的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在哲学上,他是新黑格尔主义者,承袭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反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体系,称自己的哲学为“精神哲学”。 主要美学著作有《文学批评》(1894) 《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美学原理和美学的历史)》(1902)《美学纲要》(1912),和《诗论》(1936)等。 克罗齐试图确立艺术的独立自主性,划清艺术与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把艺术从科学、经济、道德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他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直觉既表现,艺术即直觉。 1.直觉即表现 直觉与理性。直觉,来源于想象,不依靠概念,产生的是意象,从而区别于理性; 直觉与知觉。直觉区别于知觉。对实在事物所起的知觉和对可能事物所起的单纯形象,二者在不起分别的统一中,才是直觉。我们只把我们的印象化为对象,无论那印象是否是关于实在。 直觉与时空。直觉在一个艺术作品中所见出的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性格,个别的相貌。 直觉与感受。直觉在感受之外,已不复是感受。感受(印象、情绪、欲念)为无形式的物质。感受处于直觉界限以下,而直觉属于心灵。物质只有经过心灵形式的打扮和征服,才产生具体形象。 直觉与联想。如果联想既非记忆,又非诸感受品的流转,而是创造的联想,是综合,那么直觉是联想。 直觉与表象。表象是一个购含混的名词。如果它指是超乎感受之上的独立的一种东西,那么表象就是直觉。如果它被看成感受本身,那么就不是直觉。 直觉即表现。表现就是借文字、线条、颜色、声音的助力,把感觉和印象“从心灵的深暗地带提升到凝神观照界的明朗”。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直觉与表现是无法可分的。直觉首先是心灵的一种赋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直觉的过程就是心灵赋物质以形式,使之上升为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的过程。直觉是表现,而且只是表现。 2.艺术即直觉 在《美学原理》中,克罗齐认为艺术与直觉完全统一。它们没有种类上的区别,也没有强度上的区别。 在《美学纲要》中,克罗齐从五个否定方面论证了艺术即直觉: 第一,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物理的事实并不真实,艺术则是高度真实的。 第二,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反对把艺术定义为引起快感的事物。 第三,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审美意象在道德上无可褒贬。 第四,艺术不具有概念知识的特性。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把艺术和哲学、历史区别开来。 第五,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数学。数学的精神与科学的精神是诗歌精神的最公开的敌人 结论:艺术是抒情的直觉,“是情感给了直觉以连贯性和完满性;直觉之所以真是连贯的和完整的,就因为它表达了情感,而且直觉只能来自情感,甚于情感。”

从《管弦乐变奏曲》看威伯恩 对表现主义 美学观 陈 岱

陈岱 Chen Dai 从《管弦乐变奏曲》看威伯恩对表现主义美学观 的背离 内容提要:《管弦乐变奏曲》(《Orchestral music partita》OP.27)是威伯恩[1]晚期创作中具有整体序列主义特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部 作品的分析,从美学的角度更深一层挖掘该作品在美学观念上对表现主 义的背离。 关键词:威伯恩《管弦乐变奏曲》表现主义整体序列主义音乐美学 一、引言 安东·威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1945)是20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也是“表现主义”中创新最为突出的作曲家之一。其晚期代表作《小交响曲》(《Symphony》作品OP.21)、《钢琴变奏曲》(《Piano partita》作品OP.27)、《管弦乐变奏曲》(《Orchestral music partita》作品OP.30)广为人们熟知。目前,国内已有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但大多关注的是作品本体分析。对于他在晚期作品中大量使用的整体序列技法,以及同时反映出来的美学思想的研究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威伯恩在后期创作中对序列音乐的发展,以及促成后来整体序列主义的形成,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领域,其意义及重要性是后人无可企及的。本文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威伯恩《管弦乐变奏曲》中所运用的特殊作曲技法作了分析研究,旨在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特征,以及这一特征与表现主义音乐美学观念之间的差异。 作者简介:陈岱,女,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03级),本科生。

表现主义,是西方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音乐艺术流派之一。它强调艺术表现的对象是人的主体感情。在邢维凯的《情感艺术》一书中认为:“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意识在表现主义的理论及实践中被推向了极端,表现主义更激进的强调主体情感与外界世界相异的一面,主张在艺术创造中排除对客观现实因素的模仿,而将纯粹主观的,非理性的(直觉的)情感体验付诸于形式。[2]”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表现主义音乐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趣味,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体现19世纪浪漫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基本概念,即音乐作品要表达人的情感。情感论美学的核心就是情感表现。对于主体人的主观情感的表达,正是勋伯格[3]及其表现主义音乐所刻意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在勋伯格看来,艺术美的本质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音乐作品的美就在于表达主体人的情感。在这种美学观念的引导下,勋伯格试图寻找更为适合的音乐表达方式,他曾先后历经了浪漫主义后期、无调性,以及一战后(1919年)的十二音技法时期。十二音作曲技法的确立与使用,进一步实现了表现主义的音乐美学观念。它将传统情感以一种纯主观、极端个性化、非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至于“将情感有意识的阻断了与之相关联的正常途径”[4]。 随着十二音创作技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许多十二音序列主义的新的追随者觉得尚未将这种技巧发展的足够充分,把序列仅限于音高维度是不够的,而在其他的维度也应该预设一些固定类型进行创作。这样,对序列的控制就从早期对音高的控制,逐渐发展到对节奏、力度、音色等因素的控制。这一做法,充分体现在威伯恩的后期创作中。在表现主义的最后几十年里,威伯恩进行了大量尝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音乐语言,如:序列音乐技法的控制上,音色旋律的运用,点描派的形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序列音乐技法的发展,以及促成了后来整体序列音乐的形成。在威伯恩音乐作品中,对音列的控制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局部走向整体,致使最终走向完全控制的整体序列音乐。这种音乐不仅把音高序列化,而且进一步将时值、音色、力度等各种音乐要素全部纳入序列化结构原则之中。这样,整体序列作品就成了一种处于高度理性控制下的音响,一种数学计算的对象,一种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游戏。如果说表现主义的十二音序列在某种程度上还延续着浪漫主义的情感观念,那么,对于整体序列主义来说,则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形式上的游戏,通过对不同元素的多层面控制以获得不同以往的音响

8-1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一) 第八章 授课题目: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理解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掌握左拉、莫泊桑、波德莱尔创作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方法:互动式的讲授;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19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处于第二帝国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同时进行殖民扩张。拿破仑第三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迫害共和派。由于他在军事上的无能,导致1870年以色当战役的惨败。普法战争的爆发表明普鲁士日益强大,欧洲的几个强国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尖锐矛盾。第二帝国的败北加深了民族矛盾,由此产生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巴黎公社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当局为了转移矛盾,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实证主义、唯意志论、直觉主义等哲学思潮广泛流行。 这就是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深刻影响。它的哲学基础是孔德(1798—1857)的实证主义。实证一词即“实在”、“确定”、“精确”的意思。孔德的实证哲学(《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而不追究事实和现象领域内的本质与规律性。他把一切现象看成不变的自然规律,不去探索原因和目的。孔德力图将哲学融化于自然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第三,艺术问题。第四,审美关系。第五,审美活动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和谐毕达哥拉斯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和谐的比例的审美本质在于,它说明了部分和整体以及统一的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比例适度,才能构成恰当的数量关系,组成整体的和谐之美,如黄金分割定律在人身体上的应

美学的定义

美学的定义: (维基百科)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醜”,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西方美学简史思路梳理: 古典时期: 西方美学肇兴于希腊罗马时期,最初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关注点在于自然界。苏格拉底将注意力由自然界转向社会,由此,美学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解决的早期希腊思想家留下的两大问题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从雅典明珠实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立场出发,对这两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答案。1、肯定了文艺模仿现实世界,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因而是反现实的。2、肯定了文艺要为现实服务,但是抹煞了艺术标准,压抑情感。 亚里士多德处于希腊文化的总结时代,他的《诗学》和《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的具有科学系统的关于美学的著作。总结了成就,建立了规范理论。 他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的看法基本是唯物和现实的,他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建立了艺术有机体的概念。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他认为文艺标准不同于政治标准,但是文艺能发生深刻的教育作用,评判文艺不能只靠文艺标准。 亚历山大和罗马时代: 历史的更迭:马其顿帝国的建立和分裂,西方政治中心向罗马转移。个人从社会分离出来(原为个人与城邦集体统一),进行独立和分散的活动,单纯的书斋生活,视野较狭窄,研究重点集中在修辞和文艺理论上。其代表人物有贺拉斯(拉丁古典理想的奠定者)、郎吉弩斯(《论崇高》,表现文艺的情感效果,流露出浪漫主义倾向)和普洛丁(自有的哲学系统,是古代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桥梁)。 中世纪: 从四世纪到十三世纪,欧洲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仅有的活动是将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基督教的神学上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但丁的出现。 此间重要文化史实:1、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制度的奠定;2、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3、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4、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的美学思想(把美当作是上帝的一种属性,上帝是最高的美,是一切感性事务的美的最后根源);5、中世纪民间文艺对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的反抗(建筑、世俗文学,揭示出文艺复兴的曙光);6、但丁的文艺思想(诗为寓言说,论俗语) 文艺复兴时代: 欧洲迈入近代化,封建主义的上升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伴随着精神解放。“人道主义”的理想被提出。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原因1、资本主义最早登上历史舞台;2、欧洲的文艺最发达)。 最初,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家只是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反宗教的斗争,后渐渐从文艺反映现实和文艺的教育娱乐功用来为文艺辩护,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主要有:古典的批判与继承:当时学界分为新旧两派进行论争,保守派崇尚古典权威,而新派却认为意大利文学同样伟大。这场古今之争对活跃文艺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结合创作实践,对古

美学观点集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美学之父。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 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 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 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 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康德:古典美学的奠基者,游戏说,其核心在于想象力和知性之间的(协调一致)。 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自由游戏) 认为美不含功利性,至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 康德说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说明其论述着手的角度是(审美效应) 康德分析崇高,认为其特征是“无形式”的著作是(《判断力批判》,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分为(决定判断力,反思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律,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 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对悲剧的最大贡献是(将辩证思维运用到悲剧分析),认为“喜剧是压倒观念 完善了游戏说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讲演录》中所划分的艺术分为三类,三种艺术类型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说明(美是诉诸感性的) 近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学思潮有 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心理学物理学的创始人。 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 代表作:《实验美学论》(1871)和《美学导论》(1876),美学初探:1876 观点:在哲学上费希纳是一个唯心主义泛灵论者,他认为凡物都有灵魂,心和物是不可分的,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 他提出,美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广义的美指能唤起愉悦性的一切东西,狭义的美指在审美和艺术中能使人感受到高尚快感的东西。这两种美都受制于条审美心理学原则,他称为“审美阈”、“审美加强”、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1.历程: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60年代,龚古尔兄弟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并创作了《卢贡-马卡尔家族》,成为自然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70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莫泊桑、于斯曼等,他 ,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80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至全欧洲,尤其在德国声势浩大。 2.理论: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启发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科学”、“真实”是自然主义追求的目标。 3.风格: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文体。作家在作品中竭力隐去,少有议论。为20世纪许多流派所吸取。 4.评价:自然主义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把人等同于任何一种生物,因而常以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忽视甚至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引发出许多错误的结论,也描写了大量酗酒、淫荡、神经质等畸形变态的现象。但总体来说,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审视人的行为和心理,体现了自然主义要科学、准确地剖析人的努力,是有益于丰富人对自身复杂性的认识的。 5.代表作家:法国龚古尔兄弟、左拉。 (二)唯美主义文学 1.发展历程:发端于30年代的法国。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唯美主义的纲领性口号。他精心构思的小说《莫班小姐》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60年代,巴那斯派在诗歌创作中精雕细刻、追求格律的工整和形式的完美,形成了又一次唯美主义的高潮。 英国的唯美主义晚于法国,但是理论更完备,创作更丰富,影响也更广泛。40、50年代出现的先拉斐尔兄弟会是唯美主义的先声。80、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达到高潮,涌现了王尔德、佩特等一批作家、批评家。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90年代末,他退出文坛,英国的唯美主义思潮随之进入尾声。 2.理论:反对艺术服务于政治、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既反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也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于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便成了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 将“美”与“善”和“真”剥离。认为艺术的任务不应是反映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的“美”去遮蔽现实的“丑”,使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从而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他们甚至主张,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不是艺术应当人生化,而是人生应该艺术化。 3.风格:作品大多精巧考究、空灵飘逸、华而不实。新颖雕琢有余、思想深度不足 4.评价:唯美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艺术的独立价值,提高了艺术的地位,但对功利性和现实性的彻底否定,又在实际上贬低了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代表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奥斯卡·王尔德

0037美学自考考点整理(超详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一)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 代表人物: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 作品:《大希庇阿斯篇》(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 影响:从柏拉图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 美学在古希腊没成为一门学科,但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 (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作品:《美学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美的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fine art) 理论: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 问题是研究艺术已经有了艺术学艺术原理,为什么还要美学? 回答是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艺术,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艺术的美,有一种哲学的品格和高度,因而有很多美学家认为美学就等同于艺术哲学。 (三)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1、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起源:英国的经验派 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即分析哲学)认为只有能够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1)分析哲学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后期提出一个著名命题:“语词的意义即用法(或译‘在其使用中’)” 认为“与美学相联系的、最重要的可能是审美反应”→这实际上把美学研究的重点专项人们的审美经验。 (2)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 主张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3)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 主张放弃对美作形而上学的探讨,而强调对人们的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 平日里,我们谈到“理性主义”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理性主义”就是指做事很理智、很讲科学、不冲动胡来、摆脱情绪的影响、超情绪化的意思。但我们从一些学术文章看到“理性主义”四个字时,会发现按照常识的观点去解读,就会把它彻底的理解错误。 在哲学上,理性主义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倾向,其认为知识的源泉来自于某种不言自明的“公理”,然后就可以从这个公理作为起点,依靠逻辑推理、通过演绎论证,建立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理性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认为知识和真理来源于某个“天赋概念”,这个天赋概念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证明的,就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这么简单。它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不容否定,不容修改。某些理性主义者甚至把直觉作为“天赋概念”的来源。换句话说,理性和知识是天赋的,它犹如直觉一般,是与生俱来的。除此之外,理性主义的第二特点在于,它注重演绎思维,也就是自上而下逻辑推理思维。它认为“天赋概念”正确性不容质疑,那么根据“天赋观念”所推出来的定理、推论什么的也必然是正确的。否则,它如果跟“天赋概念”发生了矛盾,那就一定是错误的。 说起理性主义的由来,从神话宇宙论到自然宇宙论的转变前哲学时代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世界地本源问题,在古希腊的神话创世说中同样如此。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和赫西奥德的《神谱》比较完整的表达了这种宇宙观。由于无法抗拒自然力量的压迫而屈从于自然力量的人们,在寻求世界的本原时不得不感性地求助于诸神,或者感性地去凭空猜测日食的周期和天体的运行。但是米利都的贤人们不再满足于听荷马和赫西奥德杜撰的诸神与英雄的故事,而是渴望知道真

实的世界是什么。正是他们的探索引起了思维领域的奇迹发生——哲学的诞生。这也正是理性思维对感性猜测的伟大胜利。他们开始对诸神创世说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力求摆脱对宇宙的神话思维方式。努力寻求宇宙和自然的构成、本质和规律。泰勒斯坚定地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时,这无疑做出了一个打破了神话垄断思维的走向自然主义的理性判断。它总结和概括了以往人们所有对自然界的具体观察和感觉经验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因此,这一理性判断也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这也正是理性思维的根本特征,从这里,我们开始认识到何为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经由古希腊理性主义、中世纪和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到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的发展。 我们知道,笛卡尔的理论相对来说更接近柏拉图,他认为只有一些永恒真理可以单纯靠推理得到,其余的知识需要藉助生活经验以及必要的科学手段。更准确地说笛卡尔是一位重视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者,是一位重视科学的经验主义者。笛卡尔声言,切勿轻信“那些不是完全确定无疑的东西”,“只要我在那些东西里找到哪怕一点点可疑的东西就足以促使我把它们全部都抛弃掉”。“我思故我在”成为笛卡尔为理性辩护的最强音。真正的知识必须经由理性方法才能获得,而且理性方法也是获致真知的唯一途径,感觉经验因无法达致确定性而被蔑视、遭抛弃。由此确证了人的主体性认识地位——人成为他者存在的根据和尺度,所有这一切依凭的媒介则是人的理性。理性成了最高的法庭和裁判者,一切都要放到理性的天平上进行评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性是以人对神的反抗开始的:人把自己虚幻中观念化的超自然力量拉下了神坛,把人及其理性放在了原来上帝的位置。原来以神圣天意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和道德秩序,不得不让位于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理性思维完成了向理性主义的蜕变。这种理性主义倾向不仅体现在哲学认识论上,而且开始渗透并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1、柏拉图 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亚氏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美的事物体积大小要合适,要有一定的安排,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构成了美的要素。亚氏注重美的感性形式因素。 3、普洛丁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者,普氏美学是对柏拉图美学之改造,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美的理念从哪里来?普洛丁的回答是,只能从神那里来。普氏仿照柏氏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他主要论述了对物体的美、心灵的美和最高的美即理念美或理性美的审美认识。普氏不但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认为要达到这种最高的美,就得净化心灵,通过心灵视觉去观照它。而且他也把对“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或理性的观照,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普洛丁还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审美理论,审美是一种观照。他说:观照不是观看,而是另一种视觉类型,即迷狂。看到高级的美会使人在迷狂中惊喜交集,充满狂热和狂喜,他把这种迷狂的境界看作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他说:“谁能达到这种观照谁就享幸福,谁达不到这种观照谁就是真正不幸的人。”普罗提诺还提出的方法是闭目内视,“闭上双眼,转向另一种观看的方法,并激活它,这种方法人人都有,但是很少有人使用。”审美要靠“内在的眼睛”、“灵魂的视觉”。单凭感官无法作出审美判断,因为美的对象是包含理性内容的。他说,美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文学概述 一、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这一时期,法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社会动荡不安。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两次科技革命使科学理性精神空前高涨,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更多地思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并试图将二者加以融合。第二帝国的暴力统治,普法战争的失利,以及巴黎公社对社会的冲击,使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这些成为自然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哲学只研究事物的表象与事实,并不去探求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孔德强调艺术(包括文学)应该努力去探索人,但在孔德看来,人的生理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决定了人的社会性,因此主张以人的病理状态作为道德研究的基础。接受了实证主义哲学观点的泰纳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论点,但在这三要素中,他更强调种族因素,即先天的生理遗传因素及特定的民族因素。遗传学家吕卡斯的《自然遗传论》把人的一切病况都归结到遗传问题,认为一个人的过失通过遗传可以危害整个家庭,并可能波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更是将实验论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强调精确地研究现象发生的条件,认为在研究任何事物时都必须探求其特性和环境。另外,贝尔纳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这些理论都深刻地影响了自然主义文学,并成为自然主义文学得以产生的思想基础。 法国是欧洲现代国家中最直接地接受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衣钵的国家,柏拉图提出的摹仿说最深刻、最直接地影响了法国作家。十九世纪上半叶,以摹仿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在法国空前繁荣。而自然主义作家同样认为,真实是文学的生命,这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相同,他们也的确深受现实主义的影响。左拉不仅对司汤达、巴尔扎克这样的现实主义大师推崇备至,甚至把他们看作是自然主义之父。他还提出自然主义小说应该以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为典范,像福楼拜那样坚守客观冷静的创作原则。悠久的摹仿论传统、发达的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的科学理性精神相结合,使自然主义最先在法国产生。 最早具有自然主义特征并取得创作实绩的是龚古尔兄弟。他们注重对社会风俗细致的描绘,而且多写病态人物,开始用生理学,甚至病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埃德蒙·德·龚古尔认为他们兄弟的所有的作品,落点都在神经官能症上。《杰米妮·拉赛朵》是他们的代表作,被看作是自然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写了一个女佣悲惨的一生,她爱上了一个好吃懒做的男人,被逼得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最后贫病而死。龚古尔兄弟把主人公当作一个病例来进行解剖分析,正如他们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所说:“在感官享乐的赤裸裸的逼真描绘的后面,隐含的是对性爱心理的临床研究。”龚古尔兄弟的创作为自然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左拉是法国自然主义无可争辩的创建者,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和理论建树成为法国自然主义作家的核心。围绕他形成了一个自然主义的“梅塘集团”,这个集团除左拉以外还包括莫泊桑、阿莱克西斯、瑟阿尔、于斯曼和厄尼克。这个集团中几位作家的合集《梅塘晚会》于1880年问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法国,除了龚古尔兄弟和左拉外,其他自然主义的重要作家还有莫泊桑,他是“梅塘集团”的重要成员。他的很多作品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如《女雇工的经历》、《泰利埃公馆》、《温泉》等。另外还有阿尔封斯·都德,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一定程度上游离于自然主义。但由于受到左拉、龚古尔兄弟的影响,也明显存在自然主义的倾向。他的剧本《生存竞争》便被认为是“舞台上的达尔文主义”。 随着左拉的《实验小说论》(1880)、《自然主义戏剧》(1881)、《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等自然主义理论著作的问世,自然主义在19世纪80年代进入兴盛期。,在这一时期,自然主义传到了欧洲其它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德国出现了自然主义的杂志《社会》等,并且在自然主义戏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俄国在1873年就翻译了左拉的作品。瑞典、希腊、意大利、波兰、丹麦等国也出现了一些自然主义作家,取得了一定的创作实绩。此后,自然主义又影响到了欧洲以外的国家,日本产生了像岛崎藤村的《破戒》和田山花袋的《棉被》等优秀的自然主义作品。美国小说家德莱塞的《嘉莉妹妹》等作品也明显地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自然主义也进入了拉丁美洲,出现了一些带有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 二、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 (一)科学理性精神关照下的真实观 自然主义十分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可以说,真实性是自然主义的最高原则。龚古尔兄弟力图描绘“真实的生活”,将目睹过的故事写入文学作品,左拉更强调说“小说家最高的品格就是真实感”,而“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但是,虽然自然主义推崇现实主义大师们,也深受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自然主义毕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文学思潮,所以自然主义所倡导的真实性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有着本质的不同:现实主义执著于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