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24 诗词五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部优 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 这种效果,为什么?
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 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 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 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 心境相吻合。
抒隐居之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
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 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 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 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 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 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 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 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 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 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
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
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
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
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写出了“春 望”所见,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 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 “国破”与“城春”意思相反,诗人却在此对举, 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正是这种别具匠心的艺 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24.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第26课《诗词五首——渔家傲》-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二、赏读,探梦
我出生济南,长在汴京,自幼才华出众。少女 时侯的我无忧无虑,婚后与我的丈夫研究金石文物, 烹茶赌书,志趣相投,虽然经常两地分离,饱尝相 思之苦,那时侯的我仍然幸福甜蜜。
可后来,金人入侵,家乡沦陷,我流落南方, 辗转漂泊,丈夫离世,29年的恩爱夫妻,阴阳两隔, 我孑然一身,不知身之所往。只能追随逃亡海上的 朝廷,历尽风涛之险,流离之痛紧紧缠绕着我…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整首词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知人论世,深刻体悟词人内心情感, 感受词人对于光明与幸福的追求。 3.拓展阅读,感受词人的济世情怀。
一、初读,入梦。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宋〕
1127年,金兵入侵,她和丈夫被迫南渡,“空梦 长安,认取长安道”,故国从此只在梦里,但她 柔弱的身躯却未曾屈服,乌江畔,她写下“生当 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129年,丈夫病逝,多年珍藏的金石古玩几乎散 失殆尽,心爱之人、心爱之物都离她而去—“物 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历尽风涛,身若飘蓬,她依然渴望展翅,1130年, 她写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 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 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三、再读,悟梦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愿
自由 幸福 快乐 ……
三、梦醒,读人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
三、梦醒,读人
士 中国文人“ ”的风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课件 (共80张PPT)

——王国维《人间词话》
10
新课·讲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 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 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 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1
课堂·导入
2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 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 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 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 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 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4
新课·讲解
•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25
新课·讲解
•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 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 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 风光的悲壮之美。
11
新课·讲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 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 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 “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 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24 诗词五首 (共26张)

4.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写出诗人看到南山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诗人闲适 恬静的句子是: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5.杜牧的《赤壁》一诗中,蕴涵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6.《春望》一诗中杜甫移情于花鸟,以“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 诗表达了感时伤世的复杂情怀。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把杜甫《春望》默写完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默写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悠.然.见南山( 悠远闲适的样子 ) (2)飞鸟相.与.还( 相伴 ) (3)浑欲不胜.簪( 能够承受,禁得起 ) (4)我报路长嗟.日暮( 叹息,慨叹 )
【文言翻译】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诗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
1.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 入眼帘的状态。“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 灵自由和惬意。
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 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 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精品《24首诗》五大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累。
2.了解五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和讨论点评法:了解诗歌情趣交融的特点,体验五首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风格美,培养审美兴趣和情操。
教学重点:1.诵读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背诵、讨论和语言欣赏。
教学时间:3小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喝酒”1。
引入新课程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1、《桃花源记》(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2、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是东晋著名诗人、诗人、散文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他写了五流先生的传记来描述自己。
在他死后,他的朋友有一个私人的死后头衔“京杰”,所以他后来被称为“京杰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4.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二、赏析简答题: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赏析简答题: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本词写梦中海天迷漫的景象及词人与 天帝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 望,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也充分显示 了她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由的期望。
预习反馈
1、准确朗读 2、了解作者背景。
雁门太守行
cuī
lí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 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 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 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 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 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 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 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 重要人物。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杜牧的文学创作有 多方面的成绩,诗、赋、古文都足 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对作品内容与情势的关系有比较正 确的理解。并能吸取、融化前人的 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 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 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 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 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 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 长。
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内容?能用一个字概括吗?
2、根据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不能理解的求助组内其他成员。
读 懂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读 懂
诗
诗
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不一样的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感受诗词的声韵美。
2、品读,品味诗词的意境美,体会诗词中的浪漫风格。
3、助读,领悟作品的情感美,体验诗词中的豪迈气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一起背诵课外古诗词《如梦令》(屏显一)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刚才大家吟诵了李清照的词作?说说你所知道的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代表作有《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现存诗文集《漱玉词》等。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流派: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二、吟诵,感受音韵。
师:刚才大家诵读的《如梦令》,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数语,道出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渔家傲》,学习一首不一样的《渔家傲》,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
(传屏一)
师:(完成学案中的基础达标)我们来读读《渔家傲》
一读,读准字音,读响韵脚。
词的押韵可疏可密,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
二读,读通词义,读清节奏。
平仄相间起起伏伏,读起来更有抑扬顿挫的感觉。
三、品读,品味意境。
活动一:小组合学。
活动任务:品读,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
活动要求:组内选出一人负责生动地描述,一人负责有价值地追问,一人负责恰当地演读。
示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述:“我”透过迷蒙的晨雾,看到云雾弥漫如波涛翻滚;“我坐的船儿在风浪中颠簸,滚滚银河似有千帆竞渡。
(描述是在翻译的基础上添加合理的想象,生动地呈现一幅画面,一个场景。
)
追问:哪些词语可读出大气磅礴之势?让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李清照?写苍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这几个名词描绘了景象的壮丽。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师:李清照没有写小花小草,而是选取宏大的意象,描绘壮丽的景象,体现了豪放词的特点。
所以说,《渔家傲》因写景而境界开阔。
1.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描述:我好想回到了仙气萦绕的天界,恍惚中听到天帝亲切地询问:李清照,你打算去哪儿呀。
“梦魂”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这是多么仁厚的帝王呀!他是这样关心一个陌生的路人。
联想那位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的宋高宗,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理想。
追问:这句描写是真实的么?可以看出李清照浪漫奔放的特点。
师:没有写闺房趣事,而是选取一个奇异的场所,这种能上天入地的想象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堪比李白。
也是豪放词的一个特点。
《渔家傲》因想象而形象浪漫。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描述:我寻求一个安宁之地,可战乱之时哪有一个弱女子的容身之所?眼看已是日暮途远,唉,那华丽的诗句又有何用?
追问: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这一句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
李清照虽是女儿身,心比男儿坚,你们从她的《夏日绝句》可见一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李清照没有用折柳赠别、闻笛思乡的典故,没有写儿女的情思及哀愁,却有着屈原一样的情怀,这样的爱国之思,也是豪放词在思想情感方面的特征。
《渔家傲》因用典而情感孤愤。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描述:大鹏正乘万里风高飞,“我”大喝一声:风休住!把我吹到神仙居住的地方去吧!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风名。
“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追问:李清照为什么要“吹取”三山去?
师:“吹取三山”不是“吹去”三山,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到神仙居住的地方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她没有因怀才不遇就消沉,也没有因孤愤而颓废,性格爽直的她,像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渔家傲》因神话而豪气冲天。
四、研读,体悟情怀。
活动二:生态悟学。
比读《如梦令》与《渔家傲》词风的不同之处?李清照的词多以清丽婉转、幽怨凄侧著称,属婉约一宗,而这首词气势磅礴,奔放有力,是李词中少有的浪漫主义豪放词。
梁启超评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
”真是一语中的,指出了此词的特色。
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时局动荡、生平经历、个人性格。
《如梦令》南渡前,“生于名门婚宦族”的大家闺秀以轻松明快笔触展愉悦之情。
《渔家傲》南渡后,“飘零遂与流人伍”的晚年孤孀用恢弘雄奇意境抒愤懑之意。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再读课文:
李清照空有满腹才华却已日暮途远,读得一腔孤愤喷薄而出李清照遭遇国破家亡却寻精神寄托,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李清照拥有豪迈气概力求摆脱束缚,读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结束语:让我借用李清照的豪言壮语:“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来激励同学们的斗志。
祝愿大家如大鹏一样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