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合集_文学翻译_性别借用与中国形象构建

合集下载

《人民文学》英语版对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译介探究——以《春风夜》译介为例

《人民文学》英语版对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译介探究——以《春风夜》译介为例

《人民文学》英语版对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译介探究——以《春风夜》译介为例张璐【摘要】文学译介一直以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学界和翻译界曾围绕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但其中对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译介研究较少.本文以《人民文学》英语版为研究对象,尝试梳理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官方发行英语文学杂志对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的译介,以铁凝《春风夜》为案例,分析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对外展现当代中国女性新形象.【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8)003【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人民文学》英语版;女性作家;《春风夜》【作者】张璐【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中国女性作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出现,其作品数量与质量都受到了外界广泛的肯定,迅速崛起和不断更新的女作家群,是新时期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

这些女作家大都出生于50—60年代,代表人物有王安忆、蒋韵、铁凝、迟子建、方方等。

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刻的文化转型之中,女作家群成了这一时期文化话语构造相当有力的参与者[1]。

时至今日,这些女作家仍然在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肩负提请或负载着社会质疑或批判的任务。

到本世纪初,一些年轻的女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为中国文坛注入新的能量。

她们的创作在文学观念和写作手法上都与成名于八九十年代的女作家有明显不同。

她们并不向往小说的宏大叙事或“大我”为中心的宏观叙事框架,取而代之的是她们对社会和现实的体认,对个体内心感受的抒发。

语言上,80后女作家在创作上构建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口语、书面语和网络语言杂糅,自由张扬,天马行空。

形式上,对传统文学文体体式结构进行了消解与重构,创作主体的介入无处不在。

代表人物有张悦然、颜歌、夏笳等。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以《论语》英译为例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以《论语》英译为例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以《论语》英译为例都媛;陈吉荣【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

《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

《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

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

《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The focus of image study is the exotic“image”in the literary works .As a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onfucian ,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llected a large number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Chinese life and is the typical emergence of Chinese imag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as been repeatedly translated into western languages ,and become an excellent example to show Chinese image in translation . Due to the various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ors can also create dev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he work .The translation of key words and metaphor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an illustrate these issues .【总页数】4页(P58-61)【作者】都媛;陈吉荣【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相关文献】1.翻译中内容、形式对等问题初探——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 [J], 常晖;石春燕2.浅谈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r——以《论语》英译为例 [J], 徐慧娟3.浅谈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以《论语》英译为例 [J], 徐慧娟;4.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以《论语》英译为例 [J], 都媛;陈吉荣;5.小说外译中的语言、政治与国家形象\r——以《狼图腾》英、法翻译为例 [J], 陈水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及作品

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及作品

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及作品文海听涛艺术中心高山流水遇知音林纾(1852年-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

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

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翻译代表作品: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中国翻译西洋小说的第一部)英国哈葛德《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英国柯南道尔《歇洛克奇案开场》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2.曹靖华(1897年-1987年),河南省卢氏县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

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同年8月,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翻译代表作品:长篇小说《铁流》、《城与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剧本《侵略》、《契诃夫戏剧集》、儿童文学《盖达尔选集》等。

3.梁实秋(1903年—1987年)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4..杨绛(1911年—2016年),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5.朱生豪(1912年-1944年),著名翻译家。

浙江嘉兴人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

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在国内的现状

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在国内的现状

性别与翻译——论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性别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的结合在西方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发表、出版的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讨论了性别与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作者认为,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还主要处在梳理和介绍阶段,中国译论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运用于中国的情境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研究还不多。

而在中国的翻译实践中,作者认为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体现了其性别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性别视角,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评论,女译者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ory and critic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oint study of gender and translation in China by combing all the papers and books on translation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published in China. The author finds that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introducing wester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nly a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apply th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finds that the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with gender consciousness have shown their gender awareness in their translation.Key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gendered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critics, female translators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

中国文学作品英译

中国文学作品英译

中国文学作品英译中国文学作品英译T【《太平广记》】Extensive Records Compiled in theTaiping Years;The Extensive Anthologies of Taiping Period【《太阳照在桑乾河上》】The Sun Shines Over River Sanggan 【台阁体】secretariat style【《谈艺录》】Notes on Literature and Art【《唐诗三百首》】Three hundred Tang Poems【唐宋八大家】Eight Great Men of Letters of the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an Yu, Liu Zongyuan, Ouyang Xiu, Wang Ansh, Su Xun, Su Shi, Su Zhe, and Zeng Gong)【《桃花扇》】The Peach Blossom Fan【《桃花源记》】The Story of the Peach BlossomValley【《陶庵梦忆》】Recollections of Taoan's PastDreams【特写】feature article【《天安门诗抄》】The Tian'anmen Poems【田园诗】bucolic poem; pastoral poem; idyll【田园浪漫小说】pastoral romance【《铁道游击队》】Railway Guerrillas【通俗小说】popular novel【通讯】correspondence【童话】nursery tales【童谣】children's folk rhymes【颓废主义】DecadenceW【《万首唐人绝句》】Ten Thousand Quatrains from theT ang 【《望江亭》】River-Watching Pavilion【唯美主义】Aestheticism【唯物史观】materialistic conception ofhistory【《围城》】A Town Besieged【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 sake【为人生而艺术】art for life's sake【《伪自由书》】False Liberty【文笔】style of writing【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文人墨客】poets and literary men【《文心雕龙》】Carving a Dragon at the Core ofLiterature 【《文选》】The selections of RefinedLiterature【文学革命】literature revolution【文学批评史】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ques【文学社会学】sociology in literature【文学史】history of literature【文学思想史】history of literary thought【文学心理学】psychology in literature【文学研究会】the Society for Literary Research【文学遗产】literary heritage【文艺创作】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文艺队伍】ranks of writers and artists【文艺革命】revolution in literature and art【文艺工作者】literary and art workers【文艺民俗学】folklore in literature【文艺批评】literary and art criticism【文言】classical Chinese【文言文】writ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文苑英华》】Wenyuan Yinghua; Best LiteraryWorks 【问题小说】problem novel【五经】The Five Classics【五言诗】a poem with five characters in aline【无产阶级文学】proletarican literature【无产阶级小说】proletarian novel【无题诗】untitled poems【吴中四杰】Four Outstanding Men of Wu ( thefour renowned young poets of the early Ming, namely , Gao Qi, Zhang Yu, Yu Ben and Jang Ji )【武侠小说】chivalry novel and novelettes;gongfu novel【《雾》】FogX【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Western Marxist criticism【《西湖佳话》】Memorable Stories of the West Lake【《西厢记》】West Chamber; The Western Chamber【《西游记》】Pilgrimage to the West; Monkey;Story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 Records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 【戏剧冲突】dramatic conflict【戏剧性手法】the dramatic method【《闲情偶寄》】Sketches of Idle Pleasure【险韵】obscure rhymes【现代文学】contemporary literature【现代戏剧】modern drama【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现实主义小说】realistic novel【乡村小说】rural novel【乡土文学】local literature; nativeliterature【象征派诗】Symoblist poetry【《湘西散记》】Recollections of West Hunan【小剧场运动】little theater movement【小品文】familiar essay; essay【小说美学】aesthetics of fiction【《小说月刊》】The Short Story Monthly【小小说】short-short story【消遣小说】light fiction【《笑府》】Treasury of Jokes【笑话】joke【《笑林广记》】Jest Books【楔子】prologue in some modern novels【写光明】writing about the bright【写黑暗】writing about the dark【心理描写】inside description【心理现实主义】psychological realism【心理小说】psychological novel【《新儿女英雄传》】New Story of Heroic Sons andDaughters【新青年】New Youth【新月社】the Crescent Moon Society【形象思维】thinking in terms of images【《醒世恒言》】Lasting Words to Awaken the World;The Common Saying Moralizing People 【《醒世烟缘传》】Marriage that Awakens the World【性的描写】sextual description【性格喜剧】comedy of humours【《性格组合论》】On the Composition of Character【修辞手段】figures of speech【绣像小说】illustrated fiction【叙事诗】narrative poem【叙事小说】narrative novel【序跋】preface and postscript【序幕】prologue; prelude【宣传鼓动剧】agitprop【宣传文学】porpaganda literature【宣传小说】propaganda novel【渲染】apply colours to a drawing; playup【悬念】audience involvement in a film orplay; reader involvement in a piece ofliterature【学院戏剧】academic dramaY【延安文艺座谈会】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Art【演义】historical novel; historicalrommance【《艳阳天》】Radiant Skies【《阳春白雪》】The Spring Snow【《野草》】Wild Grass【《野叟曝言》】A Rustic's Idle Talk【《易经》】The Book of Changes【艺术标准】artistic criterion【艺术成就】artistic merit【艺术的起源】origin of art【艺术鉴赏】virtuosity【艺术借鉴】reference in art【艺术效果】effect of art【艺术性】artistic quality【艺术至上论】art eorart【《艺文类聚》】Yi Wen Lei Ju; Classified Excerptsfrom Ancient Writers; A Categorized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riting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印象主义批评】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因材施教】individualized method ofinstruction; case by case【《永乐大典》】Yong Le Da Dian ; GreatEncyclopaedia of the Yongle Reign; The Great Encyclopaedia in the Reign of EmperorYongle【用民族风格表现新的内容】presenting new ideological contentwith a national style 【语义重叠】multiple meaning 【《喻世明言》】Illustrious Words to Instruct theWorld【寓教于乐】delight and instruction【寓言故事】fable【元曲】Yuan verse【元杂剧】Yuan-Dynasty zaju plays【原型批评】archetypal criticism【圆形人物】round character【鸳鸯蝴蝶派】Mandarin Duck and ButterflySchool; Love Birds and Butterfly School 【乐府】folk rhyme; folk songs and balladsin the Han style【《乐府诗集》】The Collection of Folk Songs andBallads in the Han Style【《岳阳楼记》】On Yueyang Tower【《阅微草堂笔记》】Jottings from the Thatched Abodeof Close ObservationsZ【杂剧】zaju (poetic drama set to music,flourishing in the Yuan Dynasty, usu. consisting of four acts called zhe, with a character having the singing role ineach zhe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Talks at the Yan'an Forum ofLiterature and Art 【《再别康桥》】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战国策》】Strategies of the Warring StatesPeriod;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章回小说】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s (witheach chapter headed by a couplet givingthe list of its content)【《朝华夕拾》】Dawn Blossoms Plucked at Dusk【《浙西六家词》】The Ci Poetry by Six Poets fromthe Westen Part of Zhejiang Province 【真相大白的情节或场面】recognition plot or scene【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正面人物】positive character【《正气歌》】A Song of the Moral Sense【政治标准】political criterion【政治和艺术的统一】unity of politics and art【政治小说】political novel【志怪小说】mythical stories【中国诗歌会】the China Poetry Society【《中国俗文学史》】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rLiterature【《中国通俗小说书目》】A Bibliography of Popular ChineseFiction【《中国文学批评史》】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Criticism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All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ryand Art Circles【《中国小说史略》】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中国左翼作家联盟】China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中国作家协会】Association of Chinese Writers【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All-China Federation of Writers 【《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主情文学】literature of sensibility【主题明确】(with) a clear-cut theme【竹枝词】1. ancient folk songs with love astheir main theme2. occasional poems in the classical style devoted to local topics【《庄子》】Zhuang Zi; Book of Master Zhuang【《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Government 【《子不语》】What the Master Would Not Talk of【《子夜》】Midnight【自我隐退的作者】self-eff【自叙体形式】ich-form【自由恋爱】free love【自由诗】free verse【姊妹篇】companion piece【《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A Young Newcomer in theOrganization Department 【《醉翁亭记》】Record of the Old Tippler'sPavalion【《左传》】Zuo Zhuan; Zuo Commentary; MasterZuo'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作品基调】mood and ambience 【作品评价】evaluation of literary works【作品欣赏】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works【《左传》】Zuo Zhuan; Zuo Commentary; MasterZuo'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作品基调】mood and ambience 【作品评价】evaluation of literary works【作品欣赏】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works。

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

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

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导语:提到青年翻译奖,熟悉的人一定会知道韩素音。

这位拥有英国国籍却对外自称中国人的混血儿,用一生将中国文化传播给世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韩素音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提到青年翻译奖,熟悉的人一定会知道韩素音。

这位拥有英国国籍却对外自称中国人的混血儿,用一生将中国文化传播给世界。

2012年11月2日中午,韩素音于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

她这一生充满了传奇,经历三次婚姻,走过国家动荡时期,依然坚强乐观面对生活,用英文与法文记叙中国的过去、今天与未来,将自己对中国文化深厚的情感与独到的见解向世界传播。

周总理是她最崇拜敬佩的人,她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韩素音女士曾经说过:“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原名周月宾。

韩素音是她的笔名,“韩”与“汉”谐音,“汉属英”则表示自己作为中国人,加入了英国国籍。

祖籍广东五华县水寨镇,父亲周映彤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

后来,母亲跟随父亲周映彤私奔到了中国。

作为一位外国人,玛格丽特最初来到中国时饱受排挤,每一次准备返回欧洲,都因为父亲的坚持,留了下来。

自此跟随周映彤随着工作调四处奔波,辗转各地。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诞生在河南信阳。

韩素音还有一位哥哥和一位妹妹。

三人从出生就要面对拥有外国血缘与文化冲突带来的问题。

他们在家讲中文,出门使用英语,既要学习中国文化,又要接受法国修道院的教育。

饱受嘲笑与歧视的玛格丽特严格禁止子女学习中文,然而韩素音却从小表现出了对中文学习极大的热情,她坚持一定要掌握这门自己喜欢的语言。

十二岁的时候,看到盲人无法得到医治,这触动了韩素音的内心,她许下心愿:要学习医术,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她想让盲人能够重见光明。

而这在父母看来,不过是一个玩笑话。

1931年,她还没满15岁,为了赚取学费,韩素音开始在北京医院当打字员,最后成功进入燕京大学学习。

《中国文学》英译版(1951—1966)译介的女性形象分析

《中国文学》英译版(1951—1966)译介的女性形象分析

《中国文学》英译版(1951—1966)译介的女性形象分析作者:王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5期摘要:《中国文学》中选译了很多有关女性的文章。

本文以《中国文学》1951年创刊到1966年文革前这一时期译文文本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女性形象的译介让国外读者了解了中国各个时期女性形象的转变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使得中国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对于中国形象的对外宣传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形象;《中国文学》;对外宣传作者简介:王欣(1991-),女,安徽宣城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2《中国文学》是新中国第一份,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份面向西方读者,及时、系统地翻译、介绍新中国纯文学发展动态的多语种国家级刊物。

[1]《中国文学》作为中国官方对外宣传的刊物,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外文化输出,让国外读者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中国文学》选译了大量与中国革命,建设等有关题材的文章,其中有很多文章描写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对国外读者来说,是消除刻板印象,增强对中国女性了解的途径之一,具有很大意义。

本文以文革为截点,选取了《中国文学》自1951年创刊至1966年文革开始前这一历史时期所发表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文章对于中国各个时期的女性形象的译介,探讨了女性形象译介的原因及意义。

一、女性形象分析1.古代女性形象中国古代在封建制度的制约下,女性对于自己的婚姻没有选择权,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

《中国文学》1959年第四期刊登了《孔雀东南飞》的译文。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

这首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受制于传统封建礼教而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自杀的爱情故事。

中国文学作品介绍英文版

中国文学作品介绍英文版

中国文学作品介绍英文版Sure, there are many renowned Chinese literary works that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Some of the most famous ones include:1.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by Cao Xueqin Thisclassic novel, also known a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work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t provides a vivid portrayal of life in 18th-century China and has been widel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2. "Journey to the West" by Wu Cheng'en This epic tale, also known as "Monkey," is a classic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ollows the adventures of the Buddhist monk Xuanzang and his disciples as they travel to India.3. "The Three-Body Problem" by Liu Cixin This modern science fiction novel,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Ken Liu, has gained international acclaim and won the 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 in 2015.4. "Red Sorghum" by Mo Yan This novel, which depicts the tumultuous history of 20th-century China,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earned its author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12.These are just a few examples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that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s. Each work offers unique insights into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socie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9月第36卷第5期外国语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September 2013Vol.36No.5文章编号:1004-5139(2013)05-0067-05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合集:文学翻译、性别借用与中国形象构建*付文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英语学院,北京100029)摘要:本文以“文革”后中国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女作家作品英译合集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历史文化角度对这一政府文化宣传机构主导的译介行为予以考察和研究,包括其编辑原则、翻译特点及其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等,同时运用性别研究的全新视角对这一翻译项目予以阐发。

该项目的特点在于以女作家为身份特色,但又将最能凸显女性本体意识,代表女作家创作新潮流的女性主义创作摒弃在外,在选材上强调社会主题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女作家在一定程度上与男作家无差别地担当了反映中国社会现状的任务。

通过英译合集,中国文学出版社对外呈现了一个走出“文革”阴霾,秉承传统文化价值观,市井化、生活化的多元中国形象。

关键词:中国文学出版社;英译合集;女作家;性别借用;中国形象A Study of the Anthologiz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Women Writers :Literary Translation ,Gender Strate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ChinaFU Wenhui(Research Center for Business English and Cross -cultural Studies /School of International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ʒ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nthologiz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women writers by Chinese Literature Press (CLP ),an officially-led project with its unique principles ,features an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mage of China from both traditional historic-cultural and innovative gender perspectives.Gender-marked as it ’s claimed ,the project excludes feminist novels highlighting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epitomizing latest trends for women writing and gives privileges to realistic fictions reflecting Chinese society.In this sense ,there was not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CLP ’s choice of female and male writers.A manifold and close-to-life image of China is represented as it gradually shakes off the shadow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holds onto traditional values.Key words ʒChinese Literature Press ;anthologized English translation ;women writers ;gender strategy ;image of China1.引言“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化思想领域空前活跃,大批女作家登上文学舞台,形成了20世纪以来的第二次创作高潮。

作为中国大陆唯一面向西方读者系统介绍中国纯文学发展动态的官方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

自1979年起,《中国文学》杂志每期都会刊出女作家作品;1981年《熊猫丛书》创刊时即把《新凤霞回忆录》作为首部作品推出;1982年《熊猫丛书》76*本文在成文修改过程中承蒙北京大学刘树森教授悉心指导,《外国语》匿名审稿专家及编辑老师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推出的唯一一部新时期作品亦为《当代女作家作品选》;此后至停刊前近二十年间,新时期女作家的作品不断得到刊登,并被集结成册以单行本或合集的形式出版。

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作家作品合集的出现。

自1981年起的二十年间,中国文学出版社共推出多位作家作品合集11种,按照收录作品的年代划分,除《三十年代短篇小说选》(1982)、《五十年代小说选》(1984)和《中国优秀短篇小说选1949-1989》(1989)三种之外,其余八种均为新时期文学专辑,充分体现出其与时俱进,主动自发向海外推介本民族文学新动向的迫切愿望和热情。

在这八种合集中,同时收罗男女作家作品的合集只有三种,分别为《中国获奖短篇小说选1978-1979》(1981)、《当代优秀小说选》(1983)和《中国获奖短篇小说选1980-1981》(1985),而女作家作品合集则有五种之多,分别为《当代女作家作品选》(1982)、《中国当代女作家作品选(之二)》(1991)、《中国当代女作家作品选(之三)》(1993)、《六位当代中国女作家》(1995)和《中国当代女作家作品选(之七)》(1998)。

其中90年代面世的无一例外是女作家作品合集,于此不难窥见女作家作品译介在新时期文学走向世界过程中的特殊和重要地位。

2.文学翻译与性别借用中国文学出版社译介的五种女作家作品合集共收入27位新时期女作家的35篇作品,入选女作家包括茹志鹃、黄宗英、宗璞、谌容、张洁、张抗抗、王安忆、方方、残雪、刘索拉、彭小莲、蒋韵、丁晓琦、迟子建、池莉、范小青、程乃珊、苏叶、毕淑敏、阿真、刘西鸿、叶梅、陆星儿、铁凝、张欣、方敏和杨泥,其中王安忆、方方、毕淑敏、迟子建、范小青、叶梅、张欣有两篇或以上作品入选。

将上述作家阵容与本土整体文学、文化格局相对照,隐约可见中国文学出版社的译介脉络:一,在中国诗学传统和国家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入选作品题材呈现出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多样性特征。

尽管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因西风东渐而呈现出多元复杂的局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但中国文学出版社在对外译介中始终秉承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经历”,展现“社会现实和生活情态”的初衷[9:37],基本摒弃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创作,独尊现实主义题材。

英译合集按照创作时间依次收入了80年代初复苏阶段书写文革记忆,清算历史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80年代中后期自觉阶段关注凡人俗事,叙写平凡人生活的新写实文学;以及90年代多元化阶段反映转型期中国阵痛和巨变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作为国家的文化宣传机构,中国文学出版社译介女作家作品的首要原则并非纯粹的文学本体论,对文学作品传达信息功能的重视有时会超越艺术性考量。

正因如此,部分报告文学作品尽管在文学性上与小说相比有一定差距,但由于直接、真实反映了80年代的社会问题和民众心理状态而获得青睐,在虚构类作品集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如在《当代女作家作品选》(1982)中收入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大雁情》,该作描写了植物园科学家秦官属虽然面临不公待遇,却仍然任劳任怨,舍小家顾大家,投身科学事业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

二,由于“文革”以来社会文化生态与国家文艺政策走向的差异,译介作品的遴选未能完全践行其“呈现中国文坛的主脉”的初衷[6],未能与主流文学史典范保持一致,而是呈现出时而贴近,时而疏离的特点,在90年代甚至形成不小的张力。

80年代中国社会的显著特点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构性[5:25],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初,作家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保持高度一致,中国文学出版社在对外译介时也基本能够实现其初衷,选择典型性文学潮流的代表之作,其中包括伤痕文学代表作《弦上的梦》,反思文学代表作《人到中年》,首涉爱情婚姻题材之作《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乃至90年代末,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逐86渐分化为“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和大众文化三大形态[8:384-386],文学创作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在国家文艺政策引导下,迟子建、铁凝、范小青、阿真、刘西鸿、叶梅、陆星儿、张欣等作家因为符合“主旋律”而进入中国文学出版社的译介视野。

例如毕淑敏的入选作品《预约死亡》被推崇为新体验小说样本,以其在医院里对死亡的体验以及绝症病人临终前的生活和情感构成主要内容。

有论者曾指出此类创作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隐含了创作主体试图担当社会价值代言人的强烈诉求”[7:164]。

一个更为明显的例证是《中国当代女作家作品选(之七)》的序言,其中对《爱又如何》、《红羚》等入选作品直言不讳从道德层面做出了评价:“她们的爱情篇章有益于认识社会、人生和人性,影响积极”[11:6]。

由此可见,由于作者有意无意间回应了国家意识形态和审美号召,这些作品得以在中国文学出版社的对外译介中占据重要一席。

与此同时,部分占据主流文学史核心位置或就文学本体论而言重要的流派和创作则被束之高阁。

以王安忆作品的译介为例。

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王安忆的多样化探索之路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创作涉及“从伤痕到反思、从寻根到先锋、从新写实到新历史”的一系列尝试[13:16],代表作包括《小鲍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米尼》等诸多作品。

在如此丰富的选择中,中国文学出版社独独遴选了《小院琐记》和《妙妙》这两篇在当时不甚起眼,艺术表现形式中规中矩的作品。

前者发表于1980年,1982年入选英译合集《当代女作家作品选》,小说描写某城市文工团几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家长里短,按照王德威的评价,王安忆此类“白描文革以后大陆生活的变貌”的作品,“成绩并不能使人眼界一开”,“尤其是对照彼时台港作家的水准,她的作品至多得列入中上格”[13:16];后者发表于1991年,1995年入选《六位当代中国女作家》,小说聚焦八十年代末的安徽小镇,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80年代末乡镇姑娘妙妙与几个男人的感情纠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