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uai of Ludong UniversitoC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421,37(529—96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乔泽浩4栾志理1金光益4吕弼顺1(.延边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吉林延吉53002;2.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城市群作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则是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体化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对山东半岛城市群5个地级市的2047年、245年、245年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后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且差距在逐渐拉大,特别是2010年以后受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差异的影响效果尤为明显。
将5个地市划分为发展程度较好、一般、较差三个层次,济南、青岛、东营、烟台、威海和日照属于第一层次,其中作为核心济南和青岛的主导效应最为显著;第二层次为淄博、潍坊,第三层次包括泰安、莱芜、德州、聊城和滨州。
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分别提出未来各城市的发展建议,借以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水平和推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因子分析法;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图分类号:K94);F229.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573-8420(2421)41-0089-08城市群是城镇化达到较高水平的空间布局形态,是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经验总结[]。
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是指规模和等级各不相同的城市在不断发展成熟过程中,城市间相互联系,具有高度内聚力,形成若干都市联合体,空间和经济上呈现一体化特征,由不协调发展走向协调发展的过程。
国外对城市群的研究主要以新区域主义视角进行研究[2],集中在区域治理方面,例如同城化治理结构分析[—3、跨界基础设施多元博弈7■等。
中国三大半岛的比较分析与区域协调——兼论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区域开发

中国三大半岛的比较分析与区域协调——兼论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区域开发朱坚真;张力【摘要】区域差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而诸多研究则把目光聚焦在以三大经济地带、三大经济圈及省际系统为地域单元的区域层次差异上.文章通过视角转换,从中国三大半岛比较研究来探讨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序格局,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做战略基点选析,以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的"有序性协调发展",并论证了以雷州半岛为轴的北部湾开发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意义,以及其对广东及北部湾中国段各省区经济腾飞的现实价值.【期刊名称】《太平洋学报》【年(卷),期】2010(018)002【总页数】10页(P56-65)【关键词】三大半岛;北部湾;雷州半岛;洛湛铁路【作者】朱坚真;张力【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区域经济差异已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备受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议题,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和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然而,区域发展差异不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且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因其资源禀赋、要素结构等诸方面的差异及历史机遇不同,必然造就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沿着不同轨迹递延。
研究区域发展差异就是要探究其发生和演变的规律,防止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干扰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敦富教授认为区域差异的本质并不在于差距的本身,而是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区域之间的利益格局变化。
① 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反映了不同区域在国家利益格局中的方位,而目前学术上对于区域差异的研究取向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对地域单元的选取,二是对成因要素指标的提炼,三是对分析时点的选择,四是区域差异测度方法。
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力测算研究

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力测算研究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由济南、青岛和烟台等3个核心城市组成。
本文旨在研究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并对其进行测算。
我们需要确定衡量城市辐射力的指标。
城市辐射力是指一个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能力,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对外输出的能力的综合体现。
常用的衡量指标包括GDP、人口、就业岗位、科技创新能力等。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主要以GDP作为衡量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力的指标。
通过收集济南、青岛和烟台的GDP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各个城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排名。
我们将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辐射力进行测算。
采用辐射力指数计算方法,可以将不同城市的GDP进行权重调整,得出真实的辐射力数据。
辐射力指数计算方法常用的有引力模型和交互作用模型等。
我们将根据测算结果,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辐射力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比较各个城市的辐射力,可以了解各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并为制定相关的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

() 1
vJ
一
式中 为 i 城市 部 门从业人员数; i G 为 城市总从业人员 数; 表示所在 区域 中 部门的从业人数 ; G为城市所在 区域总从
业人 员数 . 若 < I则 i , 城市 部门不存在外 向功能 , 即 =O 若 ; >I则 i , 城市 门存在着外向功能 . 部 因为 i 城市的
青岛在 山东半岛城市群 中的绝 对 中心地位 . 从整 体来 看 , 山东半 岛 各 中心城市的主要外 向部 门区位 商相 比同期的沪宁杭城市 群与珠 江三角 洲城 市 群 各 中 心 城 市偏 低 , 明山东 半 岛城 市群各 中 心 说 城市集 聚与辐 射能 力 相对较 弱 , 还处于发 展的起 步 阶段 . 中各 其 中心城市主要外 向部门的 区位商 之间的差距 并不 显 著 , 明各 行 说 业分配 比较均匀 . 利用公式 ( ) t >1 算 2(q 计 城市 部门的外 向功能量 岛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 目(02 B 15 7 ; 20C 420 ) 山东省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20E 3 Y 04 0 ) 收 稿 日期 .05—1 — 2 '0 2 1 0
维普资讯
9 2
务部门的从业人员情况‘ . 利用公式 () 求出 山东半 岛 1, 城市群不 同等级 中心城 市 7 主 个 要外 向部 门的区位商( 2 . 表 )由表 2可 以看 出 , 山东半 岛城市 群 各 中心城 市 中, 只有 区域性 大都 市
博、 潍坊 、 台、 烟 威海 、 营、 东 日照等 8 个大中城市 , 整个城市群居环渤 、 黄海经 济圈的中间区位 . 城市流是指城市间人流 、 物流、 信息流 、 资金流 、 技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群 内所发生的频繁 、 双向或多 向的流动现象 , 是城市 间相互作用的一种 基本 形式… . 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 分析方法对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及 其结构进行 系统分析… , 揭示 山东半岛城市 间的相互 作用与定量联 系, 可为城市群的规划 、 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差异探析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差异探析郑小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E-mail:zhengxiaoxia0103@摘要:2003年山东省政府制定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2006年12月31日《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正式全面实施。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18项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着重分析群内主要城市间的差异,并就如何利用和削弱差异,促进半岛城市群迅速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差异,产业结构,产业转移1 引言城市群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集着的若干相互结合群体的城市空间结构。
它是以几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其他城市按照一定的规模等级围绕此核心结成的网络化结构。
[1]它是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使产业和人口在空间聚集与扩散运动的结果,一般来说,它具有高密度的人口或城镇网络,发达的运输、通讯系统,模糊的形状与边界等特征,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
它对于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由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淄博8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构成的城市地域空间组合,土地面积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4211万,分别占全省的46.6%和45.5%。
[2]全省近2/3的中心城市盘踞于此,2006年底,该地区GDP总量14484.52万元,占全省的64.1%,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70%,拉动经济增长约10个百分点。
[3]由此可见,该地区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心,该地区的兴旺发达直接关系到全省的发展大局。
半岛兴,则山东兴;半岛强,则山东强。
同时,从全国范围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成为连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塘城市群的纽带,它是环渤海黄地区外资投放和经济增长的新重点;从国际范围看,山东半岛处在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分工协作,承接日韩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
武汉城市圈与山东半岛城市群比较研究

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 ,0 7 20 年武汉市地 区生产总 值达 到 3 1 4 14 90 8万 元 , 占到武 汉 城 市 圈 的地 区 生产 总值 的
5 . %。由此可 以看 出武汉城 市圈是 一典 型的 以特 大城市 为中 65 2 山东半岛城 市群 的基 本情况 。山东半 岛城市群 的空 间地 心 的单 中心结构。然而区域 内城市 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 ) 并未产生 域范 围包括济南 , 岛两个 副省级 城市 , 中青 岛市是 我 国五个 有效的集聚优势。 青 其
Hale Waihona Puke 计划单列 市 , 淄博 市 、 坊市 、 潍 东营市 、 台市 、 烟 威海 市 、 I F照市 六
2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 岛城市群的城市化率较高 ,09 ) 20 年 个 地 级 市 , 及 邹 平 县 。 土 地 面 积 约 7 4万 k , 全 国 比 重 达到 5 %, 以 . m2 占 7 高于同年全国的平均城市化率 9 个百分点。笔者认 为山 0 7 %。20 .7 0 9年总人 口约 47 0 1 万人 , 占全国的 35 %。 .2 东半岛城市群处 于城 镇体 系发展 阶段 的集 聚一 扩散阶段 。该 阶
1 武汉 城市 圈与 山东半 岛城市 群基 本情况 比较
1武汉城市圈 的基 本情 况。武汉城 市圈 的空间地 域范 围 由 ) 位于长江 中游 的城市构 成 , 以武汉 为中心 , 包括一个副省级城 市 : 武汉 , 五个地级市 : 鄂州市 , 石市 , 冈市 , 感市 , 宁市。三 黄 黄 孝 咸 个县级市 : 桃市 , 门市, 仙 天 潜江 市 , 九个 城 市。2 0 共 0 9年年末 国 土面积 5 5 . 80 1 9 , 占全省的 3 .% , 国的 0 6 12 全 . %。常住人 口 30 13 0 .0万人 , 户籍人 口 3119 5 .6万人 , 其中农业人 口 1 5 .1 16 万 9
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

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山东半岛是中国东部的一个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山东半岛城市的地理研究对于了解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人文景观和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地理位置、分布特征、相互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山东半岛城市地理进行深入探讨。
一、城市地理位置山东半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北起长城南至徐州,东临黄海,西依泰山。
山东半岛地形复杂,主要由平原、丘陵和山地组成,其中平原面积广阔,约占半岛总面积的3/5。
山东半岛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较为充沛。
半岛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沂河、沭河、大沽河等。
山东半岛城市的地理位置受地形、地貌、气候和水系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位于海岸线附近,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海洋资源;济南、淄博等城市位于平原地区,交通便捷,有利于经济发展;临沂、潍坊等城市则位于沂河、沭河流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二、城市分布特征山东半岛城市分布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群分布:山东半岛形成了以青岛为核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包括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
此外,济南都市圈和鲁南城镇群也在快速发展中。
2、城市文化传承:山东半岛历史悠久,各大城市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例如,济南是“泉城”,青岛是“音乐之城”,烟台是“葡萄酒城”,威海是“卫生城”等。
3、城市经济发展:山东半岛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
例如,青岛的海洋产业、烟台的葡萄酒产业、潍坊的制造业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城市相互作用山东半岛城市之间相互作用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产业链的相互衔接:山东半岛各个城市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比如,青岛的家电产业与潍坊的制造业相互配合,烟台的葡萄酒产业与济南的食品加工业相互支持。
这种产业链的衔接促进了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
2、城市资源的共享:山东半岛城市间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
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布局状况分析

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布局状况分析作者: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6年第11期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布局状况分析刘凡胜(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商学院山东烟台 265600)摘要:产业布局状况关系到区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城市群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选取相关数据,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阶段两个方面研究了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布局状况,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总体上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
关键词: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包括济南、青岛2个副省级城市和淄博、威海、烟台、东营、潍坊和日照六个地级城市,及其所辖章丘、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海阳、文登、荣成、乳山、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和昌邑、邹平(行政区划属滨州市)23个县级城市600多个建制镇。
面积7.3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总面积的46.6%。
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心区,其发展关系到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因此,本文选取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一对象,选取相关数据,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阶段和产业集聚状况三个方面研究了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布局状况。
1.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空间布局是产业空间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是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要研究产业空间布局,必须首先了解产业结构。
表1.1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产业结构(2015)单位:%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济南市 5.4 41.5 53.1 烟台市 7.4 57.7 34.9青岛市 4.6 47.6 47.8 潍坊市 10.1 55.4 34.5淄博市 3.6 60.2 36.2 威海市 8.1 54.0 37.9东营市 3.7 71.6 24.7 日照市 9.2 54.4 36.4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5》从表1.1来看,201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三次产业比重总体呈现“二、三、一”的格局,只有作为双核心的济南、青岛二市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超过了工业,排在第一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18, 7(4), 286-295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gserhttps:///10.12677/gser.2018.74033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andong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Bin Zhong, Hezhi Dai*, Liyuan ZhangSchool of Geography & Tour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Received: Oct. 12th, 2018; accepted: Oct. 27th, 2018; published: Nov. 2nd, 2018AbstractUsing the law of primate city, the rank-size rule and the Gennich coefficient model,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urban popula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2000 to 2015.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urban system is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grade cities shows a spindle-shaped type. And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abides by an ideal Zipf’s law. The drive force of Jinan is weak, the structure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shows a double-core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s weakening which has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me-gacities and metropolises. Then thoug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index system for weight assig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And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in order to transfer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reasonably, the advantages of cities at all levels should be utilized com-prehensively, and then promotes the rational optimization of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quality of new urbanization.KeywordsCity Size Distributi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fluence Factors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钟彬,代合治*,张立原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通讯作者。
钟彬 等收稿日期:2018年10月12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27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日摘要基于2000~2016年城区人口数据,运用首位度指数、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指数等方法,首先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的现状及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体系逐渐走向完善,各规模城市数量比失衡呈“纺锤型”;城市规模结构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首位城市济南辐射作用低,城市规模结构呈“双极型”;中小城市发展能力减弱,短时期内难以形成特大及以上规模城市。
通过AHP 层次分析法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演变各影响因素权重,发现人口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两大主要因素。
最后,基于大中小城市的不同特性,提出要综合利用各城市自身优势来促进农业人口合理转移,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的合理优化,从而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特征,层次分析法,影响因素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高级空间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1]。
城市群作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规模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城市群实力的提升和整体功能的实现[2]。
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影响下,区域城市体系内部不同城市的发展规模差异状况各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城市规模分布特征[3]。
通过分析不同规模等级城市规模结构,可以识别城市体系发展所在阶段以及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山东省内,200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完成编制,最初主要包含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东营、威海、日照8个地级市。
近年来山东省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到2017年底,全省生产总值达72,678.18亿元,居全国第三位。
2017年,在山东省政府颁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覆盖范围进行了新一轮调整,将其扩大到全省17设区市,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为“两圈四区、网络发展”,“两圈四区”即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和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四个都市区。
提出要立足于半岛城市群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明确“四大定位”,到203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要保持在全国先进位次,全面建成发展活力足、一体化程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国家级城市群。
城市规模研究作为城市研究的重点内容。
20世纪初,国外学者构建了一系列的指标和模型来衡量城市规模结构及其规模分布的特点:杰斐逊(M. Jefferson)和齐普夫(G. K. Zipf)通过研究提出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首位城市规和律位序——规模法则[4] [5],成为城市规模结构的经典理论。
当前,我国学者已经对城市规模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苏飞,张平宇运用首位度指数和分形理论,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特征进行了分析[6]。
方创琳,在中国60多年来城市发展总体方针的演变以及指导效果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行城市发展的局限性,提出了城市规模划分的新方案。
杨洋,李雅静等人基于城市Open Access钟彬 等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等理论方法,利用DMSP 夜间灯光数据的提取,对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动态比较[7]。
李嬛通过借鉴国外大都市区治理经验,对京津冀城市群等级–规模分布演进的协调性进行研究[8]。
王德利、杨青山从规模分布、规模紧凑度、规模效率三层面构建城市群规模结构,合理性的三位诊断模型对我国城市群规模结构合理性及演变类型进行判定。
从我国学者研究区域上来看,大多集中在全国、环渤海地区及中部几大城市群上,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分布及其演进机制的研究较少。
本文将山东半岛城市群48个县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规模分布特征及其演变作为研究内容,深入研究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分演变趋势及其机理,对其未来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早日建成国家级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区域及数据说明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位于黄河下游,陆地总面积15.67万km 2。
截止到2017年底,山东省共有建制市45个、其中地级市17个、县级市28个,县级政区137个。
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0,005.8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58%,比上年末提高1.56个百分点。
为了排除县域对城市规模的干扰,保证研究的客观性,本文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为县级以上城市,由于研究时间序列跨度27年,期间部分地区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为保持数据的可比性,本文以17个设区市和原31个县级市为研究样本。
在研究数据上,以往的研究大多使用非农业人口数据,考虑到目前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性,有一部分暂住人口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不具有城市户籍[9]。
因此,本文选择2000~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县级以上城市的城区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3. 研究方法城市首位律。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以及城市体系整体发展特征,主要使用二城指数(S 2),四城市指数(S 4)和十一城市指数(S 11):())21241234111234 2 S P P S P P P P S P P P P +++++ === (1)位序-规模法则。
从城市规模与位序角度出发,来研究城市规模整体集散程度,从而分析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情况:1ln ln ln r P P q r =- (2)式中Pr 为第r 位城市的规模;P 1为首位城市规模;r 为城市规模位序;q 为Zipf 指数,1/q 被称为分维值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