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审资料计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审计案例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审计案例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公司是一家生产和销售电子产品的制造商,拥有多家分支机构和代理商。
该公司每年都会进行财务审计,旨在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而,在最近一次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发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引发了对公司财务舞弊的怀疑。
二、案例分析1.财务数据不一致:审计师发现公司的财务数据在不同的记录中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例如,销售记录与收入记录不匹配,支出记录与库存记录不符等。
这些不一致的数据可能是财务部门故意隐藏或篡改数据的结果。
2.内部控制缺失:审计师还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失。
例如,采购和支付程序没有严格执行,导致可能存在的虚假采购和非法支付。
此外,财务部门对账目的核查和审批程序不足,也为财务舞弊提供了机会。
3.风险管理不当:公司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没有对潜在的财务舞弊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控制。
对于重要的财务流程和金融决策,也没有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容易导致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4.员工名义财务:财务舞弊往往涉及员工的名义财务。
例如,一些员工可能在财务记录中新增了一个不存在的供应商,并将支付的款项转入自己的账户。
审计师还发现了一些与员工业绩奖金有关的不正常财务记录,显示了员工个人财务利益和公司之间存在的冲突。
5.虚构销售和收入:审计师怀疑公司可能存在虚构销售和收入的行为。
例如,公司可能与一些代理商合谋,虚构销售和出货,增加公司的销售额和应收账款。
这种虚构销售和收入可以使公司的业绩看起来良好,吸引投资者和借贷机构的关注。
三、案例分析结果1.财务舞弊手段多样:通过对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财务舞弊行为的手段非常多样化,包括数据篡改、虚假采购、非法支付、名义财务等。
这些手段往往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相当水平的人员才能实施。
2.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该案例也凸显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在防范财务舞弊方面的重要性。
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监督和控制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避免财务数据被篡改和滥用。
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财务舞弊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故意对财务报告进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从而误导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法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也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以下是对某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
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A在连续几年的财务报告中,通过虚构销售收入、虚增资产、隐瞒负债等手段,夸大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
这种行为在短期内提高了公司的股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最终导致了公司股价的暴跌和投资者的巨大损失。
舞弊手段分析:1. 虚构销售收入:公司A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虚构了大量的销售收入。
这些交易在账面上看似正常,但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商品或服务交换。
2. 虚增资产:公司A通过高估存货价值、固定资产折旧不充分等手段,虚增了公司的资产总额,从而提高了公司的净资产和盈利能力。
3. 隐瞒负债:公司A通过将负债转移到表外,或者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掩盖真实的负债情况,使得公司的负债水平看起来比实际情况要低。
舞弊动机分析:1. 提高股价:公司A的管理层可能希望通过财务舞弊来提高公司的股价,从而获得更高的薪酬和奖金。
2. 满足业绩指标:公司A可能面临来自股东或市场的压力,需要达到一定的业绩指标,因此采取了财务舞弊的手段。
3. 个人利益:公司A的某些高管可能为了个人利益,如股票期权等,而参与或默许了财务舞弊行为。
舞弊后果分析:1. 股价暴跌:随着财务舞弊的曝光,公司A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下跌,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 信誉损失:公司A的信誉受到了严重损害,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度下降,公司的业务受到了影响。
3. 法律责任:公司A及其管理层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处罚,包括罚款、赔偿损失以及刑事责任。
防范措施建议: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提高透明度:企业应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及时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判断的重大信息。
审计案例——绿诺科技财务舞弊分析

审计案例——绿诺科技财务舞弊分析《审计案例》期末案例分析报告学院会计学院专业会计学学号姓名 13141301朱虹 13141305周敏13141306甄可翰 13141318孙静静任课教师罗春华日期2016年1月海外借壳上市的审计问题——基于绿诺国际财务造假事件的分析一、案例背景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主要有首次公开发行(IPO) 和“借壳上市”即反向收购两种方式。
借壳上市的基本做法是,非上市公司股东通过收购一家壳公司(上市公司)的股份控制该公司,再由该公司反向收购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业务,使之成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
与IPO 相比,借壳上市具有门槛较低、耗时较短、手续简单等优势,从而受到中国公司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青睐。
近年来,已有350多家中国企业利用这种方式在美上市,总市值最高时超过500亿美元。
然而由于中国企业对美国资本市场缺乏了解,一条由美国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组成的利益链条应运而生。
此类生意模式的故事很容易讲述:向中国的创业家们兜售这一特殊的“美国梦”,再向海外投资者们推销中国经济概念和诸如新能源环保之类的产业概念。
华尔街的投资者曾经将“Made in China”的公司,即在国外上市、中国注册,或虽在国外注册,但业务和关系在大陆的中国概念股公司的“市场容量”理解为“量化数据”,从而给予它们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溢价,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O10年年底,大连绿诺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诺科技)成为第一家因财务造假在美国退市的中国公司。
从调查公司提出质疑到退市只经过了短短的23天,中国概念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其信任危机也由此爆发。
2011年年初,美国证监会基于潜在的财务问题将340家中国企业划入调查范围,给做空的研究机构提供了一份“黑名单”,这其中部分中国企业确实存在若干问题,如:面向国内和国外的财务报表迥异;频繁更换审计师或使用名不见经传的审计师;公司盈利趋于完美,让人难以置信;企业利润保持恒定增长,违反股市波动规律;缺乏分红和反复进行股票及债券增发,公司运营不透明等。
雅百特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雅百特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雅百特公司是一家知名的跨国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创造和销售。
然而,最近公司卷入了一起财务舞弊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该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案件的背景、舞弊手段、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
二、案件背景雅百特公司成立于20XX年,拥有庞大的全球市场份额。
然而,在20XX年初,公司的财务部门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了一起财务舞弊案件。
该案件涉及到公司的财务报表、资金流转和内部控制等方面。
三、舞弊手段1. 虚构销售收入:为了夸大公司的业绩,财务人员虚构了大量的销售收入。
他们通过虚构销售定单、伪造销售合同和收款凭证等手段,使公司的销售额看起来更高。
2. 虚增利润:为了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财务人员还虚增了公司的利润。
他们通过虚构的销售收入和减少费用支出等方式,使公司的利润表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3. 虚报资产价值:为了掩盖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财务人员虚报了公司的资产价值。
他们通过夸大资产价值、虚构资产增值等手段,使公司的资产看起来更加庞大。
四、影响1. 经济影响:财务舞弊导致公司的财务状况被严重扭曲,投资者和股东的利益受到了伤害。
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市值缩水,投资者的投资损失惨重。
2. 市场影响:财务舞弊案件对雅百特公司的声誉造成为了严重的打击。
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市场份额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3. 法律影响:财务舞弊涉及到违法行为,相关负责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公司也可能面临罚款和其他法律制裁。
五、应对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
2. 强化审计监督:公司应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财务审计,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和独立性。
3. 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公司应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披露公司的财务信息和经营情况。
世通公司舞弊审计案例分析

德.埃伯斯Bernard Ebbers成为商界富豪,他用
这些股票向银行融资以从事个人投资(木材、游艇
,等等)。然而,在公司收购MCI后不久,美国通
信业步入低迷时期,2000年对SPRINT的收购失
败更使公司发展战略严重受挫,从那时起,公司的
股价开始走低,Ebbers不断经受来自贷款银行的
压力,要他弥补股价下跌带来的头寸亏空。2001
页数 21
页数 21
三、世通公司财务舞弊的五种手段
5、借会计准则变化之机,大肆进行巨额冲销
两个著名的评估机构,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对 世通商誉所做的价值评估,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 确实令人瞠目。
2003年3月,世通对外宣布,预计第一季度可 恢复盈利1亿多美元。这一预计是建立在拟对无形 资产(主要是商誉)和固定资产全额或大幅计提减 值准备的基础上的。可见,利用会计准则变化之机 ,对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洗大澡”,大幅降低折 旧和摊销,也是世通扭亏为盈的秘笈。
页数 19
页数 19
三、世通公司财务舞弊的五种手段
5、借会计准则变化之机,大肆进行巨额冲销
世通最终将收购MCI所形成的商誉确认为301亿美元 ,并分40年摊销。世通在这5年中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占 其资产总额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徘徊。高额的商誉成为 制约世通经营业绩的沉重包袱。为此,世通以会计准则变化 为“契机”,利用巨额冲销来消化并购所形成的代价高昂的 商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1年7月颁 布了142号准则《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不再要求上市公 司对商誉以及没有明确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而改 为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这一准则的出台,使世通如获 至宝。在2001年度财务报告中,世通发出了2002年度业 绩将大幅下降的预警,拟在2002年第二季度计提150~ 200亿美元的商誉减值准备。世通的高层直言不讳地表示, 由于142号准则不再要求对商誉及其他没有明确使用期限的 页数 20 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世通每年可减少13亿美元的摊销费用页数 20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以索菱股份为例索菱股份(以下简称“索菱”)是一家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汽车配件制造商。
然而,近年来,索菱卷入了一系列财务舞弊的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以索菱股份为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教训。
一、案例背景索菱股份成立于2005年,业务涵盖了汽车轴承、离合器、传动系统等汽车配件制造。
在上市前,公司外部声誉良好,投资者对其前景充满期待。
然而,在2016年,索菱被曝出存在大规模的财务舞弊行为。
二、财务舞弊行为据调查,索菱的财务舞弊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虚增收入:索菱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等手段,虚增了一定期间内的营业收入。
这导致公司财务数据的失真,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状况产生了误判。
2. 资产负债表造假:索菱在财务报表中虚构和隐瞒了大量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从而掩盖了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他们通过虚报资产、虚减负债等手段,使得公司资产看起来更加庞大,而负债看起来更小,给投资者提供了误导。
3. 利润管理:索菱通过调整会计政策、虚增费用等手段来操纵利润数字。
这些做法使得公司的净利润看起来更高,增加了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但实际上并未反映真实的经营状况。
以上行为都违反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准则,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打击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那么,为什么索菱会出现财务舞弊行为呢?三、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财务舞弊行为通常是由公司高管为了获取私利而进行的。
索菱的高管可能因为个人利益驱动,通过虚增财务数据来提高公司的市值,获取更高的报酬。
2. 监管不力: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往往与监管不力密切相关。
索菱在财务舞弊期间,相关监管机构并未及时发现问题,也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财务舞弊得以持续进行。
3. 内部控制薄弱:索菱在财务舞弊期间,公司内部的风险管控机制明显不足。
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和风险防控机制使得财务舞弊行为得以长期发生。
四、教训和反思1. 强化监管责任:监管机构需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查和核实,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雅百特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雅百特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雅百特公司是一家国际知名的科技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创造和销售业务。
然而,最近几年,该公司被曝出涉嫌财务舞弊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调查。
本文将对雅百特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2. 舞弊手段据调查,雅百特公司的财务舞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段:2.1 虚报销售额雅百特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定单和合同,将不存在的销售额度计入财务报表,以增加公司的收入表现。
虚报销售额度的方式包括虚构客户、虚构销售合同以及虚构销售收入等。
2.2 虚增利润为了掩盖虚报销售额的行为,雅百特公司还采取了虚增利润的手段。
他们通过虚构其他收入、减少费用支出等方式,使公司的利润看起来更高,以达到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目的。
2.3 资产减值转移雅百特公司还通过将资产减值转移到其他子公司或者关联公司的方式,来掩盖公司真正的财务状况。
他们将不良贷款、坏账准备等损失转移给其他公司,以减少自身的财务风险。
3. 影响和后果雅百特公司的财务舞弊对多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和后果:3.1 投资者损失财务舞弊导致雅百特公司的财务报表失真,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使他们在公司股票和债券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受到了严重破坏,市场价值大幅下跌。
3.2 经济不稳定雅百特公司作为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其财务问题引起了市场的不稳定。
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蔓延,导致股市下跌、货币贬值等经济问题。
3.3 法律风险财务舞弊是一种违法行为,涉及到欺诈、虚假陈述等法律问题。
雅百特公司可能面临诉讼、罚款甚至公司破产的风险。
同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也可能面临刑事指控和法律追究。
4. 防范和解决措施为了防范和解决类似的财务舞弊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措施:4.1 强化内部控制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报告审核、审计程序、风险评估等。
同时,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其对财务舞弊的认识和识别能力。
4.2 加强监管和审计监管机构和审计机构应加强对公司的监管和审计力度,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
财务报告审计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业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该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监管部门查处,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案例将分析该公司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的问题,探讨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如何提高审计质量。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1. 收入确认存在虚假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2019年财务报告时,发现其收入确认存在虚假行为。
具体表现为:(1)虚构销售合同。
该公司在2019年初,虚构了多份销售合同,并在合同中填写了虚假的销售金额和收款日期。
这些合同在财务报表中被确认为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
该公司在2019年,将部分未实际完成的销售项目提前确认为收入,导致收入虚增。
2. 资产减值存在低估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2019年财务报告时,发现其资产减值存在低估现象。
具体表现为:(1)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计提不足。
该公司在2019年,对部分应收账款的减值准备计提不足,导致资产减值损失低估。
(2)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足。
该公司在2019年,对部分存货的跌价准备计提不足,导致资产减值损失低估。
3. 成本费用存在虚列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2019年财务报告时,发现其成本费用存在虚列现象。
具体表现为:(1)虚构成本费用。
该公司在2019年,虚构了多项成本费用,如装修费、广告费等,并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
(2)过度计提折旧。
该公司在2019年,对部分固定资产过度计提折旧,导致成本费用虚增。
三、审计案例分析1. 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对收入确认的审查不够严谨。
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收入确认时,未能发现虚构销售合同和提前确认收入的行为。
(2)对资产减值的审查不够全面。
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资产减值时,未能发现应收账款和存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的问题。
(3)对成本费用的审查不够细致。
审计师在审查该公司成本费用时,未能发现虚构成本费用和过度计提折旧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案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现金(一) 常见的舞弊手段或陷阱1.虚假现金陷阱(1) 隐瞒巨额的银行贷款;(2) 高现金与高负债并存。
“双高公司”坐拥大量现金并且资本开支不大,派息极低或者根本不派,但资产负债率却居高不下。
2.受限现金陷阱(1)隐瞒定期存单质押事实;(2)隐瞒保证金等货币资金受限事实;(3)隐瞒外埠存款的真实用途。
3.现金流水陷阱(1) 通过“倒贷”方式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或帮助关联方偿还贷款1) 大股东平时占用资金,期末通过倒贷方式偿还(即大股东贷款偿还上市公司欠款,上市公司过账之后立即替大股东偿还贷款),这样期末报表不体现大股东占用余额;2) 关联方无力偿还期末到期贷款,由上市公司通过倒贷方式垫付,之后由各关联方及时偿还,这样期末报表不体现借款余额。
(2) 通过“封闭贷款”制造上市公司虚假现金流或隐瞒大股东占用资金1) 通过银行提供回购业务,即由A公司开出银行承兑汇票,该汇票经过质押贷出款项在银行内部封闭运行,款项的流程为A—B,B—C,C—D,D—A,并由A 将汇票贴现归还贷款,同时支付贴现利息;2) 上市公司向A、B公司分别开具银行本票,A、B公司再将本票直接背书给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归还资金被占用的上市公司。
(3) 通过制造现金流避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总额上市公司委托关联方A贷款,A再将款项汇给与上市公司形式上无关联关系的B,由B购买上市公司已存在减值的资产,待上市公司收妥款项后再归还关联方A。
这样上市公司既达到避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虚增利润,又回避了关联交易。
4.募集资金使用陷阱将募股资金转移至账外买卖股票,为隐瞒事情真相,伪造或变造银行对账单。
(二) 具体案例案例一:金花股份(600080)2005年10月14日公告,近期,公司在应上交所要求进行自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控股股东金花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占用公司资金问题,合计60,200万元。
公告称,公司自2004年11月起,将28,500万元以存单质押的方式为金花投资及其关联公司提供全额银行承兑保证。
该项业务已于2005年6月到期,金花投资及其关联公司未能如期归还,公司存款28,500万元已被银行扣除。
案例二:审计署发布的2004年度16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结果中有一家公司被认定为虚增存款:2003年,天一科技(000908)为掩盖其利用募股资金和银行贷款1.94亿元,转移账外买卖股票的事实,与其当地的开户银行相互串通,通过伪造银行存款对账单方式,多计存款1.31亿元,少计贷款7,100万元,造成资产、负债均不实。
该公司2004年年报对该事项作了调账。
公司称:8月至10月份经国家审计署、证监会等部委审计调查发现公司上市以来存在财务状况披露不实的问题,公司经过严格自查,对历史遗留的问题及按照财务准则和有关政策的要求,将公司存在的包袱全部释放,对2003年以前财务进行追溯调整,2003年度调亏52,770,827.16元,2004年亏损65,079,303.99元。
天一科技因两连亏带上*ST,此外在受深交所谴责的致歉公告中还称:存在账外事项未及时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其中包括截至2004年12月30日止,公司第一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余额为1.77亿元,截至2004年底,公司累计用账外资金投资股票金额为3,411万元等事项。
这家公司假账迹象其实非常明显,就是2003年末现金余额奇高,2003年末公司总资产只有8.49亿元,但现金却有2.14亿元。
案例三:2005年7月29日,金城股份(000820)发布公告称:2002年12月31日,集团公司占用本公司资金累计余额43,480万元。
2003年度、2004年度和2005年1至5月份,本公司分别向集团公司提供资金6,389万元、5,744万元和1,980万元,其中提供非经营性资金5,688万元、3,290元和1,091万元。
至2005年5月31日,集团公司占用本公司资金累计余额57,593万元(包含原经营性占用部分)。
本公司实际向集团公司提供非经营性资金10,069万元。
2003年、2004年和2005年1至5月份“倒贷”资金发生额合计分别为11.41亿元、10.51亿元和5.57亿元。
每年年末,集团公司均通过“倒贷”方式偿还占用资金,因此,本公司定期报告中未体现集团公司占用资金余额。
2005年8月16日,金城股份发布2005年半年报,半年报的货币资金余额由期初的49,615万元降到1,744万元,附注称:本期期末余额减少主要原因是金城造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2004年末通过“倒贷”方式偿还股份公司的资金还原所致。
而2005年第一季报披露还有51,082万元,想不到巨额的货币资金其实只是时点数,是“集团公司均通过‘倒贷’方式偿还占用资金”,也就是集团公司贷款偿还上市公司欠款,上市公司过账之后立即替母公司偿还贷款,这其中贷款资金怀疑是在银行封闭运行,金城股份涉嫌虚构巨额的银行存款。
金城股份2004年底资产总额17.2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0%,却有近5亿元的银行存款,这种违背常识的背后被证实存在巨额的财务窟窿。
案例四:2005年3月25日,西安达尔曼(600788)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被终止上市,达尔曼是沪深两市首只因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披露定期报告而被交易所实施终止上市的股票,老板许宗林携巨款举家出走爆出达尔曼巨额财务窟窿。
该公司除了2003年度爆出亏损外,连两连亏都没经历就退市了。
事后,证监会指控达尔曼实施了重大财务造假及虚假陈述,包括2002年、2003年年报共计虚构销售收入40,621.66万元,虚增利润15,216.97万元,2003年年报虚增在建工程21,563.21万元以及重大信息未披露或未及时披露,主要包括巨额对外担保及诉讼事项。
证监会同时对审计师提出两项指控:一是指控审计师未能揭示4.27亿元大额定期存单质押情况,理由是中国人民银行《单位定期存单质押贷款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单位定期存单只能为质押贷款的目的而开立和使用”。
而相关审计人员在对4.27亿元定期存单审计时,未进一步实施必要审计程序,以揭示达尔曼以4.27亿元定期存单质押为其他单位贷款提供担保的重大事项。
二是指控未能识别1.06亿元虚假钻石毛坯,理由是2002年12月,达尔曼从其关联单位西安达福工贸有限公司一次购入1.06亿元虚假钻石毛坯,数额巨大且未取得购货发票。
审计师在对达尔曼该存货的审计过程中,虽然实施了存货盘点等相关的审计程序,但却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案例五:莫高股份(600543):2004年上市,首募3亿元现金,2004年现金流量表显示经营性现金净流出17,976万元,而该公司2004年主营收入只有26,877万元;2005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净流入16,159万元,货币资金余额高达31,038万元,而其总资产也只有83,608万元。
在货币资金备注中称:15,000万元是半年期定期存款。
既是半年期定期存款,为何不列入“其它货币资金”,并将其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中剔除?更关键的是,在尚有2.45亿贷款还没有偿还的情况下,为何要存定期?当然,公司会争辩这是募集资金,要专款专用,可是为什么2004年会出现近1.8亿元的经营性现金净流出呢,难道就没有占用募集资金?当然,更关键是这笔资金除了存定期外,难道没有受其他限制,如质押等?案例六:西安民生(000564):该公司2005半年报披露货币资金还有2.9亿元,而据2004年报披露,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是2.96亿元,但附注称:截至2004年12月31日,本公司在第一大股东海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下属子公司海航集团财务公司存有银行定期存款,金额为人民币1亿5千万元。
本交易为关联交易。
这其中曾有过重大关联交易风波:2004年8月14日,该公司披露的200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在上半年将1.9亿元存入海航集团财务公司,该事项并未按要求进行披露,目前公司董事会已经要求海航集团财务公司按期归还存款,但事实上海航并没有在年底之前归还这笔存款,2005年上半年货币资金已没有附注且关联交易也没有描述该笔存款,这说明海航已归还这笔贷款,可是现在换了花样,2005年4月,经西安民生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决定与北京科航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北京科航大厦联建协议》,共同投资联建北京科航大厦项目,该项目西安民生预计投资38,760万元,截至2005年6月30日,已支付项目投资款5,000万元人民币。
2004年1.9亿元关联交易披露时,媒体以“西安民生的一则公告揭开海航资金链的冰山一角”,并提出三问:一问:资金紧张的海航集团2003年为什么拿出1.7亿元西进收购没有再融资资格的西安民生?二问:西安民生为何把1.9亿元巨资存入海航集团财务公司?三问:西安民生对如此重大的关联交易为什么既没有经过董事会审议,也没有按时披露?其实我们再加一个事实,2004年西安民生转让民航大酒店,获得股权转让款1.28亿元。
海航花了1.7亿元买下西安民生却获得了1.9亿元的存款,现在西安民生又要为科航大厦投资38,760万元。
案例七:2005年6月下旬的一天,在牡丹江市看守所里,ST圣方(000620)的前任董事长杜焰生向记者讲述了大股东西安圣方通过银行提供的回购业务(即通过资金封闭运行制造假资金流,又称倒单位),将大额的大股东占用款像变戏法一样变没的经过:据杜焰生和相关人员介绍:2003年6月,时任ST圣方董事长的唐李找到当时出任公司财务总监的杜焰生说,现在监管部门对大股东占款查得很紧,必须要削减大股东西安圣方的欠款。
当时,西安圣方欠上市公司近亿元的往来款。
于是,ST 圣方实际控制人刘晓卫和唐李、杜焰生等经过研究,决定将西安圣方对ST圣方的欠款转给西安圣方的参股公司长岭圣方。
于是,2003年6月20日,杜焰生带着ST圣方、西安圣方和长岭圣方有关开立银行账户所需的手续,找到了两个月前认识的、曾表示可为公司提供回购业务的沈阳某银行客户部G经理。
G经理为上述三家企业开户后,以西安圣方名义从某银行贷款8,300万元,同时开具了两张支票:一张是西安圣方付给ST圣方8,300万元,另一张是ST圣方付给长岭圣方8,300万元。
8,300万元在某银行封闭运行,从而造成大股东西安圣方偿还ST圣方欠款8,300万元、长岭圣方欠ST圣方8,300万元的假象。
此笔贷款期限为3个月,牡丹江石油化工厂(以下简称“炼油厂”)为此支付了40多万元利息。
2003年11月,被唐李任命为ST圣方目前唯一资产的炼油厂厂长的赵春江,为掩盖其挪用炼油厂1,600万元的事实,找到了杜焰生。
随后,杜焰生、赵春江等人带着炼油厂、振达石化产品经销部、特种润滑油等公司有关开立银行账户的手续,再次来到沈阳找到G经理,G经理又为上述四家企业在某银行开立了银行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