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悲剧比较 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作业老师:刘兮颖

姓名:毛威学号2007213028

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中西悲剧的比较?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对“悲剧”这个词的定义给弄清楚。关于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这里便用他的观点作为标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悲剧这个词可以划分为两个字:一个是“悲”,一个是“剧”。悲剧合起来是个对行动的模仿,也就是个舞台的形式展现出来。“悲”体现在情感上所要传达的痛苦和苦难,借以引起读者的怜悯与恐惧。“剧”则是用剧本的方式进行,人物的对话与行动有个大概的先在范本。

而这里讨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就必须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探析。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悲剧定义“涉及到了悲剧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悲剧的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是由六个要素构成的,即情节、性格、思想、台词、扮相和音乐。其中情节和性格是最为重要的。就情节安排而言,诗人应当遵循事件发展的可然律或必然律,应当使情节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就性格描绘而言,应当恰当、逼真、前后一致。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应当是一些并非十全十美,亦非十恶不赦之辈,他们应当是好人,但又有一些缺限和过失,由此而给自己招致了灾祸,这样悲剧才能激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才能使我们的情感得以净化。

“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这个问题问的仿佛有点底气不足。中国学术界有个怪圈:假如一位专家学者在某国外的杂志上发表了篇文章后,其身价就大增;在国内发表的却不怎么轰动,仿佛中国人做的学术必须得到国外学者的认可方可。《周易》这部经典得到黑格尔的一句赞扬说其中蕴含着哲学精神方显其国际价值,这不免有点悲凉。这里对此暂且搁下不谈。

其实纵观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国并不缺乏悲剧。王季恩学者在《中国十大悲剧集》中列出了我国古典十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这十大古典悲剧以其高超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深度被人们奉为经典之作。《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屈死的故事对黑暗的封建社会不公平进行了无情的控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位真心相爱的人却因为双方家庭门第的不合而双双殉难,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精忠旗》写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谋害

的故事,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惋惜以及对卖国贼的痛恨;《长生殿》写出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悲剧,也同样寄托了对君王的规劝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以上这些作品都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式的悲剧,以至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但是要讨论其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的话,那估计会令大多数国人失望。首先我们来探讨下西方悲剧。纵观外国文学史,悲剧在古希腊时期的作品中体现的最完整。在古希腊悲剧中,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是常见的主题。按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知的,是不可抗拒的,是冥冥中的一种巨大的力量。而人的行为与意志,常常处于与命运的悲剧性冲突之中。古希腊三位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都以其作品表达了对这一主题的诠释。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底浦斯王》,被认为是希腊悲剧的典范。俄狄浦斯王为了从灾难中解救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却引发出一场对先王死因的追查,而谁杀死了国王这个答案越是明朗起来,却越是临近俄狄浦斯王自己的悲剧。剧中,命运是一种超乎人类和神之上的抽象观念,是一种不可知但绝对邪恶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将正直、善良、勇敢的俄底浦斯投入杀父娶母的深渊。个人与命运的冲突的表达是西方悲剧的核心思想。《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给人家盗来火种给人类,拒绝说出宙斯的秘密,终于遭到宙斯的严酷惩罚。而这个秘密却是宙斯的统治终将被推翻,作为神的最高统治者同样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从这里体现出西方悲剧命运对人和神的支配。但是,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无论是人还是神,都不是消极的服从命运,而是积极地与命运作斗争,显示出勇敢的大无畏精神和强烈的个体斗争意识。《美狄亚》中美狄亚残忍地扼死亲生孩子以期望惩罚始乱终弃的伊阿宋,而自己却也不免沦为成为悲剧主角。

相比之下,中国的悲剧却显得悲剧人物个性的缺失。中国式的悲剧大多是对社会的不满进行揭露,却并没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抵抗精神,人物明显不如西方悲剧人物那般富有个性和斗争精神。以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为代表的西方悲剧文学体现出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批驳,而中国悲剧文学《窦娥冤》、《精忠旗》等作品发出的则多是些对命运的倾诉之音。西方人认为悲剧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法摆脱的,人只能受制于命运,于命运作抗争。而中国式悲剧则认为把悲剧来源于外部世界,作者大多是对悲剧现象的揭露和倾诉。相比之下,西方悲剧则比中国悲剧更深入,更能体现其悲剧性。

说起中西方悲剧的比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悲剧人物的选择。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王子,公主,国王,大臣,统治者。而中国的悲剧人物则以是弱小善良之人居多。这反映了中西方作家对悲剧的不同理解。西方悲剧作家通过这些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的人物作为主角,通过人物与命运的斗争更突出体现其悲剧精神。而中国作家则选择这些人物上场则主要是通过小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出社会的不和谐,并对这些现象的揭露和达到批判效果。

(二)悲剧的结局。西方悲剧中的人物结局大多是个体的灭亡,俄狄浦斯王刺瞎双眼流放自己,哈姆莱特最后也死于决斗;中国古代四大悲剧几乎没有一部

不是以“大团圆”收场:《窦娥冤》中窦娥虽然含冤而死,但最后她的三个誓愿全都实现,冤情得以昭雪,恶人伏罪而死。《赵氏孤儿》中剧终赵氏孤儿亲自报仇,善人和恶人均得到应有的报偿。《汉宫秋》、《桃花扇》二剧的结局还带有点悲剧意味,但元帝与昭君梦中相会,候生与香君重逢却仍带“团圆”色彩。这样在艺术上便削弱了悲剧的艺术效果。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许多人便对中国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进行质疑。

(三)悲剧的精神。在悲剧精神上西方悲剧精神在力度上明显高于中国悲剧精神。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不屈服,敢于斗争,激情澎湃,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通过主人公的死亡以及对命运的抗争而失败体现出一种崇高感;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含蓄蕴藉、顺从忍耐成为其显著特色,重视对悲惨遭遇的直接描写,以引起观众的“怜悯”与对恶势力的憎恨。西方悲剧体现出一种哲学思考,偏重于对性命层面的人文反思,中国悲剧偏向于对现实层面的裁判,偏重于对道德层面的评价。

回到问题本身。通过以上叙述,要是回答“没有”,显然会遭到国人的辱骂,毕竟那么多的悲剧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深入人心;而要是说“有”的话(要按照其严格的标准进行衡量),我们心底却实在也没有多大的底气。之所以产生这么个矛盾的答案,我们还需要从中西方传统文化对这个回答进行原因方面的探析。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这么个貌似悖谬的结论,实质上是由双方传统文化所决定的。

西方文化属于宗教文化,注重探讨人本身,他们探究人为什么要活着,探究人与世界的关系,探寻崇高与卑微、善与恶、罪与罚这些终极命题;而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个人的现实处境和社会发展。强调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不存在冲突,即使有我们也相信“时来运转”、“天无绝人之路”,中国人的生活充满乐观色彩。总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总是期盼“大团圆”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

因此,只要我们认清中华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便能心安理得的接受中国悲剧,而我们当下的任务也就是对传统优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积极汲取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