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特别是门阀士族的特权发展。

到了东晋,政权实际上是在南北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的一个偏安政权,其中以王导和王敦为首的琅琊王氏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东晋一朝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

东晋门阀士族发展几乎到了顶峰,把持了整个朝政,皇帝的权力更像是个幌子,真正的执政者一直在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以及陈郡谢氏这几个世家大族轮流主持。

当时的世家大族往往着雄厚的经济基础,一个大族拥有的荫佃客的规模在东晋时期要比西晋增长快三倍,世家大族不仅有田地万顷,还建有别墅田宅无数,可以说是当时真正的富豪。

在政治上,东晋的门阀政治已经发展到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这样的准则,使得世家大族牢牢地把握着朝政,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然而,东晋门阀政治也有其局限性。

士族之间交友、婚配都有着严格的界限,所以修家谱成为了当时朝廷内外十分流行的事情。

到了东晋末期,孙恩、卢循起义和淝水之战后,虽然统治阶级没有改革内政,而是加紧对人民的剥削,社会矛盾激化,但由于士族的衰落和皇权的加强,东晋政权最终被刘裕所取代。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是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世族制度,即以世族为中心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阶层制度,由世族集团统治并垄断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资源,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力量。

门阀制度的形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这个时期的朝廷执掌的政权非常频繁地更迭,君主的权力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而世族则通过建立门阀制度来保障自己的家族利益。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世族为了拓展自己的家族势力,建立了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家族内的世族组织。

世族由一个家族的成员组成,通常由家族的祖先或创始人所创建。

世族内部会制定一系列的家族规则和传承制度,包括继承权、族规族约以及家族成员的选拔机制等。

这种组织结构下,世族成员相互支持,保持着共同利益和目标,形成了一个团队的力量。

第二个层面是世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他们通过联姻、亲属关系和地域控制等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利益。

世族之间会建立互助会、家族联盟等组织,通过互助、扶持、合作等方式来巩固自己的集体力量,同时也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家族势力,争夺更多的资源。

门阀制度对魏晋南北朝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世族集团在政治上成为了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通过世族之间的联姻、亲属关系和地域控制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家族的政治扩张。

另一方面,世族集团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源,构成了社会的经济中坚力量,从而使得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受到了世族集团的影响。

此外,门阀制度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门阀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精英阶层对普通民众的控制力越来越大,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其次,门阀制度导致政治腐败的问题,世族集团通过门阀制度来获取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容易出现权钱交易、官员贪污等不正之风。

历史学习新视野在线阅读

历史学习新视野在线阅读

历史学习新视野在线阅读第二节多元文化的融合一、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门阀政治,也可称为“士族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

魏晋士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是东汉士家大族势力发展的延续。

促成这种转化的原因,一是社会的大动乱,一是频繁的改朝换代。

魏晋士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由东汉的世家大族而来,基本上保持了儒学传统,极少数已由儒人玄。

他们在魏和西晋时居于高位,被视为旧族门户。

二是属于乘时而起的新出门户,一般习于玄学或出入玄儒之间。

他们的政治地位在魏和西晋时迅速上升,东晋后更为突出。

从本质上说,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态。

宗族势力的发展与专制皇权所形成的矛盾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在皇权比较稳定的时期,宗族一般说来倾向于将自身的利益寄托于皇权。

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

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从东晋时期的史实来看,士族在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

与此同时,皇权也不容许任何一姓士族擅自废立。

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才得确保统治秩序的平稳。

因此,原本只是两晋之际形成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暂时局面,就被皇权和士族共同接受,成为东晋门阀政治的一般模式。

淝水之战后,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士族势力大不如昔,东晋政权也日渐势微,门阀政治呈现日趋崩坏之势。

门阀势力的代表桓玄消灭了皇室司马道子父子的势力,随即代晋立楚,破坏了门阀政治在权力分配上的平衡。

次等士族刘裕驱逐桓玄之后,士族虽保留了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已不复存在,门阀政治逐渐回归于皇权政治。

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东晋门阀政治的产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是成熟而有力量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一是微弱但尚有一定号召力的皇权的存在,加之民族矛盾尖锐的外部条件,这三者缺一不可。

东晋的门阀制度

东晋的门阀制度

东晋的门阀制度
东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是指政治和社会上的门阀家族对统治的垄断和控制。

门阀制度在东晋时期开始形成,并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门阀制度源于三国时期,东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门阀家族是指政治家族或望族,他们拥有庞大的土地和财富,掌握着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重要资源,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家族网络和利益集团。

门阀家族通过政治联姻和婚姻关系,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通过客观条件和门阀内部规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门阀家族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通过担任重要职位,如官吏、将领、宰相等,来掌握政权,并通过控制朝廷的人事任免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门阀家族之间还通过联盟关系,加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门阀家族的势力范围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但在东晋时期,门阀家族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门阀制度的存在导致了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稳定。

门阀家族之间的斗争和权力争夺经常发生,使得朝政混乱不堪。

另外,门阀家族的垄断和掌握资源的能力,使得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这一切都为后来的南北朝的分裂和混乱奠定了基础。

唐朝门阀制度

唐朝门阀制度

唐朝门阀制度的介绍如下:
门阀政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唐代。

门阀政治形成了一种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

是有利于遏制皇权和专制主义的。

同时门阀政治在混乱的三国,两制南北朝有利于保护某一地方的百姓,使他们获得一片相对安宁的土地生活。

而且门阀政治下所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比两汉实行的察举制更为先进也更为公平。

但是随着门阀的逐渐扩张,危及到了皇权、门阀与皇权的斗争反而又加剧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大分裂,大动荡局面。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中,东晋的桓室,包括日后建立唐代的李氏,谢氏王氏都是大门阀。

家族占有土地人口拒不向国家缴纳赋税,也妨碍了国家的正常发展。

同时门阀制度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局面。

损害了庶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不利于国家实施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

门阀制度这些制度都是危及皇权,危及国家统一的。

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发展。

所以说陇西李氏虽然出自于门阀,但在其执掌皇权后,不遗余力的打击门阀家族,扶持庶族地主阶级成为唐代的国策。

试论对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理解

试论对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理解

试论对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理解门阀政治的核心在于认识到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演变的产物。

首先,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阶层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掌握教育、文化、政治权力等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些门阀家族通过婚姻、结盟等方式巩固自己的地位,形成了类似“家族网络”的结构。

其次,门阀政治的演变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私有制和庄园经济得到了发展,这为门阀家族提供了经济基础。

同时,门阀家族通过掌握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实现了对地方经济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最后,门阀政治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衰落,地方豪强并起,这为门阀家族提供了政治机会。

同时,门阀家族通过掌握地方政治权力,干预中央政权,形成了特殊的政治格局。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演变的产物。

门阀家族通过掌握资源、巩固地位,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这种结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简述门阀制度的发展及影响

简述门阀制度的发展及影响

门阀制度的发展及影响1. 门阀制度的起源1.1 古代门阀制度的形成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和阶级分化的存在,门阀制度逐渐形成。

这一制度源于贵族阶层为了维护其特权地位,限制社会流动性而设立的。

2. 门阀制度的发展2.1 门阀制度的渐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阀制度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局限于贵族阶层,也涉及到了其他社会阶层。

3. 门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3.1 社会流动性受阻门阀制度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使得个人难以跨越社会阶层的界限,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3.2 经济发展受阻门阀制度导致人才无法合理流动,限制了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3.3 社会团结脆弱门阀制度造成社会内部的壁垒,阻碍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导致社会团结脆弱,难以形成共识。

4. 各国门阀制度的不同表现4.1 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以家族为单位,通过择偶、家族联姻等方式维持其特权地位,成为社会中的核心势力。

4.2 日本的门阀制度日本的门阀制度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贵族家族通过政治联盟维持其统治地位,严重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

5. 现代社会对门阀制度的反思与改革5.1 反思门阀制度的弊端现代社会对门阀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5.2 推动社会公平与流动性的改革现代社会通过推动社会公平和流动性的改革,努力打破门阀制度的局限。

这一改革涉及到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调整。

5.3 引导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公正的方向现代社会通过引导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公正的方向努力,减少阶级差距,提高社会整体的幸福感。

结语门阀制度的发展与影响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门阀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改革和创新中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门阀制度的时间

门阀制度的时间

门阀制度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产生的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第一,门阀制度确切的开始时间是在东汉,东汉末年随着大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一部分世代官宦的家族,势力逐渐膨胀。

一个最出名的例子就是袁绍袁术兄弟,袁家四世,五人位至三公。

第二,门阀制度的发展时期,是在魏国建立后魏文帝曹丕的时代,曹丕建立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其实就是以人的主观意志去挑选德才兼备的人做官。

这种选才的方式有太多的主观性。

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层出不穷。

第三,门阀制度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比如说琅邪临沂的王氏除王导、王敦、王彪等几人外,梁国阳夏的谢氏除谢安、谢玄等外,其余这些门阀子弟在军事经济文化方面几乎都一无所长。

但是这些门阀依旧把持朝政,占据高位。

甚至出现过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第四,门阀制度的衰落在唐朝时代,南方的士族在经历过侯景之乱后,已经不成大气候了。

在唐宪宗之前的驸马没有士族,中晚唐的公主有大龄方婚者。

当时五姓七望,大部分都看不起唐朝皇室鲜卑族后裔的出身,拒绝与唐朝皇室结亲。

唐朝依旧是个门第观念很强的朝代,而出身门第的高低
不仅仅取决于拥有的权势,还取决于门阀家族的文化传统,门风家风和社会名望等。

最后,门阀制度的消亡随着唐朝灭亡而消失,唐朝实行的科举制度虽然改变了门阀政治,但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寒门的进士极少,而士家子弟拥有更好的教育,而且士家子弟当官可以不依靠科举考试。

直到黄巢起义后,杀入长安城后,天阶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后梁太祖朱温灭亡唐朝,屠杀大臣,才彻底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历时800年门阀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尚为庄老玄虚。北方士族处异族统治之下, 既不能澄清驱攘,只有隐忍合作,勉力功业 以图存全,故相尚为经术政务。故南方士族 不期而与王室立于对抗之地位,对国事政事 之心理,多半为消极的。北方士族乃转与异 族统治者立于协调之地位,其对国事政事之 心理,大体上是积极的。
因此南方自东晋以至南朝,历代王室对士族
武帝之后:察举选士制度
1,岁举孝廉
2,举贤良方正
3,选用博士子弟
Hale Waihona Puke 4,辟除制 荐举由各郡长官负责,容易形成权力勾结,
把持选举过程。 两汉通过察举孝廉方式入仕者,75.6%出身 官僚贵族家庭,平民仅占8.7%。 东汉出现身份性地主,即士族门阀,世代为 官,‚累世公卿‛,逐渐成为名门望族。 弘农杨震一家‚四世三公‛ 汝南袁安一家‚四世五公‛

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 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 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 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 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举秀 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 (《新唐书•柳冲传》)
滞留北方不能南避者,门望皆较次。 南渡衣冠,借拥戴王室之名义,□削新土, 视南疆如殖民地。北方士族则处胡虏压逼之 下,不得不厚结民众,借以增强自己之地位, 从而也博得异族统治者之重视。故南土借上 以凌下,北族则附下以抗上。情势既异,其 对各方态度也全不同。
南方士族处于顺境,心理上无所忌惮,其家
门阀政治局面形成于西晋时期
门阀政治的形成

两汉时期的土地制度与大地主庄园经济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董仲舒《限民名田疏》: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伯, 贫者亡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 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 兼之路。 [师古曰:‚名田,占田也。各为立限, 不使富者过制,则贫弱之家可足也。‛](《汉 书· 食货志》)
九品中正制提供制度保障
州郡中正官负责考核本州郡士人的德行、才
能、门第等,按九个等级确定士人品与状,
报送中央备案,作为选拔官吏的参考。
九品中正制之弊

九品有八损疏‛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 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 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 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 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 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 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罔时, 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卷45《刘毅 传》 )
汉末师丹限田
王莽改制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 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 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 者,如制度。(《汉书· 王莽传》) 东汉光武帝‚度田‛ 东汉后期大地主田庄经济的形成
两汉的选官制度
汉初选官:功臣和子弟,‚任子‛和‚赀选‛ 武帝之后: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兴太学,臵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 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书· 董仲 舒传》)
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
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 昆弟也。(《晋书》卷48《段灼传》)
门阀政治局面形成于西晋时期
九品中正制
品官荫户制度
占田制度 教育制度的保障士族门阀特权
门阀士族的特征
重视门第和家世 谱谍学 谱局‚必稽谱谍,以查其真伪‛ ‚朝廷每选举人士,则校其一婚一宦,以为升降。‛ (《魏书· 韩麒麟传附韩显宗传》) 遵循礼法,以儒家经典教育作为维护自身政治地位 的工具。 ‚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至 《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颜氏家训》卷3《勉学篇》)
族组织之演进,趋于分裂而为小家庭制。北 方士族处于艰苦境况下,心理上时有戒防, 时抱存恤之同情,其家族组织之演进,趋于 团结而为大家庭制。故南方士族直是政治权 力上各自分沾,而北方士族则几成民族意识 上之团结一致。当时异族视之,亦俨如一敌 国,比之刘渊、石勒,不敢轻侮。
南方士族早有地位,故不愿再经心世务,乃
不断加以轻蔑与裁抑,而南方士族终于消沉; 北方自五胡迄元魏、齐、周,历代王室对于 士族逐步加以重视与援用,而北方士族终于 握到北方政治之中心势力,而开隋唐之复盛。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参考文献
《晋书•刘毅传》、《新唐书•柳冲传》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六、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门阀政治的形成
门阀士族的特征
门阀士族与南北朝政治
特权阶层,大土地所有者,聚族而居,世代
为官,把持政治,拥有政治、经济特权 门阀 高门 门第 门望 甲族 世家 世胄 世 族 著姓
门阀政治的形成
东汉世家大族发展的延续
大地主庄园经济
两汉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提供制度保障
门阀士族与南北朝政治
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
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 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
大; 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 杜首之; 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 陆、源、窦首之。
南渡者皆胜流名族,当时早有较高地位,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