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清代学术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之后的又一个学术发展高峰。考察这一前后相续的学术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在脉络。清代学术是在扬弃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新的时代风气的学术类型。通观清代学术,可以将其大体上分成康雍初期、乾嘉中期和道咸以降这样三个阶段。其中乾嘉中期的学术是清代学术的全盛期,也是最能代表清代学术成就和特点的发展阶段。而在乾嘉学术之中,乾嘉朴学最盛。因此,学界常以“朴学”代称乾嘉学术或清代学术。①乾嘉朴学纠谬考辨,注重证据的治学方法和特质,奠定了朴学的坚实基础。清代大师辈出,各领风骚。可以说没有乾嘉朴学就没有清代学术的盛大成就。梁启超对清代学术有一总体评价,“康雍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一各“精”字,凸显了乾嘉学术的总体特点。乾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派别,即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吴派以其“不问真不真,惟问汉不汉”的之学宗旨,笃守“汉学”壁垒,因其盲从、偏好,排斥异己的态度,在“精”字上不及皖派。戴震曾言:“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有名之见,其蔽有二:非掊击以自表暴,即依傍昔贤以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②“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此种学术精神,实为一科学求真之精神也。故梁启超说“苟

论戴震与章学诚

论戴震与章学诚

《论戴震与章学诚》是余先生1976年初版的旧作。该书在1996年曾由余先生亲手作了增补,虽则问世至今已经三十余年,然仍不失为了解清代思想史的必读书。 本书的成书目的的照余先生自云“为了解答为什么宋、明理学一变而为清代经典考证的问题” “到现在为止,尚未见有专篇对东原和实斋之间在学术思想方面的交涉加以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检讨” “我同时也想借此展示儒家传统在清代的新动向” 。概而言之,即通过对戴东原和章实斋学术思想的分析从而理解儒家何以何以从宋、明理学一变而为清代考证。余先生提到,在他之前的一些学人,认为清学“既不能’经虚涉旷’则已无积极的思想内容科研,甚至不免是中国哲学精神过程中的一次逆转” ,因而他们的新儒学都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 。但在余先生看来,“如果我们坚持以’心性之学’为衡量儒学的标准,那么不但清代两百多年间儒学已经僵化,即从秦、汉到隋、唐这一千余年中儒学也是一直停留在’死而不亡’的状态中。相反地,如果我们对儒学采取一种广阔而动态的看法,则有清一代的’道问学’传统正可以代表儒学发展的最新面貌。

尤其重要的是,这个新的发展恰好为儒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提供了一个始点” 。这大概便是余先生作此书的一个基本前提。 在对儒学采取一直“广阔而动态的看法”的前提下,余先生开始了本书的论述。全书内篇共分八章,除去前两章的引言和末两章的后论及补论外,以戴、章二人分别各为两章的论述中心。儒家本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说,前代学人也多有提及。余先生在此引入了一个重要概念,即“儒家智识主义”。书中“道问学”约等于智识主义,“尊德性”则约等于“反智识主义”。明清之际,儒学主流由理学转入考据,即从“尊德性”层次转入“道问学”层次,这可称为“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这种现象的产生,余先生主要从“内在理路”(inner logic)进行分析。关于“内在理路”,笔者下文还将详论。余先生从程、朱与陆、王相争,王阳明最后不得不重订《大学》古本,欲“复旧本”以“复见圣人之心”悟到“所争者仍在义理之是非,而所采用之方法正是考证辨伪。这里清楚地透露了考证学兴起的思想史的背景” 。书中随后引用的一段材料十分清晰的凸显出此处转变

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一、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简要概括,侧重体现成果、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申请人主要从事新型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功能研究。曾参与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成功申请。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学者博士后资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一流化学和材料类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被引用99次。 其中,以仿生方法制备三维有序大孔方解石单晶的研究成果在Angew. Chem. Int. Ed.上作为“非常重要(VIP)” 文章和插图封面刊出。该成果在国际引起高度关注,陆续被Science、Chem. Rev.等权威学术杂志多次引用;国际著名专家在Angew. Chem. Int. Ed.以Highlight给予本工作专题评述,称该研究是生物矿化机理在材料合成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实现“自下而上”的多孔有序单晶的构筑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另外,申请人发展了一系列基于胶体晶体模板构筑新型图案化纳米结构的材料制备方法,并制备了半导体氧化锌一维纳米结构阵列、半导体硫化物、贵金属和碳酸钙的有序大孔薄膜等。发展了一种气液界面胶体晶体模板制备大面积半导体有序大孔薄膜的方法,申请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一项。 二、候选人领导或参与过的项目: (请注明本人在项目中的角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胶体晶体模板的新型纳米结构的溶液相合成”(20873002)(参与人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形貌与构造可控的无机微纳结构的低温溶液合成”(20673007)(参与人员)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准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结构调控与组装”(2007CB936201)(参与人员) 三、候选人代表性论文(著): (请注明影响因子) 1. C. Li and L. Qi. Colloidal crystal-assisted patterning of crystallin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2010, 22, 1494-1497. (Frontispiece, IF=10.86) 2. C. Li and L. Qi. Bioinspired fabrication of 3D ordered macroporous single crystals of calcite from a transient amorphous phase.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2008, 47, 2388-2394. (IF=10.879,VIP paper, frontispiece, highlighted in Angew. Chem. Int. Ed.) 3. C. Li, G. Hong and L. Qi. Nanosphere lithography at the gas/liquid interface: a general approach towards free-standing high-quality nanonets. Chemistry of Materials2010, 22, 476-481. (IF=6.397) 4. C. Li, G. Hong, H. Yu and L. Qi. Facile fabrication of honeycomb-patterned thin films of amorphous calcium carbonate and mosaic calcit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0, 22, 3206-3211. (IF=6.397) 5. C. Li, G. Hong, P. Wang, D. Yu and L. Qi. Wet chemical approaches to patterned arrays of well-aligned ZnO nanopillars assisted by monolayer colloidal crystals. Chemistry of Materials2009, 21, 891-897. (IF=5.368) 6.G. Hong, C. Li and L. Qi. Facile fabrication of two-dimensionally ordered macroporous silver thin fil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olecular sensing.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0, 20, 3774-3783. (IF=8.49) 7. C. Li, G. Hong, J. Cai and L. Qi. Ordered semiconductor nanoarrays: from self-arrangement to patterned evolution. Chapter in Encyclopedia of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个人事迹 施焕中,男,1964年出生。1982年中专毕业参加工作,1986年大学二年级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现任广西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呼研所)所长。施焕中通 过10余年的努力,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以及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2004年荣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2004年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广西是在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直到今天,施焕中及 其同事的研究论文中的观测指标都属于一般综合医院临床检验科所能提供的常规检测项目。施焕中 善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准确选择切入角度,并在一般的科研条件下从事高质量的 科学研究。 施焕中首次证实白介素-5可直接趋化嗜酸粒细胞浸润到哮喘患者的呼吸道,并进一步将其激活

释放毒性蛋白,促使气道反应性增高从而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相关的研究成果 先后于1997年和1998年分别发表在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和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发表。截止2006年6月初,这两篇论文分别SCI杂志引用42次和80次。施焕中首次观察到嗜酸粒细胞能够从支气管腔内返回到粘膜组织,移行到局部引流淋巴结并定位于的T细胞区,将经过处理的抗原信息呈递给CD4 + T细胞,从而促使后者出现显著的增殖反应,最终激发Th2反应。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J Clin Invest等多种医学杂志上。相关文章至今被SCI杂志引用超过100次。 由于在嗜酸粒细胞呈递抗原的研究工作中有良好的学术积累,美国J Leukoc Biol邀请施焕中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撰写一篇综述。题为Eosinophils function as antigen-presenting cells的综述已经于2004年在该刊发表。近年来,施焕中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2篇,所发表的成果被SCI杂志引用320余次。 1 广西一名公务员因公干出差到美国洛杉矶,于2005年10月16日不幸突发脑出血,病情十分危急,经当地医生进行救治后仍未脱离危险。家属要求将患者运回国内继续治疗,医院将这一跨国 接运危重患者的任务交给施焕中。 在航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相当棘手:首先、患者自主呼吸必须全程使用人工呼吸机。呼吸机必 须额外使用氧气源,后者是飞行危险品。其次,本次使用的的民航飞机,不具备相应的医疗救治条 件。运送患者的生命固然重要,但其他数百名乘客的生命同样重要,绝对不能因为运送一名重病患

【吴根友】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吴根友】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20世纪戴震与乾嘉学术思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能够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研究戴震哲学的论者还属于少数。李开先生在《戴震评传》中开始了这一研究,但并未由此看到这种语言哲学的出现对于整个清代哲学的转向意义。本文则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着重考察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来思考哲学问题,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转向,形成了不同于宋明理学,甚至也不同于清初哲学形态的人文实证主义哲学思考方式。这一新哲学思考方式使中国传统哲学初步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明晰性。在追求先秦儒家经典原意的历史还原主义的旗帜下,展开了对先秦儒家经典,进而扩大到对先秦诸子典籍的文本考察,对于重新认识先秦经典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哲学运动虽然并没有带来19世纪后半叶中国哲学形态的新变化,但由这一实证哲学精神所培养起来的“求真”“求实”精神,为中国人培养近代的科学精神提供了自己的文化土壤。其中,以戴震为代表的哲学家,还为新伦理学的建设提供了思想的资源。当然,由于这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以对先秦儒家经典研究为起点的,而且其理论目标带有鲜明的复古主义倾向(尽管戴震本人是托古言志),因此,其理论上的自身矛盾及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语言虽然能够通向道,但毕竟不是道本身。经典中蕴含的思想虽然可以通过语言来把握,但对经典中的思想研究也不完全是一个语言问题,其中还应该有言说者的背景、说话意图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尽管戴震的理想是通过语言、制度、名物、训诂的综合研究来把握经典的原意,但即使如此,人文学的研究还有超越这些实证方法之外的东西。而戴震本人对儒家经典中理、天道、道、性、命、仁义礼智、诚、权等概念的定义,也并非如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恰恰相反,这些解释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戴震本人的理解,并不具有他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的客观性。所以,我们看到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者所开创的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并未完全取代其他哲学家的思考,其中,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学派对戴震及其学派批评,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当中肯的。由于本文的主题所限,此处我暂不讨论章学诚的历史哲学及其对戴震的批评。[1] 不过,我们应当特别重视戴震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戴震对自己所讨论的理、分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以及善、欲、私等概念和无欲与无私一对范畴皆有明确的定义,使中国传统哲学在思维的明晰性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中国传统的语言哲学主要包括“名实之辩”、“言意之辩”两大部分内容。在乾嘉考据学时代,中国的语言哲学又有新的发展,其纲领性的表述就是戴震提出的“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言能通意的“阶梯式”言意观。在这一纲领性的表述中,“字”具有现代汉语中所说的字(词素)和词语两层意思。词,又作辞,即是现代汉语中的言语。而戴震本人的语言哲学思想可以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名实之辩,第二,通过句法分析达到对传统哲学命题的重新解释;第三,通过句子和经典文本的语言脉络分析达到对传统哲学思想的还原性解释;第四,在言能达意的基本哲学立场上的所阐述的字→词→道的“阶梯式”言意观。这种语言哲学与20世纪西方世界兴起的语言哲学“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己任的目标非常的不同。[2]不仅如此,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还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关怀。他以孟子“辟杨墨”,挽救世道人心自况,说道:“孟子辩杨、墨;后世习闻杨、墨、老、庄、佛之言,且以其言汩乱孟子之言,是又后乎孟子者之不可已也。苟吾不能知之亦已矣,吾知之而不言,是不忠也,是对古圣人贤人而自负其学,对天下后世之仁人而自远于仁也。”[3]这也是以戴震为代表的18世纪中国哲学的语言哲学家们与20世纪英美语言哲学家们的另一个不同之处。一、“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与“称夫纯美精好之名”——戴震对名的分类 戴震将名分为两大类,一为“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二为“称夫纯美精好之名”。他说:“学者体会古贤圣之言,宜先辨其字之虚实。今人谓之‘字’,古人谓‘名’,《仪礼》云‘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周礼》云‘谕书名,听声音’是也。以字定名,有指其实体实事之名,有称夫纯美精好之名也。曰‘道’,曰‘性’,曰‘言’,曰‘行’,指其实体实

近五年主要学术成就简介范本

近五年主要学术成就简介范本 范本一 利用同步辐射能谱研究凝聚态物理,特别是在探索***的机理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发现***的直接证据,理清它与***的关系,解决了一个该领域的主要问题;发现了***及其作为超导序参量的重要性;指出***作用不可忽略;发展光电子能谱和软x射线散射新技术,建成国内首个***仪。在“科学”、“自然”、“物理评论快报”等杂志发表论文25篇,被引940多次。 范本二 在***任职期间,主持神经系统网络形成和应用实验室,首次提出***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一系列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和***的新药。近五年共发表11篇期刊论文,多数刊登在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国际一流期刊。曾在数十种主要国际会议上做大会专题发言。 范本三 开展时滞系统鲁棒控制研究,降低控制器设计的保守性和脆弱性,解决非线性时滞系统递推控制器设计的***难题。提出基于参数辨识的***和***反馈控制器设计原理,克服辨识过程中对状态微分信号的依赖,揭示系统***时滞、***时滞和增益的解析关系。提出自适应时变参数设计方法,突破了***控制算法在高动态流量下的性能瓶颈问题。SCI收录50篇,他人引用145次,

EI收录71篇,专著1部。 范本四 在复杂制造系统的智能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的独创性研究。在模糊PID控制研究基础上,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多个复杂制造过程和系统;首次将***引入电子封装过程,在***创建了全球首个面向电子封装的***研究实验室,并已开发出***系统;在香港主持了17项科研项目,参与了国内4项科研(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论文20多篇。现任***副主编。 范本五 在我国开辟了***动力学和***动力学两个研究方向,首创国际领先水平的非对称***技术,首次提出***方面3个理论关系式和***安全评判准则,创建了吸能***设计和***安全评估方法。以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进步一等奖3项、发明专利1项,EI、SCI收录12篇。带领学术团队自主研建国际领先的***试验系统,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负责“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Ⅱ) 建设。 范本六 首次通过量子化学过渡态理论计算得到了有***的氧化化学动力学参数,发现了***氧化的新的反应通道,提出了迄今最全面的含***复杂系统反应模型;合作开发了电站锅炉“***”,据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馀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又於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震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於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震卒后,其小

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后十余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经注问南书房诸臣曰:“戴震尚在否?”对曰:“已死。”上惋惜久之。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鲫一项是(3分) A.震出所学质之永质:问 B.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司:掌管 C.皆折节与交折节:降低身份 D.就傅读书,过目成诵就:完成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家屡空,而学日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训明则古经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上惋惜久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初中语文文言文《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 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数学家秦元勋的传奇人生和主要学术成就(作者:张锁春)

数学家秦元勋的传奇人生和主要学术成就 张锁春 摘要数学家,教授。专长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善长科学与工程的计算,酷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23年2月13日生于贵州贵阳。获浙江大学理学学士(1943)、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1946)、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47)、玛丽埃塔学院荣誉科学博士(1988)。曾出任过中国核工业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河大学首任校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任理事长、中国计算物理学会前两任理事长等职。研究领域涉及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运动稳定性理论、近似解析解理论和人工智能;计算物理、计算数学和微分方程的数值解;应用数学、经济模型和相对论;以及科学普及等方面。先后出版过《几何学通论》、《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讲义》、《微分方程所定义的积分曲线》、《计算物理学》、《常微分方程所定义的积分曲面》、《时间、空间和运动着的物质》等著作20部。发表过学术研究论文:中文52篇和英文31篇。1987年因夫人突然逝世后去美国讲学,旅居美国,与儿孙们生活在一起至今。 秦元勋出生在贵州省贵阳市,其父秦学仁是从事小本经营的工商业者。他自幼天资聪明过人、加上刻苦勤奋,在当地冠有“神童”之美名。高中只读一年半,16岁就进了浙江大学数学系。1939至1943年大学期间,接受严格的科班训练。其优异的成绩得到当时浙大校长竺可桢高度的赏识和评价。竺校长的日记中就有这样记载:(1)1943年7月2日记:“阅本届毕业生共311人,…,其中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有…数学系秦元勋87.2,贵阳人,…共七人而巳。”(2)7月11日记:“…秦为贵阳人,本届毕业生中平均成绩最高之一。其人体格亦佳,而性温厚,洵难得之人材了,…。”当时就享有“难得之人材”这样高的评价。 1943年秦元勋在浙大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经过“自费”留学考试,名列榜首。经竺校长的推荐,1945年进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他仅用五个学期就取得文学硕士(1946)和哲学博士(1947)学位。其速度实在惊人,在哈佛建校史上也是创纪录的。24岁就拿到哈佛博士学位,是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之一,被人称“娃娃博士”。 1947年获哈佛的博士学位后,婉拒恩师留美工作的机会,于1948年踏上回归祖国的征途。回到贵阳后,于同年7月7日与冯敏女士结婚,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宿愿。婚后,夫妻俩就相依为命去香港参加革命工作,投入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他与曹日昌同志一道筹建香港九龙科学工作者协会,任港九科协业务部副部长(部长是曾昭伦)。1949年香港新华社邀请秦元勋作为港九的三名代表之一,去解放区参加筹备全国第一届科协大会的工作。于同年7月乘海船进入东北解放区再到达北平,除参加筹备和出席大会外,还应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副教授,讲授数学。期间出版《几何学通论》[1]一书,作为对新中国建立的献礼。 1949年10月1日,秦元勋夫妇亲自参加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南边马路的第一排观礼。随后,跟随楚图南所率的二野部队开进刚解放的大西南的重庆,过着供给制生活。到了重庆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调研室主任、科学普及处处长、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处长等职,并当选为全国科普协会的常务委员(1950-1958)。1953年调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处长。1954-1959年,因国家发展新学科的需要,应华罗庚所长之邀,耒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方程室副主任(主任是吴新谋),常微分方程组组长。同时兼任北京市数学会主席(1955-1964)、全国青委常委(1956-1979)。 1954年1月起,秦元勋在数学所担负起在我国开辟和发展常微分方程的任务。通过传、帮、带等多种培干形式,在全国迅速建立起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和运动稳定性理论的一支队伍。1960年之前的主要工作是引进和开发了“实定性理论”和“运动稳定性理论”两个分支。代表著作有《微分方程所定义的积分曲线》(上、下册)(1959)[3],华罗庚称他是“中国

戴震的学术志向

摘要:戴震是乾嘉学派的朴学大师与皖学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一生著作颇多,后人编为《戴氏遗书》。戴震在实证考据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的实证考据不单只停留在知识的古文献整理上,而是要通过文献考据厘清古圣贤立言之意,明经而闻道。 关键词:戴震;学术志向;明经;闻道;重民爱民 戴震(1723-1777),字东原,号果溪,徽州休宁隆阜(今属黄山市屯溪区)人。戴震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18世纪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乾嘉学派的朴学大师与皖学的创始人,是实事求是学术治学研究方法的提倡者和践行者。在戴震去世不久,其亲家曲阜孔继涵(戴震的女儿嫁给孔继涵的长子孔广根)刻印了《戴氏遗书》,包含著作15种,校勘著作11种。这些著作流传后世,对学术界及社会影响深远。 戴震在考据学方面成就巨大,但他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考据学家,他效仿先贤,志在闻道,重民爱民、为百姓谋福利是戴震通过明经而要通达的"大道"。为了实现这一志向,戴震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一、明经 戴震十七岁时就有志闻道,并悟出明道要从通经和语言文字入手。利用语言文字学诠释古代经典,以寻求所谓的"道",乃至对"道"进行再创造,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在写给段玉裁的信中说道:"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戴震对群经小学穷搜研讨,就是为了在广泛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普遍之道。"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他认为圣贤经传之义在小学文字,在制度考核,不经由此途入,便不是明经的正途。实证考核之学才是寻求圣贤之理,进而训释教民的根据。 如何明经呢?戴震认为要本着事实求是、务求其真、不偏一家的态度,对故训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反复参证。戴震曾说:"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私智穿凿者,或非尽掊击以自表暴,积非成是而无从知,先入为主而惑以终身;或非尽依傍以附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故学难言也。"对于戴震来说,考据学是一种以古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恢复古文献的真实面目为治学宗旨的专门学问,从事这门学问的研究,需要具有为求知而求知的知性精神和以求真为目的的严谨学风,必须破除"人蔽"和"己蔽",使对古文献的理解建立在对字义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人蔽"主要是指汉宋学者对古文献的附会臆解。戴震指出汉儒的缺陷是有时附会,也委婉批评了惠栋一派的考据学有盲目崇信汉儒的缺陷。戴震认为,宋儒不重视考据,基本文献都没读懂,只凭一己之见便妄下结论,并将己见假托为古圣贤立言之意,进行学术造假,"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他们连古文字字义都没搞懂,怎么能读懂古书,发挥义理呢?结果就是"事情源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自以为于心无愧,而天下受其咎"。所以戴震发愿要破除人蔽,以科学的考据来证明宋儒的悖谬,让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古圣贤立言之意。破除"人蔽",就是"传信不传疑",不以假说自欺欺人,不获得十分证据,不自以为是。这就要区分"十分之见"与"未至十分之见"。"十分之见"就是建立在充分证据基础上的科学结论;"未至十分之见"就是依于传闻、择于众说、出于空言、据于孤证而草率得出的结论。戴震要破除的己蔽,就是要破除以"未至十分之见"为定论的弊端。戴震认为,关键是要从"未至十分之见"到达"十分之见",即从假说达到定理,这就要下一番辛苦考证的真功夫,要"目睹渊泉所导""手披枝肆所歧""循根达杪",最终"深思自得"而得到确切的结论。如果不能达到"十分之见",则毅然割舍。 戴震还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整理总结中国古代文化,既分门别类,又融会贯通,力求建立完整的中国学术体系。其《七经小记》,就是试图以七经总结概括中国古代的学术体系的代表作品。深明其志的段玉裁说:"《七经小记》者,先生朝夕常言之,欲为此以治经也。

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

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 阶段 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 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 作品名称,戴震难师。创作年代,清代。文学体裁,记叙文。作者,段玉裁。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释译文。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回答他说:“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少:年轻。乃能言:才能说话。盖:大概。推测蕴蓄:蕴藏。积累就傅:跟随老师。就:靠近。日数千言:字。休:停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何以:“以何”。凭什么。孔

子之言:话语。述:记述。门人:学生。应:回答。相去:相隔。去。距离。几何:多少。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为:是非常:不寻常日:每天去:距离乃:才。就:跟随。 作者简介。段玉裁:。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市人。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10年。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相关链接。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戴震难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

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入选成果一览表

附件: 首届“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入选成果一览表 一、自然入选成果 序号单位成果名称获奖种类及级别负责人 1 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 入增长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温涛 2 教育学部走向优质均衡的职业教 育统筹发展研究——基 于京津沪渝均衡测度的 调研分析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朱德全 3 教育学部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转 变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靳玉乐 4 数学与统计学院教育对重庆经济发展贡 献的研究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宋乃庆 5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机 理与新品种选育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李加纳 6 柑桔研究所柑桔良种无病毒三级繁 育体系构建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周常勇 7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蚕学与系统生物研究所 家蚕基因组的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夏庆友 8 生技技术中心高产优质转基因棉花取 得重大突破 中国高等学校 十大科技进展 裴炎

二、评审入选成果 序号单位成果名称负责人 1 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 工作研究 黄蓉生 2 心理学部《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Psychological Suzhi》(英文版)《学 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中文版) 张大均 3 心理学部探究人格奥秘、探究心理时间黄希庭 4 文学院民族国家文学研究李永东 5 文学院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研究系列成果何宗美 6 新闻传媒学院中国电影“观念-美学”研究论文系列虞吉 7 美术学院《而立之年》彭伟 8 历史文化学院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蓝勇 9 历史文化学院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潘洵 10 数学与统计学院Hamilton系统与椭圆方程的可解性研究唐春雷 11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智慧自适应传动的科学研究、工程化和产业化薛荣生 12 化学化工学院重要肿瘤标志物蛋白电化学免疫生物传感器研究袁若 13 材料学部高功率密度细菌生物燃料电池基础理论发展与应 用 李长明 14 资源环境学院水田自然免耕的理论研究谢德体 15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国际标准IEC/TR 62795 FDT/DTM和EDDL设备集成 技术互操作规范 刘枫 16 生物技术学院超高产人工三倍体嘉陵20号选育推广余茂德 17 生物技术学院西南地区高抗氟性家蚕新品种选育研究与推广朱勇 18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何光华 19 动物科技学院大足黑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张家骅

国学经典解读 叔世硕儒 戴震

国学经典解读叔世硕儒戴震 叔世硕儒戴震 (1723—1777) 作者:杨世文 戴震是清代中叶最具个性的儒学大师,他在学术上、思想上的卓越建树,对他生活的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胡适也认为,“戴震的哲学,从历史上看来,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戴震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主张治学须“志存闻道”、“求之《六经》”,回归儒学原旨,重建儒家“人学”,在中国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篇:几番科场坎坷一代朴学大师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屯溪市)人。生于清雍正元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休宁这个地方向来人文荟萃,商贾云集。戴震的祖上没有什么显赫的人物,父亲是一个商人,走南闯北,很见过一些世面。

文献记载戴震大器晚成,10岁时才开始说话。为他作《年谱》的戴门弟子段玉裁解释说“盖聪明蕴蓄者深矣。”就在这一年,他去拜师读书,无非是《四书》、《五经》之类。他的记忆力非常出众,能达到“过目成诵”的境界,每天能记诵数千言甚至更多些。这表明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戴震自幼养成了独立思考、盘根问底的学习方法。当时学子都要读《四书》、《五经》。《大学》是《四书》之一,宋代理学家极力表彰,朱熹并作《大学章句》,将《大学》一篇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并移易旧文。从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至“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朱注云:“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对于朱烹区分经传,虽然有人提出过怀疑,但五百多年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也就相信了朱熹的说法。可是戴震是不相信的。有一天塾师讲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塾师回答说:“此朱文公所说。”又问:“朱文公何时人?”回答说:“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

关于戴震的读书故事

关于戴震的读书故事 戴震是清代著名学者。他自幼读书就好刨根问底。 有一次,私塾老师给他讲授朱熹的《大学章句》,讲完“大学之道”一段以后,照本宣科地说:“这章叫《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执笔写出来的。” 党章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我们的各项工作当中去,还有许多环节和工作要做,作为一名党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戴震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回答,满以为抬出“朱夫子”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朱熹是哪朝人?”戴震歪着小脑袋问。 “宋朝人。” “孔子、曾子呢?”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布满感受思考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抹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高尔基“周朝人。” “那么,周朝与宋朝相隔多少年呢?” “将近XX年了。” 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作者:

巴尔扎克 “既然如此,那么朱熹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戴震幼稚的小脸充满了疑惑,塾师一下子被问住了,一时竟想不出用什么适当的话来回答。塾师笑着摸摸戴震的头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 后来,戴震因为家里贫困,请不起老师,离开私塾以后,只能靠自学。自学的道路坎坷不平,戴震非常期望拜一位知识渊博的学问家,作为自己的老师。 一次,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让戴震遇到了偶然来歙县拜友的大学者江永。江永已年逾花甲,白发斑斑,治学数十年,精通三礼,兼及音韵、算学、地理等。他为人和蔼,好学深思,极喜读书,往往把讲学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书。戴震一见非常敬佩,把自己平日的疑难一一向江永请教。 江永见他少年好学,心中十分喜爱,当即收他为弟子,悉心教导和培养他。两人渐渐地结成了忘年之交。在江永的熏陶下,戴震的思想、性格与学业,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让我们继续以此闻名:「这家代理商,花了大部分时间在改进它的理念,而不是在辩解它的正确性」。作者:李奥贝纳 有一天,江永列举算学中的一些问题试问戴震,并告诉他:“这些题目已存疑十多年了,一直未能解决,你能试试看吗?”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 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②就傅:跟随老师。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

一。④朱文公:朱熹。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先生少时就傅读书相去几何时矣 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

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回答他说:”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小,年少距:距离 3.热爱学习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政治 主词条: 元祐更化 宣仁太后是前此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 司马光立姿石刻像[3] 守派到政府中,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如差役法,知开封府蔡京依司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内全部恢复,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严重。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 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章惇曾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的主张一一进行批驳,反变法派动员全部台谏力量,对章惇屡加击逐,直至被迫赋闲。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其中蔡确写《车盖亭诗》,以为皆涉讥讪,贬死于新州。变法派人人怀自危,惶惶不安,吕惠卿在谪籍不敢喝口冷水,唯恐因此得病,而被反对派抓住把柄。 对西夏,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偷安一时。这些倒行逆施,激起社会上广泛不满。头脑较为清醒的人们曾劝告司马光,要为年幼的宋哲宗设身处地,异日若有人教以“父子义”,唆使哲宗反对今天的“以母改子”,后果不堪设想。 司马光说:“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司马光及其后继者,无视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宋哲宗的不满。哲宗亲政后说,他在垂帘听政期间“只见臀背”,

斥责反对派全不懂君臣之义。宣仁太后一死,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4] 文化 学术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5]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 司马光彩像 ,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