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定价机制及我国对策研究
我国现行石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我国现行石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摘要:国际油价的频繁变动使得我国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不适应目前我国石油与石化工业的发展。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分析了现行石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定价机制滞后风险规避石油战略储备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国家发改委先后几次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并表示这种上调是为了使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平稳接轨。
这表示我国原有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己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改革刻不容缓。
面临我国的石油与石化工业的发展现状,对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与探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任务。
一、我国现行石油定价机制介绍中国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始于1998年6月出台的《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
该方案规定:原油基准价由国家计委根据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汽油、柴油由国家计委按进口完税成本为基础加国内合理流通费用确定零售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再上下浮动5%(后调整为8%)的幅度内确定具体零售价。
由于没有经验,所以当时参照国际主要的、发展成熟的新加坡的市场作为国内石油定价的基础。
后来,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新加坡的石油价格己不能反映国际市场的价格。
在2001年底,我国选择了当时最主要的石油市场——纽约、鹿特丹和新加坡作为参照基础,因此目前中国的油价包括原油和成品油都是依照国际油价而制定的。
二、我国现行石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石油产量增长幅度有限而需求增加势头不减,再加上政治因素,使得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新的特点:低油价时代一去不复返,国际社会进入一个高油价、高成本的年代。
这个大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原先在石油价格平稳时期所形成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表现为:1、我国现在石油价格变动存在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国际油价的变动情况。
自从1998年石油定价机制改革以来,国产原油基准价格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上月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的离岸价格加上关税确定的,这就导致了国内原油定价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个月的现状。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策略的研究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策略的研究一、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府定价导致市场化不充分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并公布,缺乏市场化竞争的机制。
这种政府定价方式会导致价格形成缺乏灵活性,无法适应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同时也削弱了价格体系对于市场供需的引导作用。
2.价格机制与成本体系不匹配由于成品油价格受到政府定价的影响,而不是市场本身的需求影响,从而可能导致成品油价格不与相关成本体系相匹配。
例如,石油价格的暴涨会对国家石油储备、炼油利润率等相关成本产生影响,然而目前国内石油价格并没有与成本体系相匹配,导致企业面临资金压力。
3.竞争性油品市场不够成熟虽然我国近年来开放了油品市场,促进了原油贸易的自由化以及石油加工和分销等领域的外资进入,但由于油品市场价格受到政府影响,竞争性市场效果并不突出。
同时,国内石化企业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较弱,进一步削弱了油品市场的竞争性。
4.价格波动难以控制由于成品油价格制度不够灵活,市场运行机制不够成熟等因素,导致油价波动难以控制,从而对市场供需形成不良影响。
例如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可能导致经济风险增加,扰乱经济预测和计划,造成市场不稳定性。
5.能源布局缺乏多样化由于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从而可能导致成品油价格受不同地区资源分布和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同,加之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比较薄弱,从而限制了成品油垄断性行业的多样化和市场化发展。
二、改革策略的研究1.推行油价市场化改革政府需逐渐解放对油价的控制,推进石油化工行业价格市场化改革,逐步让市场发挥价格决定作用。
首先在价格形成机制中深化制度改革,使国内油价机制趋于灵活,与市场供需关系更加贴合,形成较为完善的石油价格市场化机制。
2.构建优质、安全、低碳石油产业体系应该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加速发展,形成综合实力较强的完整产业链,提高石油加工和储运环节的科技含量和自主生产能力,全面提升石油产业国际竞争力。
石油定价机制及我国对策研究

石油定价机制及我国对策研究一、国内外石油定价机制现状(一)、国际石油定价机制国际石油市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体系。
以三大期货市场与五大现货市场为主的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决定了其定价机制,国际市场石油交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在交货或提单前后某一段时间内,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
在三大期货市场中,纽约商品交易所能源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占到三大能源交易所总量的50%以上,其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期货,也是全球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所有在北美生产或销往北美的原油都以WTI原油作为基准来定价。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交易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全球原油贸易的50%左右都参照布伦特原油定价,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使用的原油价格就是这一价格。
(二)、我国石油定价机制从1998年6月1日起,我国国内的石油价格正式与国际油价接轨,开始实行新的价格机制和流通体制,此后原油立即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成品油则于2000年6月开始逐月与国家发改委制定原油的基准价和成品油的零售中准价,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石化集团公司购销原油的价格由双方参照基准价协商确定,成品油价格由两大集团在8%上下浮动的幅度内制定具体零售价。
基准价与中准价是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变化情况,计算定价,没有设弹系数,计算方法比较简单。
这样制定的价格与国际油价相差一个月,不能及时反映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真实水平。
这一定价机制只是在价格水平与国际接轨,并未实现价格形成机制上的国际接轨。
(三)、国际石油价格对国内价格影响的传导机制石油涉及的行业广泛,产业链长,国际石油价格首先会影响国内油价,并将通过产业链进一步传导、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也直接影响普通消费者。
而产业链各个环节对价格因素的传导和转嫁能力不同,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最新我国的石油价格机制与歧视价格定价法

我国的石油价格机制与歧视价格定价法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我国的石油价格机制与歧视价格定价法摘要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态势,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石油定价机制在国际油价波动的冲击下似乎显现出了许多问题。
政府出于经济与社会等目标的考虑,往往将国内成品油价格确定在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之下,对此,社会企业和个体消费者亦是褒贬不一。
本文在联系各国定价机制及税费机制的基础之上,并结合我国的石油市场的现状对我国的石油价格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福利角度的论证,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管制下的石油价格机制提出了“歧视价格定价法”;同时为解决我国石油短缺问题,从宏观角度给予进一步的政策拓展,以期能在此为我国政府协调石油价格上做出一定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字] 石油;定价机制;福利;价格歧视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AbstractThe petroleum,as a kind of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s,is related to the ke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fluctuations created a great impact.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 China's oil pricing mechanism, in the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volatility, seems to have created a lot of problems. For the Government’s objectives ,such as economic and social considerations, the administration often determines the price of domestic refined oil prices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level. For this, social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 consumers have good views either bad ones towards i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icing mechanism and the associated taxes and fees in various countries ,the writer intends to carry out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appraisal of the welfare point of view on China's oil pricing mechanism. With a view to the Government in the coordination of China's oil prices,I hope to make a certain amount of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Keywords] petroleum/oil;pricing mechanism;welfare;price discrimination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前言石油作为不可或缺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同时,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在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和市场行为的研究

产能经济357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和市场行为的研究黄铁军 中国石油黑龙江销售公司摘要:现如今,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所以进一步造成了我国对于石油资源需求居高不下。
同时,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对于市场行为影响比较大,很容易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基于此,笔者通过对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对市场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关键词: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行为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2-0357-01引言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对外依存度,这样的情况下造成我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相对持平,从目前来看,成品油价格定价机制依然由政府主导,并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对于市场行为的影响不断增加很容易因为成品油定价问题造成“倒挂”、“批零价格倒挂”以及油荒的问题,对于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一、成品油定价机制对市场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一)成品油消费与社会公众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石油资源的支持,尤其是现代化城市中,石油资源作为重要的支柱能源,对于社会公众日常生活的影响非常重要。
例如,私家车保有量不断增强,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比重不断提升,这些方面都与石油资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1]。
(二)成品油定价机制能够通过产业链传导对市场物价产生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
由于物价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导致我国长时间处于输入性通货膨胀之中。
因为我国目前从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铁矿石、原油等大宗资源材料,尤其是进口原油资源,造成物价持续攀升。
因为原油是最基础的原料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燃料资源。
而原油的进口价格不断上涨,最终对下游产业、交通运输产业也会产生价格传导,最终影响整个市场物价。
(三)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调整具有不确定性我国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为市场主导,并且与国际市场油价有限接轨。
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化的难点及对策

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化的难点及对策关键词:国际油价国内油价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一、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核心内容1.原油定价原则。
现行原油定价机制是1998年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时确定的,并在之后做了进一步改进。
目前,国内原油分为轻质油、中质油Ⅰ、中质油Ⅱ、重质油四类。
与国际原油价格类似,原油购销双方结算价格(不含税)的计算公式为:结算价格=原油基准价±贴水(升水)。
其中,原油基准价现由中石油和中石化根据每月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离岸价格加关税。
2.成品油定价原则。
国内成品油价格继续坚持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
目前,国内汽、柴油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即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来确定。
相比前次油价改革,国家在新的定价机制中将原汽、柴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
最高零售价格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流通环节差价确定,并将出厂到零售之间的流通环节差价中允许上浮8%的部分缩小为4%左右。
下一步,国家仍将继续对成品油价格进行适当调控,即根据国际市场原油移动平均价格变化的幅度,相应调整成品油价格。
3.燃油税费改革。
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我国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逐步有序取消已审批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同时,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
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他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
汽、柴油等成品油消费税价内征收,单位税额提高后,现行汽、柴油价格水平不提高。
二、现行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化的必要性与难点在当前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的背景下,这种循序渐进式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状况较适应,但从未来发展看,改革并没有完全到位,还存在着制约改革深入的众多难点问题。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现状及对策

自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从平均29美元/桶一路飙升,于2008年5月14日创出13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价。
国际油价如脱缰野马,仿佛一夜之间失去控制。
国际能源界一度公认的支撑点80美元/桶、甚至100美元/桶,一次又一次被击破,国际油价屡创历史新高,以致于有机构大胆预测,国际油价将突破200美元/桶。
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国际油价翻了十倍。
国际能源界对本轮油价狂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国际原油供不应求;二是美元持续贬值;三是国际投机基金炒作。
面对持续攀升的国际油价,我国成品油价自2005年以来,在国际油价“突飞猛涨”期间先后8次上调,但总体上价格调整的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市场上油品短缺的情况十分突出,供需矛盾依然紧张,消费者并未明显感受到国际油价高企后市场传递出的信息,节能减排意识和措施亟待增强和改进;另一方面,油品生产企业因为产销价格倒挂,出现严重亏损,影响了生产积极性,进而又加剧了油品供应的紧张匮乏。
因此,石油工业价格的稳定与否,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事关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我国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国内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几经变迁。
从1998年以来,已经进行了3次油价改革。
虽然每次的主导思想是和市场接轨,但最终都是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1998年政府出台的《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提出实现国内原油和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原则,2000年开始成品油参考新加坡市场的油价,从2001年开始,纽约、鹿特丹两地的油价也被纳入参考范围。
目前,成品油定价采用的是“市场化指导,政府定夺”的机制,国家发改委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以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为定价基础,考虑到基本杂费、关税以及流通费等因素,确定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再由中石油与中石化在基准价上下浮动8%的范围内,制定出具体的零售价格。
当上月三地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8%时,国家发改委调整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
中国石油价格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中国石油价格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作者:李晓博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05期摘要:基于中国石油价格机制形成历程分析,总结了中国石油价格机制存在的政府垄断和行政干预过重、原油定价方法与国际油价偏离等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研究了改革我国石油价格机制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原油基准价;油价市场化;国际油价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053-03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物质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对成品油消耗量的增加,中国石油进口骤增,致使国际油价直接左右着国内成品油价格。
为适应国际石油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化,国家对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逐步通过实行国内原油与国际原油价格联动的方式,为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油价接轨创造条件。
但在中国油价与国际接轨过程中,依然无法脱离计划体制的思想框架,以致经常出现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背离,国际油价时增时跌,而国内油价增多降少,甚至出现长时期持续地只增不降的现象。
这表明中国石油价格机制上存在诸多严重问题,亟待深化改革。
一、我国石油价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我国石油价格机制的现状中国构建石油价格机制刚刚十余年,其定价方法和依据等尚处于探索阶段。
1998年6月,国家计委出台了《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中石油和中石化两集团公司间原油交易结算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价格由原油基准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2000年6月,国内成品油价开始参考国际市场(新加坡市场)价格变化相应调整;2001年11月后,中国又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核心是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调整,国际油价上下波动幅度在5%~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当超过这一范围时由国家发改委调整零售中准价;因原定价方法凸显,2006年10月,发改委及三大石油公司在成都会议商定新机制方案,建议不再盯住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而以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斯(Minas)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定价机制及我国对策研究一、国内外石油定价机制现状(一)、国际石油定价机制国际石油市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体系。
以三大期货市场与五大现货市场为主的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决定了其定价机制,国际市场石油交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在交货或提单前后某一段时间内,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
在三大期货市场中,纽约商品交易所能源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占到三大能源交易所总量的50%以上,其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期货,也是全球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所有在北美生产或销往北美的原油都以WTI原油作为基准来定价。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交易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全球原油贸易的50%左右都参照布伦特原油定价,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使用的原油价格就是这一价格。
(二)、我国石油定价机制从1998年6月1日起,我国国内的石油价格正式与国际油价接轨,开始实行新的价格机制和流通体制,此后原油立即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成品油则于2000年6月开始逐月与国家发改委制定原油的基准价和成品油的零售中准价,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石化集团公司购销原油的价格由双方参照基准价协商确定,成品油价格由两大集团在8%上下浮动的幅度内制定具体零售价。
基准价与中准价是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变化情况,计算定价,没有设弹系数,计算方法比较简单。
这样制定的价格与国际油价相差一个月,不能及时反映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真实水平。
这一定价机制只是在价格水平与国际接轨,并未实现价格形成机制上的国际接轨。
(三)、国际石油价格对国内价格影响的传导机制石油涉及的行业广泛,产业链长,国际石油价格首先会影响国内油价,并将通过产业链进一步传导、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也直接影响普通消费者。
而产业链各个环节对价格因素的传导和转嫁能力不同,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一般而言,国际石油价格对国内价格传导途径分为两条:第一条途径:国际原油价格→国内油气产品价格→原材料购进价格→交通运输业价格、用油工业品价格、居民燃气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EPI)、消费品价格指数(CPI)。
这一途径主要是通过油气产品来进行传导的,对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的影响是直接的。
第二条途径:国际原油价格→国内有机化工产品价格→塑料、橡胶、化纤等工业中间品间隔→以塑料、橡胶、化纤等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产品价格→原材料购进价格、消费品价格指数(CPI)。
这一途径主要是通过有机化工产品来传导的,对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的影响是间接的。
二、我国石油定价机制存在的弊端(一)、缺乏合理有力的原油价格稳定机制目前我国的石油定价机制开始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根据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国内原油价格应与国际原油价格变动接轨,但实际情况是,当国际原油价格变动时,国内原油价格发生变动;当国际原油价格基本稳定是,由于国内原油价格是由基准价和贴水组成的,而贴水部分是由国内原油运杂费和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决定,导致国内原油价格不得不受到这些因素影响从而产生波动。
此外,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由于石油期货市场建立较晚,石油期货市场发展极不完善,导致中国石油企业难以利用套期保值来规避石油风险,更不能制定大宗石油交易规则进而左右国际石油价格。
(二)、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反应滞后我国现行石油定价机制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的实情,过于简单,同时由于其调价时间的滞后,造成国内成品油价格也滞后于国际市场。
在电子技术发达、信息传播便利的今天,这种“滞后”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时,各类投机者(比如加油站)纷纷囤积库存,待后期国内油价相应上涨时从中赚取差价;消费者也抢购油卡油票,造成对石油的需求量急速上升,本来供需平稳的国内石油市场出现了“油荒”。
因此,滞后的石油定价机制不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反而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扭曲,严重阻碍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影响石油企业公平竞争各大石油公司在原油产量和进口原油数量方面比例失衡和竞争不平等,导致各石油公司之间出现巨大的利润差距。
现行石油定价机制还造成石油产业链中各企业的利润分配不均。
对于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原油开采企业而言,由于国内原油价格已经和国际原油价格接轨,保持着持续上涨的局面,因此骑利润是不断增长的,有些企业甚至从中获得了暴利;对于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炼油企业和石油产品生产企业而言,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依然由政府制定,且制定的价格一直低于国际成品油价格,在上游原油价格提高的情况下,下游企业的生产亏损严重。
(四)、不能真实反映国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由于目前中国石油定价机制存在滞后性调整的问题,致使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势不能保持一致,导致石油流通环节产生投机行为。
这种现象加剧了我国石油市场供需偏紧的程度,增大了国内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差。
此外,国内外石油消费结构、消费习惯等存在差异,如果只是机械生硬地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接轨,国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将难以得到真实反映。
例如国外对柴油的需求就远不如国内对柴油的需求旺盛,如果机械地以国际市场柴油价格为依据制定国内柴油价格,将会使柴油价格被严重低估,最终造成柴油产量下降,供需缺口拉大。
三、石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国际借鉴为了应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起伏波动和上涨,不少原油依赖度高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石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例,起初他们是为了保障国内成品油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普遍采取政府定价的方式,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和原油进口量的增加,该定价方式暴露出诸多弊端,因此先后对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了逐步的市场化改革。
由于亚洲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和我国类似的地理位置、能源结构,因此其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对我们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一)、韩国石油定价机制改革借鉴韩国是世界第五大原油进口国,自产原油极少。
自1996年开始,韩国石油消费量超过1亿吨。
韩国成品油市场格局是以中间商占主要份额的分销渠道为主,炼油企业自产自销为辅,中间商的市场份额曾一度高达70%以上,炼油企业自销市场份额已接近30%。
韩国的油价改革经历了“政府定价—同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价格开放”的改革历程。
韩国市场化改革以前,市场格局有三个特点:第一,韩国对国内加油站实行商标注册管理制度,客观上相当于五大石油公司稳固控制成品油销售网络;第二,大部分加油站因业务往来拖欠石油公司贷款,与这些石油公司间存在的依存关系;第三,政府对成品油经销市场设置库存量的准入条件,使大量零售商或批发商被拒之门外,只能继续依托国有石油公司经营。
1994年至1996年韩国逐步实行措施,与国际市场接轨,改革主要内容为以下三点:第一,1994年开始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联动,国内成品油价格依据上个月进口原油变化情况调整;第二,1995年开始于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联动,以国际成品油价格确定国内价格;第三,1996年开始实行国内加油站的商标注册管理制度和进口商资格审查制度。
这三条改革措施为完全放开市场做了充足准备。
但价格联动机制仍然滞后于国际市场,并且计价方式过于透明,增加了价格变动的预期,引发投机问题。
1997年1月,政府宣布实施价格完全放开政策,主要包括两点:其一,取消对国内成品油价格和销售毛利、成品油进口、炼油产业准入和销售环节的限制;其二,强化政府监管职能,韩国不同石油公司之间价格出现多样,石油价格完全放开。
(二)、日本石油定价机制改革借鉴上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幅起,对石油严重依赖,石油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近一半。
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石油消费量高达每年2.7亿吨,长期居世界第二位。
由于日本国内石油资源短缺,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石油对外依赖度始终居高不下,保持在90%以上。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其国内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日本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必须首先考虑原油价格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1986年至1996年,日本石油定价开始向市场化过渡。
1987年以后日本放松对石油行业管制,带来了市场的局部竞争,但市场注入门槛尚存。
1990年8月开始,通产省每月发布原油成本,推动价格的透明化,并且与1996年实现了成品油进口自由化。
这些逐步放松管制的政策措施在稳步中不断推送,为日本石油价格完全同国外市场接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7年至2002年,日本石油定价完全实现了市场化。
具体来看,日本逐步完成废除成品油出口限制、废除加油站供应商证明制度、解禁自助式加油站和撤销石油产业管制等环节等,伴随体制改革的完成,价格完全市场化,自此完成了日本石油定价机制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由于日本的石油对外依赖度很高,因而其不含税的成品油价格与境外成品油价格相比十分相近,但在不同终端的零售价格差别却很大。
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合理税收政策的实施和制定,实现了对油价和油品成产与销售环节的调节,确保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能转移给企业和消费者。
随行就市的油价,使大量高能耗企业甚至是普通消费者不得不思考节能问题,通过树立全社会节能意识,制定严格的节能和环保标准,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企业实施技术升级和节能降耗改造,日本经济不仅没有被石油危机冲垮,相反不仅促进了国内产业升级,而且培育了大批注重节能环保、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公司,推动日本成为世界上最注重节能的国家之一。
这是日本成品油市场化改革的最大特点。
(三)我国台湾地区石油定价机制改革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油气资源十分匮乏,99.8%依赖进口,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启成品油市场化改革。
但台湾地区原油对外依赖度过高,因此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对原油进口和石油炼制的影响很小,只是从客观上促进了油品零售业的开放和竞争。
除中油公司以外,台塑集团、ESSO环球、和桐化工集团等多家企业陆续加入油品分销市场,形成经营形态与促销方式日趋多样的格局。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具有对外原油依存度高,国内油品消费旺盛的共同特征。
同时,为了保障成品油供应和价格的稳定,在定价机制改革前普遍采取政府定价的模式。
但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和原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逐步过渡到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实施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以后,有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有利于市场价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理顺能源价格,更好地发挥价格机制对石油生产、经营、消费等环节的调节作用。
其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提高其利用效率,促进高能耗产业的转型能升级。
从国内油品供给和需求情况来看,日本、韩国的改革进程对我国借鉴意义很大。
概括来说,可以借鉴的经验有如下四点:第一,分布实现定价机制的市场化。
石油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必须采取分步走的措施,以减少盲目市场化后,国际市场的剧烈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和对国家财政带来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