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声叠韵

合集下载

双声叠韵诗

双声叠韵诗

1、双声叠韵诗每句都有双声字或叠韵字的诗。

又叫反舌诗、吃语诗。

有人与所谓的八病作对,一首诗兼用双声叠韵,每句如果都如此的则称为“双声叠韵诗”。

待宴咏反舌诗沈约假客不足观,遗音犹可荐。

幸蒙乔树思,得以闻高殿。

所谓反舌就是使双声叠韵在诗句中交替出现,有意违反大韵、小韵,正纽、劳纽,逆“四病说”规范而动的诗体。

出重围和傅昭诗沈约鲁连扬一策,陈平出六奇。

邯郸风雨散,白登烟雾维。

排云出九地。

陵定振五卮。

第一句鲁与六、扬与一皆双声,第二句出与六叠韵、陈与出双声,第三句邯郸叠韵,第四句雾维双声,第五句排地叠韵,第六句振卮双声、陵定叠韵。

奉和鲁望叠韵双声二首?双声溪上思唐皮日休疏杉低通滩,冷鹭立乱浪。

草彩欲夷犹,云容空淡荡。

此首前几句双声,后一句叠韵。

经字韵诗(又名“吃语诗”) 苏轼江宁高居坚关局,耕犍躬驾角挂经。

孤航系柯菰茭隔,茄鼓过军鸡狗惊。

解襟顾景各箕踞,击剑高歌几举觥。

荆筓供脍愧搅聒,乾锅更戞甘瓜羹。

折桂令?拜和靖祠双声叠韵元?乔吉至当时处士山祠,渐次南枝。

春事些儿,枫渍殷脂。

蕉撕故纸,柳死荒丝。

目寒涩雄雌鹭鸶,翅参差母子鸬鹚。

再四嗟咨,拈此髭,弹指歌诗。

2、五叠韵诗五言诗中每句的五个字都叠韵的为五字叠韵诗,简称五叠韵。

其中有全诗叠一个韵母的。

五字叠韵诗萧衍后牖有榴柳,梁王长康强。

偏眠船舷边,载匕每碍埭。

六斛熟鹿肉,暯苏姑枯卢。

南北朝时的梁武帝很喜欢文学,有一次他出题让几个大臣一起作诗,要求是五个字必须迭韵。

梁武帝自己先写了一句:“后牖有朽柳”;很快,其中一个大臣刘孝绰写下了“梁王长康强”;然后轮到沈约,他写了“偏眠船舷边”;庾肩吾写了“载匕每碍埭”;后来的徐摛写的是“六斛熟鹿肉”,何逊想了老半天,用曹操的典故,写出了“暯苏姑枯庐”;再轮到吴均,他沉思了好长时间,也作不出来。

梁武帝觉得很可笑,假装吓唬他们说:“何逊不逊,吴均不均,宜付廷尉。

”题贺知章故居唐温庭筠废砌翳薜荔,枯湖无菰蒲。

老媪宝葆草,愚儒输逋租。

双声与叠韵的概念

双声与叠韵的概念

双声与叠韵的概念
双声与叠韵是汉字文化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它们通过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重复和反复的音韵,创造出丰富的节奏和韵律效果。

双声指的是在一句诗或一篇文章中,使用两个不同的声母或韵母来进行对仗。

双声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使其更加韵律紧凑。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使用了双声的手法,通过“噪”和“鸣”两个相似的声母,来表达出夜晚的宁静和幽深感。

叠韵指的是在一句诗或一篇文章中,使用相同的声母或韵母进行重复。

叠韵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韵律感和音乐性,使其更加抑扬顿挫。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双鱼儿》中的“水泉虽好,惜无闲居;双鱼儿住,燕子双栖”就使用了叠韵的手法,通过“水”、“双”、“住”、“燕”等相同的韵母,营造出韵律优美的效果。

双声与叠韵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音韵美,还可以加强文本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

通过灵活地使用双声和叠韵,作家和诗人可以在有限的音韵素材中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声音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修辞手法在古代文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汉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双声与叠韵是汉字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通过巧妙地运用重复和反复的音韵,创造出丰富的节奏和韵律效果,增强作品的音韵美和表现力。

它们在古代文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成为汉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双声叠韵的例子

双声叠韵的例子

双声叠韵的例子双声叠韵是诗歌表达方式中一种常见的音韵技巧,它通常由一组重复音节组成,被称为“叠韵”。

叠韵可以将诗歌中的句子和段落连接在一起,有助于提升文字的节奏感,提升诗歌质量。

叠韵是创作诗歌的一项重要技巧,可以突出诗句的韵律和诗歌的节奏感。

双声叠韵指的是将两个轻语调(连音)或两个重语调(押韵)结合起来使用的叠韵技术。

双声叠韵是一种特殊的叠韵技术,它可以在一句话中连接两个押韵或连音,形成一种特殊的诗歌节奏和文字图案。

下面是一些双声叠韵的例子:第一例:“行路难,归去来兮,应知有求。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行路难》中的一句话,它使用了连接重语调的双声叠韵技术。

“行路难”、“归去来”和“应知有求”三个重语调的叠韵在这一句话中十分明显,它使诗歌充满了动态和节奏感。

第二例:“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不知何年。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江城子.夜行船》中的一句话,它使用了连接轻语调的双声叠韵技术。

这句话中的三个叠韵,“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和“不知何年”,形成了一种轻快的诗歌节奏,使诗歌充满活力。

双声叠韵是一种有效的音韵表达方式,它可以将诗歌中的句子和段落连接起来,提升文字的节奏感。

它通常由一组重复音节组成,可以通过连接重语调和轻语调的叠韵技术,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性,加强诗歌的韵律和文字图案,使诗歌更加精彩。

多次使用双声叠韵技术,可以使诗歌更有节奏感,同时也使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

另外,双声叠韵也可以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让作品更有叙事性,在文学作品中提升文字的节奏感和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双声叠韵技术的使用,可以让诗歌、文学作品拥有恢弘的语言艺术,并且使其充满了节奏感,展现出更多的文学气息。

熟练掌握双声叠韵技术,是写诗歌和文学作品的基础技能,也是提升作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双声叠韵词大全

双声叠韵词大全

双声叠韵词大全
既双声又叠韵词的词有芊芊、菁菁、蓁蓁、菶菶、芃芃、穰穰、萧萧、萋萋、薿薿、苒苒、翩翩、潸潸、戚戚等等。

双声叠韵是汉语的一种声韵现象,在对联和诗歌中比较常见,恰当地使用双声叠韵会增强联语的音乐美。

古声母相同是双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

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

两个字的古韵母相同是叠韵,用现代语言解释,汉语拼音的韵母与用此韵母拼音所得的字,就是叠韵。

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

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赠田九判官司梁丘》中的“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其中“嫖姚”二字,它们便构成了叠韵。

双声叠韵的例子

双声叠韵的例子

双声叠韵的例子现今的双声叠韵声学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它在多种艺术和文学形式中广为流行,尤其是在诗歌和音乐创作中,双声叠韵的技巧显得格外的重要。

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它一直流行至今,在当今世界,双声叠韵仍然是一种备受赞誉的音乐形式。

在古代,双声叠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当时双声叠韵被用于集会上的诗歌表演以及娱乐活动,而且由于它们丰富而充满节奏感的特性,这种变化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十分流行。

然而,双声叠韵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也影响着其他文化,包括英国、法国和美国,在这些国家的文化中,双声叠韵也得到了广泛的识别。

随着历史的发展,双声叠韵变得越来越流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代音乐的出现,音乐家们开始追求充满竞争力的节奏,这时双声叠韵就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音乐包括流行、摇滚乐、放克乐、爵士乐等,基本上全都采用了双声叠韵的技巧。

另外一种双声叠韵的应用示例是在诗歌中,主要是一种叫做“四行叠韵”的技巧,它的形式是每一行的末尾音节符合某一种特定的押韵格式,而且押韵的顺序也是有规律的,这就使得叠韵非常有节奏感和节奏感。

此外,有时诗歌中会使用对偶韵,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技巧,它可以使诗歌显得更加完美、丰富多彩,也有助于强调诗句、表达特定的情感。

双声叠韵在今天仍然受到广泛的赞赏,它不仅在诗歌和音乐中广泛使用,也在当代语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双声叠韵的使用并不那么普遍,但它仍然在许多不同类型的文本中有所体现。

例如,当今的新闻报道、演讲稿和报告都往往会使用双声叠韵的技巧,以形成一种丰富的、有层次的语言结构。

总而言之,双声叠韵是一种非常有趣而又复杂的技巧,它既可以应用于诗歌和音乐创作,也可以用于新闻报道、演讲稿和报告中,它们都能够使文本变得更加有趣、丰富多变,从而让读者有更多的理解和体验。

双声叠韵的出现一直被认为是古代文明的财富,而且它在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可见这种古老的技巧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双声叠韵举例

双声叠韵举例

双声叠韵举例双声叠韵是一种古老的韵律文字的写作形式,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双声叠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四书五经中的《论语》中就有双声叠韵的影子。

自此,双声叠韵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最喜爱的写作形式之一。

双声叠韵有别于普通的诗歌写作形式,它的特点是单字重复,偶句叠韵。

双声叠韵的构成主要有两个部分,即单字重复,偶句叠韵。

在单字重复部分,第一个字可以念作“上”,第二个字可以念作“下”,第三个字可以念作“上”,第四个字可以念作“下”,以此类推。

而偶句叠韵部分则要求每两句话之间的叠韵音要一致。

在古代中国,双声叠韵被用来写宣扬礼仪和礼教的诗歌,这些诗歌通常采用双声叠韵的形式来写,以此来增强作品的诗意和韵味。

如孔子的《大雅大宗》,《小雅曹刿论》等就是典型的双声叠韵的诗歌。

双声叠韵不仅仅被用来写宣扬礼仪和礼教的诗歌,它还常常被引用在哲理性的诗歌中,这种类型的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例如杜甫的《草堂对诗》。

在这首诗中,杜甫用双声叠韵的形式来描绘生活的状态,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以及他思索人生的心情。

双声叠韵作为古老的韵律文字写作形式,拥有着古朴而细腻的韵味,它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大特色,被许多文学家所熟知。

许多文学家和诗人都会用双声叠韵的方式来描绘生活,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深刻的哲理性思考。

双声叠韵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用轻快的韵律节奏来表达深刻的思想。

在这种文字写作形式中,作者可以为读者展现最美丽的景象,也可以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因此,双声叠韵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写作形式,它更是一种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形式,用文字表达最深刻的联想和思考,这是文学的本质。

双声叠韵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的写作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记,同时也对现代文学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它的出现,使古老的文学形式得以延续,也使传统的文学思想能够流传至今,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学语言,同时也充满着沉思和思考。

双声与叠韵 连绵词

双声与叠韵   连绵词

双声叠韵双声与叠韵“双声”、“叠韵”的名称起于晋宋之际。

姚秦时鸠摩罗什所译《涅槃经》“悉昙章”就有“双声”、“叠韵”的名称。

到宋齐以后,文人学士对双声叠韵已经矢口可辨。

《南史·谢庄传》说: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

答曰:“玄护为双声,碻厫为叠韵。

“王玄谟曾与垣护之一征魏(公元450),败于碻磝,所以谢庄“玄”、“护”二字和“碻厫”地名以为讥笑。

随口应对,毫无拘碍,足见他辨析声韵非常娴熟。

“双声语”又称“体语”。

梵文“悉昙章”称声母(即辅音)为“体文”,“体语”的名称即由“体文”而来。

如《北史·徐之才传》说之才“尤好体语。

公私言聚,多相嘲戏”。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说梁财颙“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之异”。

所谓“纽”即同一声母,“纽有平上去入”就是同纽的四声字,如“真轸震质”“章掌障灼”,四声不同,而声母相同,因此后代也称声母为“声纽”。

把声母相同的字组成一句话,就是“体语”。

双声和叠韵的道理很简单,宋齐以后文贵骈俪,辞尚华靡,在声音上也特别注意属对。

上句用双声字,下一句往往用叠韵字相对,诗歌中最为突出。

到了唐代,近体律诗形成,一联之内,双声对双声,叠韵对叠韵。

调高律谐,务求精细。

我们可以举杜甫诗为例:《野人送朱樱》: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筯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咏怀古迹之四》: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惠义寺园送辛员外》:双峰寂寂春台,万竹青青送客杯。

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

同舟昨日何由得,并马今朝未拟回。

直到緜州始分手,江边树里共谁来。

《咏怀古迹之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双声叠韵举例

双声叠韵举例

双声叠韵举例古今中外,诗词歌赋自古就有,表达思想、见解、宣扬理念并赞美大自然一直是诗歌的主要功能。

但是,随着历史、文化、民俗的变迁,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也出现了变化,特别是在押韵形式方面。

押韵可以分为单声叠韵、双声叠韵、复韵等。

双声叠韵是一种以两个音节来加以押韵的方式,这种押韵方式常常用在古代的诗词中,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

历史上已经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中采用了这种押韵方式来写作,下面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双声叠韵”的作用。

一、《离骚》《离骚》是苏轼的一首古代诗,内容描写的是主人公的别离之痛,文章采取了双声叠韵的形式,下面就举几句来说明:“往事知多少,应是无涯荒。

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做空吟诗赋。

”“踌躇满志,莫失良机。

应共冤魂感时秋,抚琴与酒宿凉风。

”此外,还有“金风萧索,叶落无声”,“昨夜秋风起,何处泊舟稳”等例句,都是采用双声叠韵来写出来的。

二、《唐多令》《唐多令》是古代文学家李白的一篇作品,内容描写了元宵节时期宋代大唐段氏登宰府复政的壮观场面。

整篇文章采用双声叠韵的押韵形式,下面就举几句来说明:“万家灯火聚春节,唐宫内外千灯列。

”“天上繁星似诗篇,路头草木若锦缠。

”“云梯连绵千里近,山廊翻岩万仞高。

”三、《夜宿山寺》《夜宿山寺》是唐代韩愈的一首作品,描写的是夜宿山寺的场景,文章也采用双声叠韵的押韵形式写作,下面就举几句来说明:“金陵市井多尘嚣,高僧深居修道功。

”“野花萋萋香远处,空山无际月正明。

”“苍苔萧萧连星河,青峰秀耀朗月中。

”以上三首作品,皆采用了双声叠韵的押韵形式,体现了古代诗歌的韵味。

双声叠韵可以使诗歌包含更多的意象,更具有层次感;可以增加文章的节奏感,让人可以更好地听到诗歌的节奏和感受诗歌的情绪;可以表达出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强化文章的意境,让文章更生动更深刻。

总之,双声叠韵在古代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表达思想,见解,宣扬理念,赞美大自然的“动力”。

双声叠韵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细腻,还可以让诗歌更具有层次感,让文章更具有韵味,更具有节奏感,更有诗意,让文章更具有生命力,更加的活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娘、日二纽归泥(章太炎) 中古汉语的“娘”母和“日”母在上古汉语中 是没有的,它们在上古归入“泥”母。 “娘”母归“泥”母是没有问题的,按王力的 看法,《切韵》还没有“娘”母。“日”母归 “泥”母的结论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 认为上古有“日”母,有的认为“日”母应归入 “泥”母。从谐声材料分析,“日”、“泥”两 个声母在上古时期的关系确实很密切,“如”、 “汝”都是用“女”字作声符的,“女”属於 “泥”母,“如”“汝”属於“日”母;“匿”、 “诺”用“若”作声符,“匿”、“诺”属“泥” 母,“若”属“日”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相传为唐朝僧人守温所 创,故又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根据 现在的研究,“三十六字母”并不合于唐 朝的声类,另外,守温的著述残卷也已经 被发现,上面只记述了三十个字母,而且 和“三十六字 母”有很多的不同。因此 “守温三十六字母”当出于后人的伪托。 至于“三十六字母”究竟何人所创,至今 未有定论。
——唐陆龟蒙 琼英轻明生,石脉滴沥碧。 玄铅仙偏怜,白帻客亦惜。
按:叠韵诗是古代一种类似游戏的诗。诗中 每句五字互为叠韵。按照现代读音来读, 除第三句同韵外,其他三句都已不同韵。 “帻”音zé,古代的头巾。
2、“双声”古今汉语差异 先秦声母系统和现代汉语也不同,所以 不能把上古的双声和现代的双声混为一谈。 例如: “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们的古 代声母都是m;而现代普通话“微”字变为 零声母。 相反的,“威望”在先秦不是双声,因 为“威”字在先秦属于零声母,而望字的 声母是m;在现代普通话中,“威望”皆为 零声母,反而变成双声了。
双声叠韵
何为双声叠韵?
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 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例如: 在现代汉语里,“珍珠”是双声,因为 “珍”zhēn和“珠”zhū的声母都是zh。 “光芒”是叠韵,因为“光”guāng和 “芒”máng的韵都是ang(韵头不同也算叠 韵)。
“双声叠韵”古今汉语同异
古今音系统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体现 了语言的继承性。如“辗转”在古今汉语 中都是“叠韵”(同时也是双声);“栗烈” 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双声”。 但是古今音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双 声”、“叠韵”在古今汉语里是有差异的。 下面分别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附:双声诗一首 双声诗 ——南朝齐源自融 园蘅眩红 ,湖荇烨黄华。 回鹤横淮翰,远越合云霞。
按:这首诗二十个字,中古都属匣母,今音已分 为三个声母:x、h、零声母(y、w是介音,园、 烨等字是零声母音节)。 同“花”。
声母的相关概念
声母在传统音韵学上简称“声”,又叫 “纽”,或叫“声纽”。 表示声母的名称还有“字母”,“字母” 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如“三十六字母”。 “声类”则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与声 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如表示[t]这个声母, 可以用“都”、“丁”、“多”、“得”、 “端”、“德”、“冬”等字。而“声母” 一般只用一个字来代替。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组”的“端”、 “透”、“定”、“泥”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 “知组”的“知”、“彻”、“澄”、“娘”这 组舌上音声母。“知组”是从“端组”分化出来 的。 钱大昕指出:“古无舌上舌头之分。知、彻、 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 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如:“古音中如 得”;“古音陟如得”;“古音直如特”;“古 音竹如笃”;“古音猪如都”;“古读池如沱”; “古读廛如坛”等等。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曾运乾) 中古的“喻”母在上古一分为二,“喻”母三 等归入“匣”母,“喻”母四等归入“定”母。 “喻”三归“匣”的结论已被大多数人接受, 按王力的结论,“喻”三在《切韵》时还没有从 “匣”母分出来。“喻”四归“定”的结论大多 数学者没有接受。从谐声材料分析,上古时期 “喻”四与“定”母等舌头的关系比较密切,其 音值应该是舌尖中音的某个音,如“地”字以 “也”字作声符,“地”属“定”母,“也”属 “喻”四;“移”以“多”字作声符,“多”属 “端”母,“移”属“喻”四;“偷”以“俞” 字作声符,“偷”属“透”母,“俞”属“喻” 四。
6、清化鼻音、清化边音(李方桂《上 古音研究》) 给上古汉语拟了一套与鼻音m、n、ng对 立的清化鼻音hm、hn、hng;拟了一个与 边音l对立的清化边音hl。之所以提出这 样的假设,是为了解释像下面这样的谐声 现象:每-悔、难-滩、午-许、赖-獭 等等。这一观点得到学界普遍赞同。
古汉语词汇双声叠韵举例
5、照二归精、照三归端(黄侃) 上古时期,中古的“庄”组(“照”二)与“精”组 字关系密切;“章”组(“照”三)与“端”组的关系 密切,他们在读音上很相近。 学术界对这个结论尚有不同的看法。从各种材料分析, 上古时期“照”二与“精”组、“照”三与“端”组的 关系确实很密切,“浞”字,徐邈音“在角反”,“栈” 字,徐邈音“在间反”,“浞”“栈”属於“照”二, “在”属于“精”组;“搜”“溲”用“叟”作声符, “搜”“溲”属“照”二,“叟”属於“精”组。 “嗔”“瞋”“填”“阗”用“真”字作声符, “嗔”“瞋”“真”属于“照”三,“填”“阗”属于 “端”组;“轸”“诊”“疹”“殄”同声符, “轸”“诊”“疹”属于“照”三,“殄”字属于“端” 组。
1、“叠韵”古今汉语差异 先秦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不同,所以不 能把上古的叠韵和现代的叠韵混为一谈。 例如: “芣苢”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但 现代普通话读fú yǐ,并非叠韵。 相反的,“知识”在现代普通话中是叠 韵;但在上古却不是,“知”字属于“支 部”,“识”字是“职部”。
附:叠韵诗一首 叠韵山中吟
二、由同义词或近义词构成的合成复音
词 ①双声:玄黄、说怿、亲戚、妻妾 ②叠韵:涕泗、经营、贪婪、刚强
要注意的问题
前人对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分合,看法不尽相同, 因此在具体分析某些字是否双声叠韵时,看法也 就不完全一致。例如: 脂微不分的古音学家就认为“伊威”不但是双 声,而且是叠韵;质月不分的古音学家就认为 “栗烈”、“觱发”也都是双声兼叠韵。 古韵分部,越早的古音学家分得越少;声母分 类也并不一致。因此前人谈双声叠韵一般都是比 较宽,声母或韵部相近而不尽相同的,也认为是 双声叠韵。这是值得注意的。
普通话声母系统
零声母:没有声母也算一个单位,叫零声母。y、w 不是声母。
守温三十字母
二十世纪初在敦煌发现两份记录古代声母的材 料:一是《归三十字母例》;一是守温论音书残 卷,即《守温韵学残卷》中的三十字母。二者内 容基本相同。《归三十字母例》现藏英国伦敦不 列颠博物馆,《守温韵学残卷》藏法国巴黎国家 图书馆。二十年代,北京大学教授刘复先生到法 国将后者抄录回来。 罗常培《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考证守温 是唐末沙门人,“南梁”非朝代名而是地名。唐 兰考证南梁就是兴元,即今天的陕西南郑县,守 温当是当时凉州西域一代的汉族僧人。还有人认 为守温可能是后汉梁县(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居民, 是否汉族不能确定。“比丘”,和尚。
一、单纯的双音词——以连绵词为例 连绵词(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 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也叫 作“连绵词”,古人叫作“连绵字”。 1、形容词性连绵词 ①双声:参差、踟蹰、栗烈、缤纷、憔悴 ②叠韵:窈窕、觳觫、窈纠、须臾、婵媛 ③双声兼叠韵:辗转
2、名词性连绵词 ①双声:蟋蟀、蒹葭、蝃蝀 ②叠韵:薜荔、仓庚、崔嵬 按:单纯的双音词除了连绵词以外,还包括译 音词、叠音词等。 叠音词如“翩翩”、“霏霏”、“夭夭”等, 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译音词中也有双声叠韵的情况,如“琵琶”, 就是双声。但是这类译音词出现的时代要相对晚 一些。
三十六字母读音构擬
上 古 三 十 二 声 母 表
关于上古声母相关研究成果
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 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 “非” 组是从“帮”组中分化出来的。 钱大昕指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如:“古音负如背,亦如倍”;“古读附如部”; “古读佛如弼,亦如勃”;“古读蕃如卞”; “古读汾如盆”;“古音敷如布”;“古读匪如 彼”;“古读望如茫”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