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概念溯源_背景产生发展

合集下载

溯源治理实施方案

溯源治理实施方案

溯源治理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纷纷提出了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措施。

而溯源治理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领域。

二、溯源治理的概念。

溯源治理是指通过对产品、资源、环境等进行溯源追踪,建立起完整的信息记录和追溯体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追究责任。

溯源治理的核心在于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全方位监管。

三、溯源治理的意义。

1. 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通过溯源追溯,可以及时发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减少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

2.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溯源治理可以追踪资源的使用情况,发现资源浪费和滥用现象,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3. 提高环境保护效率。

通过溯源追溯,可以发现环境污染源和责任方,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减少环境污染。

四、溯源治理的实施方案。

1. 建立溯源追溯体系。

通过建立信息记录平台和追溯系统,实现产品、资源、环境等的全程可追溯。

2. 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

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参与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管和责任追究。

3. 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制定相关的溯源治理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责任和义务,规范溯源治理行为。

4. 强化技术支持和创新应用。

加大对溯源追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溯源治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五、溯源治理的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完善,溯源治理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未来,溯源治理将成为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六、结语。

溯源治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对于保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溯源治理的重要性,积极推动溯源治理的实施,为构建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计算的社会背景

计算的社会背景

1.2.1 信息爆炸的社会
“ 互联网公司更是被数据淹没了。谷歌(Google)公司每天要处理超过24拍字节(PB,250字 节)的数据,这意味着其每天的数据处理量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纸质出版物所含数据量的 上千倍。脸书(Facebook)这个创立不过十来年的公司,每天更新的照片量超过1 000万张, 每天人们在网站上点击“喜欢”(Like)按钮或者写评论大约有三十亿次,这就为脸书挖掘 用户喜好提供了大量的数据线索。与此同时,谷歌的子公司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 站,它每月接待多达8亿的访客,平均每一秒钟就会有一段长度在一小时以上的视频上传。 推特(Twitter)是美国的一家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是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十个 网站之一,其消息也被称作“推文(Tweet)”,它被形容为“互联网的短信服务”。推特 上的信息量几乎每年翻一番,每天都会发布超过4亿条微博。
导读案例
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个人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今天也不过短短50多年历史。 在计算机发展史中,“计算机之父”的称号 一直在阿兰·图灵和冯·诺依曼之间徘徊,但 追本溯源,计算机的故事一定是从19世纪的 一位英国发明家开始讲起,他就是查尔斯· 巴贝奇。
……
目录
1.1 计算机的渊源 1.2 大数据基础
1.2 大数据基础
1.2.1
信息爆炸 的社会
1.2.2
大数据的 定义
1.2.3
大数据 的3V特征
1.2.4 大数据时代
1.2.5
大数据对应 的厚数据
1.2.1 信息爆炸的社会
“ 综合观察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我们能真正意识到信息爆炸或者说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以天文学为例,2000年斯隆数字巡天项目启动的时候,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望远镜在短短 几周内收集到的数据,就比世界天文学历史上总共收 集的数据还要多。到了2010年,信息档案已经高达 1.4×242字节。

网络溯源技术

网络溯源技术

网络溯源技术网络溯源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上的数据进行追溯和追踪,以便确定其来源和传播路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溯源技术在犯罪侦查、网络安全监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网络溯源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网络溯源技术的原理网络溯源技术基于网络数据的特点和各种技术手段,通过追踪和分析网络数据,找到其源头和传播路径。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理:1. IP地址追踪:IP地址是互联网上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每个设备在网络上都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

通过分析网络数据包中的IP地址,可以追踪到发送方和接收方的位置信息。

2. 域名解析:域名是互联网上的网址,通过域名解析可以将网址转换成对应的IP地址。

通过对域名的解析和追踪,可以找到网站的真实服务器地址。

3. 网络记录分析:网络服务器和网络设备都会留下一些记录,如日志文件、访问记录等。

通过分析这些网络记录,可以还原出网络活动的轨迹。

4. 数据包分析:网络传输的数据包中包含了许多信息,如发送者IP 地址、接收者IP地址、时间戳、传输协议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包的分析,可以还原出网络通信的详细过程。

二、网络溯源技术的应用领域网络溯源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犯罪侦查:网络犯罪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溯源技术可以帮助警方追踪犯罪嫌疑人,找到他们的真实身份和行踪,为犯罪侦查提供有力的证据。

2. 网络安全监控:随着网络攻击的不断增多,网络安全监控变得越来越重要。

网络溯源技术可以监测网络中的异常活动,并追踪到攻击者的来源和传播路径,帮助防止和打击网络攻击行为。

3. 知识产权保护:在网络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时有发生。

利用网络溯源技术,可以找到侵权者的身份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保护知识产权。

4. 网络舆情监测:网络上的舆情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

网络溯源技术可以帮助在海量的网络数据中分析出关键信息,及时掌握舆情动态,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信息安全安全事件溯源

信息安全安全事件溯源

信息安全安全事件溯源在当今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安全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信息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给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当这些事件发生后,进行有效的溯源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找出事件的根源,明确责任,还能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依据。

那么,什么是信息安全事件溯源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追踪和确定信息安全事件的源头、传播路径以及造成的影响。

这就好比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中寻找线索,最终找到出口。

信息安全事件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网络攻击、数据泄露、恶意软件感染等等。

每一种类型的事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溯源难度。

网络攻击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攻击者可能通过利用系统漏洞、网络钓鱼等手段入侵目标系统,获取敏感信息或者破坏系统正常运行。

在溯源这类事件时,需要对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进行深入分析,查找攻击者的入侵痕迹,例如 IP 地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等。

数据泄露事件则往往令人头疼。

可能是由于内部人员的疏忽,也可能是外部黑客的攻击导致大量用户数据被非法获取。

溯源此类事件需要调查数据的存储和传输过程,查看是否存在安全漏洞被利用,以及是否有异常的访问记录。

恶意软件感染事件也不容忽视。

恶意软件可能会悄悄地潜入计算机系统,窃取用户信息、控制设备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操作。

要溯源这类事件,需要对感染的文件、进程等进行分析,确定恶意软件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在进行信息安全事件溯源时,通常会遵循一定的流程和方法。

首先是数据收集。

这就像是收集案件的证据一样,需要全面、准确。

包括系统日志、网络流量数据、服务器配置信息等等。

这些数据是后续分析的基础。

接下来是数据分析。

运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和深入挖掘。

寻找其中的异常活动、可疑的连接和操作。

然后是线索追踪。

根据分析得到的线索,逐步追溯事件的源头。

这可能涉及到多个系统和网络节点,需要耐心和细心。

溯源反制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溯源反制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溯源反制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引言和对溯源和反制的简要介绍。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和恶意软件等威胁层出不穷,给个人和组织的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威胁,溯源和反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安全手段和方法。

溯源和反制的定义和意义:溯源,指的是追踪和分析特定事件、行为或者资源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在网络安全领域,溯源主要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数据,找出攻击者的攻击路径、入侵手段、源IP等关键信息,以便追溯攻击源头,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打击手段。

反制,指的是对攻击者进行还击或者采取措施来阻止和缓解攻击的过程。

在网络安全领域,反制是指针对攻击行为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保护受攻击的系统或网络,并通过监测、防御、修复等手段来有效抵御和减轻网络攻击带来的损害。

溯源和反制在保护网络安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溯源,我们可以确定网络攻击的源头和攻击者的真实身份,为后续工作提供有力的证据和依据。

同时,反制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应对各种网络攻击事件,限制攻击的扩散和影响,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用户的信息安全。

综上所述,溯源和反制是网络安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通过溯源我们可以了解攻击者的行为规律和资源分布情况,而通过反制可以对攻击进行有效的应对和阻止。

只有加强溯源和反制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网络安全,提升信息系统的抵御能力。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溯源和反制的定义、意义以及其重要性,并总结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章节顺序,具体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为读者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让读者能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引言部分通常包含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1.2.1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什么是信息技术我们看电视、看报纸等经常能听到、看到IT这个名词, IT产业、IT人才,那么IT是什么呢?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英文缩写。

今天我们已经走进了信息社会,每天我们都在享受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和学习吧!对于信息技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描述: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于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我国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

(1)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处理的核心,具有扩展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

计算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停地为人们处理大量的信息,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加强。

现代信息技术一刻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

多媒体技术能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使人们得到更完善、更直观的综合信息。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某些方面超过了人脑信息处理的能力,如记忆能力、计算能力等。

但在许多方面,却仍然逊色于人脑,如文字识别、语音识别、模糊判断等。

(2)通信技术(3)微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扩展了人们对信息的控制与使用能力,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

现代微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

今天,一切技术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微电子技术,尤其是对计算机技术它更是基础和核心。

(电子芯片、CPU)(4)传感技术传感技术具有扩展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果说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扩展,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类感官的延伸。

常用的敏感元件:热敏、嗅敏、味敏、光敏、磁敏、湿敏以及一些综合敏感元件,从而扩展了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

理解信息化本质

理解信息化本质

理解信息化本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大步迈向信息社会,很多国家都将建成信息化社会作为其发展目标。

2013年8月31日,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再次发布《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该报告指出:整体而言,我国尚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阶段,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型显得更加迫切。

然而国内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却参差不齐,有的认为信息化对企业是就与水、电一样,是必不可少的,而有的说信息化是花拳绣腿,面子工程,中看不中用,认识的不同直接导致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所采取的态度、策略和方法不同,信息化带给企业的效益也各有千秋;另外,一些对信息化的误解和过时的言论还在不断充斥耳边,比如:“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信息化只烧钱不赚钱”等等,因此有必要对信息化的本质做个深入剖析,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信息化,为信息化建设扫清观念上的障碍。

首先,让我们追本溯源说说“信息化”(Informatization)的定义。

“信息化”概念产生于日本,1963年日本学者梅倬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预见到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人类社会推入“信息化社会”。

对于信息化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我国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其对信息化的描述为用一种新的生产力改造传统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过程,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

从信息化的定义来看,信息化代表了最先进生产力的运用,能确确实实给企业创造价值,而“信息化只烧钱不赚钱”是毫无根据的讹传。

那么其价值是如何体现的呢?其首要基础在于信息以及信息的利用,举个例子:奥克斯集团总裁郑坚江说:“我只要一台电脑,就能掌握15000人的动向。

社会现象的溯源与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现象的溯源与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现象的溯源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现象是指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受到大众注意的特殊事件或现象。

这些现象往往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几个典型的社会现象,并分析其溯源和影响因素。

一、社会现象一:年轻人对婚姻观念的改变近年来,年轻人对婚姻观念的改变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

以前的大多数年轻人把婚姻看作是人生的必经之旅,而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将个人自由和事业优先于婚姻。

这种观念的改变源于多种因素。

首先,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给年轻人带来更多选择。

相对于过去,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注重经济独立和事业的发展。

他们追求更多的自由和独立,对婚姻的期望也随之改变。

此外,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也使得人们接触到更广泛的文化和观念,在这样的影响下,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其次,社会结构的改变也对年轻人的婚姻观念产生了影响。

相对于过去,现代社会的社会地位不再只由家庭决定,通过教育和个人努力也能获得社会认可。

这种社会变迁使得年轻人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对于婚姻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最后,传统观念的延续也是年轻人对婚姻观念改变的原因之一。

尽管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事业,但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这使得他们在婚姻问题上存在一定矛盾和困惑。

因此,年轻人在婚姻观念上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现象二:社交媒体对社会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现象。

社交媒体的溯源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这种社交方式的改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更加方便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互动,了解他人的动态,分享自己的生活。

这促使了社会交往的频繁和广泛,同时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其次,社交媒体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与他人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社会概念溯源)))背景 产生 发展张文娟(中国刑警学院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35)摘 要:在对信息社会认识的初期,人们经历了/后工业社会0和/信息产业0这样的认识过程。

本文在分析信息社会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信息社会概念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关键词: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07)07-1006-05The Origin of Information Society Concept)))Background ,Arising and DevelopmentZ HA NG W en -juan(Library o f China C riminal Police Colle ge ,Shenyang 110035,China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understanding the inf ormation society,people had expeienced the rec ognitionprocess from /post industrial society 0to /inf ormation industry 0.This article,based on analyzing the arising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society,expounds the arising and developing of inf ormation society concept.Key words :information society;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industry收稿日期:2007-02-10作者简介:张文娟(1964-),女,沈阳人,副研究馆员,从事信息素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1 信息社会概念提出的社会背景信息社会提出之前社会究竟处在什么样的状态,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一些敏锐的学者会提出信息社会这样一种观点。

这些问题是我们认识信息社会概念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111 信息社会概念提出前的社会状况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遭受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失业。

波兰、罗马尼亚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正在遭受严重的经济困难,苏联经济也处在非常时期。

与此同时,产生了种种社会矛盾。

人和制度都紧张到濒临最后的崩溃点,整个社会都处在危机动荡之中,因为/难以控制的通货膨胀袭击着所有第二次浪潮国家,但与传统的理论相反,失业却日益加深。

与此同时,无视供求规律,成千上万的人不仅要求职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创造性的,满足心理需要和赋予社会责任感的工作。

经济矛盾的现象成倍增长0=1>。

/因为我们发现福利制度的危机,邮政制度的危机,学校制度的危机,保健制度的危机,城市制度的危机,国际财政金融制度的危机,民族国家本身存在着危机,第二次浪潮价值观念也在危机之中0=1>。

在社会生活中,/在所有富国中,到处是触目惊心的现象:节节上升的青年自杀率,吓人的酒精中毒人数,普遍的精神沮丧,难以制止的破坏活动和犯罪活动0=1>。

112 社会状况背后的社会变化在这些社会问题与现象背后,社会正发生着一系列不寻常的变化。

第25卷第7期2007年7月情 报 科 学Vol.25,No.7July,2007(1)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丹尼尔#贝尔借用科林#克拉克的学说,把经济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农业,第二类是制造业或工业,第三类是服务业。

按照这个标准,丹尼尔#贝尔总结了美国产业结构的新变化,这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0=2>。

/今天的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国家:它的服务业部门雇用的劳动力占就业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美国是第一个服务性经济的国家,是第一个大多数人既不从事农业生产,也不从事工业生产的国家。

0(2)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发生了重要变化。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69年的统计,美国和西欧一些主要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发生了重要变化。

美国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工业生产总值占3616%,服务业占6014%;英国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13%,工业生产总值占4517%,服务业占5110%;瑞典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519%,工业生产总值占4512%,服务业占4819%。

(3)从业人员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

大多数从业人员不再从事农业或工作,而是从事服务业。

当时,人们对于/服务业0一词的认识,丹尼尔#贝尔是这样描述的:/许多农业社会,如印度,有较大比例的人口从事服务业,但那是属于为个人服务(例如家庭仆役),这是因为劳动力便宜,而且经常就业不足。

在工业社会中,各种服务性行业不断增长,是因为必须对生产提供辅助性劳动,例如运输和销售。

但是在后工业社会里,强调的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服务业。

如果我们把服务业分类为个人性质的;企业性质的;运输、通讯和公用事业;以及保健、教育和管理,最后这个类别的增长对于后工业社会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0=2>。

(4)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发生重要变化。

然而最惊人的变化是专业和技术人员的增加)这通常是要求具备大学程度的职业)其增长率是平均增长率的两倍。

1940年,社会上这类人员有390万人,到1964年,就上升到860万人。

整个专业和技术阶级的增长率是劳动力平均增长率的两倍,而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增长率却是劳动人口增长率的三倍。

到1975年,美国可能拥有大约55万名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而1960年则只有2715万名;1975年可能拥有150万名工程师,而1960年则只有80万。

(5)科学技术转化的速度发生了重要变化。

自英国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

有人以技术发明到大规模投入生产的周期为例说明这一点。

电影机从1832年发明到1895年投产,周期为63年。

汽车从1868年发明到1895年投产,周期为27年。

进入20世纪以来,这种周期一般不超过15年。

飞机从1897年发明到1911年投产,周期14年。

电视机从1922年发明到1934年投产,周期12年。

而进入第二次大战以后,这种速度更加变快,这种周期不超过5年。

太阳能电池1953年发明,1955年投产,周期仅为2年。

科学技术的急剧发展,带来了各种社会后果:一方面,加强了人类的活动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造成了大量公害,不仅威胁到人,而且威胁到自然界。

例如汽车大量的生产和投入使用,一方面方便了人们出行,缩短了空间距离,繁荣了城乡经济;另一方面增加了交通事故,排放了大量废气,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这种种新问题,给社会造成许多影响深远的后果,引起人们的普遍关心是必然的。

2信息社会概念的提出信息社会概念的提出产生是从丹尼尔#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0开始的。

211丹尼尔#贝尔与/后工业社会01959年夏季,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行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后工业社会0一词。

当时丹尼尔#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0这个概念只是基于对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特征的一种观察和认识,目的是要描述/从产品生产的阶段过渡到了服务性社会阶段0这种新的社会阶段。

1962年春天,丹尼尔#贝尔为在波士顿召开的一次讨论会撰写了一篇题为5后工业社会:推测1985年及以后的美国6文章。

文章的主题已经转为研究/智能技术0和科学在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那是正在形成的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点。

因为丹尼尔#贝尔当时认为他的/后工业社会0思想尚不完善,所以这篇文章没有发表。

但是,文章的部分内容未经丹尼尔#贝尔的同意就被公共事务杂志5潮流6和商业出版物5邓氏评论6刊载,并被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出版的论述正在创造一种后工业社会的科技革命内容一书所引用。

196210077期信息社会概念溯源年~1963年冬,丹尼尔#贝尔将这篇文章修改后提交在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技术与社会变革讨论会0,1964年在讨论会文件中发表。

5后工业社会:推测1985年及以后的美国6可以看作是丹尼尔#贝尔对新的社会阶段又一特征的认识。

其后,丹尼尔#贝尔不断研究并完善他的/后工业社会0思想。

1966年,出版了5普通教育的改革6一书。

在书中他阐述了对新的社会阶段又一特征的认识:后工业社会结构的中心是大学和智能结构;在5公共利益61967年冬季号和1968年春季号上发表5后工业社会札记6(Ñ和Ò)。

1973年,丹尼尔#贝尔出版了5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6一书,系统地阐述/后工业社会0的思想体系。

在该书的导言中丹尼尔#贝尔对/后工业社会0的概念做了如此解释: /后工业社会0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括。

如果从五个方面,或一个组成部分来说明这个术语,它的意义就比较容易理解:¹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º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¼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½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0=2>。

至此,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0的思想体系历经14年基本形成,5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6描述了信息社会的基本轮廓,构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骨架。

212信息社会概念与/后工业社会0那么,信息社会概念的产生与/后工业社会0有什么关系呢?对此,丹尼尔#贝尔在他的5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6一书导言中是这样解释的:/人们一直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把这种推测性的概念称之为-后工业.社会,而不叫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或专业社会,因为所有这些似乎都与我所描绘的那些正在出现的明显情况有所吻合。

当时,我无疑是受到拉尔夫#达伦多夫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9年)一书中所说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和W1W1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一书中所提出的-成熟后.的经济这两种思想的影响。

,,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像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

,,所以, -后.这个缀语,是要说明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0=2>。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5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走向6一书中是这样评论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0和信息社会之间关系的: /1956年和1957年是一个转折点,是工业时代的结束。

有些人对此迷惑不解,不愿意放弃过去,即使是最杰出的思想家也不懂得怎样描绘即将来临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