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环境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或战略问题.而上升为影响经济、制约社会、涉及政治的大问题。而食品问题.则是公众最不放心的“卫生安全”问题。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实则紧密相连。食物当中的化学元素.归根到底来自于它的生长环境和养殖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被污染,食品安全又从何谈起。人类关注更多的是最终的食品安全。却忽视了环境污染才是食品不安全的最大源头。主要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微生物污染。加快制定和颁布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尽快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改善与食品生产相关的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是问题的重中之重。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

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微生物污染等。大气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和工业生产。动植物生长在被污染的空气中,不但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其产品作为人类的食物,安全性也没有保障。水体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通过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在动植物中累积而造成的。水体污染物对陆生生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污水灌溉的方式造成,污水灌溉可以使污染物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向地上部分以及果实中转移,使有害物质在作物中累积,同时有害物质也可直接进入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体内并蓄积。土壤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农药进入土壤后,与土壤中的固、气、液体物质发生

一系列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不断增加,致使土壤结构严重破坏,土壤微生物和小动物会减少或死亡。这时农作物的产量会明显降低,收获的作物体内毒物残留量很高,土壤污染了,土壤上所生长的作物和所结出的果实也会吸收化学品,人食用该农产品后会直接吸收化学品。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危害人类健康的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病从口人,食用了不干净的食物,病菌就会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引起传染性或中毒性疾病。

食品中的污染物来自于环境污染,要控制食品中的污染物,必须从治理环境人手。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措施是:健全法制、加强管理、严格执法。我国于1989年就制定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而且国家还专门制定了环境保护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工业“三废”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锅炉烟尘排放标准》等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防止环境污染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某些方面存在着立法空白,有些法律的内容需要补充和修改,还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因此,必须不断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加强环境管理及执法力度,以此来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使其污染物对人体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的食品监督、管理体系。食品流通

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影响,亟待改变传统的依赖于终产品检验方法进行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现状,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管理,食品安全及食品监督体系应尽快和国际规范接轨,吸取国际上广泛采用的GMP和HACCP管理系统的可取之处,建立适合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科研投入,一方面,开发新型排污治理技术,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素质,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开发研制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分析仪器。

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课程设计

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

(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清水,培养皿,标签,活小鱼。 [教学方法]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组对比强烈的图片或视频(美丽的地球家园和人为破坏情况),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论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论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张驰名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101,陕西汉中 723000) [摘要]:环境对食品的影响可分为原生环境以及次生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其中次生环境中能够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的污染物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主要来源于工业、采矿、能源、交通、城市排污及农业生产,并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及食物链危及人类饮食安全。本篇文章主要从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以及次生环境中的诸多方面来探讨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及相应措施,以及对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发展趋势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字]: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趋势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人类在对食品永不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促进和发展了食品的生产,今天食品工业已是许多国家在各个产业中名列前茅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食品而言安全性本来是食品最基本的要求,食品应具有安全、营养和食欲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安全则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事件,比利时“二噁英”事件,日本的“O-157”事件以及国内发生的苏丹红色素、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等事件,使得全球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人类生命与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1]。 一、原生环境与食品安全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并且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存在着对人体健康有利的许多因素,例如,清洁和具有正常化学组成的水、空气、土壤、适宜的的太阳辐射,都对健康起促进作用。 但在有些地区,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例如,由于地理地质原因,有的地区的水或土壤出现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这些元素的数量,引起各种类型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病)。如由缺碘导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由缺硒导致的克山病,以及地方性氟病、慢性砷中毒、慢性硒中毒等元素慢性中毒。 二、次生环境与食品安全 次生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改变了原生的自然环境,从而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些列不利的因素,甚至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发生的环境问题,称为此生环境问题,又称二次环境问题。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随着人类对环境与资源不适当或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地球资源、自然环境和种群所面临的危机逐步升级,更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有毒有害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当各种污染物进入大气、水体的土壤,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至于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可以使环境中的物质组成发成改变,而且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链等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影响,从而产生由环境污染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1. 大气污染与食品安全 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或有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其理化性质非常复杂,毒性也各不相同,主要来源为矿物燃料(如煤和石油等)燃烧和工业生产。大气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危害种类也很多,如二氧化硫、酸雨、氧化剂、氟化物、汽车尾气、粉尘等。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动植物,由于其体内外污染物质增多,可造成其生长发育不良或受阻,甚至发病或死亡。人类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动植物,大气污染也会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1.1 大气污染物来源及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作为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来说,二氧化硫比任何其他污染物的历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重大环境污染与治理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重大环境污染与治理 今日的中东部地区多日的雾霾应个景。看来污染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根 治污染也不是任何一个政府可以一蹴而就的行为。这也许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所必须经 历的困难和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注定要付出的代价。也许今天我们看到欧美日的富二代 们享受着碧水蓝天煞是羡慕,那让我们也关注下当年他们的父辈与祖辈所经过的日子,这也许是我们所要或者正在经历的。 环境污染由来已久。早在14世纪初,英国就注意到了煤烟污染;17世纪伦 敦煤烟污染加重时,有人着文提出过改善大气品质的方案①。不过直到这时,污染只 在少数地方存在,污染物也较少,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尚不至于造成重大危害。 环境污染发生质的变化并演变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则始于18 世纪末叶兴起的工业革命。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史学家普遍把工业革命视为人类或“南 一北”差距的分水岭②,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这场革命视为人类环境污染史的分水岭;又由于“从影响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看,主要责任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工业发达 国家”③,因此,地考察西方主要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的污染与治理,审视西方 人对待自然的认识或态度,明确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的重要性,就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一、18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污染的发生① 从18世纪下半叶起,经过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首先是英国,而后是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和日本相继经历和实现了工业革命,最终建立以煤炭、冶金、化工 等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体系。这是一场技术与经济的革命,它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 用为基本动力。而蒸汽机的使用需要以煤炭作为燃料,因此,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 地下蕴藏的煤炭资源便有了空前的价值,煤成为工业化初期的主要能源。新的煤矿到 处开办,煤炭产量大幅度上升,到1900年时,世界先进国家英、美、德、法、日五 国煤炭产量总和已达6.641亿吨。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 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也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 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 与此同时,在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矿冶工业的发展既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 又释放许多重金属,如铅、锌、镉、铜、砷等,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域。而这一时 期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构成了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另外,水泥工业的粉尘与 造纸工业的废液.也会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 结果,在这些国家,伴随煤炭、冶金、化学等重工业的建立、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烟雾腾腾的城镇,发生了烟雾中毒事件,河流等水体也严重受害。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亦十分 普遍。除英国外,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如芝加哥、

食品安全与卫生与环境污染(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食品安全与卫生与环境污染(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食品安全与卫生与环境污染(新版)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环境污染类型 环境污染是环境中进入了超出环境自净能力的某种物质即污染物,使这一环境降低甚至丧失其使用价值的现象。这种环境污染可能是某种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量超出了环境所能缓冲、接受的容量造成的,也可能是一时期内,这种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速率大于环境对它的分解转化速率造成的。 1、物理污染 物理污染是指由物理性污染物引起的环境污染现象。包括光污染、冷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2、化学性污染 随着石油化学、有机合成等工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化学物质的合成和使用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大量的化学物在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被排放到环境中。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和饮用水进入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环境污染物还可以通过二次污染产生。污染的来源有工业生产废弃物,化工产品及次级品,”三废”,燃烧物,其中以二噁英(dioxin)为最甚. 3、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是指污染物来源于生物及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其主要包括:病原性微生物污染物、寄生虫污染物、过度生长的动、植物种群、人类以及各类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人类及其他生物有害的代谢产物。外来生物入侵. 农业污染与食品安全 农业环境是指农业作物赖以生存繁殖、为人类提供农产品的客观条件,包括土地、水体、大气、光和热以及这些自然因素的综合体。农业污染是指农业环境受到来自外界环境或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对农产品的污染。一般把前者称为农业环境的外源污染,后者成为农业内源污染。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案例分析]生物教学: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 教学活动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活动准备:开放生物实验室,并准备学生活动所需的各类仪器装置;实验所需各种生物、各类污染物等主要由学生自己采集、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该主题的教学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 教师提出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 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原因。如让学生走访区环保局和环境监测站,随同专业人员采集黄浦江水样、测定水样,调查学校周围环境的空气、水质和绿化现状等。 (3) 学生经过对周边环境的各类污染因素与常见生物的关系的调查和分析后,组成若干课题研究小组(每组3-5人),各自选定实验研究项目。 (4) 各小组相互评议实验研究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确定实验研究项目。 (5) 各小组设计具体的实验研究方案。实验方案中应包括以下内容:①研究题目;②研究目的;③实验原理;④所需材料(应具有可行性);⑤具体实验步骤;⑥预期结果。 (6) 师生分别作实验准备。 (7) 在课堂内,各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小组成员之间应相互协作,相互切磋,共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8) 各组间相互交流实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相互进行评议和质询,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各组在听取评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验或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9) 学生写出实验研究报告,提出自己对实验研究结果的见解。 在“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案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分为形成概念和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开展探究活动、总结发现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教师就“环境污染对生物产生的影响”这一现象要求学生进行多种体验,通过调查活动学生形成一系列概念和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阶段开始划分学习小组并进行小组讨论,以选定各自的实验研究项目,制定实验研究计划。第三阶段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开展探究活动,教师给予学生适度的辅导。探究的最后阶段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来进行总结活动,教师明确提出了实验报告的格式和要求等,并预先制定了相应的量规用于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和探究过程。 1.研究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研意识;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3.参加活动对象:高-年级部分学生(由学生自由报名)。 4,活动的准备: 开放生物实验室,并准备学生活动所需的各类仪器装置。实验所需各种生物、各类污染物等主要由学生自己采集、准备。 5.活动过程: (1)教师就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概述进行科学实验与研究的基本方法。 (2)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原因。如让学生走访区环保局和环境监测站,随同1案例来源:上海故业中学费循蛟老师https://www.360docs.net/doc/64196713.html,/3_anli/3_jijin/jijin_008.htm

2020版环境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探讨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版环境污染导致的食品安 全问题的探讨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2020版环境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探 讨 摘要环境的污染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包括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从长远看,最终需依赖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本文讨论了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之间相关联的问题,例举了历史上由环境问题导致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并根据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原理,提倡创建无公害食品安全生产基地及农业现代化,逐渐实现农业生态保护和环境重建,从环境角度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关键词环境污染食品安全 环境科学与食品安全科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学科,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 环境科学是一个范围较广、涉及学科较多的科学,其中的环境

问题主要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前者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后者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因此,通常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1]。而环境问题分为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及环境干扰三个部分[2]。我们要关注的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的污染主要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及其他污染如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电磁、生物等[3]。 食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食品安全科学同样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方面的问题。在食品安全危险性分析中,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来自食品添加剂、化学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因素五大方面安全隐患[4]。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环境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及生物污染上,相应地,这三种环境污染在食品安全问题体系里,主要是化学污染物和农药残留及生物因素所导致的。如图1。当然,这种相应并不是绝对的,大气污染及其他污染也会有与食品安全相关联,如大气中的重金属颗粒的沉积等。 本文对食品安全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讨论,以揭示环境污

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标准

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标准 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1)死亡30人以上,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或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8)造成跨国(界)的环境污染事件。 2、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以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3、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4、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1)发生3人以下死亡,中毒(重伤)1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群体性影响的;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第四章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环境:在特定时刻有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第一节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当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体健康,造成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特征是: (1)浓度低,持续时间长,而且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人和其他生物。 (2)在环境中是通过生物的或物理化学的作用进行转化、增毒、降解或富集,从而改变原有的性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 (3)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链等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长期影响,而且受影响的对象广泛(整个人群,包括胎儿)。 环境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有害气体、颗粒物。 水体污染物 无机有毒物、有机有毒物、病原体 土壤污染物: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与大气和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很多是相同的 环境污染物来源 生产性污染 生活性污染 其他污染 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向海洋 水体富营养化: 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物质的废水流入水体,可使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的感官和化学形状迅速恶化,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水花:淡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赤潮:咸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 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存和分配的过程中,均可能存在污染食品的因素。由环境污染物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针对动植物(即食品的原料)的生产过程。 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呼吸、吸收(或摄食)、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体内,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 生物浓集作用: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生物体之间可沿着食物链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叫做生物浓集作用。 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浓集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环境化学物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2、进入生物体内的环境化学物较难分解和排泄。 3、在生物浓集过程中多通过食物链进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性伤害。 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 浓集、吸收、结合、分布、代谢、排泄。

(环境管理)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

附件: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第一批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及社会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从我国当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国际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是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为此,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启动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 该重大项目分共性技术类和示范应用类2类课题,共性技术类课题将研发应对典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关键技术并为示范应用类课题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应用示范类课题将分别选择重要区域、重点行业和环境敏感目标,进行针对性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并为共性技术类课题提供研发与应用平台。示范区包括城市、工业园区、饮用水水源地、地区性重大活动场所等类型,目前本项目已启动“特大城市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综合示范”、“典型沿江化工区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示范”等应用示范类课题。

此次发布的是本重大项目的8个共性技术类课题指南。评审过程将以课题为单元分别进行,择优确定各课题的承担单位。为保证项目总体目标的顺利完成,共性技术类课题承担单位在完成课题各项研究任务的同时,须配合好示范应用类课题有关工作的开展。 二、指南内容 课题1.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 研究目标: 基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主要类型,开发多类型环境风险源识别及风险分区技术,建立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与监控系统,并在本重大项目选定的沿江开发区、特大城市等示范区进行应用示范,为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技术 开发典型行业、区域和重要环境敏感目标的环境风险源分类与分级技术、环境风险源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技术。 (2)多尺度环境风险分区技术 开发典型区域环境风险定量分区技术,建立基于环境风险分区的区域功能优化调整决策支持系统。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word (1)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张涛 20135937 摘要:近年来SO2污染比较严重,它对植物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植物既受到SO2污染的影响,又对SO2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修复能力。本文总结了关于SO2单一污染物对植物生理生化的直接影响以及其适应机制,并提出对这方面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二氧化硫;植物;抗氧化酶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所以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是以SO 2 污染为主。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更使煤炭以及石油的消耗量达到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剧了SO 2的排放污染。SO 2 是我国当前最主要 的大气污染物,在个别地区污染相当严重。SO 2 可通过气孔进入植物叶片细 胞后快速溶于细胞中,在细胞内释放出H+、HSO 3-和SO 3 2-等,从而对细 胞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也可与其它大气污染物进行化学反应,生成各种硫酸盐,这些成分随雨水共同降落成为“酸雨”,能够导致土壤和水系的酸化,干扰植物的代谢,对生态系统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从而间接地危害人类健康。关 于SO 2 污染环境对植物生理生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 注,并己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近年来,在SO 2 的植物伤害症状、伤害机理、对生理生化指标、植物组织结构影响等方面取的研究得了许多进展。 1.二氧化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李利红,仪慧兰[1]等采用室内培养及密闭箱静态熏气方法,研究了不同浓 度SO 2暴露对拟南芥叶片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SO 2 暴露对拟南芥成熟 叶片的伤害主要是叶面伤害斑的出现和叶片枯死,伤

害程度与暴露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暴露于低浓度SO 2 时叶面无伤害斑,随 时间推移有少数叶片边缘卷曲,但在停止暴露后恢复正常;中浓度时暴露的植株叶片出现大小不等的透明斑,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伤害症状发展为坏死斑, 暴露于高浓度SO 2 的植株,叶片很快出现不规则形的黄色坏死斑,坏 死斑的面积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扩大,之后叶片大量枯死。但在脱离高浓度S O 2 后伤害性斑点不再增加,并能继续生长发育。 SO 2暴露对拟南芥植株的生长发育具有双向作用,较低浓度SO 2 暴露 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SO 2 暴露会抑制植株的生长发育,使株高、单株叶片数和单叶面积呈浓度依赖性减少。 2二氧化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2.1二氧化硫对植物气孔的影响 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间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气体污染物主要通过气孔进入叶组织,因此气孔在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吉喜 [2]通过试验表明:通常情况下 SO2 促使植物气孔关闭,但也有某些植物经S O 2熏气后气孔关闭。气孔对SO 2 浓度的反应通常是SO 2 浓度越大,气孔 反应越快。 2.2二氧化硫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细胞膜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调节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流的屏障作用,当植物处在不利环境条件下时,刺激首先作用于细胞膜。大量观察研 究表明,细胞膜也是SO 2作用的最初部位,在植物接触高浓度SO 2 后,膜 首先受到损伤,继而膜透性发生改变。植物膜透性对SO 2 的反应差异通常与 植物的抗性有关,抗SO 2强的植物,细胞膜对SO 2 的反应不敏感,反之则很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减少环境污染、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物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普遍关注,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本文综述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形成发展、应用前景等,着重分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水产养殖废水 1 生物修复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 生物修复又称生物改良,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生物修复根据所利用的生物,可以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生态修复、微生物修复四类。根据被修复的污染环境,可以分为土壤生物修复、水体生物修复和大气生物修复。而由于生物修复的实施方法不同,又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1.1 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生物的降解和转化,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和二氧化碳与水。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及降解等功能,对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加速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1.2 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投资费用低,对环境影响小,使用效果好,使用区域范围广,使用面积大等特点,而且能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在土壤修复中还可以去除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但其也存在局限性,生物不能降解进入环境中的所有污染物,并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 2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应用 氨氮是水产养殖的最主要危害,但传统的加注新水、曝气、漂白粉或臭氧氧化、使用斜发沸石进行离子交换等方法脱氮效果并不理想[2]。而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稳定塘法等生物处理法存在或伴有污泥产生、反应启动慢、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氨氮污染的处理上被广泛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主要应用于养殖环境的原位修复中,主要处理底泥的有机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浅谈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浅谈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摘要】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的意识均在不断递增强。然而,社会的发展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加安全,更加放心的食品,随之而来的却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与环境污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本文就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进行了初步的剖析。【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食品安全 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均已成为当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全球性和社会性热点问题。一方面,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今天的人们过着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富有的生活,但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隐患和危机。环境污染以及一系列诸如生态退化、资源枯竭、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十五个字精辟地总结了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并道出了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一、原生环境与食品安全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并且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存在着对人体健康有利的许多因素,例如,清洁和具有正常化学组成的水、空气、土壤、适宜的的太阳辐射,都对健康起促进作用。 但在有些地区,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例如,由于地理地质原因,有的地区的水或土壤出现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这些元素的数量,引起各种类型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病)。如由缺碘导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由缺硒导致的克山病,以及地方性氟病、慢性砷中毒、

慢性硒中毒等元素慢性中毒。 二、次生环境与食品安全 次生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改变了原生的自然环境,从而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些列不利的因素,甚至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发生的环境问题,称为此生环境问题,又称二次环境问题。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随着人类对环境与资源不适当或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地球资源、自然环境和种群所面临的危机逐步升级,更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有毒有害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当各种污染物进入大气、水体的土壤,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至于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可以使环境中的物质组成发成改变,而且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链等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影响,从而产生由环境污染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几年,虽然我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依然危机四伏。卫生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趋严重,频频见诸媒体和走进公众。视野的如广东“毒大米”案件、“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一号事件”等。此外,涉及到因食品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污染问题严重。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农户为单位,由于农村技术水平整体较低,在单纯追求高产量、低成本的观念趋使下,违规使用农药和违禁药物现象较常见。二是加工领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多、规模偏小,在目前100多万家食品企业中约70%是10 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大多缺乏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5]。而相对较具规模的食品企业,由于体制等多种原因,在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市场经营等方面观念

吉化1113特大爆炸事故及松花江特别重大水污染事件基本情况及处理结果

吉化"11.13"特大爆炸事故及松花江特别重大水污染事件基本情况及处理结果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国务院事故及事件调查组认定,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一起特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和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 (一)事故原因 1.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硝基苯精制岗位外操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在停止粗硝基苯进料后,未关闭预热器蒸气阀门,导致预热器内物料气化;恢复硝基苯精制单元生产时,再次违反操作规程,先打开了预热器蒸汽阀门加热,后启动粗硝基苯进料泵进料,引起进入预热器的物料突沸并发生剧烈振动,使预热器及管线的法兰松动、密封失效,空气吸入系统,由于摩擦、静电等原因,导致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并引发其它装置、设施连续爆炸。 2.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及双苯厂对安全生产管理重视不够、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整改不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劳动组织管理存在缺陷。 3.污染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双苯厂没有事故状态下防止受污染的"清净下水"流入松花江的措施,爆炸事故发生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出来的部分物料和循环水及抢救事故现场消防水与残余物料的混合物流入松花江。 4.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是吉化分公司及双苯厂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会引发松花江水污染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有关应急预案有重大缺失。 二是吉林市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对水污染估计不足,重视不够,未提出防控措施和要求。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资料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有不同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污染源又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其中工业污染源是指在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加热冷却等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有可能成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交通运输污染源是指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这类污染源是运行中发出噪声引起振动、运载的有害物的泄露、汽油柴油煤油燃料燃烧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化造成的,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是人类消费活动集中地。消费能源排出废气可以造成大气污染,排出的生活污水(包括粪便)可以造成水体污染,城市排出的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金属、煤灰可以造成环境污染。 污染物排入环境后经过环境的迁移、分布、扩散、转化,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机体。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经过生物体内的代谢,一些污染物被代谢成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另一些污染物或一些污染物的代谢产物通过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和放大,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最早作用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水平上反

映出来。 (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①污染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 一些污染物能与酶的辅助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使辅助因子失活,影响到酶的活性。例如氰化物等能与细胞色素酶中的铁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抑制细胞色素的酶活性,使其不能传递电子,则细胞内的氧化代谢过程中断,使机体不能利用氧,出现窒息性缺氧。 ◆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 污染物还能和酶的其他活性基团结合。例如,汞和砷与某些酶的活性基团结合就很牢固,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破坏酶的结构 有些污染物能取代酶分子中的某些成分,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与酶激活剂作用 有些酶需要激活剂才能表现出活性,酶激活剂往往是金属离子,凡是能与激活剂作用的污染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 ◆污染物与基质竞争同种酶而抑制酶的作用 污染物与底物具有相似的结构,也能和酶形成复合物。从而与底物竞争没得活性中心。 ②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摘要:本文阐述了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物进入食品的途径,并指出了各种污染物对食品安全性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的问题,是现阶段中国正面临的的最严重的考验之一。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由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问题比假冒伪劣食品的所带来的危害还要大。历史上环境污染导致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有1968年,日本“痛痛病”事件。1968年,日本九州发生米糠油事件。波及日本20多个府县,受害者达14000多人,124人死亡。1979年,台湾的彰化油病也是多氯联苯泄漏造成米糠油污染,引起2000多人中毒。1971年,日本“水俣病”事件。1987年12月,我国上海甲型肝炎暴发性流行事件。1992年,英国疯牛病事件。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事件。1999年5月比利时“二噁英”污染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都给人类带来重大的伤害,所以急切了解环境污染对食物安全性影响是个迫在眉婕的事情。【1】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资和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由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污染对食品质量的影响更是重中之重。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等,而有一些污染更是直接或间接地对食品方面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从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在我国,这个问题明显突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家,由于追求经济的发展,难免会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有所忽视,所以我国的环境污染是比较严重的,这些污染也深深地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带来一些问题。【2】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和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其种类很多,理化性质非常复杂,毒性也各不相同,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如煤和石油等)燃烧和工业生产。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如:SO2、NO2、Cl2、氯化剂、氟化物、汽车尾气、粉尘等。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动植物由于其体内外污染物增多而造成了生长发育不良或受阻,甚至发病或死亡,从而影响了食品资源的安全性。受氟污染的农作物除会使污染区域的粮菜的食用安全性受到影响外,氟化物还通过食用牧草进入食物链,对食品造成污染。 我国有些高寒地区,终年室内煤火不息,当然烧含高氟高硫的劣质煤时,室内空气氟含量可高达0.04一0.05mg/m‘,室内存放的粮食蔬菜会受到严重的污染,如玉米含氟量可达26.3一84.2m妙9,辣椒含氟量可达310.5一565.0mg /kg,人食入后可引起氟中毒。工业排放的氟化物污染大气,再沉降而污染水和土壤,使农作物含氟量增高。又可通过食物链,使动物性食品遭受氟污染。人如果长期食入高氟食品,就可能发生氟中毒,得氟斑牙或氟骨症。【3】

生物修复对环境污染的作用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作用 摘要:随着化肥、农药、洗涤剂等的普遍应用, 环境中的氮、磷含量增加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现代废水处理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本文综述了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交互作用在生物联合修复、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环境修复作用、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水除磷脱氮过程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字:环境生物技术;氮磷去除;污水;生物修复 Microbial bioremedia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bstract: Because of universal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 pesticide and detergents, the increasing conte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of wastewater which bring about rich nutrition in water has become a matter of interest to many people. The study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of wastewater has become a new problem. Plant-micro-organisms-the interaction of soil animals in the United biological repair, micro-organisms on the environment for aquaculture repair.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s of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i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of wastewater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 wastewater;biological repair 微生物是生物修复的一支主力军,它不仅能消除水体的油污,其他许多类型的污水也不在话下,并发展出了很多相关处理技术。例如,现在很多污水处理厂的核心部分实际就是一个生物修复反应器—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它们都是由许多微生物生长在一起形成的,只是前者呈泥状,后者呈膜状。这些微生物分解污物的能力非常强,黑乎乎的工业和生活废水经过它们的作用能大大得到净化。近年来对于令人头疼的湖泊蓝藻和日益频繁的近海赤潮,一些科学家也正尝试用生物修复的方法加以治理,即借助于蓝藻和赤潮生物的致病病毒使其染病死亡,这真是不折不扣的生物战。生物修复还能清除土壤的污染。土壤和水一样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但令人遗憾的是,今天它也成为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主要受害者之一。通过如污水灌溉、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等种种渠道,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土壤品质不断下降,一些污染物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健康。正因如此,一些地方的农民甚至从不吃自己种的菜,尽管这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对于被农药、石油、苯等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可以像阿拉斯加原油泄漏事件中采取的方法一样,向土壤中加入合适的微生物营养物质,使居住在土壤中的那些能分解这些污染物的微生物生长速度加快,从而使这些污染物的分解速度大大加快。为了提高效果,也可以向土壤中引入合适的外来微生物,这些外来微生物可以是科学家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分解这些污染物能力特别强的菌株,还可以是采用基因工程修饰改良的菌株。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微生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的处理技术,可以消除或减弱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减少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风险[1]。为此,生物修复属于生产后期的污染控制,简称产后控制,是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体现。

二氧化硫污染对绿色植物的影响

二氧化硫污染对绿色植物的影响 上海市园林学校(200051)胡天勤 化学与生活,1996(7)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任意排放,对我们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本文就二氧化硫这一主要大气污染物对绿色植物所产生的影响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二氧化硫的来源 在大氧中有许多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NOx、臭氧、烟尘等,其中以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源,原因是它来源广、危害大。据统计,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多达2.4亿吨左右,单在我国,就有1400万吨之多,其污染量之大令人吃惊。二氧化硫污染大气,它来自以下凡方面: (1)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是大气中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煤炭中含硫,一般含量在3%~5%左右,燃烧后即被氧化成二氧化硫,由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大多从烟囱排入大气。 (2)钢铁、炼油、有色金属冶炼、化工、水泥等工厂企业,在生产流程及工艺操作过程中,也会排放相当量的二氧化硫气体。据统计,到本世纪末。全世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可达3.4吨左右。而当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超出0。2~0。3PPm时,一些绿色植物将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二)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方式一般有三种: 1。急性危害:高浓度的SO2气体会大大超出植物的承受能力,使植物在短时问内(1~2天或几小时内)发生叶片枯焦脱落,生长发育严重受阻,直到枯

萎死亡。 2。慢性危害:植物因长期在低浓度SO2污染的环境中,逐渐产生不易被人们所觉察的一些症状,使植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生长不良。 3。隐性危害:植物长期在低浓度SO2影响下,并未表现出任何症状,但植物内部的生理活动已受到侵害,生长发育受阻。 (三)二氧化硫危害植物的化学机理 当二氧化硫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进入叶子后,被叶肉吸收,转变成亚硫酸根离子然后又可转变成硫酸根离子,由于在植物体内SO2转变成SO32-的速度要比SO32-转变成SO42-快得多,所以当高浓度的二氧化硫进入植物体内后,会造成高浓度的SO32-的积累,而SO32-对植物的毒性比SO42-扩大30倍,从这一意义上分析,二氧化硫对植物造成的损害,实际上是由于其还原作用所引起的。 (1)对气孔机能的影响 当二氧化硫气体进入叶片以SO32-形式积累起来后;便会对气孔的开启和关闭机能带来影响,使气孔机能瘫痪,从而使大量二氧化硫气体进入植物体的细胞,加重对植物的危害。此外,由于植物气孔机能受阻,还会引起水份大量蒸腾,导致植物组织迅速枯萎。 (2)对叶片组织结构的破坏 当二氧化硫通过开放的气孔进入叶片组织后,溶解在细胞中,致使细胞内含物遭破坏或变形,引起外渗与原生质分离,使叶片组织结构遭到损害,海绵细胞与栅栏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其主要症状为:细胞失水变形、组织破碎。栅状组织细胞的排列层次紊乱、细胞间隙增大、叶片明显变薄等。 (3)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