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

在第一节,学生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的实例,知道了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本节的学习,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究竟有哪些影响。

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介绍了日本福岛的核污染事件。核污染危害大,具有很强的震撼力。用这样的实例引入,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迅速进入本节的学习内容。

本节主要是通过模拟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进而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比较熟悉,但对本次模拟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通过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实验、结果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考虑到探究实验的周期性长,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采取教师课前先做好模拟探究实验,课堂学生完成实验前半部分,并分享教师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学生课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实验时,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根据实验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过程,使探究过程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例举说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思维、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认识酸雨等污染对生物带来了哪些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环境污染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有不良影响,确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2、教学难点

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实验器材:

培养皿、食醋、烧杯、玻璃棒、试剂瓶、滤纸、注射器等。

2、试验材料:

小麦种子(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

3、配制“酸雨”:将食醋与清水混合,用玻璃棒搅拌,并不时用HP试纸或PH计测量溶液的PH值,直到配制出PH为3和5的两种“酸雨”溶液。将配好的溶液分别装入试剂瓶中,在瓶上写好标签,注明液体的PH值,放在阴凉处备用。

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分,搜集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例。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六、课时分配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展现一段有关“从太空看美丽地球”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然而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却不断地向地球索取。如今,地球已千疮百孔,不堪重负,地球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环境污染。通过介绍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污染事件,让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对生物造成严重危害。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你说我说大家说。

教师:课前布置搜集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例,下面我们来分享大家搜集来的实例。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观察、思考、质疑。

(1)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教师:关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相信大家能说出不少。下面的探究项目(多媒体展示探究项目),可以加深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做探究实验之前,我们先对酸雨进行简单了解。

3.酸雨基本知识掌握。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8“模拟探究”的部分,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什么是酸雨?

(2)酸雨的形成原因、过程及成分?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和总结。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教师:酸雨为什么那么可怕?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一下?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酸雨对生物有哪些影响。

各小组成员可以按照老师所介绍的配制比例,用食醋和清水配制实验用的模拟酸雨;为了实验方便起见,可以测定酸雨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作为判断酸雨是否对生物有影响的指标。确定探究主题后,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的话,应当怎样设计?

2.本实验需要进行数量统计吗?

3.只做一组实验,实验结果可靠吗?要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

4.可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最终,各小组交流讨论,在老师的指导和肯定下完成实验的设计,确定了实验步骤:步骤一、种子萌发

每组准备3个培养皿,在培养皿内铺2—4层滤纸,加入适量的清水,使滤纸湿润。然后在3个培养皿中分别均匀摆上30粒种子。

步骤二、给培养皿编号

在培养皿下方分别标记A、B、C,每个培养皿操作如下。

培养皿A:作为种子萌发的对照组,滴加清水。

培养皿B:作为种子萌发的实验组,滴加PH为3的溶液。

培养皿C:作为种子萌发的实验组,滴加PH为5的溶液。

步骤三、给种子“下雨”,保持湿润

每天定时用注射器取等量不同PH的“酸雨”,分别滴在B、C培养皿的种子上,同时向A 培养皿滴加等量清水。

步骤四、观察和记录

观察和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填写实验记录表。

步骤五、计算结果

计算不同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

种子萌发的记录表

制定好探究方案,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制定观察记录的表格。并预期实验结果:(1)如果三个装置中种子的发芽率没有差异,说明:酸雨对种子的发芽率没有影响(2)如果用酸雨培养的种子发芽率比较高,说明:酸雨对种子的发芽率有促进作用(3)如果用清水培养的种子发芽率比较高,说明:酸雨对种子的发芽率有抑制作用。通过探究实验,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现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肯定很想马上知道实验的现象,我在课前也做了这样的探究实验,现与大家分享我的实验现象。

(五)、收获共享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自己所做实验现象。

第一天,对照组A种子膨胀,并露白;实验组B种子膨胀,个别露白;实验组C种子膨胀,没有露白。

第二天,对照组A胚根发育成根,长出嫩芽;实验组B个别露白,没有长出嫩芽;实验组C没有变化。

第三天,对照组A根生长变长,芽伸长变绿;实验组B基本没有变化;实验组C没有变化。

第四天,对照组A根继续伸长,长成幼苗;实验组B个别长出嫩芽;实验组C没有变化。

(六)、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出酸雨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在酸性环境下,植物的种子不能发芽。

酸雨是否只影响种子的萌发?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是否也有影响?同学们能不能进一步探究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七)、进一步探究:酸雨对幼苗的生长有影响吗?

结合前面的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并在课后完成探究实验。实验步骤:

步骤一、幼苗生长

每组准备3个培养皿,在培养皿内铺2—4层滤纸,加入适量的清水,使滤纸湿润。然后在3个培养皿中分别均匀摆上30棵幼苗。

步骤二、给培养皿编号

在培养皿下方分别标记D、E、F,每个培养皿操作如下。

培养皿D:作为幼苗生长的对照组,滴加清水。

培养皿E:作为幼苗生长的实验组,滴加PH为3的溶液。

培养皿F:作为幼苗生长的实验组,滴加PH为5的溶液。

步骤三、给幼苗“下雨”,保持湿润

每天定时用注射器取等量不同PH的“酸雨”,分别滴在E、F培养皿的幼苗上,同时向D 培养皿滴加等量清水。

步骤四、观察和记录

观察和记录幼苗的生长情况,填写实验记录表。

步骤五、计算结果

计算不同条件下,幼苗的死亡率。

幼苗生长状况记录表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学生分享自己所做实验情况。

观察第一天:对照组幼苗生长明显,B组生长缓慢,C组基本没有变化。

观察第二天:A组继续快速生长,B组变化不大,C组基本没变。

可见,酸雨同样影响幼苗的生长。

(八)、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本节课我们只完成了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前半部分操作。剩下部分需要同学们利用课外活动继续完成,同学们有信心完成全部实验吗?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九)、酸雨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酸雨是不是只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呢?教师通过一段视频“酸雨的危害”,概况酸雨的危害。结合酸雨形成原因,得出控制酸雨根本措施是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十)、进一步认识危害性,环保从我做起

除了酸雨的危害外,还有哪些环境污染也会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造成危害?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列举污染事例。和酸雨一样,发展中国家每年有约300万人死于与水污染有关的疾病。我国水污染情况也比较严重,河湖受污染而危害周边居民健康的事故时有发生。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环境污染典型图片,再通过教师提示的问题“回想你和你周围的人有哪些行为习惯曾经或正在对环境造成污染”“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为环保做些什么”,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十一)、解读诗句,关注全球环境

此为本节课拓展环节。多媒体展示恩格斯名句,通过对恩格斯名句“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的欣赏与解读,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威胁人类自身,我们决不能以毁灭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否则,必然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加强了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紧迫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入了科学探究中。

(十二)、以一首《为爱呐喊》结束本节课。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完全结合新课程理念,力求在课堂上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真正的教给学生,不论在课上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还是在课上方案交流评析、小组实验和展示现象时,教师没过多参与,这既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参与生物学学习的意愿的检验。从我们的实践上看,部分同学不愿意思考,遇到缺乏试验材料等问题不愿意努力解决,“等、靠、要”的情绪比较严重。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应该很好研究的课题。在这种全面放手的情况下,学生才真正焕发出旺盛的学习兴趣,在体会学习过程的同时,学会使其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并做出令教师欣喜的举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困惑,我有时把学生估计太高,主观的认为学生能想到,并能完成的探究实验,提的问题过于笼统,课堂上,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没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于是我及时修改自己设计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分层次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总之,我认为工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努力地去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开发课程资源,不断的思考、创新,就一定会使我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课程设计

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

(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清水,培养皿,标签,活小鱼。 [教学方法]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组对比强烈的图片或视频(美丽的地球家园和人为破坏情况),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环境污染与控制论文

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环境。那环境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所谓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像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既然环境与我们联系那么密切,那么在伴随中国经济腾飞的这三十几年,环境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这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呢? 我国的环境污染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的海洋环境,总的来看,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次之,黄海沿岸最少。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从目前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_》教案

第2章探索生命 第1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材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一些科学事实。在各种科学事实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寻找事实产生的原因,提出解释事实的各种假说和理论。生物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要让学生不断学会研究方法很重要,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以后学习生物学打好基础,也为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希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材料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讨论中,体验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处理、归纳信息,设计实验方案。 教法:通过媒体展示,提高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采用观察、思考、阅读、探究方法等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内容设计意图 导入教师 活动我们现在学的生物教材是属于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不断研究 的学科,也是一门自然科学,既然是一门自然学科,那么在研 究的过程中就要遵循自然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研究,就 应该首先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 一、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 活动 提问:同生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用到哪些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学生 活动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 活动 多媒体展示:科学家们的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 调查、分类、实验等,引出实验法最重要 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 二、过度 思考 既然实验法是最重要的,那么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呢? 设置悬念引入思考 教师 活动 引出:本节课要以“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 放走的猎物”为例来了解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响尾蛇的图片和有关响尾蛇的文字介绍 感知认识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阅读信息,加强对响尾蛇的了解 感知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 活动 展示图片:播放响尾蛇捕捉老鼠的视频,并对视频内容作解释 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迅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信 息的能力 教师 活动 提问学生:通过观察录像,叫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 活动 学生主动起来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客观评价,指出在众多问题中,本节课统一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共 - 1 -

环境污染教案

环境污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材料,教师制作课件,小组讨论汇报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环境污染和人类生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平面图和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要求认真观察,稍后请谈感受。(播放课件) 2、谁来说一说看了这组图片你的感受如何?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会怎样? 3、接下来再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播放课件)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受?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又会怎样? 4、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和刚才的感受截然不同呢? 5、对,同学们说得真好。地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她像母亲一样养育着我们,可是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改善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使我们身边的环境遭受着严重的破坏。这节课我们就以环境污染为话题来研究身边的环境问题。(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深化认识(以下几咱污染现象是随意出现的,只要孩子提到,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找出危害以及污染的原因)(一)垃圾污染 1、描述自己的生活环境? 有乱扔、乱堆垃圾现象。引出垃圾污染

2、出示图片,这些图片熟悉吗?这是老师在昌图大街拍到的,同学们,当你们路过这些地方时,会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想法? 3、说一说垃圾污染会造成什么危害? 4、那这些垃圾又是哪来的呢? 5、调查班级中乱丢垃圾的数,引导同学要爱护环境,不要乱扔乱丢垃圾。 (二)水污染 除了以上我们所了解的,你们还知道其他环境污染方面的情况吗?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前搜集了很多的资料谁愿意和同学们分享? 1、生:汇报污染的名称,原因及危害。(2-3名同学) 2、水污染的危害这么大,又是谁破坏的呢?(人类) 3、如果有很多人都往干净的水里倒垃圾、杂物,干净的河水就会被弄脏,水就会受到污染,也就危害了人们的生活。我们要爱护水源,保护水源,保护好身边的环境,你们能做到吗? 4、以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小河脏了或水受污染应该怎么办了。 (三)大气污染 1、除了垃圾污染、水污染你还调查到了哪些污染?

环境污染(工业锅炉)探讨与控制——环境污染及危害(2)参考文本

环境污染(工业锅炉)探讨与控制——环境污染及 危害(2)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环境污染(工业锅炉)探讨与控制——环境污染及危害(2)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锅炉对大气的污染源于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烟气中 含有烟尘,硫和氮的氧化物等有害物质。 1 烟尘 无论是液体燃料还是固体燃料本身都含有一定数量的 灰分,燃烧过程总会伴有尘粒产生。烟尘按其粒径大小可 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种,粒径在10μm以上容易沉降的为降 尘;粒径小于10μm长期飘浮在空中的为飘尘,其中 0.05~1μm的极细粉尘根本就不沉降,长期漂浮在空中, 它是由燃料中的挥发物在高温缺氧状况下分解游离出来的 颗粒。飘尘中除了碳粒外,还有灰粒,灰粒是燃料中的不 可燃物质,含量最多的是SiO?、Al?O3,以及少量的FeO、

CaO微量的金属微粒。飘尘排出后可长期漂浮于大气中,容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心脏病、儿童软骨症。此外,飘尘易吸附SO?、SO?等有害物质,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炎症。 2二氧化硫(SO?) 在固体和液体燃料中都含有硫的成分,因此,燃料燃烧后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硫排入大气。当大气加中的SO ?日平均浓度达3.5mg/ m3时,对人会诱发气喘、肺病、心血管病,还能促使老年人死亡率增加;SO?气体排入大气,还可能造成酸雨、酸雪,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腐蚀建筑物。SO?已成为目前世界上较难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3二氧化碳(CO?) 燃料能过燃烧放热的元素主要是碳和碳氢化合物,它们与氧进行化学反应即燃烧后,都会产生CO?,CO?浓度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改变全球降雨量分布。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重、难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由此,斯巴兰让尼得出结论:肉汤中的微

巴斯德的实验 为什么说巴斯德实验设计的最精妙处是曲颈瓶?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一、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有研究价值 成功的前提 制定计划: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方法、步骤、材料、器具等)----探究成功的关键实施计划 表达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的生物学问题来创设情境,使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生物学问题是熟悉的,容易激发起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由于是第一次正式接触生物科学探究的实验步骤,所以学习的过程中我尽量遵循当时生物学家的思路,努力引导学生

幼儿园中班教案《环境与污染》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环境与污染》含反思 中班教案《环境与污染》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认识水污染、空气污染、废水污染,了解这些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环境与污染》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认识水污染、空气污染、废水污染,了解这些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2、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意识。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4、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5、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知道破坏环境的主要因素和保护环境的方法。 2、认识废水、废气和废物。 活动准备 清水、废水、白纸、塑料袋、电视机、投影仪、煤油灯、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看优美环境的投影和环境污染的投影 1、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清洁、优美的环境。 2、讨论:清洁、优美的环境给我们什么感受,被污染的环境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 二、比较分析,认识废水、废气、废物 1、观察比较清水和污水,使幼儿知道环境污染途径之一是污水。请幼儿观察桌上一杯清水和一杯污水,比较它们的气味,颜色有什么不同。 将污水倒入清水里,再观察杯里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2、观察废气,使幼儿知道废气中的烟尘也会污染环境,让幼儿观察塑料袋里清洁、新鲜的空气有没有颜色,再气空气放出来闻一闻是否有气味。 教师燃烧柴物,让幼儿观看物体燃烧后所产生的废气。 将白纸放在点燃的灯罩上,让幼儿观察白纸发生了什么现象? 3、介绍垃圾污染 组织幼儿看图片:许多苍蝇飞到一大堆垃圾上。 教师:是什么东西把苍蝇引来了? 小洁:垃圾的臭味把苍蝇引来了,让垃圾污染了我们周围的环境。 三、组织引导幼儿讨论 1、环境被污染后对人类、动植物有哪些害处? 2、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我们如何保护好环境? 四、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视了幼儿的实践活动和认知发展。

防止环境污染与控制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防止环境污染与控制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公司名称】 为了防止车辆在土方运输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在土方运输过程中突发事件对环境造成污染时能够快速有效的处理,我公司特制定以下方案、预案: 一、防止环境污染的方案: 1、运输车辆出车前要检查车辆“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闭苫 盖装置”是否完全密闭;如果发现装置不密闭,要及时处理使车辆安全密闭后才能出车。 2、运输车辆装满渣土后,必须关闭“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 闭苫盖装置”,使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处于完全密闭状态,以防止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滴、撒、漏的现象发生。 3、运输车辆关闭“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闭苫盖装置”后, 需对车辆外部进行冲洗。 4、运输车辆运输过程中车速要适中,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 突然刹车造成渣土的滴、撒、漏现象。 5、运输车辆空车行驶时,要关闭“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闭 苫盖装置”。 6、运输车辆在回到公司停车场后,必须及时进行车辆设备检 查以及对车辆进行清洗。建立驾驶员和车辆的台账,不定期

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消除事故隐患。7、公司要定期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意识和精神素质教育培训, 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二、控制污染和突发事件的预案: 1、突发事件造成的污染范围小、污染量少时: ①公司及时派出扫地车和洒水车对路面进行清理和清洗,在 最短的时间内清理完毕,使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污染减少到零。 ②对肇事车辆及时进行检修,防止车辆再次造成污染。 2、突发事件造成的污染范围大、污染量多时: ①公司及时派出人员和运输车辆,对污染物进行装车,及时 清理现场。 ②用扫地车和洒水车对路面进行再次的清理和清洗,使突发 事件所造成的污染减少到零。 ③对肇事车辆及时进行检修,防止车辆再次造成污染。 ******公司

初中生物七上《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教案_1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重、难 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 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 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 国 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 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 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4分钟)1.什么是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生物圈的哪 些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3.什么是栖息地? 4.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思 考后独立回答。 将复习旧知常 态化,从而强 化知识的识记 和落实。 过渡:生活中,尤其是天气温度较高时,我们吃剩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的饭菜放置时间久了,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 你认为食物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展示:霉变的馒头、腐败的饭菜等。)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就已经证实食 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且在此之前人们普遍 相信一种所谓的“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使食 物变质的微生物是由食物自身产生的,如:腐尸生 蝇蛆,包括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 种学说。但是,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相 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 那么,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真正是从哪儿来 的?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探究这一问题的正确结 论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三节生 物学的探究方法。 生1:不能,饭菜可能会变 质了(变酸了)。 生2:食物中可能滋生了大 量微生物,导致食物变 质。 学生对使食物变质的 微生物的来源产生兴趣, 有强烈探寻结果的欲望。 以“自然发生 说”与学生当 前的认知矛盾 激发 学生积极思 考,大胆探究 的欲望。 展示目标(2分钟)首先引导学生自读学习目标,识记了解本节学习的 主要内容。 自读目标,识记了解本节 主要内容。 围绕目标进行 学习。 自主学习(一)过渡:18世纪时,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 了如下实验: 由此,斯巴兰让尼得出结论:肉汤中的微小生 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请同学们分析,该实验的局限性在哪里?为什 学生小组讨论,该实验的 局限性:在煮沸肉汤时把 两个瓶里的空气都加热 了,冷却后上面瓶中肉汤 接触的是自然的空气,而 下面瓶中肉汤接触到的是 加热后冷却的空气,由于 两个瓶中的肉汤接触到的 空气不同,因此,并不能 排除肉汤中产生微生物所 需的是自然的空气,而不 结合图示中的 实验条件,分 析该实验的变 量是否唯一。 阅读巴斯德实 验的经过,组

初中生物《生物学的探究方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走入神秘的动物世界,多媒体课件提供一段动物运动的图片,学生观看思考:属于哪一类动物?如何运动?生活的环境是哪? 学生分析回答后引出课题(板书动物的运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动物运动的意义。既简洁明快,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三个板块来学习相关内容: 第一站:运动的方式——我们看 1、出示一组“鱼儿游泳,雄鹰翱翔,狼奔跑等”图片。 2、小组讨论:(1)各图片中的动物属于哪一类?(2)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么样的? (3)分析它们的生活环境。 小组内相互启发,互相补充,拓展视野。 第二站:运动的基础——我们做 此板块内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既突破重、难点内容,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我运动,我健康,我是全运小明星”,全体学生自己伸伸胳膊,探究思考“哪些结构参与了动作的完成?”,结合到学案预习,说出运动系统的组成,拓展小知识:人体总共206 块骨;让学生在血案的易错字专区写一写:骨骼、骨连结 2、骨连结的三种形式:展示人体骨骼模型,根据学生

预习情况举例说明骨连结的三种形式。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着做一下即时练习题。 探究活动二:观察关节的结构 教师展示人体的主要关节,引出关节的结构,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关节的结构,总结关节的特点。 结合学案向学生补充关节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让学生讨论交流关节为什么既牢固又灵活。 注意让学生在错字专区写一写:韧带、关节囊向学生展示骨骼肌的图片,让学生思考骨骼肌的组成并回顾动物体的机构层次,总结骨骼肌所属的结构层次。 紧跟着即时练习,强调骨骼肌是附着在至少两块骨上。 第三站:运动的实现—体会 首先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实现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分别体会屈肘和伸肘以及提重物和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 注意在错字专区写一写:肱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深入探究:上体育课时做准备活动、运动伤害等,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时生活时应怎么注意避免运动伤害。 最后让学生做一下课堂检测。

《环境污染 》教学设计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环境污染》教学设计(此教案被收入2006四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参考书)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生态学知识,初步知道什么是环境和环境咨询题,认识环境。即会分析环境质量与生命质量的关系。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利用资料提取信息、分析解决咨询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产生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意识。活动预备:教师预备:录像片,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学生预备:图片、表格、文字材料等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师:请同学们大屏幕,观赏老师给大伙儿带来的几个片断(播放课文中的图片课件,环境污染带来一系列危害。)师:同学们,看到刚才播放的几个镜头,你们有哪些感觉?想到那些咨询题?师: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农业迅速进展,都市人口急剧增加,导致世界各国都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大气、水、土壤等遭受严峻的破坏,大面积砍伐树木、滥杀生灵,扰乱了生态平衡……人类生存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环境污染(板书课题)因此,防治环境污染,爱护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咨询题。二、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师:同学们,中央电视台有一栏节目经常说的一句话算是“挑战无处别在”。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在我们的日子学习和工作中,真是到处充满挑战。今天上课,咱们就以挑战的方式进行,叫“智者为王”。全班同学共分成四个小队即:梅队、兰队、竹队、菊队。(教师介绍挑战的方式)师:挑战无处别在,你们有信心同意挑战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联系日子中的现象回答按要求做答:1、请把你们可以想到的与环境有关的5个词语写出来,先独立写,然后小组讨论,每一位学生向小组成员说解自己认什么原因是“环境”?什么是“环境污染”?师:环境污染——指人类在生产与日子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要紧是废气、废水、废渣)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危害人类正常的日子和进展。 2、砍伐森林、水污染、白色污染、空气污染有什么害处?三、分析咨询题,探索明理师:同学们,请结合书、录像片及日子实际,我们开始“智者为王”第二轮挑战(教师介绍挑战规则:组与组之间是必答,组内是抢答)挑战题如下:1、你还知道哪些污染事情?2、依照学生提出的各种环境咨询题,对环境污染进行分类(别要求全部说出)师:a、空气污染b、水污染c土壤污染d全球变暧e臭氧层空洞f噪声污染g光化学污染h、大气污染 3、各小组分析产生这些环境咨询题的全然原因 4、这些污染对人类有什么妨碍? 5、探索怎么查寻这些污染源的办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事情做必要的补充,完善下图。附:对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图师:(读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人类在进展进程中,需要“三思而后行”四、课外作业,拓展延伸以小组为单位,在下面两个活动中任选一具进行调查,也能够自行设计调查内容,并讨论污染的原因。活动一:调查水污染1、确定一条被污染的河流。2、取一瓶水带回家沉淀并观看。3、填写调查报告。活动二:调查学校或家身边的空气状况。1、四个人为一具小组,分工合作,观看要紧路段一小时内驶过多少辆汽车。2、在学校或家庭附近数一数有多少个工厂的烟囱,看一看冒出的烟是什么颜色的。3、在窗台上放一张白纸,观看一天后白纸上降了多少灰尘。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师:同学们我国是一具体面秀媚的国家,天蓝蓝,水清清,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进展,我国的环境已遭受严峻的污染和破坏,环境已向我们亮出了黄牌,怎么解决查寻、研究出来的污染咨询题呢?咱们这节课进行“智者为王”。二、讨论交流,合作探索师:以四人为一小组,自己设计挑战题,每小组设计一道,然后各队之间进行挑战。(学生设计挑战题时,能够结合日子实际说)1、小组内研讨怎么解决该组查寻、研究的污染咨询题2、小组间交流各组的办法、经验。附方案:a、经过立法:《环境爱护法》、《水土爱护法》、《工业法规》…… b、减少无法回收物品的使用c、使用无烟煤d、禁止使用氟里昂e、工业管理f、废物、废水、废气的净化、再处理及回收。g、植物造林,保护生物,爱护环境三、补充资料,引发考虑资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减少环境污染、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物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普遍关注,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本文综述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形成发展、应用前景等,着重分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水产养殖废水 1 生物修复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 生物修复又称生物改良,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生物修复根据所利用的生物,可以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生态修复、微生物修复四类。根据被修复的污染环境,可以分为土壤生物修复、水体生物修复和大气生物修复。而由于生物修复的实施方法不同,又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1.1 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生物的降解和转化,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和二氧化碳与水。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及降解等功能,对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加速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1.2 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投资费用低,对环境影响小,使用效果好,使用区域范围广,使用面积大等特点,而且能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在土壤修复中还可以去除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但其也存在局限性,生物不能降解进入环境中的所有污染物,并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 2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应用 氨氮是水产养殖的最主要危害,但传统的加注新水、曝气、漂白粉或臭氧氧化、使用斜发沸石进行离子交换等方法脱氮效果并不理想[2]。而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稳定塘法等生物处理法存在或伴有污泥产生、反应启动慢、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氨氮污染的处理上被广泛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主要应用于养殖环境的原位修复中,主要处理底泥的有机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1.1.3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新版济南版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并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3.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 1.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2.能自主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巴斯德实验的教学录像片断;巴斯德的生平录像片断;学生每小组一碗已经变酸的肉汤、部分豌豆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出示在医院里,一医生正在询问一名全身过敏的学生的最近几天的饮食。创设问题情境:全身过敏的原因是什么呢? 2.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高见:可能是吃鱼的原因,可能是吃蟹子的缘故……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3.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的方法进行积极的评价,并追问:试着回忆一下其中有哪些十分重要的环节? 4.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严谨,教师要多鼓励。科学探究的方法能使我们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一定能帮我们解决生物学上的疑难问题;那么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从而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过程显现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实物感知:以小组为单位分发小碗肉汤,请学生用各种感官来辨认肉汤或者观察肉汤后,用语言描述它的特征。

2.问题筛选:提倡学生就肉汤的特征提出问题,并确认其中较有研究价值的。说出筛选问题的理由。在这一环节中,体现了问题源于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以后对生活的关注。假设的确定 (二)作出假设 让学生分组,并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导致的结果做出大胆的猜测,并且可以在多种设想的结果中,选择一种设计。如肉汤变酸是空气中的物质落在肉汤上形成的等。 (三)制定计划 1.方案设计的优劣往往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和问题能否解决,因此实验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方面: (1)实验中用到了什么原理? (2)试验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写出试验步骤。 (3)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4)实验中遇到意外的事故如何处理? (5)试验过程中小组人员的分工如何? 教师可以作为资源的提供者,提前在屏幕上打出很多实验仪器的实物照片,供学生选择。 2.用实物展示台交流各组的计划:就其中可操作性强、材料廉价等方面进行比较。 3.出示巴斯德实验的课件:告知学生在两个世纪前,人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被困惑了长达20年之久,是一位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播放影视片断,简单介绍巴斯德。 4.投影巴斯德实验的问题讨论: (1)根据老师所出示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说出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2)他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早期的研究,做出了什么样的科学假设?和你的假设有何不同之处?你和巴斯德相比,谁的问题更有研究价值?说出理由。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能够针对自己的问题、假设与科学巨匠相比,若问题相近,可以让学生触摸到科学的真实,为以后更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若有不同,更能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原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猜测,进而培养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勇于反思的科学素质。 (四)实施计划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资料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有不同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污染源又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其中工业污染源是指在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加热冷却等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有可能成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交通运输污染源是指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这类污染源是运行中发出噪声引起振动、运载的有害物的泄露、汽油柴油煤油燃料燃烧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化造成的,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是人类消费活动集中地。消费能源排出废气可以造成大气污染,排出的生活污水(包括粪便)可以造成水体污染,城市排出的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金属、煤灰可以造成环境污染。 污染物排入环境后经过环境的迁移、分布、扩散、转化,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机体。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经过生物体内的代谢,一些污染物被代谢成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另一些污染物或一些污染物的代谢产物通过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和放大,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最早作用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水平上反

映出来。 (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①污染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 一些污染物能与酶的辅助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使辅助因子失活,影响到酶的活性。例如氰化物等能与细胞色素酶中的铁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抑制细胞色素的酶活性,使其不能传递电子,则细胞内的氧化代谢过程中断,使机体不能利用氧,出现窒息性缺氧。 ◆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 污染物还能和酶的其他活性基团结合。例如,汞和砷与某些酶的活性基团结合就很牢固,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破坏酶的结构 有些污染物能取代酶分子中的某些成分,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与酶激活剂作用 有些酶需要激活剂才能表现出活性,酶激活剂往往是金属离子,凡是能与激活剂作用的污染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 ◆污染物与基质竞争同种酶而抑制酶的作用 污染物与底物具有相似的结构,也能和酶形成复合物。从而与底物竞争没得活性中心。 ②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环境污染的防治教学设计讲解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的基本信息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基础分析

第四部分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课程讲解 探索交流,环境优美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的 污染物及其 主要来源 【提问】 对比两幅图片,有什么感悟 【提问】 同学们所知道的环境污染有 哪些? 【总结】 同学们提到的环境污染都可 归为三大类:空气污染、水 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讲授】 1、二氧化硫 SO2 由于煤、 石油等燃料的燃烧。 2、一氧化碳 CO由于化石 燃料等不完全燃烧 3、氮的氧化物 NOX 由于 机动车排放的废气 4、可吸入颗粒物包括地 面扬尘、燃煤排放的粉 尘等 【提问】 根据物质的存在形态,我么 观看 【回答】 环境被污染 【回答】 学生1:pm2.5 学生2:白色垃 圾 学生3:酸雨 学生4:水污染 学生记录 学生认真听讲、 记录 【思考、回答】 都是气体 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提高 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 创设问题情 境,使学生在 讨论的同时 了解环境污 染,增强保护 环境意识。 创设问题情 境,提高学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索交流,发现新知识 促进深化酸雨的形成 及酸雨的危 害 水污染的来 源及其危害 试液中观察现象,并与空气 作对比 【总结】 结论: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 的罪魁祸首 播放视频 【提问】 观看视频并回答酸雨的形 成及酸雨的危害 【提问】 观察图片,总结归纳出水污 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讲授】 水污染的危害。 PPT展示,请同学阅读 学生记录 【观看回答】 学生1:酸雨是 又二氧化硫与 氧气反应生成 三氧化硫,在 遇到水生成酸 雨 学生2: 酸雨能破坏农 作物和森林的 生长、对建筑 物的腐蚀 【回答】 工业废水 农业废水 生活污水 学生记录 1.水体污染加 剧了水资源的 危机 2.危害人体健 康 3.造成水体富 观看视频,创 设情境,提高 学习乐趣,激 发学习预防, 增强环保意 识。 提高总结归 纳能力,使学 生了解水污 染的来源并 在生活注意 水污染。

生物修复对环境污染的作用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作用 摘要:随着化肥、农药、洗涤剂等的普遍应用, 环境中的氮、磷含量增加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现代废水处理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本文综述了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交互作用在生物联合修复、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环境修复作用、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水除磷脱氮过程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字:环境生物技术;氮磷去除;污水;生物修复 Microbial bioremedia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bstract: Because of universal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 pesticide and detergents, the increasing conte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of wastewater which bring about rich nutrition in water has become a matter of interest to many people. The study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of wastewater has become a new problem. Plant-micro-organisms-the interaction of soil animals in the United biological repair, micro-organisms on the environment for aquaculture repair.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s of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i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of wastewater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 wastewater;biological repair 微生物是生物修复的一支主力军,它不仅能消除水体的油污,其他许多类型的污水也不在话下,并发展出了很多相关处理技术。例如,现在很多污水处理厂的核心部分实际就是一个生物修复反应器—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它们都是由许多微生物生长在一起形成的,只是前者呈泥状,后者呈膜状。这些微生物分解污物的能力非常强,黑乎乎的工业和生活废水经过它们的作用能大大得到净化。近年来对于令人头疼的湖泊蓝藻和日益频繁的近海赤潮,一些科学家也正尝试用生物修复的方法加以治理,即借助于蓝藻和赤潮生物的致病病毒使其染病死亡,这真是不折不扣的生物战。生物修复还能清除土壤的污染。土壤和水一样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但令人遗憾的是,今天它也成为人类对环境破坏的主要受害者之一。通过如污水灌溉、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等种种渠道,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土壤品质不断下降,一些污染物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健康。正因如此,一些地方的农民甚至从不吃自己种的菜,尽管这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对于被农药、石油、苯等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可以像阿拉斯加原油泄漏事件中采取的方法一样,向土壤中加入合适的微生物营养物质,使居住在土壤中的那些能分解这些污染物的微生物生长速度加快,从而使这些污染物的分解速度大大加快。为了提高效果,也可以向土壤中引入合适的外来微生物,这些外来微生物可以是科学家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分解这些污染物能力特别强的菌株,还可以是采用基因工程修饰改良的菌株。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微生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的处理技术,可以消除或减弱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减少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风险[1]。为此,生物修复属于生产后期的污染控制,简称产后控制,是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体现。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优秀教案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并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愿与同伴合作。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表达能力; ②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认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巴斯德实验的教学录象片断;巴斯德的生平资料;学生每小组一碗已经变酸的肉汤、部分豌豆种子等。

主要知识的提问 习进行了铺垫。问题。我们看一看,巴斯德探究的

过渡: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非常 1.巴斯德用了哪些实验装置,设计了几组实验? 2.这几组实验装置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实验成功了,巴斯德据

分为几个步骤?探 有哪些方式? 从而学会在新知

1-8.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一、巴斯德实验 观察发现肉汤变酸 ↓ 为什么肉汤会变酸→提出问题 ↓ 认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导致→作出假设 ↓ 实验过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 确实是空气中的微生物导致→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二、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观察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上课开始,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一学生全身过敏,过敏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作出猜测,并试图查出原因。在此过程中,即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感性认识,又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知识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