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病率和牙釉质受损程度探究
固定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研究进展

环境 的改 变 , 些条 件致 病 菌变 为优 势菌 , 某 托槽 周 围 致 龋 菌 的代谢及 产 酸能 力 增加 , 病 性 增 强 。V gl 致 oe
酸蚀 处理 后 的牙齿 清 除 了牙面 上 的无机 物 和有 机 质 污垢 , 一方 面 釉质 表 面脱钙 , 成羟 基膜 和氨 基 形
[ OI 1 .99 ji n 2 9 —4 X 2 1.4 0 0 D ] 0 3 6 /.s .0 510 .0 2 0 .2 s
牙 釉 质脱 矿是 固定 正 畸治疗 过 程 中的 主要 医源
性 损 害之 一 。既往 的研 究 表 明 , 受 固定 正 畸 治疗 接 的患者 如 果 未 采 取有 效 的预 防 措施 ,0 ~8 %牙 5% 0
浓 度仅 为 0 1 , 于安全值范 围上限 10m / 。 .% 低 . g L 另一 种常 用 的氟化 物 为 含 氟凝 胶 , 主要 成 分 为 酸 其
性氟 磷酸 盐 , 胶 冻状 , 呈 可在 牙表 面与釉 质 中的 羟基
磷灰 石发 生反 应 , 形成 氟化 钙保护 层 , 并持续 释放 氟 离子 , 制釉 质脱 矿 。但 有 研究 表 明 , 抑 局部 涂布 氟凝
处 是含 氟 量偏 高 , 被 吸收 , 安全 性值 得关 注 。 易 其 尽 管 临床应 用 氟化物 预 防 固定 正 畸治疗过 程 中
牙釉质 脱 矿效果 显 著 , 受 到 使 用 剂 量 、 者 年龄 、 但 患
全可靠 的优 点 , 是运送 钙 、 、 至牙 齿 的 良好 载体 。 磷 氟
医垫苤查
生 旦 筮 4卷 第 4期 M d& P am JC i P A, o.4 N . , p.0 2 e hr hn L V 1 , 04 A r2 1 2
正畸矫治中牙釉质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

正畸矫治中牙釉质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临床正畸矫治过程中牙齿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正畸医师从根源上防治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面白斑的形成提供了相对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为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口腔护理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正畸;牙釉质脱矿;原因近年来,人们对口腔正畸的关注日趋增加,人们在惊叹于其带给人们自信与美感的同时,也在苦恼着其带给人们的痛苦。
许多患者在摘除矫治器后,发现原本洁净的牙面上却增加了一些白垩色斑点。
这种现象在临床上俗称“牙釉质脱矿”。
国外有学者报道,正畸患者釉质脱矿的发病率约为50%[1],国内胡炜等进行调查发现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为59.4 %[2]。
1、牙釉质脱矿的表现1.1 牙釉质脱矿脱矿,也叫脱钙,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牙体硬组织中的钙、磷离子等游离出到达牙齿表面,牙齿发生色、形、质各方面的改变。
发生脱矿的牙体组织变为白垩色甚至黄褐色。
许多接受正畸矫治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牙齿的白垩色斑点状改变,称这种现象为牙釉质脱矿。
1.2 牙釉质脱矿表现在口腔正畸矫治过程中或在拆除矫治器后常可在患者牙面发现牙釉质脱矿现象,脱矿的牙釉质呈白垩色,表面光泽度下降,严重者可致继发龋等。
釉质脱矿有表层和表层下脱矿两种形式。
正畸治疗中发生的脱矿,最初以釉质表面矿物质丧失和釉柱间基质溶解为特征,这种损害被称作表层脱矿。
随后釉质深部结构才发生溶解,釉质表面呈多孔状但矿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的表层,成为表层下脱矿[3]。
正畸治疗中早期发生的脱矿即表层脱矿。
2、原因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做了大量研究报道,但相关综合而全面的原因报道却并不多见。
以下是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及结合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所总结的口腔正畸治疗中导致牙釉质脱矿的原因。
2.1 患者自身的口腔生态环境导致釉质脱矿的最主要原因是患者口腔生态环境中的细菌因素,目前研究认为主要的致龋细菌包括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菌)和乳酸杆菌,其中变链菌主要引起釉质脱矿(龋),而乳酸杆菌则与牙本质龋有关[4]。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以及原因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以及原因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以及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因素。
结论:所有患者中,发生牙釉质脱矿32例(22.5%);脱矿率排在前3位分别是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下侧切牙,脱矿率最低的是第一磨牙;年龄差异、正畸时间、刷牙频率、酸蚀时间、牙齿位置、矫治器种类等牙釉质脱矿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正畸疗程、不良口腔习惯、甜食的摄入频率、矫治器为传统直丝弓矫治器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高,为最常见影响因素。
结论: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针对诱发因素积极干预,降低牙釉质脱矿率。
【关键词】正畸治疗;牙釉质脱矿;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072-02正畸治疗是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牙合畸形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广泛。
但治疗后许多患者牙齿表面会出现白垩斑,即为牙釉质脱矿,既影响牙齿美观,又对牙齿造成损害,给口腔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这主要是由于正畸固定矫治器的使用给口腔清洁带来一定难度,导致口腔内细菌聚集,酸性代谢产物增加,牙周环境发生改变,最终发生牙釉质脱矿[1]。
因此,积极研究发病相关因素,进行预防性干预,已成为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
本研究总结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因素,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67例,女75例,年龄12~28岁,平均年龄(16.4±3.1)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口腔正畸治疗,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器73例,传统直丝弓矫治器69例;正畸牙齿位置为前牙区64例、双尖牙区52例、磨牙区26例。
正畸固定矫治引起牙釉质脱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

正畸固定矫治引起牙釉质脱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导致牙釉质脱矿问题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关键词】口腔正畸牙釉质脱矿原因预防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是口腔正畸固定矫治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很多患者在牙齿正畸的过程中牙面上会出现白垩色的斑点或斑块,有的甚至表现为凹坑状,临床上称为龋白斑(white spot lesions,WSLs),即牙釉质的脱矿,如病变继续发展甚至会产生龋洞[1]。
研究发现正畸固定的同时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是50%一75%[2],其中多数为青少年。
牙釉质脱矿问题应引起广大口腔正畸医师的重视,本文对正畸固定矫治导致牙釉质脱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正畸致牙釉质脱矿的原因口腔正畸固定矫治产生的早期釉质脱矿主要是釉质间质溶解和釉质表层矿化物消失,但易被再矿化。
然而,牙釉质脱矿的情况始终存在,归其原因主要有:①在固定矫治时托槽粘接前对牙釉质的酸蚀产生粗糙表面;②托槽周围给菌斑提供了良好的聚集环境;③正畸附件的增多,不利于牙齿的清洁,菌斑易聚集于此;④矫治器妨碍舌移动食物及咀嚼肌运动,是其自洁作用下降,是牙面和唾液的接触变少,从而能加快菌斑聚集及pH值降低。
菌斑主要由细菌组成,细菌的代谢活动能导致菌斑pH值的降低,继而牙釉质溶解性增大,致使钙、磷从釉质中丧失,临床上表现为白垩斑(即釉质脱矿)。
白垩斑是龋病的早期表现,其直接原因即为致龋细菌的作用。
研究表明矫治器周围菌斑和唾液中的变形链球菌及乳酸杆菌的数量均相应增加[3]。
菌斑不仅是产酸底物的载体,而且能使酸性物质不易从牙面流失,从而不利于唾液中的钙、磷离子对牙釉质的再矿化作用。
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正畸治疗的时间成正比。
2 预防措施2.1口腔卫生措施(1)刷牙:刷牙是去除牙菌斑,预防龋病、牙周病,促进口腔健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正确有效及时的刷牙,对于正畸患者尤为重要。
竖刷法不能最有效的清除牙面菌斑。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调查

1 . 2方法
者 及家 属知道 患者 良好 的 1 3 : 腔卫 生 室正 畸治疗 成功 的 关键 。②在 矫 治 中应 用氟 化物 可 以高 效 的预 防和 减少牙 釉质 脱矿 的发 生 。氟化 物 在 防龋及 防脱 矿上 可 降低釉 质 中羟磷石 灰 溶解 度 ,控制 菌斑 细菌 活
对 全部患 者正 畸治疗前 后的8 0 0 张幻灯片进 行观察 ,用两 部幻 灯 机 同时放 映同一患者治疗 前与治疗后 的同一部位 ,同时两名 医师分 别 对 每个患者 的幻灯片进 行比对 分析 ,观察 并且记录 下治疗 前与治疗后
的牙釉质脱矿 出现的牙位 、不同区域 的分 布情 况 ,仔细 的比对脱矿受
治器 的安装 ,唾液 中的变 形链 球菌 和乳 酸杆 菌 的数 目也 随之增 加 ,
变 形链 球菌 和 乳酸杆 菌与 龋齿 的发 生发展 有 关 ,他 们 的 出现增 加 了 脱 矿的危 险系数 】 。在 正常 的 口腔环境 中 ,牙釉 质脱矿 和再矿化 维持 着 一种 动态 的 平衡 ,而 口腔正 畸 固定矫 治器 的使用 则 打乱 了这 种动 态 平衡 ,导 致牙 釉质 脱矿 甚至 缺损 。 因为 固定矫 治器 的结 构 比较复
国睚|囡—国同
2 0 1 3 年5 月第 1 1 卷 第1 3 期
・临床研 究 ・ 2 4 9
口腔正 畸固定矫治器应用 中牙釉质脱矿 的临床调查
梁 敏
( 株洲市一 医院 口腔科 ,湖南 株 洲 4 1 2 0 0 0 )
【 摘 要】 目的 研 究分析 正畸 治疗 中患者 牙釉 质 脱矿 的发病率 和 牙釉 质 受损 的程度 。方法 回顾 性 分析 我 院 口腔 科 选取 2 0 1 1 年1 O月至 2 0 1 2
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

齿表面的 自 洁作用 ,使食 物碎屑更 加容易在 此残 留,致使 菌
斑的聚集 ,且局 部呈 酸性 场所 ,成 为釉 质脱 矿 的 良好 场所 。 ( 4 )不 良饮食 习惯 和卫生 习惯。在本研究 中发现 ,青少年 的 发病率极高 ,原因在于青少 年存 在较 多不 良的饮 食和卫 生习 惯 ,对 口腔卫生不重视 ,是导致发病 率较 高的主要原 因。 总之 ,必须重视正畸 固定 矫正治疗 过程 中牙 釉质脱 矿情 况的发生 ,采取必要的措施 ,减 少或避 免牙釉质 脱矿情况 的 发生 。 [ 参考 文献 ]
3 讨 论
对所有患者的牙均采用 京津釉 质黏结剂 黏结 ,带 环采用 磷酸锌水 门汀黏 固,应用 直丝 弓固定矫 治技术 。对所 有患 者 均进行健康教育 ,同时指导 患者做好 口腔卫 生及饮 食注 意事 项。治疗 时间 1 1 — 2 6个月。在矫正期结束后 ,拆出 固定矫 正 器 ,去除牙齿表面 黏结剂 ,用 浓度 为 7 5 % 的乙醇 擦拭 牙面 , 吹干后在牙科治疗 台借 助工作灯仔 细观 察 ,并记 录牙釉质 脱 矿情况 。
2 结 果
2 . 1 临床疗效 共有 4 5例发生 牙釉 质脱 矿 ,发 生率 为 4 5 . 0 % ;在 1 8 3 6 颗牙齿 中,有 2 3 8颗牙发生牙釉 质脱 矿 ,发生率为 1 2 . 9 6 %。 2 . 2 上颌牙釉质发生脱矿情况 上颌牙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为 1 4 . 8 1 % ,见表 1 。 表 1 上颌 牙釉质发生脱矿情况
正畸治疗 后 ,牙釉 质 的脱 矿是不可逆 的病损 ,仅 仅通 过 唾液是很难让釉质脱矿组织发 生完全 的再 矿化 。釉质脱 矿 是 正畸固定矫 正治疗后常见 的并发症 ,正畸 固定矫 正治疗 过 程中的牙釉质脱矿严重影 响了正 畸的效果 ,同时 对牙齿 的健 康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釉质脱矿 有两种方 式 ,即表 面脱 矿和表层 下脱矿 J 。表层下脱 矿是釉 质溶解部位 在较深 的层 次 ,在病 损 上 方 有 一 层 多 孔 而 矿 物 质 含 量 相 对 较 高 的 表 层 。表 面脱矿 比表层下脱 矿更加容 易再矿化 。相关资料 显 示 ,正畸固定矫正治疗过程 中发生的早期脱矿就是表面脱矿 。 本研究结果显示 ,正畸 固定 矫正治疗 过程 中牙釉质脱 矿 发生较多 ,上颌牙釉质发生脱 矿与下颌牙釉质类似 。 正畸 固定矫正治疗过程 中发生牙釉 质脱矿 主要 由如下 几 个方面造成 :( 1 ) 固定矫治器 的部件黏着在 牙齿上 ,增加 了 牙齿表面上不易 自洁的部位 ,导致 菌斑增多 。固定矫治器 的 存 在改变了 口腔细菌生 长的环境 ,致 使龋菌 比例增大 ,同时 这些细菌的代谢完全发生 改变 ,最终 导致龈上菌 斑的致龋 性 增加 。( 2 )黏着托槽前 的釉 质酸蚀不 当 ,酸 蚀面积太 大 ,会 让没有被托槽覆盖 区域的釉 质变得粗糙 。黏 结托槽后 ,没有 清理干净托槽周围多余 的黏结剂 ,这些 多于 的黏 结剂较容 易 使牙齿表面的细菌斑滞 留。 ( 3 )固定矫 治器的使用 降低 了牙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探究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探究发表时间:2019-07-05T14:46:06.62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2期作者:刘姻芝[导读] 在近年来固定矫治器广泛应用于我国口腔正畸治疗领域中,通过现代化医疗技术的支持,口腔正畸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 418000 【摘要】目的:探究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于治疗中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因素,并评价其原因。
方法:通过于我院中患者数据库中抽取时间段内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间收入的所有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录入其中符合要求患者162例开展实验,记录所有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因素,评价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生率造成的影响。
结果:在162例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中,其中有34例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现象,其发生率为20.99%。
结论:在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时,牙釉质脱矿现象发病率较高,所以在进行正畸治疗时,应当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口腔正畸治疗效果,达到优质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口腔修复;牙釉质脱矿;临床研究在近年来固定矫治器广泛应用于我国口腔正畸治疗领域中,通过现代化医疗技术的支持,口腔正畸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固定矫治器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高效性,在目前受到了广大医师的重视[1]。
但值得注意的是,正畸患者由于牙齿以及唇瓣部分区域受到遮盖,患者的口腔内胆汁菌斑去除率下降患者的口腔矫治器固定部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菌斑生长状况。
相关临床研究指出[2],在传统的正畸患者中,大约有40~%6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牙釉质脱矿。
所以做好患者的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分析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方式。
本次研究中,探究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于治疗中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因素,并评价其原因,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正畸固定矫治对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分析

正畸固定矫治对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分析袁旭【摘要】目的:研究口腔正畸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笔者科室收治的42例正畸固定矫正患者,共928颗牙,观察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及致龋菌的检出情况.结果:共有30例发生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为71.43%;在928颗牙齿中,有94颗牙发生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为10.12%.矫正1个月时,口腔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6.67%、9.52%,其中变形链球菌与矫治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6个月后,口腔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6.19%、21.42%,与矫正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非自锁托槽患者发病率较高(76.19%),治疗前有牙釉质脱矿者更易出现新发釉质脱矿.结论:正畸固定矫治会提高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与牙位、托槽类型及致龋菌等因素相关,应进行及时的处理与有效预防.【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年(卷),期】2019(028)002【总页数】3页(P126-128)【关键词】釉质脱矿;正畸固定矫治;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龋病;预防【作者】袁旭【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安徽合肥 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5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美学追求的提高,正畸矫治已成为目前常见的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手段。
固定矫治具有精确、高效及疗效显著的特点,但由于治疗过程中托槽、弓丝的使用,导致牙齿表面易被软垢附着且难以清理,破坏牙齿的自洁作用,导致牙齿表面及矫正器周围菌斑堆积,从而引发牙釉质脱矿,甚至导致龋齿形成,影响美观及口腔健康[1]。
因此,本文选取了42例口腔固定矫治的患者,观察正畸固定矫治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正畸矫正期间釉质脱矿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笔者医院就诊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20例,女22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病率和牙釉质
受损程度探究
路泊遥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 探究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与牙釉质的受损程度。
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正畸治疗后,患者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与牙釉质脱矿指数(EDI)。
结果 脱矿发生率为54.75%(23/42),940颗牙齿中,存在釉质脱矿现象共110颗,发病率为11.70%。
其中上颌牙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75.45%)高于下颌牙(2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正畸治疗的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几率较高,必须重视预防和治疗上颌牙釉质脱矿。
【关键词】正畸治疗;牙釉质脱矿;牙釉质受损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16.10.042.02
正畸治疗所采用的固定矫正器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且具有高效性,因此广受欢迎。
虽然矫治技术与矫治疗效得到不断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良问题,常见的有牙釉质脱矿[1]。
为更为深入地对正畸治疗后牙釉质的脱矿情况进行分析,以降低牙釉质脱矿发生率,我院开展了此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正畸治疗的恒牙期患者42例(共940颗牙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13~18岁,平均年龄(15.34±1.02)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直丝弓、方丝弓矫正技术实施治疗,平均疗程为(22.50±9.68)个月。
1.2 方法
完成正畸治疗后,拆掉固定矫正器,将牙面的釉质粘结剂完全清除,采用75%的乙醇对患者的牙面进行清洁并吹干,对牙齿唇颊面进行观察,包括牙齿表面松软、粗糙,有染色斑块、斑点、小凹陷则为釉质脱矿,应对脱矿部位与牙位进行记录。
1.3 疗效判断标准
脱矿程度的判断标准如下:牙釉质表面透明光滑,无病损为0级;牙釉质表面存在轻微垩色斑点,斑块面积低于牙齿面积的50%为1级;牙釉质表面可观察到中度垩色斑点,斑块面积大于牙齿面积的50%为2级;牙釉质表面能看到严重垩色斑点,斑块面积和牙齿面积几乎一致,或存在龋齿则为3级。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牙釉质脱矿发病率与脱矿程度
所有进行正畸矫正的患者中有患者23例存在牙釉质脱矿现象,脱矿发生率为54.75%,940颗牙齿当中牙齿出现釉质脱矿现象的共110颗,发病率为11.70%。
110颗牙齿中上颌牙83例,下颌牙27例,上颌牙与下颌牙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分别为75.45%和24.55%,说明上颌牙的发病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级患牙中,上颌牙的数量多于下颌牙,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2、3级患牙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牙釉质脱矿发病率与脱矿指数
位置脱矿数量 [n(%)]0级1级2级3级
上颌牙83(75.45)1343189
下颌牙27(24.55)58113
x257.020.12 4.02 3.810.00 P<0.05>0.05<0.05>0.05>0.05
2.2 牙釉质脱矿脱矿指数
在脱矿指数方面,上颌牙为(0.037±0.014),显著高于下颌牙的(0.020±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固定矫治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地完善,从而使正畸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2]。
但在进行正畸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牙釉质脱矿的不良现象。
脱矿情况分为早期脱矿与后期脱矿,前者一般由于安置矫正器时牙釉质溶解,从而使牙釉质表面矿物质消失[3];后者则因矫治器影响了牙齿及口腔的清洁程度,导致细菌滋长。
此外,治疗时采用的酸蚀剂、pH值降低,斑菌集聚化也有可能是引发牙釉质脱矿的原因。
此次研究显示上颌牙的发病率与牙釉质脱矿指数均高于下颌牙,
(下转44页)
表2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恢复时间对比(x±s)组别n住院时间骨折恢复时间观察组7514.62±5.0838.27±12.15对照组7535.72±13.4063.19±13.06 t——13.2917.15
P——<0.05<0.05
3 讨 论
当前,由于交通事故比例不断增加,导致颌骨骨折的发病率也持续升高。
颌面部骨折后,对患者的外形、语言、视力、进食等造成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其生活质量。
因此,临床上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病痛的折磨,促进早日恢复健康。
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中,传统的治疗办法为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固定术。
该治疗方法的使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取得一定的疗效。
然而,在治疗的过程中,部分患者的骨块往往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导致愈合疗效不佳。
同时,再加上长期的颌间固定,给患者的进食造成了很大困难。
久而久之,由于进食受到限制,就会导致体内营养不良。
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感染[3]。
出现以上情况后,就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将口腔中的装置取出来。
相关研究显示,采取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固定术后,还会损害到关节软骨,甚至导致颞颌关节强直等。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钛板坚强内固定手术越来越的应用到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疗效。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固定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骨折恢复时间、术后感染及咬合关系恢复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钛板的可塑性比较好,与螺钉结合后,能形成三维立体式的坚强固定,改善患者骨折处的受力情况。
另外钛板的具有良好的成型性,能够与骨面稳定贴合在一起。
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理弯曲度,不会对骨骼的生长造成影响,也不会对软组织造成较大伤害。
除此之外,钛板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将其置入到患者体内后,无需利用二次手术拿出,促进了颌面骨折的快速愈合。
最后,给予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方法,术后能够顺利开展功能性活动,且对颌骨固定的影响比较小,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咀嚼功能[4]。
所以,手术结束后,患者应该尽可能早锻炼,以此来促进骨折的恢复。
综上所述,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中,采取钛板坚强固定方法后,促进了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降低了术后感染率,促进了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与传统的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固定术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小壮.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100例临床分析
[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03):176-177.
[2] 姜伟.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的疗效观
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02(09):68-69. [3] 孙大为,李锦峰.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临床分
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02(11):82-84. [4] 黄付梅.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观察(附51
例报告)[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0):71-72.
本文编辑:王 琦
可能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上颌牙处在较特殊的位置,与唾液腺相距较远,从而使牙齿接触唾液的机会减少,随之造成上颌牙长期处在酸性环境下,牙釉质脱矿现象也愈发严重;二是上颌牙的部分牙面难以清洁或清洁不够彻底,从而造成菌斑停留于牙面,而菌斑中的致龋菌能够将糖转为酸,最终导致牙釉质脱矿。
本研究结果表明,脱矿发生率为54.75%(23/42),940颗牙齿中,存在釉质脱矿现象共110颗,发病率为11.70%。
其中上颌牙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75.45%)高于下颌牙(2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级患牙中,上颌牙的数量多于下颌牙,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2、3级患牙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脱矿指数方面,上颌牙为(0.037±0.014)显著高于下颌牙(0.020±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正畸治疗时操作应规范,以减少细菌滋生,同时要注重对脱矿发病率较高的牙位进行防治,将氟保护剂用于牙齿表面有助于预防牙釉质脱矿。
参考文献
[1] 柳艳君.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
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8):47-50.
[2] 沈强.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
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7):18-19.
[3] 梁敏.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
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249-250.
本文编辑:王 琦
(上接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