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探究
固定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研究进展

环境 的改 变 , 些条 件致 病 菌变 为优 势菌 , 某 托槽 周 围 致 龋 菌 的代谢及 产 酸能 力 增加 , 病 性 增 强 。V gl 致 oe
酸蚀 处理 后 的牙齿 清 除 了牙面 上 的无机 物 和有 机 质 污垢 , 一方 面 釉质 表 面脱钙 , 成羟 基膜 和氨 基 形
[ OI 1 .99 ji n 2 9 —4 X 2 1.4 0 0 D ] 0 3 6 /.s .0 510 .0 2 0 .2 s
牙 釉 质脱 矿是 固定 正 畸治疗 过 程 中的 主要 医源
性 损 害之 一 。既往 的研 究 表 明 , 受 固定 正 畸 治疗 接 的患者 如 果 未 采 取有 效 的预 防 措施 ,0 ~8 %牙 5% 0
浓 度仅 为 0 1 , 于安全值范 围上限 10m / 。 .% 低 . g L 另一 种常 用 的氟化 物 为 含 氟凝 胶 , 主要 成 分 为 酸 其
性氟 磷酸 盐 , 胶 冻状 , 呈 可在 牙表 面与釉 质 中的 羟基
磷灰 石发 生反 应 , 形成 氟化 钙保护 层 , 并持续 释放 氟 离子 , 制釉 质脱 矿 。但 有 研究 表 明 , 抑 局部 涂布 氟凝
处 是含 氟 量偏 高 , 被 吸收 , 安全 性值 得关 注 。 易 其 尽 管 临床应 用 氟化物 预 防 固定 正 畸治疗过 程 中
牙釉质 脱 矿效果 显 著 , 受 到 使 用 剂 量 、 者 年龄 、 但 患
全可靠 的优 点 , 是运送 钙 、 、 至牙 齿 的 良好 载体 。 磷 氟
医垫苤查
生 旦 筮 4卷 第 4期 M d& P am JC i P A, o.4 N . , p.0 2 e hr hn L V 1 , 04 A r2 1 2
正畸矫治中牙釉质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

正畸矫治中牙釉质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临床正畸矫治过程中牙齿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正畸医师从根源上防治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面白斑的形成提供了相对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为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口腔护理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正畸;牙釉质脱矿;原因近年来,人们对口腔正畸的关注日趋增加,人们在惊叹于其带给人们自信与美感的同时,也在苦恼着其带给人们的痛苦。
许多患者在摘除矫治器后,发现原本洁净的牙面上却增加了一些白垩色斑点。
这种现象在临床上俗称“牙釉质脱矿”。
国外有学者报道,正畸患者釉质脱矿的发病率约为50%[1],国内胡炜等进行调查发现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为59.4 %[2]。
1、牙釉质脱矿的表现1.1 牙釉质脱矿脱矿,也叫脱钙,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牙体硬组织中的钙、磷离子等游离出到达牙齿表面,牙齿发生色、形、质各方面的改变。
发生脱矿的牙体组织变为白垩色甚至黄褐色。
许多接受正畸矫治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牙齿的白垩色斑点状改变,称这种现象为牙釉质脱矿。
1.2 牙釉质脱矿表现在口腔正畸矫治过程中或在拆除矫治器后常可在患者牙面发现牙釉质脱矿现象,脱矿的牙釉质呈白垩色,表面光泽度下降,严重者可致继发龋等。
釉质脱矿有表层和表层下脱矿两种形式。
正畸治疗中发生的脱矿,最初以釉质表面矿物质丧失和釉柱间基质溶解为特征,这种损害被称作表层脱矿。
随后釉质深部结构才发生溶解,釉质表面呈多孔状但矿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的表层,成为表层下脱矿[3]。
正畸治疗中早期发生的脱矿即表层脱矿。
2、原因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做了大量研究报道,但相关综合而全面的原因报道却并不多见。
以下是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及结合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所总结的口腔正畸治疗中导致牙釉质脱矿的原因。
2.1 患者自身的口腔生态环境导致釉质脱矿的最主要原因是患者口腔生态环境中的细菌因素,目前研究认为主要的致龋细菌包括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菌)和乳酸杆菌,其中变链菌主要引起釉质脱矿(龋),而乳酸杆菌则与牙本质龋有关[4]。
正畸固定矫治引起牙釉质脱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

正畸固定矫治引起牙釉质脱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导致牙釉质脱矿问题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关键词】口腔正畸牙釉质脱矿原因预防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是口腔正畸固定矫治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很多患者在牙齿正畸的过程中牙面上会出现白垩色的斑点或斑块,有的甚至表现为凹坑状,临床上称为龋白斑(white spot lesions,WSLs),即牙釉质的脱矿,如病变继续发展甚至会产生龋洞[1]。
研究发现正畸固定的同时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是50%一75%[2],其中多数为青少年。
牙釉质脱矿问题应引起广大口腔正畸医师的重视,本文对正畸固定矫治导致牙釉质脱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正畸致牙釉质脱矿的原因口腔正畸固定矫治产生的早期釉质脱矿主要是釉质间质溶解和釉质表层矿化物消失,但易被再矿化。
然而,牙釉质脱矿的情况始终存在,归其原因主要有:①在固定矫治时托槽粘接前对牙釉质的酸蚀产生粗糙表面;②托槽周围给菌斑提供了良好的聚集环境;③正畸附件的增多,不利于牙齿的清洁,菌斑易聚集于此;④矫治器妨碍舌移动食物及咀嚼肌运动,是其自洁作用下降,是牙面和唾液的接触变少,从而能加快菌斑聚集及pH值降低。
菌斑主要由细菌组成,细菌的代谢活动能导致菌斑pH值的降低,继而牙釉质溶解性增大,致使钙、磷从釉质中丧失,临床上表现为白垩斑(即釉质脱矿)。
白垩斑是龋病的早期表现,其直接原因即为致龋细菌的作用。
研究表明矫治器周围菌斑和唾液中的变形链球菌及乳酸杆菌的数量均相应增加[3]。
菌斑不仅是产酸底物的载体,而且能使酸性物质不易从牙面流失,从而不利于唾液中的钙、磷离子对牙釉质的再矿化作用。
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正畸治疗的时间成正比。
2 预防措施2.1口腔卫生措施(1)刷牙:刷牙是去除牙菌斑,预防龋病、牙周病,促进口腔健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正确有效及时的刷牙,对于正畸患者尤为重要。
竖刷法不能最有效的清除牙面菌斑。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调查

1 . 2方法
者 及家 属知道 患者 良好 的 1 3 : 腔卫 生 室正 畸治疗 成功 的 关键 。②在 矫 治 中应 用氟 化物 可 以高 效 的预 防和 减少牙 釉质 脱矿 的发 生 。氟化 物 在 防龋及 防脱 矿上 可 降低釉 质 中羟磷石 灰 溶解 度 ,控制 菌斑 细菌 活
对 全部患 者正 畸治疗前 后的8 0 0 张幻灯片进 行观察 ,用两 部幻 灯 机 同时放 映同一患者治疗 前与治疗后 的同一部位 ,同时两名 医师分 别 对 每个患者 的幻灯片进 行比对 分析 ,观察 并且记录 下治疗 前与治疗后
的牙釉质脱矿 出现的牙位 、不同区域 的分 布情 况 ,仔细 的比对脱矿受
治器 的安装 ,唾液 中的变 形链 球菌 和乳 酸杆 菌 的数 目也 随之增 加 ,
变 形链 球菌 和 乳酸杆 菌与 龋齿 的发 生发展 有 关 ,他 们 的 出现增 加 了 脱 矿的危 险系数 】 。在 正常 的 口腔环境 中 ,牙釉 质脱矿 和再矿化 维持 着 一种 动态 的 平衡 ,而 口腔正 畸 固定矫 治器 的使用 则 打乱 了这 种动 态 平衡 ,导 致牙 釉质 脱矿 甚至 缺损 。 因为 固定矫 治器 的结 构 比较复
国睚|囡—国同
2 0 1 3 年5 月第 1 1 卷 第1 3 期
・临床研 究 ・ 2 4 9
口腔正 畸固定矫治器应用 中牙釉质脱矿 的临床调查
梁 敏
( 株洲市一 医院 口腔科 ,湖南 株 洲 4 1 2 0 0 0 )
【 摘 要】 目的 研 究分析 正畸 治疗 中患者 牙釉 质 脱矿 的发病率 和 牙釉 质 受损 的程度 。方法 回顾 性 分析 我 院 口腔 科 选取 2 0 1 1 年1 O月至 2 0 1 2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作者:邵秀梅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了解牙釉质脱矿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
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治疗的48例患者使用固定矫治器前后的牙釉质脱矿情况。
结果发现使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结论固定矫治器引起牙釉质脱矿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对青少年固定正畸过程中保持牙齿的健康,才能降低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
【关键词】釉质脱矿;固定矫治器作者单位:118300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中心医院固定矫治器在口腔正畸治疗中是一个有效便捷的治疗工具,其治疗效果明显和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已渐渐地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正畸患者的比率逐渐增高,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相关并发症,釉质脱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对釉质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此次对我院自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48例固定正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就是总结出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和好发部位,从而为在临床治疗中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自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固定矫治患者,年龄在10~18岁之间;48例患者共有976颗牙齿,治疗前全部牙齿均无釉质脱矿情况。
12 方法以上患者均使用直丝弓固定矫治方法,应用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带环采用磷酸锌水门汀粘固。
平均治疗时间在18个月左右,在治疗观察期间均向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方面的宣教。
观察方法将牙齿表面吹干,观察牙齿的唇颊面,若牙齿表面出现不透明的白垩状或染色斑点、斑块等,用探针探之,如发现牙齿表面较疏松粗糙即为釉质脱矿,记录牙位及脱矿的部位。
2 结果48例病例出现牙釉质脱矿现象的有21例,比例为4375%,在976颗牙齿中出现釉质脱矿现象的有124颗,其发生率为127%。
不同位置的牙齿釉质脱矿情况:本组976颗牙中上颌牙496颗,发生釉质脱矿72颗,发生率为145%,下颌牙480颗,发生釉质脱矿52颗,发生率为108%,总发生率为127%。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在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中,出现牙釉质脱矿的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牙科2016年10月-2017年11月采用正畸固定矫治器矫正牙齿的口腔正畸患者,(该患者群中共有160颗牙实行口腔正畸治疗)对其牙釉质正畸脱矿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计算EDI即牙脱矿指数。
结果 68例患者在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进行牙齿正畸的治疗过程中,共有36颗牙出现牙釉质脱矿的现象,脱矿率达22.5%(36/160),其中患者上颌牙出现牙釉质脱矿的概率为72.2%,下颌牙出现牙釉质脱矿的概率为27.2%,上颌牙牙釉质脱矿的概率明显高于下颌牙的平均脱矿指数为0.29±0.06。
结论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者进行牙齿正畸的矫治中,容易发生牙釉质脱矿的情况,尤其是上颌牙,故在此过程中,医师需要及时预防患者上颌牙出现牙釉质脱矿的情况并对已出现牙釉质脱矿的患者采取一定方法进行治疗。
关键词:正畸固定矫治器;牙釉质脱矿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面部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矫正自己的牙齿,使其面容更美观。
而固定矫治器是口腔科中牙齿经常会用到的器械,但其因为含有托槽、弓丝等复杂结构,容易给患者在清洁口腔的过程中带来不便,造成牙齿清洁不彻底,牙菌斑滋生,这样不仅影响了患者的面貌美观性,还影响了牙周健康[1-2]。
本文在就我院口腔科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进行牙齿正畸的68例患者,对其牙釉质正畸脱矿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牙科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采用正畸固定矫治器矫正牙齿的口腔正畸患者,其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11至28岁,平均年龄20±4.9岁。
1.2 方法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矫治的68名患者,在正畸治疗结束后(即拆掉固定矫正器之后),用75%的酒精将牙面清洁干净,并观察(在自然光线下)患者上下颌第一磨牙间的全部牙齿的侧表面状况,并对牙釉质脱矿的情况进行探究分析。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肿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调查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肿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调查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是目前口腔正畸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由于矫治器的存在,患者口腔卫生困难,牙齿表面会出现牙菌斑和龋齿等问题。
而牙釉质脱矿是口腔疾病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其会导致牙齿变得敏感,表面发黄或出现斑点的情况。
本研究旨在调查口腔固定矫治器应对肿牙釉质脱矿的影响。
本研究共招募了100名患有牙齿畸形并需要进行固定矫正的患者。
这些患者年龄在12到18岁之间,都没有牙齿畸形以外的其他口腔疾病。
研究开始前,我们对每位患者进行了全面的口腔检查,并记录了他们口腔中存在的肿牙情况和牙釉质脱矿的程度。
接下来,我们随机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
其中一组患者作为实验组,安装了固定矫治器。
另一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没有接受任何矫治器的治疗。
然后,我们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一个月进行了第二次口腔检查,并针对牙釉质脱矿情况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固定矫治器的存在对肿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影响。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差异。
在治疗后的一个月,实验组的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而对照组则没有明显的变化。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牙釉质脱矿的程度与固定矫治器的时间呈正相关。
矫治时间越长,牙釉质脱矿的程度越轻。
口腔卫生状况也与牙釉质脱矿的程度有关。
口腔卫生状况好的患者,牙釉质脱矿的程度相对较轻。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肿牙釉质脱矿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改善作用。
固定矫治器的存在并不能完全消除牙釉质脱矿的问题。
患者在正畸治疗期间需要加强口腔卫生的注意,以减少牙齿表面的菌斑和龋齿的发生,从而减轻牙釉质脱矿的程度。
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

组于治疗前观 察记 录 ; 疗组 , 治 于拆 除矫 正器时观察记录。观察 : 洁 、 干牙面 ; 清 吹
牙科灯下 , 眼观察患者 牙齿 唇颊 面 ( 肉 如 出现 不 透 明 白垩 状 或 染 色 斑 点 、 块 牙 斑
正 畸 治 疗 后 牙 釉 质 脱 矿 的 临 床 观 察
患者 8 , 4 7例 女 7例 , 4 男 O例 , 龄 1. 均 23
杨 天栋 460 6 00河 南周 口市 专 科 病 医 院
摘 要 目的 : 究使 用 固定矫 正 器 治 疗 研
岁; 治疗 组 为 随 机 选 择 正 畸 治 疗 后 患 者 10例 , 5 0 女 7例 , 4 男 3例 , 龄 1 . 均 3 9岁 。
脱矿 率 : 白组 牙 釉 质 脱 矿 率 6 空 . 1 % , 疗 组 1 .3 , 表 1 7 治 62% 见 。
菌斑 易滞 留而不易 清洁位置 , 特别是牙颈 部结 构尚薄弱 , 更易发生脱矿 。本临床观 察 说 明 : 定矫 正 器 引 发 的 牙 釉 质脱 矿 是 固
非 常值 得 关 注 问题 , 需要 采取 相关 手 段 进 行 干 预 。 预 防 正 畸 治 疗 引 发 牙 釉 质 脱 矿 有效 措施 : 治疗 期 间 严格 注 意 口腔 清 在 洁, 可用氟化物进行 预 防( 如选 择含 氟牙
Ab sr c bet e T td e cd n e d ta t jc v : o s y t i ie c O i u h n
o e me de n r lz to a t e mo t f na l mie a ia in nd h s s s e tbe te h n a e t d mi e aia u c pi l e t a d r a o e n rlz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探究
发表时间:2019-07-05T14:46:06.62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2期作者:刘姻芝[导读] 在近年来固定矫治器广泛应用于我国口腔正畸治疗领域中,通过现代化医疗技术的支持,口腔正畸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 418000 【摘要】目的:探究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于治疗中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因素,并评价其原因。
方法:通过于我院中患者数据库中抽取时间段内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间收入的所有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录入其中符合要求患者162例开展实验,记录所有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因素,评价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生率造成的影响。
结果:在162例接受口腔正
畸固定矫治器治疗中,其中有34例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现象,其发生率为20.99%。
结论:在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时,牙釉质脱矿现象发病率较高,所以在进行正畸治疗时,应当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口腔正畸治疗效果,达到优质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口腔修复;牙釉质脱矿;临床研究
在近年来固定矫治器广泛应用于我国口腔正畸治疗领域中,通过现代化医疗技术的支持,口腔正畸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固定矫治器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高效性,在目前受到了广大医师的重视[1]。
但值得注意的是,正畸患者由于牙齿以及唇瓣部分区域受到遮盖,患者的口腔内胆汁菌斑去除率下降患者的口腔矫治器固定部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菌斑生长状况。
相关临床研究指出[2],在传统的正畸患者中,大约有40~%6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牙釉质脱矿。
所以做好患者的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分析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方式。
本次研究中,探究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于治疗中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因素,并评价其原因,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通过于我院中患者数据库中抽取时间段内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间收入的所有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录入其中符合要求患者162例开展实验,所有患者的性别信息为(男:91例,女71例),患者的年龄信息区间介于45-7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信息数据记录为(61.9±6.1)岁;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存在牙列缺损、牙颌畸形症状,患者经临床体检不存在其他全身性疾病或相关禁忌症,所有患者经诊断后,均采用口腔正畸方案作为治疗手段。
患者的个体化信息不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P>0.05),本次实验中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正畸治疗,观察患者不同时间段治疗后的牙齿状况,并由两组医师对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牙釉质脱矿出现的部位以及区域分布状况,评价患者脱矿受损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各项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实验结果中患者的脱矿事件发生率等数据应用百分比(%)的形式表达,所有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患者一般资料中涉及到的年龄信息数据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采用t检验。
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在162例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中,其中有34例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现象,其发生率为20.99%。
3讨论
固定矫治器在应用时,由于其结构较为复杂,在应用过程中对于患者的口腔清洁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关临床研究指出,随患者固定矫正器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患者也更容易出现菌斑的情况。
而当患者发生菌斑后,很容易进一步引起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或其他牙周病的现象,所以做好患者牙釉质脱矿因素,分析是目前口腔科一项重点研究内容[3]。
临床医师在目前治疗中应当首先考虑牙釉质脱矿事件的预防措施。
首先来说,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对患者进行严格卫生控制,并加强患者的口腔卫生宣教工作中,是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使患者自身与家属认识到良好的口腔环境对患者正畸治疗造成的影响[4]。
除此之外,在治疗过程中合理应用,氟化物能够有效预防并减少牙釉质脱矿事件的发生,这是由于氟化物在防龋和防脱矿事件时,可以有效对釉质中的羟磷石灰溶解度进行控制,进一步控制菌斑的细菌活性酸形成。
通常情况下来说,若患者牙齿表面受到正畸托槽覆盖的比例增加,患者的剩余釉质有效清洁难度则会随之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戴环就一定比粘接技术更容易发生脱矿。
这是由于固定矫治器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口腔内部的细胞生长环境。
而部分临床研究显示正畸治疗过程中的托槽周围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比例极高。
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这种链球菌的数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
在正常环境中,牙釉质脱矿以及再矿化会逐渐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而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的使用则打乱了这种动态平衡,进而使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甚至缺损的现象。
总而言之,牙釉质脱矿事件的发生极为迅速,导致患者的口腔状况受到影响也十分严重。
而医师在开展正畸治疗时,应当尽可能做好相应的规范操作,严格要求自身尽可能减少患者进班上的牙釉质残留状况,可以通过控制牙釉质酸蚀面积或在粘连时将托槽周围被挤出的多余粘接剂进行清理等方式降低牙釉质脱矿事件的发生[5]。
而在临床治疗时,其方法也应当进一步改进,尽可能减少患者牙难以清洁区域,利用链状皮圈连接结扎的方式对间隙进行关闭,同时在患者的直丝弓矫正技术中采用滑动法来关闭间隙,若发现松动现象,则应当及时进行粘固,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脱矿事件的发生,保证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时,牙釉质脱矿现象发病率较高,所以在进行正畸治疗时,应当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口腔正畸治疗效果,达到优质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君尔.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釉质脱矿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28):7-8.
[2]魏亚红,张成文,李宝杰,王凯.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0):67.
[3]王丽梅,宋宏文,杨如存,苏红花.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对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8,37(06):74-76.
[4]叶书红.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9):19441-19442.
[5]梁娟.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及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4(1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