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鉴赏
中国昆曲博物馆导游词鉴赏三篇

中国昆曲博物馆导游词鉴赏三篇篇一:中国昆曲博物馆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昆曲博物馆,我将为大家介绍昆曲艺术的魅力和博物馆的珍贵收藏。
中国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昆曲起源于元代,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其高超的演唱技巧、精湛的表演艺术和丰富的戏曲剧目而闻名于世。
中国昆曲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昆曲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也是我国昆曲艺术的重要载体和传承之地。
博物馆内共有七个展厅,展示了丰富的昆曲艺术文物和历史资料。
首先,我们来到第一展厅,这里展示了昆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文物、图片和实物模型,我们可以了解昆曲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昆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二展厅,这里展示了昆曲的音乐艺术。
昆曲的音乐是其独特之处,它以琵琶、古筝、板胡等传统乐器为伴奏,以婉转悠扬的唱腔和复杂多变的音乐旋律为特色。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昆曲的音乐演奏和唱腔,感受其独特的韵味。
第三展厅是昆曲的表演艺术展示。
昆曲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而著称,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
在这里,我们可以观看到昆曲的表演实录和精彩片段,近距离感受昆曲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魅力。
此外,博物馆还有专门的展厅展示了昆曲的服饰、道具和舞台布景等。
这些文物展示了昆曲的舞台美学和戏剧装束的精美程度,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昆曲的艺术特色。
各位游客,在游览博物馆的同时,也不要错过博物馆内举办的昆曲表演和讲座。
博物馆经常举办各种昆曲艺术活动,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昆曲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感谢大家选择来到中国昆曲博物馆,希望通过游览和欣赏,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和喜爱昆曲艺术。
祝大家在博物馆的旅程愉快!篇二:中国昆曲博物馆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昆曲博物馆,我将为大家介绍昆曲艺术的魅力和博物馆的珍贵收藏。
中国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门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中国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作为具有表演艺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发展意义。
受众培养作为继承和发扬昆曲的重要环节,对于昆曲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昆曲的特点、受众培养的意义、培养受众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受众培养促进昆曲的发展和传承。
一、昆曲的特点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种,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音乐元素、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刻的戏剧内涵而闻名于世。
昆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具有高度的舞台美学价值。
昆曲的音乐元素丰富多样,包括唱腔、乐曲、器乐等,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感。
昆曲的表演技巧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歌艺、音乐和舞蹈功底,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心理和情感。
昆曲的戏剧内涵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和繁衍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音乐元素、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刻的戏剧内涵而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二、受众培养的意义1. 传承经典艺术。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需要通过受众培养来传承和弘扬经典艺术。
2. 促进戏曲文化传统的创新发展。
通过受众培养,可以培养一大批对昆曲艺术有浓厚兴趣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受众,为昆曲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和扎实的群众基础。
3. 丰富文化生活。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音乐元素和深刻的戏剧内涵,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三、培养受众的途径和方法为了提高受众对昆曲的认知和了解,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受众培养:1. 开展昆曲普及活动。
可以通过举办昆曲演出、举办昆曲讲座、举办昆曲展览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昆曲知识,增加受众的对昆曲的认知和了解。
中国昆曲博物馆导游词鉴赏

中国昆曲博物馆导游词鉴赏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人人皆道姑苏好,水磨昆曲糯弹词。
大家好,我是陈忆澄,我出生于昆曲的故土——苏州昆山,从小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后来在南京东南大学攻读艺术学硕士期间,我开始接触昆曲,并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现在的我是苏州戏曲博物馆的普通一员,每日从事着中国昆曲、苏州评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在苏州戏曲博物馆珍藏有很多珍贵的文物资料,而在这些文物资料背后那么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近我们瑰丽灿烂的民族文化。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送来到中国昆曲博物馆。
中国昆曲博物馆坐落于苏州平江路旁中张家巷的全晋会馆。
全晋会馆是由山西寓苏商人集资兴建的会馆建筑,它是苏州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会馆,新近还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苏州段的遗产点之一。
中国昆曲博物馆内的古典戏台是整个全晋会馆古建筑群的精华所在。
戏台坐南朝北,高出地面两米多。
台每边宽六米,围上弓型的“吴王靠〞,就构成了一个三十六平方米三面向正方型的古典戏台。
戏台飞檐翘角,华美精致。
台前饰有一组组浮雕:在“普天同庆〞的下面是二龙戏珠,旁边是凤穿牡丹;台柱的顶端是金狮抱柱,蝙蝠翩舞。
头顶上方的穹隆藻井结构精致,独具匠心,由三百二十四只黑色蝙蝠浅雕与三百零六朵云头圆雕相依相绕,组成十八条祥龙盘旋而上,凝聚在穹隆藻井顶端的铜镜片上,这不仅显示了古典建筑的艺术之美,在物理学上还具有扩音作用,给人余音绕梁的音响美感。
戏台正面的大殿,原为关公殿,戏台的最初功能是为了娱神。
两旁相连的东西向庑廊,也称耳楼或女宾座,是当时观众看戏的地方。
大殿、庑廊所形成的三面观众席,构成了中国古典戏台三面开放的建筑结构。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参观了这座具有东方特色的古戏台后曾感慨道:这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通过我刚刚的介绍,大家对全晋会馆古戏台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果我们在此根底上再作进一步的思考。
5000字论文(昆曲)

5000字论文(昆曲)篇一:昆曲赏析论文昆曲赏析论文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学号:20211403039姓名:孙玉莹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2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它有着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和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 使其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从?明-天启??清-康熙?末年,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
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
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
音乐鉴赏结课作业

音乐鉴赏结课作业一、昆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二、你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其实对于我国的传统音乐,我了解的不是很多。
只是在小时候听过一些曲子,在小学的课本上看过几篇关于音乐的介绍。
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地铁出口处见过一位老人拉奏《二泉映月》。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老人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仿佛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
我不知道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只是突然很感动,很想去抱抱那个老人。
我想中国的传统音乐能打动人的地方在于那种真情实感的流露,犹如《高山流水》所带来的那种淡淡地沁入心扉的音韵。
我们之所以能被感动到,是因为我们能从音乐中找到共鸣,得到心理上情感的释放。
三、巴赫音乐中的思想感情巴赫的音乐不像贝多芬有着排山倒海、君临天下的气势,也没有莫札特清明宁静、典雅优美的精神,作为一个有着宗教信仰的音乐家,他始终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之音”,而在和谐、宁静、庄严之中反映出的是平淡、简单、往复循环的自然法则,艰奥、深邃、历久不息的人性,就象上帝的精神一样,对万生的包容、宽待、无私的给予.在这样一种和谐之中同时又常常闪烁着人为主义的思想光芒。
听他的音乐不会让你大悲大喜,淆然泪下,激情万丈,只是让你在那份祥和、纯静中感到一种坚实、恒定的律动,一种暗藏心底、不断向前的力量,一种自人类创始以来就有的那种坚定、持久的信念。
昆曲艺术演示文稿

昆曲六百年
• 发轫于元末明初的“昆山腔”,与弋阳腔、 海盐腔、余姚腔并称为南戏四大声腔,明 朝嘉靖年经改革以后形成“昆腔”。明朝 万历年中梁伯龙诗《赠杨生唱昆曲》中有 了昆曲一词出现,至明末,“昆曲”的称 谓取代了昆腔,清代中叶以来又有了“昆 剧”称谓的出现。
• 此后,昆腔、昆曲、昆剧三种称谓并存, 严格细分的话,昆腔专指所唱的声腔,昆 曲指用昆腔唱南北曲子,也包括声腔、剧 本与表演,含有剧种之义,昆剧则明确指 其为剧种。
五音以四声为主,但四声不得其宜, 五音以四声为主,但四声不得其宜,五音 废矣。 务要端正。 废矣。平、上、去、入,务要端正。 ——魏 魏 良辅《南词引正》 良辅《南词引正》
浣纱记》 《浣纱记》:昆腔演出第一剧
魏良辅改革后的新声昆山腔, 魏良辅改革后的新声昆山腔,事 实上是一种雅化的文人清曲唱法, 实上是一种雅化的文人清曲唱法,虽 然其风格流丽悠远,委婉清扬, 然其风格流丽悠远,委婉清扬,但还 没有作为戏剧声腔流传开来, 没有作为戏剧声腔流传开来,而是 止行于吴中” “止行于吴中”。
张翰《松窗梦语》卷七《风俗记》 张翰《松窗梦语》卷七《风俗记》:……一郡 一郡 城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 城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 《马伶传》:“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马伶传》 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顾彩《髯樵传》:“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 顾彩《髯樵传》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 者----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 尝荷薪至演剧所, 精忠传》 尝荷薪至演剧所 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 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 众咸惊救。 众咸惊救。”
昆曲与园林
戏曲鉴赏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与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出现代京剧,它是根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了1946年冬,我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取得辉煌胜利,为落实毛主席“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指示,某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杨子荣等人组成的追剿队进入深山,最终通过智谋消灭逃进威虎山的座山雕土匪武装的故事。
而昆曲《牡丹亭》是昆曲中的千古名曲。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剧中通过柳梦梅与杜丽娘曲折的爱情故事,杜丽娘死而复生最终与柳梦梅共结连理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智取威虎山》作为京剧和《牡丹亭》作为昆曲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舞台美术的差异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昆剧的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
对昆曲的认识

昆曲欣赏这个学期选课时,原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了解一下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像周易、桥牌、昆曲之类的,可能是缘分吧,结果只有昆曲这一门选上了。
没想到,这试一试的心态,竟让自己进入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节课,但是我深深地感受到昆曲的魅力,并值得自己以后继续学习下去。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明代中叶以后,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
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中心。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
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鉴赏》期末论文
——我眼中昆曲的何去何从电信1208班王达120900815
转眼间,七周已经过去了,我们可能不希望结束昆曲鉴赏课,但还是步入了尾声。
作为一名纯理科生,丝毫没有艺术基础的我在课程开始时连什么是戏曲都不了解,到现在主动去欣赏戏曲进校园活动,我明白,可能我并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但是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戏曲,并且去努力更加了解昆曲,爱上了我们国家的这块瑰宝。
谈到戏曲发展,我们应该现了解昆曲是什么,现在昆曲发展的怎么样。
昆曲是发源于公元14世纪中国元朝末期江苏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是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汉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
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百年昆曲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戏曲诞生以来,能做二百多年的舞台霸主,又具有四百多年艺术生命力的剧种,迄今为止,只有昆剧了。
所以,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不仅因为她在现存的二三百个剧种中最为年长,还因为许多剧种,如川剧、京剧、秦腔、越剧等都接受过她的哺育。
比如,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昆曲的曲文具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都是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的舞台景象。
可以说,一部昆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
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
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
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
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
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
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
韩世昌、白云生、顾传、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侯永奎、北昆著名笛王田瑞亭及其女北方昆曲著名坤伶田菊林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解放后培养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计镇华、张继青、洪雪飞、汪世瑜等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剧目。
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
之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
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自田家被迫离开北昆后其独有家传秘本《双占魁》、全本《荷珠配》、《白娘子》,就此失传,也是北方昆曲的一巨大损失。
1. 昆曲有极高的技巧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
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
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
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
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
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
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演出。
2. 昆曲是“活化石”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3. 昆曲属“濒危物种”
在18世纪的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
1949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除“国风新型苏剧团”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续昆曲艺术生命之外,已没有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老艺人有的回家务农,有的摆摊糊口。
一、昆曲之衰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著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
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
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
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
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
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
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
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
由此可见,昆曲最终
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
因此,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更新思路和观念,突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创造全新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爱昆曲这一传无疑是一种统艺术。
昆曲这一雅文化,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无疑是一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
然而,流行音乐、卡拉OK等的流行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特征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的态势。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昆曲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那些步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昆曲是有生命的,他没有消亡,他仍需要继续成长,需要与时代同行。
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道理。
我们不能再沉迷于上世纪上半叶戏曲曾经出现的繁华,对比戏曲当下的相对冷清,希望过去的影像再投射回来,照亮现在的格局,钟情于过去繁荣时期的声腔技巧,流派程式,奉之为模式,顶礼膜拜。
我们必须重视戏曲的时代精神,重视戏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创新。
这不仅是一个艺术趣味的问题,更是一个民族
文化承续、创新和发展的问题。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
政府扶持昆曲事业,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维护民族文化独特个性和传承传统昆曲经典,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未来,在国家政策的带领支持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昆曲事业一定会迎来另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再者,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都应提倡和重视昆曲文化课,由老师言传身授,给学生们解释什么是昆曲让青少年明白听戏是要听什么、看戏是要看什么,听得懂、看得懂了才能喜欢听、喜欢看。
电信1208班王达1209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