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化学与放射化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核化学和放射化学

核化学和放射化学

核化学和放射化学20世纪上半叶,从发现放射性元素、核裂变、人工放射性,到核反应堆的建立,核爆炸的毁灭性破坏等,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一直是十分活跃和开创性的前沿领域。

但到了后半个世纪,由于核电站和核武器发展的需要,核化学和放射化学转向以生产和处理核燃中心,自身的科学研究和新的发现相对减少。

放射性同位素和核技术在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等方面紧密结合,使其应用和交叉研究蓬勃发展起来。

从目前的动向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主线大体有如下几方面。

(1)超重元素“稳定岛” 能找到吗? 20世纪60年,Myers和Nilssdn等核物理学家从核内存在着核子壳层和幻数的理论模型出发,提出了超重元素存在 "稳定岛"的学说,即在核质子数Z=114和中子数N=186的幻数附近,有一些超重原子核特别稳定,其寿命可能长达若干年甚至1015年,这些长寿命的超重元素构成了一个“稳定岛"。

在这一学说吸引下,近30多年来无数核科学家通过各种方法从自然界和核反应中去寻找这个梦寐以求的境地—稳定岛。

至1999年6月,世界上三个大实验室,美国的LawrenceBerkeley实验室(LBL),德国的Darmstadt重离子研究会 (GSI)和位于俄罗斯的Dubna联合核子研究所 (JINR),分别用重粒子轰击的方法合成了重元素114、116和118,但由于加速器流强不够和反应截面在10-12靶,所以只获得了极少几个原子,有关证实研究已在重覆进行。

这意味超重元素“稳定岛"将有可能存在。

可以设想21世纪重粒子器的流强增大,使产生超重元素的原子数目大增,再加上分离、探测药物,主要用于多种疾病的体外诊断和体内治疗,还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体内的功能和代谢。

21世纪将在单光子断层扫描仪 (SPECT)药物方面有新的突破;将会用放射性标记的放免活性和专一性极”人抗人”单克隆抗体作为生物导弹,定向杀死癌细胞;而中枢神经系统显像将推动脑化学和脑科学的发展。

放射性化学与核化学

放射性化学与核化学

放射性化学与核化学放射性化学与核化学作为现代化学的一个分支,放射性化学与核化学主要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核反应等相关问题。

它不仅在核能工业、核武器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对科学家深入了解元素的结构、性质与变化、揭示化学反应机理等起着重要作用。

放射性化学放射性化学是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动力学和分析方法的科学。

放射性物质具有放射性变化,在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能量的产生对物质的化学性质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放射性化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探究放射性物质与其它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原因。

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衰变可以引起化学键的破裂,甚至引发新的化学反应,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方法也与正常物质分析有着很大的不同。

比如,白金族元素的谱分析中,由于贡献的精细分裂结构被放射性产生大的撕裂,因此其谱线常常会被其他元素的谱线掩盖。

所以放射性化学家需要使用特殊的技术,如伽马光谱学、放射化学反应、比较计数技术等来分离和分析放射性核素,揭示它们的化学与物理性质。

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和工业环境中的存在,对大气、水体以及植物、动物等生物体都会产生影响。

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和核污染事件都对人类和地球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威胁。

放射性化学的研究在核工业、核墨子、核医学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知道放射性核素的化学性质,有助于人们避免或减少辐射危害。

核化学核化学是研究原子核的化学性质和函数的学问,它是物理化学与核物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核化学理论奠定了合成超重衰变的理论基础,这是目前制备超重元素的唯一途径。

核化学在化工、化纤、电子等工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核化学主要研究原子核与电子壳层和各种化学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探究核反应的机理及其应用。

核化学的研究涉及到放射性核素的合成、分离、净化、分析、测量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利用,还研究核反应的过程、中间体及其动力学,揭示核反应的本质,为核工程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十三章 放射性核素在化学、 放射化学 课件(共42张PPT)

第十三章 放射性核素在化学、 放射化学 课件(共42张PPT)
第二十四页,共42页。
二、实验方法(fāngfǎ): 1、由实验测得t=0和t⇒∞和t时刻固体中的放
射性活度,即可按(13-31)式求得交换度F 2、由计算出的F-Bt表查出Bt值。 3、由t值计算出B。为了得到平均值,一般是
测量不同时刻的F,由表中查出一系列Bt值, 做Bt-t曲线,应为一条直线,直线斜率即B 4、再根据固体半径r求得自扩散系数Ď。
等。 2、医学和生物方面: 医学上的诊断,治疗(zhìliáo);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
研究。 3、化学研究方面: 分子结构研究;化学反响机理研究;各种动力学参数
测定;热力学平衡常数等的测定;分析元素含量等。
第八页,共42页。
三、对标记(biāojì)化合物所需放射性比活度的 估算
如:每分钟计数〔根据测量误差而定〕为A, 那么要求示踪原子的毫居里数q:
第三页,共42页。
4、放射性核素示踪剂的选择 (xuǎnzé)
• 半衰期:根据实验目的及周期长短选择适 合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太长太短都不好。 医用大多项选择择半衰期为几小时到十几 天之间。
• 辐射类型和能量:常用β和γ,β测量效率高, 且容易防护。对需穿过较厚物质(wùzhì)层 那么需用γ射线。如脏器的扫描和γ照相。 对于β,要求Eβ=0.01-2Mev; 对于γ, Eγ=100-600Kev。
第十九页,共42页。
§13-4配合(pèihé)物稳定常数的 测定
一、测定原理〔见讲义〕 关键是引入配合度Ф和函数ψ。然后逐级外推,即可
求得β1、β2……βn。 二、实验方法: 通常是先用实验求得无配体时的分配比D和有配体
时的分配比D’,再按照(13-19)式,以log(D/D’1)对log[L]作图,从直线截距可求得logβn,由斜 率求得配位数n。 由于示踪原子(shì zōnɡ yuán zǐ)方法灵敏度高,可 以在中心离子浓度非常低时进行。

放射化学与核化学

放射化学与核化学

放射化学与核化学1 用DPTP 从硝酸介质中分离镅与镧系元素唐洪彬,程琦福,叶国安,叶玉星,蒋德祥,朱文彬,陈 辉本工作采用改进的方法合成Am 3+与Ln 3+的新型萃取剂2,6-二-(5,6-二正丙基-1,2,4-三嗪-3-取代)-吡啶(DPTP ),并用MS 、1HNMR 、IR 等对它进行了分析与鉴定。

选定30%辛醇-正十二烷(ODOD )作稀释剂,研究了DPTP 体系的平衡时间、萃取剂浓度、NO 3-浓度、初始水相HNO 3浓度、相比等因素对Am 和Eu 分配比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该萃取体系在5 min 内可达到萃取平衡;D Am随NO 3-浓度增加而增大;随着水相酸度提高,D Am 和D Eu 均显著增大,但二者间的分离因子SF Am/Eu 恒定在100~120范围内;在0.5~2.0 mol/L HNO 3介质条件下,可有效分离Am(Ⅲ)和Eu(Ⅲ)。

此外,实验研究了0.02 mol/L DPTP/ODOD 体系对La 、Ce 、Nd 、Sm 、Gd 等5种常量元素的萃取。

在0.5 mol/L HNO 3条件下,5个镧系元素的分配比均为10-2,这一结果与用152~154Eu 作示踪剂的实验结果一致。

经103 Gy 辐照后,萃取剂的萃取性能基本不变;当辐照剂量达到5⨯104 Gy 后,D Am 下降较快。

实验考察了0.02 mol/L DPTP/ODOD 有机相中Am 的反萃。

用0.01 mol/L HNO 3进行3级反萃,可定量反萃有机相中的Am 。

2 iPr-BTP 对镅和稀土元素的萃取行为研究程琦福,唐洪彬,蒋德祥,叶国安,叶玉星,朱志轩以正十二烷/30%辛醇溶液为稀释剂,研究了2,6-双(5,6-二异丙基-1,2,4-三唑-3)吡啶(iPr-BTP )在硝酸介质中对镅和15种稀土元素的萃取行为,测定了各元素的萃取分配比,实验考察了水相酸度、iPr-BTP 浓度、稀释剂组成、萃取时间、离子强度对萃取Am(Ⅲ)和Eu(Ⅲ)分配比的影响。

放射化学课件

放射化学课件

概述
• 锝是43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 的第七副族;
• 锝是人工制造的第一个元素;锝是放射性 元素,同位素有20多种,半衰期从数秒至 上百万年不等,其中99Tc和99Tcm最重要。
核素
半衰期
衰变 能量 方式 (MeV)
毒性与用途
99Tc 2.14×105a β 0.292
低毒
99Tcm 6.02h γ 0.1405 低毒,显像
55 56 57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Cs Ba La Hf Ta W Re Os Ir Pt Au Hg Tl Pb Bi Po At Rn
87 88 89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Fr Ra Ac Rf Db Sg Bh Hs Mt
• 例如,环境水样中99Tc的分析就是先在碱性条 件下加入NaClO,进行蒸发浓缩,再加入无水 乙醇,将钌生成RuO2沉淀,使钌与锝分离, 然后在酸性条件下使锝处于TcO4-状态,利用 Fe(OH)3沉淀清除其它杂质放射性核素,再经 过CuS沉淀载带和三异辛胺萃取分离进一步分 离纯化,最后锝电沉积在不锈钢片上,测其活
核素
半衰期
衰变 方式
能量(MeV)
毒性与用途
141Ce
32.5d
β 0. 444,0.582 低毒,核爆信
γ 0.145
号核素
144Ce
284d
β 0. 316,0.160 γ 0.134,0.080
高毒
铈的化学性质
• 铈具有一般稀土元素的通性,但又有其特 殊的性质,即可以形成四价稳定化合物。

《原子核和放射性》课件

《原子核和放射性》课件

放射性治疗
利用放射性核素释放的 射线对肿瘤进行照射, 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 长。
放射性药物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 药物,如碘-131治疗甲 状腺疾病,以及正电子 发射断层扫描(PET) 药物用于诊断肿瘤等疾 病。
工农业应用
放射性测井
01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检测石油和天然气储层,提高油
气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
核物理实验
利用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射线进行核反应研究,探索原子核的结构 和性质,推动核物理学的发展。
地质年代学
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测定岩石和矿物的年龄,研究地球的 形成和演化历史。
05
CATALOGUE
放射性的防护与安全
放射性防护的原则与措施
放射性防护原则
采取一切合理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 公众免受放射性危害,并尽可能减少 放射性照射。
放射性
某些不稳定原子核会自发地释放出射 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半衰期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在医学、工业、科研等领域有广泛应 用,如放射性治疗、工业探伤、放射 性示踪等。
放射性衰变过程中,一半原子核发生 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02
CATALOGUE
放射性及其来源
放射性的定义
放射性
是指物质能够自发地放出 射线,并从原子核内部释 放出能量。
遵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放射性安全标准和 法规,确保放射性设施建设和运行符合相 关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申请和办理放射性工作许可 证,确保合法合规开展放射性工作。
监测与记录
应急预案
定期对工作场所和设备进行放射性监测, 并做好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 和解决潜在问题。
制定和实施放射性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在 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减轻 事故后果。

放射化学放射性PPT课件

放射化学放射性PPT课件
=0.115g
.
29
例4、95Zr(T1/2=65.5d)经衰变到 95Nb(T1/2=35d),后 者衰变为稳定的95Mo。从t=0时分离纯算起,什么时候 95Nb的放射性活度达到最大?总放射性活度是多大?
N 22 1 1N 1,0e1t1e21t
对时间微分并使微商为0,得到
tmax21 1ln1 2 6.79d 7
1 N 12 N 23 N 3 iN i
如: 2U 3 8 ,4 .4 1 6 9a 0 2T 34 h 2P 34 a 2U 34 ,2 .4 1 6 5a 0 2T 30 h 2R 26 a 2R 22 n
.
22
2) 母体核素的半衰期不太长,但仍比子体核素的半 衰期长(暂时平衡)
铀的容量法分析中标准钒酸铵溶液对铀的滴定度mgml1vonh18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活度与时间关系图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活度与时间关系图lglglglg192放射性衰变平衡的建立母体衰变生成的子体核素如果子体核素也是放射性的其衰变如下
第2章 放射性
.
1
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各种射线的现象。 各种射线: α、β、γ射线;正电子、质子、中子等其 它粒子。
在这种衰变情况下 2 远大于1
N2
1 2
N1,0(1e2t
)
A2A1,0(1e2t)
放射性平衡情况下,有:
A1 A2
.
20
A--总放射性活度;A1--母体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A2--子体核素的放射性活度;A3--被分离出子体的放射性衰变
母体的半衰期8h,子体的半衰期为0.8h
图 长.期平衡
21
这一关系对母体核素半衰期非常长的放射性衰变 链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旦平衡建立,就存在如下关 系:

第一章 绪论 放射化学课件

第一章 绪论 放射化学课件

• 放射性核素的基本核物理性质 • 放射性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 放射化学分离 • 天然与人工放射性核素
• 放射性同位素化学(同位素在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 原子能的利用(核电,医学,工业,) • 辐射过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射线的利用与辐射防护
2020/11/11
2020/11/11
不列斯列尔在他所著的“放射性元素”一书 中定义: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制 备、分离、纯化和鉴定,主要放射性常数 的测定以及研究放射性元素生成和蜕变的 核过程。
放射化学的定义是与时俱进的。比较全面的 定义应该是以上几个定义有机的结合。
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同位素和原子核转变 产物的行为和化学性质,研究它们的制备 、分离、纯化和鉴定,以及研究放射性示 踪原子在化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的一门学 科。
2020/11/11
§1-2 放射化学的特点
由于放射化学研究的是放射性物质,因此有 以下几个特点:
1、低浓度和微量性 大多数放射性物质以微量和低浓度状态存 在。无论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放射性核素, 除个别核素(如U-238, Th-232等)外,都 处于微量和低浓状态。这是由于它们的半 衰期很短或生成几率很低造成的。
2020/11/11
4、应用放射化学 研究放射性核素的生产和放射性标记化合 物的合成、放射性核素在化学领域的应用 以及放射化学方法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因此,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物质和原子核 转变过程产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分离 、鉴定和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局限于放射化学的基本理论。包括: 放射性物质;同位素交换反应;核化学技 术;核能;核转变过程引起的化学变化, 放射性核素应用;辐射化学基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暂时平衡
某种放射性核素母体按自身的衰变规律产生子 体核素。若母体的半衰期在有限程度上长于子体的 半衰期,在经过一定的衰变期以后,子体核素的原 子数以一种固定的比值与母体原子数建立平衡的现 象就是暂时平衡
T1>T2,λ11很长时,在通常的测量时间 内,观察不到母体的放射性活度的变化,称为长期 平衡
个核子所要添加的能量。用于表示原子核结合松紧 程度。
将结合能B( Z,A)除以核子数A,所得的商ε
B(Z , A)
A
半衰期
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因衰变减小到原来核数的 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表示方法: T1 2
放射性衰变服从指数衰减规律
N= N 0et
式中:N0为t=0时母体同位素的原子数; N为时间t时存在的母体同位素的原子数; e为自然底数,e=2.71828; λ为衰变常数,它表示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在单位时间内衰变的概率.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复习
1
放射化学:研究放射性物质,及与原子核转 变过程相关的化学问题的化学分支学科
2
放射化学的特点
1、放射性: 在涉及放化操作的整个过程中,放射性一直存 在,放射性核素一直按固有的速率衰变,并释放出带电粒子 或射线。这是放射化学最重要的特点。 2、不稳定性:由于放射性物质总是在不断地衰变,由一种 物质转变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使研究体系的组成不断发生 变化。这就要求相应的快化学研究方法。 3、微量性:放射性物质的量通常都比较小(g、ng级), 低于一般的化学方法的检出限。操作中要注意丢失现象。
20
放射性衰变规律
放射性同位素不管其衰变方式如何,它 们的数量随时间的减小都服从于指数定律:
N=N0e-λt
式中:N0为t=0时母体同位素的原子数;
N为时间t时存在的母体同位素的原子数;
e为自然底数,e=2.71828;
λ为衰变常数,它表示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在
单位时间内衰变的概率.
21
放射性衰变系列
10
放射性活度及其单位
定义:
放射性样品 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以 A表示。
A dN dt
单位:贝可勒尔(Bq):1Bq=每秒1次核衰变 居里(Ci): 1Ci=3.7×1010次衰变/s
放射性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目,而 不是放射源发出的粒子数目。
11
放射性平衡
在递次衰变中,如果母体的半衰期比任何一代 子体都长,从纯母体出发,经过足够长(5~10倍于 最长子体半衰期)时间以后,母体的原子数(或放射 性活度)与子体的原子数(或放射性活度)之比不随时 间变化,称在该母子体之间达到了放射性平衡,又 称久期平衡。
3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个或多 个核素。
1 1
H
0
(氕)
2 1
H1
(氘,
D)
13H 2 (氚,T )
U 233
92 141
U 235
92 143
U 238
92 146
➢ 同质异能素: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且其寿命 可以用仪器测量的同一种原子核
99 mTc和99 Tc
124m1 Sb、124m2 Sb等

=M(Z,A)-A
7
原子核的结合能:由Z个质子和N个中子结合成质量 数为A=Z+N的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原子 核的结合能,以B(Z,A)表示
Zp NnZAX N B(Z , A)
B(Z,A)=m(Z,A)c2
比结合能:原子核结合能对其中所有核子的平均值 亦即若把原子核全部拆成自由核子,平均对每
22
23
原子核反应
入射粒子(或原子核)与原子核(靶核)碰 撞导致原子核状态发生变化或形成新核的过程
原子核衰变 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
核的过程
24
核反应的一般表达式: A a , b 1 , b 2 , b 3 ,... B
或: a A B b1 b2
T1< T2,λ1>λ2
15
✓ 长期平衡: T1>>T2,λ1<<λ2
1N 1 2 N 2
A1 A2
例: 有一铀矿样品,测得其中含238U1g,含 226Ra3.59×10-7 g,问该矿石中铀与镭是否平衡?
16
放射性衰变类型
根据原子核中放出的射线的种类,可 将放射性衰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α衰变 α衰变时,放射性母体同位素(X)放出α粒
T1>> T2,λ1 <<λ2
14
不成平衡
当母体的半衰期T1小于子体的半衰期T2时,或者λ1 >λ2,母体以自己的半衰期衰减,子体则从零开始生长, 达到极大值后以慢于母体的速度衰减,待时间足够长[t >(7-10)T1],母体衰变殆尽,子体以其自身的半衰 期衰减。整个过程母、子体的放射性活度之比一直在变 化,不存在任何放射性平衡称为长期平衡。
18
3. γ衰变
γ衰变是指从原子核内部放出的一种电磁 辐射,它一般是伴随着α或β衰变产生的.原
子核通过γ衰变从能量较高的激发状态跃迁到 较低能量状态(基态).
19
4.电子俘获衰变(EC)
原子核从核外电子壳层中俘获电子而发 生的放射性衰变叫电子俘获衰变.
母体通过从核外俘获电子而使核内的一 个质子转变为中子和中微子.
在已知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中,原子序数大于 82的放射性同位素可组成三个天然放射性衰变系列.
根据其母体同位素,可分别称为238U衰变系列 (铀系)、235U(锕铀系)和232Th(钍系).人工放射性同 位素发展后,又发现237Np衰变系列(镎系).它们的 基本特征是,在同一个衰变系列中,母体与子体同 位素的原子量之差为4的倍数
子(实际为氦原子核)而转变为另一个新的子 体核素(Y):
17
2. β衰变
β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β粒子
(电子或正电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而发生 的核内核子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原子核从核外的电子壳层中俘获一个轨道 电子的过程称轨道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 decay (EC, or e))(K俘获、L俘获)
➢ 质量亏损:组成原子核的Z个质子和(A-Z)个中子
的质量和与该原子核的质量m(Z,A)之差称为质量亏
损,用m(Z,A)表示 m(Z,A)=Zmp+(A-Z)mn-m(Z,A) =ZMH+(A-Z)mn-M(Z,A)
6
质量过剩(Mass excess)
➢以原子质量单位表示的原子质量M(Z,A) 与原子核的质量数A之差称为质量过剩, 用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