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移民的政府治理问题与对策

非法移民的政府治理问题与对策
非法移民的政府治理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518600936.html,

非法移民的政府治理问题与对策

作者:林丹鸿石火学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05期

摘要:福建省S镇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然而,在侨乡身份所带来的经济光环下,许多人都忽视了它延续至今的非法移民现象。非法移民导致许多政治与社会问题,其根源除了经济和社会风气因素外,政府监管的漏洞不可小觑。其对策应从立法、普法入手,完善行政与司法管理机制,同时加强经济引导。

关键词:非法移民; 政府组织; 监管缺位; 对策建议

根据IOM(国际移民组织)最新发布的《2013年世界移民报告》显示,全世界共有移民2.32亿人,占全球人口3.2%。其中,美国为最大的移民接收国,拥有4580万移民。中国是美国移民的第二大来源国,年度移民数为220万。另据ICE(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公布报告称:2013财年,美国政府共遣返约36.9万非法移民。虽然被遣返移民的十大原籍国中并没有亚洲国家,不过ICE公布数据称,中国籍在美非法移民达到28万,是亚洲之最。如此庞大的非法移民群体,其数量与规模足以影响双方国家政治、社会与经济的各个方面,必须加强治理。然而,受各国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兼之非法移民的隐蔽性,鲜有机构对其进行调研。本文以福建省S镇非法移民现象为案例,基于行政管理的视角,对非法移民的治理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一、非法移民的内涵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传统的政治经济理论对市场失灵的认识和对完美政府的预期是失之片面的,政府机制本身同样存在低效率现象,即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如短缺或过剩,官僚主义,政府寻租活动等。 从其原因如下: 第一,从财政决策形成过程看,社会公众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需要通过投票机制表达为公共决策;或者通过投票选出代表,间接进行公共决策。然而,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效率。首先,公共决策不足以反映全体成员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其次,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不可能与公共利益完全一致。再其次,受制于政治家的动机。 第二,即便政治家能够忠实的履行公众利益代言人的职责,他们也受到现实的控制能力和领导力量的限制,从而使财政决策的效果难以让人满意。而且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员组成的,政治家的基本行为动机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政治家追求其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而使广大选民的利益受损。 第三,有某种共同的目标的利益集团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在许多情况下,政府政策就是在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下做

出的,缺乏组织的社会大众则处于劣势地位,而市政府做出不利于公众的决策。 如何防范和纠正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着重从三方面说明: 第一,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的非理性。首先,在政府内部重新确定竞争机制。其次,在高层行政管理者中恢复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其效果与利润与私人部门作用相同。再其次,更经常采用私人企业承担公共事业的办法,即更多依赖于市场机制来生产某些公共产品或服务。 第二,改革公共决策制度。政府失灵的公共决策制度的缺陷造成的,因此要改革公共决策制度。首先,进行立宪改革,加强政府法治、规则及监督制度建设,使政府行为法治化,为政策制定一系列规则和程序。其次,完善表达民主表达的方式,发明新的政治技术,以使在众多的、相互对立的利益中,作出符合多数人利益的决策。 第三,约束政府开支,抑制政府的扩张和浪费。在政府机构改革中一定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服务导向代替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从直接的、行政的、参与的、人治的管理转变到间接的、经济手段为主的、裁判式的、法治的、规范程序化的管理。提高政府市场化程度,提高政府效率。规范财政决策过程,约束政府开支,从根本上抑制政府的扩张。

西方政府改革的新趋向

“整 体 政 府” 论 ———西方政府改革的新趋向 曾 维 和 提 要|“整体政府”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国家第二轮政府改革实践的新趋势。文章系统分析了“整体政府”产生的背景与动因,解析其内涵与目标,介绍其基本内容和实践模式,以期对我国政府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整体政府 政府改革 中图分类号|D52 作者信息|男,1974年生,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07级博士生,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讲师,530001。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以“政府再 造”为内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了一系列 富有战略意义的改革,其主要做法是提倡将 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 将传统行政管理那种刻板、僵化的等级官僚 体制形式转变为一种灵活的、以市场为基础 的“企业家政府”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改革 为西方国家摆脱财政、管理和社会等方面的 危机与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提高了政府 行政效率,强化了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 提升了国家竞争力。但随着政府改革向深层 推进,新公共管理也暴露出不少缺陷,如部门 之间缺乏协调与公共服务“碎片化”、责任问题与民主社会价值观缺失等。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率先进行了第二轮政府改革运动。其改革的重点是从结构性分权、机构裁减和设立单一职能的机构转向“整体政府”(whole of g overnment ,W OG )。此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地方政府也进行了类似的政府改革探索。“整体政府”已成为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新趋向。一、背景与动因1997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在政府管理方式上虽然继承了保守党的不少优秀做法,如管理主义和用户至上主义,但政府管理主题发生了一个突出的变化,即“利用‘联合政 府’或‘整体政府’的方式来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从此,“整体政府”成为英国政府改革的一个目标模式。1999年,英国政府发表了《现代化政府》白皮书,该书在对前两年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推行“整体政府”的政府改革10年规划。白皮书从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信息技术运用和公务员管 6 01政治学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导学案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学习目标】1.通过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及中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认识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能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理解; 2.以教材为史料归纳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历史材料、归纳历 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3.对待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问题; 4.通过疫情期间中国政府的表现感受中国体制的优越,大国的责任担当。 二【学习内容】 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历程。 2.归纳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3.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评价。 4.了解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三【学习过程】 【检查提问】 1.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目的及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2.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特点、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3、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基本特点、政府和民间救济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第壹章基层治理之路 【主干梳理】根据要求和提示,识记基本信息。 1.阅读课本第一子目,西方主要国家不同阶段的基层治理单位是什么并概述其发展概况。 2. 以教材为史料归纳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特点有哪些?(四个自然段分别对应四个时期)。 【问题探究】 材料一美国社区里的事务通常由社区的最高权力机构——社区董事会(社区委员会)来进行自我管理……社区董事会在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社区董事会不向市政府负直接责任。市政府指导社区的发展,但是不直接干预社区内部的事务。——《美国社区治理及其启示》 结合材料及教材,谈谈你对美国社区的认识?(可从管理模式、政府职能、影响作用)

【概念研读】 1、村社 古希腊基层治理的基本单位。这些村社由原始部落而来,带有原始共产主义的色彩。村社里,大事由村社大会集体决定,自由农民身份平等,他们中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出席村社大会。这体现了古代希腊社会基层治理中的自治特点。 2. 特许状 在西欧封建社会,城市不是脱离于政治制度之外独立的异己力量,特许状的授予是一种法律行为,国王或领主的特许状不是无偿的,大多需要城市以金钱赎买。通过特许状,城市获得了小到人身和财产自由、赋税限制和减免权力,大到城市行政、司法和财政自治权。国王或领主则相应得到城市承担军事义务、财政帮助以及宣誓效忠的保证。在这个意义上,特许状又被称为“封建权利的转让书”。 3、社区 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社区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在一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 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的特点: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第贰章社会保障之路 【主干梳理】根据要求和提示,识记基本信息。 1.阅读课本第二子目前三个自然段,概述主要西方国家二战前后社会保障的发展概况。 2. 阅读课本第二子目第四个自然段,概述新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 领导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1)

第一章领导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一、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由特定组织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组织目标,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调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的行为互动过程和强效社会工具。 这一含义包括五种要素: 1.领导主体。领导主体是指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个体或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是领导活动得以开展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2.领导客体。领导客体主要包括领导者的下属和部分领导相对方,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领导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密切合作与良性互动。 3.领导目标。领导目标是领导活动的方向,是实现组织绩效的基础性因素。 4.领导手段。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方法。 5.领导环境。领导活动是在具体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展开的,既包括宏观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微观意义上的组织环境。领导主体通过把握、利用和改造领导环境,实施领导活动,实现组织目标。 二、领导与管理 管理是与领导含义最接近、关系最密切的社会行为。科学地辨识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领导的本质,规范领导的职能,确保领导活动的顺利进行。 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 (1)领导的产生源于管理活动的需要。 (2)领导和管理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而来的,同时也具有管理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战略与战术的区别。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着眼于通过一定的领导手段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着眼于规范和引导下属完成管理任务。 (2)宏观与微观的区别。领导注重长期和宏观规划,不排斥带有一定风险性的战略;管理强调一定时间范围内微观上的具体工作的执行,追求合理性和可行性,希望降低甚至排除风险。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 1.据统计,有明一代共有160余位阁臣,其中像张居正那样勇于任事者只是少数,大部分人的作为十分有限。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宦官组织掌握决策权力B.文化专制导致阁臣平庸 C.内阁权力受到很大限制D.皇权专制无意选拔能臣 2.书法与政治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以书法名义设立了一个中枢辅政内廷机构。这一机构设置在 A.汉朝中期B.唐朝初期C.宋朝末期D.清朝初期 3.春秋时期,卿大夫的话语体系中,“忠”是高频词,成为其政治伦理的核心。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A.周天子权威丧失B.中央集权制加强 C.分封制彻底瓦解D.宗法制逐解体 4.国际法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法律,是为了维持国际社会的秩序,维持世界的和平稳定,满足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下列有关国际法的发展史实错误的是 A.荷兰人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维也纳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 C.《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5.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如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据此可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

A.汉朝B.北魏C.唐朝D.五代十国 6.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指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少数人手中”。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则是公民选举代表组成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民主制度。比较这两种民主政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民主适用的范围基本相同B.前者与后者有历史传承关系 C.都极易使民主沦为多数人的暴政D.二者体现的民主原则截然不同 7.据《金史》载:“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务农桑,余同防御……诸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余同县令。”“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取租而已。”这说明猛安谋克制度在推动女真族社会转型方面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保障了金政府的财源B.保障了金军的战斗力 C.促进了女真族封建化的进程D.促进了女真族势力的壮大 8.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一直是历代中央政府的重要职责。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秦、汉、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一、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况 现代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 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迄今为止,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其基本情况如下:1.一个研究的基本宗旨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不论有多少流派,有多少观点,经历了多少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不论其理论的差异有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基本宗旨就是一个:通过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寻求提高领导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这样一个目的而展开,无论是领导的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价值理论,都概莫能外。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和宗旨,研究者不断探索制约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从领导的素质特征到领导的行为模式,从领导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到领导的价值取向等,拓展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领导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领导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领导科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2.两大研究领域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从诞生起就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企业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和政府行政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其中,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富,也最引人注目。如:世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K.布兰查德和S.约翰逊的《一分钟经理》 约翰.科特的《总经理》、《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现代领导的艺术》等,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等。在政府领导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就少一点,如塔克的《政治领导》,尼克松的《领导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的《领袖论》等。这种状况与西方社会实际的生活特征是一致的。西方社会企业高度发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上、规模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企业的生存竞争非常激烈,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不断创新领导模式,这推动了企业领导科学的深入发展。西方一般领导理论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领导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政府的领导改革,推动政府行政领导科学的发展。企业的领导活动与政府的行政领导活动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如企业要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战略发展计划,政府也要为国家确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社会的发展战略;企业要为顾客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也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要关注效率,政府也要注重效率,等等。因此,在西方的政府行政改革中经常借鉴企业领导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当前西方比较盛行的“政府再造”活动,就是运用企业的领导方法和精神来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效率,改善政府形象。但是,毕竟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在领导的本质、领导的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完全等同与互相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和改造。 3.两种研究范式 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的角度入手来 研究领导理论(Leadership),二是从领导活动(Lead )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领导科学创立的初期,主要是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不仅时间长,研究者多,而且成果多,影响大。西方领导理论在20 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素质、领导作用、领导方法的。尽管研究者也离不开领导活动,但研究的重点在于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领导权力和权威、领导方法和艺术等,这些内容不仅构成了领导理论的传统内容,而且成为领导理论不断创新的生长点。近20 多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不少学者从领导活动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尤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如何防治

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如何防治 一、什么是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其主要类型有: (1)短缺或过剩。如果政府的干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将导致生产短缺或者生产过剩。如果把价格固定在均衡水平之下,就会产生短缺。反之,则产生过剩。 (2)信息不足。政府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也不十分清楚其政策的后果,难以进行政策评价。 (3)官僚主义。政府决策过程中也许高度僵化和官僚主义严重,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和繁文缛节。 (4)缺乏市场激励。政府干预消除了市场的力量,或冲抵了他们的作用,干预就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励。 (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如果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变化得太频繁,行业的经济效率就会蒙受损失,因为企业难以规划生产经营活动。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政策的低效率,也即公共决策失误 (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3)政府的寻租 (4)政府的扩张 二、政府失灵的原因 正因为政府的干预存在着上述缺陷,所以让政府干预成为替代市场的主导力量,其结果只能导致“政府失灵”,用“失灵的政府”去干预“失灵的市场”必然是败上加败,使失灵的市场进一步失灵。但客观存在的市场失灵又需要政府的

积极干预,“守夜人”似的“消极”政府同样无补于市场失灵,同样会造成政府失灵。因此,政府不干预或干预乏力与政府于预过度均在摒弃之列。现实而合理的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应是在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府的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同时又以市场调节之长来克服政府干预之短,从而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二无机制最优组合,即经济学家所推崇的“凸性组合”。为此,就需要政府从最大限度地消除导致政府失灵的根源入手,针对政府失灵的两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如确定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经济职能双向重塑的总体思路;从理顺政府利益关系入手保证政府干预的公正、超脱;规范政府于预职能及行为;加强对政府调控行为的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把竞争机制弓队政府调控的某些领域等),在克服和矫正市场失灵的同时,更要防止和纠补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校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至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决策的无效率、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和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在用经济模型分析政治决策时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效率。 第一,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投票规则有两种,一是一致同意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常用的投票规则是多数票规则。多数票规则也不一定是一种有效的集体决策方法。首先,在政策决策超过两个以上时,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不可能有最终结果。其次,为了消除循环投票现象,使集体决策有最终的结果,可以规定投票程序。但是,确定投票程序的权力往往是决定投票结果的权利,谁能操纵投票程序,谁也就能够决定投票结果。再次,多数票规则不能反映个人的偏好程度,无论一个人对某种政治议案的偏好有多么强烈,它只能投一票,没有机会表达其偏好程度。 第二,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员组成的,政治家的基本行为动机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政治家追求其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而使广大选民的利益受损。

政府失灵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政府失灵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路欣2064878 [摘要]政府失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通过分析和研究转轨时期政府失灵 的原因,提出矫正政府失灵的措施,目的在于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体制转轨中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关系,把握好政府干预的范围、方式和力度等。研究政府失灵不是要否定政府的作用,而是为了矫正和防范政府失灵,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政府失灵现象及其原因并且提出了防范政府失灵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政府失灵市场职能 为了缓解市场机制在调节经济活动时必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出现的失灵或失效,政府职能的方向、性质、内容等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而更新。政府在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必须承担更重要的职能,也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政府失灵”是一种客观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关现象,防范和化解“政府失灵”现象,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法制尚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也不完善,例如曾出现的“苏丹红事件”、“安徽阜阳假奶粉案”,大量不卫生的、有毒的食品充斥市场,对人民的健康构成威胁;房地产开发中的投机行为泛滥,导致房价过高,普通居民难以接受;“山西的黑煤窑事件”严重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并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上述种种现象要求政府实施干预,政府失灵又决定了政府干预必须适度、有效,有效的政府干预能够弥补市场失灵。本文试就“政府失灵”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作一些探讨。 一、政府失灵的含义 “政府失灵”,又称“政府失效”,一般是指用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缺陷、失误等的可能与现实所带来的代价。换句话说,它是指政府干预达不到弥补“市场失灵”的预期目标,或是虽能达到了目标,但其代价超过“市场失灵”所造成的缺陷。对此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指出:“应当认识到,既存在着市场失灵,也存在着政府失灵。……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① 西方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滞胀”现象以及其他社会经济问题就是政府失灵的集中体现。杨龙就认为“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政府失灵问题”。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学者在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时,从原来关注市场失灵开始关注政府失灵并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针对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丁煌认为“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而唐兴霖也认为“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 ①[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高鸿业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发布时间:2014-01-0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治理”思想首次进入国家高层文件,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总方针和行动纲领,意义十分重大。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总目标是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部分构成,明确和理顺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推进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的目的和结果,要想实现真正的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合法、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一般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由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五大体系构成,但这种纵向治理体系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各自为政、部门化的思路,无法从根本上建构起系统、整体、协同的治理格局。根据全球“治理”思想精髓、世界发达国家治理实践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视角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治理结构体系:“党、政、企、社、民、媒”六位一体。治理结构解决的是“治理主体是谁”“治理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两大问题。首先,要有多元化、负责任的治理主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结构应该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混合型市场企业(国有、私有;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跨国企业、本土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科技型、公益型、服务型等;全球型、本土型等)、广大人民群众、各类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六大主体,缺一不可。其次,要有边界清晰、分工合作、平衡互动的多主体和谐关系。其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多元化治理主体之间的两大核心关系,关键在于厘清各自的权限边界,把本应该属于市场、社会的职能,完全交给市场和社会处理,政府重点履行好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维护社会规则等职能。 治理功能体系:动员、组织、监管、服务、配置五大功能。功能体系解决的是“治理体系主要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这一体系主要发挥五大方面的作用:第一,社会动员功能。良好完备的治理体系,能够有效发挥社会动员功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中,取得最大的社会共

政府改革、治理模式探索及趋势

政府改革治理模式探索及趋势 一、西方政府的改革——新公共管理改革 英国模式:注重商业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 美国模式:以信奉管理为特征,带有更明显的管理主义和新泰勒主义倾向。 新西兰、澳大利亚模式:更多、更明确采取了管理主义模式,在公共部门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及市场机制。一是政府已使许多由公共组织履行的功能商业化;二是只要可能就将商业活动与非商业活动分开,并将教育活动转移到公共公司;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变化,引入合同制、绩效工资和新的责任机制。 欧洲各国:带有明显管理主义色彩,或多或少以新公共管理为取向。 “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政府职能的优化 2、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 3、分权 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 5、人力资源改革 6、机构的重组 发展趋势 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是各国政府改革遵循的基本轨

迹,并随着政府治理变革运动的深入,为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及管理方法、技术与手段的创新,越来越多国家采用合约这一治理工具,期望构建一种理想的政府治理模式,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为社会和公众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缓解政府合法性危机。以契约为核心的治理与实践兴起,其特点是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契约化、治理结构扁平化,他摒弃了新公共管理一条腿走路,将市场、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看做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与互动,强调国家与社会化组织间的契约关系,它对建设契约性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改革,完善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的改革的探索 1、1952年底,第一次机构改革 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国务院部门增加,机构数量到1956年达到81个,形成建国以来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2、1956年下半年,第二次机构改革 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精简和调整,国务院机构数达到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3、1960—1965年,第三次机构改革 受大跃进和左的干扰,重新强调集权,原来撤销的机构又恢复,增设新的部门,到1965年,国务院部门达到79个,形成建国后第二次高峰。 4、1982年,第四次机构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撤并机构,裁减人员,以解决干部副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

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在统治方式上采取许多利民之策。如商代君土盘庚曾指出要顺民之欲、施德于民;周文土时期力行仁政,得到民众拥护;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把国之兴亡系于民心向背,提出“兴德六教,,和“九惠之教,,的政策。社会大同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如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表达了民众要关心社会上的老人、儿童等需要帮助群体的愿望的社会保障思想;孟子在《孟子·尽心上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同时把这种养老慈幼的责任赋子统治阶级。社会大同思想小仅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也为我国古代民间自救与社会互助的建立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慈善积德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中慈善事业的思想起源和行为指导。早在《老子》一书中就有劝导人们行善积德的记载。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使这种行善积德的思想影响更大。 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华民族白古就有,其萌芽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先秦时期。那时,阶级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氏族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问平等互助的传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我国白黄帝时代起,就采取了一些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措施。例 如,“塞争端”、“通货财”、“存亡更守”、“有无相贷”、“疾病相救”等。到尧舜时代,主张天下为公。在尧典中有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白姓,白一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到周代已开始形成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秦汉时期社会保障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隋唐以后逐步成熟。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大同均平思想 中国大同思想论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强调大同。如孔了在《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章”就记载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了其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了的“天下为公”思想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和睦相处,尊老扶幼,丰衣足食。这种大同的理想就包含了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孔了的大同思想经过一代代思想家的增益,同道家的“小国寡民”、墨家的“尚同”、孟了的“仁政”等思想相互激荡,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代中国统治者及其人民。汉末魏晋之际,大同均平思想再次形成高潮。何体《春秋公羊传解话》的理想太平世界思想,就是人人均财力、同苦乐,天下一家,共过幸福生活;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中,亦表述了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

政府失灵

百度首页|登录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红楼梦 欧冠 核心用户 政府失灵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政府失灵 英文名称: government failure 定义: 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所属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管理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

的决策。 目录 简介 主要类型 表现形式 原因 出路 补救措施 治理措施 对中国的启示 借鉴意义 全面辩证看待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论 简介 主要类型 表现形式 原因 出路 补救措施 治理措施 对中国的启示 借鉴意义 全面辩证看待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论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编辑本段 主要类型 (1)短缺或过剩。如果政府的干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将导致生产短缺或者生产过剩。如果把价格固定在均衡水平之下,就会产生短缺。反之,则产生过剩。 (2)信息不足。政府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也不十分清楚其政策的后果,难以进行政策评价。 (3)官僚主义。政府决策过程中也许高度僵化和官僚主义严重,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和繁文缛节。 (4)缺乏市场激励。政府干预消除了市场的力量,或冲抵了他们的作用,敢于就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励。 (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如果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变化得太频繁,行业的经济效率就会蒙受损失,因为企业难以规划生产经营活动。 编辑本段 表现形式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简述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提示: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近代以来,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强调自治成为各国基层治理的共同特点。 2.简述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提示: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主要依靠居民自我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3.简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过程。 提示: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4.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提示:(1)内容: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2)影响: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5.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的表现。 提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6.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 原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 7.全面认识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1)形成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危机威胁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2)特点:资金来源多元化,一般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各国发展不平衡,英国、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发展程度较高,已由单纯的政府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3)实质:是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一种分配方式。 (4)利弊影响

治理政府失灵的措施

治理政府失灵的措施 市场不是万能的,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往往采取政府干预政策,然而扮演“守夜人”似的“消极”政府同样无补于市场失灵,往往会显露一些弊端,同样会造成政府失灵。诸如政府机构臃肿庞大、效率低下……可见,相对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现象同样存在着。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简单说来,政府失灵就是指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政府政策的低效率,也即公共决策失误(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3)政府的寻租(4)政府的扩张。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第二政府决策的无效率第三政府干预的无效率(政府赋予的垄断权)因此要想解决政府失灵,必须从以上的政府失灵表现和原因着手去解决这一问题。 既然现行机制实失灵的,那么出路就在于改革。第一是市场化改革:通过把经济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政治市场来提高后者的运行效率。建立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制度,刺激政府公务员提高办事效率。我国政府每年都要招很多政府工作人员,即通过公开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俗称“国考”来选拔优秀的人员。但是,即使如此,仍然存在一些违法违规的内幕操作,造成不利于其他考生的不公平现象。因此,市场化改革也要加大力度和深度,妥善处置,发挥其真正的实效。 第二:要明确政府在市场所扮演的角色,政府干预是针对市场失灵而言的,市场失灵的部分就是政府干预的部分,干预过多或干预不够都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把握好政府干预市场的度,不能干预太多,也不能放任自流。 第三:加强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政府组织构架,抑制政府权力的过度增长。 对于机构臃肿,人员冗余等现象要及时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对政府职能进行并构或重建,合理缩减政府规模,降低开支,使资源效用达到最大化。政府从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解决机构臃肿的问题,力图进行大部制改革,减少机构,减少费用支出。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也是从减少机构设置来采取措施的。

国家治理_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_王浦劬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 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 王浦劬 内容摘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总部署的关键性范畴。基于中国国情、政情、社情,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基本范畴的内在含义,辨析其间相互关系,是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设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识基础。为此,本文基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和中国的国情,分析解释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阐发了其间的包容性关系、交集性关系和区别性联系。 关键词: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本含义;相互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①。为此,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将成为我国全面深化和推进改革历史进程的定向南针。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治理”是关键性概念,从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到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公司法人治理、学校内部治理、社区治理,“治理”概念在《决定》中被明确直接提及24次之多。不过,从总体上来看,这些不同层次上的“治理”概念,主要涉及治理活动的三个基本概念,即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与此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被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则成为《决定》所确定和阐发的重要改革内容。因此,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及其相互关系,实是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和内容的关键环节。 然而,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作为21世纪初在我国学术界兴起的学术概念,其学术定义和内涵认识呈现多样性,迄今尚未形成普遍认同和共识。在全面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历史进程中,基本认知的歧意却可能成为改革共识的思想困结,从而使得全面深化改革实践面临路径选择和实施方案 作者简介:王浦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吉林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政治与治理。

未来的政府治理的模式

未来的政府治理的模式 20世纪末,许多西方学者结合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实践,开始关注未来的公共管理模式,以期能够克服现存模式的弊端。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彼得斯对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分类,即市场式政府模式(企业家政府模式,简称市场式模式)、参省式国家模式(简称参与式模式)、弹性化政府模式(简称弹性化模式)和解制型政府模式(简称解制型模式)四类。。 (—)市场式政府模式 市场式模式是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模式。 1. 市场式模式的理念 将市场式模式应用于公共管理改革有以下方面的基本理论依据。 ①相信市场是更能有效分配社会资源的一种机制,市场式模式的倡导者将其理念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官僚体制或法律体制的分配形式都是对自由市场体制的歪曲。政府部门使用的传统命令式干预机制是无效率的,应该引入以市场为基础的机制,如 合同、激励等。 ②由于官员也是理性经济人,官僚机构总是尽量争取预算最大化来扩充规模、垄断权力且效率低下。③管理具有一般性,应用于私营部门的组织和激励人员机制也可以应用于公共部门。 2.市场式模式的组织结构 市场式模式认为,传统公共部门结构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组织结构僵化、庞大和垄断,不能对外界环境作出有效反应。因此,改革的主要原则应该是分散决策和政策执行的权力,为此应该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利用私人组织或非政府公共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将大部门分解成若干小的机构,每个机构只提供一种特定的服务。 3.市场式模式的人事与财政智理 传统的公共人事制度,主要以资历决定报酬等级,同一级别的公务员获得相同的工资报酬。市场式模式则认为,应该建立以功绩制为原则的个性化绩效工资制度。 主张在对公务人员的绩效测量基础上实行差别工资制,公务人员的工资报酬应该取决于其工作成绩的好坏,应根据公务员在市场上可能获得的收入来确定工资收入,绩效突出的给予高收入。打破终身雇佣制的管理方法,仿效企业雇用经理的做法聘用政府部门主管人员,并在合同中明确官员的绩效测评标准。 在财政管理方面,市场式模式主张重新思考公共部门编制预算的方法和提供公共服务所需要的成本,依据市场原则,将购买者与提供者分开,建立政府内部市场。即将全部政府机关区分为购买者与提供者。政府通过中心机关向实际提供服务的部门购买所需要的服务,包括这些服务的成本,如利息、税金、资本贬值等因素。这样,所有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都可以转化为公共性质的公司,而这些公司对财务的控制将更为严格。 4. 市场式模式的政策制定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 一、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况 现代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迄今为止,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其基本情况如下:1.一个研究的基本宗旨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不论有多少流派,有多少观点,经历了多少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不论其理论的差异有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基本宗旨就是一个:通过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寻求提高领导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这样一个目的而展开,无论是领导的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价值理论,都概莫能外。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和宗旨,研究者不断探索制约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从领导的素质特征到领导的行为模式,从领导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到领导的价值取向等,拓展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领导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领导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领导科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2.两大研究领域 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从诞生起就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企业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和政府行政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其中,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富,也最引人注目。如:世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K.布兰查德和S.约翰逊的《一分钟经理》、约翰.科特的《总经理》、《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现代领导的艺术》等,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等。在政府领导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就少一点,如塔克的《政治领导》,尼克松的《领导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的《领袖论》等。这种状况与西方社会实际的生活特征是一致的。西方社会企业高度发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上、规模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企业的生存竞争非常激烈,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不断创新领导模式,这推动了企业领导科学的深入发展。西方一般领导理论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领导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政府的领导改革,推动政府行政领导科学的发展。企业的领导活动与政府的行政领导活动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如企业要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战略发展计划,政府也要为国家确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社会的发展战略;企业要为顾客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也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要关注效率,政府也要注重效率,等等。因此,在西方的政府行政改革中经常借鉴企业领导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当前西方比较盛行的“政府再造”活动,就是运用企业的领导方法和精神来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效率,改善政府形象。但是,毕竟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在领导的本质、领导的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完全等同与互相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和改造。 3.两种研究范式 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的角度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Leadership),二是从领导活动(Lead)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领导科学创立的初期,主要是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不仅时间长,研究者多,而且成果多,影响大。西方领导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素质、领导作用、领导方法的。尽管研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