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君 小小说论

合集下载

高考小说阅读题型例析

高考小说阅读题型例析

高考小说阅读题型例析
李丽君
【期刊名称】《广东教育(高中版)》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经典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4年高考辽宁题)数学家的爱情李伶伶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

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

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李丽君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细致分类明晰章法--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
2.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试分析高考英语阅读中的新题型——以2012年辽宁省高考卷阅读理解为例
3.高考新题型——任务型阅读导航——结合2008江苏省英语高考题谈任务型阅读
4.高考小说阅读题型微格复习学案
5.细致分类明晰章法——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赵文辉小小说解析

赵文辉小小说解析

参考文献:[1]杨晓敏著.小小说是平民艺术[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2]李利君著.小小说的九十年代后[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3]凌焕新著.微型小说艺术探微[M].南京师范大学,2000.论文题目:赵文辉小小说解析摘要:赵文辉是位优秀的小小说作家,他立足于河南,擅长豫北乡村风土人情的描写,其小小说集《豫北乡下》堪称其小小说的代表作。

《豫北乡下》最大的特点是:艺术而本色论文问题咨询腾讯认证QQ800099353地勾勒出豫北乡村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原汁原味地呈现豫北乡下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风俗人情并充满激情地赞美了豫北人古道热肠人性之美。

关键词:人物人情人性方言赵文辉,男,汉族,1969年生,河南新乡辉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中专毕业后做过多种职业:纺织厂棉检员、行政单位秘书、连锁超市经理、报纸副刊编辑、酒楼经理等。

赵文辉的文学创作之路始于小小说创作,尔后是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至今已出版小说集七部。

而笔者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赵文光辉小小说创作个性特点的应数《豫北乡下》这部小小说作品文集,此文集于2005年获第二届郑州小小说学会奖的优秀文集奖。

《豫北乡下》最大的特点是:艺术而本色地勾勒出豫北乡村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原汁原味地呈现豫北乡下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风俗人情并充满激情地赞美了豫北人古道热肠的人性之美。

先说第一点:艺术而本色地勾勒出豫北乡村具有典型特点的人物形象。

《豫北乡下》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即为“人物”篇,共有15篇小小说,写了15个豫北乡下人。

这里有因说话结巴而遭人嘲笑的胜利,有因脑膜炎后遗症而半傻不精的成色,有做生意诚信不欺的小叔,也有倒买倒卖棉花的黑商贩刘棉花;有不识字却干了三十年村广播员的四叔期刊之家网李编辑修改发表论文QQ:528265165 ,也有敲诈勒索耍无赖阻挡村里修公路的三叔;有好出风头好勾引大闺女小媳妇的张木匠,也有俊俏出众作风正派一块香胰子打动芳心许终身的好姑娘三菊……作者在确定写作对象的时候,并不是从传统的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出发,而是从真实出发,精心选择并写下了15个曾经以至现在仍然生活在豫北乡村里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网络对话

网络对话
者 、 编者、 只有互动起来 , 读者 才能使小小说这种文 体成为有源之水 、 有根之木。 老 牛 :在小小说创作上走创新 、 先锋路子的作者很少。 前来说 , 小 目 在 小说创新方面 , 似乎只有滕刚和谢 志强走出了一条很远 的路子, 还有好几位 作者也在进行创新的尝 你赞成小小说的先锋写作还是传统写作? 试。
66 X K XSX 2006 .7
杨晓敏:我不太同意你说的 “ 在小小说创新方面 , 似乎只有滕刚和谢志强 走出了 一条很远的路子” 我觉得 , 。 他们两位只是在小小说艺术的探索上 , 有
自己的个性追求。 小小说因为字数所限, 加上其阅读群体要尽量兼顾到更多
的阅 读层面, 应该说 , 传统写作还是主流。 凡人玉 :写小小说我是外行 , 但读小小说是我最大的嗜好。 阅《 我订 小小 说选刊 》 经巧年 了。 已 这些年来小小说这种文体 日益成熟, 读者越来越多, 也 造就 了 一大批作家。 我感到欣喜。 但是小小说毕竟受到篇幅的限制, 在刻画 人 物、 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受到 了 限制。 以, 所 我又担心 , 小小说也能像短篇、 中长 篇那样 留 下传世之作吗? 杨晓敏:感谢你巧年来订阅《 小小说选刊 》 同样, 。 也感谢多年来与 《 小小 说选刊 》 一路 同行的广大读者。 红楼梦 》 《 能够传世 , 聊斋志异 》 《 能够传世 , 唐诗宋词能够传世 , 好的小小说毫无疑问也能传世。 金 波:近两年, 有关小小说类期刊在不断退出市场,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 小小说事业已走出高峰, 进入平台期? 如果真是这样, 小小说选刊》 以《 为主的 百花园 杂志社是否有信心永远保持 自已 的辉煌?今后有什么 具体的 革新措施? 杨晓敏 :市场规律 , 优胜劣汰, 这是读者成熟的标志。 小小说选刊 》 《 和 《 百花园》 永远都会坚守小小说阵地, 并坚持打造小小说刊物的质量品牌 。 我 也真诚地期待小小说作家们努力创作出精品, 为社会各界读者提供优质的文 化食粮。 增 嘉 :很喜欢《 小小说选刊》 出的侯德云老 师和于德北老 师主讲的 推 《 小小说课堂》请 问 , 这部分 内 容能单独 出 本书吗?盼望。 杨晓敏 :有这个打算。 增 嘉 : 您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小小说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很 多小 小说作家往往处女作 即为成名作 , 然后就开始走下坡 路。 您觉得一名小小说 作者如何才能突破 自 我呢? 杨晓敏 :从 《 举报 》 来看, 你就已经具备 了 一名优秀小小说作者的良好素 质。 不希望从这一篇代表作后 “ 就开始走下坡路 ” 我个人认为 , 啊。 一名优秀 的小小说作者需要有一定的写作察赋 , 加上勤奋一点, 有责任感一点 , 好像就

唐传奇中的男性形象

唐传奇中的男性形象

唐传奇中的男性形象
李利军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2)002
【摘要】唐传奇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艺术特征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男性形象.通过对士人形象、浪子形象、侠客形象、官吏形象、商人形象、帝王形象等男性形象的归纳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唐传奇在古代人物形象塑造历程中的意义.
【总页数】3页(P77-79)
【作者】李利军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从挣扎到屈服之路——唐婚恋传奇中男性形象分析
2.唐传奇中的儒、道、佛思想——从唐传奇文本看叙述者的意图
3.唐婚恋传奇中男性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探析
4.从唐爱情婚姻传奇中的男性形象看唐士子的自我关注
5.论唐传奇中骈体文的使用功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广东省小小说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在广东省小小说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在广东省小小说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在广东省小小说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在广东省小小说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申平尊敬的张书记,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小小说作家:大家好!今天,是广东小小说作家的盛大节日!大家久已盼望的广东省小小说学会正式成立了!全省小小说作家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有了自己的家。

在此,我代表全省小小说作家和小小说爱好者,对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小小说事业开展的各级领导,特别是今天在百忙中出席会议的省作协领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广东,是举国公认的小小说大省,创作评论力量雄厚、发表园地强大,在全国名列前茅。

早在20世纪末,省内就出现了以韩英、林荣之、何百源等为代表的小小说作家。

到了21世纪以后,随着申平、夏阳、许锋、肖建国等外地作家的调入,也伴随着本地作家韦名、朱耀华、吕啸天、石磊、海华、陈凤群、陈树龙、陈树茂等人的不断涌现,广东小小说创作进入到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时代。

与此同时,以刘海涛、雪弟、李利君等为代表的小小说评论家,也在全国崭露头角,成为领军人物。

全省小小说作家每年在各地报刊发表的作品多达千篇以上,每年都有多人的作品入选《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权威杂志和各种选本,还有一人被聘为国家级杂志《小说选刊》的特约。

和其他文体一样,小小说为广东赢得了诸多荣誉。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小小说学会纷纷成立,积极开展活动。

惠州市小小说学会、广州市小小说学会、佛山市小小说学会、东莞桥头镇小小说学会、顺德市小小说学会等生气勃勃,活动不断。

特别是惠州市小小说学会,成立10年来成绩突出。

他们积极与企业和高校联合,在惠州创立了"中国小小说创作基地",设立了"钟宣杯"全国优秀小小说双刊奖,组织了深莞惠港澳地区小小说作家联谊会、全国小小说高端论坛等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形成了真正的"惠州小小说现象",并得到全国公认。

今年以来,惠州小小说学会又在西湖风景区的丰湖书院开办了小小说大课堂,由本地知名小小说作家义务授课,面向社会传播小小说写作知识,并举办同题小小说创作大赛,使得惠州出现了小小说创作热潮。

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及其背后的新文学话题

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及其背后的新文学话题

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及其背后的新文学话题
王小惠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4()3
【摘要】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是新文学话语发挥“权力”之结果。

五四学人视《金瓶梅》为文学实录,让其成为中国白话文学的历史代表。

并且五四学人承认《金瓶梅》对日常生活的微观书写具有超时代价值,使得传统文章学作为潜在的文化结构贯穿于新文学之中。

同时五四学人批判民国消费主义文化对《金瓶梅》的利用,提倡严肃的欲望书写。

这些重评,既让“实录叙事”“微观书写”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被发现,也让“欲望书写”的限度得以明确,更改变了文学史中的《金瓶梅》形象。

【总页数】12页(P187-198)
【作者】王小惠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激进与保守——重评五四时期新文学与旧文学的论辩
2.含混性和现实性:五四新文学人文价值观透析
3.五四新文学人物命"名"策略与家族精神血脉的中断r——五
四新文学人物姓名的文化解析4.激进与保守——重评五四时期新文学与旧文学的论辩5.激进与保守——重评五四时期新文学与旧文学的论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小小说百家刘向阳论

当代小小说百家刘向阳论

当代小小说百家刘向阳论刘向阳小小说欣赏爱情是怎样淘来的姗姗自打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有烦恼过。

父亲是公务员,现在已经是正厅级。

母亲是大学老师,现在已经是正教授。

家境殷实,吃穿不愁,姗姗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

姗姗还是个漂亮得再不能漂亮的美女。

在幼儿园时,被称为芭比娃娃,上小学,被称为小婉君,到了中学,小刘亦菲的叫声不绝于耳。

姗姗不但美丽,还特聪明。

学校的书本知识根本不够她学,门门功课总是班级和同学年最优秀的。

在课外的钢琴班和舞蹈班上也抢尽了风头,在市里,甚至是在全国的少儿和少年的赛事上连连获奖。

一年小二年大,一晃,姗姗不仅成了亭亭玉立,人见人爱的大姑娘,还获得了全国最著名的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

工作也十分称心,在中关村的几家大型科研中心的激烈争抢中,姗姗轻而易举地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大型科研机构的一名科研人员。

按理说,这位一直备受娇宠和仰慕的大家闺秀在婚姻问题上也该是顺水顺风,信手拈来的事情,可连姗姗的父母都没料到,再过两个月,姗姗就28岁了,快奔3的女人,身边还没有一个如意郎君。

其实,从中学开始,姗姗就不乏男孩的追逐,到了大学,更成为男生围追堵截的目标。

可是,面对高举着“姗姗,我爱你”的大幅标语和999朵玫瑰的情人节礼物,姗姗毫不理会,淡然处之,心里连一丝涟漪都没有。

渐渐地,那些疯狂的男生开始变得理智了,退怯了。

到了她捧着博士学位证书离开大学时,为她送行的人群中,只有她的导师一个男人,而且还是个年届七旬的男人。

进入工作单位后,屁股还没有坐稳,父母的絮叨便接踵而来了。

母亲说,姗姗哪,应该考虑婚姻问题了,不要你可要嫁不出去了!父亲也说,我的宝贝女儿,爸爸早就为你把婚房准备好了,你也该为爸爸早些带回来个女婿呀,难道你还想守着爸妈一直到老吗?其实,即便没有父母的唠叨,姗姗也已经感受到了婚姻的危机。

在自己同学和朋友圈的闺密中,不仅人人名花有主,而且多数都当了妈。

看着人家怀里抱着娃,与爱人幸福相依的样子,姗姗真可谓是羡慕嫉妒恨。

小小说300篇鉴赏(第1卷)

小小说300篇鉴赏(第1卷)

小小说300篇鉴赏(第1卷)--------------------------目录汪曾祺:捕快张三周涛:过河幽兰:八爷冯骥才:苏七块曹乃谦:莜面秸窝里蔡楠:行走在岸上的鱼宗利华:越位杨瑞霞:一只羊其实怎样贾平凹:藏者红酒:跑龙套----------------------------汪曾祺:捕快张三捕快张三,结婚半年。

他好一杯酒,于色上寻常。

他经常出外办差,三天五日不回家。

媳妇正在年轻,空房难守,就和一个油头光棍勾搭上了。

明来暗去,非止一日。

街坊邻里,颇有察觉。

水井边,大树下,时常有老太太、小媳妇咬耳朵,挤眼睛,点头,戳手,悄悄议论,嚼老婆舌头。

闲言碎语,张三也听到了一句半句。

心里存着,不露声色。

一回,他出外办差,提前回来了一天。

天还没有亮,便往家走。

没拐进胡同,远远看见一个人影,从自己家门出来。

张三紧赶两步,没赶上。

张三拍门进屋,媳妇梳头未毕、挽了纂,正在掠鬓,脸上淡淡的。

“回来了?”“回来了!”“提早了一天。

”“差事完了。

”“吃什么?”“先不吃。

——我问你,我不在家,你都干什么了?”“开门,擞火,喂鸡,择菜,坐锅,煮饭,做针线活,和街坊闲磕牙,说会子话,关门,放狗,挡鸡窝……”“家里没人来过?”“隔壁李二嫂来替过鞋样子,对门张二婶借过笸箩……”“没问你这个!我回来的时候,在胡同口仿佛瞧一个人打咱们家出去,那是谁?”“你见了鬼了!——吃什么?”“给我下一碗热汤面,煮两个咸鸡子,烫四两酒。

”媳妇下厨房整治早饭,张三在屋里到处搜寻,看看有什么破绽。

翻开被窝,没有什么。

一掀枕头,滚出了一枚韭菜叶赤金戒指。

张三攥在手里。

媳妇用托盘托了早饭进来。

张三说:“放下。

给你看一样东西。

”张三一张手,媳妇浑身就凉了:这个粗心大意的东西!没有什么说的了,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我错了。

你打吧。

” |“打? 你给我去死!” I张三从房梁上抽下一根麻绳,交在媳妇手里。

“要我死?”“去死!”“那我死得漂漂亮亮的。

”“行!”“我得打扮打扮,插花戴朵,擦粉抹胭脂,穿上我娘家带来的绣花裙子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小小说百家论》之李利君论
(2013-04-04 19:49:01)
转载▼
标签:
百家
消费群
出版者
热心读者
宣言
文学路上的杂食主义者
杨晓敏
多年来,热闹的小小说领域,一直存在着这种相悖的现状:一方面是,一茬一茬的小小说写作者在批量涌现,以一种快捷灵便的方式,不断圆着自己的作家梦;另一方面是,真正对小小说文体进行探讨的人,却寥若晨星,致使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读了多年小小说之后,李利君顿觉豁然开朗:小小说原来这么有意思。

于是,在这一本叫作《小小说的九十年代后》的评论集里,李利君终于阐发了自己的多重视角和多维思考。

他不仅从容解构小小说的美学特质,而且系统分析诸多小小说作家的创作得失。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生活在改革开放前沿,又在当地的宣传机关任职,李利君透过小小说现象,有远见地预言着小小说的文化经营意义,并且意识到营造这一文化景观的读者、作者、编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只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才会出现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健康的文化产业。

小小说,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到了轻骑兵的作用。

通过略显粗疏的文字,李利君有选择地使用着连专业人士也容易忽略的新鲜词汇,梳理着一种来自民间的质朴的理性思辨。

其生动传神,以及频繁传导出的综合性的文学、文化信息,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李利君也写小小说,一篇《热闹》获奖并入选多种精华本,一度使他的文学创作才华得到彰显。

可以说,在李利君身上,糅合了一个忠实读者、一个业余作者和评论者、一个文化产业现象编外观察员的多种角色。

基于此,他称自己是一个“小小说的杂食主义者”,是恰如其分的自我定位。

在“文体研究”中,谈到小小说的现代机缘,李利君有感于纯文学出版和作家们所处的文学与市场环境,说出了一段颇有见地的话。

他说:“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一种为纯文学争气的方式,一种靠自己的智慧获得利润空间和体面的方式,一种按大众审美趣味与纯文学之间内在关系和科学地运作的方式,一种最终以自己的强力,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消费者的经营方式,就在中国期刊纷纷落马的背景下,走到前台,浮出水面,唱响了刚强、向上和前进的旋律。

它既不是靠降低自己的品位,也不是靠出卖自己的阵地,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作品,靠自己的智慧,在高歌猛进——这就是小小说。


我们不妨把这一段话看成是“当代小小说宣言”。

对于30多位小小说作家的悉心研究,李利君倾注了自己的真切感受。

一种平等的
朋友式的评头论足,几乎是零距离的心绪交流。

与其说是审视别人,不如说就是剖析自己。

正因为李利君也写小小说,所以才能理解别人在创作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

正因为长期追踪别人的创作历程,才能有画龙点睛式的独到见识。

他读许行时,说“眼前总闪动着三国时的那位老将黄忠”,说白小易的作品“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感受”,说谢志强走的是“魔幻小小说”路子,说刘建超的选材令人“眼花缭乱”,珠晶的构思让人“心乱如麻”,说戴涛玩的是“绕来绕去”的游戏,说李永康属于性情深处的写作,说陈永林所有的作品都体现出“故事中心主义”,等等,可谓一语中的。

然而,我更看重的是这种给人“送温暖”的态度。

李利君在评介这些文友时,总是褒大于贬,多给赞美。

这一和风细雨式的评判,洒进写作者心里,犹如春天里的几许温馨。

我们每个人,当然包括那些采花酿蜜、集腋成裘的小小说作家,在生活或者写作道路上,是需要来自外界的鼓励的。

许多情况下,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人产生意外的感动和动力。

不要说是一篇小小说,即使是一部长篇小说,有时也需要掏红包才能博得一些“名流”无关痛痒的评论文字,而这些一贯被权威部门权威人士忽略的小小说写作者,于不知不觉中,被李利君毫无任何功利地真心爱上一回,该是酷夏的一缕清风和沙漠里的叮咚泉音了。

据我所知,不少小小说作家是视李利君为写作知己的。

李利君之于小小说,无论评论还是写作,都属于典型的业余爱好。

他和绝大多数的小小说作者一样,有自己从事的日常工作。

正是这种偏爱或曰兴趣,才演绎出人生的一段精彩华章。

因为那些并不闪光的字眼,支撑着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淡无奇的日子,带给我们的,是滚滚红尘中的传奇意味和简单快乐。

在《技巧研究》和《评论何为》两章里,李利君并没有一味地为小小说或写作者唱赞歌。

他对小小说文体的精微见解,对小小说作家队伍和创作上的负面影响或者多种顽疾的提醒,是自己多年阅读、写作和思考的结果。

他说:“技巧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宝藏。

一个勤奋而又充满创造精神的作家,是可以在成文的规则之外,探索出新的、成功的表现方法的。

”这无疑也是对时下作品数量多、精品少和有着模式化、雷同化的小小说写作,提出的另一种警示。

一种新文体,之所以能在20多年来势成燎原,肯定有它内在的科学规律。

从弱小到壮大、从粗糙到精致,小小说在走着一条不断自我完善的道路。

唯有创新,小小说才能永葆鲜活的容颜。

李利君谦虚地讲,自己是以指手画脚的身份进入小小说世界的,其实这偶然一得,已注定他一生与小小说结缘。

李利君的不同凡响处,还在于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营造小小说现象的刊物、编者的经营群体。

文化产业的提法是近两年才叫响的。

文化如何走向市场,如何在保持文化产品的优良质地的同时,又能赢得大众阅读市场,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是上自国家政策、下至基层经营者都在思考、实践的重大课题。

李利君从小小说现象中,敏锐地意识到它蕴含的潜在的市场价值。

他认为,郑州的百花园杂志社,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是一个执鞭的早行人。

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出版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营者。

一般意义上的出版者和经营者,只关心发行量就够了。

在某种意义上,百花园杂志社已成为小小说的“传教士”。

他一直在密切注视着《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围绕小小说所作的全部努力。

他还认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消费群不是天生的,而是培育出来的。

对于小小说来说,作者和读者都是消费群。

或许,小小说留给李利君咀嚼的东西太多,他注意到小小说领域数年坚持的征文、笔会、评奖和编书等公益性活动,注意到小小说类刊物精心打造的新颖创意:读者星空、倡导者说、编辑手记、感言寄语等,他都给予了一如既往的肯定。

我个人所知,小小说理论大厦的建构,几乎凝聚了我国老中青三代优秀作家、评论家的心血与智慧:有王蒙、冯骥才、林斤澜、汪曾祺等,撰写妙笔生花的小小说言论;有阎纲、吴泰昌、雷达、胡平、南丁、丁临一、王晓峰等,在长期关注和参与小小说活动中,引发的有责任感的小小说评述;有江曾培、凌焕新、刘海涛、郑允钦、顾建新等,数年如一日对小小说(微型小说)坚持的审美拓荒;有邢可、郭昕、冯辉、寇云峰、王中朝等,在倡导
和规范小小说文体中,所进行的理论建设;有谢志强、侯德云、李永康、宗利华、雪弟、宋子平、邓洪卫、任雪山、石鸣、刘建超等,不断总结创作实践,摸索写作技法,所投入的巨大热情。

李利君在小小说文体研究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作为李利君的朋友,有时,我和他同样在想,小小说究竟还能走多远。

新时期的诗歌、短篇小说、散文热后,中、长篇小说也曾一度兴盛,又都在达到巅峰后趋于平静,甚至走向冷落。

小小说在民间兴起,已有长达十余年的繁荣。

现在,文化产业正处于发轫之时,以经济效益为重要指标的文化市场运作,加上急功近利的写作者心态,很容易削弱精神产品的质量。

令人欣慰的是,小小说已经创造出文体成果和经营上的奇迹。

不管今后它的走向如何,可以相信,有众多像李利君这样的热心读者、作者、评论者和编者,应该说,小小说还是幸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