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 第八讲

合集下载

8《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8《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大美无形——《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联读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妙处,并能灵活运用;2、探究美的内涵,加深学生对美的认识,并初步学会创造美;3、感受革命者伟大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2、感悟小说中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对美的深入理解与全面认识课时安排:一节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江山如画”来叹咏山河美,白居易用“回头一笑百媚生”形容杨贵妃的容颜美,曹雪芹用“堂前黼黻焕烟霞”形容服饰美,生活中的美有很多?那么,什么是大美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美无形——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八课联读》去探究美吧!二、活动一:探美1、欣赏音乐播放曲目1:《在那遥远的地方》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播放曲目2:《最美》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你的坏,你的好,你发脾气时噘起的嘴喔…2、思考:(1)以上的曲子都和“美”有关,“美在以上曲子中表现为什么?预设:容貌美、姿态美(2)容貌姣好、姿态迷人就一定很美吗?三、活动二:问美1、阅读《小二黑结婚》:(1)在中,三仙姑准备区委,是怎样打扮自己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大家找出相关文字,并集体朗读。

她吃完了饭,换上新衣服、新首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粉,加了几件首饰。

(外貌描写)(2)三仙姑今天是精心把自己往美的打扮,那么,众人都是什么反应?区长:区长问:“你今年多大岁数?”三仙姑说:“四十五。

”区长说:“你自己看看你打扮的像个人不像?”小闺女:这时,门边站着一个老乡十来岁的小闺女嘻嘻笑了。

刚才跑出去那个小闺女,跑到外边一宣传,说有个打官司的老婆,四十五了,擦着粉,穿着花鞋。

临近的女人们:邻近的女人们都跑来看,挤了半院,唧唧哝哝说:“看看!四十五了!”“看那裤腿!”“看那鞋!”(3)听了大家的评价,三仙姑后来怎么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继续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美学第八讲

美学第八讲

美学家们不是曾经争论过美人的身高是不是 人类高度的平均值吗?这点在这里可以得到 解释。在原始灵长类→高级灵长类→人的猿 类祖先→猿人→古人→新人的进化序列中, 动物整个进化趋势是大型化。近年来的统计 数字表明,人的平均高度还在增长。这一定 与人类择偶时的喜高心理有关。也就是说, 美的高度高于人类的平均高度。理想美人的 上述种种特征,均与人的猿类祖先的相貌相 逆!
黄金矩形:(1)躯体轮廓:肩宽与臀宽的平均数为 宽,肩峰至臀底的高度为长;(2)面部轮廓:眼水 平线的面宽为宽,发际至颏底间距为长;(3)鼻部 轮廓:鼻翼为宽,鼻根至鼻底间距为长;(4)唇部 轮廓:静止状态时上下唇峰间距为宽,口角间距 为长;(5)、(6)手部轮廓:手的横径为宽,五指并 拢时取平均数为长;(7)、(8)、(9)、(10)、(11)、 (12)上颌切牙、侧切牙、尖牙(左右各三个)轮 廓:最大的近远中径为宽,齿龈径为长。
在动物的面部,最重要的是嘴,其他器官则 服从于嘴。人的面部,最重要的则是额头、 眼睛,因为它是理性的象征。其他器官通通 处于辅助的地位。也正是因此,作为联结面 孔上下部的桥梁,鼻子的重要性就无法忽视。 塌鼻子之所以丑,是因为从外观上看它中断 了与额头的联结,使鼻子更多的属于嘴巴的 进食功能,令人产生肉欲、粗俗的联想。 “希腊式的鼻子”之所以美,则是因为它与 额头的联系更为明显。
一 人体美的表现
严格地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美, 美都是社会性的,文化的,所以我们不提 自然美。
人的自然形态表现出来的美,即人的外 在的形体上的美,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 后天的因素。先天的因素如身材的高矮, 五官的形状等;后天的因素如体型等。
人体美的一般看法
1、五官端正清秀 主要是眉与五官轮廓及面部形状 要素:对称、分明

#早读#348《中国美学十五讲》

#早读#348《中国美学十五讲》

#早读#348《中国美学⼗五讲》♥今天是⼩⼀⼤书建群的第548天编辑按:“中国美学是⼀种⽣命安顿之学”,既有⽣命之上的超脱,⼜有物我合⼀的适意。

中国美学富含哲思,它流变道、禅、儒、骚以及⽓化哲学各家,不变的核⼼是⽣命超越;它返璞归真,强调先有知识内化于⼼,再有于外的万物体验,终达天⼈合⼀。

周⽇⽩⾊思考⽇,⼜逢15号,早读者MM⾖⽤15讲为你打开中国美学之门,⽤智慧玩味万物之美。

#早读#348 2017年1⽉15⽇星期⽇《中国美学⼗五讲》,朱良志著⼀、背景介绍《中国美学⼗五讲》:中国哲学是⼀种⽣命哲学,它将宇宙和⼈⽣视为⼀⼤⽣命,⼀流动欢畅之⼤全体,⽣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

在此基础上产⽣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命体验和超越的特点。

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强调返归内⼼,由对知识的荡涤,进⽽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我和万物为⼀体,从⽽获得灵魂的适意。

中国美学是⼀种⽣命安顿之学。

作者简介:朱良志,1955年⽣,北京⼤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师。

主要研究⽅向:中国美学、中国艺术。

主要作品:《⽯涛研究》、《中国艺术的⽣命精神》、《扁⾈⼀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讲》等。

⼀句话推荐:彼岸书店推荐图书之⼀。

⼆、精彩摘录1.⼋⼤⼭⼈有段题画跋道:“镜⼏明窗,焚⾹掩卷,每当会⼼处,欣然独笑,客来相与,脱去形迹,烹苦茗,赏⽂章,久之霞光零乱,⽉在⾼梧,⽽客在前溪,呼童闭户,收蒲团,坐⽚时,更觉悠然神远。

”我分明在⼭⼈的⼀草⼀⽊,⼀⽠⼀芋中,看到了霞光零乱、⽉在⾼梧。

2.“流光容易把⼈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时间⼀刻不停地流淌,亘古如斯,⽽时间背后隐藏的不变因素同样亘古如常。

它是永恒的,不可更易的,青⼭不⽼,绿⽔长流,樱桃⼀年⼀年地红,芭蕉⼀度⼀度地绿。

沈周题画诗所谓“荣枯过眼⽆根蒂,戏写庭前⼀树蕉”。

天地⾃其变者观之,万物⽆⼀刻之停息,⽽⾃其不变者观之,⼭川⽆尽,天地永恒,春来草⾃青,秋⾄叶⾃红。

美学精讲8课件

美学精讲8课件

一、中西美育观的源流二、美育的内涵三、美育的特点四、美育的功能五、美育的目的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美育: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

狭义美育:专指与智育、德育和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了解第一节 中西美育观的源流一、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1、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舜时代以乐感化,如《尚书·舜典》。

2、 西周时礼乐纳入教育。

3、《乐记》中就已经开始强调美育潜移默化的感染功能。

一、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4、先秦儒家,审美活动的目的,则多指实现以下两种和谐:一为天人关系的和谐;一为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

5、建安时间,徐幹首次提到了“美育”一词,这时的美育仍是道德教化的工具,和德育不可分割,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

一、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6、魏晋时期:审美开始摆脱礼法的束缚,直接发现了山水之美,欣赏人的个性之美,美育不再只是教化的一部分。

美育逐渐与道德教化有了不同的内涵和领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7、宋代:朱熹: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朱熹“消融查滓”(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的过程。

这种说法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朱熹一、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8、明清时期: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小说、戏曲论著中。

金圣叹要求读者能够“见文观心”李渔指出戏曲要情节离奇,文词警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

9、近代,由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倡导,美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1901年在《哲学总论》),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梁启超: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

认为美育是“趣味教育”。

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

其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尊重生命,传承“美”——《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朱良志教授的著作《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美学,让我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如何在哲学的思辨中欣赏美,传承美,创造美。

全书以十五讲三个单元为划分。

前五讲分别从道家、禅宗、儒家、骚客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

中国美学离不开哲学,道家“游鱼之乐”的会同万物,佛家“不二法门”的物我合一,儒家“逝者如斯”的时时如新,古代骚人的自怜精神,气化流行的气话哲学。

朱教授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从不同哲学角度上美从何来,什么是美,美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让我对中国美学的根源有了更有层次、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以中国美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学,我们的文字何尝不是在追寻生命超越的美。

生命超越最根本是尊重生命,回到语文教学,想要引导学生阅读美、欣赏美、创造美,就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

比如道家讲究物我相通的观点,是将自己融入到世界万物中之中,不分彼此。

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诗人何尝不是将自己融入自然,在物我相通的境界中看待自然、欣赏自然。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诗人与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朋友,这种与万物相融相即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诗意的选择,其根本是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对生命的尊重。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句诗写出的不仅仅是景物,更些出了泉眼与泉水之间的无声之爱,树、阳光、池水之间的柔情。

这种写法,不是简单的拟人。

拟人只是局部的修辞,只是暂时地把事物看作人。

而杨万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世间万物,在他的眼中万物有灵,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他们之间也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这是物我相通,物物相通,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再以美学的角度看待王维的诗,无论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抑或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美学》PPT课件(第1-8讲)

《美学》PPT课件(第1-8讲)

(2)美学思想是在审美实践(包括审美创 造、审美欣赏)中产生的。人类的审美 活动是美学思想产生的沃土。 古希腊:柏拉图的‚灵感说‛ 文艺复兴:达芬奇的‚镜子说‛
(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美学是在美学思想的积累和发展基础上 在18世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1735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 默想录》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 诞生标志:1750年鲍姆嘉通《Aesthetik》第 一卷出版。 鲍姆嘉通:‚美学之父‛ Aesthetik(德文) Aesthetica(拉丁文) Aesthetic(英文) 直译:伊斯特惕克; 意译:美学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仰韶文化

抽象图案:几何纹样与具象图案相 比是对生活形象的简化、抽象,通 常不以再现为主要目的,充分体现 了人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像力,含 义模糊,装饰性更强,有图腾含义, 具有独立审美价值。
涡纹双耳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

总之,彩陶是人类自觉的审美创造 的产物。自觉的审美创造本身就是 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所以,人的 审美意识是在生产劳动中觉醒、成 熟的;事物的审美价值是从实用价 值中逐渐独立出来的。
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在关系‛ 外在于我的美:真实的美(形式美) 关系到我的美:见到的美(主观的)

真实的美:由事物内部关系所决定。 相对的美:从事物和事物比较的相对关系 中产生。
(三)德国古典美学
1、康德( Kant 1729-1804) (1)生平、著述 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 大学广泛学习物理、数学、 哲学、神学等 1746-1755做家庭教师 1770升为教授 1779退休,继续著述 著作:三大批判

创造因 最后因:神的目的 神:形式的形式 形式先于质料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

第一讲1.中西方对宇宙美的欣赏有什么区别?中国人观照宇宙的方法和西方大不相同。

由此形成了中西审美意识和艺术意识的重要区别。

西方人向宇宙作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要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

西洋人站在固定的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而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遥望着一个目标而绸缪往复。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

同是观照宇宙的美,中国人和西方人竟有那样的不同,根本原因是由于宇宙意识的差异。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事物自身的美是自在之美,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是自为之美。

自为之美总是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是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而不符合那一种效用。

3.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式”?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和其他事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的本质特征,而这一系列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理式。

柏拉图的理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发现,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式的作用,导致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他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因素,由于这种普遍因素的存在,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

美的理式的四个特征。

第一,永恒性。

第二,绝对性。

第三,单一性(一类中只有一个)。

第四,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

4.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亚里士多德否定理式的孤立存在,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在事物本身中寻找美的根源。

有两个重要观点:第一,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第二,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徘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然而在美学上,他多持唯物主义观点,从客观现实和事物自然属性上寻求美的方向。

5.分析“美是价值”的命题。

美作为价值,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外部形式;第二个层次是事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这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由事物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

《美学》PPT课件(第1-8讲)

《美学》PPT课件(第1-8讲)

2、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英 国经验主义集大成者。 著作:《人性论》、 《论审美趣味的标准》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快感说——美的实质 美不能定义,只能凭感觉认识。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 种不同的美。” 美就等于美感。 “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 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本质。”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A、从实现美的途径角度讲:美是由适 当比例构成的客观事物的内在和外在 关系的总和。(《物理学》) 关系:指适当的比例,有内有外 美是客观存在
B、美的形式标准:“秩序、匀称与明确” (《形而上学》) C、美的效果:由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性。 (《诗学》) 《诗学》第7章
(二)中世纪
二、认识论阶段
不再执著于美的本体论研究,一切 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思想着、感受着 和知觉着的主体”,从主体对美的思考 和感受中探讨美的一般规律。 (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代表:荷迦兹、休谟 特点:认为一切认识从经验开始,采用 经验归纳法研究问题。
(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 代表:鲍姆嘉通、狄德罗 特点:怀疑一切,认为理性是判断认 识真理性的标准,只靠感性直觉不能 认识真理。 (三)德国古典美学 代表:康德、席勒、黑格尔 特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调和。
(2)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式的不同: 绝对精神 最高真实 在现实中 发展变化 理式 唯一真实 与现实割裂 永恒不变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是理念的 感性显现”(《美学》第一卷142页) A、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理念 形式:感性形象
强调了美和真的统一。“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是对康德过分强调纯粹形式的批判。
3、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数量的崇高主 要涉及体积 • 力量的崇高指 巨大的威力, 同时我们心中 有足够的抵抗 力和这种威力 抗争。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
• 对于康德的崇高 在于体积巨大的 观点,受到后人 的批评。英国的 勃拉德莱在《牛 津诗学讲义》中, 就举了俄国作家 屠格涅夫写到的 麻雀抗拒猎狗的 例子反驳康德的 这个观点。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 重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重视, 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时欧洲普遍进入资产阶 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礼 的封建贵族文明感到厌倦,他们向往粗犷的大自然,追求 惊心动魄的境界。自然界中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族上流 社会无法体验到的。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 罗在《论剧体诗》里说:“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 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 他宁愿哪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风暴雨 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巨 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这里,巨大的、粗犷的、 野蛮的气魄就是崇高美。
• 希腊诗人荷马曾经创作两部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由于年代久远,荷马创作这两部史诗的确切日期已经无从查考。 公元1世纪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比较这两部史诗时,认为《伊利 亚特》创作于荷马才华全盛的时代,而《奥德赛》则是荷马晚年 时期的作品。原因是,《伊利亚特》全篇生意蓬勃,而《奥德赛》 以叙事为主,“这是暮年老境的征候”。“在《奥德赛》里,你 可以把荷马比拟落日,壮观犹存,但光华已逝了。” 朗吉弩斯 因此诗意地将仍然壮观、却不再热情的《奥德赛》比作“退潮的 沧海”。
•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18世纪英国美学家 博克。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比如, 浩瀚的海洋、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让人 有可怖的感觉,因而引起崇高感。而优美的事物共同的特点是可 爱。博克认为,这些可爱的事物是能够引起人的怜爱或类似爱的 情欲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荷马
电影《特洛伊》中的“木马屠城”源自《荷马史诗》
电影《特洛伊》剧照
一、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 朗吉弩斯之所以认为《伊利亚特》创作于荷马才 华全盛的时代,而《奥德赛》是荷马晚年时期的 作品,原因是他认为《奥德赛》不如《伊利亚特》 那样具有磅礴的热情和崇高的风格。他的这种观 点是在《论崇高》一书中提出来的。 •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 为审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第八讲
《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
• 我们曾经讲过,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 美和艺术美。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 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优美、崇高、悲和喜 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 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 下面我们讲崇高这个审美范畴,下一讲讲悲这个审美范畴。
•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一部修辞学著作,希腊罗马的修辞学不 是现代意义上关于作文的艺术,而是关于公开演讲的艺术,讲究 语言的自然、简洁、严肃和崇高的风格。 • 修辞学的传统主要注意形式,而朗吉弩斯提出的崇高更加重视精 神状态、表达的真诚和力量,这体现他对于同时代修辞学家的超 越。当然,朗吉弩斯并不否认表现崇高的方式、规则的重要性。
•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但是与崇高近似的 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 各种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以分为阳刚之美 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性美。“骏马西风塞北”是刚性美, “杏花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是阳刚之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 这里的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优美或秀美,是 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1、崇高的特征
•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 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 事物中。他在《论崇高》中写的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 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 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还有 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可是与我 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在爆发 时从地底抛出巨石和整个山丘,大地上还因此流起火的河流,那 样的景象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溪流
溪流
海洋

火山
•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 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 的奇异。 • 崇高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中。朗吉弩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 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比如, 《论崇高》里通篇充满了对意志远大、激越高举、慷慨磊落的人 格的赞赏和对和琐屑无聊、心胸狭窄、墨守成规的人格的鄙夷。
• 对人的感情能够产生强烈的效果,是朗吉弩斯评价不同作家 或者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的优劣的首要标准。按照这样的标 准,他评价了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尽管荷马 是朗吉弩斯最钟爱的诗人,但他仍然认为《奥德赛》不如 《伊利亚特》,原因在于前者不如后者那样能够激发磅礴的 热情,让人惊心动魄。 • 根据同样的标准,朗吉弩斯对希腊雄辩家狄摩西尼和罗马雄 辩家西塞罗进行了比较。我们知道,西塞罗是罗马第一雄辩 家,然而朗吉弩斯认为他不如狄摩西尼。他认为,西塞罗铺 张,狄摩西尼崇高,铺张以数量和广度见长,崇高则以强度 和深度取胜。也就是说,西塞罗的论证也许是长篇累牍,旁 征博引,看似雄辩,而狄摩西尼的演说字字珠玑,具有深度 和强度,往往是一语中的,引起人的强烈共鸣。对此,朗吉 弩斯作了很形象的比喻,说西塞罗的雄辩如“野火燎原”, 四面八方地燃烧,广度有余,力量、速度和深度不足。狄摩 西尼的雄辩“宛若电光一闪,照彻长空”,能够产生雷霆轰 击的效果。
• 既然崇高的效果是“不可抗拒的”狂喜,是人的理性所不能把握 的,是感性的一种感情,因此朗吉弩斯就承认了它是非理性的, 这相对于从希腊罗马美学中培育出来的审美知觉的理性主义理论 是一种偏离。因为雄辩家要把“感情灌输到旁听者的心中,引起 听众的同感”,要完全迷住听众的心情,引发听众的狂喜,这种 狂喜是一种热情,包含着非理性的、迷狂的成分,“它仿佛呼出 迷狂的气息和神圣的灵感”,这就引发出艺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 命题――想象。在朗吉努斯那里,想象是一种充满激情、心驰神 往的现象,这样理解的想象已经很接近于近代欧洲美学中的想象。 因此可以说,朗吉弩斯是一位很有天分的先知先觉的美学家。
• 西塞罗是罗马第一雄辩 家,然而朗吉弩斯认为 他不如狄摩西尼。他认 为,西塞罗铺张,狄摩 西尼崇高,铺张以数量 和广度见长,崇高则以 强度和深度取胜。
西塞罗
• 狄摩西尼的演说字 字珠玑,具有深度 和强度,往往是一 语中的,引起人的 强烈共鸣。 • “宛若电光一闪, 照彻长空”,能够 产生雷霆轰击的效 果。
2、崇高的效果
• 对于崇高的效果,朗吉弩斯在《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话:“天 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 到森罗万象的宇宙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加盛会,要我们做造化 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誉的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的 心灵中植下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 事物的渴望。” • 这段话表明,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 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身 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而提 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
• 博克认为,崇高 的事物有共同的 特点,就是可怖。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同时也夹杂着 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 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 去接近它,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 博克还看到丑和崇高之间的某种一致性,这是值得注意的。丑本 身不一定崇高,但是丑和引起强烈恐怖的那些性质结合在一起, 就会显得崇高。在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中,丑这个审美范畴受到 高度重视。
•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分为两 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荒野 的崇山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力 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 种威力抗争。康德这里说的“另一种抵抗力”,是指人的勇 气和尊严,因此,是一种道德情操。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体 积巨大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英国的勃拉德莱在《牛津 诗学讲义》中,就举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到的麻雀抗拒猎 狗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个观点。一只幼小的麻雀从巢里掉下 来,猎狗想去吃它,为了护雏,老麻雀羽翼怒张,奋不顾身 地与猎狗对峙,猎狗竟然望而却步。麻雀的英勇和它的体积 不相称,所以,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崇高的主要因素。
•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成为若干年 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他们以此反对新古典 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 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和激情。 •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的强调,在 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 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则向精神实质的转变, 对艺术作品的分析由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变为具体作品的分析和比 较,在创作方法上则由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转变为追求宏伟的精 神气魄的浪漫主义倾向。
• 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也有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姚鼐 列举的刚性美的对象有:雷霆闪电、崇山峻岭、对于人来说如凭 空远眺、万千将士勇猛杀敌等等;而柔性美的对象有:云、霞、 清风、烟雾、幽静的山林里潺潺的溪水等等。朱光潜先生在《文 艺心理学》第十五章《刚性美和柔性美》里就援引了姚鼐关于阳 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这是朱光潜我国系统论述崇高这个审 美范畴,对崇高和秀美进行比较研究的最早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