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北京报纸记忆
我与老报刊收藏

我与老报刊收藏
李润波
【期刊名称】《中国档案》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2004年4月18日,我的“世纪阅报馆”在北京市平谷区档案馆开馆,半年多来,已陆续接待了6000多热心历史的观众。
大家观看完展品之后,感到很惊奇:这么多不同历史时期的老报刊,简直就像阅览一部完整的历史画卷!同时又有人感到诧异:几万件历史老报刊,是怎么收集的呢?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李润波
【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101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2
【相关文献】
1.现存东莞老报刊收藏情况调研与搜集利用的思考 [J], 罗婉娜
2.图书馆应重视古旧书报刊收藏--兼谈《中国古旧书报收藏交流指南》 [J], 许馨
3.觅百年报章观世纪风云——我与历史老报刊的收藏缘情 [J], 李润波
4.故纸藏事探情缘——访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主任李润波 [J], 薛续友
5.重视收集报刊丰富馆藏资料——沁源县档案局收藏行业报刊50余种 [J], 王振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纪录片《北京记忆之金梭银梭》

《北京记忆》之金梭和银梭文革结束,百废待兴,就像《金梭和银梭》的歌词一样:“……金梭和银梭,日夜在穿梭日光如流水,督促你和我年轻人别消磨珍惜今天好日月,好日月.金梭和银梭,匆匆眼前过光阴快如箭提醒你和我年轻人快发奋黄金时代莫错过,莫错过……”片子一开始借用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家谌容发表过的一个超现实主义小说为引子,文革后人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想要挽回那失去的十年。
从衣食住行精神等各个方面将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和寻求改变突破的真实状态呈现出来。
突破一:集体企业和个体户出现1979年。
返城的知青和城中的待业青年致使北京增加了40万年青人。
于是由亟待解决工作的现实问题引出了当年的一部纪录片,《一个中年人的自述》。
片中的主人公尹盛喜在国家刚刚允许成立集体企业的时候,放弃街道办事处的正式工作,带领待业青年白手起家,创立集体所有制公司,卖起了大碗茶。
而1980年《北京晚报》也报道了本市第一家个体经营的悦宾饭馆开业的事情。
片中选取的两位主人公他们的经历在当时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们的做法不仅为待业青年提供了工作,甚至带动了当时的商业发展。
突破二:重视饮食文化北京烤鸭恢复“全聚德”老字号,而《北京画报》也史无前例的用三个版面介绍这种美食。
北京四联理发店也让国人开始了不一样的尝试。
《北京画报》对北京烤鸭三个版面的宣传让国人开始重视这传承了百年的美食,很多山西的年轻人不惜坐火车来品尝这美味,四联理发店和一些外国电影给国人尝试新鲜事物的机会,北京乃至全中国开始以一个新姿态去接受和包容外来事物。
突破三:报纸开始关注民生停刊十三年的《北京晚报》新增许多贴近生活的新鲜元素。
1979年末,胡明朗记者的新闻《怎样消灭取奶“长龙”》,排长队取奶的问题得到解决。
《北京晚报》不再仅仅关注政治,新闻也开始关注民生,政治对媒体的束缚小了,国人的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放,这是从精神层面的大跨越。
突破三:国人开始关注“文明”1980年。
电影《牧马人》描绘了北京饭店的豪华,而一位外国记者在饭店遭遇冷漠服务的事实又将国人的文明弊端暴露出来,电影《乘车记》和摄影记者司马小萌的照片都披露了城市文明,同时《乘车记》又将青年男女突破束缚大胆跳舞的呈现出来。
【老照片】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影像

【老照片】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影像翁乃强先生翁乃强,1936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一个爱国华侨的家庭,父亲翁福林日本南侵前开过照相馆、广告公司、电影公司。
翁乃强由于受家庭影响,12岁就师从侨报《生活报》摄影记者周昌平学习摄影基础并酷爱美术。
1951年,回国就读于北京育英中学。
1954年进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就读,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
1964年,分配到《人民中国》杂志社日文版从事美术摄影工作,曾任杂志社编委、主任记者。
1980年,先后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
1986年,作为创会会员加入了中国华侨摄影学会,任副会长。
1990年,调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筹建摄影工作室任副教授,1993年,被评为教授。
1996年,作为创会会员加入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任会员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1.1965年,走街串户的'背篓商店'在和顾客交易。
翁乃强/摄。
2.1966年,看宣传海报。
翁乃强/摄。
3.1966年,解放军战士走过天安门。
翁乃强/摄。
4.1966年10月1日。
翁乃强/摄。
5.1966年,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翁乃强/摄。
6.1966年,天安门下的群众。
翁乃强/摄。
7.1966年。
翁乃强/摄。
8.1966年,教唱语录歌。
翁乃强/摄。
9.1966年,长安街上的宣传画。
翁乃强/摄。
10.1966年,打倒苏修。
翁乃强/摄。
11.1966年10月1日。
翁乃强/摄。
12.1966年,火车上的串联学生。
翁乃强/摄。
13.1966年,在游泳活动中,“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的标语牌。
翁乃强/摄。
14.1966年。
翁乃强/摄。
15.1966年,毛主席向群众挥手致意。
翁乃强/摄。
16.1966年,学生大串联到卢沟桥,前队的学生在桥上写字给后队提示方向。
翁乃强/摄。
17.1966年,在农村水利工地做宣传演出。
翁乃强/摄。
18.1966年,教农民读毛主席语录。
翁乃强/摄。
19.1966年,走长征路。
中国生活记忆之60年代

本书总顾问于光远1915年7月出生,上海市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理论处处长。
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现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4年至1982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75年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之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1977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
他是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哲学、经济学。
也涉猎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现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院士。
本书顾问陈士能1956—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学员。
1958—1964年,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高分子合成工艺学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
1984年9月任国家轻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91年7月任贵州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1993年1月任贵州省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
1996年7月任国家化学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正部长级),兼任化工部机关党委书记、中国昊华化工集团党组书记。
1998年3月任国家轻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正部长级),任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主任。
2001年2月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现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
陈士能同志长期从事轻工、化工行业的生产、研究、管理工作,很重视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致力于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研究和推进。
陈士能同志还担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高级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及中国家电协会、塑料协会、皮革协会、造纸协会、家具协会、香化协会、制笔协会、糖业协会、文房四宝协会、工艺美术学会、照明学会等协学会的名誉会长、名誉理事长。
60年代北京报纸记忆

60年代北京报纸记忆“看报,看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一清早儿,听见这吆喝声,京城的老百姓都知道,当天的新报纸上市了。
想当年北京前门大栅栏一带,一个蓄着长胡子卖报者浑厚的吆喝声,曾吸引来多少老读者买报,又给人们留下多少挥之不去的印象。
说起20世纪60年代,从初期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苏联专家的撤退,到国民经济的衰退以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些不正常,国家那段时间遭受了不小的波折。
“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排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并且拍成了电影。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记得,片头有一段观众入场的镜头,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衣着服饰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社会真是蒸蒸日上了。
别的不说,仅就报纸而言,最明显的是停刊减版的现象大为减少,像《人民日报》都曾经每天只出四版,《北京晚报》周一停刊一期,为什么?因为纸不够用。
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报纸出版基本正常了,内容也越来越活泼,像《中国青年报》有一年春节还出过四色套印的彩色报,开了多色印报的先河。
当时普通人家里基本没有电视机,小半导体收音机也是稀罕物,人们要想了解国内外大事,报纸是最主要的渠道,权威性也强。
但要想在邮局订一份报纸,限于印量,有的报纸必须凭订阅证,而即便真能订上,整订一份大报全年也得小20块钱,不是小数,所以不少人习惯于零买报纸。
当时报纸零售品种不是很多,不像现在,时事政治、体育文艺、生活知识、天文地理,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主要也就是《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体育报》、《北京晚报》、《广播节目报》这些。
中小学生看的《中国少年报》、《新少年报》基本上都要在学校集体订阅、分发,街上很少零售。
当年最神秘的就是《参考消息》,像秘密文件一样,领导才能看,最起码也得是国家正式干部,多少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也难怪,《参考消息》都是选登境外大通讯社的消息,按当时的说法,就是美帝、苏修、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通讯社的新闻,加上原汁原味刊登,哪能随便流传出去?谁能想到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参考消息》,愿意怎么参考就怎么参考。
一个世纪,十个年代(一)记忆:一九一四年~一九一八年

一个世纪,十个年代(一)记忆:一九一四年~一九一八年作者:君特.格拉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写道:“1900年以后的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教士如加尔文·马蒂尔拿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对比说:‘那个时候一切都是死的,停滞的,现在一切都是活的,动的。
’”传媒就是一例。
1901年后中国参与了世界范围的大众出版物的普遍崛起,诸如国际新闻的报道,书籍杂志的大量出版。
1900年,城市里的有文化的人已有成百种小说供阅读消遣。
主要的新事物是翻译西方的作品,出版新闻和时事评论,并且发行到农村中的上层读书人。
在改革的背景中,特别在上海,新闻出版增长很快,促进新思潮在各大城市迅猛传播。
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宣传革新运动的思想。
同年商务印书馆创立,成为给广大平民提供新文化的出版社。
它开始出版教科书和一些宗教书籍,并建立起一个现代图书馆和研究部。
1911年,它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华书局创建。
上海的外文报纸肇始于1850年的《北华捷报》,后来它又出版了中文版。
1872年一个英国人创办了《申报》。
这家成功的企业在19世纪80年代出了《点石斋画报》,用木刻版画报道新闻,解说各种新事物。
上海新闻事业发展很快,两三种主要报纸发行量达5万份(20世纪30年代达150万份)。
它们参加到现代世界报纸的行列中来,在北京派有常驻记者,以电报传送国内新闻。
蓬勃发展起来的不但有1901年至1911年间满清王朝革新运动的严肃的政治讨论,还有新兴的现代小说。
上海报纸辟有专栏或出专刊讨论教育、科学以及妇女地位问题。
它们发现长篇小说连载能够增加读者。
城市读者多了,提倡改革的报纸和革命的报纸也有了“娱乐版”。
爱情小说、侦探故事、武侠以及初期的科学小说,都开始吸引城市中产阶级读者。
第一次谈话:关于1914年我们的第一次谈话开始得很不顺利。
两位“时代的见证人”努力向我表现他们保持良好的魅力。
后来,我引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经常唱的一首歌《弗兰德的死亡舞蹈》里的开头几句:“死亡跨着一匹黑色的骏马,头戴一顶不透明的帽子。
2020高考作文素材:老报纸的价值

2020高考作文素材:老报纸的价值旧报纸,若是卖给收废品的,一斤大约三四毛钱。
但上海吴江路就有一家老报纸馆专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和《文汇报》等老报纸,上世纪60年代的普通报纸,每张要卖218元,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普通报纸,每张也要卖128元。
那些按理说没有收藏价值的普通旧报纸居然还卖得挺火。
原来,商家打出的宣传是这样的:为自己或者是亲人卖一份生日老报纸吧!颜色已发黄的老报纸配以充满怀旧情调的包装,就有一些历史韵味。
顾客主要是二三岁的上海市民,他们或者购买自己出生那一天的报纸,看看自己出生那天世界发生了哪些事,或者卖来赠送给长辈,以引起长辈对青春的记忆。
这老板叫刘德保,素有收集老报纸的兴趣。
他将老报纸的卖点定位于生日礼物上,可谓别出心裁,既雅致,又有韵味;既可以满足青年人对出生那个年代的好奇,又会唤起中老年人对逝去岁月的缅怀。
三四毛钱一斤的旧报纸得以卖出每张一二百元的高价,价钱翻了千倍以上,可谓极高附加值了!延伸阅读:其他优秀素材两篇2020高考作文素材:科学因语文而失误例谈1.美国化学家路易斯于1916年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共价键理论,但在本世纪20年代曾一度被称为朗缪尔理论。
原因是路易斯虽很聪明,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他提出功价键理论后,并未引起多大反响。
致使这一理论濒临泯灭的困境。
幸亏三年后,一位思想敏锐的化学家朗缪尔看出了共价键理论的重大意义,于是,一方面凭借生动活泼流畅的文笔在有影响的《美国化学学会志》等刊物发表系列论文,一方面又以滔滔不绝的口才在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上多次发表演说,终于使这一理论走出了困境,得到普遍承认。
2.现在举世公认,美国科学家维纳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因为他在上世纪50年代对信息论做了系统阐述,并建立了维纳滤波理论和信号预测论。
可早在30年代就提出信息论的竟是中国数学家申农。
最先提出信息论的却没有成为,其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申农未能充分利用语文工具对信息论进行系统阐述和广泛宣传,该是原因之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脚、脑六部“机器”同时开动;下班后,有时却连上楼都要扶着墙。 ⑤受人尊敬和爱戴。人们赞扬他,厨房大师傅给他搬凳子,学生给他写信,
青年农民为他写诗。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3.找出文中写“一团火”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并说说文章用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标题的好处。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结构图解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主题归纳
本文主要记述了张秉贵刻苦钻研业务,凭借丰富的商品知识和 创新的服务技巧,体贴、热情、投入地为顾客服务的先进事迹,塑 造了一位曾在旧社会饱受欺侮,如今用“一团火”精神服务大众, 赢得人民爱戴的劳动模范形象。作者饱含深情地歌颂了张秉贵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表现了其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做出不 平凡的贡献的主题。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感人肺腑: 使人内心深受感动。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四、近义词语
1.传颂/传诵 相同点:都有“辗转传布”之意。 不同点:“传颂”指辗转传布颂扬,对象一般是人。“传诵”指辗转传布 诵读或称道,对象一般为诗文或名字等。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4 第二单元 第 课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素养目标
1. 梳理张秉贵的先进事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 2. 学习作者选取平凡而感人的典型事例,并综合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等刻画人物的手法。 3. 了解这篇人物报道语言通俗平易、生动形象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年代北京报纸记忆“看报,看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一清早儿,听见这吆喝声,京城的老百姓都知道,当天的新报纸上市了。
想当年北京前门大栅栏一带,一个蓄着长胡子卖报者浑厚的吆喝声,曾吸引来多少老读者买报,又给人们留下多少挥之不去的印象。
说起20世纪60年代,从初期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苏联专家的撤退,到国民经济的衰退以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些不正常,国家那段时间遭受了不小的波折。
“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排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并且拍成了电影。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记得,片头有一段观众入场的镜头,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衣着服饰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社会真是蒸蒸日上了。
别的不说,仅就报纸而言,最明显的是停刊减版的现象大为减少,像《人民日报》都曾经每天只出四版,《北京晚报》周一停刊一期,为什么?因为纸不够用。
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报纸出版基本正常了,内容也越来越活泼,像《中国青年报》有一年春节还出过四色套印的彩色报,开了多色印报的先河。
当时普通人家里基本没有电视机,小半导体收音机也是稀罕物,人们要想了解国内外大事,报纸是最主要的渠道,权威性也强。
但要想在邮局订一份报纸,限于印量,有的报纸必须凭订阅证,而即便真能订上,整订一份大报全年也得小20块钱,不是小数,所以不少人习惯于零买报纸。
当时报纸零售品种不是很多,不像现在,时事政治、体育文艺、生活知识、天文地理,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主要也就是《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体育报》、《北京晚报》、《广播节目报》这些。
中小学生看的《中国少年报》、《新少年报》基本上都要在学校集体订阅、分发,街上很少零售。
当年最神秘的就是《参考消息》,像秘密文件一样,领导才能看,最起码也得是国家正式干部,多少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也难怪,《参考消息》都是选登境外大通讯社的消息,按当时的说法,就是美帝、苏修、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通讯社的新闻,加上原汁原味刊登,哪能随便流传出去?谁能想到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参考消息》,愿意怎么参考就怎么参考。
改革开放就是不一样。
出众的《北京晚报》当时报纸零售方式十分简朴,无非就是两种。
一种是在邮局的零售网点,像天安门广场东南侧棋盘街的北京市邮局,前门大街和东单、西单等处邮局里面,设有卖报纸的柜台或桌子。
因为是在室内,不可能吆喝,人来人往,静悄悄中缺少了一点儿生动感。
街上卖报就不大一样了,一大早,卖报人背个大兜子,装满了各种报纸,再把手里的报纸捻成卷状,延伸一尺多高,卖一份抽一份。
那里卖报靠货真价实的吆喝,决不像现在,一个小电喇叭代替了人,冷冰冰地循环喊着。
当年卖报人的吆喝,声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滋有味。
先是吆喝出报名儿,再吆喝新闻的主要内容。
那时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多,什么“中苏论战”、“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美国陷入越南战争”都是吆喝的主题,也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卖报人大多有固定地点,也有走街串巷的。
兜子一背,装好零钱,像《人民日报》曾经对开一张半六版,五六分钱一份;《北京日报》对开四版,4分钱一份;《北京晚报》四开四版,两分钱一份。
零售的报纸卖得都很快,极少有积压的,时间稍微晚点,想掏钱买都没有了。
笔者当年是《北京晚报》的热心读者,买报曾是我最大的乐趣。
记得1961年和1963年,中国乒乓球队分别夺得了第26、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三项冠军,1965年的第28届世锦赛更是牵动人心,街头巷尾议论不断。
而下午出版的《北京晚报》是提供最新战况的唯一报纸,所以格外吸引人。
我一放学就早早赶到邮局,焦急中静静地排着队,望眼欲穿地等待报纸。
来了以后,匆匆递上2分钱,不等回家便迫不及待地读起第四版的“体育新闻”,看到没有买到报纸的读者的失望面孔,自己的得意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每年10月1日国庆节,北京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
庆祝活动上午10点开始,中午结束。
当天白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只是在一版刊登毛泽东主席的大幅照片,庆典新闻10月2日才能刊登。
而《北京晚报》却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当天下午就报道首都庆典盛况,并且配有照片,是最及时的报纸。
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激光照排,印报纸还是人工排版铅印的方式,抢出当天的新闻,真是兵贵神速了。
当天的晚报也是最难买到的。
还有一件事值得述说。
1965年初召开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一天《北京晚报》很晚才送到,一版刊登了选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的新闻和大幅照片,仔细一看,版面出人意料,竟然一反平日四开小报的格局,改出了对开大型报纸,体现出了庄重和大气,也体现出了国家政治生活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
这也是《北京晚报》历史上出版对开报纸绝无仅有的一次。
前几年,《北京晚报》又出版过一张对开大报,不过只是发行特刊,与1965年的那份分量不能相比,这是后话。
“文革”中的报纸插曲1966年,号称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
从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开始,到处是一片“破四旧”的造反景象,许多报纸被污蔑为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代言人,虽是夏季,报业却像遭遇了一场寒冬。
1966年秋天以后,除《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继续出版外,其他报纸都陆续停刊。
《北京晚报》是最早的牺牲者。
7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北京晚报》无论是订户还是零售都没有报纸,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报纸第二天上午才来,还破天荒地出了一张半六版,批判“三家村”,此后便销声匿迹了。
秋季,《北京日报》也被迫停刊。
北京仅存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常常不能在早上出版;《解放军报》是内部报纸,不公开零售。
当时鲜为人知的还有一份新华社的报纸《今日新闻》,刊登新华社的新闻稿,也不零售。
“文革”时期尤其是1966年、1967年,报纸经常等消息,什么毛主席最新指示、中央最新部署、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社论等等,遇此常延迟出版。
日报下午四五点钟才卖,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而订阅者第二天上午收到报纸也并非罕见。
像毛主席从1966年8月18日起八次接见红卫兵的《人民日报》,笔者第二天白天多次购买都是无功而返,直到下午以后才买到。
“文革”初期报业凋零,但有三个报纸出版插曲却异乎寻常。
首先是《北京日报》星期刊出版。
《北京晚报》停刊以后,习惯看晚报的读者一下子无所适从,《北京日报》便从1966年夏季开始出版星期刊。
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这是为了让毛泽东思想占领新闻舆论阵地,其实这也许是为了满足群众对《北京晚报》的怀念。
星期刊四开四版,每周一期,编排方式类似于《北京晚报》,一版是“文革”的重头新闻,例如“毛泽东选集大量印刷出版”等等,其他版以短小新闻为主。
报纸版面活跃,印刷质量上乘,很受读者欢迎。
只是到了秋季,《北京日报》也被迫停刊,星期刊自然寿终正寝。
其次是《前进报》创刊。
1966年9月中旬,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大公报》停刊,停刊后筹备并创刊改出《前进报》。
最初原拟改名为《前进日报》,还欲请毛主席题词,后又请周总理题字,最后总理指示,先按鲁迅字做报头出报。
笔者当时逐期买到《前进报》,也是四开小型报纸,印刷质量不错,一周出版三期,大幅毛主席像和“文革”报道是报纸的主要内容,少量刊登财贸新闻。
在“文革”初期报纸纷纷停刊的背景下,创刊新报是罕见和不易的,但《前进报》出版以后给人的整体印象却是内容上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分量,与呼风唤雨的两报一刊和横冲直撞的红卫兵报相比,《前进报》显得很微弱和无奈。
尽管如此,报纸依然遭到了红卫兵的批判。
12月下旬,中央指示《前进报》暂停出刊。
在临近1967年元旦的时候,《前进报》还没有来得及落实中央的指示,便被红卫兵查封,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三是《北京日报》复刊。
《北京日报》1966年秋天被迫停刊,踪影全无,但堂堂大国首都没有自己的报纸总是不正常的。
1967年初,上海市掀起了所谓“一月风暴”,造反派夺了《文汇报》、《解放日报》大权,出版了新的《文汇报》、《解放日报》,毛泽东主席对此给予很高评价。
《北京日报》也酝酿复刊。
元旦不久的某日,在天安门广场开始散发注明为“新生号”的《北京日报》。
当期报纸一版是大幅毛主席像,其他版有各大造反派组织的文章,宣布《北京日报》新生。
不知道新生的《北京日报》是哪方的策划,是报社的举动还是造反派的心血来潮?但此后新生的《北京日报》再也没有下文。
直到1967年4月20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4月21日《北京日报》才以新一号排序,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机关报的名义正式复刊。
“号外”和“红卫兵报”上世纪60年代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抢“号外”报。
“号外”是指报纸在前一期已经发行,后一期尚未出版之际,遇重大或突发事件,报社临时增出的报纸,免费散发,因在两期编号之间,故称号外。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威风。
《人民日报》连夜印发了八开一版的号外一份,在市区主要地点免费散发。
这份号外刊登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鲜红的报头和“号外”两字十分醒目,后来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电影纪录片里也有群众争抢这份号外阅读的镜头。
此后,我国又一颗原子弹、热核武器、第一颗氢弹等连续爆炸成功,《人民日报》都及时出版了号外,并派出车辆广为散发。
笔者曾经在天安门广场等处与众多的群众拥挤在一起,伸手争抢过号外。
载着号外的汽车一来,人们蜂拥而上,数十双手高高举起,似一片小丛林不停地晃动,人人都充满了激情,又都唯恐抢不到。
号外散发之处,真是一片万众欢腾的景象。
当时抢到号外后,我心情格外激动,更以拥有号外为自豪。
“文革”之中有个规律,党和国家的重大事情,往往都在晚上8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中宣布,报纸号外也大都在晚间临时印发,所以抢号外以晚上行动居多。
“文革”中的号外还有一个特点,被改成了用“喜报”的名义出版,像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开、闭幕式,《人民日报》等都出版了全红色印刷的“喜报”,依然是号外性质,那个时代的历史痕迹清晰地留在了纸上。
要说1966年“文革”年代历史痕迹最重的报纸,应该是红卫兵报。
红卫兵报来自民间,是最初由红卫兵组织编印的铅印型报纸,后来由纯红卫兵组织办报变成了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办报,种类和数量也急剧扩大,北京地区就有几百种。
后来人们把红卫兵报又叫做“文革”小报。
在正规报纸纷纷停刊的情况下,红卫兵报就成了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因而一时间出现了热读红卫兵报的局面,甚至连毛泽东主席也经常看红卫兵报,了解红卫兵造反动向。
中国最早的红卫兵报是由北京六中红卫兵编辑出版的《红卫兵报》和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司令部(简称一司)编辑出版的《红卫兵》,创刊日期都是1966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