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生死观与彼世观(中文)
自-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日本文化史论文日本の文化と歴史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姓名:张霞学号:912114740122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我,小的时候对死亡充满了畏惧,更是害怕父母突然哪天离开,还在小小的心里暗暗许下一定不要看到父母的离开,因为我想那种伤心和痛苦是我所承受不了的。
后来又慢慢为父母考虑,如果我先于他们离开,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可就更是大不孝了。
所以,在我的成长之路上,一直纠结于此,可始终是对死亡充满畏惧。
渴望生,惧怕死。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尤其是我学的日语专业,多多少少对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有了了解。
虽说日本向我们学习了很多,但是现在的他们比我们对古代文化、礼仪、精神的继承做得更好,而且有自己的发展。
接触了一些日本的电影,看了一些日本作家的书,发现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和中国人非常不同。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对生死的见解,儒家、道家、佛家等等的思想中都有对生与死的探讨。
现今的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大抵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否定死亡,畏惧死亡,对生有强烈的欲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生命的珍视和渴求,这似乎已经成为几乎每个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
中国人对数字谐音的重视就能看出其对死亡的否定和忌讳。
一提到“4”,往往就会想到“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避开与“4”相关的东西。
常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更贴切地形容了中国人认为死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无论如何只要活着就好。
所以说,中国人对生命尤为珍视。
在生死观方面,日本人则和中国人有着极大的差别。
日本人不畏惧死亡,甚至会以死为荣,为一种解脱,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更是对那些自己对不起的人的一种谢罪,一种求得原谅的方式。
所以,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日本的自杀率是很高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让世人惊叹的生死观呢?我想有以下几种因素。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资源方面极短缺,地形地质方面也较复杂。
每年地震已成了家常便饭,面对死亡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象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佛教;樱花;武士道一.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定义和分析:生死观,其实就是对生与死的看法,通过死来表现对生的看法。
日本人的生死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许不是很理解,但它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日本人的生死观,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武士道、樱花、佛教。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开始分析。
二.佛教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影响:给日本人存亡不雅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佛教。
净土宗说“宴离秽土,欣求净土”,倡导的是该当尽早分隔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开山祖师道元,在他所著的《处死眼躲》里主张“存亡由命”,感觉不该拘泥于存亡标题问题,死的时辰要扔掉落落对生的寻求,对死要悟彻,活的时辰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分每秒要死力的活好。
三.武士道的精神:一提到日本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生死观,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
平安时期,生死观就开始融入了这种精神,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武士生死观是将“惜命"视为“耻辱”。
武家时期延续了很久,这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也渐渐成为了日本人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惧死”成为生死观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剖腹自杀,可以说是武士道精神很好的体现。
剖腹是甲士承担责任的一种自杀编制,传说风闻是从安然期间开端的。
不消说,现代的日本,不管作为自杀手段也好,作为刑法也好,已不再实施这类剖腹了。
1970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事务是极其例外的工作,连日本人都很是震动。
在日本风行一种风气,即把有精力涵养的人称为腹中有怀抱的人,从而对之尊敬。
封建期间,甲士们十分正视腹部,感觉是孕育精力的处所。
所以作为一个甲士,一旦需要以死承担责任时。
日本人的生死观和集团主义

02 日 本 生 死 观 的 发 展 历 史
1)古代――“他界观” 在日本,最先记录生死
的是《古事记》和《日本 书纪》。在《日本书纪》 中所记载的“根之国”,在 《古事记》中记载的“黄 泉之国”,都是地下世界, 所以在古代日本,对于死亡 的理解是,人死了之后会到 另一个世界去,也就是“他 界说”。
日本自杀身亡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认为:“物 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艺术 的极致就是死亡。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 “求得永恒的静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 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死,其意义也在于追 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 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2)平安时期的变迁 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对
于日本人的生死观影响也 是极大的。佛教传入之后, 日本人产生了分辨善恶灵 魂的观念。
殡葬制度的变化也促 使了对于生死问题认识的 改变。古代日本的殡葬是 土葬,平安时期开始有了火 葬,并在室町时期开始普及。 而这种变化影响到了生死 观的发展。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04 物哀和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的日本文化专家――叶渭渠曾经指出:日本国民的特点是更 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 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 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精髓。日本人的生死 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常常 把“瞬间美”的意识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企图在死 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日本人的生死观分析

心中
「曽根崎心中」 「失楽園」 佛教的影响
“寂灭为无法走到一起的男女,死后 可以在天国过上幸福生活
自杀
From WHO 2012 每10万人的自杀人数
自杀
自杀是日本人主要死因之一
癌症(30.4%) 、心脏疾病(16.0%) 、 脑血管疾病(11.8%) 、肺炎(9.9%) 、意 外事故(3.5%) 、自杀(2.8%) ——2006 年 死者中15.8%为20-25岁,20.9%为26-29 岁,22.8%为30-35岁,25.0%为36-39 岁——2003年 每10万日本人,有 20.9人自杀,而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 合组织)为12.4人——2014年 日本自杀率世界第10位——2012年 日本中老年男性自杀率居世界前列
切腹
具 体 表 现
心中:殉情、集体自杀
自杀
“武士道”的切腹
生死剧、名节 礼仪、制度
历史沿革
平安末期、南北朝 江户时期
水腹、手腹等切腹方法
切腹
明治6年废止切腹刑法
“心中”的来源
江户初期,近松门左卫门“忠” 初期:发誓、剪发、刺青等男女间确 认爱情的行为 中期:牺牲仅有一次的生命,“心中 死”“心中情死”
生 死 观
日本人的善恶观:不管生前犯过多少 罪行,一旦死去就变成了佛,罪孽也 就消失了,死人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 和礼遇。
靖国神社供奉战犯牌位,属于不分善 恶是非。 政治家等因为出现丑闻选择自杀,媒 体和民众便不再追究。
5,自杀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 行为,是个人自由的权利。
生 死 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每10万日本人,有 20.9人自杀,而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 合组织)为12.4人——2014年
日本自杀率世界第10位——2012年
日本中老年男性自杀率居世界前列
法律允许安乐死: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瑞士和美国的俄勒冈州、 华盛顿州和蒙大拿州等地
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 没有绝对的距离。
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一个
生
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
死
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径渭分明。
观
《挪威的森林》:“死并非生的对
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台风、地震等灾难频繁
本
人
B、佛教“无常思想”
生
“无常” 是佛教用语。佛教认为,
死
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
观
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居,
的 原
绝无常住性。 “厌离秽土、欣求净土”
因
构 成 日 本
C、武士道的影响
不惜牺牲生命为君主效忠 提倡不怕死,敢于去死 死是谢罪的最好手段
自杀
三岛由纪夫
《假面的告白》《金阁寺》 45岁切腹自绝(武士道、审美追求、天
皇崇拜、同性恋)
太宰治
《人间失格》 20岁安眠药 21岁情死(情人死亡,自己得救) 26岁上吊 28岁情死未遂 39岁投水死亡
构
A、环境因素
成
日本列岛孤立、狭小,资源匮乏
日
2,死烘托了生的美好,在最美之时 死亡能将美好带向永恒。
日本人对生死观的心态理解

日本人对生死观的心态理解邹佩烨河北农业大学摘要:淡然面对死亡,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
日本人认为死亡是一种最大的解脱和至乐,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连自杀也发展成一种程式甚至艺术。
他们认为要尊重死者,人死后就无罪了。
本文从樱花、武士道、日本电影、参拜靖国神社多个角度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人的生死观;樱花;武士道;电影;参拜靖国神社引言生与死,这一哲学的终极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智慧以来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困扰着人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大和民族,这个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民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保持了出奇的冷静,不屑与超脱。
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们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用辛勤的劳作来超脱生与死的困扰,再精神上追求象樱花的那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生命价值。
1.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1.1樱花的魅力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刚刚盛开,倏而凋谢。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日本文学作品很多赞美死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集体自杀,因为死亡在此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
坦然地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像樱花一样灿烂地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死观,在日本人看来,人的肉体生命就仿佛烟花,绚烂而短暂,而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
凋落时,不污不染。
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
现代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著名的散文《一片叶子》中写到:无论何时,偶遇风景只会有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者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啦,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出生的光辉,花是美的。
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文学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一对恋人把情歨作为获 叏“来世”爱情并福的途徂,梦想着借情歨使他们的爱情 永恒化。他们怀着对生的留恋呾对歨亜的向往,为情而歨, 双双自尽以实现最终的结合,这在日本文化传统中是根深 蒂固的。对亍重人情、重人性的日本民族来说,没有比歨 亜、比双双情歨更能引起人们深切的感劢呾崇高的审美享 叐了,情歨都在自尽的刹那,心中涌劢着寂灭的哀伤,感 情得到了升华呾宣泄。
从武士道精神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是以为主君丌怕歨、丌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丌留念的歨,毫 丌顾忌的歨,毫丌犹豫的歨”,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 被奉为武士道“圣经”的著作——《叶隐论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当一个被迫在生呾歨乀间选择时,重要的是毫丌犹豫的选择 歨。”“歨就是歨,丌需要别的目的,歨本身就是歨的目的。”“舍 命幵非厄运,而是生命得以升华的原因。”这些句子可以读出日本人 对歨的态度:丌畏歨,把歨当成佑现生命价值的另一种方式,歨亜是 美丽的。三岛由纨夫(日本的“海明威”,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在45岁时,为追求一种极致的美,切腹自杀。歨前曾对着800名士兵 大声疾呼:“日本人収财了,得意忘形,精神却是穸洞的,佝们知道 吗?!”“放弃物质文明的堕落,找回古人纯朴坚忍的美德不精神, 成为真的武士!!”但这些幵丌被人们所理解,甚至被士兵嘲笑,随 后他切腹而以谢自己的理想。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同样西方基督教反对自杀,因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自己结束生命就是对上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冒犯。
但是在日本有所不同,日本人把生死看得极为清淡,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到了崇尚的地步——赖活不如好死,追其原因有其深刻的根源。
日本列岛孤独狭小,资源极其有限,处于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年年有台风袭击,四季有地震威胁。
对中国人来说大地是坚实的象征,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脚下的土地随时都可能震裂和陷落,不足信赖。
台风,地震,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日本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房屋一瞬间可能会化为乌有。
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可能走向死亡,这些自然现象常让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热烈、纯洁、高尚,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代表命运的法则就是循环。
“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才够悲壮,够洒脱。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的象征。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日本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人生。
所谓武士道,即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于主君,轻利重义,并将忠义放在自己的生命至上。
作为武士,其核心要义有三:第一是“忍”,“忍”字是心上有刀,也就是必须用刀来压抑自我。
第二是“耻”,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地是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
第三是“死”,赖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以去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的生死观与彼世观(中文)
编辑点评:对人而言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与死的问题。
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历史、文化、心理都会影响到这个民族对生死的看法,各个民族对生死的观念都有差异,而日本人的生死观与彼世观也具有他们独特的民族特色。
怎样埋葬死者的问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观与彼世观,构筑了其民族文化的根本。
在植根于人死后肉体复活思想的基督教文化中,遗体会被精心打扮,以备将来复活那一天。
因此,毁损遗体是绝不可行的禁忌。
而在印度文化中,人们相信存在一个轮回转世的灵魂实体,遗体也就并不值得过分关心。
注:印度的轮回思想相信轮回中有自我的灵魂,一切众生的自我来源于“梵”,解脱即回归于“梵”,与“梵我合一”的状态。
这与佛教所说的轮回不同,佛教的轮回并没有一个像灵魂一样的主体,而是业力聚合而成的能量,恒常不停的运作,就如瀑流,当中并无一个灵魂实体的存在。
就处理遗体这一方面来看,土葬与火葬处于两个极端。
因此通常很难认为两者能共存在同一类型的文化中。
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在日本,它们却能毫无冲突地共存下去。
在日本漫长的历史中,可以说土葬一直是主流,但即便如此,火葬也并非作为一种禁忌而被忌讳排斥。
要说这一现象的背景,恐怕是和日本人自古抱有的生死观、及其背后对灵魂与肉体之间关系的观点有关。
在日本人固有的宗教意识里,“灵魂”与肉体并不是一体的,它本身的存在就伴随有实体。
灵魂把肉体作为暂时的居所,尽管它作为某个具体的人物出现,但在肉体彻底腐烂后,灵魂仍能作为一个实体继续存在,对现世的人们而言,它们有时还会成为守护神,也或是成为瘟神。
而到了最终,它们也会被奉为先祖位居诸神之列。
注:中国也有类似的观念,即“魂魄”,魂属阳神,相当于精神,魄属阴神,相当于形体,人死后魂归于天,魄归于地。
自古以来,对日本人来说,所谓人的死,即意味着灵魂离开了暂居的肉体,从此不会再回来。
而有时候,灵魂也会暂时性地脱离肉体。
因此在有人昏迷时,人们就会拼命呼喊,让灵魂重新回来。
这种一连串的仪式被称作“招魂”,直到近年还在日本各地广泛流行,它形成日本墓葬文化的特征,其底流就是日本人的灵魂观。
在皇室,自古举行一种叫做“殡宫”的传统仪式,这或许也是民间“招魂”被提炼后发展出的形态。
注:中国民间很早就有招魂之俗,称“叫魂”、“喊魂”、“招魂”。
人死后,死者亲属会手持死者的衣服,登上屋顶呼喊名字。
当灵魂迟迟不归,遗体开始腐败时,人们就不得不承认死亡这一事实。
这样,留下来的遗骸只不过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虚躯壳,眼前的容色已与死者在世时不同。
这具成为躯壳的遗体需要尽快埋葬起来。
若稍有迟缓,就可能为恶灵所趁,给人们带来灾厄。
日本人似乎并不怎么重视死者的遗体,这也成为火葬普及的一大背景,但究其理由,大部分则源自上述的灵魂观念。
而灵魂在离开肉体后并不会立刻消失在远方,它仍会在死者墓前或家属周围徘徊一阵。
因此家属所祭奠的对象,与其说是遗骸,不如说是这个游荡的灵魂。
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徘徊的灵魂到底是如何伴随有实体存在的呢,这在菅原道真的例子就得到了很好的说明。
平安时代的人们相信,道真的怨灵在他的仇敌身上作祟,夺取他们的性命。
但灵魂迟早有一天也会离开此世,前往彼世。
在古人的意识里,恐怕彼世就存在于天空。
那么山岳就成为了此世与彼世汇合的地方。
灵魂有时会沿着大山从那边的世界回到这边的世界,守护现世的人们。
道真作祟
日本各地自古以来所举行的各种庙会及每年的定例仪式,大部分都采用这种形式,即把成为神的灵魂迎入山里或作为山代替的“依代”。
神道的各种仪式正是以上习俗系统化后的产物。
死者灵魂前往彼世界的时间是在死后33年后的日子,最长也就是50年后。
因此,家属的祭祀也以这个时间为一个阶段,当这一天再度到来时,灵魂已得到安息,上升到那个世界,成为了人们的先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