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方法
新批评(New

新批評(New Criticism)新批評是二、三0年付形成於英美的文學批評流派,五0年付成為美國文學批評的主流。
反對把文學當成文獻、傳記、史料,注重文學本身的價值。
認為文學不同於科學,不是實用性的。
新批評強調文學內緣的研究(意象、格律、文體),主張細讀(close reading)。
新批評常用的術語:歧義(ambiguity,含混、模稜、多義)、反諷(irory)、矛盾語法(language of paradox)〃張力(tension),肌理(texture、紋理,質地)無我(impersonality),客觀相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
敘事觀點、敘事語氣為小說討論的重點。
提出敘事者不等於作者。
詩及小說的批評重視文字、意象、結構、肌理、語氣。
強調作品必須包含各種複雜而互相矛盾的因素,只有這樣才能‚掌握人類經驗範圍的各面‛。
反對詩作為宣傳,反對大眾語言(mass language)。
新批評三0年付興起,至五、六0年付英美學術界影響仍然很大。
但也有視野較闊的批評家,如特里林(Leonard Trilling)和威爾森(Edmund Wilson)等人對他們提出批評。
在中國方面,四0年付的袁可嘉,五、六0年付香港的葉維廉、李英豪、王敬羲,美國的夏志清,台灣的歐陽子、顏元叔,八0年付的黃維樑,都受新批評的影響。
林以亮編選的《美國文學批評選》(1961)有艾略特、布魯克斯、泰德等論文。
這種批評方法,在反對載道或泛政治的批評方面有其意義,產生於特殊的歷史斷層的處境有其必然性,對文章細讀有幫助,個別評論家有進一步發展(袁可嘉、夏志清、葉維廉),亦各有盲點,如顏元叔談古詩,黃維樑談新詩,弊端特別顯著。
新批評(New Criticism) 的起源休姆(T.E. Hulme):〈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意象派詩Imagism龐德(Ezra Pound)詩“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地鐵車站(1914):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受俳句(Haiku)影響、受中國詩影響。
新批评

诗“既不是批评家自己的,也并非作 者的(诗一诞生,它就和作者分离了,它 走向世界,作者对它再也不能赋予意图或 施加控制了)。” ——威姆萨特 比尔兹利
感受谬误
作品的效果会因读者的反应不同而呈 现出个别的、主观的、变化的现象,以此 为准绳来评价作品势必产生相对主义的倾 向。因此,效果的根源必须在作品自身寻 找。
新批评的反讽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反讽举例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 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 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曹雪芹《红楼梦》
《阳光灿烂的日子》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悖论
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平衡或调和性 质复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 效果。 钱钟书《宋诗选注》 朱自清 《诗多义举例》
四、对新批评的批评
完全立足文本,没有主体参与和现实参 照的批评是不存在的,语言及其意义都有现 实的参照物。
四、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
所谓“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 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 用隐喻、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 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 析和解释,在阐明每首诗中各种因素的 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 统一。
“细读法”的步骤 选择作品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发现结构上的统一或和谐
选择作品
一般说来,新批评大多选择一些短 的且意蕴丰富的文本。 充满歧义的文本特别适合新批评的 语义分析。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新批评”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新批评”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当下的教育,是一个批判的教育。
不论是教育界,还是整个社会,皆如是。
西方文学界和教育界,在文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方面,做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真可谓学说纷呈,流派林立。
在众多方法中,二十年代肇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风行一时的“新批评”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 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
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原。
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在西方,许多人认为它“教会了整整一代人如何读作品”,也有人说它是“训练未来教师的职业训练法”。
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新批评”方法的内涵非常丰富。
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新批评”有两个观念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他们认为:“含混”是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所谓含混,可以理解为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乃至一部作品同时具有多方面理解的可能性。
以往,人们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有一种信念,认为作者只有一义入诗(文学),我们只能以一义解之。
也就是说:作品的意义,客观的存在于作品中,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分析作品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对文学作品最真实、最公正的终极的解释。
在教学中,或者把教师自己的理解塞入学生脑子,或者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师认为唯一正确的思路上。
当学生与教师的见解发生分歧的时候,也往往是简单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其余。
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或B 解,或C 解……在“新批评”派看来,这是不正确的,他们认为对作品纯客观的、终极性的解释是不存在的。
以鲁迅的小说《药》为例。
这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人们的认识却并不完全一致。
许多人认为,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是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药》的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歌颂旧民主主义战士的崇高品德。
第 七 讲 英美 新批评

二、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
语义分析是新批评在方法论上的特点。新批评自 己把这种语义分析称为‚细读‛。 ‚细读‛,是指对文学文本、尤其是文本的语言 、语义,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通过这样 的解读,达到对文本蕴意的理解和感受。
LOGO
细读法close reading
LOGO
卞之琳:《断章》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多个 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 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 、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 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性和 不确定性。(含混)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新批评的关系
瑞恰兹曾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 ,是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先驱。 燕卜荪1937~1940年、1947~1952在北大任教, 培养了王佐良等知名学者。 中国学者朱自清、钱锺书、郭绍虞、陈寅恪等人 都曾经用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过中国古典文 学。
LOGO
LOGO
(二)语境
新批评的语境和语言学说的语境不完全一样。 语言学的语境是指上下文,强调词语或句子的含 义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确定。 新批评的语境还指与文本词语‚同时再现的事件 的名称‛。 上下文构成的语境是共时性的、在现场的,新批 评的语境对文本而言是历时性的、不在现场的。 历GO
卞之琳:《断章》
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 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 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LOGO
卞之琳:《断章》
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诗作。 有人认为是距离产生美的诗作等。
LOGO
细读分析举例之一:
文学批评方法论新批评课件

批评只能在不损害其“生命”的情况下,对诗歌
进行“细读”。文学批评方法论新批评课件
19
布鲁克斯:《精制的瓮:诗歌结构研究》 (1947)
▪ “可以转述的内容”不等于诗歌的意义。 诗歌的逻辑意义受到许多“不协调成分”
的“修饰、修正和发展”,诗歌的结构正 是众多不协调成分的统一。
▪ “一首诗的整体性通常表现为各种态度被
▪ 一首诗实际上就是“那一整套相互关系”,诗歌 研究就是对它的结构的研究。
文学批评方法论新批评课件
13
退特:《论诗歌的张力》 (1938)
▪ 诗歌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 (extension) ,到最极端的内涵(intension)意义, 两者往往形成一种“张力”(tension),构成了诗 歌的内部结构。
统一在一个结构之中,且服务于一个总体
的和综合性的态度……诗歌的结论往往是
各种张力的统一,不管这些张力是通过什
么手段形成的:陈述、隐喻还是象征都无
所谓……这种统一代表了各种力量的平
衡。”
文学批评方法论新批评课件
20
4、以诗歌为对象的批评
▪ 瑞恰兹:《实用批评》(1929) ▪ 燕卜荪:《七种类型的含混》(1930) ▪ 布鲁克斯,沃伦:《理解诗歌》(1938)、
▪ 反对“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即将诗是 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相混淆”。
▪ 反对“感受主义”文学批评, 避免“印象 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文学批评。
▪ 但是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方面斩断 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另一方面斩断了作 品与读者的关系,从而使文学陷入了孤立 的境地。
文学批评方法论新批评课件
17
3、本体论批评
▪ 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以内部研究为特点的“文 本批评”。
第5章 新批评

2、新批评的关键词
在文本分析中,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各自从语言学、 修辞学中借鉴了一些术语,经过生发和改造后用于 诗歌批评。这些术语各自涵盖了一定的批评观照领 域,但彼此也存在一些交叉之处。总体看来,这些 批评术语体现了新批评的理论特色,有效地推动了 文本分析的深入 。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新批评使用的几个主要批评术 语的含义和用法。
一、新批评的先驱
新批评的历史发展大约经历了四十余年,其奠基人当首推英国的艾略特 和瑞恰兹。 (一)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在其《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了诗歌的非个人化理论。他认为 浪漫主义所说的文学是作家个性的表现,这其实只是一种假相,诗歌写 作是非个人化的。理由如下: 1 、从诗人与传统的关系来看,任何诗人都不能脱离诗的传统而单独具 有他自己的完全意义。诗人隶属于诗的传统,其作品在整个诗歌有机链 条之中存在,即使其中最个人的部分也包含着他的前辈诗人的痕迹。 2 、诗人的创作过程具有非个性化的特点。诗人的创作不是表现个性, 诗人仅仅是艺术表现的特殊工具,种种的印象和经验借助于诗人的心灵 用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组合则形成了诗。诗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冶炼、 化合的非个性化过程。 3 、诗歌表现的情感具有非个人化的特点。诗人所未经历的情感和所熟 悉的情感同样供他使用,他的任务就是把寻常的情感化炼成诗,旨在表 现实际情感根本没有的感觉。 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要求批评家将注意力从作者转移到文学文 本中去,开启了关注文本的批评思路。
2、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两种谬误
1946年和1948年,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两篇论文《意图谬误》和 《感受谬误》发表,分别对研究作者写作意图和研究读者阅读感受的批 评模式进行了批判,成为新批评的宣言书。 意图谬误:新批评认为这种研究作者意图的做法是一种批评误区,其迷 误在于“将诗和诗产生的过程相混淆” ,即将作者意图中的世界等同 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世界,把作者的愿望等同于作品的实践。 在新批评看来,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意义是两码事,批评家尤其不能 依据作品是否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判断其价值。对作者意图的认识既 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个批评家无法去搞清楚诗人写作的真实意图到底是 什么,因为如果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意图,那么他的意图就会表现在 他的诗作中,人们无需再从诗作之外去寻找意图的来源;如果诗人没有 成功地表现他的意图,人们试图去寻找他的意图就更加荒谬和没有凭据。 意图批评极易导致批评中的相对主义而使文学批评丧失了客观的批评标 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用新批评方法进行诗歌分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用新批评方法进行诗歌分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出自中国著名诗人张志和,是一首激发力量和勇气,激
励人们克服恐惧与负面思维的经典诗歌叙事。
研究者借助新批评方法,全面整体地观察该诗歌所彰显出的社会风貌,可以更
加深入地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蓄的浩大力量,强调面对困境时勇敢挑战,不畏惧于困难,勇敢面对挑战,意志与内心看到的光明坚定决心,充满信仰和希望,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国民精神。
诗人的朴实叙述部分也折射出他对自身与社会的思考,エ许多关键词语比喻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如“前程似锦、新故乡”,表达了勇往直前、冒险进取的精神。
更加深刻地感受诗中所揭示的隐含意义,可以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给予更高
层次的评估,例如对于政务民生的考量。
国家建设需要重视民生,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而进行政务民生的治理决策,必须借助于强有力的社会运动,建立乐观的社会态势,不断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民生的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用新批评方法研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政务民生管理有着
深远的影响,既突出了意志力和勇气的号召,也提出了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拥抱希望,不断前行,打破旧相思、抛头颅,用新理念推动政务民生革新与解放,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浅谈英美新批评派方法论特征

浅谈英美新批评派方法论特征将目光从“诗人”转移到“诗”——浅谈英美新批评派的方法论特征【摘要】“新批评”作为西方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思想流派之一,其主张主要是提倡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具有一套完整独特的批评范畴和批评方法。
“新批评”无论是在理论构筑还是在实践操作的层面都有十分显著的贡献,本文尝试浅析“新批评”的方法论特征。
【关键词】新批评;“文学本体”论;细读法1.引言“新批评”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成型与30年代的美国,并于50年代在美国文坛称雄一时,60年代末开始呈现下滑趋势随后在70年代走向衰微。
“新批评”的直接开拓者是英美诗人T.S.艾略特与英国批评家、诗人I.A.理查兹。
在这二人提供的思想土壤和基本方法论的基础上,美国批评家约翰.克娄.兰色姆及其弟子提出了新的见解,发展了新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威廉.K.卫姆塞特、雷.奈韦克勒为代表的第三批批评家对“新批评”做出了总结并使其达到了鼎盛时期。
下面本文将以不同时期“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作家观点为脉络分析“新批评”学派的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方法论特征。
2.“新批评”主要观点的演变“新批评”在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初生、发展、鼎盛与衰亡几个阶段,不同时期的新批评派学者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2.1理查兹与艾略特的主要观点作为“新批评”学派的奠基人,在其初生时期为“新批评”打下理论与实践基础的便是I.A.理查兹与T.S.艾略特两位学者。
理查兹被誉为“新批评之父”,他提出了“冲动调和论”及“非指称行为陈述”的概念,同时提出了作为自己语义学批评核心甚至新批评语言研究基础的“语境理论”。
这一观点认为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瑞恰兹进一步扩展了语境的范围。
一是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里词语蕴含了历史的积淀,一个词可能暗含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某种强烈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约翰· 邓恩《告别辞· 别悲伤》
因此我们两个灵魂是一体, 虽然我必须离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别,只是延展, 就像黄金被锤打成薄片。
“珍贵”、“坚韧” “永恒”与黄金这 个形象相得益彰,共同丰富了这对情人的 情感意蕴。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闻一多《死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兰塞姆论文学语言的特殊性
诗歌语言有“构架/肌质”两种成分,“构 架”(structure)指诗中可以用散文转述、 意释或换成另一种说法的成分,是诗歌的逻 辑构架,属于理性因素。 “肌质”(texture)是诗中无法用其他语言 转述的东西。 文学语言具有“肌质”性。
兰塞姆论文学语言的特殊性
构架/肌质论说明新批评对文学中的 理性成分的重视。 “构架/肌质”论是对亚里士多德的 “有机整体论”(organicism)的 一种发展。
“反讽”论与“张力”论
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
所谓“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 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 用隐喻、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 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 析和解释,在阐明每首诗中各种因素的 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 统一。
“细读法”的步骤 选择作品 了解词义 理解语境 把握修辞特点 发现结构上的统一或和谐
一、新批评的先驱
艾略特(1888-1965) 瑞恰兹(1893 - 1980)
艾略特与非个性论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不是 表现个性,而是逃避 个性。
《传统与个人才能》 (1917)
为什么
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可能脱离文学 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诗人的“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 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 ”。 诗歌不应该是诗人沉思冥想之后情感的流 露,诗歌的意义独立于诗人,后者只是作 为工具或媒介罢了。诗歌本身由印象、经 验、意象、韵律、语言等要素以有机的方 式组合而成。诗的形成是一个超越诗人个 体生命的过程,带有一种普遍、错杂的意 义。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多个对立意象并置, 由此形成种种冲突与 和谐的意象。 绝望与希望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仇恨和热爱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
结构的统一或和谐
诗的价值不在于单个的词语,好的作 品应该是对立因素的调和所形成的有机整 体。因此在分析中既要从词语入手又必须 从整体上把握。
选择作品
一般说来,新批评大多选择一些短 的且意蕴丰富的文本。 充满歧义的文本特别适合新批评的 语义分析。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细读法要求批评者对诗歌中的词语尤其是 中心词的直接意义及所有内涵意义有相当的 敏感。 抓住关键词。 揭示词语字面意义背后的含义。 了解词源知识乃至该词与神话、历史或文 学有关的典故。 寻找诗歌中的各种修辞手段。
语义细读:英美“新批评”
第一时间段:1915年~1930年,新批评的 发轫期。提出了不同的文学见解,是新批 评对理论基础的探索。 第二时间段:1930年~1945年,新批评的 形成发展期。开始形成较为集中的、文学 理论和批评主张。主导地位开始确立。 第三时间段:1945年~1957年,新批评的 鼎盛时代。
语义细读: 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
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 。
语义细读
英美新批评的文学研究活动包括了英国和美国两个 地区,由20世纪20~30年代延续到50年代后期,几 乎长达四十年。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 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 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成 为英美诗歌批评的范式。 韦勒克指出:新批评“这群人物远远不是一路”, 他们都有“与这个假想中的批评同盟大相径庭的言 论,并且表明他们所持的是往往分歧很大甚至矛盾 的理论学说。” 他们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在于更关注从语义层面研究 文学。
第三代批评家
维姆萨特(1907-1975), 提出两个“谬误”论(意图 谬误和情感谬误)。 韦勒克(1903-1995)出生 于维也纳,生前任教于耶鲁 大学,是新批评理论的集大 成者。倡导“内部研究”, 并将新批评方法成功运用于 文学史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新批评的关系
瑞恰兹曾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 学任教,教“英文”、“西洋小说”、“ 文学批评”、“诗歌”、“戏剧”等课。 燕卜逊1937~1940年、1947~1952在北大 任教,王佐良等人是燕卜逊的学生。 中国学者朱自清、钱锺书、郭绍虞、陈寅 恪等人都曾经用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过中国古典文学。
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平衡或调和性质复 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效果。
语义分析是新批评的基本研究方法。 新批评认为文学的特异性集中体现在文 学语义上。 新批评称语义分析是对“文学特异性” 的研究。
瑞恰兹论文学语言的特殊性
文学语言是“情感性”(emotive)的,科学 语言则是“指称性”(referential)的。 瑞恰兹把诗定义为“非指称性的伪陈述”( non-referential pseudo-sta-temenr),“对 一种伪陈述的接受完全取决于它对我们的情 感态度的影响”。
艾略特
“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 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将兴趣由诗人转移到诗上是一件 值得称赞的企图:因为这样一来,批评 真正的诗,不论好坏,可以得到一个较 为公正的评价。”
新批评第二代评论家
燕卜逊(1906-1984)英国 文论家,瑞恰兹的学生。提 出“含混”理论。 兰色姆(1888-1974)美国 新批评的领军人物。提出“ 本体批评”概念。 退特(1888-1979),兰色 姆的学生。提出“张力论” 。 布鲁克斯(1906-1994), 兰色姆的学生,提出“悖论 ”和“反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