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与思想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与思想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精深的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从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方面展开探讨,揭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魅力所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特点中华文明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在这个时期就开始孕育。
中华文明的形成受到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早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农业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注重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价值观,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与平衡。
这种追求和谐的思想观念不仅贯穿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也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中。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思想体系。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出了许多对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和理念。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倡君子之道和仁爱之道,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爱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它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提倡尊重和谦逊的道德伦理观念。
儒家思想的影响可以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家庭伦理以及教育体系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对后来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思想的哲学观念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自然的力量和宇宙的和谐。
道家思想将人对自然界的依存看作是最高境界,倡导追求道的境界,通过返璞归真的方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追求“道”的境界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道家思想对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也是世界所公认的,对于西方文化的传承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文化、思想有着特定的内容和表现方式。
在探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可以从儒家、道家和佛家三个方面来讨论。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文化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上的修养,其核心价值观是仁爱、礼治和中庸,这些价值观也成为了中国社会传统道德准则的重要内容。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他的思想体系或许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却起到了重要的传统价值的积累和传承作用。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仁爱和中庸,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修养。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文化被广泛地传承和应用,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基础和支柱。
道家思想文化道家思想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文化以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是通过修养、内敛和自我完善来完成的。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还对中国传统文学、美术、艺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道家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中,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最重要的。
老子认为“道”是普遍存在的,它是所有事物的根源和本质,这一观点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老子的思想表现了道家思想的多个方面,如追求自然、反对权力和势利、强调内敛和自我完善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意义。
佛家思想文化佛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同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佛家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期较短,但是它对于中国文化贡献巨大,尤其是在道德、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等方面。
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因为各自的侧重点的不同而相互支撑,并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国社会多元的思想文化体系。
佛家思想文化的代表之一,是禅宗。
禅宗抛弃了思维逻辑和概念认识的束缚,注重实践和直观感受,关注踏实心境的修为和个人灵魂的觉醒。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文

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摘要:道家哲学以重生为特色,重生观念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
元代道教的重生思想,既有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有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既有对人类生命的关爱,也有对动植物等生命体的爱护,较前世道教的重生思想要丰富的多。
关键词:元代道教重生老子思想中国的“道”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之道,老子对“道”的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命崇拜(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道教是热爱生命的宗教,我们从道教经典中可以找到很多有关重生的论述。
《太平经》云:“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又云:“要当重生,生为第一”。
《道藏》第一部经典《度人经》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想。
这些重生贵生的思想,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最有特色之处,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态度,也促进了道教对所有生命体价值的认知。
一、对自身生命的注重道教自创立以来,就十分强调个人现实人生的重要性,其独特的养生术、修仙术都是围绕着个体生命的健康长寿、不死成仙而展开的。
早期道教借用神仙家、道家和医家的养生修炼方法,形成了一套众术合修的修道方法,诸如行气、辟谷、胎气等,不一而足。
《仙鉴》计述的众多仙真,大多长于养生,精通各种各样的延年保命之术。
其中,外丹服食也好,内丹修炼也罢,都是为了自身肉体的延续或精神的永恒,都能体现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力图把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可贵思想和探索精神。
道教“调和四气凭烧炼,修炼千方只要安”(《太华希夷志》卷上。
《道藏第五册》),直言千般调气修炼道术,唯一的目的就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道教的种种道术是建立在重视个体生命的基础上的。
《睡歌》是陈抟答太宗问养生之道时作,此歌一气呵成,音韵铿锵,节奏明朗,在陈抟眼里,历代帝王将相纷争时的智慧谋略、刀光剑影,只不过是两三个君子“争些小闲气”,不足称道。
此歌虽然隐含着悲观厌世的情绪,也有淡化社会治安问题的倾向,但其中显示出的道教中人的独立人格,以及尊重个体生命价值,视现实生命高于一切的独特思想,还是十分难得的。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一直都是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因为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经过历代思想家的不断发展,其内容逐渐丰富多彩,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了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独特魅力,恰恰在于它蕴含了众多独特的思想体系、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首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中国古代的太极哲学、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和道教思想等,都反映出了中国古人对宇宙与自然万物的深切认识。
在中国古人看来,宇宙中的每一片石头、每一棵草木、每一次雨雪,都有着自己的“心”,都有着神秘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也深刻地思考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此观念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强调遵从天命、尊老敬贤、尊重传统、重视家庭、讲究情感等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对道德伦理的追求和体现。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不仅概括出了“仁、义、礼、智、信”五种传统德行,还整理出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四种伦理关系。
在这些概念内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明确规定了各种不同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必须遵循的最基本法则。
这种文化价值不仅具有内在的独特魅力,还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全部思想、生活和行为方式。
再次,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智慧与豁达。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断探究道德、人性、宇宙、社会等问题,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自成体系的思维方式。
对于这些社会和人生的哲学问题,中国古代文化总是以智慧和豁达的态度迎来迎对。
生命与生存、善与恶、成功与失败,都是宇宙不断变换的形式,只有准确把握市事物的本质和脉络,人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哲学思想的深刻反映和挖掘是中国古代文化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最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对世界和谐的追求。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总结论文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总结论文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丰富的领域,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流派和学说。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法家三个主要流派的角度来总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
首先,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治国思想。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仁爱和道德行为。
儒家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孔子提出的“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使人民获得真正的福祉。
儒家强调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统治者应尊重民众的权益,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福祉,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
此外,儒家还主张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培养人才和教育民众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其次,道家也对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注重自然和宇宙的道,强调奉行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官员应遵循自然的规律,与其相和谐。
道家认为统治者应以德治而不以法治,通过个人的品德养成和修养来影响他人。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法家是古代中国的另一种重要的治国思想。
法家注重法治和秩序,提倡以法律为准则来治理国家。
法家认为统治者应依靠法律来统治,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法家强调忠诚和纪律,认为统治者必须严格执行法律,公正处理事务,保护社会的利益和权益。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是多样和丰富的,儒家、道家和法家是其中最重要的流派。
儒家注重道德和人伦,强调仁爱和教育的重要性;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的道;法家注重法治和秩序,提倡严格执行法律和纪律。
这些思想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体系和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拥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些思想和文化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道教、佛教的传入,再到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本文将从古代思想家的贡献、儒、道、佛三家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一、古代思想家的贡献中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克己复礼”等思想,强调了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了“性善论”和“天命论”,对中国古代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百家争鸣的浪潮中,墨子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还有庄子的道家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等,都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与思考。
二、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儒、道、佛三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三大重要支柱。
儒家思想强调仁德、礼义、忠诚等观念,提倡以家庭和社会为基础的伦理关系。
儒家的价值观念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安然无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道家的思想观念对于追求心灵和谐与个人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生了深入交融。
佛教强调超越苦难、追求解脱与内心的平静,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地位。
儒、道、佛三家思想互有影响,共同贡献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强调的仁德、礼义观念对社会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这种价值观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其次,道家思想强调平衡与和谐的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中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反思。
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与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与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思想与文化传统的特点和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传统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和家庭礼仪,提倡孝道和仁爱之道。
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儒家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层面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重要的统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作用,对中国社会形成了久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思想传统。
道家思想强调“道”的概念,即自然的法则和宇宙的运行规律。
道家思想主张追求自然之道,强调放下功利心态,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教的发展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个体的修身养性和追求人生意义的思考。
佛教是中国古代吸收外来思想的一种重要形式。
佛教起源于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形态。
佛教强调人生的苦与空,主张通过修行摆脱轮回,追求解脱和智慧之道。
佛教的到来促进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使中国的思想与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
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核心的中国古代历史思想与文化传统,形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例如,儒家的思想理念对于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儒学也成为了官方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道家思想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个体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文人墨客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佛教思想则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方式和行为。
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与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瑰宝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文化

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思想丰富的国家,古人们懂得自我修养,注重人伦道德,推崇大公无私的精神,这些都是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精髓。
以下将从道德、中庸、节俭、学问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文化。
道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条基本准则。
在古代中国,孝道是一种家庭伦理,也是一种社会伦理。
孝道强调敬老爱幼、亲情和谐,主张慈孝为本、爱众敬老、团结友爱。
《孟子》中说:“天地之大,万物之生,人之本义,亲也。
”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亲情和家庭美德的重要性。
孝道貫穿了古人们的生活方式,孝敬父母是人类最起码的修养。
为此,古代中国教育一般都会从孩子的幼年时期就开始讲究孝道,并将之视为尖锐而严厉的文化规范。
中庸“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中庸是一种旨在发扬“以人为本”思想的道德伦理。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诉求平衡与节制,提倡不极端、不偏激、不越界,维护缓和、稳健、和谐的社会稳定和人的健康生活。
文化名言“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正是中庸思想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个人修养相当重要,而唯有遵循中庸之道,才能达到心灵的平衡和和谐。
节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节俭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道德伦理。
节俭并不是一种贪小失大的行为,而是通过“谨慎用钱,守住本分,以[...]以少胜多”的态度来完成使命。
古代中国人认为节俭促进了家庭和个人发展、改善社会环境、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活品质,因此古代中国通常注重身体修炼、文化修养、品德教化,把精神面貌的完善与物质生活的改进紧密结合在一起。
学问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宏观而复杂历史终于促成了中华文化的鼎盛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学问变得缺失,正变得越发难以理解。
钩沉板热和保守政治家追究“名教”的风气都让中国文化的真正意义走向了外面的人。
但是,中国文化的实质和价值并不在于徒手追求,而是在于寻求真正的精神和美德。
学问是古代中国对精神生活的一个透彻探究,学问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就是最好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摘要:
关键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开端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可以说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吧,一直延伸到清朝的中后期,也就是1840年。
在这几千年的光景中中国的思想文化都处在不断发展中,有高峰有低谷,也有各种思潮此起彼伏,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那么今天我就来谈一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
如果把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比作为一条河,那么炎帝黄帝的时代就是这条河的源头。
皇帝和炎帝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先民,可以说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起源,因此中国人都喜欢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在炎帝和皇帝时期我们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以后中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
在这个时期,皇帝和炎帝在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文化艺术、手工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
这些重大的进步促使早期的中国由采猎文明向农业文明的过渡,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在炎帝和皇帝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他们是遵循了一定的原则的,那就是和谐的意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方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我想和谐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句话也说明了早在炎帝和皇帝时期就确立了选贤任能的原则,并且也对人的基本品质做出标准,告诉我们要博爱。
炎黄时代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各项事业的起步阶段,在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促进了后世的经济发展;而公天下和选贤任能的政治思想促进了后世了政治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和谐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夏商周时期,源头活水已经汇聚成小溪,并不断走向壮大。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成果就是文字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由甲骨文到金文,是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文字的成熟使得生活中的各项事业都得以记录下来,为后世的研究和考古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我想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书籍就是《周易》了。
它继承了前一时期的和谐思想,通过观察星像和自然的变化,通过占卜的形式把人和自然天然的联系在一起,无论什么等级的人物、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要遵循上天的旨意,做到天人合一。
这也为王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做出了解释,从而对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生产力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一时期的思想对春秋战国乃至今日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像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长江,各种思想流派的碰撞,撞出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最美浪花,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达到了一个顶峰,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
当然这种思想争锋的局面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战国七雄、春秋五霸相互争霸,使整个社会陷入分裂的局面,这就为各种思想的雄起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各家思想为了取得统治者的亲睐,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想。
思想的不断发展也反作用与政治,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为我国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奠定了思想文化上的基础。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其内容是礼治、德治和人治。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儒家的思想在中国的历史的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的主流文化。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所以称之为道家。
道家崇尚自然,返朴归真;主张唯道是从,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道家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
墨家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占有重要地位。
墨家主张兼爱,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
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这个时期的各种思想文化,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而且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甚至今天人们的生产活动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政治的发展却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毁灭性的打击,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焚书坑儒,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思想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然而法家的思想却在秦朝得以发展壮大,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朝时期也是一个思想巨变的时代,著名的儒学大家董仲舒通过对儒学的改造,取得了汉武帝的亲睐和支持,从此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在中国得以形成,儒家学说成了中国的正统思想。
汉朝时期的新入学其本质是外儒内法,强调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并没有脱离人与自然和谐的范围,而是对其不断地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在宋元明清,儒学又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理学。
理学在很多方面对儒学的发展起着积极地作用,但是有很多方面却是倒退,加之科举考试的僵化,是近代中国不断落后的重要原因。
总之,中国的古代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都起到了重要影响,对世界的文化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
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发展,更是影响深远。
近代以来,虽然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重新认识和解读经典,必然赋予经典以崭新的意义。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中最值得珍惜的传统。
它并非仅存在于吾人心灵之外的典籍,更存在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观念和价值。
这珍贵的传统从未与时代脱节,且处处预示了每个时代的时代性。
因此,我们应当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开创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儒学社会主义道路,使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脉络中获得张举,进而成为现代文化中的活力,永续它的光辉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