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历史文化
庆阳老区光荣的革命历史

庆阳老区光荣的革命历史庆阳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是一块遍布老一辈革命家足迹的光荣土地,是一片洒满革命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
1、庆阳老区是党在甘肃的早期活动最有影响的地方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陇东地区就有了党领导的革命活动。
甘肃早期革命运动的播火者王孝锡,出生于宁县太昌镇,他1925年开始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和胡廷珍、保至善、马凌山等中共党员共同创建了中共兰州特别支部,任组织委员。
同年4月,他发起成立了兰州青年社,任社长,传播党的主张。
同年秋奉党的指示回到家乡宁县太昌镇,建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彬宁支部。
1928年5月,组建了中共太昌临时区委,统一领导彬县、旬邑、长武、宁县等边界的党的斗争,组织武装起义,发动煤矿暴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极大恐慌,视为“西北共产党的头子”,11月在宁县家中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坚持斗争,12月30日被敌人杀害于兰州,是年25岁。
他在敌人抓捕时从容题诗:“慷慨歌太平,从容作楚囚。
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头”,至今读来令人壮怀激烈、嘘唏难禁。
2、庆阳老区是党在甘肃的武装力量建立最早的地方,是西北红军的摇篮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临时省委根据中央指示,从1927年到1928年,在陕甘地区先后组织了清涧、渭华、旬邑等大小70多次武装起义和暴动,但都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而失败。
1929年秋,中共陕西省委派刘志丹、谢子长等一批共产党员打入西北国民党地方部队挂名建军,从事兵运工作,建立为我党所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
在长期的“兵运”工作实践中,刘志丹、谢子长认识到,搞武装斗争不直接掌握军队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走独立自主发展革命武装的道路。
1930年10月,刘志丹策划实施了“太白起义”,将陇东民团谭世麟部第二十四营缴械,拉起了100余人的革命队伍。
“太白起义”是我党在甘肃的革命武装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
1931年9月,刘志丹在合水县倒水湾对赵连璧、同守孝、贾生财等三支农民武装进行整编,成立了陕甘第一支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刘志丹任总指挥,下辖三个大队。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庆阳习称“陇东”,地处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全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5万。
庆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文明在这里孕育诞生、薪火相传、创新发展,形成了光辉灿烂、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民俗庆阳是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庆阳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
1927年王孝锡在宁县建立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邠宁支部。
1930年刘志丹领导太白起义,打响了陇东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庆阳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拱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西大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庆阳战斗和生活过。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铸就的以“面向群众、坚定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是庆阳最可宝贵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
唱响祖国大江南北的红色经典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就是最具代表的陇东民歌。
庆阳是历史灿烂悠久的岐黄故里。
远在2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有了早期农耕,闻名世界的“环江翼龙”、“黄河古象”化石和中国第一块旧石器都出土于庆阳境内。
中医学鼻祖岐伯的诞生地就在庆阳,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巡游北地,与岐伯谈医论道,成就了中华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周代称北豳,春秋时为义渠戎国,秦汉设北地郡,中国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纵贯全境。
隋唐置庆州,唐代名相狄仁杰曾任宁州刺史,宋代名臣范仲淹父子两代3人先后四知庆州,留下了千古名篇《渔家傲·秋思》。
庆阳市境内全国重点文物简介

庆阳市境内全国重点文物简介截止2013年底,庆阳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85处、一般文物保护单位3226处。
庆阳各县(区)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市馆藏文物总数3130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5830件(套),且馆藏文物中大多为本地出土。
附:庆阳市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北石窟寺建造于北魏年间(公元509年),庆阳市西峰区西南25公里处,蒲河和茹河交汇之东岸的覆锺山下,距市区25千米,海拔1083米,现存大小窟龛307 个,石雕造像2126 尊,为甘肃省四大石窟之一。
2、南佐遗址庆阳市西峰区西南6公里的后官寨乡南佐村,是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的遗址。
总面积20万平方米。
文化层厚2-7米不等。
现存9处大型夯土台基,北部1处大型建筑一号基址已发掘。
南佐遗址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结构宏伟,与大地湾大型建筑基址相近,表明它是泾、渭地区又一处高等级的中心遗址,对研究中国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3、凝寿寺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公元907年~960年)。
庆阳市宁县政平乡政平村,塔因寺得名。
该寺塔地处马莲河、无日天沟河、泾河三河交汇处,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代在此设过定平县,明代设政平驿,清代为镇。
清代山洪冲毁寺院,仅存此塔。
此塔造型敦厚,酷似西安大雁塔,是庆阳市境内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砖塔。
4、湘乐砖塔庆阳市宁县湘乐镇境内,西南距宁县城三十五公里,平面呈六角形,一座高七层的宋代楼阁式砖塔,顶部残,通体高约22米。
始建于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该塔在2002年4月被犯罪分子引爆炸药盗取文物时,塔基震裂,后修复。
湘乐在历史上颇有名望。
据史书记载:远在汉时在此置襄洛县。
后魏徒治于此改为襄乐。
西魏置燕州。
后周俱废。
唐属宁州。
金仍之。
元至元七年并入宁州。
明设巡检司。
清为镇。
湘乐古城址建于何时,无考,目前城垣残存。
庆阳的历史传说故事

庆阳的历史传说故事庆阳,作为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古老城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都流传着各种传说和故事,让人颇为神往。
据传说,在庆阳的古代,有一位名叫杨贵妃的美女。
她容貌绝世,举世无敌,是唐朝时的一位宠妃。
杨贵妃喜欢到庆阳的花海中游玩,每每清晨,她都会带着侍女们悄悄来到花海之中,沐浴花香。
某一天,在杨贵妃的掌心中,飞落下一片粉红的凤仙花瓣,杨贵妃笑称这是天上的仙子赐给自己的礼物。
彩蝶和花蜜,伴随着舞动的音符,成为了她的独特风景。
另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庆阳传说是关于雷峰塔的故事。
雷峰塔位于庆阳市的城北,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建筑物。
相传很久以前,当地居民遭遇了一场灾难,整个地区陷入水灾之中。
人们纷纷前往雷峰塔祈祷拯救,意外的是,塔顶突然闪耀出一道神奇的光芒,在天空中画出了一道完美的彩虹。
就在此刻,天降大雨将水灾完全消灭,人们称之为“神灵之光”。
自那以后,雷峰塔成为庆阳市的标志,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祈愿之所。
在庆阳的山林之中,还有一座神秘的古寺,名为恒山寺。
这座寺庙建于唐朝,相传是由一位高僧所主持,以修行和传授佛法为目的。
据传恒山寺有一口名为“法器”的井,里面的水似乎具有奇妙的功效。
每当风雨交加时,寺内无论有多少人,只要在法器井的水中沐浴,就能得到保佑和庇护,不再受到风雨的侵扰。
这个传说流传至今,吸引着许多来自各地的朝圣者。
庆阳的历史传说故事数不胜数,每个故事都给这座古城增添了神秘而诱人的色彩。
这些故事不仅让人追溯到古老的过往,更在现代的庆阳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会被这些传说故事所吸引,留连忘返。
这正是庆阳独特魅力的体现,让人们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中国庆阳上古文明亘长久远,早在20万年前,人类始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文化灿若星河;庆阳又是革命老区,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遍布这里的每一片热土,播火浴血的正义酣歌仍犹在耳如泣如诉,红色革命文化遗址星罗棋布;黄土高原造就的黄土风情别具一格,粗犷豪放,浑朴天成,绚烂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更是勤劳智慧的庆阳人民在漫漫长夜里点亮的灯盏,在敦厚朴实的心灵里开出的浪漫花朵,这样的山花烂漫,朵朵如诗如画。
庆阳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呈吉祥的传统习惯。
一些民间艺人每逢端阳节将自制的香包陈列在街头销售,有的还运往外地出售。
而早在2001年,原来的西峰市就办过一次香包节。
香包在庆阳再普通不过,庆阳人对香包也再熟悉不过。
华池县曾出土金代的千岁香包,可见中国庆阳香包之历史悠久。
香包是庆阳妇女刺绣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香包以其绚丽鲜明的色彩,大胆而奇特的造形,泼辣而热烈的动感,承传着中国庆阳民间民俗文化的血脉,凝聚着庆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精神。
庆阳香包在民间还具有表情达意的信物功能,所以以小小香包作为中国庆阳特色文化的代表,文化含量丰富,历史传统古老,地域风格鲜明,内涵寓意深刻,技艺精湛高超,被誉为中国庆阳历史的“活文物”,足可成为中国庆阳的靓丽名片和发展信使。
——香包节以快捷的方式起到了全方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作用,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民歌,高高树起了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旗帜。
——香包节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知名度,重塑了庆阳的对外形象和庆阳文化之魂,庆阳老区办节会,许多领导同志和全国知名学者给予了极大关注,薄一波、铁木尔·达瓦买提、王光英、马文瑞、贺敬之、张仃、靳之林等以及甘肃省的一些领导同志都曾热情题词,予以支持。
薄一波赞誉“庆阳香包甲天下”,王光英称庆阳香包为“民族瑰宝”;习仲勋、许嘉璐、布赫、吴阶平等领导同志曾欣然担任节会顾问;《欧洲时报》、香港《大公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对庆阳进行了大力宣传推介;全国民俗学会年会在庆阳的召开,《走庆阳》、《看庆阳》、《庆阳历史文化揽胜》、《庆阳民俗艺术之魂》、《庆阳史话》等一批画册书刊的出版以及许多曾参加香包节的全国民俗学专家纷纷出版专著,对庆阳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研究发掘,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
庆阳史话之1

庆阳史话之一:周懒王还是周赧王甘肃人是这样说的:周懒王坐镇庆阳时,庆阳城发大水,洪水围住了全城。
周懒王带领百姓划着木船沿整个河道检查,最后发现下游板桥附近有一座小山横在河中间,挡住了水的去路。
周懒王发动民众把小山挖了一个豁口,让水能够流出去,可是白天挖了一天的山到了晚上又合在一起了。
一直持续了好几天,一直到第六天时,人们越来越纳闷,白天挖开,晚上怎么又长住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一天晚上,周懒王很郁闷,来到城墙头上,提着酒坛子,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喝闷酒。
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看了看周围没人,最后一听,在城头外边洪水中有两个蛟龙头若隐若现,原来是他们在说话呢,其中一个蛟龙说:“如果明天中午他们把我们杀不了的话,庆阳这块宝地就属于我们了,洪水永远就放不出去,我们就可以兴风作浪,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另一个蛟龙问:“我们怎么做他们就杀不了我们呢?”,“只要他们找不到我们的龙脉,我们永远都是安全的”。
周懒王一听,原来是这家伙在作怪啊。
可龙脉到底是个啥样的东西呢?周懒王又一筹莫展了,他苦思冥想着,想着想着,他感觉有一丝困意,不知不觉靠在城头上睡着了。
忽然他看见天空中飞来一只飞鸟,口中衔着一根马莲草,猛然惊醒,原来是一场梦。
第二天天未亮,周懒王又带领民众去开山,忽然他看见在山的南边长着许多马莲草,且很茂盛,他猛然想起昨晚梦中的经历,于是让带来的民工专找马莲根挖。
有几根比较粗的马莲根直直长到了山里面,他们顺着向下挖,有人不小心挖断了其中最粗的一根,突然,一声惊天动地的惨叫,一股殷红的鲜血从马莲根中冒出,整个一条河都被染成了红色,以后好久都是红的。
继而那座山自然崩塌,河水一泻而下。
庆阳城恢复了往日的面貌,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懒王的功绩,将他当年开山的地方叫做斩山湾,将大水流经的这条河起名马莲河。
如今马莲河水依旧流淌,在斩山湾河心中还可以看到有一块红色的圆石头,据说那是当年留下的龙心。
陕西人是这样说的:民间传说,先周的时候,周人认为豳地龙气呈祥,气势非凡,把这里选为立国之处,名为豳国。
庆阳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地位论文

论庆阳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的地位庆阳位于甘肃东部,习称“陇东”。
庆阳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庆阳就有了早期人类活动,并创造了旧石器文化,我国的第一块旧石器就是1920年在庆阳华池县上里原乡赵家岔的洞洞沟发现的,它的发现粉碎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旧石器文化的谬论。
到目前为止,庆阳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八处[1],说明大约在距今十至二十万年前后陇东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了。
到了新石器时代,庆阳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新石器文化,据考古发现的资料,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千处,文化类型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2],说明大约五、六千年前,庆阳先民就开始了原始渔猎、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及原始艺术等经济、文化活动。
商周时期,庆阳地区是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在合水、宁县发现的寺洼文化遗址(距今约3370年),就是土著的羌人文化[3]。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戎狄之间”即指今庆阳地区。
不窋——鞠——公刘三代在庆阳一带教民稼穑,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史称“周道之兴始于此”[4]。
因此庆阳地区是北方草原文化和和中原农业文化交汇的地区,这也是庆阳历史文化的一个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义渠戎国统治的地区[5],秦灭义渠后在此设郡,直至清代两千多年,这一地区先后设郡、府、州、县[6],随中华民族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其间文臣、武将、学者辈出,他们都是庆阳古老文明和文化的代表,说明庆阳地区有着古老的文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庆阳的佛教文化和石窟造像艺术正是在这片肥沃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传播和发展的。
一、庆阳石窟造像是在全国上下倡扬佛教的历史条件下开创的,并随着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而发展。
庆阳自秦以来就归于中央王朝的统治和管辖之下,此后其历史文化的兴衰必然受到中国古代王朝历史文化的影响。
庆阳地处古代长安西北,据今西安市200多公里。
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里曾是"黄河古象"、"环江翼龙"的故乡。
我国最早出土的第一块石器,就发掘于华池县的赵家岔。
市内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址达1500余处之多。
4000年前,流传于世的《黄帝内经》早已造福于人类。
夏代,周族部落在庆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先周文化。
《诗经》在《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小雅·采薇》、《豳风·东山》等篇中都描述了周人在此地的生活情景。
东汉安定监泾人王符著《潜夫论》36篇,在为传世名书。
晋代,北地泥阳人傅玄,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曾著《傅子》120卷(篇)。
唐、宋时期,由于佛教的发展,造塔建寺、刻石造像、树碑作文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明、清之际,以民间文化艺术为主体的文化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故事、传说、歌谣、对联、迷语、笑话、寓言等民间文学及以及民歌为主的音乐事业发展较快。
民歌、唢呐、社火遍及全市,民间剪纸、刺绣、织编、纸扎、雕塑等继续发展。
戏曲班社活跃,逐渐走向专业化。
同时,文化名人辈出,很有影响的有李梦阳、王纶、吕经、吕颛、张钦修、钱旭东、韩鼎、赵邦清、刘之蔼等50多名。
民国时期,秦腔戏曲艺术,进入兴盛时期。
陕甘宁边区时期,市内文化艺术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文艺的服务对象、表现形式、内容上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一批为现实革命服务,且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演唱作品涌现出来。
新宁县南仓村刘志仁、环县农民孙万福、新正县农民汪庭有分别创作秧歌剧和新民歌《高楼万丈平地起》、《绣金匾》及《边区十唱》等,在陕甘宁边区到处传唱,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市文化事业经历了稳定发展、曲折发展、遭受损失和蓬勃发展4个阶段。
1949至1957年为稳定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各级党政部门将文化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阳历史文化
庆阳是一块神奇的高天厚土。
庆阳地处祖国大西北、陕甘宁三省的交会处,全市总土地面积27119平方公里,总人口256万,辖环县、华池、庆城、镇原、宁县、正宁、合水七县和西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原面,堪称“天下黄土第一原”。
庆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远在20万年以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
据《史记》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曾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有《黄帝内经》行世,“岐黄故里”由此得名。
周先祖不曾开启了先周农耕文化之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
庆阳有璀璨的古代遗珍瑰宝。
世界瞩目的“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化石,均发掘于境内马莲河流域。
标志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肇始的华夏第一块旧石器出土于华池县赵
家岔。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齐家文化遗址和历代古建筑、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点有近千处之多。
战国秦长城横跨镇原、环县、华池三县。
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岭穿越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
开凿于北魏时期的北石窟寺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
庆阳历代名人辈出,各领风骚。
东汉思想家王符的《潜夫论》、西晋学者傅玄的《傅子》和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的《空同集》,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是先贤们留给后世的不朽的精神遗产。
庆阳是甘肃惟一的革命老区。
1927年在宁县建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党组织,1931年建立了甘肃第一支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1934年建立了西北第一个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南梁政府。
陕甘边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从未丢失过的一块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据地。
后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组成西北革命根据地,为北上抗日的红军和党中央提供了落脚点。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铸就的老区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庆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庆阳民俗文化独树一帜。
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称庆阳“五绝”。
庆阳民歌享誉“黄土歌魂”,唱遍全国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三首革命歌曲,是庆阳人孙万福、汪庭有等农民歌手的佳作。
评剧精品、电影《刘巧儿》讲述的就是华池县农民封芝琴争取婚姻自主的真实故事。
在陇东道情的基础上孕育诞生的陇剧,是甘肃惟一的新剧种。
庆阳剪纸巧夺天工,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已蜚声海内外。
目前,庆阳已获得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五蝠皮鼓——庆阳一绝,环县——道情皮影之乡、温泉乡公刘庙——华夏公刘
第一庙、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
2004年,被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
庆阳有着丰富的资源,是甘肃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长庆油田的主产区,石油资源储量亿吨。
庆阳煤炭藏覆盖全市,全省1428亿吨预测储量中,庆阳占1342亿吨,是全省预测储量的94%。
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盛产小麦、玉米、油料、荞麦、小米、燕麦、黄豆等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备受推崇。
庆阳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