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结构图

控制系统结构图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自动控制系统是在人工控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对自动控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下面对人工操作与自动控制作一个对比与分析。 图1-1所示是一个液体贮槽,在生产中常 用来作为一般的中间容器或成品罐。从前一个 工序出来的物料连续不断地流入槽中,而槽中 的液体又送至下一工序进行加工或包装。当流 入量Q i(或流出量Q0) 波动,严重时会溢出或抽空。解决这个问题的 最简单办法,是以贮槽液位为操作指标,以改 变出口阀门开度为控制手段,如图1-1所示。 当液位上升时,将出口阀门开度开大,液位上 则关小出口阀门,液位下降越多,阀门关得越 小。为了使液位上升和下降都有足够的余地,选择玻璃管液位计指示值中间的某一点为正常工作时的液位高度,通过改变出口阀门开度而使液位保持在这一高度上,这样就不会出贮槽中液位过高而溢出槽外,或使贮槽内液位抽空而发生事故的现象。归纳起来,操作人员所进行的工作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检测用眼睛观察玻璃管液位计(测量元件)中液位的高低。 ②运算、命令大脑根据眼睛所看到的液位高度,与要求的液位值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的大小和正负,然后根据操作经验,经思考、决策后发出命令。 ③执行根据大脑发出的命令,通过手去改变阀门开度,以改变出口流量Q0,从而使液位保持在所需要高度上。 眼、脑、手三个器官,分别担负了检测、运算/决策和执行三个任务,来完成测量偏差、操纵阀门以纠正偏差的全过程。 若采用一套自动控制装置来取代上述人工操作,就称为液位自动控制。自动 下面结合图1-2的例子介绍几个常 用术语。 ①被控对象需要实现控制的 简称对象,如图1-2中的液体贮槽。 ②被控变量对象内要求保

自动控制原理答案第3章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5157690.html,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习题3-1】: 已知某控制系统结构图,其中T m =0.2,K =5,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性能。1 )对比二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一般表达式: 2)解得:3)进而解得:4)超调量:5)调节时间:6)峰值时间:7)上升时间: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5157690.html,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习题3-2】: 已知某控制系统结构图,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试确定系统参数K 1、的值。)闭环传递函数:2)从曲线中可以直接获得:3))计算系统的参数: )比较二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一般式: 阶跃响应的输出通常用h(t)表示,代替c(t) ()()() lim lim t s c c t sC s →∞ →∞==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5157690.html,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习题3-3】: 已知某控制系统结构图,要求系统的阻尼比ζ=0.6,试确定K t 的值,并计算动态性能指标:t p 、t s 和σp 的值。1)闭环传递函数: 2)比较二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一般式:3)解得: 4 )计算系统的动态性能: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5157690.html,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习题3-4】: 已知某控制系统结构图,要求系统的超调量σp =16.3%,峰值时间t p =1 秒,求K 与τ。 1)根据超调量和峰值时间的定义,有: 2)计算系统的特征参数:3)闭环传递函数: 4)比较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5)解得:

《控制理论》试题库(2012级)

第二章:梅森公式 1、试绘制下面系统结构图对应的信号流图,并用梅逊增益公式求传递函数C (s )/R (s )和E (s )/R (s )。 2、某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 (1) 画出图(a )的对应的信号流图,计算闭环传递函数()s Φ; (2) 确定图(b )传函()G s ,使得(a )与(b )中从()R s 到()Y s 的闭环传递函数一致; (3) 令1p =,试确定系统的类型,并计算与之对应的稳态误差系数。 () a () b 3、用梅逊公式求图示系统的传递函数C (s )/R (s )。 4.试绘制如图所示系统结构图对应的信号流图,并求传递函数C (s )/R (s )。 C(s) (s ) R (s 图 系统方框图 )

第三章:二阶性能,劳斯判据,稳态误差。 1、下图为简化的飞行控制系统结构图,试选择参数K1和Kt ,使系统的1,6==ξωn 。 2、 设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如果要求闭环系统稳定,a 值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如果要求闭环系 统的极点全部位于s =-1垂线之左,a 值的取值范围又是多少? 3、已知系统结构如图所示,试用劳思判据确定参数b 的取值范围,以保证系统稳定。 4、 典型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试确定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注: 2 1ξ ωβπ--=n r t ,2 1ξ ωπ-= n p t ,%100%2 1?=--ξπξ σe ,n s t ξω5 .3= ) 2.5 2 2 图1 控制系统 s )

5、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020()(2 ++= s s s K s G a ξ (1)确定使系统稳定的参数(开环增益K ,阻尼比ξ)的范围。 (2)取ξ=2,并保证系统极点全部位于1-=s 的左边,确定此时的开环增益K . 6、两系统结构图分别如图(a)、(b)所示,若要求在4秒内系统的稳态误差不超过6,应选用哪 种系统(已知 24 1 2)(t t t r += ) 7、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5)(11.0(50 )(++= s s s s G 试求输入分别为r (t )=2t 和r (t )=2+2t +t 2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8、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5.0)(1() 15.0()(2++++= s s s s s K s G 试确定系统稳定时的K 值范围,并求系统的静态误差系数K p 、K v 、K a 。 9、 已知某控制系统结构如图所示。 1) 试求出其闭环传递函数。 2) 要使系统满足:2,707.0==n ωξ,试确定相应的参数K 和β。 3) 求此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和调节时间。 4) 若r (t )=2t ,求系统由r (t )产生的稳态误差e ss (∞)。 (注: 2 1ξ ωβπ--= n r t ,2 1ξ ωπ-= n p t ,%100%2 1?=--ξπξ σe ,n s t ξω5 .3= )

控制系统仿真实训试题

一、某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 (1) 试用SIMULINK 建立系统仿真模型,且该系统中K=1保存路径为:E :\lsfz ; (2) 利用所建立的SIMULINK 仿真模型求该系统闭环传递函数及开环传递函数; (3) 求该系统当K=1和K=2时的单位阶跃响应的峰值时间p t 、超调量o o σ 、调节时间s t 和稳态 值)(∞h ,分析系统性能,指出增益K 对系统的影响; (4) 画出该系统的根轨迹,判断使系统稳定的K 的变化范围,求系统临界稳定时根轨迹增益。 (5) 画出系统的BODE 图,求出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幅值裕量和相角裕量。 二、已知某控制系统结构如下图, (1)试用MATLAB 命令(编写m 文件),求出系统的开环和闭环传函; (2)画出该系统的根轨迹,判断使系统稳定的K 的变化范围,求系统临界稳定时的增益及根值。 (3) 在K 值的稳定范围内绘制三组不同K 值的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同一坐标中),比较其峰值时间p t 、超调量o o σ 、调节时间s t 和稳态值)(∞h ,指出增益K 对系统的影响; (4)画出系统的BODE 图,求出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幅值裕量和相角裕量。 三、已知某控制系统结构如下图, (1)当K=1和K=2时,试用时域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2)用根轨迹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K 的范围 (3) 当K=1.5时,画出系统的BODE 图,求出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幅值裕量和相角裕量。 (4) 当K=1.5时,试用用奈氏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四、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3 )1 ( 1 5.1 ) ( + + - = s s s G , (1)求出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使用Z-N第一法确定PID控制器的参数Kp、Ti、T d,求出PID控制后的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与PID校正前进行对比。 五、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5 )(1 ( 1 ) ( + + = s s s s G , (1)求出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使用Z-N第二法确定PID控制器的参数Kp、Ti、T d,并求出PID控制后的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与PID校正前进行对比。

串级控制系统的原理及设计

串级控制系统的原理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介绍了串级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性能和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内环;外环;增益;时间常数;对象;共振现象;积分饱和现象。 1、概述 1.1串级控制系统介绍 单回路控制系统只用一个调节器,调节器只有一个输入信号,即只有一个闭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简单系统能够满足工艺生产的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另外的情况,譬如调节对象的动态特性决定了它很难控制,而工艺对调节质量的要求又很高;或者对调节对象的控制任务要求特殊,则单回路控制系统就无能为力了。另外,随着生产过程向着大型、连续和强化方向发展,对操作条件要求更加严格,参数间相互关系更加复杂,对控制系统的精度和功能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为此,需要在单回路的基础上,采取其他措施,组成复杂控制系统。串级控制是改善调节过程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并且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厂的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中,串级控制系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复杂控制系统。 1.2 (简单控制系统) 图1.1是精馏塔底部示意图,在再沸器中,用蒸汽加热塔釜液产生蒸汽,然后在塔釜中与下降物料流进行传质传热。为了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需要把提馏段温度t保持恒定。为此,在蒸汽管路上装一个调节阀,用它来控制加热蒸汽流量。从调节阀动作到温度t发生变化,需要相继通过很多热容积。实践证明,加热蒸汽压力的波动对温度t的影响很大。此外,还有来自液相加料方面的各种扰动,包括他的流量、温度和组分等,它们通过提馏段的传质传热过程,以及再沸器中的传热条件(塔釜温度、再沸器液面等),最后也影响到温度t。当加热蒸汽压力较大时,如果采用图1.1所示的简单控制系统,调节质量一般都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如果采用一个附加的蒸汽压力控制系统,把蒸汽压力的干扰克服在入塔前,这样也提高了温度调节的品质,但这样就需要增加一只调节阀并增加了蒸汽管路的压力损失,在经济上很不合理。 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串级控制,如图1.2所示。

自动控制练习题

题1-1 根据题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 (1) 将a ,b 与c ,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状态; (2) 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1)负反馈连接方式为:d a ?,c b ?; (2)系统方框图如图解所示。 题1-2图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2所示。 题1-3图为谷物湿度控制系统示意图。在谷物磨粉的生产过程中,有一个出粉最多的湿度,因此磨粉之前要给谷物加水以得到给定的湿度。图中,谷物用传送装置按一定流量通过加水点,加水量由自动阀门控制。加水过程中,谷物流量、加水前谷物湿度以及水压都是对谷物湿度控制的扰动作用。为了提高控制精度,系统中采用了谷物湿度的顺馈控制,试画出系统方块图。 解系统中,传送装置是被控对象;输出谷物湿度是被控量;希望的

谷物湿度是给定量。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所示。这是一个按干扰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 2-1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 2 32 )()(2++=s s s R s C ,且初始条件为1)0(-=c ,0)0(=c ,试求系统在输入)(1)(t t r =作用下的输出)(t c 。 解 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2)(2) (3)(2 2t r t c dt t dc dt t c d =++ (1) 考虑初始条件,对式(1)进行拉氏变换,得 s s C s sC s s C s 2)(23)(3)(2=++++ (2) 22 141) 23(23)(22++ +-=++-+-=s s s s s s s s s C ∴ t t e e t c 2241)(--+-= 2-2 已知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t t e e t c --+-=221)(,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48学时) 1.开环控制方式是按 进行控制的,反馈控制方式是按 进行控制的。 (A )偏差;给定量 (B )给定量;偏差 (C )给定量;扰动 (D )扰动;给定量 ( ) 2.自动控制系统的 是系统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 (A )稳定性 (B )动态特性 (C )稳态特性 (D )精确度 ( ) 3.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222 )()(5)(dt t r d t t r t c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 (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 4.系统的微分方程为)()(8)(6)(3)(2233t r t c dt t dc dt t c d dt t c d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 (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 5.系统的微分方程为()()()()3dc t dr t t c t r t dt dt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 (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 6.系统的微分方程为()()cos 5c t r t t ω=+,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 (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 7.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ττd r dt t dr t r t c t ?∞-++=)(5)(6 )(3)(,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 (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 8.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2t r t c =,则系统属于 。 (A )离散系统 (B )线性定常系统 (C )线性时变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 ) 9. 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1 2186)()()(2+++==s s s s R s C s G 则单位阶跃响应的模态有: (A )t t e e 2,-- (B )t t te e --,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A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A 一 、已知控制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通过结构图等效变换求系统传递函数C (s )/R (s )。 二 、已知系统特征方程为 025103234=++++s s s s 试用劳思稳定判据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三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5)(11.0(100)(++=s s s G 试求输入分别为r (t )=2t 和 r (t )=2+2t+t 2 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四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15.0)(12.0()(++=s s s K s G 试概略绘出相应的闭环根轨迹图(要求确定分离点坐标d ): 五、 1 、绘制下列函数的对数幅频渐近特性曲线: ) 110)(1(200)(2++= s s s s G 2 、已知最小相位系统的对数幅频渐近特性曲线如图所示,试确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六 、已知线性离散系统的输出z z z z z z C 5.05.112)(2323+-++=,计算系统前4个采样时刻c (0),c (T ),c (2T )和c (3T )的响应。 七 、已知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图所示。为使系统不产生自振,试利用描述函数法确定继电特性参数a ,b 的数值。继电特性的描述函数为a X X a X b X N ≥??? ??-= ,14)(2 π。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A 答案 一 223311321)1)(1()()(H G H G H G G G G s R s C +++= 二 系统不稳定。 三 ∞ , ∞ 四 五 1

] 40[-]60[-] 80[-861.0261 1.2ω dB 0dB L )(ω 2 ) 1100/)(1/()1/001.0(100)(11+++=s s s s G ωω 六 c (0)=1 c (T )=3.5 c (2T )=5.75 c (3T )=6.875 七 b a π 38>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B 一 、已知控制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通过结构图等效变换求系统传递函数C (s )/R (s )。 二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2.0)(1()15.0() (2++++=s s s s s K s G 试确定系统稳定时的K 值范围。 三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5)(11.0(50)(++=s s s s G 试求输入分别为 r (t )=2t 和 r (t )=2+2t+t 2 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什么叫串级控制系统

1.什么叫串级控制系统?画出一般串级控制系统的典型方块图。 答:串级控制系统是由其结构上的特征而得名的。它是由主、副两个控制器串接工作的。 主控制器的输出作为副控制器的给定值,副控制器的输出去操纵控制阀,以实现对变量的定值控制。 2.串级控制系统有哪些特点?主要使用在哪些场合? 答串级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为: (1)在系统结构上,它是由两个串接工作的控制器构成的双闭环控制系统; (2)系统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副变量来提高对主变量的控制质量} (3)由于副回路的存在,对进入副回路的干扰有超前控制的作用,因而减少了干扰对主变量的影响; (4)系统对负荷改变时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 串级控制系统主要应用于:对象的滞后和时间常数很大、干扰作用强而频繁、负荷变化大、对控制质量要求较高的场合。 3.串级控制系统中主、剧变量应如何选择? 答主变量的选择原则与简单控制系统中被控变量的选择原则是一样的。 副变量的选择原则是:. (1)主、副变量间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副变量的变化应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主变量的变化; (2)通过对副变量的选择,使所构成的副回路能包含系统的主要干扰; (3)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副回路包含更多的主要干扰,但副变量又不能离主变量太近; (4)副变量的选择应考虑到主、副对象时间常数的匹配,以防“共振”的发生 4.为什么说串级控制系统中的主回路是定值控制系统,而副回路是随动控制系统? 答串级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稳定主变量,使之等于给定值,而主变量就是主回路的输出,所以说主回路是定值控制系统。副回路的输出是副变量,副回路的给定值是主控制器的输出,所以在串级控制系统中,副变量不是要求不变的,而是要求随主控制器的输出变化而变化,因此是一个随动控制系统。 5.怎样选择串级控制系统中主、副控制器的控制规律?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及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 一、简答题:(合计20分,共4个小题,每题5分) 1. 如果一个控制系统的阻尼比比较小,请从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两方面 说明该系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并解释原因。 2. 大多数情况下,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通常要求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 线在穿越频率处的斜率为多少?为什么? 3. 简要画出二阶系统特征根的位置与响应曲线之间的关系。 4. 用根轨迹分别说明,对于典型的二阶系统增加一个开环零点和增加一 个开环极点对系统根轨迹走向的影响。 二、已知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如图(a)所示,其中质量为m 公斤,弹簧系数为k 牛顿/米,阻尼器系数为μ牛顿秒/米,当物体受F = 10牛顿的恒力作用时,其位移y (t )的的变化如图(b)所示。求m 、k 和μ的值。(合计20分) F ) t 图(a) 图(b) 三、已知一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合计20分,共2个小题,每题10分) 1) 确定该系统在输入信号()1()r t t =下的时域性能指标:超调量%σ,调 节时间s t 和峰值时间p t ; 2) 当()21(),()4sin 3r t t n t t =?=时,求系统的稳态误差。

四、已知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如图所示,c ω位于两个交接频率的几何中心。 1) 计算系统对阶跃信号、斜坡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的稳态精度。 2) 计算超调量%σ和调节时间s t 。(合计20分,共2个小题,每题10分) [ 1 %0.160.4( 1)sin σγ =+-, s t = 五、某火炮指挥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0.21)(0.51) K G s s s s = ++系统最 大输出速度为2 r/min ,输出位置的容许误差小于2 ,求: 1) 确定满足上述指标的最小K 值,计算该K 值下的相位裕量和幅值裕 量; 2) 前向通路中串联超前校正网络0.41 ()0.081 c s G s s +=+,试计算相位裕量。 (合计20分,共2个小题,每题10分) (rad/s)

《过程控制系统》作业题答案

《过程控制系统》思考题 1.什么叫串级控制系统?绘制其结构方框图。 串级控制系统是由两个控制器的串接组成,一个控制器的输出做为另一个控制器的设定值,两个控制器有各自独立的测量输入,有一个控制器的给定由外部设定。 2.与单回路控制系统相比,串级控制系统有哪些主要特点? 多了一个副回路,形成双闭环。特点:主控制器输出改变副控制器的设定值,故副回路构成的是随动系统,设定值是变化的。在串级控制系统中,由于引入了一个副回路,不仅能及早克服进入副回路的扰动,而且又能改善过程特性。副调节器具有“粗调”的作用,主调节器具有“细调”的作用,从而使其控制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3.为什么说串级控制系统由于存在一个副回路而具有较强的抑制扰动的能力? ①副回路的快速作用,对于进入副回路的干扰快速地克服,减小了干扰对主变量的影响; ②引入副回路,改善了副对象的特性(减小副对象的相位滞后),提高了主回路的响应速度,提高了干扰的抑制能力; ③副回路可以按照主回路的要求对副变量进行精确控制; ④串级系统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性。 4.串级控制系统在副参数的选择和副回路的设计中应遵循哪些主要原则? ①将主要干扰包括在副回路; ②副回路尽量包含多的干扰; ③为保证副回路的快速响应,副对象的滞后不能太长; ④为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将具有非线性时变部分包含于副对象中; ⑤需要对流量实现精确的跟踪时,将流量选为副对象。 5.串级控制系统通常可用在哪些场合? * 应用于容量滞后较大的过程 * 应用于纯时延较大的过程 * 应用于扰动变化激烈而且幅度大的过程 * 应用于参数互相关联的过程 * 应用于非线性过程 6.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各有什么特点?绘制前馈控制系统结构方框图。 前馈:基于扰动来消除扰动对被控量的影响; ?动作“及时” ; ?只要系统中各环节是稳定的,则控制系统必然稳 定; ?具有指定性补偿的局限性;

自动控制复习题大全(精华版)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1:试用结构图等效化简下图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2: 两级RC滤波网络的结构图如图所示,试采用结构图等效变换法化简结构图。步骤一: 向左移出相加点,向右移出分支点 步骤二 :化简两个内部回路,合并反馈支路

步骤三 : 反馈回路化简 例3:系统结构图如下,求传递函数 [解]:结构图等效变换如下: 例4:已知系统方程组如下,试绘制系统结构图,并求闭环传递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 3 5 2 3 3 6 1 2 2 8 7 1 1 1 s X s G s C s G s G s C s X s X s X s G s X s G s X s C s G s G s G s R s G s X 解 : 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利用结构图等效化简或梅逊增益公式可求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8 43217432154363243211)()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s R s C -+++=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例1: 设题1图(a )所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图(b )所示。试确定系统参数k1,k2和a 。 解: 由系统阶跃响应曲线有 ??? ??=-===∞333 .03)34(1.03)(o o p t h σ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2 2 2 21221211 2) (1) ()(n n n s s K K as s K K K a s s K a s s K s ωξωω++=++=?++ +=Φ 由 ??? ??===-=--333 .01.01212 ξξπσξωπe t o o n p 联立求解得 ???==28.3333 .0n ωξ => ? ??====22211082 1n n a K ξωω 另外 3lim 1)(lim )(21 22100 ==++=? Φ=∞→→K K as s K K s s s h s s 例2: 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已知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 %3.16=p M ,峰值时间1=p t (秒) (1).求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 (2).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s Φ; (3)根据已知的性能指标%σ,p t 确定系统参数K 及 τ ; (4)计算等速输入t t r 5.1)(=(度/秒)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解 (1) )110(10) 1(101) 1(10 )(++= ++ +=ττs s K s s s s s K s G (2) 2 2 22210)110(10)(1)()(n n n s s K s s K s G s G s ωξωωτ++=+++=+=Φ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答案

红色为重点(2016年考题) 第一章 1-2 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反转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下图所示。 1-4 题1-4图为水温控制系统示意图。冷水在热交换器中由通入的蒸汽加热,从而得到一定温度的热水。冷水流量变化用流量计测量。试绘制系统方块图,并说明为了保持热水温度为期望值,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系统的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各是什么? 解工作原理:温度传感器不断测量交换器出口处的实际水温,并在温度控制器中与给定温度相比较,若低于给定温度,其偏差值使蒸汽阀门开大,进入热交换器的蒸汽量加大,热水温度升高,直至偏差为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冷水流量加大,则流量值由流量计测得,通过温度控制器,开大阀门,使蒸汽量增加,提前进行控制,实现按冷水流量进行顺馈补偿,保证热交换器出口的水温不发生大的波动。 其中,热交换器是被控对象,实际热水温度为被控量,给定量(希望温度)在控制器中设定;冷水流量是干扰量。 系统方块图如下图所示。这是一个按干扰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 1-5图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及各部件的作用,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Uc的平方成正比,Uc增高,炉温就上升,Uc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Uf。Uf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Ur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Ue,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au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C,热电偶的输出电压Uf正好等于给定电压Ur。此时,Ue=Ur-Uf=0,故U1=Ua=0,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使Uc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C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下的控制过程,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C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风机控制系统结构原理

风机控制系统结构

一、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概述 风力发电机组是实现由风能到机械能和由机械能到电能两个能量转换过程的装置,风轮系统实现了从风能到机械能的能量转换,发电机和控制系统则实现了从机械能到电能的能量转换过程,在考虑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时,应结合它们的运行方式重点实现以下控制目标: 1. 控制系统保持风力发电机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高质量地将不断变化的风能转化为频率、电压恒定的交流电送入电网。 2. 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对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参数、状态监控显示及故障处理,完成机组的最佳运行状态管理和控制。 3. 利用计算机智能控制实现机组的功率优化控制,定桨距恒速机组主要进行软切入、软切出及功率因数补偿控制,对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主要进行最佳尖速比和额定风速以上的恒功率控制。 4. 大于开机风速并且转速达到并网转速的条件下,风力发电机组能软切入自动并网,保证电流冲击小于额定电流。对于恒速恒频的风机,当风速在4-7 m/s之间,切入小发电机组(小于300KW)并网运行,当风速在7-30 m/s之间,切人大发电机组(大于500KW)并网运行。 主要完成下列自动控制功能: 1)大风情况下,当风速达到停机风速时,风力发电机组应叶尖限速、脱网、抱液压机械闸停机,而且在脱网同时,风力发电机组偏航90°。停机后待风速降低到大风开机风速时,风力发电机组又可自动并入电网运行。 2)为了避免小风时发生频繁开、停机现象,在并网后10min内不能按风速自动停机。同样,在小风自动脱网停机后,5min内不能软切并网。 3)当风速小于停机风速时,为了避免风力发电机组长期逆功率运行,造成电网损耗,应自动脱网,使风力发电机组处于自由转动的待风状态。 4)当风速大于开机风速,要求风力发电机组的偏航机构始终能自动跟风,跟风精度范围 ±15°。 5)风力发电机组的液压机械闸在并网运行、开机和待风状态下,应该松开机械闸,其余状态下(大风停机、断电和故障等)均应抱闸。 6)风力发电机组的叶尖闸除非在脱网瞬间、超速和断电时释放,起平稳刹车作用。其余时间(运行期间、正常和故障停机期间)均处于归位状态。 7)在大风停机和超速停机的情况下,风力发电机组除了应该脱网、抱闸和甩叶尖闸停机外,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当建立了系统传递函数的概念之后,就可以将其与方块图结合起来,进一步描述系统的动态性能与数学结构,从而产生了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一、结构图的概念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是由具有一定函数关系的若干方框组成,按照系统中各环节之间的 联系,将各方框连接起来,并标明信号传递方向的一种图形。在结构图中,方框的一端为 相应环节的输入信号,另一端为输出信号,信号传递方向用箭头表示,方框中的函数关系 即为相应环节的传递函数。 结构图能简单明了地表达系统的组成、各环节的功能和信号的流向,它既是一种描述系统各元部件之间信号传递15uF 16V A关系的图形,也是系统数学模型结构的图解表示,更是求取复 杂系统传递函数的有效工具。 二、结构图的组成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一般由四种基本单元组成 1.伯号线 通常也称为结构图的四要素 信号线是带有箭头的直线。其中,箭头表示信号的流向,信号的时间函数或象函数(即 拉氏变换)标记在直线夯,如图2.21(a)所示。故,信号线标志系统的变量。 2.引出点 引出点又称为分支点或测量点,它把信号分两路或多路输出,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 位置,如图2.21〔b)所示。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大小和性质完全一样。 3.比较点

比较点又称为综合点或相加点,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进行加减(比较)的运算。 “十”表示相加,“一”表示相减,“十”号可省略不写,如图2.21(c)所示。注意:进行相加减 的量,必须具有相同的物理量纲。 4.方框 方框表示元件TAJA156M016RNJ或环节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函数,如图2.21(d)所示。且有 方框中写上元件或环节的传递 2.4.3 结构图的绘制 绘制结构图的一般步骤如下: (1)分别列写组成系统各元件的拉氏变换方程,在有些情况下,可先列写微分方程,再在零韧始条件下钽电容进行拉氏变换; (2)用构成结构图的基本要素表征每个方程,即画出相应的结构单元; (3)按照各元件的信号流向,将各结构单元首尾相连,并闭合图形.即可得到系统的结构图。cjmc%ddz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MATLAB 仿真基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 )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 ) 来输出控制系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 )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feedback ( ) 函数求得。 则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1, sys2, sign )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1;正反馈时,sign =1;单位反馈时,sys2=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3.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1 2s 2s s 3s (s)23++++=G )12()1()76()2(5)(332 2++++++= s s s s s s s s G 12s 2s s 3s (s)23++++= G )12()1()76()2(5)(3322++++++=s s s s s s s s G

控制系统结构框架图

一.控制系统结构框架图 数据总线由用于RS-485通信的双绞线和一根数据发送允许控制线——使能控制线组成。示意图如下: 当某个PLC需向其他PLC发送数据时,首先判断I0.0是否为高电平,如果为高电平,说明总线处于空闲状态,那么首先将Q0.0输出口导通,把使能找到的电平拉去,如果判断 为低电平,则要一直要等到使能线上的电平为高时,才能发送数据,此种方法好处是每个单

元都可作为主站或从站,串口数据由固定顺序的4个字节组成(数据1、数据2、数据3、数据4) 主控板发送出的数据的含义 数据1:主控板标志设定为0xaa 数据2:电梯位于的楼层值 数据3:电梯的运行方向 数据4:电梯预到达的楼层 楼层单元板发送数据的含义 数据1:单元板标志设定为0x55 数据2:乘坐者位于的楼层 数据3:乘坐者预到的楼层 数据4:乘坐者坐电梯的方向,向上运行设定为0x66,向下运行设定为0x99 接受到数据后的运算处理: 主控板PLC接收完成一组数据,首先判断数据4的值,若为0x66,时将数据2和数据3的值保存在VB2—VB6的存储器中,方法是:如果数据等于(a),则VB(a)=0×66,若为0×99,则将数据2和3的值保存在VB11—VB15. 楼层单元板PLC接收完一组数据后,要先判断数据1的值,若为0xaa说明是主控PLC发来的数据,则把数据2和数据3送给显示模块,判断数据4的值,点亮相对应的指示灯,若为0x55,则说明是楼层单元PLC发来的数据,则判断数据2和数据3的值,点亮相对应的指示灯。三.电梯运行状态的控制 电梯上点后,首先进行自检,包括厅门是否关闭,车厢门是否关闭,电梯是否为于正确的楼层位置,然后电梯自动运行到都正常的状态,(厅门关闭、车厢门关闭,读取到正常的楼层信息)静止下来,等待命令 电梯在静止状态时,接收到的楼层单元发来的信息,判断数据2的大小,如果小于电梯位于的楼层值,电梯向下运行,否则电梯向上运行,电梯在运行的状态下,实时接收各楼层单元发来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向下运行时,不断检测VB11—VB15,存储器中的值,在到达对应的楼层时停靠,并清零对应的存储器的值,直至VB1为零,电梯暂停,系统开始判断VB2—VB6中是否有存储器的值为0x66,如果有时开始向上运行,到达相应的楼层。 电梯在上行状态下同样实时接收楼层单元发来的信息,把数据保存在VB2—VB6相对应的存储器中,并不断检测VB2—VB6中的值,电梯将在对应的楼层停靠并把对应的存储的主清零,直至VB6为零。 因为画图时,不知怎么画,浪费了许多时间。于是缩减了内容,描述得笼统,不易理解。以后再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