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2

合集下载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完整版)_2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完整版)_2

晨昏变化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 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 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 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 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 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 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5.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高峰入云 (仰视)
清流见底 (俯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平看)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平看)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静景)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动景)
一句一景,次第 井然。同时注意 了色彩的配合, 晨夕的变化,动
静的结合等。
6.本文美在哪里?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 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
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笔笼山川,
纸纳四时,文辞清丽,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学
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
它的美学价值。同时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
然的美好感情。
文章结构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沉鳞竞跃
水中潜游 的鱼
争着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
人间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不再
奇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
参与,此处 指“欣赏”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WORD格式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入门】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答谢中书书》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目标牌】[教学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把握文意,领会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

(难点)[教学过程]诗意篇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自学径】一、记文常[解题目]《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

人,自号华阳隐居。

著有《陶隐居集》。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23页)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23页)
2 1 0 0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萎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欲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欲念 ) 自康乐以来( 介词,从 ) 自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如果 )
2 1 0 0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2 1 0 0
背景介绍
柔 然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 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
注:仅示意 非严格地图
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南北朝时期,神州大地 群雄割据,生灵涂炭
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 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2 1 0 0
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描写了什么?
整体感知
从仰视、俯瞰两种角度极力描写山之 高、水之清,境界开阔、清新。
2 1 0 0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是动是静?
整体感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描写静景 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 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景象。
2 1 0 0
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是动是静?
2 1 0 0
疏通文意
结构助词,的
以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耸入
这里指色彩斑斓,交相呼应
高峰 入 云 , 清 流 见 底 。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
高耸的山峰
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 文 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答谢中书书(2周5)

答谢中书书(2周5)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晨昏变化之美(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课后反思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2、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文背诵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7课(答谢中书书)导学案2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7课(答谢中书书)导学案2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7课(答谢中书书)导学案2【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存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连接】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能够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能够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确实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因此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以下加点字注音:陶弘.景______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竞跃.______欲.界之仙都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再读,熟读课文,品味文章韵律美。

答谢中书书.ppt2

答谢中书书.ppt2
_感官——视觉 景物——静景
景物——动景 感官——听觉
角度——仰视
角 —— 度 俯视
时间——早晨
时间——黄昏
高峰如云 山水相映 清澈见底。 清澈见底。 之美 两岸石壁 色彩相配 青林翠竹, 青林翠竹, 之美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 夕日欲颓, 夕日欲颓, 之美
意 境 美
本文美在哪里? 本文美在哪里? 山水相映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自康乐以来, 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有能与其奇者。
写作 川 之 古 来 共 谈 两岸石壁,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平视) (平视) 青林翠竹,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雾将歇, 猿鸟乱鸣; 日欲颓,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静景) 动景) (静景) (动景) 之 来 俯视) 清流见底 (俯视)
解题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曾作中书鸿胪,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曾作中书鸿胪, 谢征 中书鸿胪 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谢中书。 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 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 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 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 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 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 分完美。 分完美。
总领全文的一句话 是什么? 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入云, 见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
竞跃。 欲颓,沉鳞竞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释】 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③黄思立: 人名。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⑤进贤冠:文中指弃官退隐。⑥六桥:在 杭州西湖苏堤上。⑦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沉鳞.竞跃
鳞:鱼
(2)未复有能与.其者 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
◆基础提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答谢中书书.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书:书信 四时:四季 歇: 消散 颓: 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4.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高峰 入云,清流见底。作者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句描写了夕阳 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作者发出慨叹的句子 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 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习题链接】见“记承天寺夜游”第 3 题。
2.结构图解
◆课前预习◆ 1.汉字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山 中宰相”之称。题目的意思是 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谢中书(500- 536),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 书舍人。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 读。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 奏。如“人不知/而不愠”。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文言现象、选择题、阅读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文言现象、选择题、阅读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③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⑤夕日欲颓.:古今异义,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⑥古来共谈.:古今异义,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⑦五色交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辉映。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只是,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不追名逐利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④月色入户.:古今异义,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

⑤念.无与为乐者:古今异义,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⑥盖.竹柏影也: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⑦相与步于中庭..:古今异义,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⑧相与步于中庭: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散步。

⑨怀民亦未寝: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睡,卧。

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欲界,指人间自:①自康乐以来:自从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

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

介词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①遂至承天寺:于是②遂迷,不复得路:终于寻:①寻张怀民:寻找②未果,寻病终:不久空: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②空谷传响:空荡荡的③而或长烟一空:消失,消散3、特殊句式:①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2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执教罗灵芝一、教材把握《答谢
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1、朗读1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 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1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U其奇者。

3 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 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 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