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古今对译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重点句翻译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整理了七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文言现象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
【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②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③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上报:古今异义,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今异义,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③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今异义,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⑤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今异义,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名词作动词,做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今异义,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今异义,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⑨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古今异义,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
以致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判断句,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③胥怨者,民也:判断句名词作动词,......者,......也表判断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于朝廷”作状语后置⑤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句,“于人主”作状语后置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⑦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多怨谤” 4、一词多义: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动词,修养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为: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三)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1. 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二、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上报:古义: 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7.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
以致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做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3.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4.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五、重点字词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为: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六、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故今具道所以: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以膏泽..斯民: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⑤故今具道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⑨以致..天下怨谤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③胥怨者,民也: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⑤受命于人主: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⑦至于怨诽之多:4、一词多义: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见.渔人,乃大惊:③于是人朝见.威王: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⑥风吹草低见.牛羊: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诌忌修.八尺有余: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②以.授之于有司: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未能助上大有为.:⑤守前所为.而已:⑥邯郸为.郡:二、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5、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6、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课文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教师版)班级:姓名:一、挖空翻译某(自称,鄙人)启(写信说明事情,请启):昨日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窃(私下) 以为(认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表转折,但)议事(议论政事)每(常常)不合(不一致),所操(持)之术(主张)多异(不同)故(缘故)也。
虽欲强聒(硬在耳边啰嗦),终必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故略(简略)上报(给您回信),不复一一自辨(为自己辩解了)。
重念(又考虑到)蒙君实视遇(看待,对待)厚,于(在)反覆(书信往返)不宜(不应该)卤莽(粗疏草率),故今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冀(希望)君实或(或许)见恕(宽恕)也。
盖儒者(读书人)所争,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名实(名义和实际)已明(明确),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
今君实所以(用来)见教(指教)者,以为(认为)侵官(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生事(制造了事端)、征利(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谏(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以致(因而招致)天下怨谤(怨恨,指责)也。
某则以谓(以为,认为)受命(接受命令)于人主(皇帝),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而修(修订)之于朝廷,以授之于(交给)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不为(不算)侵官;举(施行)先王之政(政策),以(来)兴(兴办)利(有利的事业)除(消除)弊(弊病),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治理整顿财政),不为征利;辟(批驳)邪说(不正确的言论),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为拒谏。
至于怨(怨恨)诽(诽谤)之多,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习惯于)苟且(得过且过)非一日,士大夫多(大多)以(把)不恤(忧虑)国事、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为(当做)善(好事),上(皇上)乃(才)欲变此,而某不量(不去估量)敌之众寡(多少),欲出力助(帮助)上以抗(抵制)之,则(那么)众何为(为什么)而不汹汹然(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盘庚之迁,胥怨(相怨)者民也,非特(不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因为)怨者故(原因)改其度(计划),度(考虑)义(适宜)而(然后)后动(行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看不出)可(可以)悔(后悔)故(缘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知识点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知识点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13, 2020《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二、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上报: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7.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
以致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做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4.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5.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五、重点字词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六、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宋代〕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及注释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大概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就没人会去阻拦他了。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知识点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二、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上报: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7.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
以致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做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4.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5.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五、重点字词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六、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重点句翻译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整理了七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文言现象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
【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②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③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上报:古今异义,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今异义,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③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今异义,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⑤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今异义,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名词作动词,做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今异义,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今异义,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⑨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古今异义,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
以致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判断句,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③胥怨者,民也:判断句名词作动词,......者,......也表判断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于朝廷”作状语后置⑤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句,“于人主”作状语后置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⑦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多怨谤”4、一词多义: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动词,修养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为: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三)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古今对译
某 启:昨日 蒙 教, 窃 以为与君实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
游处相好之日 久, 而 议 事 每 不
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
合, 所操之术 多 异 故也。
致,(这是因为)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某:作者自称。
游处:交游相处。
所操之术:所坚持的政治主张。
虽 欲 强聒, 终虽然想要硬啰嗦几句,(但)终必 不 蒙 见察, 故 略
究一定是不能蒙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
上报, 不复一一 自 辨; 重念蒙君实 视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君实很看
遇厚,于 反复 不宜 卤 莽,故 今 具 道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
所以,冀 君实或见 恕 也。
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
⎤强聒(qiǎnɡ ɡuō):指勉强作解释。
聒,聒嗓。
上报:写回信。
视遇:看待。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详细,详尽。
冀:希望。
盖儒 者 所争, 尤 在 于名 实,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
名 实 已 明, 而 天下之
(是否相符),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
理 得矣。
今 君实所以见 教者, 以为
大道理(也就)掌握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
侵 官、 生 事、 征
(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
利、拒 谏, 以 致天下 怨 谤也。
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 盖:发语词。
名实:名,事物的名称、概念。
实,事实,名称、概念之实际所指。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
⎦⎤变法的弊端。
侵官,侵犯其他机构的职权。
生事,制造事端。
征利,夺取财务。
拒谏,拒绝劝告。
致:招致。
某则以谓我却认为从 受命于人主,议 法 度而 修之于朝廷,
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以 授之于有司, 不为 侵 官;
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能算是侵夺官权;
举 先 王 之政, 以 兴 利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有利于天下的事业、
除 弊, 不 为 生 事; 为天下 理 财,消除(种种)弊病,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不为 征 利;辟 邪 说,难 壬
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 人,不 为 拒 谏。
坏人,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 修:修正。
辟:驳斥,抨击。
难壬人:责难巧言
⎦⎤谄媚的小人。
壬人,佞人,巧言之人。
至于 怨诽 之多,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
则 固 前 知 其 如此也。
人 习 于苟且
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
非一日, 士大夫 多 以不恤国 事、同 俗
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
自媚于众为 善。
上乃欲 变
(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皇上才要改变这种
此, 而 某不 量敌 之众寡,欲 出 力
(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 助 上以抗 之, 则 众 何为而 不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 汹汹然。
吵大闹呢?⎣⎡⎦⎤恤:顾及。
汹汹:喧扰,争吵。
盘庚之迁, 胥怨者民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
也,非特 朝廷 士大夫 而已; 盘庚不抱怨啊,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而已;盘庚不因
为 怨 者 故 改 其 度, 度 义 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 而 后 动,是 而 不 见 可 悔
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
故也。
如 君实 责 我以 在位 久,未能
的缘故啊。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
助 上 大有为,以 膏 泽 斯 民, 则 某知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
罪矣;如 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
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
前 所为而已,则 非 某之所敢知。
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 盘庚之迁:
商朝君主盘
⎦⎤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今河南商丘),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bó)(今河南偃师),改国号为殷。
胥:相互。
膏泽:施加恩泽。
无 由 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