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小说与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寻根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独特的位置,这种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潮影响深远,探讨和提炼“寻根文学”的思想价值,了解“文化寻根”的意义,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寻根文学,还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营养。

这篇小文就以“寻根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秦腔》为例来浅析上述问题。

标签:寻根文学民族文化文学创作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种被称为“寻根文学”的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坛上曾掀起过一股“文化寻根热”。

这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学热潮,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作家和读者对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思考和热议,而且直到今天这种文化上的寻根求源也没有停下脚步。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①。

在众多的关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之中,似乎西北作家这个“团体”永远不能被我们忽视。

而在众多的西北作家当中,有一个名字显得分外醒目,他的作品一向以纯粹、平实的语言,浓重的秦地情节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他就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

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

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

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

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

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

《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

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很清晰,由议论展开、夹叙夹议;先后写了等戏、看戏、议戏的场面,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浅析民族文化在韩少功寻根小说中的体现

浅析民族文化在韩少功寻根小说中的体现

浅析民族文化在韩少功寻根小说中的体现前言韩少功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特征。

其提倡的“寻根文学”更是引起了社会思潮,使得当时的文学界发生巨大的转变,从最初《月兰》对文化的探索到《马桥词典》更加大胆、执着地批判,无一不体现韩少功先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名族文化的关心与深刻思考,对文化寻根的坚持。

纵观韩少功寻根文学,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针对专制文化进行的反思;接着体现对原始地域文化的思考;最后是对市场经济热潮期间人文精神的批判和解析,在这些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坚决与阻碍名族文化发展的弊端进行无情的批判和解剖。

一、对专制文化的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其本质是忠、孝,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和屏障。

另外、五四运动期间曾出现过许多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武装自己对专制主义及传统文化进行了辛辣地批判和反对,等到了文革时期,专制主义卷土重来,有一次成为我国发展的障碍。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韩少功登上文坛,其第一步作品《月兰》一问世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小说着眼于对专制主义文化和官僚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及人性的审视。

其笔锋直指封建文化的深处,通过月兰的悲剧,对传统专制文化进行有力的抨击。

以第一人称饱含忏悔的叙述,带有明显的启蒙意识。

韩少功继承了鲁迅的启蒙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展开了激烈地批判。

但是,韩少功笔下的人们生活在新社会却仍保持着惧管的思想形态,不得不让人感叹封建传统文化对民主影响只之深。

在这一阶段,韩少功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西望茅草地》,该文章与《月兰》有所不同的是,该不作品中的民众不再一味地惧怕权威,惧怕专制统治、传统官僚主义,对其不再是完全的顺从,而是一定程度上的反驳,想法设法地讲道理。

这反映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觉悟有了进步,并在人格上取得了独立性,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不再是盲目的惧官。

小说中,年轻的知识分子主张科学种田,虽然最终以宣告失败,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人们开始勇于向权威发出挑战,此时人们再也不愿任由专制权威摆布和控制,专制官员们的权威性被大大地削弱,并且逐渐失去对民众基本的控制作用,民主意识在人民群众心中开始萌芽。

12.寻根小说

12.寻根小说
16
5.寻根作家对传统的态度
寻根作家虽然把审视的目光朝向传
统,但他们对于传统的态度不尽相 同,认同和批判大体上构成了这个 创作潮流的两极,还有处于这两极 之间的矛盾的态度。
17
张承志、阿城、乌热尔图、郑万隆等基
本上持认同态度。他们在社会现代化的 过程中感受到危机的存在,那便是现代 人道德感的丧失以及精神价值的失落, 他们在返回传统中寻找“种族之根”和 “道德之气”,用以解救当代城市文化 的堕落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因而他 们在追寻中极力张扬传统文化中崇高、 昂扬、向上的一面,诚挚的认同中带有 浓烈的浪漫气息。
系来看,“寻根文学”是反思文学和改革文 学的合乎逻辑的深化。“寻根”是反思的延 伸,是对久远的民族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心理 积淀的反思。文化的或者文化性主题最初就 是在反思文学中生成的。 其次,“文化寻根”的口号虽然在表面上是 为了反拨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但实际上更 是对世界各民族文学向本民族文化传统回归 的趋势的顺应。这主要表现在对“拉丁美洲 文学爆炸”的倾倒上。
其中以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最具
代表性。他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 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根不深,则叶难茂”;而我们的责任就 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 亮”“民族的自我”。这些文章把当时 思想文化界和学术界的“文化热”引入 了文学界,在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得 到广泛的回应。
6
“寻根文学”的潮流由此而蔚成声势。
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相比,“寻根文学”是具有自觉意识的 文学潮流,就表现在它有明确的口号和 理论主张上。
7
3.文化寻根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1)两个向度的反拨
一是对当时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的主流文学的反
拨,这使得它有意识地淡化政治批判,并用文化性 的主题来取代政治性的主题,由此表现出对“文化” 的格外关注。因而对于“寻根”派来说,“文化” 与其说是个逻辑性概念,不如说是个功能性概念, 讨论者之所以热衷于“文化”,在他们看来,委实 由于“文化”能够同文学的政治趋向清楚地区别开 来,更富于超越现实政治的意味,也由于“文化” 的宽泛和包容性,竟给作家和批评家辟出了一个无 穷的想象性空间。

寻根文学的历史变革作用

寻根文学的历史变革作用

寻根文学的历史变革作用
在20世纪初期,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寻根文学的历史变革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挖掘文化传统
寻根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挖掘和发掘。

在寻求文化根源的过程中,寻根文学家们不断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从中汲取灵感,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内涵。

2. 重塑文学风格
寻根文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文学形式和技巧,试图以独特的文学手法去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在精髓。

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学中吸取营养,创造出一些新的文学形式,如现代诗歌、小说、随笔等,使得中国现代文学的风格和格局得以重塑。

3. 推动现代化进程
寻根文学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自觉的提高。

寻根文学家们试图通过文学,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
路。

他们通过文学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自我认知、文化自信的形成。

4. 增强文化认同
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入挖掘和弘扬,寻根文学也加强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寻根文学家们通过文学描绘出中国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等,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增强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总之,寻根文学的历史变革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更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重要贡献。

它让人们重新认识、理解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自觉的提高,增强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寻根小说的名词解释

寻根小说的名词解释

寻根小说的名词解释寻根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源自于华人移民的独特文化体验和深刻思考。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以及移民现象的普遍存在,寻根小说在当代文学中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对寻根小说进行透彻的名词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起源背景寻根小说起源于华人移民的身份困惑和多元文化冲突。

随着大规模的移民潮,华人移民被迫走出自己熟悉的土地,与新环境和新文化发生碰撞。

这一过程中,移民们既面临着融入主流社会的追求,又无法割舍自身的根源和文化传统。

因此,寻根小说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对移民身份和文化归属探索的重要途径。

寻根主题寻根小说的主题围绕着对根源的追溯和文化认同的反思。

作者通常通过讲述移民家族的故事,揭示了移民们在新环境中的种种遭遇和反思。

寻根小说的主题包括对祖籍地的思念、对身份认同的矛盾和对传统文化的重塑等。

这些主题通过细腻而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形象描写,深入人心。

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寻根小说中常见的情节元素之一。

移民们从一个文化背景转移到另一个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和传统观念的冲击。

寻根小说通过描述移民在这些冲突面前的选择和分水岭,暴露出文化的多样性和碰撞。

身份认同在寻根小说中,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常常成为核心主题。

移民们常常感到被双重身份困扰,既要适应新的环境和文化,又要保持对祖籍地的忠诚。

作者通过描写移民与他们的祖辈、家庭成员和后代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探索过程。

文化传承寻根小说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塑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移民们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但他们一直保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执着和热爱。

作者通过描绘移民家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于移民后代的影响和塑造。

文学风格寻根小说在文学风格上多样而丰富。

一些寻根小说采用回忆录的形式,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展示主人公对自己身世的探寻过程。

这种风格使得读者能够更加亲近主人公的情感和思绪。

另一些寻根小说则运用象征手法和隐喻,通过隐晦的表达方式传达作者对寻根主题的思考。

寻根小说与传统文化

寻根小说与传统文化

寻根小说及其文化之根20世纪80 年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启蒙文化语境之下,的根蒂,这个根深深扎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也深深地扎在广袤的民间。

于是广大的寻根小说作家都纷纷潜沉进民间,为世界呈现自己最熟悉的家乡那极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活图景,在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中,在最朴质的心灵中,反观传统文化的劣根和圭臬。

一、文化渊源在寻根的过程中,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经验和出发点,在传统文化之树盘根错节中的寻找到了不同的根脉。

(一)、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和主流。

直到五四,由于反帝反封建的需要,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成为了为人所诟病的众矢之的。

儒家思想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改造,固然有着“存天理,灭人欲”的非人道的一面,但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确实在塑造中华民族正气浩然、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型期,世风趋利导致传统美德的失落;同时,儒家思想闭塞保守道也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儒家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两面在寻根文学中都有所反映。

在王安忆的《小鲍庄》中,闭塞的小鲍庄是一个浸淫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社会,这个小小的村庄充满了“仁义道德”,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不敬富、不畏势,重仁重义。

作为小鲍庄仁义化身的捞渣,生来就是一个仁义的孩子,他在全民大饥荒的日子里 , 节衣缩食,毫无怨言,在捞渣与二小子斗老将时,想到自己赢会伤二小子的心,于是便与二小子调换了“老将”。

他想上学, 但是却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哥哥文化子。

他在劳动时, 小朋友谁割的草少了,不敢回家, 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

捞渣的死更是以生命践行了舍生取义,在洪水之中因救鲍五爷而献出了生命。

这样捞渣,是一个没有原欲, 没有个人需求, 没有憎恶, 只被某种信念指挥的老小孩。

捞渣作为一个象征物, 并不具有美学上的太多意蕴, 他是理想美好仁义的化身,但是却不具有作为人的圆融丰满的生命。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寻根文学是一种追寻历史与文化根源的文学流派,它通过作品的叙述和描写,呈现出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内容。

积极的一面是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消极的一面则是寻根文学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寻根文学的作品进行探讨。

积极的一面,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些作品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统习俗等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文化。

例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通过对贵族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复杂性。

读者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然而,寻根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内容。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再现,带给读者一种警示和反思。

例如《家》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却透露出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

通过这样的作品,人们可以看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从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进步与改革。

寻根文学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是因为它们能够全面地反映社会和历史的真实情况,所以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寻根文学的作品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忽略了现实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另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寻根文学的作品在积极与消极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又要关注社会进步与改革。

总的来说,寻根文学的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小说及其文化之根
20世纪80 年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启蒙文化语境之下,
的根蒂,这个根深深扎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也深深地扎在广袤的民间。

于是广大的寻根小说作家都纷纷潜沉进民间,为世界呈现自己最熟悉的家乡那极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活图景,在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中,在最朴质的心灵中,反观传统文化的劣根和圭臬。

一、文化渊源
在寻根的过程中,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经验和出发点,在传统文化之树盘根错节中的寻找到了不同的根脉。

(一)、儒家文化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和主流。

直到五四,由于反帝反封建的需要,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成为了为人所诟病的众矢之的。

儒家思想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改造,固然有着“存天理,灭人欲”的非人道的一面,但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确实在塑造中华民族正气浩然、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型期,世风趋利导致传统美德的失落;同时,儒家思想闭塞保守道也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儒家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两面在寻根文学中都有所反映。

在王安忆的《小鲍庄》中,闭塞的小鲍庄是一个浸淫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社会,这个小小的村庄充满了“仁义道德”,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不敬富、不畏势,重仁重义。

作为小鲍庄仁义化身的捞渣,生来就是一个仁义的孩子,他在全民大饥荒的日子里 , 节衣缩食,毫无怨言,
在捞渣与二小子斗老将时,想到自己赢会伤二小子的心,于是便与二小子调换了“老将”。

他想上学, 但是却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哥哥文化子。

他在劳动时, 小朋友谁割的草少了,不敢回家, 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

捞渣的死更是以生命践行了舍生取义,在洪水之中因救鲍五爷而献出了生命。

这样捞渣,是一个没有原欲, 没有个人需求, 没有憎恶, 只被某种信念指挥的老小孩。

捞渣作为一个象征物, 并不具有美学上的太多意蕴, 他是理想美好仁义的化身,但是却不具有作为人的圆融丰满的生命。

如果王安忆能够对捞渣单一扁平的性格进行加工,塑造一个更加丰满的富有儿童特点的捞渣,或者对这种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进行批判的话,作品会更加深刻。

在《腊月正月》中,贾平凹塑造了一个自负好胜、观念陈旧的韩玄子,表现了狭隘、保守、自闭的小农经济正在成为新的历史变革的阻力,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智慧、重义轻利,在新的社会中显示出它的陈腐、虚弱乃至虚假。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其所倡导的清净无为,以柔克刚一直是中国人失意落破之时的精神避难所,而对于刚刚经历过文革十年浩劫的寻根作家来说,道家思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脉思想源流。

阿城的《棋王》展示的正是对道家思想的推崇。

作品中王一生在动乱的岁月里,整日沉拼于棋道之中,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没有去造反,去寻求精神的外在扩张,而是退回内心,安身避祸。

“何以解优,唯有象棋”,他寄情于楚河汉界,来躲避纷纷扰扰的尘世,以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自由。

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孩子王》中, “我”对别人都很羡慕的教书工作临到自己头上并没有欣喜万分,而是淡然处之;当被辞退后也没有苦恼悲伤,而是安常处顺,泰然从容。

在动乱的年代里,王一生们以知足常乐的态度、清静无为的性情来自我排解外界的纷扰,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愿“心为刑役”,抗拒“人为物役”,不能不说是一种智者的态度。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显示出一种旷达淡泊的艺术人格,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体现。

但如果我们从社会政治观的角度来看,这种知足常乐,安时顺世的人生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不说是消极的。

道家的无为专注于个体内心,缺少了对现实世界所存在问题的关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寻根小说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肯定态度: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立的追逐,代替了对义的坚守。

张炜的《古船》对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破产,怀有一种深深的道德优虑。

他肯定儒家思想,将儒家的“仁义”当做宗教维系人心道德的教义。

在这个意义上,同伏尔泰所说的:“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上帝。

”是一致的。

张炜以对儒家“仁义”精神的肯定来否定商品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但是却只是片面强调了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了儒家文化“克己复礼”违背人性的一面。

阿城的《棋王》是对道家传统的肯定。

他所肯定的是道家作为乱世寻求解脱的有效工具的存在意义。

正如上文所言,道家的无为而治、随遇而安,既作为淡泊的艺术人格,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又缺少了对现实世界所存在问题的关注,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肯定,是现代语境与传统文明的对接,是在世界文化大局中对自我的确认。

这部分作品的局限性是,在对传统文化推崇倍至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一面。

2、否定态度:
寻根作家对民族传统文化岩层的开掘,是以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加以新的选择和重构的。

因而,当他们寻找传统文化之根的时候.必然会发现那些阻碍现代化建设的国民劣根性,他们承接起鲁迅当年文化批判的未竟事业,对民族性格中的弱点,进行了冷峻的审视。

韩少功的《爸爸爸》批判了闭塞的鸡头寨的僵化保守的思想意识,小说中所着意描写的丙患是一个侏儒兼白痴。

他的全部语言只能表示两种基本意向,凡属肯定的就叫“爸爸,.凡属否定的就叫“x妈妈”在鸡头寨村民的眼里,他是一个只知吃喝拉撒睡的废物,是一个取乐的对象.甚至要拿他的头去祭谷神,但当动刀之际.天空的炸雷又使大家犹豫起来。

后来大家又从他那“爸爸”、“x妈妈”的语言符号中,揣测出“莫非是阴阳二卦?”又把他作为顶礼膜拜的神根。

在这里,作者批判的是民族传统中将自身命运交付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致使整个民族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之中。

寻根作家对农民精神性格弱点的审视,对封建家族制度和宗法观念的揭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深化和充实了反对封建主义弘扬人道主义的时代主题。

3、历史主义:
面对广阔的社会现实,寻根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激烈地否定的同时,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其中既有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自觉的张扬,也有对传统文化不自觉的认同,但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精神的寄托,以期求在变革的时代大潮中,保持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

于是就诞生了一批以批判继承、去粗取精的历史主义态度进行创作的作家。

冯骥才和贾平凹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冯骥才在短片小说集《俗世奇人》中,既有批判,又有褒奖。

他为我们展现的是既忠勇正直又狡猾被锁的复杂市井画卷,这里有手艺高超的工匠如刷子李,也有商场中不能得志的旧式文人冯五爷,有投机倒把、坐吃山空、 游手好闲的蔡二少爷,也有意气冲天的戏子小杨月楼。

他的短篇像一张张人物素描,向我们展示了天津卫这块地界上,无数平凡的百姓在苦难凉薄的现实中所勃发的生机。

在他的长篇《神鞭》中,他借神鞭傻二之口道出道:“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

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

”作者由此肯定和赞扬了民族传承过程中革故鼎新的主动精神。

西北作家贾平凹以他的忧患意识、反省意识对民间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索。

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等作品以静观默察的审美态度,来体察商洛山区的民风乡俗,从普通山民的日常生活情态中,抨击其封闭保守的心理、批判萎靡沉滞的社会积习,同时对世风趋利、人心不古也怀有深切的道德忧虑。

传统文化在贾平凹笔下既引人忧思与眷恋、同时也带给人矛盾与困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