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0901221833140930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0901221833140930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0901221833140930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

前言 (1)

一、中型水库建设概况与面临的形势 (2)

(一)中型水库建设现状 (2)

(二)中型水库的作用 (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四)面临的形势 (5)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三)规划范围 (8)

(四)规划任务 (8)

三、流域水资源条件及规划布局 (9)

(一)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 (9)

(二)黄河流域及西北诸河 (11)

(三)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 (14)

(四)海河流域 (16)

(五)松辽流域 (18)

(六)珠江流域 (20)

(七)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 (21)

四、建设重点和总体安排 (23)

(一)项目筛选条件 (23)

(二)在建中型水库情况 (24)

(三)规划项目 (25)

五、资金筹措与实施效果初步评价 (27)

(一)资金筹措 (27)

(二)实施效果评价 (28)

六、环境影响初步评价 (29)

(一)主要环境影响 (29)

(二)综合评价与对策措施 (29)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0)

(一)加强前期工作,提高勘测设计水平 (30)

(二)妥善安臵水库移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1)

(三)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降低不利影响 (32)

(四)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 (32)

(五)深化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建设 (32)

(六)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 (33)

附表:1、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在建项目表

2、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拟建项目表

前言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加强对水库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农经[2004]1644号)以及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十一五”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办规计函[2006]212号)的有关要求,依据已批准或编制的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以及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等水利规划成果和《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2003年)》、《2006水利统计年鉴》等刊印资料,水利部在各流域中型水库规划编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简称《规划》)。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以往水库建设的经验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针对流域和区域的特点、治理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统筹考虑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项目前期工作情况、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生态与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中型水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建设重点以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用以指导和规范今后五年左右时期的中型水库建设。

一、中型水库建设概况与面临的形势

(一)中型水库建设现状

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中型水库(港、澳、台地区除外)3000座,库容852亿m3,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约占全国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的比例分别为3.4%和14.6%。

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中型水库建设的分布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按流域水资源一级区划分,长江区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占全国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7.9%和34.9%;西南诸河区最小,分别为2.2%和1.9%。在区域分布上,中部地区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占全国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的比例最大,分别为42.2%和41.0%;西部地区最小,分别为20.4%和21.5%。

(二)中型水库的作用

我国的中型水库主要分布在中小河流上,与大型水库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大型水库一般是位于大江大河干流和重要支流上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供水、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保护对象或供水(电)对象一般是重点城市或区域;而中型水库主要解决所在地区城镇供水、农业灌溉以及防洪、发电等。是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

1、防洪。已建中型水库在中小河流防洪和抵御山洪灾害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小河流沿岸分布着许多重要城镇,中型水库为保护这些城镇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灌溉。已建中型水库在发展灌溉面积和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国有许多灌区特别是中小型灌区主要依靠中型水库提供灌溉水源,中型水库为保障地方农业发展、粮食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

3、供水。已建中型水库通过调节径流,蓄丰补枯,为许多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供水水源,缓解了地方工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对保障地方工业和城镇供水、提高抗旱减灾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4、发电。已建中型水库对促进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城镇和农村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全国开展的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很多是依靠兴建中型水库开发水能资源,既可改善农村地区能源结构,减少薪柴的砍伐,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又可增加农民收入,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其它综合效益。已建中型水库除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效益外,还同时发挥了许多综合利用效益。如水库养殖、水库风景区旅游、局部河段航运条件改善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有的大部分中型水库的规划、设计、建设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水利建设处于技术约束和经济约束的阶段进行的,加之中型水库规划设计审批制度不够完善和规范,因此在水库的规划指导思想、服务功能确定、工程建设质量、运行管理机制等方

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臵、综合利用、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1、规划和前期工作薄弱,部分地区存在无序或过度开发

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有5万多条,部分骨干河道虽然编制了流域规划,但许多规划期已过,需要重新修编,其它河流基本都没有系统地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导致河流的开发管理出现缺位,部分地区存在无序开发或过度开发。

我国多数中型水库是在20世纪50~70年代建设的,由于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在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等关系方面以及水库综合利用关系上考虑不够。同时,受当时水文资料条件以及规划设计水平的局限,水库设计深度不够,不少中型水库所采取的设计径流系列代表性不足,造成部分水库建成后达不到设计能力,不能发挥预期效益,或因防洪设计标准较低而最终成为病险水库,不仅影响中型水库综合利用效益的发挥,还影响水库的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行。据统计,在全国3万余座病险水库中,中型水库1100多座,约占现有中型水库座数的三分之一。

2、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由于对水库建设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只重视河流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不重视河流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加之管理不到位,很多中型水库在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中基本没有考虑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的要求。如西北地区的塔里木河、黑河和石羊河流域等,由于大量平原水库建设以及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下游河道断流,

尾闾湖泊干涸,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西南地区电站无序建设突出,造成部分河段脱流严重,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水库移民安臵遗留问题较多

由于我国已建水库受当时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水库移民安臵存在安臵补偿标准低、安臵方式单一等问题,尽管中型水库相对大型水库在移民安臵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影响较小,但由于数量较多,水库移民安臵遗留问题仍较为突出。

(四)面临的形势

中型水库是遍布我国城乡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我国城市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有相当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中型水库建设和管理相对薄弱,已建工程老化失修现象严重,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镇和农村居民用水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率增加等对我国农牧业生产、水资源供需的影响,中型水库面临着难得的建设机遇,也存在严峻的挑战。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与环境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我国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低,农村和城镇洪水灾害损失严重的问题;为我国城镇和农村提供安全饮水和改善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以水电代燃料,减少薪柴砍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都需要建设必要的中型水库。但是,我国江

河自然状况十分复杂,生态与环境比较脆弱,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紧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型水库建设将面临着耕地资源保护、水库移民安臵、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水库建设的经验教训,慎重规划水库建设,尤其是在北方和平原地区拦河筑坝、兴建水库更需慎重,避免造成河道干涸,生态环境恶化,加重北方地区荒漠化;在协调好中型水库建设与耕地资源保护、水库移民安臵、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慎重决策,使中型水库建设符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预期效益,起到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要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小河流综合开发治理为主要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慎重决策,坚持兴利除害、保护生态、移民安臵并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要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先行、充分论证的原则。建立健全流域规划体系,加强流域管理。中型水库建设要符合流域规划,统筹考虑防洪、供水、发电、

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利用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中型水库建设项目的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在项目论证和设计方案优化比选中,要广泛听取专家、群众和相关行业的意见,按基建程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审批工作。

2、坚持保护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中型水库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臵。水库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尤其要重视水库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避免对河流生态与环境带来重大不利影响。要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统筹协调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协调好各方意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实现中型水库综合效益最大化。

3、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要根据流域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水库建设。南方河流上建设水库,在考虑水库兴利效益的同时,要注重流域防洪的需要;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河流上建设水库,在考虑综合效益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臵,防止因上游过量用水而导致下游缺水、断流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4、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根据建设的需要和投资可能,远近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合理安排中型水库建设。优先安排水旱灾害多发区、对保障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用突出,有助于缓解地区水事矛盾的重点中型水库建设,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5、坚持建管并重、良性运行的原则。要高度重视水库建设质量,把

确保水库大坝安全放到第一位。要高度重视水库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明晰产权,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职责和管理经费,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库运行调度办法,保证水库长期处于良性运行状态。既要加强政府在规划布局等方面的宏观指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水库建设。对于以发电、城市供水等为主要目标的中型水库,各级政府要加强监管,提出公益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明确要求。

6、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移民的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水库移民的合法权益,把改善移民生活环境、解决移民生计、增加移民收入放在水库建设的重要位臵,统筹考虑移民搬迁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等各方面的需求,使移民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规划范围

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规划编制以省级行政区为基础,以主要江河流域为单元,主要包括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黄河流域及西北诸河、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诸河、海河流域、松辽流域、珠江流域、太湖及东南诸河。纳入本次规划的水库项目重点是以防洪、供水及发电等综合利用为主的中型水库。本规划重点对今后五年左右期间需要建设的中型水库进行了安排。

(四)规划任务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根据《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全面分析评价已建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分析经济社

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针对不同流域和区域特点以及各类水库建设情况,综合比选、科学布局,提出今后五年左右期间中型水库建设的方向、目标、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需求。

三、流域水资源条件及规划布局

综合分析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统筹考虑流域或区域内大中型水库建设情况,研究确定中型水库的建设方向、规模和布局。

南方地区以供水为主的中型水库要充分考虑防洪要求,北方地区的中型水库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配臵的要求,以水能资源开发为主的中型水库应兼顾防洪、供水等综合利用功能,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中型水库建设应根据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重点,在符合流域综合规划的前提下,以现有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合理进行布局。

(一)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

1、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9370亿m3,折合降雨深1086.6mm,水资源总量9782亿m3(其中地表年径流量9696亿m3),人均水资源2246 m3(2000年人口数,下同),属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现状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16.8%,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率16.1%,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从供水结构分析,在长江流域总供水量1579亿m3中,地表水约占94%,地下水及其它水占6%;在现状地表水工程供水量1485亿m3中,

蓄水工程占34%,引水占30%,提水占36%,流域供水量主要为地表水,且引提水所占比重大。

西南诸河多年平均降雨量9186亿m3,折合降雨深1088mm,水资源总量5775亿m3,人均水资源29298 m3,属于水资源丰富地区。现状西南诸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1.2%,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率1%,具有开发潜力。从供水结构分析,在西南诸河总供水量97亿m3中,地表水约占99%,地下水及其它水源占1%;在现状地表水工程供水量95亿m3中,蓄水工程占23%,引提水占77%。流域供水量主要为地表水,且引提水所占比重大。

2、已建水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长江流域已建成大型水库149座(未统计部分大型水电站),总库容1228亿m3,中型水库1115座,总库容289亿m3,已建大中型水库总库容约占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6%。

西南诸河已建成大型水库5座,总库容8亿m3。

3、拟建水库的必要性及建设布局

长江流域降雨地区分配不均,四川盆地与滇中高原等地及部分周边降水不足,水低田高,工程型缺水严重。长江上游地区和湖泊主要支流暴雨洪水洪峰高,破坏力大,由于防洪基础设施较薄弱,城市和耕地集中的盆地与河谷地区的防洪问题突出,该地区供水基础设施不足,已修建的灌溉工程,年久失修,供水工程年内调节能力差,灌溉面积不断萎缩。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地区,应按河流规划尽快实施梯级开发。西南诸河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水资源调节能力差,农业灌溉

保证率和水利化程度普遍偏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地区中型水库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改善城乡供水、农村灌溉和提高局部地区防洪能力。

位于流域内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4省(市)多属山区、丘陵地形,地貌组合差异大,难以有具备修建大型水库的地形条件,较适合修建中型水库,通过合理布局建设一批中型水库,可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在避免对社会、生态环境产生新的不利影响情况下发挥水库良好的综合效益。

拟建水库主要布局在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工程型缺水严重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市的山丘区,以供水和灌溉为主。通过中型水库建设,改善局部地区的城镇和农村饮水安全状况,提高城乡供水和工农业供水保证率,发展和改善灌溉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水电电气化县建设和实施以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一批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库,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对工程型缺水严重的西南4省市,继续加强“润滇”一期、“兴蜀”一期、“泽渝”一期、“滋黔”一期等工程的水库建设,适度安排二期工程水库建设。

(二)黄河流域及西北诸河

1、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3555亿m3,折合降雨深447mm;水资源总量707亿m3(其中地表年径流量594亿m3)。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

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人均水资源量为647 m3,属于水资源紧缺地区。黄河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76%,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率67%,地下水开采率达49%,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从供水结构分析,在黄河流域总供水量395亿m3中,地表水约占63%,地下水及其它水占37%;在现状地表水工程供水量250亿m3中,蓄水工程占9%,引水占71%,提水工程占20%,引提水工程供水比重大。西北诸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的地区。西北诸河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4,多年平均降雨总量5421亿m3,折合降雨深161mm,水资源总量1276亿m3(其中地表年径流量1174亿m3),由于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区内广大的平原盆地属于极端干旱缺水地区。近50 年来,随着人口和灌溉面积的不断增加,各内陆河流域人工绿洲发展迅速,现状地表径流利用率达到57.9%~67.0%,水资源利用率达到34.9%~72.0%,在西北诸河现状总供水量568亿m3中,地表水约占85%,地下水及其它水占15%;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主要干旱平原区,存在水资源使用低效浪费和过度利用的不合理现象,致使河流下游水量持续减少,终端湖泊萎缩,直接导致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

2、已建水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黄河流域已建成水库2752座,总库容775亿m3;其中大型水库22座,总库容682亿m3,约占2752座总库容的88%;中型水库165座,总库容59亿m3,约占2752座总库容的8%,已建大中型水库总库容已超过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西北诸河已建

成水库701座,总库容108亿m3;其中大型水库25座,总库容49.7亿m3,约占701座总库容的46%;中型水库149座,总库容47亿m3,约占701座总库容的44%。

3、拟建水库的必要性及建设布局

目前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与配臵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兴建必要的蓄水工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改善城乡饮水,以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用水,提高城乡饮水安全和局部地区的防洪能力,改善灌溉农田的水源条件和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库主要布局在黄河支流上游山区,分布在水资源较紧缺的河南、陕西、内蒙古、青海等省区的具有水资源条件的山区河流上,以雨洪资源利用的供水水库为重点,同时兼顾防洪、发电。

西北诸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春旱缺水的问题尤为突出。内陆干旱地区属于典型的“绿洲经济、灌溉农业”,农业生产对灌溉用水的依赖程度很高,通过兴建山区水库增加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可替代下游平原水库,减少库面蒸发,配合灌区节水改造、加强流域管理等措施进行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生态。同时利用山区水库可改善下游防洪和提高灌溉保证率,水库的发电还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综合解决西北地区突出的春旱缺水问题。规划的中型水库主要围绕缓解春旱缺水矛盾和重要城市的资源型缺水问题,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满足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开发、国家重要商品棉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促进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和稳定。规划水库项目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局部地区的防洪问题为重点,同时促进农业节水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兴建山区水库为主,严格控制建设以灌溉为主的平原水库。

(三)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

1、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淮河流域由淮河与泗、沂、沭河两大水系组成。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多年平均降雨量2767亿m3,折合降雨深839mm,水资源总量916亿m3(其中地表年径流量677亿m3),其中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9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595亿m3),山东半岛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1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2亿m3)。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457m3,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低,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淮河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53%(其中山东半岛63%),地表水开发利用率47%(其中山东半岛31%)),地下水开采率40%(其中山东半岛高达114%)。从供水结构分析,在淮河流域总供水量613亿m3中,地表水约占68%,地下水及其它水占32%,在现状地表水工程供水量416亿m3中,蓄水工程占28%,引提水占57%,调水工程占25%,蓄水工程对天然径流的调蓄能力还较低。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汛期特别是丰水年汛期由于降水量大而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大量洪水排入长江和黄海,水资源利用难度大;偏枯年份水资源又供不应求。淮河水系上游、沂沭泗上中游和山东半岛地区为山丘区,目前已建水库大都在支流上游的山区,对雨洪水的调蓄能力不足,流域供水不稳定。特别是山东半岛直接入海的河流,源短流急,大量水资源由于缺少调控而直接入海,难以拦蓄利用。

2、已建水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淮河流域已建成水库8538座,其中大型水库51座,总库容375亿m3,大型水库中淮河水系24座(总库容占51座的78%,含洪泽湖135亿m3)、山东半岛27座(总库容占33座的21%);中型水库257座,总库容73亿m3,中型水库中淮河水系172座、山东半岛85座,已建大中型水库总库容占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的66%。

3、拟建水库的必要性及建设布局

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污染较严重。规划中型水库主要是围绕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增加洪水资源利用量,按照流域水资源总体配臵要求,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和其它水源,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合理配臵与高效利用当地水、外调水。布局在淮河上游支流、沙颖河上游支流、史灌河上游、池河上游等具备水资源开发条件的河流上建设一批中型水库,以解决城乡饮水安全和保障工业基地用水兼顾城镇防洪和发电为主要任务。结合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建设,配套建设必要的中型水库,提高水资源的调蓄能力,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发挥。沂沭泗水系的南四湖湖东山区支流和湖西平原区,规划兴建以供水为主的山区中型水库和必要的平原水库,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状况,为解决饮水安全,实现城乡集中供水提供水源条件。

山东半岛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区域内大多数中小河流直接流入海洋,缺乏调蓄水库,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规划兴建以供水为主的山区中型水库和沿海围涂水库。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配套建设

必要的中型水库,缓解城市和工业基地用水供需矛盾,支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海河流域

1、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海河流域包括海河、滦河和徒骇马颊河3大水系以及滦河、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7大河系,为典型扇状水系,河流多为源近流短、季节性间歇河流。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712亿m3,折合降雨深535mm,水资源总量370亿m3(其中地表年径流量216亿m3),人均水资源293 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是全国平均的1/8,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时,海河流域降水量年内75%~85%集中在汛期,往往又集中于几场暴雨,所以地表水利用需要通过水库工程调蓄。海河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101%,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率57%(滦河为50%),地下水开采率达113%(其中海河南系高达134%),超采严重,已难以支持高强度的持续性开采。从供水结构分析,在海河流域总供水量384亿m3中,地表水约占32%,地下水及其它水占68%,供水结构不合理,许多城市供水水源单一;在现状地表水工程供水量121亿m3中,蓄水工程占19%,引提水占45%,调水工程占36%,蓄水工程对天然径流的调蓄能力相对较低,且区域间差别很大。由于长期缺水,海河流域一直在通过各项节水措施和手段缓解用水供需矛盾,总体上节水水平相对全国而言较高,节水的潜力已经有限。

2、已建水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海河流域已建成水库1868座,总

库容314亿m3;其中大型水库33座,总库容262亿m3,约占1868座总库容的84%;中型水库117座,总库容36亿m3,约占1868座总库容的11%。海河流域已建的大中型水库多位于主要河流出山口,控制了山区面积的85%以上,其总库容已超过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

3、拟建水库的必要性及建设布局

海河流域是南水北调东、中线的主要受水区,在平原受水区的水资源条件得到改善后,在具有水资源条件的非受水区(上游山区)适量建设水库,充分利用部分地表水,增加蓄水工程供水能力,有助于水资源配臵格局和水源结构的优化调整。规划中型水库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解决水资源匮乏和防御洪水灾害问题,进行流域内区域间水资源合理配臵,优先使用地表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逐步臵换地下水。以加快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和受水区的配套工程建设为重点,对现状以当地水资源为主的城乡供水工程体系加以调整和改造,实现多种水源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配臵。

海河流域人口和城市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地下水超采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中型水库建设必须谨慎布臵,合理布局。在北四河平原规划布局滞洪水库和雨洪资源利用水库,合理利用雨洪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与南水北调工程配套的中型水库,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在漳卫河山区河流上规划布局中型水库,保障中小城市特别是南水北调非受水区中小城市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及经济发展用水需求。在徒骇马颊河水系,规划布局必要的平原水库,合理调度长江水、引黄水及当地洪涝水。

(五)松辽流域

1、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松花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4719亿m3,折合降雨深505mm,水资源总量1492亿m3(其中地表年径流量1296亿m3),人均水资源2333 m3,属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现状松花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1.7%,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率15.9%,地下水开采率36%,尚有一定开发潜力。从供水结构分析,在松花江流域总供水量392亿m3中,地表水约占60%,地下水及其它水占40%;在现状地表水工程供水量236亿m3中,蓄水工程占21%,引水占36%,提水占43%,流域供水量地下水所占比重较大占四成,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所占比重较小,引提水所占比重较大,其中提水工程最大。

辽河流域包括辽河、浑太河(大辽河)、大凌河、辽东半岛诸河水系、辽西沿海诸河水系和鸭绿江等6大水系,辽西沿海诸河和辽东半岛诸河水系均系独流入海河流,除大凌河、小凌河、碧流河、大洋河较大以外,其它属于源短流急的小河,水资源较难利用。辽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713亿m3,折合降雨深545mm;水资源总量498亿m3(其中地表年径流量408亿m3),属于水资源紧缺地区(鸭绿江水系水资源较丰富)。辽河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40%(辽河为66%、辽西沿海诸河和辽东半岛诸河为37%、22%),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率24%(辽河为48%),地下水开采率达74%(辽河为64%)。从供水结构分析,在辽河流域总供水量210亿m3中,地表水约占42%,地下水及其它水占58%,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在现状地表水工程供水量88亿m3中,蓄水工程占60%,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2380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现状(正式版)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大,同时建设的城市多。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从1995年-20xx年6月,12年间共有10个城市20多条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730km,到奥运会开幕,北京、上海两城市运营线路分别达到220 km和236 km。 与此同时,全国共有15个城市、800 km的城轨线路正在施工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武汉、南京、重庆、长春、哈尔滨、沈阳、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15个城市,城轨交通线网规划总长度达1700 km,总投资6000

亿元。这15个城市线网规划已于20xx年-20xx年得到国家的批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继续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支撑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开始修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上述15个城市之外,宁波、无锡、长沙、郑州、大连、东莞、贵阳、合肥、昆明、南宁、福州等10多个城市,也在筹建城轨交通,编制城轨交通线网规划,初步估计线网规划总长度为1000~1500公里。总之,无论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数量、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还是已经运营里程、在建里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都非常庞大,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特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与传统规划思维的不同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基础;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有什么异同?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检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1 / 1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4)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报批?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3)项目区概况; (4)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 (5)技术支持; (6)项目实施; (7)项目组织管理;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 / 15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民生、顺应职工群众意愿的民生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提高民族素质,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进程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各种污染严重等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

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环境保护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认识到生态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

浅谈中国城市地铁的发展前景

我国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日渐明显化。然而,城市化的发展绝不可以被交通压力所约束。因而与我们传统的地上交通相对应的地下交通就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新渠道。这就是目前的大、中城市正在极力发展的地铁交通。目前,中国的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有了地铁,许多城市的地铁也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之中。因为地铁的舒适、快捷和便利,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铁也就成为了许多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也出现了不同的地铁文化。 所谓“十九世纪修大桥,二十世纪建高楼,二十一世纪开发地下交通资源。”这句话充分的显示出地下交通在新世纪发展中的前景与潜力。地铁与公交车、电车相比的优势显而易见:地铁单向运量每小时4万——6万人次,公交车、电车单向运量每小时1万人次。从运输方式来看,地铁运输更具多方面的优点:舒适、准时、快捷、占地少,环保、节能、安全,而且不占用地面、街道等。毫无疑问,地铁交通是绿色工程,而且符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我国的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中国确实需要开发以地铁为特色的交通资源,它的发展将不但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地下资源开发的必然,更是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 现在让我们详细了解下地铁的优缺点:

节省土地:由于一般大都市的市区地皮价值高昂,将铁路建于地底,可以节省地面空间,令地面地皮可以作其他用途; 减少噪减少干扰:由于地铁的行驶路线不与其他运输系统(如地面道路)重叠、交叉,因此行车受到的交通干扰较少,可节省大量通勤时间。 节约能源:在全球暖化问题下,地铁是最佳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地铁行车速度稳定,大量节省通勤时间,使民众乐于搭乘,也取代了许多开车所消耗的能源。 缺点建造成本高:由于要钻挖地底,地下建造成本比建于地面高昂。 建设周期长:同样由于要挖地道,铺设铁轨,设备等等,以及各种调试工作。地铁从开始动工到投入运营需要很长的时间。音:铁路建于地底,可以减少地面的噪音。减少干扰:由于地铁的行驶路线不与其他运输系统(如地面道路)重叠、交叉,因此行车受到的交通干扰较少,可节省大量通勤时间。 节约能源:在全球暖化问题下,地铁是最佳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地铁行车速度稳定,大量节省通勤时间,使民众乐于搭乘,也取代了许多开车所消耗的能源。 缺点:建造成本高:由于要钻挖地底,地下建造成本比建于地面高昂。 我们需要认识到地铁建设依然是十分昂贵的投资项目,例如北京地铁的每公里造价超过五亿元。地铁项目应成分考虑融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 新中国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质量问题日渐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5%;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8亿元,约为1981年的135倍,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步增长。2008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1亿元,是1981年的334倍。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106万立方米,是2000年的3.8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2%,比2000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3%,提高9.6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321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6.61%和8.95%,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经过不懈努力,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一、环境保护事业积极稳步发展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孕育,70年代,我国的环保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开始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1972年6月,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环境保护开始摆上国家议事日程。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收稿日期:2004-03-23;修订日期:2004-05-18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与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 作者简介:王礼先(193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林业生态工程研究。 E mail:Wanglx@https://www.360docs.net/doc/66474818.html,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王礼先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该文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指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 质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全国生态环境 建设规划?划分的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配置的 必要性。并以黄河流域上中游为例,重点探讨了其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方法与成果。作者采用综合的生 态经济指标,以县为单元,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 态经济目标及相应的措施配置模式。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流域为单元进 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因地制宜建设主攻方向;积极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 道;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水要求。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模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4)07-0026-08 1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 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出发,该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以便端正认识,统一行动。 1 1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具有同一性。自然资源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能够创造财富的自然环境要素。环境具有资源性,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自然环境要素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1 2 生态环境问题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包括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分 26卷增刊2004年8月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6,Supplement Aug.,2004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 前言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加强对水库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农经[2004]1644号)以及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十一五”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办规计函[2006]212号)的有关要求,依据已批准或编制的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以及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等水利规划成果和《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2003年)》、《2006水利统计年鉴》等刊印资料,水利部在各流域中型水库规划编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简称《规划》)。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以往水库建设的经验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针对流域和区域的特点、治理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统筹考虑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项目前期工作情况、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生态与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中型水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建设重点以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用以指导和规范今后五年左右时期的中型水库建设。 一、中型水库建设概况与面临的形势 (一)中型水库建设现状 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中型水库(港、澳、台地区除外)3000座,库容852亿m3,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约占全国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的比例分别为3.4%和14.6%。 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中型水库建设的分布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按流域水资源一级区划分,长江区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占全国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7.9%和34.9%;西南诸河区最小,分别为2.2%和1.9%。在区域分布上,中部地区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占全国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的比例最大,分别为42.2%和41.0%;西部地区最小,分别为20.4%和21.5%。 (二)中型水库的作用 我国的中型水库主要分布在中小河流上,与大型水库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大型水库一般是位于大江大河干流和重要支流上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供水、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保护对象或供水(电)对象一般是重点城市或区域;而中型水库主要解决所在地区城镇供水、农业灌溉以及防洪、发电等。是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 1、防洪。已建中型水库在中小河流防洪和抵御山洪灾害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小河流沿岸分布着许多重要城镇,中型水库为保护这些城镇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灌溉。已建中型水库在发展灌溉面积和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国有许多灌区特别是中小型灌区主要依靠中型水库提供灌溉水源,中型水库为保障地方农业发展、粮食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 3、供水。已建中型水库通过调节径流,蓄丰补枯,为许多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供水水源,

中国当代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中国当代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中国当代生态坏境现状 1.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正确建设中国当代生态文明 1.生态经济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各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a.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c.实施清洁生产。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使采用清洁能源,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d.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2.生态政治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规划 徐慧萍

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规划徐慧萍 发表时间:2019-11-07T14:06:58.5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作者:徐慧萍[导读] 摘要: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正常生活和生产下的生态水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正常生活和生产下的生态水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目的。该研究结合流域生态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满足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要求,使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为生态水文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依据。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环境;规划引言 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对过去施行的水资源配置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把节水因素充分考虑到配置方案当中,是使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需求。但以往的配置过程极大的弱化了对节水方面的关注,导致水资源的配置和社会建设与发展脱节。对此,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发展现状,在做好需水预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项节水指标,对节水潜力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出适宜的新配置模式。我国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使得人们把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这方面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还没有明确,还在逐步探索之中,但其作用已经十分明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带来的发展的恶果也越来越明显,生态环境建设是着手对于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建设。《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就我国陆地部分而言,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采用的手段不同也可分为两种:①植被建设,借助生物措施;②工程建设,使用工程措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努力,其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水土保持以及沙漠化防治。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由生态过程和生产过程所决定的总需水量和总耗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差额就是所谓的缺水量。当前我国主要存在3种缺水类型,一是水源性缺水,虽然国内水系较为发达,但水资源季节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均衡。从时间分布来看,夏秋多、冬春少;从空间分布来看,南丰北缺,尤其是华北、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南方四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二是工程性缺水,某些地区有一定的水资源供给条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水资源工程和供水工程而造成供水短缺。这种情况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也较为突出,为了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必须加大政府对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三是水质性缺水,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受到污染后致使水质无法达到饮用标准而引起的缺水,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较为普遍,当前部分农村饮用水质仍然无法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2.2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 (1)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耕垦历史,但是我国却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分布广、强度大、危害严重。据统计,当前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不足15%,有些地方甚至不足2%,水蚀风蚀均较严重。 (2)次级河流污染严重。对次级河流污染的治理既是全国性的难题,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增长、高效率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型企业将废水废料不加治理直接排放到城市中的次级河流,再加上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惯性思维,导致城市次级河流污染日益严重。 三、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3.1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经济环境建设中的乱砍乱伐、污染等都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大气污染、植被破坏、水文破坏等,这其中植被破坏尤其是关键,植被与其他几方面息息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植被恢复。植被建设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森林植被至关重要,其适应性和稳定性都极强,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关系重大。 1)森林植被储备能力较强。森林植被可以对各个层级的水分进行拦截、吸收和锁住。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四个气候带中的森林对降水的储蓄能力最高可达约170mm。 2)森林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可以将地表径流的水分锁住转为地下水,在暴雨或洪峰来临之时,起到延缓和削弱的作用,地下水也可以帮助渡过枯水期,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很大作用。 3)森林能保护水质,改善流域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可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过滤污染,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标。这一成果已经被证明,因此许多国家都使用森林来对水进行清洁。 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水土保持工作来应对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土保持工作要高度关注被水侵蚀的对象,进行防治工作,因此对水资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蓄水能力,提高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更好的拦截降水,缓解农村人用水困难等问题,增强土壤的含水量,可有效抵御干旱。此外,水土保持的植被面积在不断增大,可有效锁住水分,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2)减洪增枯,提高河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水土保持工作增加了植被的面积,其对地表水流的拦截更加显著。这可以有效减缓或者延迟洪峰的到来,避免造成破坏,同时,在枯水期,植被可以使用地下水来补充水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改善水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改善水质的作用与植被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处。水土保持工作有效锁水、调节水流、改善水质等都能为农业建设提高更多的良田,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成功的事例多不胜数。因此,水土保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丽水市遂昌县清水源水库工程

丽水市遂昌县清水源水库工程 项目情况说明 一、工程概况 清水源水库坝址位于浙江省遂昌县云峰街道同心村,清水源与支流岩后源汇合口下游约240m处。是一项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兼顾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同时作为遂昌县城的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主要由大坝(含泄水建筑物、放水建筑物)、发电引水建筑物和发电厂房等建筑物等组成。初选坝型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92m,坝顶长度195.00m,水库总库容2214万m3,水库规模为中型水库,工程等别为Ⅲ等,工程批复(项建书)总投资5.37亿元,总工期32个月。 清水源水库工程是《瓯江流域综合规划》推荐近期兴建的水源工程,并已列入《全国中型水库建设总体安排意见(2013-2017)年》和《浙江省“五水共治”保供水实施方案》。 2012年12月完成项目建议书审查;2013年12月完成项目建议书水利部太湖局复核审查,2014年7月完成审核批复(水利部太管规计[2014]143号),9月下旬省水利厅已向省发改委报送审查意见文件(浙水计[2014]43号),10月完成省发改项建批复(浙发改农经(2014)887号);现已全面开展可研主报告及各专项设计工作,现水资源论证、社会风险评估、矿产压覆、库区地质灾害评估已基本完成编制;可研技术审查批复已于2016年3月完成(浙水计(2016)1号《关于遂昌县清水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的函》)。 二、工程任务 清水源水库工程任务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兼顾发电、改善水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 1)减轻濂溪中下游河道两岸洪水灾害。设置50年一遇防洪库容520万m3,结合防洪堤建设,使下游遂昌新城区——云峰街道的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可相应减少泄入松阴溪洪水,间接缓解下游松阴溪两岸的防洪压力。 (2)优化配置水资源,满足远期云峰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 状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890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大,同时建设的城市多。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从1995年-2008年6月,12年间共有10个城市20多条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730km,到奥运会开幕,北京、上海两城市运营线路分别达到220km和236km。 与此同时,全国共有15个城市、800km的城轨线路正在施工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武汉、南京、重庆、长春、哈尔滨、沈阳、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15个城市,城轨交通线网规划总长度达1700km,总投资6000亿元。这15个城市线网规划已于2003年-2006年得到国家的批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继续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支撑城市的发展和建

设,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开始修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上述15个城市之外,宁波、无锡、长沙、郑州、大连、东莞、贵阳、合肥、昆明、南宁、福州等10多个城市,也在筹建城轨交通,编制城轨交通线网规划,初步估计线网规划总长度为1000~1500公里。总之,无论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数量、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还是已经运营里程、在建里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都非常庞大,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快,同时开工建设的线路多。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分析,1995年-2008年12年间,中国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从1个城市增加到10个,运营里程从43km增加到790km。日本东京地铁,50年间建设286km,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 -1969年,10年间建设100.5km。按年平均建设里程比较,北京、上海比东京快3倍多。上海、北京两市政府都提出每年建设40~50km 的承诺,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打破常规,4条线或6条线在同时开工建设,投资以每年100多亿速度在推进,中国城轨交通建设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文如下: 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基本条件,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得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得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就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实施这项跨世纪得宏伟工程,既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得伟大壮举,也就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得实际行动与对世界文明作出得重要贡献。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得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实际出发,本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得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得经验。特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与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得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得发展阶段。4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06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飞播造林2533万公顷,封山育林34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三点九二(按郁闭度大于0、3计算,如按国际通行得郁闭度大于0、2计算,相当于百分之十五点二五)。建成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与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人工种草与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得各种努力正在并将继续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得影响。但就是,应当清醒地瞧到,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得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得百分之三十八。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得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得速度扩展。 ——大面积得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得损失。 ——草地退化、沙化与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得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得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得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得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得平均水平。 日益恶化得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就是加剧贫困程度。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得地区。恶劣得生态环境就是当地群众贫困得主要根源。二就是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压力。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将严重影响我国得可持续发展。三就是加剧自然灾害得发生。由于降雨量减少与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之超量用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此下去,黄河有可能成为间歇性河流;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读后感600字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读后感600字 一个国家的美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来,比如环境卫生。只有一个好的环境, ___才堪称最美,只有一个好的环境才能使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与众不同。 环境与人类是共存的,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把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 众所周知,人类是以自然环境为生存,延续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却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陆地污染……以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 或许你会想,想在重要的是发展科技,科技发达了之后在去环保也不迟,那你到时候可要后悔了。如果我们现在过分陶醉于对抗大

自然的胜利,认为我们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那我们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废弃物,野生生物灭绝,以及大气、水污染等,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全球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少赠送贺年卡,保持校园清洁等。 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 记得几年前,爸爸妈妈带我去看望外婆,外婆家门前有条小河,河水清凌凌的,闪着金光,缓缓地向前流着。河边,一群阿姨正欢

南京市江宁区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南京市江宁区 “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规划文本) 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总体形势 (1)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回顾 (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5)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面临形势 (11)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总体目标 (13) (三)指标体系 (14)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任务 (17) (一)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17) (二)推进水体质量改善 (18) (三)深化大气污染治理 (22) (四)加强土壤环境保护 (25) (五)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27) (六)强化固废、噪声、辐射污染防治 (30) (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33) (八)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34) 四、重点工程 (36) 五、保障措施 (36)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目标责任 (36) (二)实施跟踪评估,做好规划衔接 (37) (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38) (四)深化公众参与,强化环保宣教 (38) (五)夯实技术保障,加强环保培训 (39) 附件1 规划指标说明 (40) 附件2 重点工程汇总表 (46)

附图 附图1地理区位图 附图2水系图 附图3行政区划图 附图4重点产业园区分布图 附图5供水及热电基础设施现状图 附图6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现状图 附图7固体废物末端处理基础设施现状图 附图8“3个500平方公里”布局图 附图9省级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2013年版) 附图10区级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 附图11省级生态红线拟调整区域分布图(2015年上报)附图12土地利用演变图 附图13江宁开发区、江宁高新园片区“优二进三”规划图附图14莱茵达路工业片区“优二进三”规划图 附图15“3+3+4”生态网络格局规划图

好溪水利枢纽工程潜明水库

好溪水利枢纽工程潜明水库 浙江省好溪水利枢纽工程潜明水库 项目情况说明一、工程概况 浙江省好溪水利枢纽工程由缙云的潜明水库、磐安的虬里水库和流岸水库以及永康引水工程组成,工程涉及丽水、金华两市及缙云、磐安、永康3县(市)。 好溪水利枢纽工程是《瓯江流域综合规划》和《瓯江流域防洪规划》中推荐的流域防洪、供水的控制性工程项目之一,也是《浙江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水源工程,并已列入《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和浙江省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 2009年3月,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在杭州召开会议对《浙江省好溪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送审稿)进行审核。2009年9月,受浙江省发改委委托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在杭州组织召开了《浙江省好溪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评估咨询会。2009年9月,浙江省发改委以“浙发改农经〔2009〕918号”文对“好溪水利枢纽工程潜明水库项目建议书”进行了批复。 好溪水利枢纽工程潜明水库位于缙云县壶镇镇境内的好溪干流上,是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兼顾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拦河大坝位于左库水库大坝上游约0.4km处,距离壶镇镇约5.7km处,由拦河坝、泄水建筑物、发电引水建筑物、发电厂及升压站等组成。工程等级为?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其设计洪水标 - 1 - 准重现期为100年,校核洪水标准重现期为1000年。 潜明水库大坝坝顶高程257.0m,最大坝高46m,坝顶长352m, 2坝顶宽5m,控制集雨面积304.8km,水库正常蓄水位251m,相应库

3容4722万m,设计洪水位(P=1%)为254.86m,校核洪水位(P=0.1%) 3为256.61m,水库总库容7193万m,水库死水位230m,相应库容376 333万m,调节库容为4346万m,供水能力8550万m,配套电站装机 2×35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1490万kw?h。 潜明水库淹没处理涉及缙云县的壶镇镇和磐安县的冷水镇共2个乡镇13个行政村,迁移人口共4661人,工程永久占地207亩,淹没土地4722亩(其中耕地1259.3亩、园地898.04亩、林地655.87 2亩),房屋拆迁32.3万m。 工程施工总工期为30个月,工程静态总投资为11.97亿元。二、建设任务潜明水库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兼顾改善河道水环境等综合利用。 防洪:通过潜明水库拦洪削峰控制水库下泄流量,与河道堤防相配合,保护下游地区城镇农村及农田的防洪安全。下游沿岸城镇防洪在堤防与疏浚河道的配合下,防洪能力将由现状的5年一遇左右,提高到20年一遇,50年一遇,直接保护农田面积3.3万余亩,保护人口13.9万人。 供水灌溉:向缙云好溪流域沿岸城镇壶镇、东方镇、五云镇以及邻近新建溪流域的新建镇、新碧镇供应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并 - 2 - 向永康市调水,解决永康市城镇供水不足问题,改善枢纽下游4.5万亩农田的灌溉。 水力发电:合理利用水资源,根据水文规律,结合供水灌溉配套建设水电站。 改善水环境:“仙都风景区“是缙云著名旅游景点,位于枢纽下游,潜明水库可以在供水发电的同时兼顾下游仙都河段的枯水期河道补水。 三、规划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