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孝与佛教思想孝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

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

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一、引言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为灿烂的文化之一,其伦理道德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佛教三个方面探讨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

二、儒家伦理道德1. 仁爱之心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要发扬人性中的善良品质。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种“仁爱”之心贯穿于儒家思想中,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2. 孝顺之道孝顺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认为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应该履行的义务。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之道不仅体现了家庭伦理,也是社会伦理的基础。

3. 礼仪之道儒家思想强调礼仪,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待客之道。

他还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观点,强调君子应该待人诚恳、坦诚。

三、道家伦理道德1. 自然之道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里的“不仁”指的是没有偏袒和偏见。

因此,人们应该学习自然界的无私无我精神,追求内心平静和宁静。

2. 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这种思想在政治上体现为“非攻、非争、非抗”,在个人生活中则表现为“随缘”。

3. 清静之心清静之心是道家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道家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四、佛教伦理道德1. 慈悲之心佛教思想以“慈悲”为核心,认为所有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佛教徒应该具有慈悲之心,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2. 无我之境佛教思想认为,“生老病死皆苦”,因此要追求“涅槃”,即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这种境界需要达到“无我”的境界,即不再被个人利益所驱动。

3. 戒律之道佛教思想强调戒律之道,认为通过遵守戒律可以净化内心。

儒家中庸思想与佛教中道观

儒家中庸思想与佛教中道观

儒家中庸思想与佛教中道观
龙延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7)003
【摘要】几乎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同时,佛陀也提出了中道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佛教的中道观,分别对儒佛两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都有一个发展变异的过程,其中有许多相同相异之处.儒家中庸思想发展在<中庸>一文中可谓集大成,后来中庸思想都是对它的补充与发展.佛教宗派众多,对中道思想有重要发展.佛教传人中国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中道观又有新的发展.儒佛两家在矛盾冲突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佛教的中道观对儒学的一些观点的深化则有点染之功.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龙延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05
【相关文献】
1.身披袈裟的儒家"模范"孝子——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的目连形象窥见佛教孝道观的儒家化 [J], 黄媛媛;黄果心
2.佛教对儒家和道教在孝道观上批判的回应 [J], 广兴
3.试析佛教孝道观与儒家孝道观的差异及其因应之道 [J], 曾友和
4.论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思想异同 [J], 吕振
5.儒家和佛教孝道观的比较及现代意义 [J], 陈允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道佛三教的核心价值比较

儒道佛三教的核心价值比较

儒道佛三教的核心价值比较引言儒、道、佛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各自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及生活各个层面。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三教的核心价值观,并比较它们的异同,以展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儒家核心价值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强调仁爱、礼仪、和中、孝道等价值观。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担当。

此外,儒家还强调“君子自强不息”,倡导持续的自我修养与完善。

道家核心价值道家哲学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生成与变化的根本原理,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倡导“道法自然”,主张减少人为干预,以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在个人修养上,道家提倡“无为”,即不违背自然规律,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超越。

道家哲学中还有“小国寡民”的理想政治形态,反映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社会理念。

佛教核心价值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

佛教的核心价值是“因果报应”和“解脱涅槃”。

它教导众生忍受现实苦难,通过修行来积累善因,以求得来世的善果。

佛教强调内心的觉悟,认为只有通过内观和修行,才能超越苦海,达到涅槃的境界。

此外,佛教也倡导慈悲为怀,利益众生。

比较分析仁爱与顺应自然儒家与道家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是互补的。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仁爱,而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尽管它们关注的焦点不同,但都强调了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自我修养与内心觉悟儒家和佛教都重视个人的自我修养。

儒家强调通过礼仪和教化来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而佛教则通过禅修和内观来实现心灵的净化与觉悟。

社会和政治理想儒家提倡的是积极入世的政治理念,强调君子担当和礼治社会。

道家则倾向于隐世哲学,主张“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

佛教则更多关注于个人心灵的社会,强调慈悲与和平。

结论儒、道、佛三教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它们的核心价值各有侧重,但也存在相互借鉴和融合。

古代儒学与佛学的对立与融合

古代儒学与佛学的对立与融合

古代儒学与佛学的对立与融合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哲学思想的文明古国,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思想体系分别是儒家和佛教。

儒学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佛学则追求个体超越轮回,追求解脱。

这两种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相互影响,既有对立之处也有融合之处。

对立关系1.价值观不同:儒学注重社会伦理和功利主义,认为应该通过孝悌忠信等美德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幸福;而佛学强调舍去物欲和执着,追求内心解脱和智慧。

2.社会角色不同:儒学着重塑造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强调身份地位、家庭关系以及社会职责;而佛学倡导放下一切世俗束缚,摆脱红尘生活。

3.教育方法不同:儒学注重经典教育和传统礼仪教育,通过经书诵读和师长教导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佛学则注重个人修行和内心觉察,通过冥想和思考来培养智慧和慈悲心。

融合之处1.互相吸收:古代中国曾发生过佛学入侵儒家的现象,儒者对佛法进行接纳并与儒家思想结合;同时,佛教也吸收了一些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

2.结合实践:在封建社会中,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体系,并与佛学融合以维护社会稳定。

寺院成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交流影响:佛教通常是由僧侣传播,而僧侣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教育。

这些僧人在学习佛教教义的同时,也受到了儒家经典和礼仪传统的影响。

后续影响1.儒佛协调: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佛学在中国发展中受到了儒学的制约和影响,儒佛关系逐渐趋于协调。

2.理论融合:后来的儒家学者将佛教理念纳入自己的体系中,如陆王心学即是在传统儒学框架下吸取了佛教观念而形成的。

3.文化传承:古代儒家和佛教对于中国文化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古代儒学与佛学之间存在着对立和融合两种关系。

尽管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并回应人生问题,但在长期交流与影响中逐渐实现了部分理论融合。

这一历程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还为后代留下了丰富多样、开拓进取的思想资源。

简答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简答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简答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

这些美德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基本精神、具体内容和现代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华传统美德。

一、基本精神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责任感和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应该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尽职尽责、诚实守信等等。

2. 佛教思想佛教思想也对中华传统美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为怀、舍己为人、不杀生等等,这些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完善。

这种思想也为中华传统美德提供了很多启示。

二、具体内容1. 孝顺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它强调尊重长辈、关心父母,认为孝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义务。

在中国文化中,“孝”字被视为最高尚的品质之一。

2. 诚信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言行一致、守信用、讲真话等等。

在中国文化中,“诚”字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3. 礼仪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并且要遵守一定的礼节和规矩。

在中国文化中,“礼”字被视为最基本的社会准则。

4. 勤劳勤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努力工作、不懒惰、不浪费时间等等。

在中国文化中,“勤”字被视为最基本的生活准则。

5. 谦虚谦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强调不自大、不自负、不傲慢,而是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态。

在中国文化中,“谦”字被视为最高尚的品质之一。

三、现代意义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美德可以帮助人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其次,传统美德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古代文学的主题思想

古代文学的主题思想

古代文学的主题思想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题思想丰富多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代文学的主题思想。

一、儒家思想1.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2.礼仪:礼仪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

3.忠诚:忠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强调对国家、家庭和朋友的忠诚。

4.孝道:孝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二、道家思想1.自然: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然之道。

2.无为: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不刻意干预,顺应自然。

3.道德:道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追求道德的至高境界。

4.逍遥:道家思想强调逍遥自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

三、佛教思想1.因果报应:佛教思想中的因果报应,强调善恶行为都将得到相应的回报。

2.慈悲:慈悲是佛教思想的核心,强调对众生的关爱和慈悲。

3.无常:佛教思想强调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4.空性:佛教思想中的空性,强调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本质和自我。

四、爱情与婚姻1.忠贞:古代文学中强调爱情的忠贞不渝,追求真挚的爱情。

2.婚姻观:古代文学中强调婚姻的尊重和责任,追求和谐的婚姻关系。

五、友情与兄弟情1.忠诚:古代文学中强调友情和兄弟情的忠诚,追求真挚的友情和兄弟情。

2.互助:古代文学中强调友情和兄弟情的互助,追求共同成长和进步。

六、爱国情怀1.忠诚:古代文学中强调对国家的忠诚,追求为国家做出贡献。

2.壮志凌云:古代文学中强调报效国家的壮志,追求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

七、自然与人生1.感慨:古代文学中强调对自然美景的感慨,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追求:古代文学中强调对自然和人生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平和和人生的真谛。

以上是古代文学主题思想的一些重要内容,这些思想内涵丰富,对于中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解题思路:回顾儒家思想中“仁爱”的概念,思考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而深远的历史,其中儒释道三家思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种思想流派。

这三家思想分别是儒家、佛教和道家,它们对于中国社会、道德伦理和个体修养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它始于孔子,强调了社会关系、家庭伦理、教育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性。

儒家主张仁爱、孝道、忠诚和礼仪等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框架。

儒家认为,个体应当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因此,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秩序和家族伦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支柱。

佛教思想源于印度,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并渐渐融入中国文化中。

佛教主张克己奉公、慈悲为怀和放下执着。

佛教对于个体的内心修行和追求解脱提供了一种方法。

佛教强调世俗生活的忧虑和苦难都源自个体的无明和执着,只有通过放下执着、悟透人生的真谛,个体才能达到涅槃的境地。

因此,佛教对于人生追求和个体心灵的平静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个体的自我修养。

道家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著作,强调无为而治和无欲而成功。

道家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无所不能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道”,个体应当遵循“道”的运行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十分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对内在道的感悟。

他们主张通过静心、闭关或冥想等修炼方式,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追求真理。

因此,道家思想对于个体的修养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儒家、佛教和道家三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完整框架。

这三家思想都强调个体修养和道德伦理,从不同角度探索并回答了人生和社会存在的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体责任,佛教思想关注个体内心的修行和追求,而道家思想则注重与宇宙自然的和谐。

这三家思想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挑战。

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区别

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区别

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区别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儒家,入世的哲学,治世,进取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隐世的哲学,治身,规律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天人合一。

佛家:出世的哲学,治心,奉献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1)儒家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核心是仁和礼,其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其五德: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指的是这五种美德;忠孝勇恭廉(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和臣、父和子的义务是双向的,并不仅仅是单方面付出。

一方面:君有君的义务,然后才能要求臣对你忠;父有父的义务,然后才能要求子对你孝,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另一方面:要以对待君的态度来对待君,要以对待臣的态度来对待臣,要以对待父的态度来对待父,要以对待子的态度来对待子。

说得直白点,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论语·泰伯》),和好多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大学》八条目:(人生的8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人心浮躁,不冷静,不沉稳;内卷、躺平的思想也很多;利己主义、金钱观比较严重;不想付出努力,就想着一夜暴富。

一方面是与过分宠溺家庭教育有关,另一方面,社会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自身的修养和提高应该与国家、社会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

当年12岁的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在今天依旧振聋发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更是凸显了它积极的教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年第 6 0 1 期
XN O C U IN N C N
儒家思想孝与佛教思想孝的比较
廖小 芳 黄 师 敏
( 中共德 保 县委 党校 ,广 西百 色 5 3 0 ) 3 7 0
摘 要 :中国的儒 学名义上不是 宗教 ,但 实质上跟 宗教 差不 多,只是不像 宗教 那样有严格的教 义与教规 。儒 家思 想是入世 思想 ,佛教思想是 出世思想。儒佛是截然不 同,可是 深入 了解 ,还是 可以发现这 两大派别存在一些共同点 一 一都对 ” ” 出过 孝 作 阐述 ,本文就儒 家思想孝与佛教思想孝作个比较 。 关键词 :儒 家思想 佛教 思想 孝
的戒条 ,使 自 己出家不 令 父母 为难 。可见 佛 陀 的心 是极 慈 的 ,对 于父 母 也是 极 孝的 。净 饭 王病 重 时 ,佛 与阿 难 等在 王 身边 慰 问 。到 出殡 时 ,佛在 灵 前肃 立 ,佛 说 :将 来 的世 界 ,人 多 凶暴 ,不 报父 母 养育 之 恩 ,为这 些 不孝 众 生 ,我 现 在要 自己亲担 父 王 的棺 ,以为 后世 的楷 模 。佛 陀实是 一 个 世 间最 大孝 的圣 人 ,为 了修 道 ,当 时离 开 父王 ,而其 目 的 是为 救度 父 母 ,乃至 救 度一 切众 生 。普 度 三世 父 母 ,报 答 十方 众 生 ,实现 平 等而 高贵 的理 想 ,是 人 生最 彻 底究 竟 的 孝道 。佛 陀诞 生 七天 ,母 亲 摩耶 夫 人就 辞世 了 ,佛 陀 一 直 到 出家 、成道 、说 法 ,将 要 涅 盘之 前 ,还 是 挂 念母 亲 , 特别 上 天为 母 亲讲 地藏 经 ,以法化 度 ,藉 报 恩德 ,为后 世 的 弟子立 下知恩 报德 的榜样 ,也使 地藏 经和 孟兰盆 经 一样 , 同成 为佛 门永久 的孝经 。 佛 教 的孝 行 ,是 有狭 义 的和 广 义 的 ,狭义 的 孝 ,只 为 现 世 的 父母 生求 安 乐 ,死求 往 生 。广义 的 孝 ,不 但使 现 世 父母长寿无病 ,亦使七世父母离饿鬼苦 ,福乐无极 ;若再 推 广之 ,将所 有 功德 ,回 向众 生 ,普遍 济 度 ,其 孝行 更 漫 延 无 际 了 。佛 法 重视 孝 顺父 母 ,因 父母 对 我们 人 养育 之 恩 太 重 ,应 不遗 余 力 的孝顺 ( )尽所 能 及 的加 以奉养 ,方 敬 可说 是 孝顺 之人 。佛 在 经 中说假 使 有人 不 孝父 母 ,处 处 违 背父 母 慈意 ,时时对 父 母不 敬 ,这种 人 过 失很 大 ,并 将 永 沉苦轮 ,没有办法救济。认为勤心供养三宝、兴崇佛事是 小 孝 ,不 令佛 子 身久 在 三界 沦 溺是 中孝 ,视 众 生无 始 以来 皆父 母 、度 之 令成 佛 道是 大 孝 。 因佛教 说 众 生轮 回六道 , 生生 死死 ,死 死 生 生 ,多生 以来 ,都做 过 了我 的 父母 ,所 以须要 度尽 一切众 生 ,孝道才 得圆满 。 佛 法是 师道 ,是 以孝道 为 基 础 ,没 有 孝道就 谈不 上师 道 了。孝 顺父 母 的人 就会 尊敬 师 长 ,这 是性 德 之 大用 。假 如 有 人不 尊敬 师 长 、不 听老师 话 、不 好 好 的学 ,父母 就操 心了 ,那就 是 不孝 。再 者兄 弟要和 睦 , 不和 睦 , 父 母忧 若 使 虑 ,也 是 不孝 。工 作 认真 负责 的人 ,一 定 奉公 守 法 ,不使 父 母担 忧, 父母牵 挂 ,这也是 孝顺 。 不让


儒 家 思 在 五千 年 历史 的 中国 ,孔 子 是 一 个划 时 代 的人 物 。孔 子 继 承二 千 五 百年 来尧 舜 禹 汤文 武周 公之 道 ,以礼 、乐 等 六 经 为本 , 系统 的综 合 整理 和树 立 一套 道德 伦 理 ,这 就 有 是 儒 家思 想 。 自此 以后 二千 五 百多 年 ,一 直受 其 影 响 。 中 国文化 以孔 子 的儒 家为 代表 ,儒 家 学 说则 又 以伦 理道 德 为 中华 民族 文化 的精 髓 ,而 孕育 此 民族精 神 者 ,首 称 孝 道 。 儒家孝文化 ,不仅左右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特质 ,甚至 在 一 定程 度 上也 决 定 了 中 国政 治 文 化 与 民族 心 理 的特 点 。 不仅成为 中华 民族虽历经劫难仍薪传不息的道德传统 ,而 且 内化 为一种 民族 精神 。 c 孔 子经常和弟子论孝 ,视孝高于一切 ,认为家庭 的孝 悌 是每 个 人必 备 的最 基本 德 行 ;把 家庭 的孝 推 及 社会 ,推 及 至 国家 ,那 么 ,国 家将 会 和睦 、富强 。孝 作 为 家族 统 治 的精神根基 ,它一方面满足了维护家族制度 的稳定 ,协调 父子关系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为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服 务 ,因此 ,孝道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汉代时期 ,更 以 “ 以孝治国”著称,以孝廉察举士人,设孝悌力 田之科 , 这也 是 中国历 史上 最重视 孝 的朝代 。 《 经》 说 身体 发肤 受 之 父 母 ,可见 父 母 是 每人 得 以 孝 形生的本源 ,因此报恩孝顺父母就成了顺应天下自然之理。 古 人 有 云 : “ 羊 跪 乳 ,乌 鸦 反 哺 。 人 若 不 孝 ,禽 兽 不 羔 如 ! 世 间对父 母 的朝夕 奉养是 最小 的孝 ,爱 护 自 己、不 ”俗 玷辱 父 母是 中孝 ,扬 名立 万 、光 宗耀 祖是 大 孝 。儒家 孝文 化由养亲 、敬亲、谏亲和全体 、贵生等多重内涵构成。 其 一 ,养 亲 。父 母抚 养 子 女含 辛 茹苦 ,历 尽艰 辛 ,子 女 成 人 后 当思 鸟兽 反 哺之 情 ,尽 心尽 力供 养 双 亲 、照 料双 亲 ,使 父母 在 物质 生 活上 尽 可能 地得 到 满足 ,这是 儒 家 孝 论最 基本 的要 求 。 其 二 ,敬 亲 。敬 亲是 养 亲 的伦 理 尺 度 ,供 养双 亲仅 是 ’ 人 伦 之 孝 的初 始要 求 ,只 有建 立 在忠 心敬 爱 血缘 情 感之 上 的养 亲 ,才 是 真正 合乎 孝 道 的 ,否则 与 禽兽 生理 本 能并 无 性 质之 别 。 其 三 ,谏 亲 。父 母若 有 过 失 ,子 女 向其 讽谏 非但 不 违 孝 道 ,而且 是子女应 尽之义 务。如果父 母仍一意孤行 、刚愎 自用 ,子女不应 滋生怨恨之心 ,而应一如从前孝敬 双亲 。 其四 ,全体 、贵生 。 “ 身体发 肤 ,受之父母” ,子女 躯 体 是 父母 在 另一 种生 命 形式 上 的延 续 。基 于这 种 生命 理 论 ,残 伤 自己 的身体 也就 是 残 伤父 母之 身 体 ,自然也 是 一 种不孝行为。父母 “ 全而生之” ,子女应 “ 全而归之 ” ,成 为孝子孝行之一。 2佛教 思想 孝 . 佛教 的祖师 爷 是释 迦 牟 尼 ,即佛 陀 。佛 陀在 佛 律 中为 后 世 弟子制定 “ 父母未许 ,不得 出家 ;年满二十 ,才可受戒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