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史话——玉门油田

合集下载

中国石油发展史

中国石油发展史

中国石油勘探史1.恢复与发展玉门油矿解放后,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

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

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

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

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

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

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2.历史性转变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的五座油矿

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的五座油矿

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的五座油矿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指的是1840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的石油工业,是按照社会发展的历史而划分的。

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石油工业缓慢发展,步履维艰,远远地落在了世界的后面。

但是在中国整个石油发展史中,这个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它虽然没有保持住中国古代油气开采走在世界前列的辉煌,但毕竟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台湾苗栗油矿中国最早的油井出现在台湾。

1874年,清政府钦差大臣沈葆桢到台湾巡视,得知苗栗县出磺坑产石油,提出将油矿实行官办。

1877年3月25日,福建巡抚丁日昌上奏清廷,获准后,委派唐延枢主持钻凿工作,向美国购买一部小型新式钻机,并聘请两名美国技师开始钻凿油井。

1878年,在苗栗出磺坑距后垄约3英里的猫里地方,开始钻凿第一口油井,当钻凿至120米时,产出原油,这口油井是中国第一口用近代动力钻机钻凿成功的油井。

第二口油井开钻后,因美国技师因合同到期回国等原因而被迫中断。

1887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再次就开发台湾石油资源上奏清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油矿管理机构——矿油局,派林朝栋主持苗栗油矿开发事宜。

1887一1890年间,先后钻井5口,最深120米,仅一口井出油。

刘铭传因资金匮乏,与英商范嘉士订立开发台湾油矿合同,遭到清廷反对。

1891年刘铭传被撤职离任,矿油局被撤销,苗栗油矿的开办再次中断。

日本侵占台湾后曾经大肆掠夺台湾的油气资源。

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在出磺坑、锦水、竹东、新营等地区共钻井251口,至1945年共采出原油16万吨。

1913年,日本石油公司在台湾开始建立炼油厂,到四十年代,建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高雄炼油厂。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的石油工业由中国国民政府接管。

主要接管的单位有:台湾油矿勘探处、高雄炼油厂、台湾营业所、新竹研究所、嘉义溶剂厂等。

延长油矿1903年德商世昌洋行企图开采延长石油,陕西省当局积极奏请试办石油矿。

老照片1955年甘肃玉门我国的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

老照片1955年甘肃玉门我国的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

老照片1955年甘肃玉门我国的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
位于祁连山下的甘肃玉门油田,是我国的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

曾经的中国,还是一个贫油国。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玉门油田承担起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重担。

原本破烂不堪的炼油厂,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技术改造,已经面貌一新,生产能力大为提高。

新的井架,在祁连山下到处可见。

随着采油能力的提高,1955年的原油产量接近1952年的三倍。

田文宽模范钻井队在1955年9月6日就完成了全年的生产计划,提前天数达到了三个月零二十四天。

玉门油田的建设,得到了苏联、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和全国一百四十多个单位的支持和帮助。

在罗马尼亚的帮助下,建立起了大型原油电力脱盐厂。

它能脱掉原油中的盐分和水分,大幅提高原油质量。

为了保持油田的自喷性能,提高原油采收率,矿区建起了好几个注水厂和注气厂。

这是三号注水厂的高压水泵正向油层里注水。

古人曾用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来形容玉门的偏僻和荒凉。

现在这里不仅建起了现代化的油田和炼油厂,还建起了公园、学校、医院、幼儿园、托儿所等,到处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图为幼儿园小朋友游公园。

夜色下的玉门,万家灯火。

50年代的玉门油田,不但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石油,还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力量。

中国石油工人的代表性人物王进喜,就是从玉门走出去的。

玉门油田发展史调研报告

玉门油田发展史调研报告

玉门油田发展史调研报告玉门油田发展史调研报告调查时间:2008年10月-2008年12月调查对象:玉门油田分公司调查内容:玉门油田70年的发展史调查方式:走访、座谈一、情系石油,深入油田"情系石油,深入油田"这是我参与这次社会实践的活动动机,带着这个想法,我来到我国的西部-甘肃,因为那里有我国石油的发祥地--玉门,有我们石油人所必须学习的石油精神。

在这次活动中我不单单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玉门的石油精神和深入油田企业,了解油田对我们新一代石油人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是什么。

于是,"学习和了解油田"成了我们最为主要的活动目的,这一直是我们活动的主线。

带着学习、了解油田精神和企业需要走进油田,这无疑是一种创新,同时这也是"社会-学校"相结合的一种道路,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油田,了解企业;让企业走进校园,接触学校,了解学生。

二、人员组成玉门油田局工会副主席张明、油田作业公司青西试油队党委书记景胜富为领队,试油队团支部书记何小红为辅导员。

三、油田介绍玉门油田是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1939年投入开发,已经过了70年的开发历程,是中国近代发现较早的油田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

位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东连万里长城的西端雄关--嘉峪关和历史名城酒泉,西敦煌、新疆等地,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解放前10年,油田累计生产原油52万吨,占当时全国石油产量的95%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油田员工扎根戈壁,艰苦创业,1957年建成全国第一个石油基地,1959年生产原油140万吨,为玉门油田年产原油最高水平,占当年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

六十年代,玉门油田担负起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三大四出"历史责任,先后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人,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没落的玉门油田沦为空城,一座因石油而生因石油而没的城市

没落的玉门油田沦为空城,一座因石油而生因石油而没的城市

没落的玉门油田沦为空城,一座因石油而生因石油而没的城市50年前,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老市区)诞生,刚刚建市3年的玉门市机关从玉门镇(现在的新市区)搬到油田所在地,因油设市。

图为荒凉的玉门老城。

1939年8月11日,中国第一口油井在此出油,鼎盛时期人口达到13万。

六十年代,玉门油田担负起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三大四出'历史责任,先后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人,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王进喜就是其中之一。

图为几乎废弃的体育场馆。

此后,地方政府和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油田开发如日中天,地方经济突飞猛进,玉门人和油田人为此而深感自豪。

至上世纪末,玉门市已发展成为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82万人、城市人口10.8万人的一座新型工业城市。

图为远处的烟囱还在冒着气,跟以往相比这里的萧条简直翻天覆地。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时隔半个世纪之后,一座因油而设的工业城市竟会与油田“分道扬镳”。

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油田基地搬离,市政府西迁至70多公里外的玉门镇新城,数万居民弃老城外迁,昔日辉煌的玉门城如今弃楼遍地,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夜晚的玉门老城公园。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这座颇有年代感的交警指挥亭述说着这里曾经的车水马龙。

铁人王进喜的雕塑被修葺一新。

这座城市除了为数不多的石油工人之外就是一些老人。

一座医院搬迁后遗留的柜子。

破败的院落。

被封门的医院。

石油输送管道下面的酒瓶。

坍塌的建筑已成危房。

戛然而止的时间。

小朋友遗留下的玩具。

破败的院墙和远处的烟囱。

工人电影院,曾经辉煌一时。

人去楼空的住宅区。

当地房价一跌再跌无人问津,很多住宅区都被封闭了。

玉门,一座石油老城的转型之路,并不简单。

玉门油矿的几个故事

玉门油矿的几个故事

玉门油矿的几个故事1. 最初的创始者我囯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是最早的国家,可上溯到两千一二百年以前。

我国人民对石油、天然气的认识、利用、勘探、开发、技术演进等也是与时俱进的。

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重视国家富強,发展生产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大力各项基础建设,认识到石油是国之动脉的重要产业。

在全国解放后很快就將玉门油矿建设成为最大的综和性产业企业,成为了石油工业的革命揺篮。

玉门地区的油苗露头在两百多年来已为中外地质家所属望。

在1892--1894年俄国地质家曾到酒泉、玉门作地质考察1906年清政府聘请比利时技师勘察玉门石油,拟开采油矿,后以距省城太远运销不便而终止。

1921年地质家翁文灏、谢家荣对玉门-带也做过地质调查,1928年张人鉴地质家对赤金堡、白杨河的石油油也进行了调查。

他们的论文报告当局未予重视。

1937年,在当时中央地质调查所任职的孙健初参加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同美国地质家韦勒、工程师萨顿一起,对玉门石油地质进行调查,发现了老君庙干油泉、石油沟的油苗和地层露头。

孙健初对对油苗的地质情况做了分析,认为“它是将来煤油之希望”。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我国沿海地区,几乎全要切断我国石油进囗通道。

开发国内石油的呼声日高,4月在翁文灏主持下,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決定成立甘肃油矿筹备处,由严爽主持,再次派孙健初去玉门详查。

1938年12月23日严爽、孙健初、靳钖庚及5名工人,用骆驼运器材和人员去玉门。

经月余踏勘、观察、对老君庙一带的地质构造作了基本了解。

对玉门石油河构造评价中明确的说:“目前可断言,石油即将出现于甘肃之西北部,石油河背斜为-储油构造,俱备良好条件,可望获极佳产量”。

应“不惜任何代价钻探石油河构造,开发油田”。

报告引起了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兼资原委员会主任委员、资深地质学家翁文灏的重视,决定派员往玉门开展工作。

同时也得到中囯共产党的大力支持。

1939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支瑗玉门老君庙油田的勘探和开发,从延长油矿抽调20多名技工人和两部钻机,这些人员和设备抵老君庙后。

骑着骆驼进戈壁—石油“长子”老君庙油田成长追忆

骑着骆驼进戈壁—石油“长子”老君庙油田成长追忆

—石油“长子”老君庙油田成长追忆综合整理/本刊记者冯为为著名诗人李季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凡有石油处,均有玉门人”。

玉门油田不是大油田,却是中国石油工业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油田。

它培养、造就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骨干队伍和第一代技术人才。

老君庙油田作为玉门油田的第一个油田,它的发现及开发汇聚了很多人的汗水,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老君庙油田勘探、开发的故事。

起航:骑着骆驼进戈壁老君庙原本是祁连山下石油河边台地上的一座小庙。

据说,在石油人来到这一带之前的很久、很久的时间里,这里曾是淘砂采金的地方。

有一个人鸿运高照,竟然在石油河里找到一块相当大的“狗头金”,发了点财,于是出资建了这么一座小庙,向太上老君表示感谢。

玉门的第一个油田就发现在这里,所以取名老君庙油田。

玉门一带有油苗,早有史书记载。

比如,公元267年,西晋人张华著《博物志》就记载了“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燃极明……”。

唐朝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玉门县“石脂水,在县东南180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

千百年来当地老百姓土法捞取,用来照明、膏车、配药。

公元578年,嘉峪关防守武士曾用石油烧毁入侵者的兵器。

19世纪20年代初,一些中外地质家曾经到酒泉盆地做过调查和考察。

1922年,谢家荣等曾到玉门一带作过地质勘查,写过报告。

1935年,外交家顾维钧和银行家周新民等获得南京国民政府特许探采甘肃、新疆、青海三省的石油。

他们1936年成立了中国煤油探矿公司筹备处,1937年,孙健初和美国地质家韦勒等在玉门进行了调查。

项目由于这家公司聘请的外国技术人员在玉门没有找到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石油而停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以后,日寇大举进犯,首先占领了我国沿海各地。

依靠海运进口“洋油”已不现实。

国民政府决定勘探和开发玉门油田。

1938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收回了三省石油探采特许权,设立了甘肃油矿筹备处,派严爽、孙健初、靳锡庚等到酒泉盆地做勘探。

玉门油田七十年文案

玉门油田七十年文案

玉门油田七十年文案玉门油田邮册基本基调:朝气活力创意思路:玉门油田从开创时期的艰难到油田发展的辉煌时期再到二次创业,走过了七十年的发展之路,除了产出石油,更是石油人才、经验、技术的发源地,同时也留下了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邮册旨在表现玉门油田在七十年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以玉门油田作为中国石油工业摇篮和“铁人精神”为表现主题。

通过油田发展、石油摇篮、铁人精神、人文景观、油田风光五个部分来表现本册的主题。

设计思路:在图文结合的设计中,用有纪念意义的图片来表现油田的发展和石油人的精神。

设计突出一种刚毅、硬朗之感,展示玉门石油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包装工艺:【规格】:285*210【开本】:横开本【页数】:28P【包装创意】:精装天地盒配票:T.108 航天1996-20 敦煌壁画(第六组)(T)2003-13 崆峒山(T)T.73 矿物2005-2 西气东输工程竣工(J)1999-16 科技成果(T)2002-14 沙漠植物(T)J.149 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一组)1994-20 经济特区(T)1997-9 麦积山石窟(T)2003-4M 百合花(T)(小型张)2010-13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T)T.152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第三组)1995-4 社会发展共创未来(J)2008-28M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小型张)(J)邮册内容章节框架题目:1、梦圆西部(待定)2、美丽的玉门(待定)3、玉门油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待定)第一章:千里丝路油田雄姿第二章:石油摇篮还看玉门第三章:铁人精神屹立不倒第四章:人文展馆玉门新景第五章:春风常驻风光无限前扉前扉:茫茫戈壁,巍巍祁连山下,不再只是大漠落日的苍凉。

距汉代玉门关百公里的玉门市坐落在甘肃河西走廊西端。

背靠着白雪皑皑的雪峰,疏勒河、石油河穿城而过。

这里是诞生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的地方,这里是诞生新中国第一个油田的地方,这里是诞生新中国第一个石化基地的地方,这里是孕育大庆、胜利、克拉玛依油田的地方,这里是养育和繁衍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地方,这里曾经激荡着整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配票:T.108 航天P1—P2第一章:千里丝路油田雄姿1939年8月11日,玉门老君庙一号井获工业油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门朝圣恩泽千秋——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田漫步2500米的祁连山上,放眼望去都是戈壁滩——漫山遍野的鹅卵石、随意滚动的沙子,这里没有可耕地;信步城市街头,只见人员稀疏,街道紊乱,破烂的几个招牌迎着风在无力的嘶吼,这是曾经闻名中外的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它已能源耗尽,走向灭亡。

这里的蔬菜、肉类等食品都来自外地,高昂的生活费用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根本不适合建城市。

可是它却因为石油红红火火了数十年,而上世纪末,玉门油田产量下降到35万吨,市政府和油田基地开始相继搬离,人员从十万锐减到六万。

过去的旺铺如今门庭冷落,过去非常值钱的固定资产,忽然就变成一堆废物。

高楼大厦、平民住宅都在贬值,贬到玉门人戏言:“啥都不值钱了,连人也贬值了。

”几十年的风光眼见变成了荒凉,人心喟然。

站在玉门的这片油土地,不仅感怀追忆。

与天斗与地斗的“玉门精神”新中国的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位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东连万里长城的西端雄关——嘉峪关和历史名城酒泉,西敦煌、新疆等地,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20世纪,石油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争端,美英等国对伊拉克的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对利比亚的侵略,他们无一例外的是对石油的渴望。

然而早在20世纪初的日本人就已注意到了这一点。

日本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时候,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能源勘探。

据曾任满铁地质调查所参事的日本地质专家新带国太郎的回忆,1929年春天,新带国太郎和另一名日本人,同十名俄罗斯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着20匹骡马,沿东清铁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开始寻找石油,结果无功而返。

第二年4月,在俄裔美国人托里斯基的指点下他又带人前往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在采集到的石油样品中检测出含有石油类的沥青。

于是日本在满铁投入了很大的经费,计划在北满探索石油资源。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在资源调查上就更加肆无忌惮,扎赉诺尔一带始终是最受重视的地区之一。

他们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说使用了钻探深度超过1200米的钻机、重力探矿、地震计探矿等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但最终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油田。

最后日本人愤愤的接受了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所叫嚣的“中国贫油”,把中国的石油判了死刑。

对此李四光先生义正言辞地说:“美孚的失败,并不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

”之后,一批抱着“科学救国”志向的地质学家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不畏艰险地进行着油气资源的勘察活动。

30年代,抗战爆发,“洋油”断绝。

1938底,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爱国学者在抗日战争的隆隆炮声中来到石油河畔的老君庙旁,抱着救国的信念,风餐露宿,顶风冒雪,用简陋的设备,与一万多名普通劳动者一起白手起家。

也正是这个时候,日寇和苏联联手封锁我国国际救援通道后,石油等战略物资极为紧缺,当时有“一滴石油一滴血”的说法,玉门油田筹办之初苦于设备不足,这时周恩来亲自批示将延长油田的老设备紧急调运到玉门油田来。

就这样1939年,旧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石油矿场——玉门油田正式投入勘探开发。

同年3月人工挖掘方井见油3月27日,位于老君庙北15米处的1号井打出第一口油井,揭开了中国石油工业开发的序幕。

8月11日,老一井探明K油层,由此揭开了玉门油矿工业开发的序幕。

1940年5月,中国有杆泵采油技术开始用于玉门老君庙油田。

1941年,甘肃油矿局成立。

同年10月,四井发生强烈井喷,发现L层,玉门油田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玉门油矿共生产原油25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与采用“茶壶嘴炼油”土办法炼出的第一批汽油,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奋战出辉煌战绩的“玉门人”1949年10月25日,玉门油矿解放。

在此前11年的开发中,玉门油田共产原油50多万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90%以上,建成了当时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员工最多、工艺技术领先的现代石油矿场。

玉门油田从此踏上新的征程。

玉门人肩负起恢复生产、支援解放大军西进和志愿军入朝的重任,进而承担了为共和国建设石油基地的使命。

1953年,玉门油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这一时期,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

技术专家、工人、学生从四面八方走来,机器设备、物资器材从全国各地运来……解放军官兵带着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油田建设拼搏奉献;爱国知识分子怀着实业救国的豪情壮志,呕心沥血,艰苦创业;油矿员工以对新中国的无比挚爱,披肝沥胆,忘我工作,积淀着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玉门精神,也为后来大庆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底蕴,提供了丰厚源泉。

玉门的老工人——马世昌回忆说:“1949年4月,他和32人因参加工人合理讨薪被国民政府军警逮捕。

油矿解放后,解放军把马世昌从酒泉解救出来。

再回到玉门,他感到油矿变样了——油矿实行了民主改革,工人真正当家做主了。

工人住的大通铺改成了上下床,铺盖也换成新的了。

吃饭是一个车间一个食堂。

那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还说,解放前他月工资1万法币,还不够一包烟钱。

解放后,五级工的他每月工资70元,吃饭只花10块钱。

慢慢地,工人有了房子,虽然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但是很满足。

1954年12月,老君庙油田开始注水试验,康世恩同志曾高度评价,这些经验应用到大庆油田后,又发展成为早期、内部、切割、分层注水,创出了油田开发的高水平。

在玉门成立的我国第一个采油科学研究所,开辟了科学开发油田的新路。

1957年10月8日,新华社庄严宣告: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在玉门建成!油田成为拥有地质勘探、采油、炼油科研等门类齐全的大型石油联合企业。

1959年,油田原油产量达到了14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撑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

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油田摸索实践出了以大修、侧钻加深为主的挖潜技术,以压裂为主的稳油技术,以“封、堵、调”为主的控水技术,以“三次采油”为先导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等十大采油新工艺,为老油田的稳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创的大功率电脉冲、高能气体压裂当时被誉为“山沟里飞出的两只金凤凰”。

纵观玉门油田的中国第一口多底井、第一对双筒井、第一口定向斜井、第一口侧钻井;中国第一次顶部注水、清水钻井、火烧油层、油井压裂、顶部注水实验;中国第一个泡沫驱油实验区、混相驱实验区、自动化油井控制系统……众多的中国第一,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石。

“调走旧的造新的,调走洋的造土的”“不守摊子再创业”等,使老油田不断获得新发展。

玉门油田的蓬勃发展也衍生出独特的精神——以无中生有、艰难创业为内容的“老君庙精神”。

油田职工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怀着对党的深厚感情,为国分忧,以苦为荣,忘我工作,报效祖国。

大家上班时间拼命干,业余时间回收落地油,战酷暑、斗严寒,多打井、多采油——看开创了中国冬季打井先河的钻井队长——“祁连山下冬青树”郭孟和,看享誉中外的“卫星钻井队”英雄钻井队长——全国劳动模范王进喜,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无私援助的“玉门油田”在大庆石油开发之前,玉门开采的原油占全国总量的87%。

建国以来,玉门为国家上缴税收120多亿元,向全国兄弟油田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石油工人20多万人。

70年来,玉门油田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积累了一批中国自己的油田开发经验和技术,为新油田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生产骨干,共有10多万人从玉门走向全国各地,“铁人”王进喜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50年代,国民生产进入了如火如荼地开展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了复苏的重要时期,全国的石油勘探也与时俱进般频频爆出好消息,但换而言之的是,各地石油开采急需大批人员补充、技术支持。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师奉毛泽东主席命令,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有4000余名指战员来到了玉门油田。

他们刻苦学习迅速成为石油工人中的生产技术骨干,在油田勘探、开发、炼油、运输、油建等各行业建功立业。

作为祖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而面对其他地方的求助,这些优秀的玉门人无私地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向全国各地输送人才、传递技术,一次次支援新油田开发建设后,有的班组只留下一个老工人和一只工具箱;有的采油岗位只剩下一把管钳和用罐头盒做成的量油桶……他们胸怀祖国石油工业大局,无怨无悔——“人走精神在、人减干劲增”“一不等、二不靠,自力更生闯着走”。

几十年来,玉门油田先后抽调10万多名员工和4000多台(套)设备,10万多优秀儿女,参加四川、长庆、柴达木等全国10多个油田,10余个炼厂、物探、运输等勘探开发会战和企业建设。

他们南下四川、北赴大庆、东进胜利、西上克拉玛依、跑步上庆阳、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充分发挥了石油摇篮的作用。

70年来,从石油河畔走出的玉门人中,有15人成为省部级干部,6人成为两院院士,100多人成长为厅局级领导干部,还有许多人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石油专家、技术骨干,成为祖国石油工业的栋梁和中坚力量。

“铁人”王进喜在玉门苦干10年把标杆立上了祁连山,又在大庆苦斗10年,为祖国甩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立下赫赫战功。

无私奉献是精髓。

风雨70年,玉门油田发挥老石油工业基地的作用,胸怀祖国石油工业大局,当新油田建设需要时,要人给优秀的,要设备给最好的;先支援别人,后发展自己,这就是玉门石油人的品格,这就是玉门石油人的境界。

传承未来传统希望的“玉门风格”时光荏苒,曾经的玉门面临着资源枯竭,城市没落的情况。

大批的人员溜走,产量急剧下滑,曾经的摇篮不在温暖。

但玉门虽损精神犹在——玉门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艰苦奋斗、三大四出、无私奉献自强不息,这些都是玉门留给我们的精神动力。

艰苦奋斗是核心。

不变的仍然是玉门石油人的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已成为玉门精神的核心。

“一厘钱”“穷捣鼓”“找米下锅”“小厂办大事”“再生厂”五种精神,至今传承不衰。

以“三大四出”(大学校、大实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经验、出技术、出人才)为特征的玉门精神,铸就了玉门人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

跨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玉门油田面临严峻的形势,油田坚持老矿挖潜不停步,精雕细刻保稳产,按照“立足酒泉、深化酒西、突破酒东”的方针,全力以赴打好勘探进攻仗。

青西柳102井喜获高产油气流,结束了油田多年无新增储量的历史,打开了勘探开发的新局面。

玉门石油人用10年的时间在青西地区,建成了一流的现代化油田。

酒东油气勘探在玉门石油人的不懈努力下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老君庙油田连续4次获得全国高效开发油田的称号。

玉门炼油厂的原油加工量不断提升,并坚持走精品特色发展之路,经济技术指标不断提高,一批产品跻身国内先进水平,共回收落地原油7000多吨,被誉为“祁连山下一口井”。

经过油田职工矢志不渝的苦干实干,实现了从“三个十年稳产”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