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家

中国古代思想家
中国古代思想家

中国古代思想家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晏子使楚)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晏子春秋》

1、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2、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

3、身体力行为民楷模

4、

虚怀若谷闻过则喜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即《老子》或者《道德真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春秋》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的思想。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

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南华经)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人。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主的“法术势”结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汉人。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观点,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字仲任,东汉人。

王充的学术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学上,他提出了“天道自然论”的体系,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天道的自然无为性。《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人。

王弼能言善辩,是中国古代最年轻的玄学大师。

在学术思想上,提出了“贵无”的观点,认为“无”是事物的本源。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制”。在哲学认知论上,提出了“得意忘言”,并论证了《周易》的言、象和意的关系。

慧能(638-713),本姓卢。

禅宗的创始人。

慧能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针对神秀的偈语,指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主张“见性成佛”,提出了“顿悟”的修行方式。

周敦颐(1017-1073),子茂叔,北宋人。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思想被后代的程颐所发扬。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了“主静”的主张。在学术思想上,“援道入儒”,发挥了《中庸》的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合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朱程理学。

在知行问题上,提出“知先行后”,认为明白义理才能有所作为。

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此外还有明朝的李贽,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清朝的戴震等

古代各位思想家的简介

古代各位思想家的简介 【孔子】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孟子】孟子像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庄子】思想家——庄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寓言《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具体可详阅本词条及《庄子》一书。 【韩非子】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墨子】墨子画像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孙子】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字长卿,汉族[1][2],齐国(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中文中孙子有多种用法

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是什么.doc

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是什么 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1962)、《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的适合性》(1971)等。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 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

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思想家

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思想家 公方彬2012年10月25日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当代中国正处在崛起于世界的特殊历史阶段,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思考,大国崛起的本质是什么。 看一下人类的文明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国本质上崛起于文明,只有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起引领作用,才敢言崛起。而推动文明创造,且产生开启作用的只能是思想的创新。这就意味着当代中国已步入呼唤一大批思想家诞生的时代。 从什么时候起,知识分子便不再放飞思想 自汉代中国实现统一,中央集权由此得到加强,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使得思想由此被禁锢起来。每个人自进入社会的那一天起就必须弄清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要知道自己前后左右是谁,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活得沉重,更谈不上放飞思想。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主要地把研究重心集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这种关系一旦聚焦于等级文化和人身依附,以张扬个性为基本特点的思想者便不再受欢迎。当这种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内化为思维方式,化作柔性约束。正如一位当代学者所分析指出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虽不乏对天地人伦的阐发,但多为论断而非论证,缺少怀疑的矫正,论断的随意性很难避免,以致小人物也沉迷于高谈阔论,人人都重引证,而非创造,喜气势磅礴而倦逻辑证明。 八股文的强力规范,把思想压缩于狭窄空间

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政权,采取愚民政策,对知识阶层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即对顺从者引其八股取仕,让你找到价值追求上的兴奋点,对不顺从者以“文字狱”棒杀。可以说,从制度设计到“官本位”的价值系统的确立,都是把知识分子作为防范对象,这也决定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都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只能依附于某一政治力量。 既然是依附,必然奴性十足,因而也就难以进行独立思考,同时难以产生思想的火焰。举例来看,明清两代是中华民族创新力最弱的历史时期,一般认为,明清时期的学术所走的道路,是从反义理、重训诂,走向独尊考据,这与明清大兴“文字狱”有关,特别是清朝时期,知识分子不得不把精力转到故纸堆中,大兴考据之学。清政府也借机推动编纂了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以此把天下的知识分子都吸引到考版本、纠错谬、辨音义的考据之学上来。这种风气和传统延续的结果,必然是一代代知识分子处于狭窄的思想空间中,无法逾越,更无法创造。 思想创新的土壤为什么稀缺 思想的创新需要土壤,既包括各种思想流派碰撞的土壤,也要有思想传播的土壤,还要有思想接纳的土壤。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单个的思想者可以有思想的能力,但不能缺少支撑和发展思想的条件。 造纸和印刷术曾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是思想的重要载体,然而纵观中国封建史,除了为禁止非统治阶级思想的传播而屡屡焚书,还有就是前面谈到的通过开科取仕把知识分子纳入体制之内予以管束;而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必然地要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包括满足自己的物质利益,比如某一命题的产生源自统治者的赋予,而是否有价值还是通过统治者的认可和肯定,这种评价系统也必然泯灭新锐思想的产生。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1. 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其主要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其主要思想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 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他的思想观点与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注重“礼”的作用。主张“性恶论”。 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礼敬君子,法治小人。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含一览表

世界着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苏霍姆林斯基 1.简介:苏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2.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着。 3.主要教育理念(核心思想)①提倡全面和谐的教育。认为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能达到理想个性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就是各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地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反对妨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智轻体、重才轻德的倾向。②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丰富多彩、文明幸福的学校精神生活,是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好途径。③认为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要求自然科学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同时并重。④终身致力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经典教育名言:

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论学生学习) ②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论学生阅读) ③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596页---论课堂教学) ④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527页---论学校教育) ⑤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797页---论道德品质)⑥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论教师读书) ⑦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给教师的建议》第97页---论教师素质)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军事家: 1.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一部《孙子兵法》流传了近3000年影响并未消退。:《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2.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家学说史对于儒家学说的有利补充,其处世和交际观念,最直白的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情,尤其在世俗大众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3.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影响中国人思想方式以及道德内涵的文化鼻祖,其总结周朝以来的儒家文化,直到今天,仍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4.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其对于文化的贡献,没有其政治理念上来的明显,但其对于知识分子的影响至今,孔孟之道,是

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40名世界级教师的教学建议 21、不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 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运用正确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去快乐读书。对一个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快乐的生活,而不是分数和名次,更重要的是得到这种快乐生活的能力,而学生的能力并不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 ——铃木镇一(日本优秀教师,接触的教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他提倡“合格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22、捕捉学生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很好地撇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便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效率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更加热爱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原田(日本静冈县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3、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不是进行死板的、僵化的、俗套的课堂教学,而是让学生融入自然中去,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机会。我的教学需要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首先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直处在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 ——安妮.莎莉文(美国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老师) 24、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要尽量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快乐而非苦恼的事。教师应

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让学生即使无人监督,也能自学不辍。教师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优秀教师、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25、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灵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大大提高。 ——多美尼克(法国优秀教师、教育专家) 26、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创作成果,应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释放出学生的“第三只手”,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海顿(奥地利一位优秀教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27、将学生的“错误”视为一种教育契机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往的过错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连伟人也有过错。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优秀人才...... ——菲拉(美国新泽西州市郊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8、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才能与爱好 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种创造性劳动的气氛中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劳动好比是引力各不相同的磁石:磁石的引力超强,学生参加的劳动就越有趣,他们在这种劳动方面的能力就发展得越明显。

2020年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有些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有些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众多,其中包括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一)孔子。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在道德思想方面,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他主张“为政以德”;在经济思想方面,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二)墨子。

墨子为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在当时的 ___,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并且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三)孟子。 墨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 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近代思想家

严复思想探究 ——关曌卿 一、人物介绍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主要成就 (一)海军思想 严复的到来,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由于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有方,加之严复对李鸿章曾有所表示,因此他由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一直升至总办(校长)。严复在给四弟观澜的信中说:“自来津以后,诸事虽无不佳,亦无甚好处,公事仍是有人掣肘,不得自在施行。至于上司,当今做官,须得内有门马,外有交游,又须钱钞应酬,广通声气,兄(严复自称)则三者无一焉,何怪仕宦之不达乎?置之不足道也。”由此可见,严复对当时的官场是很不满的。针对此事,四弟观澜告诉他,无论如何李鸿章这个门路,总是要走动走动的,因为李鸿章权势既大,又是直接上司。于是严复偶然也去试试,没想到果然有用。对此严复给四弟的信中曾不无幽默地说:“用吾弟之言,多见此老,果然即有好处,大奇大奇。”但严复对李鸿章的趋奉也仅此而已。 (二)人才培养 严复任总办的北洋水师学堂曾被时人推崇为“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舰之本”。作为一所新式海军学校,该校20年间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及北洋大学教务提调王劭廉(同时兼任直隶学务公所议长、直隶咨议局议长)、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倒是严复自己,对弟子们的评价可以说有些苛刻:“复管理十余年北洋学堂,质实言之,其中弟子无得意者。伍昭扆(光建)有学识,而性情乖张;王少泉(劭廉)笃实,而过于拘谨。二者之外,余虽名位煊赫,皆庸才也。”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严复倾注了20年心血的北洋水师学堂毁于炮火之中。这给了严复以极大的思想打击,他被迫离开天津迁居上海。 (三)教育思想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

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在教育思想上(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由博返约);在道德教育上(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孟子 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荀子 首倡性恶论,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学记》 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陶行知 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三大部分构成。"教育思想的三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蔡元培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苏格拉底 问答法,产婆术,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提出美德即知识,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柏拉图 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 客观唯心主义" 。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亚里士多德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含一览表)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霍姆林斯基 1.简介: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2.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3.主要教育理念(核心思想)①提倡全面和谐的教育。认为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能达到理想个性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就是各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地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反对妨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智轻体、重才轻德的倾向。②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丰富多彩、文明幸福的学校精神生活,是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好途径。③认为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要求自然科学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同时并重。④终身致力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经典教育名言:

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论学生学习) ②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论学生阅读) ③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596页---论课堂教学) ④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527页---论学校教育) ⑤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797页---论道德品质)⑥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论教师读书) ⑦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给教师的建议》第97页---论教师素质) ⑧提高每位教师和整个集体的教育素养,这是领导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661页----校长素质)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转) 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 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2. 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 ) 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 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 性善" 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另外,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 圣人与我同类者" 、" 人皆可以为尧舜" 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 性善" 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 明人伦" 的" 治人" 的" 劳心者" 。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 非国之灾" ;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 非国之害" ;但若" 无学" ,则国" 丧无日矣" 。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 教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与重要教育思想概述(我国篇)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篇) 汤永胜 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作用论。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别很小,人性的差别主要是由教育和习染的不同而造成的,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二、“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论。孔子适应当时新兴士阶层的政治要求,创设私学,把以前贵簇独占的文化传授给平民,只要“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三、“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的教育价值论。教育的价值在于:“克已”、“复礼”、“当仁”。却克制自己的欲求,按照周礼行事,最后当于“仁”。四、诗、书、礼、乐的教育容说。其中,孔子特别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五、教学方法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与思结合、身体力行等几个方面反映的都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创造。因材施教讲的是要根据学生个性才能的特点来讲来施教。启发诱导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与思结合的名言。身体力行则强调了为学的功效,不在于言辩,而在于躬行,躬行的严格、要求则是“择善而从”、“过,则勿惮改”。 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境界论。 2、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邹城东南)人。孟子受业于子思(孔丘之,名伋)之门人,其思想学说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八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思孟学派。孟子持“性善说”,宣扬“王道”,倡言“仁政”。孟子持性善论,此其教思想之理论基础。人性本善,善有“四端”,即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

中国古代思想家

中国古代思想家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晏子使楚)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统治者应当亲民爱民,采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国家。《晏子春秋》 1、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2、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 3、身体力行为民楷模 4、 虚怀若谷闻过则喜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即《老子》或者《道德真经》,申述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春秋》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孔丘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 教师论: 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 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 2、事上磨炼 3、省察克治 “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 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 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军国民教育 2、实利主义教育 3、公民道德教育 4、世界观教育 5、美感教育 “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

(完整word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古代的“圣人”。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被记录在《论语》一书中。《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对后来历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不研究《论语》,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孔子的很多思想,尤其是其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孔子的学说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而且也越来越受到整个国际社会的重视。

Confucius was a great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Chinese history. He was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and was respectfully referred to as an ancient “sage”. His words and life story were recorded in The Analects. As an enduring classic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e Analects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hinkers, writers and statesmen that came after Confucius. Without studying this book, one could hardly truly understand the thousands-of-years’traditional culture. Much of Confucius’s thought, especially his thought on education,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21st century, Confucian thought not only retains the attention of the Chinese, but it also wins an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 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2. 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 ) 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 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 性善" 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另外,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 圣人与我同类者" 、" 人皆可以为尧舜" 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 性善" 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 明人伦" 的" 治人" 的" 劳心者" 。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 非国之灾" ;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 非国之害" ;但若" 无学" ,则国" 丧无日矣" 。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 教亦多术" 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①对学习好的," 如时雨而化之" (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②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③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④对一般的,采取" 答问" 法,以释疑解惑;⑤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他说:"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他还以为不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2、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KungTze。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3、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4、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5、不是“醇儒”的荀子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