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学案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合集下载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的是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第 2 章《细胞工程》第2 节动物细胞工程中的第二课时“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本节课是继本单元“动物细胞培养”后的一节内容,共 1 课时。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获得了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阐明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了解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生产实践方面的应用,简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流程。

本节课与必修中细胞结构、细胞分裂、免疫调节以及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等知识紧密联系,体现了新旧知识、必修和选修之间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细胞工程在细胞水平上的操作,为下一节“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的学习以及之后《胚胎工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动物细胞融合部分,由于考虑到其基本原理与植物体细胞杂交中的原生质体融合相同,所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既引导学生回顾植物体细胞杂交相关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突出动物细胞融合的特点。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通过视频形式呈现,通过讲述两位科学家对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科学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2.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节之前已经学习了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了植物体细胞融合的相关方法。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生命观念,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建立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此外,高二理科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归纳与概括能力、小组协作能力,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基于一定的背景资料,结合已有学科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3. 教学目标(1) 通过问题探究,掌握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能解释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原理;能阐述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

(2) 通过关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当前应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

人教版选修3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学案

人教版选修3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学案

专题二细胞工程一一•动物细胞工程222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了解单克隆抗体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并说其应 用实例。

“二、预习内容 ㈠、动物细胞融合1、抗体⑴产生细胞: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成分: ____________ ⑶特点:从 ____________ 中分离出的抗体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⑴过程给小鼠注射特 定的抗原蛋白 培养骨髓瘤细胞选择培养基----------- ?⑵杂交瘤细胞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单克隆抗体的优点: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㈢、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 作为诊断试剂,具有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的优点。

2、 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 _____________ 、可制成 _____________ 。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1、 2、 3、4、 概念 结果 过程 意义 _______ 或— 形成 __________ 两个或多个细胞 动物细胞结合形一个细胞的过程,也称细胞杂交。

°灭活的病毒或PEG ‘克服了 _____________ 的不亲和性,成为研究_______ 培育的重要手段。

㈡、单克隆抗体 O、肿瘤和从 ________ 中分 离B 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 抗体小鼠体内培养 体外培养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第一章:动物细胞融合概述1.1 动物细胞融合的定义与意义1.2 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1.3 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第二章:细胞融合的诱导方法2.1 物理方法2.1.1 电融合法2.1.2 超声波融合法2.2 化学方法2.2.1 聚乙二醇(PEG)融合法2.2.2 灭活病毒融合法2.3 生物方法2.3.1 细胞表面分子的诱导2.3.2 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的诱导第三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3.1 杂交瘤技术的原理及流程3.1.1 杂交瘤技术的原理3.1.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克隆化3.1.3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与纯化3.2 单克隆抗体的性质鉴定3.2.1 抗体特异性鉴定3.2.2 抗体亲和力鉴定3.2.3 抗体效价测定第四章:单克隆抗体的应用4.1 诊断方面4.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4.1.2 免疫荧光技术4.1.3 免疫组化技术4.2 治疗方面4.2.1 抗体药物4.2.2 抗体介导的免疫治疗4.2.3 抗体工程第五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5.1 重组抗体技术5.1.1 重组抗体的制备方法5.1.2 重组抗体的应用5.2 抗体的人源化5.2.1 人源化抗体的制备方法5.2.2 人源化抗体的优势及应用5.3 抗体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5.3.1 抗体药物的联合应用5.3.2 纳米抗体技术5.3.3 抗体药物的个性化治疗第六章:细胞融合的效率与优化6.1 影响细胞融合效率的因素6.1.1 细胞类型与状态6.1.2 诱导方法的选择与优化6.1.3 融合条件与时间的控制6.2 提高细胞融合效率的策略6.2.1 细胞预处理技术6.2.2 融合诱导剂的浓度与处理时间6.2.3 融合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条件控制第七章: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克隆化7.1 筛选杂交瘤细胞的方法7.1.1 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7.1.2 HAT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与应用7.1.3 筛选过程中的计数与纯度评估7.2 克隆化培养技术7.2.1 有限稀释法7.2.2 显微镜手工分离法7.2.3 自动化克隆化技术第八章: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与纯化8.1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8.1.1 体外培养体系的设计8.1.2 培养条件的优化8.1.3 细胞株的生产能力评估8.2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8.2.1 纯化方法的选择8.2.2 蛋白质A/G纯化法8.2.3 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过滤色谱第九章: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与质量控制9.1 抗体特异性分析9.1.1 抗原结合实验9.1.2 交叉反应分析9.1.3 抗体竞争实验9.2 抗体亲和力测定9.2.1 生物素-亲和力实验9.2.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9.2.3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9.3 抗体质量控制9.3.1 抗体产量与纯度的控制9.3.2 抗体稳定性的评估9.3.3 抗体生物安全性检测第十章:实验操作指南与常见问题解析10.1 实验操作指南10.1.1 实验材料与设备准备10.1.2 实验步骤与操作流程10.1.3 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10.2 常见问题解析10.2.1 细胞融合失败的原因10.2.2 杂交瘤细胞筛选困难的原因10.2.3 单克隆抗体产量低的原因10.2.4 抗体质量问题的排查与解决第十一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实验设计11.1 实验目的与意义的确定11.2 实验步骤的设计与优化11.3 实验条件的控制与调整11.4 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第十二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研究案例分析12.1 案例一:治疗性抗体的研发与应用12.1.1 案例背景与问题陈述12.1.2 实验设计与方法12.1.3 结果分析与讨论12.2 案例二:诊断用单克隆抗体的开发12.2.1 案例背景与问题陈述12.2.2 实验设计与方法12.2.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十三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拓展应用13.1 抗体偶联药物(ADCs)13.1.1 ADCs的制备与性质13.1.2 ADCs的应用与挑战13.2 免疫调节剂的研究13.2.1 免疫调节剂的类型与作用机制13.2.2 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前景13.3 疫苗研发与免疫预防13.3.1 疫苗设计与制备13.3.2 疫苗的临床试验与评价第十四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未来趋势14.1 基因编辑技术在抗体研究中的应用14.1.1 CRISPR/Cas9技术在抗体基因克隆中的应用14.1.2 基因编辑技术在抗体亲和力增强中的应用14.2 与高通量技术在抗体发现中的应用14.2.1 在抗体设计中的应用14.2.2 高通量筛选技术在抗体筛选中的应用14.3 细胞治疗与组织工程中的应用14.3.1 利用抗体技术促进细胞治疗的发展14.3.2 抗体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评价15.1 教学目标的回顾与评估15.2 学生反馈与教学改进15.3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15.4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重点包括细胞融合的方法、诱导手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人教版选修三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人教版选修三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遵循《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这一基本理念来设计本节课。

在教学中按照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开展教学,在对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同时也体验了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案的巧妙之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究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在“动物细胞融合”部分,由于考虑到其基本原理与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相同,方法也类似,所以只用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原理、方法、意义及应用,其间插入了小资料、细胞融合过程的示意图及小字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发展简史。

既避免了重复,又突出了动物细胞融合的特点。

单克隆抗体是动物细胞工程的新技术,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

教材先由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引入单克隆抗体,接着又从传统抗体生产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出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随后又提出问题一一怎样才能获得单克隆抗体?由此自然过渡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上。

关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两位科学家对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丰富的联系和想像在科学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起点学习能力:学生在在必修三学习了抗体的产生过程,在选修三学习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动物细胞培养及动物细胞核移植与克隆动物等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与本节教学内容的衔接。

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需求:大多学生对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没有接触过,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本节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学条件分析本校新校区的所有教室和实验室都配备有完善的多媒体设备、网络等,可满足教学需要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①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高二下学期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专题2第2节第2部分动物细胞融合与单体克隆抗体 教案

高二下学期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专题2第2节第2部分动物细胞融合与单体克隆抗体  教案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节课从植物体细胞杂交入手引入课题,立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阅读、合作探究、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关知识对比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

因为动物细胞融合与前面的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相同,故在本节呈现的较简单。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涉及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其原理还涉及特异性免疫、细胞癌变等知识,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

整个制备过程既需要复杂的实验条件,又具有特定的技术步骤(尤其是杂交瘤细胞的筛选),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难点,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启发学生解决医疗实践中紧靠细胞培养难以获得大量抗体的问题,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创新精神的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不拘泥于原有知识的限制,渗透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

关注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教学策略与手段:关于“动物细胞融合”的教学,采用自学──探讨──归纳方式,并通过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比较,引导学生大胆推测二者的原理及方法基本相同,以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关于“单克隆抗体”的教学,教师采用层层设问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对难点逐个击破,深刻理解原理,同时精选例题,突破难点,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下图为某同学根据杂交瘤技术的方法,设计的生产破伤风杆菌抗体的实验方案。

据图回答:(1)该方案能达到预期效果吗?。

原因是。

(2)图中②为过程,常用作为诱导剂。

该细胞继承了,因此不仅能分泌,还有本领。

(3)该方案的目的是。

人教版选修3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学案 (1)

人教版选修3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学案 (1)
C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产量也大大高于血清抗体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过程简单
4、只能使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是(B)
A、PEGB、灭活的病毒
C、电激D、离心
5下列属于单克隆抗体在实践上应用的实例是(D)
A.将抗药菌的某基因引入小鼠细胞内
B.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虫棉
C.利用免疫毒素清除异体骨髓移植中的供体骨髓T细胞
复习反馈
导入新课
1.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2.动物细胞的核移植的过程?
从植物细胞为例设想动物细胞的培养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一、动物细胞融合
1.概念:也称细胞杂交技术,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细胞为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2.方法
化学法:聚乙二醇诱导;物理法:电激;
D.制成“生物导弹”,将药物定向地带到癌细胞所在部位
6、用a表示骨髓瘤细胞,b表示B细胞,则细胞融合过程中的两次筛选的目的分别是(C)
A获得骨髓瘤细胞及其融合细胞、获得杂交瘤细胞
B获得B细胞及其融合细胞、获得杂交瘤细胞
C获得杂交瘤细胞、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群
D获得骨髓瘤融合细胞、活的无限增殖的骨髓瘤细胞
方法
题→点对应
注意审题
反思
课后作业
及时巩固
精读:组内设问交流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想法从何而来?
拓展提升
发展能力
1、杂交瘤细胞可以在小鼠腹腔内和体外培养基进行培养,其在小鼠腹腔内培养不需要严格的外界环境。
2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的比较
(1)相同点:打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按照人的意愿改良生物性状
(2)不同点:

《专题2 2.2.2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学历案-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3

《专题2 2.2.2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学历案-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3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细胞融合的概念、原理及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及其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目标1. 理解细胞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

2. 掌握细胞融合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细胞融合的基本过程。

3. 了解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制备原理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性和实验操作能力。

2. 知识点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价: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操作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引出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实验视频等形式,讲解细胞融合的概念、原理及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细胞融合实验,观察细胞融合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实验数据。

4. 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细胞融合的过程和结果,并讨论其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5. 课堂讨论:学生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原理和应用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检测与作业1. 完成课后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等部分,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晰。

3. 通过网上资源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单克隆抗体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案例,并撰写一篇短文。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互动性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高二下学期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专题2第2节第2部分动物细胞融合与单体克隆抗体教案

高二下学期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专题2第2节第2部分动物细胞融合与单体克隆抗体教案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选修3专题2《细胞工程》的内容。

属于现代生物高科技的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动手实践。

其实验操作技术复杂,设备、仪器和药品要求也较高。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试图通过“整合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因此,在教学中可用课件演示的方式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连续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改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2、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二)能力目标1、学习用流程图描述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

2、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使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动物细胞融合(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2.教学难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五、教学策略1、学生观察、讨论与教师讲述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2、对于较抽象的过程,采取多媒体展示动画直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观察归纳,难点的突破采取以分裂过程为主线,学生归纳的方式进行。

3.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堂巩固,使阶段性知识点得以掌握。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和传统媒体。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计思路】: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性学习。

学生基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迁移的基础上猜想动物细胞融合的实现,并猜想融合后的效果。

即融合细胞具有产生抗体和无限增殖的双重特点。

由于前面有细胞融合的学习基础,可以弱化处理。

可以简单的通过图片和动画组织动物细胞融合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导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2.举例说出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应用。

【自主学习】
一、动物细胞融合
1.概念: 动物细胞结合形成 细胞的过程,也称细胞杂交。

2.过程:含不同DNA 的两个或多个细胞――→灭活的病毒PEG ,电激 细胞。

3.结果:形成 细胞。

4.意义: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 方法的局限,使 成为可能。

二、单克隆抗体
1.传统获得的抗体
(1)方法:①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 ,使动物产生 ;
②从动物 中分离所需抗体。

(2)缺点:产量低、纯度低、 。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过程(见教材图解2-24)
(2)杂交瘤细胞的特点: ,产生 。

(3)单克隆抗体的优点: , ,产量大。

3.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作为诊断试剂,具有准确、 、简易、 的优点。

(2)用于 和 。

思考交流
1.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2.“生物导弹”中借助于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入癌细胞内,其中药物的进入是什么方式?为什么?
正误判断
1.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都可以用灭活的病毒促进融合。

( )
2.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必需选用免疫过的小鼠。

( )
3.单克隆抗体具备纯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在诊断的应用上具有准确、高效、快速的优点。

( )
4.“生物导弹”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同样有杀伤力。

( )
【合作探究】
例1如图所示为细胞融合技术的一些过程:
(1)从A、B细胞到C细胞的过程中,必须用________处理。

(2)若A、B细胞为植物细胞,那么这样的细胞已经用酶降解脱掉了________,这种酶可能是________酶,由此生成的A和B细胞称为________。

(3)若A细胞为骨髓瘤细胞,B细胞为B淋巴细胞,那么D细胞称为________细胞,由D 细胞连续分裂产生大量细胞的过程称为________过程。

这种细胞既能无限繁殖,又能产生________。

(4)若A为人细胞,B为鼠细胞,并分别用红、绿荧光染料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形成C细胞时,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一半发绿色荧光。

到D细胞阶段,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请解释原因。

【答案】(1)诱导剂(2)细胞壁纤维素酶和果胶原生质体(3)杂交瘤克隆特异性抗体(4)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如何?杂交瘤细胞有什么特点?
例2 下图表示用生物工程制备人抗A抗体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红细胞膜表面有被称为凝集原的特异________;从免疫学角度看,这种凝集原是________。

(2)图中细胞1是小鼠体内注入人A型血红细胞后而获得的________细胞,这种细胞具有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但难以在体外培养。

甲培养皿中培养的细胞2是从患骨髓瘤的小鼠体内获取的骨髓瘤细胞,这种细胞在体外培养时能____________,但不会产生抗体。

(3)为了能充分发挥上述两种细胞各自的特点,经特殊处理,在促细胞融合因子的作用下,使两种细胞发生融合,形成图中的细胞3,这种细胞称为____________。

把它在乙培养皿中进行培养,则能产生大量的细胞群,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

(4)过程①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过程②或③的培养方法能产生大量__________抗体。

【答案】(1)糖蛋白抗原
(2)B淋巴单一的抗A抗体(或单一的特异性抗体) 快速大量增殖
(3)杂交瘤细胞单克隆
(4)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抗A单克隆本
【达标检测】
课堂达标
1.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诱导融合的方法完全相同 B.所用的技术手段完全相同
C.所采用的原理完全相同 D.都能形成杂种细胞
2.在飞船上,科学家进行了无人搭载的空间动物细胞融合实验。

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和促进细胞融合的方法分别是( )
A.细胞的全能性、灭活病毒诱导融合 B.细胞的全能性、电刺激融合
C.生物膜的流动性、灭活病毒诱导融合 D.生物膜的流动性、自然融合
3.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备过程中不需要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B.杂交瘤细胞具有浆细胞与癌细胞的所有特点
C.经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来的杂交瘤细胞即可用于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D.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细胞两两融合可得到三种融合细胞
4.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体,下列实验步骤中错误的是( )
A.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B.用纤维素酶处理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
C.用聚乙二醇作诱导剂,促使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
D.筛选杂交瘤细胞,并从中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细胞群,培养后提取单克隆抗体5.单克隆抗体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以及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B.与抗癌药物结合可制成“生物导弹”
C.体外培养B淋巴细胞可大量分泌单克隆抗体
D.由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瘤细胞分泌
6.下图表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各阶段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箭头把代表各图解的字母按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顺序连接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选用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是因为它们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3)由图中可以看出,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

课外强化
1.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过程注射的物质和A细胞的名称分别是( )
A.抗体、T淋巴细胞 B.抗原、T淋巴细胞
C.抗体、B淋巴细胞 D.抗原、B淋巴细胞
2.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融合后,要用特定的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在这种培养基上不能存活增殖的细胞是( )
①B淋巴细胞②小鼠骨髓瘤细胞
③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④小鼠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
⑤杂交瘤细胞
A.①②③④B.①③⑤ C.②④ D.②③
3.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体,下列实验步骤中错误的是( )
A.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B.用氯化钙作诱导剂,促使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C.筛选杂交瘤细胞,并从中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细胞群,培养后提取单克隆抗体D.该杂交瘤细胞株的增殖方式和产物分别是有丝分裂和单克隆抗体
4.某实验小组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研究。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过程①形成的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较低
B.过程②是诱导干细胞的结构和遗传物质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C.每个Y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故过程③不需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
D.过程④产生的单抗,不需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就能释放到细胞外
5.以绵羊红细胞刺激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再将后者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克隆群,由此筛选出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抗体( )
A.能识别绵羊整个红细胞
B.只识别绵羊红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C.能识别绵羊所有体细胞
D.只识别绵羊所有体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6.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可引起水泡性口唇炎。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抗HSV—1的单克隆抗体可快速检测HSV—1。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制备抗HSV—1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先给小鼠注射一种纯化的HSV—1蛋白,一段时间后,若小鼠血清中抗________的抗体检测呈阳性,说明小鼠体内产生了________反应,再从小鼠的________中获取B淋巴细胞。

将该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________细胞融合,再经过筛选、检测,最终可获得所需的杂交瘤细胞,该细胞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大量制备抗该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将该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的________中使其增殖,再从________中提取、纯化获得。

(3)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可准确地识别这种HSV—1蛋白,其原因是该抗体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