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发展》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练习题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练习题

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练习题1.清朝沿用的教育制度,学校以为教材,国家通过选拔人才。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

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明朝四书五经科举考试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改革2.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建立起包括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年宣布废除沿用了年的科举制度。

2.奏定学堂章程初等、中等、高等1905 一千三百多3.从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作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是。

3.五四运动讴歌光明,鞭挞黑暗4.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

4.郭沫若5.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作品,如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5.赵树理丁玲例1.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哪所大学?它是现在哪所大学的前身?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京师大学堂产生、发展过程的掌握,因此学习历史,应学会追根溯源。

答案: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1898年7月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它是戊戌变法“新政”措施之一。

变法失败后,得以保留,后来逐渐增设新学科。

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干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一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哪一个朝代?是指什么制度?(2)科举考试是在何时废除的?(3)你怎样理解材料二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1.(1)隋朝;科举制度。

(2)1905年。

(3)①科举制度的废除,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③从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本质的区别。

2024年吐鲁番公务员遴选真题

2024年吐鲁番公务员遴选真题

2024年吐鲁番公务员遴选真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说明】1.遵守考场纪律,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公正;2.请严格按照规定在试卷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编号;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答题;4.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请将试题、答题纸和草稿纸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收取并清点完毕后方可离开考场。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生态环境部消息,2023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为(),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均完成年度目标。

A.87.5%B.82.5%C.80.5%D.85.5%【答案】:D2.中国黄金协会发布数据,2023年全国黄金消费量1089.69吨,同比()。

A.增长8.58%B.增长8.62%C.增长7.78%D.增长8.78%【答案】:D3.2024年2月2日晚8点,330多组秦淮花灯在江苏省南京市白鹭洲公园、夫子庙、老门东、秦淮河水上环线以及周边街区同时点亮,为第()届秦淮灯会拉开序幕。

A.三十八B.三十五C.三十七D.三十六1/ 15【答案】:A4.关于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三艘保障船之一的“天惠”轮,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已抵达山东日照岚山港B.已圆满完成罗斯海新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C.用时15天完成了全部卸货工作D.满载约9300吨建设物资【答案】:C5.2024年5月10日,我国首个()监测望远镜(IPS望远镜)正式建成。

A.恒星际闪烁B.恒星际C.行星际D.行星际闪烁【答案】:D6.()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A.都江堰——青城山B.卧龙——九寨沟C.黄龙——九寨沟D.峨眉山——乐山大佛【答案】:D7.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天,地球半径约为6371千米,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有科学依据的,人可以随着地球自转运动,那么与诗句最吻合的可能是哪个国家的人?()A.新加坡B.挪威C.阿富汗D.南非【答案】:A8.世界最大的哺乳动物是()。

A.大象B.鲸鱼C.鲨鱼2/ 15D.恐龙【答案】:B9.明末清初,特别是顺治、康熙年间小说林中涌现出一个强劲的小说流派,即。

朦胧的敬慕现代文阅读答案.doc

朦胧的敬慕现代文阅读答案.doc

朦胧的敬慕现代文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共14分)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

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

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

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

待到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

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

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

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

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

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

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

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

2024年重庆市中考历史真题卷(A)及答案解析

2024年重庆市中考历史真题卷(A)及答案解析

重庆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题(A卷)(开卷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同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 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遗址名称时间遗存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1000—9000年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浙江浦江桥头遗址距今11000—8500年炭化的稻米、稻壳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距今7500—3000年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A. 早期人类起源B. 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C. 冶炼技术水平D. 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2. 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

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

汉武帝此举旨在()的A.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B. 剥夺诸侯王权力C. 巩固儒学主导地位D. 打击地方豪强势力3. 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

这反映了()A. 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B. 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C. 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D. 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4. 唐朝诗人杜甫的诗由于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

以下的诗句描写了唐朝夔州的()煮井为盐[1]山速,烧畲[2]度地偏。

——杜甫《秋日夔府[2]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1]煮井为盐:煮盐井之水以为盐。

[2]烧畬(shē):烧荒种田[3]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的治所在今重庆奉节,为府暑所在,故称夔府。

A. 生产状况B. 地理位置C. 商业贸易D. 文化景观5. 下图为《明朝形势图(1433年)》,据图可知( )A. 长城成为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B. 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明朝已完全形成C. 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政权同时并存D. 南海诸岛、小琉球等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6. 古钱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中国古典诗学里钟声现代文阅读答案

中国古典诗学里钟声现代文阅读答案

中国古典诗学里钟声现代文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答案(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学里钟声刘士林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

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

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

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

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

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

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

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

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

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

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2024年浙教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2024年浙教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2024年浙教新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下列句子分析正确的是()A.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主干:天文学家发现散射。

B. 假山的堆叠,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这个句子是个复句。

C. 字里行间神采奕奕我行我素多姿多彩都是并列短语。

D. 喋喋不休、无所不为、死灰复燃、恃才放旷都是贬义词。

2、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逃跑”(《塞翁失马》)B. 天雨墙坏雨:下雨C. 此独以跛之故以:可以D. 人皆吊之吊:安慰3、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四书”,即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本著作。

B.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诗经》,最早的史书是《史记》。

C.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

D. “唐宋八大家”里有“一门三苏”,就是指苏洵、苏轼、苏辙。

4、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沉醉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____。

B. 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____的生活细节,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C. 十六岁是人生的花季,我们正在走进____、朝气蓬勃的青春花季。

D. 好的书需要多读,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悔让你觉得____。

5、散文要有“文眼”。

所谓“文眼”,就是表现主题思想内涵的句子,也就是揭示主题的字眼。

《我的“长生果”》一文的文眼是()A. 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B.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C. 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D.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报偿。

6、文化积累。

下列选项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4~7题。

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

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

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

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

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

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

自霍人①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

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

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注释:①“霍人”,县名,治所在今山西繁峙县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谢无有闭关事谢:告诉B.暴师霸上暴:显露C.顾独与一宦者绝乎顾:难道D.而即军中斩哙即:立刻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樊哙勇猛的一组是(3分)①乃持铁盾入营②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③世世勿绝,食舞阳④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⑤哙乃排闼直入⑥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_人民版_2024-2025学年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_人民版_2024-2025学年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新中国成立后,哪位教育家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A. 郭沫若B. 徐特立C. 张伯苓D. 蔡元培2、2、1951年,《关于整顿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提出了哪些重要措施?A. 提高中学入学年龄,增加学制年限B. 加强中学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C. 合并初中和高中,实行十二年一贯制D. 推行“三三制”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3、《义务教育法》于哪一年颁布实施?A、1986年B、1993年C、1999年D、2006年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哪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得到较快发展?A、普及小学教育B、实行初中三年制C、推行中等职业教育D、实施高中三年制5、题干: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施的教育改革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以苏为鉴”的教育改革内容?A. 学习苏联的教育制度B. 推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C.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D. 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6、题干:以下哪项事件标志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A.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B. 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 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 2006年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7、1952年,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下关于这一方针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强调了教育的政治方向B. 体现了教育与社会生产的联系C. 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变革D. 导致了教育体系的迅速扩张8、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的说法,正确的是:A. 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B.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得到了全面革新C. 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干扰D. 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任何时期9、1951年,我国政府提出“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中学教育方针,这一方针的核心目的是:A. 提高中学教育的普及率B. 促进中学教育的快速发展C.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D. 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0、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以下哪项措施是对教育事业恢复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A. 1971年,恢复高考制度B. 1973年,邓小平复出C. 1975年,邓小平主持教育工作D. 1977年,恢复教育部11、【题目】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A.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B. 推行高等教育“下放”政策C. 实行“双百”方针D. 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12、【题目】以下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B. 大力提倡“读红书”C.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D. 教育内容严重脱离实际1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特点?A. 优先发展高等教育B. 推行义务教育C. 改革学制,缩短学制D. 普及扫盲教育14、1952年,我国开始了教育改革,以下哪项不是这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A. 实施全面规划教育发展B.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C. 实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D.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15、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文盲率高的状况,政府采取了哪项措施?A. 开展扫盲运动B.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C. 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D.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16、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教育领域实行的重大改革是什么?A. 恢复高考制度B. 建立学位制度C. 实行素质教育D. 推进教育公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学的发展》阅读答案
《中国大学的发展》阅读答案
中国大学的发展
今天,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评论中国大学和高等教育如何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把中
国大学的发展比做高速铁路。

尽管国人对中国大学有许多尖刻的批评,尽管外国
许多学者看不惯中国大学缺乏西方倡导的“学术自由”,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却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高等教育,百废待兴。

当时,只有不到30万名幸运儿,进入不到一千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

例如,我就读的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
那年只招收180多名学生。

这个学院后来改为华南热带
农业大学,几年前改为海南大学,现在每年招收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211大学。

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同时,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到2012年,全国每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入学人数超过900万人。

2013年,毕业
生人数717万人,是30年前的近30倍,是英国大学毕业生的16倍。

许多人说读大学很贵,但是我所了解的是学生的学
费多年不变。

公立大学的学费每年大约是5000到6000
人民币,是英国9000英镑的7还不到。

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生的成本,包括自交学费、生活费和国家补贴,
是英国的八分之一。

而中国的人均GDP,是英国的六分
之一。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学生成本,是英国本土的
二分之一,是国内重点大学成本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
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
这主要是得利于中国大学老师的低薪和苦干。

当然,读大学以后就业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
并不是中国特色,外国大学生就业也很不容易,包括英国。

如何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包括专业
设置,课程内容,经济增长环境,也包括家长和大学生
就业观念的改变。

当然,政府还可以通过培育完善的市
场机制,包括削弱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
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
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中国大学的崛起,用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的原校长,现为上海中英学院院长,高原教授的话来说,“那些假
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是错误
的。

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原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宋永华教授说,“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像英国的
罗素大学集团,他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宋永华还说,“不仅是九所,中国其它大学也是
雄心勃勃的。


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
及每年高达1万亿人民币的科研投入。

如果把科研经费
用好,中国科技的进步,就可以快速冲刺此界的先进水平。

从中国搞高铁建设以来,已经建成近1万公里的高
速铁路,总长度超过了欧洲大陆所有高速铁路的总里程。

上海最新的铁路站,犹如大型的飞机场,是目前全
亚洲最大的铁路站。

外国人初见,被惊的深深的吸了一
口气。

外面的建筑,让人感觉就像西方从没有见过的巨
大教堂,从这里发往北京、南京等城市的列车,奔跑的
速度高达每小时320公里。

中国大学的第一团队是清华、北大,加上哈工大、
中科大、复旦、南大、浙大、上交和西交。

这九所大学
叫做2 7,或者是C9。

第二团队就是除了C9以外的其它30所985大学,包括南开、中山、重大、川大、武大等
大学。

第三梯队,就是除了985以外的其它211大学。

中国大学即将去行政化,希望今后的管理向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中国不是没有好的人才,而是没有好的体制。

有现在强大的科研投入,有用之不
尽的广阔人才库,加上日益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中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那是迟早的事情,而
不是能不能的事情。

中国人需要自信,因为自信,加上
苦干和巧干,才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虽然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

B.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英国大学生就业同样不容易。

C.英国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做高速铁路,这是对中国大学发展过
快的批评。

D.30多年前海南大学是一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
现在每年招收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211大学。

2.下面不属于“英国《高教报》评中国大学为高铁”的原因的一项(3分)()
A.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所提高。

B.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同
时,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C.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像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他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流的大学。

不仅是九所,中国其它大学也是雄心勃勃的。

D.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每年高达1万亿人民币的科研投入。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项(3分)()
A.中国大学学生成本低,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生的成本,是英国的八分之一。

而中国的人均GDP,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B.中国大学正在朝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C.政府削弱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D.高原教授认为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是错误的。

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参考答案:整理
1.C(这是一种看法,从文章结尾对中国高铁的发展的描述,没有批评的意思。


2.D(这是中国大学快速成长的原因)
3.A(B是“希望今后的管理向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C是“削弱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别”D是“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是错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