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威胁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刻板印象威胁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刻板印象威胁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09YJCXLX018)、上海市重点学科(S0304)和上海师范大学重点学科的资助。

摘要:刻板印象威胁概念自1995年由Steele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主要阐述在教育领域中相关的刻板印象威胁研究,分别从具体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予以介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教育的启示。

关键字: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威胁;教育

作者简介:莫琼琼/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234)

贺 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上海 200234)刻板印象威胁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莫琼琼 贺 雯

一、刻板印象和刻板印象威胁

刻板印象作为社会认知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是指由知觉者对于某些社会群体的知识、信念和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1]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刻板印象是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信念或想法。

[2]

研究者认为刻板印象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并会对所属群体的成员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的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群体成员持有积极正面的信念或想法,激活群体成员积极刻板印象,会提高成员的行为表现,称之为刻板印象提升;相反,消极的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群体成员所持有的消极负面的信念或想法,激活群体成员的消极刻板印象时,成员的行为表现下降,称之为刻板印象威胁。

近十几年,有关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一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Steele 教授观察女大学生在数学能力上的表现时发现:在基础数学课上,男女生之间的数学成就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高水平的数学课上,与男生相比,

女生的数学成绩明显下降。发现这个现象后, Steele 与Aronson (1995)[3]

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并在1995年首次提出刻板印象威胁这个概念,他们认为刻板印象威胁是由众所周知的消极刻板印象产生的一种社会心理困境,这种刻板印象促使群体成员产生的任何行为和特征,在他人甚至是成员自己眼里似乎真的变成了自我特征,从而使群体成员做出符合这些行为特征的行为表现。

刻板印象以及刻板印象威胁的普遍存在板印象的对象群体而言,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表现为群体的行为表现失常。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如果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存在某种消极刻板印象,必定会对学生造成刻板印象威胁,导致学生某方面行为表现失常。

二、刻板印象威胁在相关教育领域中的研究

研究者在教育领域中的刻板印象威胁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智力和记忆等方面,诸如人们通常认为,男生的数学要比女生优秀,白人学生的智力要比非洲裔学生的智力高等

-24-

等。刻板印象的存在,是刻板印象威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1、数学领域

与数学有关的刻板印象威胁研究对象主要是女生。Cadinu等人(2003)[4]的研究表明,在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女生的逻辑数学成绩下降,其中,认为数学无关紧要的女生,数学成绩的下降程度低于对数学具有高认同的女生。

也有研究者开始探讨其他群体在数学领域中存在刻板印象威胁现象,例如,Aronson等人(1999)[5]就选取了亚裔学生和白人学生作为被试,研究了两者在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数学能力上表现的差异。此时,白人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数学成绩明显下降。

2、智力领域

与智力有关的刻板印象威胁研究对象主要是弱势种族。比如,在美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种族歧视,因此产生了对于弱势种族的消极刻板印象。在教育领域,人们普遍认为白人的智力比非洲裔美国人的智力高。 Steele和Aronson (1995)[3]选取非洲裔学生和白人学生开始了最初的刻板印象威胁研究。他们将非洲裔学生随机分配到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和非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结果发现,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非洲裔学生的测验的分数显著低于白人学生的测验分数,但是在非刻板印象威胁的情境中,非洲裔学生的测验分数与白人学生的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刻板印象威胁理论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将被试扩大到其他种族,进行智力方面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Sawyer和Hollis-Sawyer (2005,2008)[6][7]选取白人、非洲裔美国人、西班牙人和亚裔美国人作为被试,进行与刻板印象威胁有关的研究。

3、工作记忆领域

Schmader(2003)[8]将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工作记忆上,选取了女生和拉丁裔学生作为实验组、男生和白人学生作为控制组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激活了与女生、拉丁裔学生有关的消极刻板印象,结果导致女生和拉丁裔学生工作记忆能力的下降。表明工作记忆也会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另外,这项研究认为女生在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工作记忆能力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女生在数学测验中表现下降。

三、刻板印象威胁的对象

在教育领域中,刻板印象威胁研究最多的对象是大学生,刻板印象威胁研究的开端就是Steele和Aronson(1995)[3]对大学生的研究。其他的研究,例如Steele(1997)、[9]Keller (2007)、[10]Muzzatti 和Agnoli(2007)[11]的研究对象也都是大学生。随着刻板印象威胁理论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开始扩散到大学生群体以外的群体中,如幼儿园、小学、中学。

Ambady等人(2001)[12]选取了三个年龄组的儿童,即幼儿园(5-7岁)、小学3-5年级(8-10岁)和初中6-8年级(11-13岁)的儿童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了解从哪个年龄段开始,个体的行为表现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发现幼儿园和初中阶段儿童身上出现了刻板印象威胁效应,而小学阶段儿童身上没有出现。

McKown和Weinstein(2003)[13]研究了202个6-10岁的儿童,探究儿童刻板印象意识的发展和结果。结果表明,弱势群体儿童的刻板印象意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非弱势群体儿童刻板印象意识没有相同的发展轨迹,另外,弱势群体儿童的每个年龄阶段都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

还有一些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了高中生身上。Cadinu等人(2006)[14]研究了高中生因果归因中控制点的差异对调解刻板印象威胁所起的不同作用,与外控型的学生相比,内控型的学生在受到刻板印象威胁时的表现急剧下降。Osborne和Walker(2006)[15]以高中生为对象进行了刻板印象威胁研究历史上的第一个长期研究,并把焦点集中在中途辍学的不同群族

-25-

的学生身上,试图寻求辍学学生之间的相似特征。

由此可见,学生从接受教育之初就受到了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并且刻板印象存在于教育的任何领域中。

上文中也提到,在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通过群体间的对比引发某个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以此考察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我们将这种受到威胁导致行为表现失常的群体称为弱势群体,比如女性、黑人、老年人在与男性、白人和年轻人进行对比时,一般处于弱势地位,成为弱势群体。

首先,在刻板印象威胁研究中,弱势群体是某个领域中相对于优势群体而言的。教育领域中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性别和种族两个方面。性别和种族中的弱势群体通常是女性和少数群族(如非洲裔美国人)。Keller(2007)[5]研究了课堂情境中女高中生在数学上受到的刻板印象威胁,在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女生的数学成绩明显下降。Steele与Aronson(1995)[3]在最初研究刻板印象威胁时,选择了非洲裔美国学生和白人美国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在诊断性的认知能力测验中,非洲裔美国学生的成绩相对较差,而在非诊断性认知能力测验中,非洲裔美国学生和白人美国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次,消极刻板印象群体会因为领域的不同和比较群体的变化而发生转变。由于世界上存在多个种族,对不同的种族进行比较时,弱势群体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群体也在发生转变。白人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与非洲裔学生相比时,属于优势群体,而在数学能力上,和亚洲裔学生相比时,就变成了弱势群体。Aronson等人(1999)[6]研究了亚洲裔学生和白人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表现,结果发现,在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白人学生在数学上的表现明显差于亚洲裔学生。

四、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因素

1、群体认同

刻板印象威胁发生的一个条件是群体认同,即个体将自己划归为某个群体,并产生对所属群体的认同。群体的认同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该群体所属的刻板印象威胁。S h i h (1999)等人[16]对亚裔女性学生进行了刻板印象威胁方面的研究,发现亚裔女性学生在种族身份得到激活时,在数学测验中表现较好,当她们的女性身份得到激活时,在数学测验中的表现就会变差。激活被试的女性身份,被试更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属于女性这个群体,并对这个群体产生认同,女性群体在数学方面存在的刻板印象就是数学表现差,因此被试受到刻板印象威胁影响,产生了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但是,研究中激活被试种族身份时,被试对自己属于亚洲族群产生认同,亚洲族群不存在数学成绩差这种刻板印象,相反,亚洲学生被公认为在理科方面优于其他种族的学生,因此数学测验的表现反而较好。

2、领域认同

刻板印象威胁的理论认为只有个体对所属领域具有越强烈的认同,而这些个体属于消极刻板印象群体时,刻板印象威胁对他们的影响就越大。如果个体认同自己属于某个领域,他或她必须认为这个领域有吸引力、重要、可行,更重要的是具有高的自我相关或自我定义。[17]因此,领域认同度高的个体,容易将领域中的特征内化为自己的特征。Osborne和Walker (2006)[13]对高中生的研究表明,不管具有何种肤色的学生,当具有高领域认同时,就会取得相对较高的GPA(平均绩点)成绩,低旷课率以及其行为受到较少的影响,即领域认同能够预测学业成绩。另外,研究还表明,当高领域认同的学生受到刻板印象威胁时,更容易发生辍学,因为这类学生受到刻板印象威胁,产生了对学习环境的厌恶,导致了学习成绩的下降。

3、测验难度

不同的测验难度会影响到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大小。难度相对较低的测验,产生的刻板

-26-

印象威胁效应小,而难度高的测验产生的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大。在Spencer等人(1999)[18]的研究中,研究者将测验难度作为自变量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测验难度低的情况下,男女生在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的分数不存在差异,而在高难度的测验中,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女生的测验分数显著低于男生。

五、刻板印象威胁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领域中,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通常会存在对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比如对黑人学生和女性学生在智力和数学领域中的刻板印象,因此,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避免产生对学生的消极刻板印象。消极刻板印象的存在是刻板印象威胁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如何避免教师形成对学生的消极刻板印象呢?

首先,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现象揭示其本质。家长或教师眼里通常会存在这样的刻板印象,即男生比女生聪明,表现为中学阶段,男生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相对的,女生的成绩存在下降的趋势。而事实上,男女生之间的智力确实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男女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上。女生的智力发展早于男生,当男生智力发展迅速的时候,女生的智力处于相对稳定水平。

其次,在进行教育评价时,教育工作者尽量避免归类总结。例如,在小学阶段,教师通常会如此评论,即男生在语文和英语方面不如女生等。归类总结的结果,一方面是在教师的心目中形成了刻板印象,有意或无意地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激活线索;另一方面,学生因此认识到与自身有关的刻板印象,更容易在存在激活线索的情境下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

刻板印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形成后很难随现实条件的变化发生改变。例如,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有关女性在数学领域中的刻板印象,因此,很难改变人们对此的看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消除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即消除刻板印象威胁。

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应尽量避免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客观、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另一方面,若教师和学生已经在某一方面产生有关学生的刻板印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积极的暗示和提供榜样消除刻板印象。另外,测验的难度也会影响到刻板印象威胁的产生。学业测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不需要过多地使用难度过高的题目为难学生。因此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控制学业测验的难度从而消除刻板印象威胁。

学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研究表明,学生自身的焦虑程度、期望、自我肯定和归因等都会影响到学生面对刻板印象威胁情境时的行为表现,较低的焦虑程度、高期望、高自我肯定和外部归因则能帮助学生克服刻板印象威胁。

参考文献:

[1] Hamilton, D. L., & Trolier, T. K. 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 an overview of cognitive approach. In: Dovidio J F, Gaertner S L ed. Prejudice, discrimination and racism.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1986: 127-163.

[2] Fiske, S. T. Intent and ordinary bias: Unintended thought and social motivation create casual prejudice. In M. Bazerman & M. Banaji (Eds), Social psychology of ordinary unethical behavior, special issue of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2004, 17, 117-127.

[3] Steele, C. M., & Aronson, J. Stereotype threat and the intellectual test performance of Afr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 797-811.

[4] Cadinu, M., Maass. A., Frigerio, S., Impagliazzo, L., & Latinotti, S. Stereotype threat: The effect of expectancy on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3, 33: 267-285.

[5] Aronson J., Lustina M. J., Good C., & Keough K. When White men can't do math: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factors in stereotype threa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27-

Psychology, 1999, 35: 29-46.

[6] Sawyer, T.P.Jr., & Hollis-Sawyer, L.A. Predicting stereotype threat, test anxiety, and cognitive ability test performance: An examination of three mod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ting, 2005, 5: 225-246.

[7] Hollis-Sawyer, L.A., & Sawyer, T.P.Jr. Potential stereotype threat and face validity effects on cognitive-based test performance in classroo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8, 28: 291-304.

[8] Schmader, T., & Johns, M. Converging evidence that stereotype threat reduces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5: 440-452.

[9] Steele, C.M. A threat in the air: How stereotypes shape intellectual identity and performa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7, 52: 613-629.

[10] Keller. J. Stereotype threat in classroom setting: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domain identification, task difficulty and stereotype threat on female student's maths performanc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7, 77: 323-338

[11] Muzzatti, B., & Agnoli, F. Gender and mathematics: Attitudes and stereotype threat susceptibility in Italian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7, 43: 747-759.

[12] Ambady N., Shih M., Kim A., & Pittinksky T. L. Stereotype susceptibility in children: Effects of identity activation on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1, 12: 385-390.

[13] McKown C., & Weinstein R. 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ces of stereotype consciousness in middle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2003, 74: 498-515.

[14] Cadinu, M., Maass, A., Lombardo, M., & Frigerio, S. Stereotype threat: The moderation role of Locus of Control belief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6, 36: 183-197.

[15] Osborne, J.W., & Wakler, C. Stereotype threat, identification with academics, and withdrawal from school: Why the most successful students of colour might be most likely to withdraw.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6, 26: 563-577.

[16] Shih M., Pittinsky T.L., & Ambady N.. Stereotype susceptibility: Identity salience and shifts in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9, 10: 80-83.

[17] Smith J.L., & White P.H. Development of the domain identification measure: A tool for investigating stereotype threat effect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01, 61: 1040-1057.

[18] Spencer, S.J., Steele, C.M., & Quinn, D.M. Stereotype threat and women's math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c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99, 35: 4-28.

Stereotype Threa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MO Qiongqiong HE Wen

Abstract: Stereotype threat has been paid wild attention since the concept was initially proposed by Steele in 1995.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studies about stereotype threat in the area of education from concrete domains, subject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n that basis 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Key words: stereotype threat; activating cues; removing cues; education

-28-

老年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3407815.html, 老年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作者:曾滟 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14期 摘要:老年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老年群体的某些特征产生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看法。本 文重点分析了产生老年刻板印象的原因。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于怎样减少刻板印象威胁和增加积极老年印象。 关键词:老年人;刻板印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4 文献标识码:A 老年刻板印象(aging stereotypes)指人们对老年群体的某些特征产生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看法。当个体被纳入老年群体时,其附随的刻板印象亦会被冠于此人身上,亦即我们会采用与我们对老年群体的看法及信念相一致的方式来知觉和对待此人,这种现象称为刻板化(stereotyping)。 对老年刻板印象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在制定各种有关老年人的政策中更加贴近老年人的需求,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权利。 对个体而言,对老年刻板印象的研究有助于成年人在整个一生中完善对衰老的认识,帮助个体平稳地过渡到老年期,并能适应自身心理和生理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同时研究老年刻板印象还具有利他性,通过对这一领域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帮助他人成功地应对老年期的任务和挑战,并学会如何与老年人相处。 一、文化因素 对年龄刻板印象性质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因而这些研究中可能会暗含一些文化偏见。例如,也许在其他文化中不存在对青年人比对老年人更偏爱的情况(Schaie 和Willis,2010)。正如Liu等人(2003)所指出的:“我们了解到的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主要来自于一些白人对另一些白人的看法。”在亚洲文化中对孝或孝道的重视要求年轻人要尊老敬老,老年人在这种文化下就拥有更高的地位(Ho, 1994),因而,孝道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在亚洲文化中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比在西方文化中要积极(Liu等, 2003; Zhang 等,2002)。 一些研究结果又表明,老年刻板印象在亚洲文化中比在西方文化中更消极。Harwood和他的同事(Harwood 等,2001)的报道指出,亚洲太平洋地区(中国、菲律宾、日本、韩国)中的青年人与西太平洋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青年人相比,前者认为老年

刻板印象的历史案例

刻板印象的历史案例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在发生作用。 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商人较为精明,诸如此类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别、年龄等因素,亦可成为刻板效应对人分类的标准。例如,按年龄归类,认为年轻人上进心强,敢说敢干,而老年人则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按性别归类,认为男人总是独立性强,竞争心强,自信和有抱负,而女性则是依赖性强,起居洁净,讲究容貌,细心软弱。由于刻板效应的作用,人们在认知某人时,会先将他的一些特别的特征归属为某类成员,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的身上,再以此为依据去认知他。 造成这种偏见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有其认识方面的根源。因为人的思维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如果在没有充分掌握某一类人全面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就作出概括,往往会形成不符合这一类人的实际特征的印象。而依据这种印象去评价与判断人时,又不考虑个人的具体生活经验,自然就会产生“刻板印象”偏见了。刻板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由于刻板印象建立在对某类成员个性品质抽象概括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这类成员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对人迅速作出判断,增强人们在沟通中的适应性。但它也容易阻碍人们对于某类成员新特性的认识,使人认识僵化、保守,一旦形成不正确的刻板印象,用这种定型去衡量一切,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如同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人。 7相关事件编辑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成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创业基础

《创业基础》教学设计(修订版) 第一单元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 第一节创业概述 1、什么是创业、创业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以美国30年代创业革命、90年代创新创业引领经济结构转型、以电子技术、软件产业、网络经济、现代金融为代表的新型经济结构形成;我国改革开放释放了创业激情,90年代黄金期,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但经济结构弊端仍存,现国家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也为了解决当前的困难环境下的就业难题,我们需要大力推动创新创业) 公益创业对社会发展的另类推动,大力宣扬公益创业 2、创业的类型(了解) 3、创业过程 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创办新企业——新企业生存和成长 案例导读: “驴妈妈”:把自助游的流量导向景点 公益创业从校园出发 案例视频:大众点评——我的移动美食圈 北京富平家政、善淘网 研祥科技集团 思考:经济转型下创业热潮兴起的深层原因 作业:了解乔布斯和苹果的创始历程;预读教材案例

第二节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 1、什么是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对个人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品质素养 案例导读:热爱创业才能创好业 在二三线城市超越“学而思” 案例视频:舒尔茨与星巴克帝国 龚海燕与她的世纪佳缘 思考:什么是创业精神、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创业素养?预读教材案例 知识经济发展与创业 1、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会引发创业热潮、创新型创业推动经济转型) 2、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方式的嬗变,团队创业、企业内创业、母体脱离型创业案例导读:金犁的“墨迹”火了 张良伦出阿里记 案例视频:苹果教父的传奇人生 “研祥“科技集团 大众点评——我的移动美食圈 思考: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活动呈现的新特征和新的模式 作业:了解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创业历程;预读教材案例

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复习课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在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当中,各个国家由于地域、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大部分人们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多是从过报纸、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途径,这难免会让人们对于已过文化形成一种“定型化效应”,称之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这便是刻板印象的形成。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1、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2、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3、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从电影当中就能找到很多刻板印象的例子。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当中,美国人的生活富裕、精彩,由此而产生一种对其生活的羡慕,认为那里是人间天堂,满地黄金,很多人趋之若鹜,鸡婆脑袋也要去外国留学,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此外在影视传播中对中国人起到很大影响还有韩国、日本,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最常看他们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在得到乐趣的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他们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想成一种对他们的固定化印象。韩国人都是俊男美女,生活有趣,感情丰富,日本人刚硬、干脆、有侵略性,这都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会影响到各国人们的人际交往,甚至国家间的理解和交流。同时,外国人也对中国人有着一种印象,他们对于中国人的认知更加单一,来源也少,比如在美国人的理解中,中国人是呆板不知变通,身材瘦小但却个个都是功夫大师。大部分从电影当中形成的印象都很片面,很狭窄,我们在对别国幸福美好的印象形成的同时就有着各种拼命努力出国生活的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学者,研究生要经过六年中学和四年本科的英语教育,十年的寒窗苦读,体验GRE,TOEFL 的摧残,踏着同胞们在英语考场上的尸体,才能够幸运地拿到funding,获得坐在美国大学的某个教室里与来自英语世界的人们对话的资格。而这种对话,往往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无语”与“失语”为前奏的。那纸终生期盼的录取书里,除了金钱与梦想的诱惑,还有一张无形的,不平等的文化契约。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也是形成、强化刻板印象的重要方面。为了切合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以提高品牌美誉度,抑或为了品牌的国际化道路等多种原因,广告表现中频繁使用外国人形象,塑造外国人的“积极”的刻板印象,却误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改变国人的审美意识。铺天盖地的电器产品、医药产品、化妆品、IT产品等广告中大量出现以白种人为主的外国人形象,他们充当医生、教授、顾问、科研人员等权威先进人物。广告中的这些外国人身穿白色大褂,手拿试管或使用显微镜,研发新产品,同时配有旁白:“采用XX国科技”、“XX 国XX研发中心发现”。即使广告中出现面包师、调酒师等服务性的人物角色,广告消费者也会认为他们烤制的面包、调出的酒比中国的好。此种广告表现模式不断强化外国人是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制造者的刻板印象。高档产品和服务类电视广告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使用着优质的产品,享受着舒适优越的服务,描述外国人享受高档产品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激发消费者对优越生活的向往。地产、红酒、时装等高档产品以及航空公司等服务类广告外国人的出现频率最高,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4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圣才出品】

第4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第一印象 B.刻板印象 C.总体印象 D.客观印象 【答案】C 【解析】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2.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平均模式 B.中心品质模式 C.加法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答案】D 【解析】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

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3.一般说来,()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加法模式 B.加权平均模式 C.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答案】D 【解析】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印象形成的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这种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4.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印象管理 B.印象形成 C.初次印象 D.印象修正 【答案】A 【解析】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

印象系列山水系列实景演出比较

印象系列、山水系列实景演出比较 一、实景演出概念:一个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融合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的独特的文化模式,是中国人的独创,是中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下的特殊产物。 二、印象系列和山水系列的共同点: 1、优势 1)经济效益: 实景演出串起了旅游地包括旅游业,房地产,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就拿《印象刘三姐》来说,从节目演出之后,让日渐寂寞的阳朔旅游二次腾飞,旅游收入从4亿猛增至10亿。景区和县城土地增值平均达5倍以上,“演出经济”为阳朔的经济增长贡献了两位数。还有由此派生的吃住行购等一系列的收入,可以说“实景演出”功不可没。 2)文化效益: 实景演出直接满足了人们对高端文化消费的需求。作为消费者,大部分观众可以领略到恢宏的场面带来的美,实现一次人与自然互相领悟,带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3)品牌效益: “印象”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以张导的名人效应以及文化,

艺术,创新,科技与旅游完美结合的表演,这无疑将打响一个城市的品牌,提升一个城市的魅力。“山水系列”由梅帅元及其团队完成,作为行业的创始人之一,无疑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4)政治效益: “实景演出”对提高中国文化传播力、加强各地人民沟通将产生积极影响,它所产生的政治效益也是用金钱难以换算的 5)社会效益: 由于参加表演的大多数为当地农民和一些群众演员,而且阵容庞大,所以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2、劣势 1)盲目跟风,大场地大布局增加了投资风险 自2007年开始,全国投资百万元以上的旅游演艺节目有200多个,投资从几百万到上亿元不等。高投入带来高风险。一旦运行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2)文化内涵不足,呈现同质化现象 实景演出大都是采用人海战术,千篇一律,宏大的舞台背景,后现代的艺术构造,众多的群众演员,穿插民俗风情民歌。虽然每个地方特色不同,但演出形式却大致相同。有些演出空洞化、同质化,缺乏文化内涵,表现手法也日趋雷同。看过《印象·海南岛》的人普遍反映,除了热闹,演出无法让人联想和回味。 3)定位过高,票价脱离消费实际 《印象·海南岛》的票价分为普通席、嘉宾席及贵宾席3种,普

印象刘三姐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印象刘三姐》 从原创文化精品《印象刘三姐》,到《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近年来,“印象”系列风靡中国演出业。作为一部开创世界和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先河的原创性文化精品,《印象刘三姐》从2004年3月在桂林阳朔漓江书童山下公演至今,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演出地位,堪称我国文化产业的成功“范本”。 本体特色 “因地制宜”——《印象刘三姐》以漓江水域为舞台,以12座山峰和广袤天穹为背景,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多种元素创新组合,融入桂林山水之中,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它突破了“一个舞台三面墙”的传统剧场结构,赋予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全场演出约70分钟,演出人员约700人,整个演出如梦如诗、气势恢弘。 市场定位 《印象?刘三姐》从一开始就将市场定位为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一个高雅的艺术作品,,只有以市场需求来确定文化产品的定位,引起公众的文化需求欲望,才能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上歌舞剧《印象?刘三姐》的剧场,坐落在桂林市阳朔县城附近的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具有地势优势: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朔的自然山光水色,凡浏览桂林的客人80%都要到阳朔,这里的峰林、清江、溶洞、田园、古民居构成独具特色的风情画卷,吸引着众多国际及国内游客来到阳朔度假。人和,人气兴旺也。“山水甲天下”、“刘三姐”两大品牌,以及具有多年市场运作成功经验的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使《印象?刘三姐》凝聚了旺旺的人气,构成了强强合作具有成功趋向的客观条件。 《印象刘三姐》是一个偏雅的高端文化产品。高雅艺术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往往叫好不叫座,但《印象刘三姐》尽管普通票票价为每张188元,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逆市中既叫好又叫座。由于《印象刘三姐》的原创性,游客非常愿意掏钱看。在他们心中,现在,到桂林旅游不看《印象刘三姐》就等于没到桂林。“《印象刘三姐》已经成为桂林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文化创新 包括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等导演在内,《印象刘三姐》整个剧目有67名中外艺术家加盟创作,演出方案修改了19次,历经5年零5个月完成。该剧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创新。《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经典山歌与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组合,使之成为民族与地域的文化标志。 名人效应 世界知名的名胜风景——桂林山水风光、 世界知名的民族文化品牌——《刘三姐》、 世界知名导演——张艺谋 三个品牌组合在一起,在美丽的漓江畔演绎了一个旅游与文化产业充分融合的传奇。

初中英语作文范文-刻板印象 Stereotype

初中英语作文范文-刻板印象 Stereotype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most western people think the Asian people are poor and rude, because they never come to their countries and only judge the Asian people from the media. While in our country, we also have stereotype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zones. Such as when they talk about Guangzhou, others will think people there eat all kinds of food, or when they talk about Henan, they will think about bad reputation. This is not the right attitude for people to treat others, because the stereotype can’t present the fact. If we want to know others, we ne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众所周知,大多数西方人认为亚洲人又穷又粗鲁,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这些国家,仅仅只是根据媒体报道来判断亚洲人。不过在我们国家,我们对不同区域的人也有刻板印象。谈论到广州时,其他人会认为广州人什么东西都吃,谈论到河南时,他们会想到不好的名声。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是不对的,因为刻板印象并没有真正展示事实。如果我们想了解其他人,应该是和他们沟通交流。

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还会滋生出两个更可怕的名词:自我实现预言和刻板印象威胁。 首先来看一下自我实现预言,一个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最深刻的例子就是我们不堪入目的足球。 ——中国人就不是踢球的料子,中国人永远也战胜不了韩国,中国男足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可怕的是,他们说的话全部实现了,我想这就是自我实现预言的铁证,由于这些刻板印象,让整个社会带来了一种更强烈的偏见,这种社会环境下,还在国家队的球员们,他们的心难道是铁打的? 显然不是,于是他们的想法变得非常简单,既然大家都这么说了,咱们去踢球不过是捞个好处,赚些钱,输完球就走人,谁让你们这么说的! 我想自我实现预言的可怕正在于此。再来看看刻板印象威胁,一种打击人自信的最好方式:来看看中国人民在最危难的时刻,那些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是怎么评判我们的。 ——你们中国人是不可能画出真正的好画的,你们中国人就是东亚病夫,你们中国人永远也不可能发展自己的事业,你们中国人在战争中永远是失败者…… 于是许多中国艺术家真的开始回避艺术,许多中国人真的开始躲到屋里偷偷吸食毒品,许多中国事业家开始向列强低头,许多士兵开始对指挥官怀疑…… 这就是刻板印象威胁,它的可怕足以灭亡一个民族!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没能战胜刻板印象威胁,最终导致了灭亡甚至是血统的灭绝,但我们中国却一直屹立在这个世界的东方,因为我们有了我们需要的人来打破那些刻板印象,徐悲鸿挺身而出让艺术家们相信我们的潜力,霍元甲冒着生命危险破除了东亚病夫的魔咒…… 所以还是回到那句话,刻板印象虽然是由心理学引发的一个问题,它却最终回归到了树立我们的信仰这样一个高度上:人原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别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一定也能做到! 正是由于我们拥有最伟大的心灵,我们永远不可能被规律拘束!刻板印象永远都是子虚乌有,只要我们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我们完全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完全可以让那些不该有的刻板印象通通消除!

大众传媒与刻板印象

传播媒介与刻板印象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广泛引导并制约着日常生活。传播媒介的概念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可是,定型化一经形成,就很难打破,并且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责无旁贷的承担了这一行程公众“共识”的任务。因此,大众传媒对于刻板印象对于人们造成的影响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传播中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定势。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例如农民与农民工、部分妇女老人儿童、残障伤残儿等。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相处、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各群体之间应和睦、融合,拥有

平等的话语权与平等的社会形象,如果只是片面的将某一群体的负面形象扩大化、定型化,将难免产生偏见,进而形成对该群体的歧视,传媒正义在弱势群体的实践报道中也就会有所缺失。 农民工是我国目前较大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越来越多报道与信息传播中,农民工的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他们不但不吸引人,看不到挥洒汗水,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一面,甚至经常是邋遢、低素质、没有诚信、破坏社会安全稳定的形象。同时,由于该群体特殊性,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偏向下,他们却只能选择沉默,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声音,无法更好的去利用媒体来纠正自己的形象,而只能被加赋于身上各种不利的标签与符号。面对拥有强势力量的大众媒介,农民工自然也成了“弱势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可以在大量的电视与电影中看到,农民工的形象大都都是愚昧无知、没有素质等底层生活的反应,各种新闻报道也将农民工“自然”的归入到负面形象代言人的行列中,如在各种农民工讨要工资以跳楼相要挟的电视报道中,许多动态报道中的镜头更多给予了农民工要跳楼的画面,哭喊连天的妻儿,渲染的是更为突出的场面感,对于深层次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在他们身上的缺乏以其事件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追查反倒成了镜头里的次要品。如此大批量的媒介宣传与信息铺陈,农民工这个在经济与社会保障中本就为弱势的群体,在媒介的信息报道中也成了“弱势”,引起了人们对农民工心理的偏见,进而更形成了行为上的歧视。

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

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中国·漓江山水剧场之核心工程,由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出任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任总策划、制作人,历时五年半努力制作完成。它集漓江山水、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国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演出集唯一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是一次演出的革命、一次视觉的革命。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中国·漓江山水剧场之核心工程,由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出任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任总策划、制作人,历时五年半努力制作完成。它集漓江山水、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国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演出集唯一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是一次演出的革命、一次视觉的革命。 印象·刘三姐是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历经5年零5个月、1 .654平方公里水域、12座著名山峰、67位中外著名艺术家参与创作、109次修改演出方案、600多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出。 这部作品于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如是评价:“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议为世界旅游组织目的地最佳-休闲度假推荐景区;2004年11月以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核心项目的中国·漓江山水剧场(原刘三姐歌圩)荣获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刘三姐是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一个美丽的歌仙,围绕她有许多优美动人、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1961年,电影《刘三姐》诞生了,影片中美丽的桂林山水,美丽的刘三姐、美丽的山歌迅速风靡了全国及整个东南亚。从此,前来游览桂林山水,寻访刘三姐和广西山歌,便成了一代又一代的梦想。

成见威胁

成见威胁 两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卢迪·斯蒂尔(calude steele)和约书亚·阿伦森(joshua aronson),在1995年提出了“成见威胁”这个词汇。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的美国,黑人学生在各年级的平均成绩均不及其他种族的学生,他们面临辍学的风险也更高。对于这个差异,社会上存在着各类解释,其中不乏黑人天生智商较低这样错误且歧视性的观点。斯蒂尔和阿伦森并不认同当时的任何一种解释,因此,他们开始试图寻找这种负面成见存在的根本原因。 他们两人合作设计了一个经典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100多名大学生需要完成一项复杂而困难的测试。当学生们被告知该测试不以评价他们的能力为目的时,sat测试(美国大学入学前学术能力测试)成绩相近的黑人与白人学生在该测试中的表现也难分高下。然而,当斯蒂尔和阿伦森告知学生,该测试将用于评价他们的智力时,黑人学生的测试分数却明显低于白人学生。同样,若让受试者在测试中注明种族,亦会产生这种影响。这项研究轰动一时,斯蒂尔和阿伦森揭示了那些所谓的标准化测试根本就不“标准”。当某种因素触发了哪怕是非常轻微的成见威胁时,一些学生就会在浑然不觉中落入不利地位。“一开始有很多人质疑我们的结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疑声越来越小,”阿伦森回忆说,“最初甚至连我也不敢相信,成见威胁的影响力会如此强烈,我甚至一度认为,需要别人进行重复实验来证实这是真的。” 成见威胁(英文:Stereotype threat)是指一个人在某种环境里,会担忧或焦虑自己的行为,将会验证那些对于自己所属社会团体的负面刻板印象,而这种焦虑将会影响该人的表现,使得他的表现变差。成见威胁于1995年被引进至学术界上,从此成为社会心理学范畴上经常被探讨的题目。 如今,心理学家已通过数以百计的研究,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发现了成见威胁存在的证据。这种威胁影响着很多人,比如家庭背景不好的学生、从事敏感职业的人群等。成见威胁之所以不断困扰着我们,主要原因是当一个人遭到别人讽刺时会产生痛苦感。成见威胁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到底有多深多广,这个问题目前还不能准确回答,实际上所有社会心理学研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关于成见威胁的研究绝大多数只选取了少量的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因此抽样误差可能较大。在部分研究中,成见威胁甚至对受试者并没有较强影响。另外有评论认为,实验室中开展的实验往往不能很好地模拟真实情况。 那么如何减弱或者消除成见威胁呢?有几种自己的见解推荐给大家: 首先,要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其次,要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评价,对自己作全面正确的分析,多看看自己的长处,多想想成功的经历,并且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会成功的”,“人家能干的,我也能干是,也不比他们差”等等,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这种成见威胁就会大大的减小。 最后,要正确的面对他人对你的评价,有些人的评价是值得自己去思考的,但是有一些人的评价只是片面之词根本不需要去理会,这样的评价自己去忽视掉就可以了根本不用放在心上。要经常反省自己做的事情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第二节知觉他人、群体和自我 第三节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 高级过程 第四节印象管理:控制他人 的社会知觉和认知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印象的形成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3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种种现象的信息;(非社会性信息) 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里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社会性信息)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4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5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J.Bruner,1947)在“价值与需 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 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布鲁纳 6 实验材料:一套硬币,有1分、5分、 10分、25分、50分等种种大小不同的 圆形硬币;另一套是与硬币大小形状相同的硬纸片。实验对象:30个家庭贫富不同的10岁孩子。 实验程序:先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银幕上,让被试依次观看,然后移去刺激物,让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与圆形纸片。 实验结果:被试画出来的圆形大小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们画的圆纸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的大小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大小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更大。 社会知觉实验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7 社会知觉的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8 人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9 角色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0 人际关系的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1 群体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2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 第 1 页共1 页

《印象·刘三姐》的景色特点及其营销策略的分析

一、《印象·刘三姐》简介 2003年国庆期间,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试演;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2004年7月1日,《印象·刘三姐》百场纪念演出。五年磨一剑,项目建设奠定重要的里程碑。尽管一些人认为《印象·刘三姐》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但这种以桂林漓江真山实水为舞台的演出却是人们从未见过的,加上刘三姐形象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广泛影响,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名人效应,《印象·刘三姐》成为桂林旅游的最大亮点。 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如是评价:“这是全世界都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飞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该项目成为世界旅游组织目的地会议、最佳休闲渡假推 荐景区。 二、《印象·刘三姐》的景色特点 漓江的烟雨,是否藏着岁月锦绣的心事,一段段沉没在无人所知的山水之后,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铺陈的或许就是其中的一段,浩大的演出,灯影迷蒙的山水实景,盛大的舒事诗、山歌宴,演绎了许多无人所知的漓江春夜的繁华。 《印象·刘三姐》表演舞台为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及十二座背景山峰,构成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剧场。“山水剧场”坐落在阳朔县城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与闻名遐迩的书童山隔水相望。观众席绿色梯田造型构成,设席位2000位,其中普通席位1800个,贵宾席位180个,总统席位20个,180度全景视觉,可观赏江上两公里范围的景物及演出。印象刘三姐启用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剧场音响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并巧妙利用山峰屏蔽及回声,形成天然的立体声效果。 《印象·刘三姐》看台上,眼前缓缓展开的视觉盛宴彻底冲击着眼球,满江彻底而热烈的红,江上拉扯的条条红稠,翻飞翻飞,在漓江夜色烟雨的背景下却带着某种狂放凄切的意味。还有那彻底而魅惑的蓝,飞扬的冷色被用到极致,月亮上飞舞旋转的腰身似妖似魅,究竟是哪一种诱惑啊,浸入夜色最深沉的眼神和肌肤。只只鱼鹰衔来点点竹筏,漫江渔火灿若星辰,而在烟雨中静默了千年,等候了千年的山水是如此姿卓然,影如莲,那一位在山水间飘然而至的

对刻板印象的思考

对刻板印象的思考 在进入主题之前先来举一个例子:如果提到东北人,你会想到什么?北京人呢?蒙古人呢?我想答案几乎是相同的。东北人天性豪爽,外表强悍,激情而张扬;北京人性格随和,自然而随和;内蒙人体型粗壮,面宽耳阔,臂力过人,威猛彪悍。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当中的每个个体均不相同,为什么大家会对他们有近似相同的印象呢? 这种现象就称为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就是指人们用刻在自己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印象作为固定印象来作为判断和评价人的依据的心理现象。它有以下三个特点: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的分类;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效应有惊人的一致性;大多是偏见,或者是错误。 比如在一张图片上看到中国人在巴黎街头的喷泉旁用脚玩水,网友就会各种吐槽:真没素质。而如果看到一群外国人在喷泉旁泡脚,人家就是会享受生活。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可以说是我们长时间就收一系列相关信息之和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让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种现象的具体的成因。 一. 从被评价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本身。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们通常愿意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做朋友,因此从你朋友的身上或多或少会体现出一些你的本质。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有一句古训: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的朋友是谁。这句话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如果你和一些优秀的人交朋友,那他人自然而然的就会认为你很优秀,反之亦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人们居住在同一地区,从事同一种事业,属于同一个种族,那么他们自然会受到同种文化的熏陶,有相似的特点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 从评价者的角度来说,他们的主观判断及其生活经验也是这种现象的成因之一。首先,人们对同一件事物的第一印象很难改变,这往往会使他们对被评价者的看法有很大的主观臆断。还是举地域这个例子来说,当一个人从小接触的各种信息中存在“东北人都很豪爽”及其类似的信息后,他在看到东北人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认为“我对面的是一个豪爽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先入为主。况且在和人接触的过程中,出于本能我们都会想要尽快了解对方所以用其已知信息推断出被评价对象的特点也是并不奇怪。 三. 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和人类的学习方式有关。人类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减少混乱度的方法就是分类法。分类法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把无规律的变成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其更加具有规律性。这种方法出现的很早,最晚也应该早于人类第一代阶级社会出现之时。这种放大最早的记载来源于《书舜典》“.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汨作” 可见这种方法起源之早,历史之悠久,对后世的人们影响自然也是很大的。所以在人们了解到接触对象的信息后,便会自然而然的给其贴上若干相应的分类标签,在这些标签所对应的特征中找到信息并汇总,便有了对这个人、这群人的初步印象,刻板效应也就就此产生了。 除此之外,刻板效应和潜意识之间也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潜意识包括三个内容,即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和社会潜意识。个体潜意识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不为个人独有,而是一些人所共有的。荣格在医治精神病人的临床经验和对不同种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以下三类问题的科学:社会思维(知觉自我和他人、信念、判断、态度)社会影响(文化与生物从总的压力、说服、团体)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和亲密关系、助人) 社会心理中的重要观点: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2、我们的社会直觉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危险的(有意识、无意识)3社会影响塑造行为4、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5、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6、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开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领域中 价值观与社会系心理学:1、直接影响方式:选择课题、投身于不同学科的人群类型、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析目标2、间接影响方式:科学的主观性、隐含价值观的心理概念、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1、假设的形成与验证(可能存在的)2、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实验室或现场、相关研究或实验研究、随机取样)3、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自变量、因变量、随机分配、伦理道德问题(现世实在论、欺骗、知会同意、事后解说、保密、潜在伤害等))4、从实验室推广到生活 相关研究: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景劣势、因果关系是模糊的 实验研究: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探寻因果关系劣势、通常使用实验室情景设置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自我:自我概念(我是谁)、自我认识(如何解释和预测自我)、自尊(自我价值感)、社会自我(我作为学生、家庭成员和朋友的角色;我的群体特性) 自我服务偏见: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成功与自我的努力和能力,失败与运气和外在因素)、高于平均水平(在主观和社会赞许方面,大多数自己觉得比平均水平高)、盲目乐观(对未来)、虚假普遍性与虚假独特性(高估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同,把自己的品德和才智看成超乎寻常的) 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 常识性归因错误凯利归因理论:三因素——共同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总是表现出这种行为吗)、区别性(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体是否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一致性(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会表现出这种行为)——是是是(外部归因,情景)),是否否(内部归因,性格) 代表性直觉:对某人或某事属于某个类别的快速判断——忽视其他重要信息 易得性直觉:对视将发生概率的快速判断中(从记忆中提取的可得性有多高)——过度重视生动鲜明的例子,并因此对错误的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心理 自我实现预言:教师的期望——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 证实 第四章行为和态度

中税网广西高端论坛研讨会1

中税网高端论坛研讨会 战胜通货膨胀、创新财务管理 新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体系创新点、着眼点、新亮点 一、主办单位 中税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二、会议时间 2011年5月17日- 20日。16日报到,21日休会。 三、会议地点 广西·南宁 四、会议专题 一、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亮点 1. 传统财务管理的概念与整体框架的改变。 财务管理的概念从内部管理型向价值创造型方向发展。 财务管理框架从传统的“两条线”、“三个基本层次”。(即财务人员的财务、财务总监(CFO)的财务、总裁(CEO)的财务)而改变为更加关注财务行为分析与控制细节化以营运资金管理。 2.传统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 3.传统财务管理目标与现代财务管理目标博弈。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则不等价于“利润最大化”目标。 二、新经济形式下财务管理思路的挑战及新着眼点 1、对企业财务总监职能的重新定位。 2、新经济环境下关注现金结构分析、应收账款证卷化、动产质抽融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分析与评价、延迟应付账款的成本、破产成本等。 三、企业如何运用无形和有形资产使运营效果最大化? 从企业的战略层面、经营层面、管理层面和税收视角四个层面分析降低成本新思路。 1.降低成本——系统工程 2.低成本策略的核心是建立持久的低成本优势(案例) 3.提升客户价值,创造利润,注重相对降低成本(案例) 4.注重税收成本的控制和降低(提示) 四、企业如何避免财税风险?怎么才能充分利用财税政策使股东利益最大化? 1.选择适当的促销让利方式 2.企业设立形式改变 3.投、融资思路的改变等 五、主讲专家

石彦文: 中税网特聘专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著名税收筹划实战专家、财税培训专家。授课风格深入浅出、风趣互动、思维跳跃、重点突出,授课特点紧密联系国家税收与会计政策最新变化,财税双角度相结合,案例丰富、通俗易懂。 特邀嘉宾: 待定 六、会议费用 非中税网会员5680元/次?人(含会议费、食宿费、考察费、资料费),食宿自理2680元(含会务费、资料费、午餐费) 中税网会员2380元/次?人(含会议费、食宿费、考察费、资料费),食宿自理免费参加(含会务费、资料费、午餐费)。 七、优惠措施 凡在2011年3月15日—2011年5月15日期间:

石正林:宜州,落寞的刘三姐与喧嚣的工地

宜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为河池下属县级市,东临柳州。 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亦是毛姆小说所改编的电影《面纱》取景地。更早以前,徐霞客在宜州待过一个多月,在《徐霞客游记》里,37页是在记录宜州。 然而,如今的宜州,旅游发展正陷入低谷。而最热门的,是地产开发,房价因“柳来河一体化”几近翻倍。现今,城郊村干部们正忙着测量土地,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背景下,宜州已成为一片开发的热土。 “刘三姐”的遭遇 已入夏,在宜州却很难觅到旅游旺季的影子,城建正在大步前进,老城随处可见工地。 公开的材料对宜州有着这样的介绍:著名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广西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 当地丽景国际旅社的导游李丽(化名),一边带孩子,一边等游客咨询。 “这周末都没什么游客。”李丽说,“往年还好些,有很多单位公费旅游,现在中央管严了,人就更少了。” 宜州主打品牌是“刘三姐”,在宜州城区,随处可见刘三姐大道,刘三姐广场……刘三姐一直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桂林、柳州等地都出现过“刘三姐故里”提法,直到2006年,经国家考证研究决定:宜州市作为刘三姐故乡。 让宜州比较尴尬的是,来广西看“刘三姐”的游客,多选择了桂林。1960年,电影《刘三姐》拍摄取景地在桂林;2004年,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亦在桂林拍摄,在阳朔,拍摄地已列入当地旅游攻略。 宜州一位退休官员感慨说,宜州错过了很多次发展的机会,即便电影在宜州拍摄,宣传和重视也都不够。 2005年,娜奥米·沃茨、爱德华·诺顿参演的《面纱》在宜州祥贝乡取景拍摄近5个月,影片算得上较为经典,但宜州并未对此加以利用和宣传。2010年,苏有朋和黄圣依到宜州拍摄《寻找刘三姐》,一方面电影口碑一般,另外,上述官员认为,地方政府部门没有重视,损失了宣传机会。 沿宜州城北方向行驶4公里,即是刘三姐乡,宜州主要景点之一。去时下着小雨,景区只稀稀落落几个老年游客。从一个看似正门的地方进去,沿坡都是农家乐,均无客人。河边无其他设施,让人空踩了一脚泥巴。 刘三姐乡70后乡干部张风(化名)说,做再好的宣传也没用,主要是硬件设施跟不上。“游客只会来一次,都没有回头客。”他说,“乡里和村里是没有钱的,关键靠上面拨款改善设施。” 宜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邱伟华告诉记者,宜州虽一直主打“刘三姐”招牌,但这些年无创新,而山歌文化开发,同质化严重。 扩城开发 相对城北山区刘三姐乡的落寞,宜州城南、城东和城西地势平坦,被列入城市扩张开发的重点区域。近两年,宜州地价大涨,扩城开发,生机勃勃。 一位去年从广东返乡定居的刘姓教师说,他2012年在城南所买的房子,房价从每平米2000多每平米已涨到近4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