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性别刻板印象

合集下载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
2. 性别恒定(Gender constancy):大约在三岁到 七岁之间,此时儿童认识到性别不会随时间 而改变
3. 性别一致性(Gender consistency):大约在七 岁之后,此时儿童认识到性别在不同时间和 情境里都是稳定不变的
性别社会化
• 性别社会化的理论 1. 生物学理论 2. 精神分析论 3. 社会学习论 4. 认知结构理论 5. 社会基模理论 6. 社会角色理论 7. 自我呈现理论
性别社会化
• 社会化的途径
1. 观察和模仿
a) 模仿经常出现在眼前的对象 b) 模仿自己喜欢的对象 c) 模仿有权力的对象
2. 直接增强:给予奖励或惩罚
a) 正增强物:注意、微笑、鼓励及物质奖励 b) 负增强物:体罚、收回奖励、嘲笑、漠视、认知
卷标(异性的卷标)
性别社会化
3. 认知标签
a) 以言辞或称呼来强化性别区隔 b) 贴卷标的对象包括玩具、游戏、衣服、
察者留下好印象,避免受到责难或拒绝 3. 无论男性或女性,都有能力表现出「男性化」
或「女性化」的行为
性别社会化
4. 个人在特定情境中所扮演的性别角色,主要由 下列条件决定:
a) 自身对性别(gender)的概念 b) 其它人的期望 c) 自己所处的情境
5. 支持证据
a) 女性与不童男伴进餐时食量不同 b) 女性与不同关系的异性朋友谈话时呈现不同风格 c) 男性与男同性恋者或男异性恋者互动时谈论内容不同
1. 无性生殖优于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繁殖效率较高,在 环境稳定时占有较大优势;有性生殖可产生变异,足 以应付剧烈的环境变迁
2. 两性的繁殖策略不同:雌性可以生育的后代数目有限, 因此挑选伴侣比较挑剔;雄性的后代数目比较不受限 制,所以选择伴侣时通常「照单全收」

性别刻板印象课件

性别刻板印象课件

组织层面的措施
制定政策
制定反对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政策,并在组织内部实施 。
提供培训
提供关于性别平等和多元性别的培训,帮助员工理解并遵 守相关政策。
鼓励反馈
鼓励员工对性别刻板印象提出反馈,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
05
CATALOGUE
案例分析与实践
成功挑战性别刻板印象的案例
成功的女性政治家
例如,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和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她们通过自己 的努力和成就展示了女性同样可以在政治领域取得成功。
概念
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和文化背景 塑造的结果,通常被用来规范和 限制不同性别的人的行为和表现 。
性别刻板印象的起源
社会文化影响
社会和文化背景是性别刻板印象的主 要来源,不同文化和社会对男性和女 性的角色、行为和外貌有着不同的期 望和规范。
媒体传播
媒体在塑造和传播性别刻板印象方面 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广告和影视 作品。
成功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企业家
例如,美国科技公司惠普的CEO卡莉·菲奥莉娜。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打 破了科技行业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职场中成功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案例
医生艾丽西亚·戈麦斯
她是一位成功的神经外科医生,打破了医学领域中的性别刻 板印象。
律师艾米莉·霍尔顿
她是一位成功的辩护律师,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打破了 法律行业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什么是性别刻板印象? • 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 • 性别刻板印象的危害 • 如何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 案例分析与实践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什么是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解决方式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解决方式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解决方式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指的是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具有“应该是如何”的固定认知,形成了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这种认知和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中,导致了性别在某些场合下的不公平。

解决这种刻板印象的方式,是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解决方式,包括教育、媒体、家庭等多个方面。

首先,教育是解决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关键因素。

学校应该将性别平等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视学生对于性别刻板印象的了解和认识。

例如杜克大学实行的一项教育课程“探索性别”,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性别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颠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课程内容包括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等方面,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更开放和接纳的性别认知。

此外,学校还可以在课程中注重性别教育,例如给不同性别的学生不同的作业、实验或场合,以帮助他们克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其次,媒体也是解决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重要渠道。

现代社会中,媒体是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在电影、电视、广告等方面,媒体可以通过塑造更多样化和创新的角色形象,来颠覆人们对于性别的固定认知。

近年来,电影和电视剧中出现了越来越多非传统性别角色形象的塑造,例如《麻雀》中的女主角林黛玉,是一个霸气、坚毅的女性,她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于女性角色的固有印象。

此外,广告也可以通过创新性的方式,来避免性别刻板印象的出现。

例如,“脱颖而出”广告中的女性角色,是一个事业有成、气质高雅的精英女性,其出现为我们呈现了不同于传统女性角色的形象,强调了女性自身的能力。

最后,家庭也是解决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关键因素。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塑造更自由、灵活的性别认知,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受限于传统性别认知。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表示出对于性别平等的尊重和认同。

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鼓励女孩子参加科技竞赛、学习编程,反过来,也可以鼓励男孩子学习绘画、跳舞等式传统女性兴趣爱好。

此外,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去尝试性别翻转的行为,例如女孩子打篮球,男孩子做家务,以帮助他们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
媒 体 因 素
学 校 因 素
家 庭 因 素
案例:
史蒂文·斯潘塞,克劳德·斯蒂尔和戴安娜·奎因 让能力相当的男女被试参与一次难度很大的数学测 验。在此之前,他们让男性和女性观看一系列电视 广告,其中一半参与者只观看保护中性刺激的广告, 另一半参与者观看的广告中则包含一些“没头脑” 的女性形象。 看过刻板化的形象后。 看过刻板化的形象后。女性不仅在数学测验中 表现的比男生差, 表现的比男生差,并且对数学及理科专业表现更少 的兴趣。 的兴趣。
乙更像女性
甲乙两人在街上行 走,甲最先听到有人在 喊他们, 喊他们,乙最先看到喊 他们的人。 他们的人。问:甲和乙 谁更像女性? 谁更像女性?
甲更像女性
七嘴八舌
大家来说说你脑海中出现的关于男性、 大家来说说你脑海中出现的关于男性、 女性的词(成语、俚语)。 女性的词(成语、俚语)。
性别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 性别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 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 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人格特 征等方面予以的期望、 征等方面予以的期望、要求和 笼统的看法。 笼统的看法。
视频—威廉的洋娃娃.flv
小 游 戏 — — 角 色 扮 演
情境一:一岁的宝宝一直在哭闹,妈妈试图安 抚宝宝睡觉……
情境二:篮球队员与一同学 相撞,同学将果汁洒到了篮 球队员的新球衣上……
情境三:放学路上,拎着零食回家,一只可怜 象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积极影响:刻板印象是一种预判,能引导我 们的注意解释和记忆,对人际交往建立的开 始阶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消极影响: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如何分析人 的行为,干扰对他人形成正确认识。
如何避免性别刻板印象
1、男生女生以互相尊重 的原则展开人际交往。 2、不拘泥老旧不适宜的 文化风俗 3、给男生女生发展多元 化能力的机会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跟据社会学辞典的解释,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指「对社会群体不准确和简单化的见解,致使旁人依此对其有固定的看待.」(Jary & Jary,1998,P. 673).按照这个定义,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则可以理解为对男性和女性的一些独有看法,而这些看法却可能是错误而过於简单化的. 在这里我先解释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分别,以免在往后的讨论产生混淆.性是指生理上的分别,一般可由性器官与基因去决定你是属男属女.而性别则是由文化建构出来的,男性和女性可以说成是两种角色,各自有一些特质和受到社会不同的期望. 套用性和性别这个概念,性别刻板印象就可以被视为把性和性别挂勾.作为男人(man),就需要具备男性化特质(masculinity),例如独立,理性,主动,有自信等.作为女人(woman),则需要拥有依赖,感性,被动,柔弱这些女性特质(femininity) (Basow,1992). 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一直都受到争议.最主要的辩论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派(nature vs. nurture).本质主义者(essentialist)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分别是先天形成的,而建构主义者(constructionist)则认为两性间的差别是透过社会及文化建构出来的.现在我会分别从上述两个角度探讨形成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 自然因素Sex及Gender并未有统一的中文释法.例如,社会学辞典中释本把gender释作「性相」,以避免与一般人把sex解作「性别」产生混淆.国内有性书本则本sex释作「性别」,gender释作「社会性别」.个人认为把gender释作「性相」并不合宜,而释作「社会性别」则略嫌累赘.因此,在本篇文章我会把释法统一,sex会被释作「性」,而gender会被释作「性别」.0人 0人回答时间2006-12-26 15:39:31heming8210翰林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份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

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的影响男女共同面对的挑战

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的影响男女共同面对的挑战

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的影响男女共同面对的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的影响:男女共同面对的挑战性别刻板印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它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种刻板印象根据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预设角色和行为期望,将男性和女性分为不同的框架。

然而,这种框架给孩子们带来的后果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呼吁我们共同面对这一挑战。

一、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个体心理的影响不同的性别刻板印象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同的心理压力。

男孩子被期望要强壮、坚强和有竞争力,而女孩子则被期望要温柔、善良和体贴。

这种社会对性别的规定让孩子们无法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爱好,他们往往会被限制在狭窄的框架内。

对那些不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会面临同伴的排斥和欺凌。

比如,男孩子在追求艺术和文学方面表现出优秀的天赋和兴趣,而不喜欢体育运动,就很可能会被其他孩子认为是“不够男人”或“娘娘腔”。

这种歧视和排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能导致自卑、抑郁等问题的出现。

二、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教育机会的影响性别刻板印象也会影响孩子们的教育机会。

男孩子被认为在数理科学领域具有天赋,而女孩子则被认为在语言艺术方面更有天赋。

这种观念导致了学校中对不同性别学生的资源分配不均,制约了孩子们发展自身优势的机会。

根据性别刻板印象,往往会给女孩子传递出“男女有别”的信息,造成对女性学生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自我限制。

这限制了女孩子在STEM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发展,从而导致在这些领域的性别不平衡。

三、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职业选择的影响由于社会对不同职业的性别定位,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

男孩子往往被鼓励走向工程、商业和领导职位,而女孩子更多被鼓励从事护理、教育和社会工作等职业。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对人们的职业选择造成了限制和不公平。

男性在照顾家庭和家务方面的参与度也受到影响,这给男性和女性都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和挑战。

中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刻板印象及与性别认同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刻板印象及与性别认同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刻板印象及与性别认同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性别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在性别角色、性格特点、行为方式、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固定印象。

这些刻板印象往往会影响人的思维、行为和判断,特别是在青春期时期的中学生,对于性别刻板印象的认知与对自身性别认同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影响自身性别认同的关系,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

一、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在社会中,常常会出现男女差别化的言行,如“男儿有泪不轻弹”、“女孩子要柔弱”等。

这些言行虽有时是无意的,但会在中学生心理建构中造成负面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不仅会限制男女的行为空间,也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

男生方面,由于在我们传统社会中男性应具备的阳刚特质,如强壮、坚强、勇敢等,让男孩内心承受了较大的压力。

对于男生而言,要想符合社会对于“真男人”的认知,必须展现出一种坚韧、勇敢、刚毅和不屈不挠的性格特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男孩子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他们可能更喜欢文艺的东西,或者喜欢读书等。

但是,由于这些行为不符合大众对于男性的固有认知,会被认为是“不男人”的表现,从而受到歧视和孤立,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女生方面,尽管在近年来,女性的地位开始得到提高,但是在性别认知方面,男女的差异仍然明显。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女孩的性格应该更温柔、体贴、善解人意。

对于女孩子,一种固有的思想规则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地位,不要和男人竞争,要知道男性的需求和情感,做一个贤惠的女孩。

这种固有思想将这些女孩束缚在一个框架里,不能向自己擅长的方向去发展,不能强势的表现自我,以至于容易造成内心抑郁、逃避社交等问题。

二、性别认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性别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性别特征的意识和认同感。

在青春期,个体的性别认同已经逐渐形成。

但是,由于社会对男女性别刻板印象的强烈约束,会给对自我性别认同有所怀疑或出现偏差的青少年带来压迫和困扰。

性别刻板印象在电视剧中的表现与影响研究

性别刻板印象在电视剧中的表现与影响研究

性别刻板印象在电视剧中的表现与影响研究近年来,性别刻板印象在电视剧中的表现备受关注。

电视剧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承载了社会文化的传播与表达功能,也成为塑造观众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评价的重要渠道。

性别刻板印象在电视剧中的表现,不仅影响了观众对性别的认知,也对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性别刻板印象在电视剧中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改善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性别刻板印象在电视剧中的表现1.角色定位在大部分电视剧中,男性角色通常被塑造成强壮、有能力、阳刚和理智的形象,他们经常承担主动地位和领导角色,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和解决问题者。

而女性角色则通常被塑造成柔弱、依赖、温柔和善良的形象,她们往往扮演支持性、陪衬角色,为男性角色提供情感支持或是成为男性角色的配偶。

这种角色定位的不平等性,正是性别刻板印象在电视剧中的一种表现。

2.行为表现除了角色定位,男性和女性在电视剧中的行为表现也常常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男性通常被表现为勇敢、果断、冷静和理性,他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往往展现出英雄般的气质;而女性则通常被表现为温柔、体贴、情感丰富和善解人意,她们在电视剧中常常展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以及为了家庭和感情付出的牺牲。

3.外貌标准性别刻板印象在电视剧中还常常体现在外貌标准的塑造上。

男性角色往往被塑造为高大、英俊、阳刚有力;而女性角色则往往被塑造为苗条、漂亮、清纯和娇小。

这种外貌标准的定型,不仅限制了男性和女性在电视剧中形象塑造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二、性别刻板印象在电视剧中的影响1.观众认知性别刻板印象在电视剧中的表现不仅影响了角色形象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影响了观众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评价。

长期以来,观众习惯于在电视剧中看到男性扮演决策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女性扮演支持者和配偶的角色,这种角色刻板印象的表现,很容易使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将性别角色进行刻板化的认知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性别刻板印象
作者:朱小敏
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5期
【摘要】刻板印象是一种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可见的一种心理态度,而性别刻板印象是一个广泛持久的方面,并且它和社会密切相关。

本文主要从与性别相关的社会现象出发,剖析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探讨刻板印象对社会行为的双重影响。

【关键词】刻板印象性别分析
一、现象描述
正常说来,我们长期对性别的看法是:女性往往应当趋于感性、细心、“小家子气”、美丽,男性应该是大气、冷静理性、帅气等等,即使现阶段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有着一定的改变,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气质期待大多是这样的。

因此男性和女性有了各自的行为界限,男性和女性应该穿“属于他们自己的”衣服。

从现在看,的确有所谓的反传统的穿搭,但是仅仅局限于少数群体,其中艺术工作者占多数。

艺术是一种值得探究的特殊领域,艺术创作的需求往往会出现反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

但回归生活,经验研究结果是,男女性应该按照他们既定的气质来。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与女性在很多方面已经趋向于“中性化”。

因而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内涵也在悄然改变,逐渐解构,趋近多样化、复杂化。

因而在职业选择、生活等方面男性和女性所担任的角色也相对趋同化。

但性别刻板印象还是有一定的生理基础,比如在上访销售等方面,人们往往趋向于向女性敞开大门,因为女性被广泛认为是没有攻击性的,而在保安、“劳动者”中,人们往往会选择男性,因为他们“应当是”强壮的、能干的。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结论的实用性很广,而现实情况也是这样的。

但刻板印象也有负面影响,女性在求职过程或者从政生涯中往往较多阻碍,因为男性可以从事大多职业,而女性则多局限于服务业。

一个读理科的男性往往比同样专业的女生更好找到一个从事本业的工作,因为这些职业往往需要稳重、理性、能够忍受高强度工作量特制的人,而这些特质在多数人看来归属于男性。

二、原因分析
(一)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这种性别气质影响了男性和女性早期教育中思维方式的获得的差异。

人类能力和观念的获得很多的依靠后天各方面的教育。

有一项关于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对幼儿任务难度选择及表现的
影响调查,调查对象男女均有,分别给幼儿提供选择和完成人物有威胁的图片,观察幼儿在选择任务以及完成任务方面的情况。

在经过较为科学方法调查后,学者发现,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对幼儿的不良影响对于男孩和女孩群体并未出现显著差异。

这说明实际上直接作用于幼儿行为的是刺激导致的他们行为预期的降低,从而导致行为结果的不同。

所以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是后天社会环境形成而非先天获得。

例如,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三个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的论著中列举的关于性别气质的部落,女性可以拥有现代社会的女性触不可及的特權,性别气质在现代社会来看是极度凶残、男性化的,而男性却可以是“柔弱”的,也有部落男女气质趋近一致的,因而这些论点被女性主义者所引用,成了反对性别定势的有力论据。

(二)源于教育的惯性
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中国早期男性与女性的教育方式的传承分不开。

从遥远的古代,女性多以“闺秀”为荣,男性则是以出仕为耀,这样的观念从家庭教育到私塾教育再到其他社会教育,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意识中。

教育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主要途径,在中国尤为如此。

而社会发展即使加快,但观念的变化是缓慢的。

传统的教育观念因教育制度的严格和传统教育方式使人们的性别意识趋近于保守。

就中国来说,人们的生育观以及对于女性的看法仍然使女性的地位尴尬。

(三)社会发展中男女的合作分工
从父系社会形成到至今,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逐渐固定化,男性以强壮的体力在征服自然中做了大部分的贡献,而女性则慢慢地由母系社会的主导位置退至“二线”,成为所谓内人,这本身就有男性的附属品含义。

当女性求职时,不仅她自己需要考虑家庭,用人单位更是从经济价值的生产角度否定了女性的办事能力。

在分工越来越细致化的现代社会,女性的求职范围越来越广泛,但也多在服务业,男性的就业范围则较为广泛。

实际上从事何种职业理论上是没有优劣的,但是就业时男女结构的不平衡,更造成了刻板印象程度的加深,长久下来人们就会认为,女性适合这种职业,如此循环往复,成为默认的“传统”。

三、结论和建议
既然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有双重影响,我们就应该找到合理的方式扬长避短。

其实最长远深刻的方法,就是以教育的方式塑造新的秩序,从个体角度观察、发现人,而不是将其群体化以克服刻板印象。

另外,也可以顺应刻板印象带来的消费预期等等。

但刻板印象对个体发展的束缚作用也不可否认,例如女性的就业困境。

实际上我们不可将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是充满可能的独特的个体,不可以忽视人的主体意识。

另外在男性和女性的差异上,我们应当客观看待,只是存在差异,而并没有优劣之分。

男性创造经济价值是从
物质层面可见的贡献,而女性则多方面兼顾,很多时候在这样计算的时候,已经是就不正确了,人不是工具,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给每个人多些尊重,多些可能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杨青,李巧云. 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对幼儿任务难度选择及表现的影响[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02):99-107.
[2] 姜晓琳,王鹏,王美芳. 大学生性别、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03):366-368.
作者简介:朱小敏(1996年—),女,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本科生,本科在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社会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